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机关效能,打造中部地区最优政务和发展环境,我市积极探索机关效能建设的有效途径。(一)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抓机关效能建设还必须靠制度作保证。为使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效能建设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一、积极探索机关效能建设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机关效能,打造中部地区最优政务和发展环境,我市积极探索机关效能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建章立制,规范行为
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抓机关效能建设还必须靠制度作保证。为使机关效能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良性轨道,我市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整理、修改和完善,并先后出台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企业检查实行审批备案实施办法》、《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违反“十不准”规定的处理办法》等5个办法,建立了全程办事制、联合审批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和绩效考评制等19项制度。一年多来,重点抓了五项制度的完善:一是完善岗位职责。合理调配职能,界定各部门、科室、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到职责分明;二是完善依法办事制度。明确办事依据、条件、要求、程序、时限、收费等规范办事行为;三是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通过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办事时限制等制度的完善,促进机关办事效率的提高;四是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到分管领导、科室、岗位、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动态监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五是完善考核奖惩制。通过建立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制度和通报表扬、提拔任用等奖励以及“诫勉教育”、“效能告诫”、降职、免职、辞退等惩罚手段,有效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二)注重监督,落实到位
机关效能建设重在求实效,贵在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是落实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措施。我市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中,针对工作程序繁琐、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作风不良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不断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地促进机关效能建设。
1、强化一个抓手。即将明查暗访作为重要抓手,促使机关和干部作风转变。先后6次组织人员对各地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省纪委“十个严禁”、宜春“六条禁令”和我市“十不准”情况进行了明查暗访,对5名上班玩电脑游、炒股的机关干部在全市通报批评,电视台公开曝光;对2名晚上离岗脱位的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并在全市通报;对1个作风不实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安排在全市大会上作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的10个单位下发了整改通知书。
2、抓好两个测评。即以“优质服务,优化环境”和“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为载体,以评促效,不断促进机关效能提升。今年以来,先后两次组织全市100家年纳税30万元以上企业和在建的重大项目负责人,对全市67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的优质服务和优化环境情况进行了测评;先后两次组织100家年纳税30万元以上企业和在建的重大项目负责人和乡镇、市直单位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00个(人),对全市100个具有执法权、审批权和管理权的内设机构在依法行政、优质服务、机关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和有关规定,市委主要领导对在“双优”测评中连续两次排名后三位的市城管局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对第一次排名后三位的五个单位主要领导由市纪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对其进行了诫勉谈话,测评结果在电视台公开曝光;对两次在内设机构测评中综合排名后十位的内设机构负责人由市纪委书记进行了集体诫勉谈话。通过开展“双优”测评活动,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转变,干部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3、编织一张网络。即广布监测点,建立发展环境信息监测网络,实现对机关效能的常态监督。从我市各类企业中选定了67家优化环境监测点,并相应聘请了67名监督员,负责对全市执法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日常监督,并按月将监测的情况据实上报市行政投诉中心。今年以来,市行政投诉中心共收集到监测信息287条,其中反映问题的有31条,市行政投诉中心就监测点反映的问题都及时进行了调处,就存在问题的部门单位责成其进行整改,并及时将情况反馈到有关企业。
(三)重视投诉,严格问责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市加大了对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等机关效能建设方面突出问题的问责力度。我市供水公司无视有关规定,重复收取一外商企业费用,导致外商不满,对这种乱作为的行为,市纪委进行了严肃查处,责成该市供水公司将重 复收取的1.8万元费用如数退还给外商企业,并责成供水公司进行整改,通报全市。同时,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市供水公司经理陈某的职务。市交警大队干警吴某在处理客商交通事故时存在慢作为行为,引起客商不满,市纪委通过立案查处,给予吴某党内警告处分。市看守所副所长王某因不作为行为引起群众聚众上访,被立案调查,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撤销其看守所副所长职务并调离公安系统。另外,对8名违纪党员干部按有关规定提请市纪委严格追究了相关党纪政纪责任。在问廉问责的同时,把廉政监督与勤政监督、警示教育与惩戒威慑、严格监督与保护激励融于一体,做到了以问促廉、以问促勤、以问促效、以问促建的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机关效能建设。今年以来,共发出问廉问责书97份,被问单位76个,个人21人,其中15名党员干部分别受到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调离岗位、免职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二、机关效能建设需要把准问题的症结
当前,各地都将机关效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发展新形势下,机关效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1、认识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存在懒散应付、消极被动和不认真履职的现象;二是服务意识不强,有的干部仍旧以“管人者”、“管事者”自居,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三是廉洁自律意识不强,没有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存在利用职务或工作便利对服务对象进行索拿卡要等不良现象。
2、制度不够健全。制度不少,但没有完全形成体系,细化还不够,要求性的制度多,操作性的制度少,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和一些部门内控监督等方面制度还不够健全,保障性制度没有及时跟进。
3、执行力不够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实质就是要解决机关效能低下的问题,而机关效能低下往往与执行力不强有很大的关系,少数部门单位工作中存在着衙门作风和懒散习气,习惯以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在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措施不够有力,执行不够到位。
