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现场生产管理论文【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30 18:1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施工企业生产活动的场所,即施工现场是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现场管理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六大要素“5M1E(PEMMME)(人员、设备、物料、方法、测量、环境)”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现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现场生产管理论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五篇】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
项目管理;
施工现场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施工企业生产活动的场所,即施工现场是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现场管理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六大要素“5M1E(PEMMME)(人员、设备、物料、方法、测量、环境)”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现场管理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场管理标准化也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如何实施现场标准化管理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难题,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领导者和现场管理者如何能够掌握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目标呢。

一、现场管理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运作并采取措施,它对生产作业的范围、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进程的时间情况,为完成目标寻求最好的方法所实施的行动。所以现场管理就是要充分地利用人、物、设备等物资去实现目标。

现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活动中,无论在资金、人员、设备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困难。在开始时也许还不是那么严重,但是随着生产进程,问题就会变的越来越突出,甚至生产出现停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于瘫痪。所以,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就必须使所有的资源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二、现场管理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定义 所谓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的、相关性征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标准化的目的

在企业中明确提出的优化现场管理,是我国企业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倡导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的需要,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稳定地进行生产作业,就应该牢牢把握所有的工作都应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管理现场。通过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化,让员工按照标准程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作业人员从安排工作到工作结束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首先我们企业里适用的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指导书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

(三)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常见现象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现场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

(四)如何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现场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现场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
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现场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

3.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地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现场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现场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三、结语认真抓好生产的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搞好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作业工作,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提高竞争力,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国成.作业标准化管理.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局部最优 整体最优 企业管理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西方先进企业管理模式的进入为民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了传统体制的改革步伐,国有企业开始寻求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道路探索,促进国有企业以更加灵活、高效和先进的姿态融入市场经济,建立我国市场化经济增长环境。然而,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化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企业发展失衡,产业结构调整欠缺科学性,不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导致其与现代化管理需求的脱节,进而在地区和国际范围内造成大量的企业破产和收购重组现象,本土型企业的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过程伴随了巨额的国有资产流失,探索一整套集合局部和整体最优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管理模式概念及发展趋势

企业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组织框架基础范式,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整合和资源控制利用为基本导向任务。一般来讲,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涵盖企业过程生产、企业资源计划以及生产技术优化等项目,在信息化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在知识管理、人本思想以及绿色生态保护等领域都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其管理作用方式更加直接,在人文理念上更加突出绿色、低碳等环保生活方式。

作为企业管理效率和利润开发的重要控制节点,成本资源控制和生产优化配置在新型管理模式中日益占据核心地位,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推进企业生产过程优化、生产技术创新以及产品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主导作用,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会在系统网络化、成本节约化、市场一体化、制度灵活化以及中心管理理论现代化等方面得到加强(如图1),具体来说:

系统网络化。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媒介,全球电子网络为一体化市场进程发挥了突出贡献,这种作用力还会在企业先进生产力冲击趋势下得到加强,尤其是信息化生产技术和企业人力、财务、要素资源管理网络化等表现抢眼,企业员工工作和产品价值实现将日益加入信息技术网络基因。

成本节约化。无论是管理还是生产,企业成本控制是“开源节流”理念的重要具体实施行为之一,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基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过程成本控制作业可以在不损伤企业资源投入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促进员工生产积极性和获得最大边际收益,保持自主的企业经济发展。

市场一体化。企业是市场组成的基本经济单位,在知识经济外溢作用和信息化市场条件下,市场微观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愈发深入到细微经济活动,企业间战略合作与竞争使得商品流通与市场业务往来具有了更大的交集和重叠主体,市场经济环境趋于复杂化,一体化市场的出现正是这种微观经济联合活动加强的结果。

制度灵活化。成熟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更加具有当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微观实践基础,多种社会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综合作用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深入,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及时的对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进行宏观层面创新,灵活的管理体制是保证企业社会责任和利润攫取矛盾得以解决的重要助力因素之一。

管理理论现代化。这一点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趋势的核心,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研究不是拘泥于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固定所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与我国过渡阶段的市场基础不具有天然适配性,如何因地制宜的进行管理科学理论创新是“西方管理科学中国化”和“技术性企业效益增长”目标的载体凭借,以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激励为主的管理科学创新进程还有相当发展潜力。

