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外币会计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30 20:0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2005年7月21日,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币会计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外币会计论文【五篇】

外币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加工贸易,出口,应对策略

 

一、人民币升值概述

2005年7月21日,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1美元兑人民币从8.27—8.28先后突破了8.2、8.1、8.0关口,2005年升值幅度达3%。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以8.0702起步,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一年中升值了2 615个基点。2007年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到6.01%。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为6.992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到2010年12月23日,美元兑换人民币中间价为6.6466。

一国货币的升值意味着与它相比较的那种外币的贬值,表示一定数量的本币可以兑换的外币数量比之前增加了。自从汇率改革以来,人们持续不断地对汇改的利弊进行讨论分析,尤其关注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对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论文,特别是纺织、服装、玩具等利润微薄而我国又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

二、汇率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及广州加工贸易近些年的状况

汇率作为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因素,对进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理论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1、马歇尔-勒纳条件。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与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指出:一国货币相对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情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假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那么贬值的效果取决于需求弹性。用Dx表示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表示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则当︱Dx︱+︱Dm︱﹥1时,货币贬值将会改善贸易收支;
当︱Dx︱+︱Dm︱=1时,货币贬值不发生作用;
当︱Dx︱+︱Dm︱﹤1时,货币贬值将会恶化贸易收支。贸易收支通过货币贬值得到改善的必要条件是:当︱Dx︱+︱Dm︱﹥1,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2、J曲线效应。本国货币贬值后,初期由于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进出口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汇率的改变,以外币计价的出口收入相对减少,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支出相对增加,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增加或者顺差减少,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一段时期(往往是6至12个月)之后,经常项目收支才渐趋改善;
再经过一段时间(往往是1.5至2年后),经常项目收支的改善达到峰值,然后再度趋向下降论文下载。因此汇率变化对贸易情况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呈现“J”的形状。而货币升值情况下,经常项目收支变动则刚好相反,表现为反向J曲线效应。

3、广州2005年至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状况。

2005—2008年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统计

 

年份

实绩(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

合计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合计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2005年

1593628

175247

1418381

17.74

-5.47

21.42

2006年

1814869

208965

1605904

13.88

19.24

13.22

2007年

2022533.74

245761.49

1776772.25

11.44

17.61

10.64

2008年

2223313

283237.89

1940075.33

9.93

外币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会计计量与货币计量会计计量是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民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功能”,计量的准确性和公允性直接关系到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赵德武博士著的《会计计量理论研究》里将会计计量定义为:“在一定计量尺度下,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符合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由此可见,计量是“要解决何种属性计量以及采用何种单位进行计量”的会计方法川。会计计量的客观性和公允性的把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何种计量属性(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二是采用何种单位进行计量。其中采用何种单位计量,第一是指采用何种货币单位对会计业务进行计量。一般来讲,会计业务的计量货币是发生时的货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企业,经济业务的计量货币都可能是多样的;第二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应采用什么货币向外报告信息,在众多的经济业务计量货币中选择一种货币作为统一记账货币,并向外报告,其他币种计量的经济业务必须折算为该货币入账并受汇率影响。这个统一记账货币即唯一报告货币的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准确公允计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报告货币选用错误,将会使货币表现出来的资产负债信息,损益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失去公允性;损益里将会含有大量的不真实的汇兑损益,资产负债的计量也会由于报告货币不同而产生重大偏差,现金流量也会由于报告货币的选用错误而导致现金流量受汇率过度不真实。

二报告货币计,的研究现状报告货币的选择会给会计信息的公允表达和披露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报告货币的选择如此重要,但学术界又书会计计量的研究仅限于计量的属性基础研究,对主计量货币的选择研究却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一种研究缺失。目前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确定报告货币的思路有两种,一为我国的记账本位币概念;二为西方的功能性货币概念,但这种概念往往只出现在于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中,并没有应用到会计计量当中。在会计的一般原则中,对会计计量基础的界定和指导非常多,但没有任何会计原则用来界定会计主体的报告货币的选择,而报告货币选择对会计计量功能的完美实现和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目前这种情况已不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对计量理论的货币选择的研究,将一个会计主体的唯一的报告货币的界定纳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者一般原则,籍此指导不同经济环境里的会计个体遇见的报告货币的确认问题。真正作到客观公允地反映和报告经济信息。三功能性货币概念的确立

1记账本位币的缺陷我国一直使用的记账本位币概念是指一个会计主体记账、报告使用的基本货币。记账本位币这种表述在意思表达上通俗易懂,但这种表达只说明和规定了企业必须选用一种货币作为基本记账货币,并且这种计量尺度是唯一的,并不能说明这个单一计量尺度所起的作用川。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但又规定以外币收支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可见,记账本位币的确定带有法律法规色彩,没有任何会计计量方面的依据,不是以公允客观地计量会计信息作为出发点的。