4、管理不够科学。机关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与机关人事管理不科学有很大的关系。行政、事业人员混岗,同样干工作,但待遇差距较大;绩效考评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客观科学,致使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增强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加强廉政建设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如何进一步把这项工作做好,根据近一年来的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要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通过正面和反面典型的教育,引导机关工作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立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干部的培训要有针对性,既要加强政治理论上培训,更要重视与其工作相对口的专业知识的培训,着力改变过去重政治理论轻专业知识培训的现象。因此,在对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培训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其进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
(二)进一步强化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充分发挥制度管人的职能。
在完善已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有利于机关效能建设的新制度。一是建立长效且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机关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性质进行弹性化管理,防止死扣条文和“一刀切”。二是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氛围,促使人尽其才,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充分发挥干部的个人才干。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那种只凭数字、只听领导汇报、不听群众评价的从上而下的考核办法,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的意见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四是在加强制度完善和建设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让各种制度规定在工作中得以兑现。五是配套建设制度,形成体系。一方面对目标考核等制度进行完善,建立一套科学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绩效挂钩的机关效能考评办法。另一方面,要对近几年来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进行清理,经完善规范后,形成一个系统的机关效能建设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机关效能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一要抓住“龙头”,重点抓好对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监督。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强化考核,严格问责,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对本地、本单位管理,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职责,带头加强作风建设。二要抓住“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和群众等行政服务对象参与监督,充分发挥其主体监督作用,大力支持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说真话,当好义务监督员,充分调动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为他们开展监督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构建一张全方位、广覆盖的立体监督网。三要抓住重点。把钱、财、物、人相对集中的重要部门、重点领域和行政审批事项较多的单位作为重点,加强内外监督。总之,要认真组织和整合社会监督资源,健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总结
机关效能建设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区政府办公室作为区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承担着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的基本职责,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协调各方的作用,因此效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要求,区政府办公室效能建设早动员、早起步、抓落实、抓成效,争取了工作的主动性,把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融入到各项服务工作之中,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体现机关效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切实开展效能建设
全区反腐败暨机关效能建设大会后,区政府办公室及时成立了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主任()任组长,()、()同志为副组长,(、)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办公室机关效能建设。同时,根据区委《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开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争创人民满意单位活动的意见》,把机关效能建设与争创人民满意单位紧密结合起来。《意见》从“坚持不断创新”、“努力加强学习”、“坚持求真务实”、“强化内部管理”、“塑造良好形象”等方面提出了办公室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重点。根据《意见》,办公室通过学习会、办公室党组会议、党员民主生活会、机关干部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大讨论,谈工作认识、学习体会,切实统一了办公室全体人员的思想。
为使办公室机关效能建设出实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办公室聘请了21位同志为办公室效能建设监督员,定期通报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监督。为确保效能建设监督员的建议、意见真正发挥作用,办公室出台了《区政府办公室机关效能建设监督员建议、意见办理工作规则》,要求各科室高度重视监督员建议、意见的办理落实,并对监督员的建议、意见实行分类登记办理,突出重点,查找原因,明确努力方向。
二、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提高办事效率。
为切实履行好办公室“三服务”职能,发挥好“枢纽”作用,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区政府办公室今年出台了整套与时俱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范,确保办公室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办文方面,办公室出台了《公文格式细则》、《关于区政府办公室内部公文处理程序的规定》、《关于完善公文办理抄告单使用办法的意见》、《关于机关公文处理的基本程序及领导签批公文若干注意事项的说明》、《区政府办公室公文差错内部通报制度》、《拟写会议通知须知》等规定。进一步对办公室来文的收文、分办、办理、答复和发文的拟稿、核稿、签批、发文登记、校对、分发、归档等各个环节作了规范,保证公文及时、准确、安全运转,更好地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服务。
办事方面,办公室出台了《秘书工作要点》、《政务信息工作实施细则》、《办公室调查研究工作若干规定》、《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规则》、《公务接待工作有关规定》、《区府大院安全保卫管理工作有关规定》、《区府大院空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两型社会;
高校节约型校园;
建设;
内涵;