企业管理模式模型及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行政制度、市场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束缚整体,因此,文化、理念、员工、行业特点等都是企业管理模式涉及到的具体方面。一般来讲,科学而匹配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具有融合个体资源特性的功能,通过管理平衡作用而发挥最大经济效应。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以德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的横向比较分析,优秀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总结如表1。

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深入发展是模型中所示闪光点的集合体,各种因素之间互相促进、共谋发展,特定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融合企业文化和管理科学理论的结果,企业家和政府政策一定要以本地企业的管理特色为基础,制定动态化的管理模式。以我国来讲,较强的企业凝聚力和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都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科学模式的良好基础,然而对于目前企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股权分配的失衡。企业股权失衡直接造成对员工利益的损害,工人的主人翁精神无法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伴随而生的部门管理混乱性也会使得企业管理绩效考核失去公允和效率,导致员工消极生产和人才流失,不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企业产权确定不合理。产权的非明晰造成企业管理决策的失误,在企业成立初期,其产权和股份比例一般均被固定,然而在后续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筹、融资活动使得原有产权和股权比例发生变化,管理层和决策层意见相左,企业管理命令就会朝令夕改,直接损伤管理和生产效率。

企业人力资源统筹机制建设欠缺完善,管理制度不科学,员工价值不能得到及时梳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依赖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如果人力资源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遭受损害,就会直接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现有员工消极怠工。

企业凝聚力体系长期被忽略,团体核心价值观和市场竞争力得不到体现。企业文化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特色和长处,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团体凝聚力却有所下降,经济主体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长期以来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和国际化进程。

局部和整体最优的企业管理模式理论

企业从局部最优到整体最优的管理模式理论推进包括互有联系的两个部分(如图2),从局部最优来说,外部支撑系统和内部支撑系统是核心构成要素。

(一)局部最优企业管理模式

1.外部支撑系统。局部最优下的外部支撑包括市场竞争、外部环境和政策等因素,政府政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并且对于企业具有预测难和可控性弱等发展特征,具体涉及到企业的营利活动和投资发展方向,因此,局部最优管理要求政府出台企业扶持等法律法规,微观支持企业和员工利益,以恰当的产权保护制度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和市场经济秩序。

2.内部支撑系统。局部最优下的内部支撑讲求技术、产品以及服务等企业内部核心优势,也是企业竞争和存活的建立基础。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支撑可以协助企业在市场立足,配合以良好的委托关系,企业就可以定制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决策系统,建立渐变式管理模式结构,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升综合企业竞争力。

(二)整体最优企业管理模式

1.优秀管理理念。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对外依赖程度过高的特点,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和创新能力弱,基础经济发展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进而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和行业管理效能的恶劣经济循环,为此,企业要发展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就必须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树立优秀管理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人力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科学管理效率,以人才系统建设倒逼现代化管理思想的树立。

2.培育团队精神。整体最优下的团队精神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以及控制作用上发挥管理效能,将单个经济主体以共同利益和企业文化枢纽进行连接,重视个人情感需求和心理状况,共同引导企业使命感和认知感,讲究个体向集体靠拢,以团队的认可换取一般性的物质奖励,因此是由企业硬性管理控制向软性控制、行为控制向意识控制转变的有效途径。

3.分权集权统一。企业管理整体最优讲求集权和分权的平衡,企业价值的实现要体现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力思维和因地适宜的“择略而取”。以美国通用电气为例,企业采用“分权为辅、集权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总公司财务部作为中央机构,子公司财务部门行动向总公司制度看齐,决策权集中于总公司,灵活经济业务权力下放子公司,充分发挥经济权力分工效率。

4.矩阵组织结构、员工福利重视。企业管理讲求灵活整合资源,矩阵式动态结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满足消费者需求,达到企业项目的资源最大化利用。现代化管理企业将员工福利视为企业发展基础,以监事会形式管理决策员工权益,通过二元董事会机制来实现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利,依靠制定薪酬水平和管理决策评价系统,及时纠偏管理误区。

5.科学激励机制、审慎企业战略。现代化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注重人性潜力的发掘,以资源效能基础来消除员工消极心态,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其中股权激励即是这一机制的典型代表。在此基础上,配合以战略角度上的企业优质化经营决策,缜密制定企业管理调控措施,减小企业非系统性风险造成的经营危机概率。

