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2004年4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始启动,其中设有文学课题组。文学课题组的任务之一,就是编写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课程教材,供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马克思调查报告【五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2004年4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始启动,其中设有文学课题组。文学课题组的任务之一,就是编写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课程教材,供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使用。有关专家认为,新的教材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容与风貌,必须对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以及文学理论发展建设作出较为全面、准确、客观的介绍,以结合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实际,具有时代气息和实用价值。为此,该课题组决定编写3个调查报告,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和《新时期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调查报告》。3个调查报告被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文学组子项目,拨款加以支持。其中前两个调查报告还被中国作协列入2004年度的重要作品扶持项目。经过相关撰稿专家集体两年多的周密调查研究和认真撰写,去年底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由王先霈主编,该书对新世纪以来在报刊、公开出版的图书和网络文学进行了总结和追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代文学现状的直观的参照材料。近几十年,世界和中国的文化都在发生此前少见的变化,社会普遍的审美取向、文学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接受主体的心态、文学的传播方式等,都与往昔有了很大的不同,并引起了理论工作者的关注。本书作者也正是带着这些思考着手进行调查,既着重对近5年文学创作作出概括性扫描,更把重点放在努力凸现理论建设中需要正视的问题,并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深入浅出的分析。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由朱立元主编,也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编著者查阅了新时期以来有关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报刊和著作,在对大量资料梳理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出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中所关注的若干理论问题和争鸣,并据此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尽可能客观的归纳与整理,力图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的整体概貌与历程进程,展现了近20多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性转型期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8月25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在京主办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和《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出版座谈会。陈建功、李准、郑伯农、童庆炳、钱中文、范咏戈、雷达、吴秉杰、蒋巍、孟繁华、贺绍俊、梁鸿鹰、牛玉秋、张陵、王一川、陈福民、李建军、张柠、常晶、熊元义、刘见喜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两个调查报告的部分编写者出席会议。大家认为,两部调查报告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收获,也是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界的重要成果,有助于人们对创作和理论批评格局有更清晰的认识。著作体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积累,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中国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 正 文 】
创新主要指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性与创造性活动。这一活动,既与已有事物有一定联系,又是对已有事物的发展与重构。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既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又与他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透过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思维特征。
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出发点
创新既非妄想,亦非空想,而是有目的的客观活动。因此,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是创新的必然要求。纵观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其出发点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中国实际,并由此延伸、展开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所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了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通俗地讲,实事求是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同他一贯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密切相关。
毛泽东无论做事还是思考问题,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譬如,同样对中国民主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问题的思考,早期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就只知道围绕马克思主义书本找答案。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万宝全书”。总以为经典作家的书本里什么都有,而很少去考虑中国的实际。结果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许多人凡事引经据典,“言必称希腊”,“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2]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神。马克思、列宁既不可能对他们在世的时候,世界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做出回答,更不可能对他们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世界上出现的问题给出答案。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只是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理,而不是包治一切疾病的“圣丹妙药”。有些问题,各个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去解决。
比之教条主义者,毛泽东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尤其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许多方面,都是如此。如关于统一战线问题,马列主义都提到过“一个联盟”,既工农联盟的思想。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创造性提出“两个联盟”的思想。由此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其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所以十分强调凡事要实事求是,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从本质上讲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由于各国的国情不一致,具体情况并非完全相同。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在于他能够正确理解与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懂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明白理论指导必须要以实际为出发点,从而把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实际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正因为毛泽东踏在了中国社会实际之上说话办事,所以才会创造出那些带有“中国气派”的新事物。如同邓小平所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3]由此可见,专从书本里讨生活的人,是创不了新的。只有像毛泽东说的:“马克思主义‘本本’是要学的,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4]这样,才会有所创新。毛泽东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所以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即在于此。不难想象,如果毛泽东也类同于教条主义者,只会抱着书本,背诵书本,从书本里讨生活,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将与他无缘。