机制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节约型社会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为回应我国大学扩招后校园建设实际,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由校园建设理念、研究课题,逐步转变成校园建设规划因素,在实践中渐次展开,初步积累了一定经验,比如,同济大学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切,被列入2008年全球环境论坛典型案例数据库;
2010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重庆市召开了“2010年全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推进工作交流会”,交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但是,在实践中,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研究中,其理论概括、意义重构、机制把握,尚不能较好回应实践中的命题,尤其是在建设两型社会形势下,如何建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图景,亟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回答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命题。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
关于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问题,是解决“高校节约型校园是什么”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研究和实践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高校节约型校园”。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相当一部分研究没有对此基本内涵作界定,比如,孙静的论文《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探析》(《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常建军的论文《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8期)等,甚至专门研究该问题的学位论文,诸如同济大学陈翊的硕士学位论文《节约型校园建设与评价研究》(2008年)也未涉及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研究。在对其涉及的研究中,也主要是关注浅层次的生活浪费和能耗问题,到现在为止,尚没有一个清晰和科学的基本内涵界定。
经过文献研究和理论思考,我们认为,高校节约型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水电及其他易耗品的浪费的浅层次问题,而是在两型社会建设理念观照下,高校办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是一个关乎办学投入与人才培养成果,办学成本与社会效益的问题。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应该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基本建设、学科专业与课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校办学的各个层面,实现办学中的人、财、物的最大效用,以一定的办学成本,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取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科学、持续发展。
二、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在两型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先进理念提出和实践的背景下,高校发展的理论创新,也是回应世纪之交我国大学扩招后资源紧缺、发展失衡、质量下滑的实践矛盾,高校建设的实践创新。因此,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首先,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要求。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是依靠高能耗实现的粗放型增长,带来了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我国的现代化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型可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相继做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高校是耗能大户,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理应研究和实践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文明的发祥地,更应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发挥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和智力支持者的作用。
其次,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破解高校发展模式问题之方。自1998年启动大幅度扩招以后,全国许多高校大兴土木,快速扩张,造就了一大批万人以上,甚至五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2002年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进入了大众化发展时代。但近年来,高校在发展中日益显现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不协调的矛盾,出现了土地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闲置、紧缺、配置不合理,教育质量下滑等严峻的问题,高校发展模式亟待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实现在扩张条件下的阵痛跃升。
再次,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为公众提供优质教育之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不断进步,社会跨过了温饱门槛,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在受教育机会由于大学扩招大大增多以后,人民产生了接受多样化的优质高等教育的文化需求。这只能通过高校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发展理念,整合、优化自身人、财、物等总量有限的资源,加强基本建设,优化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强化师资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最后,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才能在国内具有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生源和资源,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转变成了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有赖于高校发展模式通过建设节约型校园实现发展模式再造,才具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壤。
三、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的思考
如何确立长效机制、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模式,是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现路径和关键因素。我们探索这个问题时,可以借鉴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国内外大学典型案例,采用院校研究的方法,进行节约型校园的理论创新。最近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的临沂师范学院,地处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沂蒙地区,2000年由临沂师专和临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时,在校生不过3800多人,本科专业仅5个,教师学历低,教学设备陈旧,是山东省最差的几个高校之一。在随后五年多发展时间里,实施观念再造,引进大学经营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办学成本与办学效益,进行制度创新。目前,在校生35000人,专任教师2000余人,师资以博士教授为主体,实施美国州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每位学生能享受到五门世界一流课程,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教学质量优良,本科生就业率100%,考研率50%,位列中国十大创新高校,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引起了中外研究者的瞩目。我国首批“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同济大学,在构建节约型校园建设模式,创新节能环保科技,培育节约文化与人才等方面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另外,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英国大学创新教育模式、澳大利亚大学校本模式、韩国大学的质量模式等国外大学集约型的大学建设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在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模式和长效机制时思考和借鉴。