6.优秀企业文化、详密制度规范。企业文化是价值观与行为观相结合的软实力,包含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以及企业人文环境等因素,可以导向个体思想和协调多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共同的愿景和规划来实施个体思想约束,这种文化建设的外部载体即为企业规章制度,制度性文件囊括了管理结构、团队人员、业务流程以及业务模式等多个方面,是企业优秀管理模板由点到面的实施基础。

结论

企业在新形势下由局部到整体的最优化管理模式实施战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生产、仓储、研发以及后勤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反应态度,力争以科学的人性激励手段为主、以企业硬性规章制度为辅,渐进式打造出一套适合于本土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区企业文化的“引入改造”型企业管理模式,为我国下一个十年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积累素材,也为更为长远的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创新策略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毅.用企业视觉要素铸就企业管理文化[J].企业经济,2012(6)

2.岳志勇.基于分工优势的企业管理创新推动模式构建[J].商业时代,2013(13)

3.袁琳.中德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比较-基于Hofstede的文化价值理论框架[J].商业时代,2011(3)

4.张雪平.从战略转型开始:论连锁商业企业竞争力提升[J].江苏商论,2012(4)

5.李伟阳.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6.乌茨舍费尔.德国企业管理控制师的计划编制与监控智能[J].会计之友,2013(6)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前,5S管理理论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现场管理的基础,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场管理应该如何借助5S理论来进行优化还是中国企业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本论文对5S管理方法的内涵及关键要素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5S理论在现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5S 关键要素 现场管理

5S活动起源于日本,它的前身仅仅是日本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的管理模式。5S管理是日本企业最独到、最成功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基础,它能够在生产现场中对人、机、料、法、环等五大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调整及有效的管理。有效的运用5S管理理论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生产的安全性,营造愉快的工作氛围。

一、5S的内涵及关键要素

5S是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这5个单词,因为它们的首字母都是“S”,所以统称为5S。

1.整理:整理就是要明确的分开要与不要的东西,不要的东西处理掉。它是进行现场管理的第一步。整理是要对整个现场所有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工位器具、工装夹具、模具、设备、工艺文件及记录表单进行分类,不要的要坚决的处理掉,需要的要定置、定位挂牌标识。

整理的目的是:(1)增加现场作业面积,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间;
(2)库房占用率减少,有利产品周转;
(3)物品寻找的时间减少、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2.整顿:整顿就是人和物放置方法的合理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减少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整顿的关键是(1)科学地规划人的工作位置和工具设备的最佳摆放位置,使工人在工作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拿取到自己需要的工具;
(2)使物品的摆放做到定置、定位、定量。

整顿的目的是:(1)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
(2)防止磕碰划伤,提高产品质量;
(3)保障生产的安全。

3.清扫:就是将工作场所清理干净,把工具、工位器具、设备等擦拭、清理干净,消除工作现场的脏乱。清扫的关键在于:(1)明确进行分工,用自己的物品清扫自己的辖区;
(2)对设备进行清理的同时,检查设备的状态,做好设备的点检。

清扫的目的是:(1)使现场洁净美观,增加产品合格率;
(2)对设备进行点检。

4.清洁:清洁就是在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维持活动。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保持和深入。清洁的关键在于:(1)时刻保持设备、工位器具、工装夹具、模具等物品的摆放整齐、无灰尘;
(2)工作人员本身的清洁,如:着装整洁、形象整洁等;
(3)工作人员精神上的清洁。

清洁的目的是:(1)保持现场的美观;
(2)保持现场良好的环境,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
(3)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5.素养:素养就是努力提高全公司员工的素质和修养,让员工们能够熟知公司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并养成自觉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的习惯。素养是5S活动的核心,5S活动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先进的,但最终还要人去实行,因此,只有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才能有效地开展5S活动。

二、现场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现场管理是指用科学的、标准的管理方法对人、机、料、法、环、测等生产要素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以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运行,以达到高效率、低能耗、均衡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一个企业并不是花钱盖了厂房、建了生产线、招聘了员工、购买了原材料后就能够正常进行生产了,这些生产要素需要现场的优化组合后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现场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了生产的效率、产品的质量以及设备的磨损和能源的消耗。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5S管理在现场管理中的作用