2功能性货币地位的确立功能性货币最早出现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52)中,被定义为“一个实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中同时还规定,可通过现金流量、销售价格、销售市场、费用、理财、集团内的公司间交易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原始表现货币来确定功能性货币川。功能性货币能够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完美地实现计量的目标:

l)功能性货币选择主要经济业务的表现货币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的单一记账货币和报告货币,因此能够客观公允反映企业会计信息而不会产生偏移。选择功能性货币计量和报告,能够将需要进行货币换算的经济业务量降到最低点,货币换算产生的信息误差也会降到最低。功能性货币能从计量本身着手体现报告货币的功能,能够符合计量的要求,真实公允计量和反映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

2)功能性货币一旦确定下来,会计计量和核算所必须遵循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也能跟着确定下来川。因为如果用公司主要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性货币来计量经济业务,那么就应该把功能性货币表述的会计报表作为公司的表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唯一标志性报表来确认,以此推论,记录经济业务、编制会计报表过程中运用的会计准则和原则,就应该适用功能性货币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和原则。

3)根据功能性货币的定义和确定的限制性条件,功能性货币确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界定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而更应该是在会计整体核算过程中对企业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公正计量和反映,用其他外币表述的会计报表反映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不公正公允的,受到了许多根本不存在的汇兑损益的影响,严重削弱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用功能性货币计量的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信息才是实体的真正公允的信息,以功能性货币计量的资产负债项目表现出来的财务比率才是真实反映财务情况的比率。功能性货币计量的损益才是真实公允的,同计量基础一样,计量货币的择定确定了损益的确认问题,特别是汇兑损益的确认计量问题。因此,功能性货币能更真实地计量和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功能性货币概念对于完善会计实践和会计计量理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功能性货币概念目前主要用于外币业务会计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并没有把功能性货币概念纳人普通会计计量实践和理论当中。

笔者认为,作为已有的严格定义的功能性货币,应该明确其在会计计量、核算和报告中的重要地位。不论是国外的子公司,还是国内公司,功能性货币是一个通用的会计概念,是一个计量、核算和报告经济业务的基本货币,任何情况下的公司都必须在确定功能性货币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外币概念,才能判断什么样货币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应在一般的日常会计中确立功能性货币的地位,确立功能性货币为唯一能够客观公允地反映主体会计信息的报告货币,并在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中定义一些关于会计主体唯一报告货币—功能性货币确立和选择的指导性条款。比如可在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中增加三条假设,即可确定功能性货币假设和功能性货币为主体报告货币假设。四功能性货币概念在企业集团会计主体中的应用功能性货币理论的确立解决了由单个实体组成的会计主体的唯一报告货币的确定和选择问题。但在经济社会中,同时存在由多个企业实体组成的企业集团会计主体,集团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是通过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反映的。

对于一个集团主体而言,为了编制合并报表,必须将集团范围内所有公司的以各种不同货币表示的财务报告折算成为一种统一货币表示的报告,这个统一报告货币的确立和选择问题同样适用功能性货币理论。虽然功能性货币最早也是出现在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理论中,但功能性货币的适用并没有推及到外币报表折算所覆盖的企业集团中,而仅限于外币报表折算中单个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功能性货币的界定。就目前的母公司合并理论来讲,据以编制跨国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个别会计报表必须折算为母公司货币,一个跨国集团公司,母公司的报告货币是一个标准,相对而言,它的所有子公司的报告货币就是外币,也就是说,传统的理论一直默认为母公司的报告货币就是跨国集团公司的唯一报告货币,母公司报告货币以外的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默认为外币报表。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的今天,主体理论越来越受到推崇,母公司理论不再占统治地位,松散式的合并和各种目的权益联合式的合并已很普遍,通过权益联合形式产生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在相互控股或者交叉控股的情况下,一个大型的松散式的集团公司内并不能很清楚地区分哪是子公司和母公司,在没有母公司的情况下,默认母公司货币作为集团报告货币的做法明显已经不适用。超级秘书网

外币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将《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汇兑损益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汇兑损益划分为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分别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财务费用科目,明显不同于前两者。笔者认为此项规定缺乏必要的会计理论依据,而应将汇兑损益合并在财务费用中进行处理(收益用负数表示),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给予必要的说明。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
汇兑损益