所以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创新精神的基石,是毛泽东创新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 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从客观上讲,创新有一困难,就是已有事物的权威性。有些人往往受此困扰和束缚,而不敢去创新。尤其是面对伟人的思想,索性关闭自己的思考机器,更不用说去创新,结果只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其实,这些人没有真正领悟伟人思想的真谛。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自己说过,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可是,我们有些人,偏偏不相信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的,以形而上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硬是把马克思主义神化和教条化,人为地板结与僵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对此则有自己的看法。他曾经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5]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发展。毫无疑问,超过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创新。
毛泽东在创新过程中,同样遇到伟大思想和权威模式的影响。但他的方法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权威思想和模式,既不迷信,也不弃之,而坚持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再拿民主革命道路为例来讲,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模式。然而,它在中国却遇到了挫折。面对这样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权威的成功模式,而且在不少人仍坚持认为它是中国革命唯一道路的情况下,怎么办?是继续按原路走下去,还是另辟蹊径。走下去,无疑仍将面临失败。另辟蹊径,就要面对创新风险。然而,毛泽东以他的胆略与睿智,选择了后者。他用自己的大脑,面对中国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既不简单否定城市道路模式,(事实上,十月革命道路模式本身的合理性是不用怀疑的)也不迷信“本本”。而是,一方面看到城市道路模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从两者比较与结合中,意识到特殊国情需要特殊道路,从而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新道路,正因为毛泽东有这么一种既坚持独立思考,又善于辩证思维;
既尊重别人的经验,又不盲从的思维方式,所以他能够讲出“我们固然应该特别尊重苏联的战争经验”,“但是我们还应该尊重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6]这样一种充满辩证思维、让人耳目一新的话,能够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实,创新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已有理论的权威性,而恰恰在于能否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独立思考与辩证思维。做不到这一点,即使不是权威理论,也不会有创新之举。毛泽东的这一创新思维特征,正从这方面为我们做了实证与演绎。事实上,毛泽东亦非天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他也有过与他人相似的、简单地把领袖的话当真理的经历。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中,曾讲起党对农村问题、主要是对地主的政策,在他未到长沙时,无由反对。但是,在湖南住了三十多天后,有了不同看法,并向中央作了报告。然而,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所以结果我未十分坚持我的意见。”[7]后来的事实表明,“领袖同志”的话未必句句正确。当然,这不是说,“领袖同志”的话都不必去相信。而关键是对“领袖同志”的话,也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准绳。无端怀疑与因相信而成迷信,都不可能孕出创新。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既能正视错误,又能改正错误。正如他自己说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的聪明起来。正因为,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才使他及时走出“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在实践中打造成善于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方式,为创新铺下基石。
以上可见,善于独立思考,坚持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有思考,才会有思想,善于思考,才会出新思想。毛泽东正是在对待任何问题上,既不为某种思维定势或他人思想所束缚,也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模式,坚持用自己的头脑思想,才有所创新。
三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不仅强调从实际出发,而且十分重视对问题的思考与下结论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把调查研究看作是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他说:“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8]以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实践基础,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他的许多创新思想均源于此。
把调查研究作为创新的基础,实际上是创新的必然要求。因为,创新不是空想、而是客观活动。所以,要创新就必须了解与接触实际。只有了解了实际,才能踏着实际说话。而了解与接触实际的最佳途径,就是深入实际研究。毛泽东一向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有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还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9]为此,他一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这不仅为他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实践环境,而且为他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大量实际资料。比如,毛泽东在农民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独创性思想,就同他做了大量实地调查直接相关,不少创新思想直接来自于此。1926年,毛泽东在为《农民问题丛刊》所作的序中,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思想,[10]这一思想就是调查研究的产物。当时,我们党内许多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工人运动上,很少关注农民问题。而毛泽东正是在率农讲所学生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上述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写就的。在这篇调查报告里,毛泽东同样提出了一个新思想,即把农民称作“革命先锋”。这实际上是他后来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思想的雏形。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不仅看到,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而且指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11]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后来独创性提出与形成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提供了现实依据与立论基础。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用心最多的时候。当时党内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上存在两种不同思路,一种只是唯上唯书,一种提倡唯实。毛泽东坚持唯实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后在闽赣两省做了十多次实地考察。如江西的寻乌、东塘等处调查,福建的才溪乡调查等,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当时农村从群众生活、政治组织、地方部队、土地状况到农村各阶级的面貌,作了详尽介绍。正是以这些实地调查为现实基础,我们党才正确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路线,并独创性提出了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关系的一系列思想。
在长期革命中,尤其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凡需决策之前,或亲自,或要求中央和地方其他同志先做调查研究,使决策能与实际相符,收到实效。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以后他又说:“去做调查,就是要使自己心里有底,没有底是不能行动的。”[12]建国初期,毛泽东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了避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犯苏联的错误,以苏为鉴戒,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写成《论十大关系》一文,提出了许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思想。正确的政策,只能产生于实践,来源于调查研究。正如毛泽东在《〈兴国调查〉前言》一文中所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像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很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须。”[13]