5S管理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以及素养五项活动在生产现场中对人、机、料、法、环等五大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调整及有效的管理。它作为现场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使企业的现场生产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具备良好的品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准时交货,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服务质量,极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如何开展5S管理

1.建立专门的推动组织

成立一个专门的现场5S推动小组,每个部门都要至少派出一名负责人员加入

小组负责现场5S推动的规划,并及时与公司各部门进行沟通,逐步完善5S管理。

2.推行标准化的工作方式

(1)强调系统的管理。即强调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情、做多少、数量多少。

(2)以品质管理为目的。即把顾客作为中心、领导表率、全员参与,还要注意过程控制和管理。

3.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努力地配合现场5S的推广,使员工形成自己就是推广小组的一员的观念,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加快现场5S的推广速度。

4.注意利用五项活动的联系,逐步推动

整理是整顿的前提,整顿是整理的巩固,清扫是显现整理、整顿的效果,而通过清洁来持续保养并巩固之前取得的成效,通过持续的宣传和实施、总结与改进,使之上升为一种习惯,即修养,从而使企业形成整体的改善气氛,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之中。

总之,5S作为现场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使企业的现场生产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它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具备良好的品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准时交货,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服务质量,极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5S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管理人员只有运用正确的推行方法,持续的进行现场5S的完善才能建立起最适合企业发展的5S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崔立坤.试析5S管理及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商场现代化.2011(02).

[2]黎旗明.破解企业5S管理中的认识误区.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09).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资产剥离 非参数检验 Logistic回归

一、实际背景

日前,在中国光伏产业海外“双反”危局之下,许多小企业退出,作为光伏巨头的无锡尚德也难避破产重组,形势直入寒冬。多家光伏企业动念剥离光伏电厂或相关股份,如光电股份、协鑫集团、盾安环境等,希望在资本市场进行运作以图挽救。而资产剥离在其他产业也常有出现,已成资产运作的重要形式,制造业如宝钢集团剥离不锈钢与特钢资产后大幅增厚业绩,食品业如恒顺醋业剥离房地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主业,其他各行业也有诸多资产剥离案例。

二、理论背景

在理论研究方面,资产剥离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兼并收购的反面,且大规模并购的出现早于大规模剥离,因此针对资产剥离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且晚于并购的研究。特别是国内,对资产剥离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均不及并购。与国外的资产剥离实践早于国内一致,国外对资产剥离的深入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而关于我国市场资产剥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国外的研究涉及多元化折价和资产剥离研究较多,主要是围绕剥离的动因、方式、绩效、与并购的关系等方面。在理论上涉及产业经济学、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观和行为理论等。由于国外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成熟度均与国内不同,且对上市公司的规范和交易设置也不同,因此针对国内市场研究有其特殊性。就目前而言,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被出售部门的共性,资产剥离的动因和绩效,公司治理对资产剥离的影响,以及中国市场的特殊性等。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不同的剥离方式的研究较少,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对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子公司有所限制,直到2010年才允许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至创业板上市;
而资产分立属于关联交易,同时与资产出售案例相比数量较少。

三、研究目的

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国企业多元化购并,以及本世纪初的普遍房地产业投资等,在一定程度上给购并和投资浪潮过后结构冗杂的企业留下难题。基于公司战略调整、归核化和减轻负协同效应,资产剥离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越来越重要。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多元化折价和资产剥离两者的分别研究已较为丰富,但是对基于多元化公司的资产剥离还不常见。

企业的资产剥离在动因上存在差异,绩效也不尽相同。学者更多地关注基于经营战略调整、激发管理层和员工积极性或改善财务业绩而进行的资产剥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除了政策因素和财务困境外,在多数情况下资产剥离都是主动剥离,这与并购有所差异。在并购中,存在敌意收购,也即绕过公司的管理层而直接向股东发出收购要约;
而在资产剥离中,通常是由公司的管理层发起、主导或执行的,直接涉及到企业的营业范围和战略导向。因此,本文希望从管理层的视角来讨论多元化公司的资产剥离。

四、研究内容

首先,本文将对以往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对资产剥离、多元化折价、信息不对称和委托-理论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进行总结。