汇兑损益亦称汇兑差额,是指企业在发生外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下同)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1 号———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规定:外币交易在初次确认时,应按交易日报告货币和外币之间的汇率将外币金额换算成报告货币予以记录。在随后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1)外币货币性项目应以期末汇率予以报告;
(2)以外币历史成本计价的非货币性项目应采用交易日汇率予以报告等。但是,2013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汇兑损益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却让人产生许多的困惑。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汇兑损益会计处理的规定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1.外币交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也可以采用交易当期平均汇率折算;
2.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区分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1)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而《小企业会计准则》附录关于“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说明,对汇兑损益则区分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分别不同的会计处理,并明确规定汇兑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汇兑损失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条文中,对外币业务的交易时按照即期汇率或当期平均汇率折算;
资产负债表日对外币货币性项目的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调整,原则性规定作为“当期损益”处理,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相一致。而《小企业会计准则》附录关于“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说明对汇兑损益区分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令人困惑。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汇兑损益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区分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分别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不充分。所谓汇兑收益是交易完成后因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时期的比价(即汇率)在收回(支付)时外币上升(下降)、或资产负债表日当期的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比价上升对外币货币性项目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差额;
所谓汇兑损失是交易完成后因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时期的比价(即汇率)在收回(支付)时外币下降(上升)、或资产负债表日当期的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比价下降对外币货币性项目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差额。显然,从本质上来看,产生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汇兑损益)的根本原因是汇率变动而导致的。因而,《小企业会计准则》附录关于“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说明,将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分别作为营业外收入和财务费用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其理论依据不充分。另外,在会计实务中,“营业外收入”核算的内容通常是指各种非日常活动产生的偶然所得、政府补助及债务重组等产生的利得。由于汇率的波动导致汇兑收益或损失,是日常性的,而将汇兑损失作为日常性的“财务费用”处理,将汇兑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显然有悖于会计确认的一般性原则。

(二)会计处理套用税法有关区分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的规定过于牵强

1.我国税法对汇兑损益的有关规定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的收入总额中,明确了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因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等在会计上均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所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汇兑收益也归集在“营业外收入”进行核算。而《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费用中,明确费用包括财务费用等,但没有进一步说明财务费用的具体内容。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在货币交易中,以及纳税年度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准予扣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解释为:“本条只是指明了企业的汇兑损失,而没有规定相应的汇兑收益,主要是考虑到本条所在的章节是关于企业有关支出的扣除规定,企业所获得的汇兑收益相应规范在条例有关收入的规定中。”

由相关税法及其解释可知,税法主要基于确认应纳税所得额为出发点,从而划分收入、可税前扣除成本、费用等,导致了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的分别表述。而作为会计准则关于收入(费用)和利得(损失)的确认,主要基于日常性和非日常性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来确认的。所以,将税法关于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划分套用在会计的确认上,显得牵强。

2.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汇兑损益的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汇兑损益的会计处理,与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利息收入一样,都是作为日常性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在财务费用核算,计入当期损益。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若以税法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强调小企业会计核算与税法高度协调的原则,但勉强将汇兑收益和汇兑损失划归不同的类别进行会计处理,混淆了会计与税法采用不同的确认原理,将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读。

(三)资产负债表日因汇率变动调整外币货币性项目汇兑损益的方法不明确。《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对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汇兑收益与汇兑损失进行人为的划分,且未规定相关调整的标准,使会计实务中因采用不同的分期或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营业外收入和财务费用产生不同的结果,并将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

三、结论

外币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美国采取各种措施迫使人民币升值,引起社会各界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激烈讨论。本文利用Elbadawi和Montiel均衡汇率模型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得出:人民币仍存在升值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如下建议:要抓住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步伐,推进企业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均衡汇率 人民币升值 效应分析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其基本根据就是我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存在及人民币币值低估对其本国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衰退的冲击。近期,美国众议员集体对我国汇率政策发难,提议动用一切可用资源,促使我国结束汇率操纵,不再利用被低估的汇率来促进出口,并对我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这一事件,使得人民币升值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我国国内的观点主要是不支持人民币升值,认为美国逼人民币升值另有图谋:一是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削弱我国产品竞争力;
二是我国拥有庞大美债,人民币升值将稀释债务;
三是通过干预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崛起。张陶伟明确表明人民币不应当升值。他认为,人民币其实对内在贬值,对外在升值,不过这种升值是一种虚象。本文均衡汇率模型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判断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并基于此分析其影响。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最早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1981),他根据购买力平价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Frankel(2004)依据修正的购买力平价理论,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选择118个国家2000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以对数形式和绝对形式得出200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4.8%和36.1%。

Jeong和MaZier(2003)根据基本均衡汇率理论,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2000年我国实际汇率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相对于名义汇率低估60%,相对于实际有效汇率低估33%的结论。Goldstein(2004)依据简化的基本均衡汇率理论,按照我国经济动态特征估计方法对2003年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进行测算,得出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相比低估15%-30%。