1.加强领导机制
目前,对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研究大多关注能耗等显性节约的问题,事实上,这不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矛盾。真正的节约型的表征是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社会效益。因此,在现阶段思考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关键,是要妥善破解高校发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破解高校外部体制性矛盾。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对我国高校发展阶段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我国高校目前处在一个深度的转型时期,高校办学体制尚未根本走出计划经济的河床,不能与变革成型后的社会经济体制匹配,最明显的就是高校外部政府主导的行政化官本位办学体制,导致资源配置失衡,高校办学决策僵化、执行滞后、管理低效,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认为,“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运行的大学,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公益性质的大学,仅靠大学内部治理的努力,无法实现。”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有赖于深入宏观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强高校外部宏观领导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是要破解高校内部结构性矛盾。高校外部的行政化体制,延伸到高校内部,导致诸如高校内部的领导决策机制偏离理性、科学及实事求是的轨道,师资队伍建设在年龄、学历、专业、学科及规模方面,不能同高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挂钩,造成师资的闲置和紧缺,专业课程虚设的问题;
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或追求大而全,或追求短视的市场效益,造成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优势、师资力量脱节等矛盾问题,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的要旨是加强高校内部的领导机制建设,使高校成功地从“英明者领导”向“制度化内生”领导机制过渡跃升。
2.加强舆论引导
理念、方针及政策转化成公众认可的意见体系和有效行动的关键之桥,是及时而适宜的舆论引导。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理念,绝不是节水节电节能的浅层而平面化的简单概念,而是一个包括浅层节约在内的成本、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远景等方面的复杂、全新、科学的高校建设发展理念,以及这样的理念贯穿始终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划、评价、调整等一整套话语体系,涉及到高校办学的整个系统。这套话语体系,不仅对于普通师生员工是陌生的,就是研究群体也要认真研究,才能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认识。因此,高校在启动节约型校园建设之前,必须组建校内外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为学校量身定做节约型校园的理念、政策和规划,并组建舆论宣传团队,进行深度策划,确定恰当的宣传时间和周期,选择高校的校内外传媒组合,进行节约型校园的有效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使高校在大众传媒上建构质量、高效、高端的美誉度和品牌形象,以有效整合与吸引政府和社会办学资源,建构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基础;
对内,采用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二级传播等新闻传播理论和方法,运用校园传媒,将节约型校园一整套话语体系,及时有效地内化为全校师生及管理决策层的自身的价值认识,以期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应有的效果。在利用大众传媒加强舆论引导方面,临沂师范学院做得比较成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国家与省市电视台和各大网站等主流大众传媒对其进行有组织、立体化的持续报道,也是该校在极短的时期内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区高校,跃升为知名高校的一个原因。
3.加强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具有为行动提供指引、激励、约束及降低成本等功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包括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及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思想在内的高校建设发展新理念和新实践,必须摆脱传统的人治泥塘,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降低办学成本及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原则,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和规范,作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具体说来,应该从咨询、决策、执行及监督等方面,加强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制度创新和建设。第一,建立和完善以各方专家和权威参与的制度建设咨询系统为支持的科学的决策制度机制。第二,创新思维,建立高效的管理执行机制和制度。临沂师范学院继2000年、2003年两次制度改革之后,于2006年初启动了第三次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借鉴世界现代大学管理模式,在大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引入企业经营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创立了减少层级、分权管理、运转高效、追求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扁平化的大学管理制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临沂师范学院在管理执行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三,要加强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这是增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度的执行力的源泉和关键因素。
4.加强文化涵化
关于文化功能的问题,殷海光认为,“我们要认识到文化的功能,比较容易入手的方法是将文化看作某一群体生活的整合模式,或一个社会整合的程序。”文化具有价值建构、社会整合和人才培育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文化以软实力的方式存在。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过程中,除了需要建构有利的高校外部环境,促进政府、企业、社会、民间资源向高校流动,达成高校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资源紧缺型矛盾的顺利解决,还必须构建利于节约型校园理念推行的大学内部文化环境,使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理念,涵化为大学文化,成为师生思想价值认识中的文化维度和文化基因与记忆,从而成为高校发展中自觉自为的精神文化推动力;
使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度创新,涵化为大学文化,以致让有效的制度建设以大学文化的形式内化为师生价值认识,成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稳定的长效机制。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影响;