然后本文将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在研究设计中进行理论分析,建立本文的理论基础。当对多元化公司只能根据有限数据进行整体估值时,股权市场(二级市场)的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管理者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引发投资者的逆向选择,使得公司的价值被低估,同时公司总部和分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降低经营效率,为了使市场更有效地释放公司的真实价值和提升公司业绩,公司管理层可能会推动资产剥离的进行。同时,公司管理者有着维持公司规模和掩饰经营失误的倾向,因此当非主业的盈利能力拖累主业时,内部和外部控制权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又可能会使得管理者产生不愿剥离现有资产的惯性。在对这种双重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之后,本文将继续分析其他影响资产剥离决策的因素,然后据以设立指标。

五、研究意义

第一,本文在理论分析中,以公司管理层,也即资产剥离决策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从决策机制的根本点上分析剥离决策。根据公司管理层决策时需要考虑的相关利益者,区分了控制权市场、股权市场和商品市场,兼顾了信息不对称对多个市场定价机制的作用引致的对资产剥离的双重影响,全面分析资产剥离决策者面临的问题。

第二,本文针对的是多元化公司的资产剥离,由于有针对性的属性有两个,因此本文选择的对照组有两组,一组是进行资产剥离的专业化公司,另一组是未进行资产剥离的多元化公司,可针对三者分别进行检验和建立模型。这相较于现有文献中通常基于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研究更为全面。

第三,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专门讨论了信息不对称对资产剥离的影响,现有的国内文献在这一方面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能够在信息不对称和资产剥离的关系方面起到补充作用。

第四,本文在理论分析中对信息不对称的内涵主要分为五个市场进行讨论,将一般文献中视作成本的因素也纳入其中,这是由于委托-理论中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成本产生于信息不对称。从而信息不对称对资产剥离的有积极和消极作用两方面。而在现有的文献中,基本上将信息不对称局限于投资者和公司之间,视为积极作用处理,并且与股东和经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分离。本文将正反两方面影响结合在一起,全面考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资产剥离理论。同时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多元化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意义,不像破产理论和现金流理论等具有特殊性。本文为交易成本和成本理论提供中国A股市场在资产剥离方面的实证数据,具有比较好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J].经济研究, 1999.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实施策略的提出

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法律学、政治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它以现代管理理念和艺术理论为依托,同时又是以文化市场需要而设计的一门专业学科。近几年,随着艺术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艺术理论界对艺术管理模式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求形成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和艺术市场需求的艺术管理模式。经许多实践证明,目前用传统的艺术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艺术发展需求,难以实现艺术产业的最优化发展。目前,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艺术理论界,都在对艺术管理模式实施对策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虽然在实际实施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至今并未形成完整的符合艺术市场发展需求的艺术管理模式理论体系,所以其已成为当今艺术行业相关者极其关注的课题。鉴于以上所述,本文将通过艺术管理模式中的三个主要因素: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创新结合,探究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在实施中的策略,以便实现各个环节价值链的最优化,将艺术自身的艺术价值最终融入到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中,形成一条相互依赖和互相影响的价值链,从而探究出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在实施中的策略。

二、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实施策略探究

在艺术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三个要素是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三者之间,在以往的艺术管理模式中是将其割开的,不同的管理者因过于偏重某一方面,所以没有充分发挥三个因素之间的优势,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理论体系。从各种实践中证明,这种割开的管理模式,并不能让如今大繁荣的艺术产业有效健康稳定地发展。鉴于以上论述,将从艺术管理模式中的三个主要因素角度出发,探究艺术管理创新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艺术产业管理模式中相关人员的理念

1.艺术创作者

艺术创作者作为把特定的艺术内容或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艺术创作主体,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提升艺术自身价值,而且更需要更新创作理念,开拓视野,大胆创新,掌握艺术创作新理论,创作出符合现代艺术产业市场发展需要的艺术作品。

2. 艺术经营者

艺术经营者包括艺术产业内部管理者、艺术行业机构和艺术推销者,作为把艺术产品推向艺术市场的主体,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艺术市场经济,这就需要艺术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在有效的营销管理理念指导下进行相关艺术产品销售,实现艺术产品的市场价值,但这不仅需要艺术经营者具备新管理理念,还应具备相关艺术欣赏新理念,权衡好艺术管理模式中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