Virginie Coudert and Ccile Couharde(2005)采用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对145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国家2003年的双边实际汇率、相对人均收入进行分析,得出当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1%-49%的结论;
并采用行为均衡汇率方法,以21个新兴国家1980年第1季度到2002年第4季度的数据为样本,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到2002年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低估17.8%的结论;
采用基本要素均衡汇率方法分析出口占进口比率、进口占GDP比率、经常账户余额、净外国直接投资、净外国资产、贸易开放度等因素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得到2002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27%,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低估49%,200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23%,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低估44%。

(二)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对均衡汇率进行研究。在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相关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卜永祥(2001)根据DLR三商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1987-1998年之间的样本数据,得出亚洲金融危机前人民币汇率低估的范围在5%-12%之间的结论。

林伯强(2003)也是根据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分析1955-2002年之间的样本数据,得出1997、1998、2000年实际汇率均高估,但高估幅度呈下降趋势。

郭荣华(2006)对“B-S效应”模型进行简单的扩展,得出生产力与实际汇率正相关的关系,证明了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必要性等。

赵志君和陈增敬(2009)认为我国应该根据自身新兴大国经济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包括实际汇率、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率在内的一般均衡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当前人民币是否高估的问题。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

本文根据Elbadawi和Montiel均衡实际汇率模型并结合人民币汇率自身的特点作为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实证模型的基础,选择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开放度、净国外资产实际基本经济核心要素变量为主要依据,通过估计一个简约方程来确定均衡汇率水平。

(一)建立模型

1.变量。具体表现为:

一是劳动生产率TNT。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额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本文用贸易品部门的相对生产率进步作为劳动生产率的变量。

TNT=(CPI/PPI)/(CPIf /PPIf)

其中,CPI、PPI代表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CPIf、PPIf代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根据著名的Balassa-Samuelson效应(简称“B-S”效应)可知:如果一国的相对劳动力持续上升,则该国货币将出现实际升值。

二是贸易条件TOT。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综合考虑贸易条件三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我国贸易条件可以近似的转化为我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比。

TOT=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贸易条件改善时,经常项目收支随之改善,这将要求实际汇率升值以维持经常项目的长期均衡;
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将通过实际汇率的贬值来维持外部经济的长期均衡。

三是经济开放度OPEN。经济开放度是多维的,本文主要考虑贸易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

OPEN=进出口总额/GDP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开放度较低时,大量限制自由贸易的政策会增加一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同时也会导致非贸易品价格上涨,从而使一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四是净国外资产NFA。国外净资产是国外资产与国外负债相抵后的净额,主要包括一国的外汇储备、黄金等。本文主要考虑占比较大的外汇储备,用外汇储备额与GDP的比例来表示。

NFA=外汇储备额/GDP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本国的净国外资产增加时,其国外收益也增加,经常项目收支改善,会促进本国货币的升值。

五是实际有效汇率REER。

REER=名义汇率*(CPIf/CPI)

2.数据。鉴于2005年7月1日我国确定新的汇率制度―钉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本文选取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本文只考虑我国主要贸易国―美国,因为花旗中国的经济学家黄益平、德利佳华公司外汇策略师贾可柏、瑞士联合银行等估算人民币汇率一篮子参考货币中,美元占比达百分之七十以上。数据来源主要有:美国劳动统计局、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3.模型。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为:

dln(reer)=-0.1232+1.0490ln(tnt)-

0.8363dln(tot)+0.6058dln(open)+

0.3048din(nfa)

对汇率的变化率影响的正项因素主要有ln(tnt)、ln(open)和ln(nfa)的变化率ln(open),对汇率变化率影响的负向因素主要有 的变化率。

(二)汇率估算

以2010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为依据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为7.820272,而实际汇率为7.526256。这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处于低谷状态,人民币仍存在着升值的空间。

人民币汇率调节的效应分析

为了实现国内外经济均衡,依据以上结论,人民币应该进一步升值。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取决于升值的速度和我们对机会的把握。人民币稳步升值的效应分析如下:

(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依赖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只有出、进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才能有效地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

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还要考虑行业的不同。进口方面,对于生产要素进口行业(如航空业、钢铁业),升值带来的正效应被能源、原材料国际价格的大幅上涨抵消了;
出口方面,对于加工贸易行业,升值带来的负效应被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抵消了。而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可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二)对引进外资和资本流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既增加外商投资的成本,又提高其利润的外汇收益,所以对外资的负效益是不确定的。随着投资结构的优化和投资质量的提高,外资的投入会有一定的增加。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投资能力,特别是减少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国外直接投资,进入国外技术壁垒高的行业。