调查研究为毛泽东的创新思维铺实了基础,也避免了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正因为有了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认识,所以毛泽东能够精辟地提出许多独创性的思想理论。可以这么说,离开调查研究,毛泽东对有些问题的认识,也未必会有创造性见解。30年代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的教条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不做调查研究,就很难说真正了解客观实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只能“唯书,唯上”,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当然就不会有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也是他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领导者的工作风范。
[收稿日期]2001-02-18
【参考文献】
[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795-797.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2.
[4] [6][9][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172.109-110.16.
[5] 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45.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60-02
一、
一、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实践过程
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十分落后,纸张资源极度缺乏,作为技术支持的印刷设备更是相当简陋,再加上当时的人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封建意识由于由来已久导致陈旧思想根深蒂固的存在,并且苏区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信息闭塞的偏僻山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传播,发挥新闻传播在战争中的作用,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输以、、等为领导的执政党的革命思想,是极其困难艰巨的。尽管条件艰苦,但是这种思想的传播对于战争来说是很有利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传播和宣传得到了当时苏区各级党政委的重视和支持,并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运用到各种实践活动中,致力于把中央苏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方向发展。
(一)注重调查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对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开始,马克思一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也深深地明白调查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性。一直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以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实践论为出发点,在中央苏区时期的江西先后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以寻乌调查为主,另外还有包括兴国调查、永新富农土地问题调查等在内的对土地分配问题的调查研究活动。极其反对离开调查研究的“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下车伊始未作调查就乱发评论的主观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基础上”、“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的调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调查方法更加系统化,并将之运用到了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中,“大中地主阶级的全部都是反革命”是在寻乌进行大量实地调查,与社会各个阶级进行交谈,询问当地22个行业和130多家商店历史,通过了解城市商业、城郊土地分配的情况,作了十万多字的材料记录后得出其中一个论断。
(二)走实事求是路线
在中央苏区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拿来主义、一味推崇苏联经验等问题严重,甚至带着土地革命朝“左倾”方向发展,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共产党内这些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问题的提出,为党中央对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发展思路。前面提及到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经济、政治、科技、交通等方面都极其落后,亟需科学的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哲学唯物论思想,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不二选择,但是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能完美的解决中国革命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党组织工作走实事求是路线,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改良。
例如当时的人民群众以农民为主,农村广大土地对于战争十分有利,结合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则,提出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广泛地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再如当时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中国共产党明白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宣传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结合实际,先把人民群众文盲的现象改善,于是因材施教,对不同阶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组织大范围的群众教育活动,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三)深入群众生活中
在谈到宣传工作时说:“宣传工作要与群众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2]”一方面党和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群众自发成立的组织,另一方面广泛集结群众的力量投入宣传工作中,将宣传活动和群众日常生活放在一起,强调人人都参与宣传工作。在中央苏区时期,无论标语、漫画、图书还是报刊等宣传载体都十分注重群众基础,当时党领导号召出版社多出版一些易于人民群众阅读的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读物,以便贯彻党“一切活动都深入到群众生活中”的宗旨。由于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过程中,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成为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苏区时期新闻报刊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办报,建立起了广泛的群众通讯网,把群众发展成最优秀的通讯员。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同样注重群众的力量,主张一切活动依靠群众,从群众的实际出发,在红军工作中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并且得出了凡事要经过群众检验,“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3]的观点。
二、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带来的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科学有效理论
土地革命早期,党内出现了几次“左”的错误,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进行了包括兴国调查、寻乌调查在内的多次调查研究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功转化为中国适用的理论,例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指南针而不是书本教条;再如《本本主义》中谈到的对“唯书”、“唯上”的批评,其实就是要求中共在任何事情时,都要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这样才能制定出同中国当下相适应的方针、政策、路线。
(二)要想进行大范围的思想传播,各种传播方式都要用到
中央区苏时期的人民群众文盲较多,那时候的中国封闭、落后,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竟然能在那样的环境下传播开来,并且带有中国化,这得益于党中央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标语、传单、布告这些具备鼓动性的方式大大增强了革命的群众基础;漫画、山歌、图画、演讲、戏曲、戏剧表演、邮票等方式表现力强的同时又便于群众学习、理解;图书、报刊更是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利器。而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拓展,势必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传播锦上添花。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对促进当代社会的进步也是有必要的