建筑设计;
方法论;
特征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037-02
0引言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众多行业的广泛应用。当前在社会生活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并逐渐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和生活工具。而建筑行业作为一项工程规模较大的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相关的数据量也大幅上升。并且人们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生后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设计水平的要求也更加严苛。为了更好地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引入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许多建筑设计中已经能够见证到计算机等先进科技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建设设计方法论的变革。
1当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基本方法论
近年来,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创新。当前,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和补充,其中比较常见的基本方法论分别是功能设计论、形态设计论、环境设计论、手法设计论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大多数情况下,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这五种方法论都可以被综合利用。但有时也会根据建筑师的个人观点不同,而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功能设计论主要是指在建设设计的较为前面的一个设计阶段,强调建筑的作用功效。例如,建造一座综合大楼时,建筑首要的任务就是理清其中的功能关系。下部几层的空间用来做些什么,相互关系如何;
上不几层空间也要考虑同样的问题。而环境设计论则具有较为宽泛的概念范围,包括了建筑设计的内部环境和空间场所的外部环境。有时还要考虑,是围绕局部的环境来进行建造还是根据整体的效果来进行设计。而形态设计论通常情况下,不会过度的考虑功能效用和结构设计,此时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其重点考虑的内容。此外,如果建筑设计手法理解成为广义的建筑设计方法,那么实际上手法设计问题就应当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设计内容。反之,如果将这种方法理解成为狭义上的方法,那么它也有许多建筑造型处理上的手法问题,但更多的表现为具体的形式处理问题。最后,计算机辅助设计则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来借鉴发展的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思路,加上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来进行的设计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设计工作的严谨性,也可以增强设计人员在造型处理等问题上的把握。
2在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相关特征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和发现都会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从工业革命的开端,到当今的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性发展,都为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震荡。而科学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发展,也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哲学的产生将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吸收先进科学技术中的有益因素固然重要,但在建筑哲学中更应注重建筑方法论的实际作用,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也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需要。
受当代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建筑设计方法论相对于过去的传统设计方法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主要可以从柔性设计、虚拟设计以及功能仿真等三面来概括和介绍。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柔性设计。从柔性设计的内容上来讲,柔性就是指具有较为灵活的适应性。这是由于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柔性设计的建筑设计特征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无论是在建筑的空间功能区分上,还是对建筑结构的维护升级上都具备较为灵活的特性。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草图和模型来推敲建筑方案并且优化设计是广大建筑师最常用的一种手段。虽然这种传统方法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为建筑行业也贡献良多。但其精度上的不足和速度上的滞后,使其不能够适应当今效率化的社会,并且伴随设计的深入和复杂度的提高,它的实际效用也大打折扣。在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上,更是难以发现它的优势。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技术很好的替代了传统的图纸,通过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创建出自己所设想出的建筑风格。大大的提升了人脑的三维空间操作能力。最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还能够做到对设计目标对象的功能仿真分析。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功能仿真的对象是目标建筑的计算机模型。这一过程不仅仅在于建筑空间及造型的真实效果再现,更重要的是建筑整体功效的真实反映。
3结论
建筑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行业的发展成效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好坏。通过本文对当代建筑方法论的分析与介绍,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切的建筑设计方法论都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目的和价值。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普及程度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建筑设计工作作为一项夹杂着艺术性和技术性等多种特性为一体的任务,一定要对先进的科学技术予以借鉴和吸收,从中吸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元素。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在建筑设计领域上,同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许多电子系统都未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以及技术基础平台也都为得到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创新。为此,一定要强化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科技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来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磊,左东明,李沉.以人为本的建筑 以人为本的文学――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侧记[J].建筑创作,2002(11).
[2]毛良河,郝占鹏. 浅议方法论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关于建筑哲学的一些探讨[J].四川建筑,2006(3).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
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
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