(三)对国际储备和外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但也增强了我国偿还外债的能力。

(四)对国内通货的影响

由于进口产品的低价进入、原本出口产品的转回和过剩的产能,国内有效商品供给量大幅增加,使物价水平下降;
但是央行为降低升值预期,一般会增加货币供给量,而且外资大量进入股市、房市,造成资本价格的上涨,导致一定的通货膨胀。

(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根据蒙代尔和弗莱明的“三元悖论”可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货币政策的发展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
同时升值的压力会迫使央行大量购进外汇,增加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而增发的货币主要流入无投资意向或无生产性投资意愿而持有外汇的机构和个人手中,导致有项目和投资愿望的一些民间投资者缺乏资金支持,这就与经济发展对资金运用有所需求而相背离,影响了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力度。

结论

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发现,Elbadawi和Montiel均衡实际汇率模型最为有效而且被广泛应用,所以本文选取该模型作为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实证模型的基础。同时发现,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因素很多,但以往实证分析的结论表示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开放度、净国外资产四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利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模型估算人民币的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发现,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的空间,但不是很大,这说明了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管理的成分较大,浮动的成分较小,汇率制度也有可以完善的空间。

至于人民币升值,我们不必抱以悲观的态度,不能只看到了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短期冲击等不利影响,要以长远的眼光多角度地分析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本文从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五个方面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经济而言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我国要保证人民币稳步升值,并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生产和出口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业,将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转为产业内部消费等。

参考文献:

1.MacDonald. 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S].MS Working Paper,1998

2.Jerome L Stein,Polly Reynolds Allen.Fundamental Determinants ofExchange Rat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Jeong S-E, J. MaZier.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in East Asia[J].Revue economique,2003,5

4.卜永祥.中国均衡实际有效汇率:一个总量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

外币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
国际计价货币;
国际结算货币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7005007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自2009年7月开展试点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0年年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超过5 000亿元是2009年末的一百多倍。2011年截至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2012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94万亿元,2012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执行计价和结算的货币职能,即进出口企业在开展货物贸易并以人民币计价进行跨境对外收付时,商业银行为其提供的采用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货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起的美元贬值预期以及欧洲国家面临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趋强烈。从地域来看,一国货币国际化基本上要经历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三个阶段。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人民币被周边国家或地区所接受,在边境地区,人民币被广泛地用做计价和结算货币,境外人民币流通量也在不断增加。从国际货币职能来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履行了作为计价手段和结算货币的职能。本文基于国际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视角来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如何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进一步开展,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际计价货币或记账货币(invoice cirrency)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用于报价并标明贸易双方债权债务数量、发挥记账单位职能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商品计价通常采用以下三种货币计价方式:生产者货币计价(PCP);
当地货币计价(LCP),即进口企业所在国家货币计价;
工具货币计价(VCP),即第三国货币计价。国外学者对于国际计价货币的选择进行了较早的研究。Mckinnon[1]认为贸易商品的差异性将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对于高度异质的商品一般以出口国货币计价(PCP);
人们出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认可,美元成为大部分商品交易的工具货币(VCP)。Grassman[2]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机械制品等差别较大的货物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倾向于出口国货币(PCP),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则倾向于选择发达国家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Magee和Rao[3]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来分析计价货币的选择,他认为国际贸易如果发生在较低通货膨胀率的发达国家和较高通货膨胀率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往往发达国家的货币充当计价货币,另外贸易双方也有可能选择第三国货币来计价。Krugman[4]认为一旦一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中成为强势货币,出于对选择替代货币的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价格波动的考虑,很少有公司会去寻找另外一种货币作为替代的计价货币。Bilson[5]通过进出口方在价格和计价货币选择的讨价还价模型分析了贸易双方以出口商货币计价的激励机制。Giovannini[6]则系统地研究了宏观经济波动如何影响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及计价货币的选择。Tavlas[7]认为具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波动率较小的货币将作为计价货币的首选。Johnson和Pick[8]及Friberg[9]在考虑出口企业利润函数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国家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到出口国计价货币的选择。Devereux和Engel[10]从货币供给弹性的角度建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认为当本国货币供给弹性较小时,本国企业会选择生产者货币定价,外国企业会选择当地货币定价;
当本国货币供给弹性较大时,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选择则相反。Donnenfeld和Haug[11]通过对加拿大的实证研究认为汇率风险与进口方货币计价正相关,与其它两种计价方式负相关,但是Wilander(2006)对瑞典的研究则表明汇率的波动与进口方货币计价负相关。Bacchetta和Wincoop[12]认为出口商在出口国的市场占有率即市场份额与其以本国货币计价(PCP)的比例成正相关关系。Novy[13]则把计价货币选择看做是企业的行为,企业选择计价货币主要是为了对冲成本,避免汇率波动。Goldberg和Tile[14]通过使用讨价还价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计价币种的选择取决于出口商与进口商的谈判力度。此外产业特征、外汇买卖差价和国际贸易规模也会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