3. 政府相关部门艺术产业管理者

政府相关部门艺术产业管理者作为艺术市场的宏观调控部门,而且其在传统艺术管理模式中注重的是社会价值的创造,但在现代的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实施中,在理念上不仅需要注重艺术产品的社会价值,还应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利用艺术市场管理新理念维护艺术产业市场,推动艺术产业的发展。

(二)健全完善艺术产业机制

1.加强艺术产业市场管理

艺术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只有在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而艺术产业作为目前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在市场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艺术市场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艺术产业市场管理,让艺术产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快速发展。

2. 建立完善的艺术管理机构

在艺术产业管理机构中,虽然政府相关部门针对艺术产业这一新兴发展产业领域成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大多数都是在相关文化部门或者宣传部门下设立的,还没形成独立的艺术产业管理机构,这也导致管理层次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而且这些部门的相关管理者一般都不是艺术管理专业的人员,他们并没有足够完善的艺术管理理念和理论知识,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强有力的艺术管理机构,根据市场需求,推动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健全完善艺术产业法律法规政策

(1)健全完善保护政策

传统艺术产业传承发展至今,已有一定的历史,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没落甚至消失的传承发展困境,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面临的传承发展困境尤为明显。例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聚居最多的省份,在一些少数民族乡村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传统艺术民间文化,可是由于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很多传统民间文化出现了没落甚至消失的困境。

(2) 健全完善鼓励政策

加强传统艺术产业文化保护队伍的建设,利用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当地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保护艺术产业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全民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壮大传统产业文化保护队伍,通过鼓励政策的实施,让他们形成保护艺术产业的意识。

(3) 充分落实艺术产业法律法规政策

在我国,虽然建立了关于艺术产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但是从艺术产业管理实践中,并未完全得到实际意义上的落实,一些艺术产业管理者仍然在钻漏洞。例如目前在画廊产业管理中,尤其是在画廊产业市场中,仍存在鱼目混珠、严重炒作现象,夸大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扰乱画廊产业的健康发展环境。

(三)深度挖掘艺术资源,提升艺术自身价值

1.组建专业的艺术资源考究队伍

专业的艺术资源考究队伍不仅需具备学术新理念,而且还应有艺术产业深度挖掘方法,对艺术产业资源进行全面挖掘考究,从实际上丰富艺术产业的自身艺术价值。

2. 深度挖掘艺术资源自身艺术价值

传统艺术产业传承发展至今,最重要的核心是其自身拥有艺术价值,且艺术产业之所以得到大众喜爱,最主要的核心也是其拥有艺术价值,可供大众欣赏,满足大众精神上的需求。

(四)创精品艺术项目,树立品牌

1.与时俱进,推出崭新的艺术产业形式

在传承与发展传统艺术产业的同时,需要有全新的艺术产业意识,抓住艺术市场受众的需求,融入现代艺术产业元素,推出崭新的艺术产业形式,进一步满足艺术市场观众的需求,创造更好的艺术市场价值。

2. 展现艺术产业特色,创新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建造稳固的市场。艺术产业作为精神服务产业,其发展更应在展现艺术特色的同时,在遵循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发展。

3. 树立品牌艺术产业

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是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反映。在文化产业市场中,艺术产业想要占据稳定的市场观众,就必须拥有自身的品牌艺术,形成独特的标识,这样艺术产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在前列。

(五)艺术产业多元化发展

1.建立完善的艺术产业互联网信息系统

目前,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度相当广,关注度也不低。艺术产业在互联网中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不仅将为艺术市场需求者提供更全面的艺术产业信息公布,也便于艺术产业最新动态,让艺术产业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2. 与其他产业合作,促进艺术产业多元化发展

艺术产业可通过自身艺术价值产生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同时,拓宽艺术产业的发展途径。例如戏剧艺术除了可以独自搬上舞台演绎之外,还可以与音像制业、出版业等产业合作,进行系列衍生品开发,丰富艺术产业的发展形态。

3. 扩大艺术产业推广渠道

推广面是否宽广,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艺术产业管理营销过程中,可利用不同的推广渠道对艺术产业进行推广,不仅可以吸引社会的关注,而且可以提高艺术产业受众的覆盖面,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争夺更大的市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