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成立后,面对复杂艰难的时局,在随后的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会作出的关于党的建设决议中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时任《斗争》主编期间,一直主张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同苏区党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央苏区时期正是因为中共如此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才能为中国革命胜利提供有力的武器,甚至在党内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提供正确科学有效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指导。而现在的中国处于时刻变化的大环境中,需要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的规律,不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新的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
三、结 语
自中共十七大指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具备中国的民族、实践、时代特色”后,十再次提出“推进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坚持不懈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任务[4]。
然而,中央区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说中共党内的马克思理论准备不足,一些领导人对中国的实际状况了解的不够而导致了“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就像苏联方面派到党内指导的王明,他常年在国外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可以说是倒背如流,尽管他的理论基础十分稳固,但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了解却少之又少,在这些人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滞后。
中央苏区时期是我国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期,苏区政府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尽可能的中国化,并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教育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得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同样也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舆论引导作用,结合新的国情和国际形势,再一次创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从而让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理论、传播对象和方法等方面得到创新,为当代新闻的发展提供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 .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5)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对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有小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很多大学生受到了不良思潮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重新塑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环境进行优化,构建和谐校园,等等。本文以某校为例,分析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信仰危机;
和谐校园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0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20—02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曾玉莹(1977— ),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自发地树立起来的。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知半解的人,是不可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另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仅是朴素的感情,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无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学习。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小部分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信仰危机。
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具体表现
具体来讲,信仰危机指的是没有对接当下的社会实践,怀疑原有的信仰,在思想层面上出现了困惑,无法对各种观念进行正确的鉴别、选择和判断。我国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这需要肯定,但是小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一是高校大学生入党现状令人担忧。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入党动机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被访者中,只有30%的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的比例关系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有一小部分的人群信仰金钱主义和权力主义,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大学生经不起诱惑,对于尚未成型的共产主义名利观产生了怀疑,无法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其次是当代大学生不相信信仰的作用,有着超然物外的态度,这样就会漠视和抵制马克思主义。
二是高校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趋势。我国确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随着一大批西方思潮的涌入,就影响到了道德观念,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例如:25%的大学生着迷于我国的道教和佛教,对此需要科学地看待;
部分大学生信奉基督教,心智不够成熟的学生甚至被一些邪教所吸引,这样很容易误入歧途。
三是高校大学生信仰的低俗化倾向。低俗化也是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一种具体表现。我国处于社会大转型期,一小部分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反对我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他们没有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信仰方面很容易动摇,低俗化倾向较为明显。部分大学生只相信物质价值、个人价值,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和金钱财富。
二、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成因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的危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形成是社会大环境所造成的,我国社会在变迁的过程中改变了价值体系和信仰状态,然后在个人群体上反映出来。大学生因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够成熟,容易受到金钱、物质的诱惑。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坚守信仰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利益,而物质、经济或者享乐主义的回报却高得多,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都经不起权力、金钱的诱惑,对于自己尚未成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怀疑态度,不信任共产主义信仰。他们从功利主义角度去学习和生活,没有纯粹的入党动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
二是西方多元思想文化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入了大量的西方思想文化思潮,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冲击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西方文化鼓励文化同质化和文化趋同化,这种资本主义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影响,促使大学生对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意识形态淡化。