一种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是指居民和非居民进行贸易时进出口合同以该货币计价,居民可以以该货币向非居民进行支付,并且允许非居民持有该货币存款账户以便进行国际结算。如果贸易双方在合同中只规定了计价货币而没有规定结算货币,则计价货币就是结算货币;
贸易双方也可以规定计价货币为一种货币,结算货币为另一种或者另外几种货币。国际结算货币一般都是由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货币来充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启动表明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已经由计价货币上升为结算货币。对于国际结算货币的选择问题国外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Swoboda[15]认为交易成本低的货币将成为交易媒介,交易成本低的原因在于该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有较大的交易量和较高的流动性。此外,该货币的汇率波动越小,其交易成本越低。Krugman[4]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问题,并在假定交易成本随交易规模递减的条件下,得出了国际收支规模在全球占主导地位国家的货币将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结论。Dowd和Greenway[16]与Hartmann[17]则通过货币交易的“网络外部性”理论认为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低。交易的规模效应会使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使用趋向一致。并认为只有当新货币相对于现存货币具有明显的非网络优势时,货币替代才会大规模发生。Hartmann的研究还表明一国经济体的大小与该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成正比。Donnenfeld和Zilcha[18]采用阶段性分析和最优化方法提出了结算货币选择的经典模型(DZ模型),该模型有助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他们认为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和汇率的稳定性是结算货币选择时的两个重要因素,当出口需求弹性较低且本国汇率不稳定时,用外币结算相对于本币结算是个优势策略,反之亦然。鉴于DZ模型没有考虑到短期内价格具有粘性,Obsfeld和Rogoff[19]将传统的粘性价格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融入动态的一般均衡理论分析之中,影响了后续的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Tavlas[20]认为选择出口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与所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正相关。Donnenfeld和Haug[11]与Floden和Wilander[21]的研究都表明贸易双方经济体的大小在结算货币的选择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Devereux和Engle[22]则认为结算货币的选择与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相关。此外,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Helence[23]认为如果外汇市场上存在该货币的大量交易,这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该货币的使用。一旦此种货币成为结算货币后,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将进一步巩固该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Hartmann[17]与Fukuda和Ono[24]的研究还表明结算货币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历史惯性和趋同性,那些实力越大的经济体越倾向于选择本国货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

对于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主要是在人民币区域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框架下进行的。巴曙松[25]认为推进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支付结算功能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务实策略。许少强[26]基于对结算货币职能的视角指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逐步放开的金融市场将有助于人民币成为对外贸易结算货币。张宇燕和张静春[27]认为金融危机使现有国际货币体系遭受信任危机,我国占世界出口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占东南亚出口市场的主要份额,是在国际贸易中推行人民币结算的好时机。谭雅玲[28]认为交易规模影响交易成本,目前人民币交易规模较小,这无疑会提高人民币的交易成本,影响人民币的持有意愿。另外,人民币结算使用的程度还受人民币币值的影响。余丰慧[29]认为处于升值预期下的人民币有利于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使用,但是人民币在边境中的使用主要取决于非本国居民对人民币的认可程度和使用意愿。赵庆明[30]则强调贸易双方的地位将决定结算货币的使用。赵锡军[31]则说明了中国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将对人民币在边境地区的使用起根本的制约作用。张远军[32]通过对中俄间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分析认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实质就是科技水平的选择。

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来看,国外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很少。国内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多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经验研究上多借助他国货币的国际化来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证分析比较少。本文拟从国际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视角来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贸易规模。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越大,对于进出口商来说,用该货币进行计价、结算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容易在对外贸易中被接受。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量会对跨境贸易本币的使用产生直接影响,它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实现途径。由于我国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业务结构与我国进出口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不适宜使用我国全部的进出口贸易额来考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影响因素。目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主要发生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地区,因此,选取中国对以上六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EXPORT、IMPORT)来衡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贸易规模。

二是币值的稳定性。主要国际货币币值的不稳定是推动跨境贸易结算的主要契机。币值的稳定从微观上来说可以使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来实现货币交易的功能,从宏观上来说有利于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来实现价值贮藏(投资)的职能。衡量币值稳定的指标主要是通货膨胀率和汇率。通货膨胀率用我国的CPI水平来衡量。汇率用人民币与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I)来表示。

三是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预期。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一般都遵循“收硬付软”的原则,这一原则将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大小。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人民币资产持有方将得到资产增值的好处,因此,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出口贸易中较少使用人民币结算。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情形则相反。因此,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预期都将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本文拟用人民币即期汇率与NDF人民币汇率的差(EF)表示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正值表示升值预期、负值则为贬值预期。

四是政策性因素。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扩大试点作为政策虚拟变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展有两个重要时点:一个是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至20个省(市),设为POLICY1,政策出台前为0,政策出台后为1。另一个是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向全国,设为POLICY2,变量设置方法同POLICY1。

五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成本低、便利的交易流动性是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重要条件,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这些条件提供了可能。本文拟采用Mckinnon在1973年提出的方法,即用广义货币(M2)与该国GDP的比值(M2-share)来衡量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六是产品的异质性。由前面的文献我们可知,本国商品的差异越大,出口商将拥有较高的定价权,即采用PCP定价结算。因此,本文在此拟选用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作为衡量产品差异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主要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SITC5-7分类商品的进出口月度数据计算整理所得。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计算根据巴拉萨(BBalassa)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主要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进行研究。其中因变量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CBTT)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民生产总值(GDP)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由于2006年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季度数据,为得到月度数据,采用插值法对数据进行转换。广义货币量(M2)以及我国同东盟、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的进出口值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I)来源于国际结算银行(BIS)。即期人民币汇率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NDF汇率数据来自于彭博咨讯公司。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计算根据巴拉萨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相关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为消除异方差影响,本文拟对除货币升贬值预期(EF)和政策性变量以外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新出口订单指数(NOI)和进口指数(IMI)来源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

鉴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运用回归方法可能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无法根据回归系数的估计值来分析各个因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情况。因此,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建模分析。

三、经验分析

1主成分分析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得出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3结果分析

(1)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增长奠定了基础。进出口值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间存在长期的一致性。方程(5)中lnEXPORT的系数为01200、lnIMPORT的系数为01220,这说明在样本期内,我国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国家的出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1200个百分点。同理,我国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国家的进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1220个百分点。

(2)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具有负效应;
而我国货币汇率的升值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具有正效应。根据方程(5)中的lnCPI的系数为-00920,这说明我国通货膨胀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减少-00920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每升值一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0980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负作用,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美元等国际货币表现疲软,而从我国实施汇率改革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出于投机等目的,国外出口商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结果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增加。

(3)人民币对美元升贬值预期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有正相关关系。方程(5)中EF的系数为05070,这说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升(贬)值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5070个百分点。在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境外对人民币需求增加,因此,国外出口商将选择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引起垮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这又将推动境外人民币存款数额也将相应增加。,因此,国外出口商将选择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引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这又将推动境外人民币存款数额也会相应增加,蒋先玲(2012)等的研究也表明,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大力推进,香港人民币存款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大幅增加,2011年第三季度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存在贬值预期,且波幅明显,造成香港人民币存款亦波动明显。自2005年7月人民币进行汇改直到2012年4月16日央行宣布即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幅调整为1%为止,人民币处于单边升值趋势,这造成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更受欢迎,而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则受到冷落,使得一定时期内人民币收付失衡。2010年,出口贸易的人民币收入结算与进口贸易的人民币支付结算一度达到1∶55。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减弱,越来越多的国外进口商选择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加之人民币回流、应用的渠道越来越多,人民币收付比失衡情况得到改善,2011年收付比已达到1∶17,到2012年则进一步上升到1∶12。

(4)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方程(5)中lnM2share的系数为01180,可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边际作用为01180。人民币境内外流通的稳定,离不开金融市场强有力的操作。由于我国国内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但是香港、新加坡、伦敦以及台湾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先后建立可以不断满足境外对人民币金融服务的需求,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变化会造成离岸市场人民币的现汇价格与在岸市场人民币现汇价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而产生套汇现象,其结果是当离岸市场人民币现汇价格高于在岸市场时,进口支付人民币增加,出口收入人民币减少,收付出现“跛足化”,反之,则“跛足化”状况得到改善。

(5)产品的异质性即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增加的作用为负。由方程(5)可知,其系数为-00830。该结论与前文中的理论预期不一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将带来产品结构的趋同和比较优势的降低,我国虽然广泛参与了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但主要是依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出口商品差异化程度较小,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较低,而进口商品多为大宗资源类商品和技术类商口,初级产品占我国进口的30%左右,而这些商品基本上由美元垄断了定价权。而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当份额,为了减少财务成本与汇兑损失,境外企业倾向于在进出口环节使用本国货币计价与结算。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缺乏对商品的定价权,这将降低人民币结算额。