三、重塑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一是对社会环境进行净化,营造和谐校园。要想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环境,要严格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跟随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建设。从社会大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共产党和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将共产主义理想的主导性发挥出来,对于各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我国封建残余思想进行积极的抵制,对优良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大力弘扬,将共产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下去,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用科学理论去武装人,坚持正确的舆论,塑造优秀的作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便向大学生渗透先进的、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他们的心灵进行净化,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使其深深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学校环境方面来讲,需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首先要对校园设施进行美化,将高雅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注入到校园建筑和设施中;
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建立各种校园社团、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重塑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是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提升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教师要形成马克思主义素养,需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高校教师来讲,需要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熟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将这些理论积极运用起来,忠实地拥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在宣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喜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方式来宣传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性价值观念,只有让大学生对其产生了认可,他们才能自觉地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发展。
三是更加高效地开展思政课。在具体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也无法让学生深入地掌握,那么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多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通过阅读,让学生产生共鸣。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互相交流心得,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于大学生来讲不仅仅是危机,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需要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重新塑造,将时代意义赋予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共产主义思想。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可知,因为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他们不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没有纯粹的入党动机等,这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使其理性科学地认识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思想和新问题。
[
参考文献]
[1]杨飞,刘海华,田静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张艳宏.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研分析——以大连地区五所高校为对象[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6).
[3]杨丽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分析与对策——基于对东北林业大学的调查[J].人民论坛,2011(17).
[4]徐习军,黄声波,李贯中.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马克思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工作方法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作好一切工作的基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实践是第一性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第一性的,路线、方针、政策、指示、办法计划等则是第二性的。、共产党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
而改造世界必须极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根据自然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来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斗争,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正如马克思所曾经指出的,工人阶级只有懂得组织斗争,只有凭借社会发展规律的精确知识,才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虽然为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原理,可是决没有也不可能替每个国家革命与建设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都作出具体的答案。谁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看乍包治百病的现成药方,把某一国的实际经验看成可以一成不变地随时援用于别国的通用公式,那就是最荒谬的想法。每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理,对本国情况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对革命情势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判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列宁曾经指出过:“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竭力企图,以科学方法,研究作为我们政策基础的那些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五十四页)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就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站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站在人们主观设想的某种可能的基础之上。俄国与中国的经验都证明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对本国国情的深刻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关键;
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有些同志口头上承认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是离开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想象或愿望出发,从定义或概念出发,从空洞原则出发,从狭隘经验出发;
不是要自己的思想符合于客观实际或事物本身的固有规律,而是要客观实际或事物本身的固有规律去符合自己的思想。正因为这样,他们就不能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自己的工作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课。
在任何工作中,只有“情况明”,才能做到‘决心大”,才能做到“方法对”,如果情况不明,就不能下坚定的决心,就不能研究出正确的方法。情况不明而乱下决心,乱出注意,那必将招致严重的恶果。说过:“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
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选集》第一卷,第一七三页)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而只有符合于客观规律性的正确行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现在我们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同民主革命的时间比较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岁月还比较短,经过实践来认识与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我们来说还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同时,我们对于经济、政法、文教等各方面工作,都需耍从事客观情况的调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掌握每一项工作的专业经验与特殊规律,从而有效地改进我们的工作和领导,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