(6)政策因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正向的提升作用。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之初,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货币汇率的变动及预期、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离岸市场的发展、政策性的因素等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我国的物价水平、产品的异质性即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有着负相关关系。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进口人民币结算额大于出口人民币结算额,人民币结算收付比一度失衡,但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双向波动增强、境外人民币回流以及投资渠道的加大,收付失衡问题将得到改善。两次政策的出台加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程,但也要注意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展仍然面临制度和政策的约束,宏观调控难度将加大。此外,我国不论进口产品还是出口产品都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将会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鉴于此,为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促使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弹性目标不是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风险,而是稳定的人民币弹性。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则有助于抑制投机,减轻“国际热钱”对汇率的扰动。此外,具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有助于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跛足化”状况。

其次,尝试以人民币对大宗商品进行定价。人民币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货币,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国际流动性和世界认可度。目前主要国际货币掌握有对大宗商口的定价权,美国掌握着国际石油、煤炭、大豆和小麦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即使是在美元不断疲软的情况下,美元仍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后,要着力于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职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作为实施人民币“走出去”,成为国际货币战略的重要步骤。国际货币的职能首先是交易媒即国际结算货币,只有结算货币的职能充分发挥后才能稳定地充当投资货币。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人民币“流出去”大多基于境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人民币的“回流”则是在政府RQFII、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ETF等鼓励“回流”举措下的投资行为。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充分发挥离岸市场的作用,增加离岸市场人民币的交投量、深度和广度,增强境外对人民币定价及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信心,实现人民币全面结算功能。

参考文献:

[1]Mckinnon,RIPortfolio Balance and International Payments Adjustment in Money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9199-234

[2]Grassman,SCurrency Distribution andForward Cover in Foreign Trade Sweden Revisited,1973[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6, 6(2):215-221

[3]Magee,SP, Rao,PKVehicle and Nonvehicle Currency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 70(2):368-381

[4]Krugman,P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0, 12(3):513-526

[5]Bilson,JFO TheChoice of an Invoice Currency in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A]Bhandari,J,Putnam,BInterdependence and Flexible Exchage Rate[C]Cambridge:MIT Press,1983384-401

[6]Giovannini,AExchange Rates and Traded Goods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8, 24(1-2):45-68

[7]Tavlas, G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encies:
The Case of the US Dollar and Its Challenger Euro[J]International Executive,1997, 39(5):581-597

[8]Johnson, M, Pick,DCurrency Quandary:
The Choice of Invoicing Currency under Exchange-Rate Uncertaint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5(1):118-128

[9]Friberg,RIn Which Currency Should Exporters Set Their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 45(1):59-76

[10]Devereux,MB, Engel,CEndogenous Currency of Price Setting in a Dynamic Open Economy Model[R]NBER Working Paper No 8559,2001

[11]Donnenfeld,S,Haug,ACurrency Invoic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2003, 11(2):332-345

[12]Bacchetta,P,Wincoop,E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 67(2):295-319

[13]Novy,DIs the Iceberg Melting Less Quickly?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after World War II[R]Warwick Economic Research Paper No 764,2006

[14]Goldberg,LS,Tile,CVehicle Currency Use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 76(2):177-192

[15]Swoboda, AKThe Euro-Dollar Market:
An Interpretation[M]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Dept of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196847-81

[16]Dowd,K,Greenway,DCurrency Competition,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Switching Costs:
Towards an Alternative View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3, 103(420):1180-1201

[17]Hartmann,P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World Trade after European Monetary Union[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12(4):424-454

[18]Donnenfeld,S,Zilcha,IPricing of Exports and Exchange Rate Uncertainty[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1,32(4):1009-1022

[19]Obsfeld,M,Rogoff,KExchange Rate Dynamics Redux[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 103(3):624-660

[20]Tavlas, GSOn the Exchange Rate as a Nominal Ancho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redibility Hypothesis[J]Economic Record,The Economic Society of Australia, 2000, 76(233):183-201

[21]Floden,M,Wilander,FState Dependent Pricing,Invoicing Currency,and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70(1):178-196

[22]Devereux, M, Engle,CStoregaars Endogenous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when Nominal Prices Are Set in Adv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imics,2004,63(2):263-291

[23]Helence,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rrency Ex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2):443-464

[24]Fukuda,S,Ono,MOn the Determinants of ExportersCurrency Pricing:History vs Expectations[J]Journal of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20(4):548-568

[25]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从哪里切入[J]金融经济,2003,(8):14-15

[26]许少强关于人民币执行对外结算货币职能的思考[A]上海:第三届中国金融学年会,2006

[27]张宇燕,张静春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兼论亚洲货币合作[J]当代亚太,2008,(2):
9-43

[28]谭雅玲透过人民币国际化偏颇思考中国竞争力[J]国际贸易,2009,(7):60-62

[29]余丰慧人民币国际化需从地区化做起[EB/OL]http://money163com/09/0410/09/56head3k002534m5html

[30]赵庆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投资研究,2011,(11):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