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心理医学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1 10:0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2009年~2010年随机抽取胃镜室检查病人200例,1月份100例为观察组,2月份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4~78岁,平均41.3±16.0岁,排除有严重的肺部疾患、心脑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医学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医学论文【五篇】

心理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2009年~2010年随机抽取胃镜室检查病人200例,1月份100例为观察组,2月份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4~78岁,平均41.3±16.0岁,排除有严重的肺部疾患、心脑血管疾病及极度虚弱者。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的术前准备、检查方法、用物、检查时间和操作人员均相同,其中观察组在预约时和检查前10min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干预,其余条件无差异。其余条件与干预组相同。检查前心理干预:护士热情主动地给病人讲解与该检查相关的医学知识,检查目的、方法、简要经过,检查中可能会出现不适感觉,应怎样配合才能缓解。发现患者的不正确认知或对镜检不利的应对方式,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安慰、疏导。还要向病人保证,医生会用熟练的技术仔细检查,并尽量减轻病人痛苦的。多用乐观的鼓励性言语肯定患者的勇敢行为,帮助患者良好地应对镜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强适应能力。检查前情绪干预:及时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对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及时给予减缓或消除,耐心讲解情绪与疾病的互动关系,邀请病区检查效果好的病人现身说法,消除负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检查中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嘱精神放松,消除恐惧心理,说明检查时的痛苦、不适是短暂的,检查后一切均会很快恢复正常,应积极配合操作。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面色、神志、脉搏,变化,并告知只要积极配合,检查就会很顺利完成。当内镜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当内镜进入食管后,再嘱深呼吸,避免剧烈的恶心、呕吐和呛咳,并将唾液吐于碗盘内。操作者一定要动作轻柔,保持安静,以免增加患者紧张情绪。操作中不谈与患者无关的话语。检查中护士有意识地握住病人的手,表示安慰和鼓励,必要时让家属陪伴,增加安全感。检查后干预:术后告诉患者咽喉部不适或疼痛,2天内会减轻或消失,不要用力咳痰,防止损伤咽喉部黏膜,并且2小时后喝水,吃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有腹痛、便血及时来院就诊,感谢病人的配合。家庭成员心理干预:通过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干预,家庭成员的帮助会激励患者完成更多的心理行为,改变应激的应对方式,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家人的信心、理解、鼓励,能使患者意志增强,置管顺利。观测项目:询问并观察患者焦虑及恐惧情况并记录,从胃镜插入口腔开始计数直至检查完毕,记录恶心、呕吐次数,从胃镜插入口腔开始计时,直至检查完毕,记录检查完成时间。

2、结果

观察组预约时与插镜时平均值几乎无差异(P>0.05),对照组预约时与插镜时值差异明显(P<0.01)。检查中对照组心率,血压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循环系统较稳定,观察组镜后恶心、呕吐次数与检查完成时间均少于对照组。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病人紧张、恐惧程度明显减轻,恶心发生人数也明显减少(P<0.05)。

3、讨论

心理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对话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意义和教学意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认为,教学目的是完成三个培养,即培养学生反思、批判、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健康理性的素质能力。

2对话教学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创建良好的对话教学环境对话教学要顺利进行,需要创建适宜的外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规模的交互学习集体。比如,《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是定向生,一个班有50多人,依据某些主题的需要,我们会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证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交互对话。软环境是指激活、维持、推进对话教学进行的态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
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等。在对话教学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尊重、平等、开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双方力量而构建的知识图式。

2.2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对话双方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起点,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望解决问题空间以达到认知平衡的欲望,并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2.1评估学生起点能力。在对话学习内容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教师在开展新内容对话之前已经知晓学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据此设想集体中每位学生表现出的先决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监控与调节对话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在本门课程开始之际进行诊断,也可以在新内容学习的预告阶段进行诊断,一般通过测验或调查完成。

2.2.2激发学习动机。在开展师生对话之初,教师需要评估学生起点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对话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对话动机。在动机的诱导下,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各种有效资源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知识意义。比如,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再来对话学习心理应激。在对话之前,可以设置某个案例,由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该患者为什么会自杀?自杀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干预?”

2.3展开对话,建构图式学生的内部动机被激活后,将主动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完成知识意义的多层建构。

2.3.1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学生开始投入到小组内或组间内自主学习。学生个体通过对对话主题的认识了解,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完成对问题的初级建构。

2.3.2提炼主题,确定目标,准备对话。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分散或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体验及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澄清,提炼出对话当中需要交流的重点内容,确定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目标,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2.3.3进入对话现场。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主动调用已有图式解构和同化新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断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图式无法完成同化而发生认知失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在对话场中,依据提炼的主题,开展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放置班级群体中讨论。对话有问答、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级建构。比如,对话主题是认知治疗理论,可通过心理剧的形式来开展对话。在心理剧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学生能体验、理解认知治疗的理念,观看的学生也能形象地接触到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2.4评价反馈在对话后,师生要分别对对话内容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将组内对话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讨论主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完整。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材料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改进。师生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澄清问题,建构新的认知图式;
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3反思与体会

心理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药学服务逐渐被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应该大力提倡药学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让医者、药者认识到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高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就医质量,更好的完成治疗。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比较薄弱。我们应该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参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治疗,给病人提供药学知识、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病人教育和咨询,药动学的咨询和营养支持,生活方式的改变与选择。药师要多与病人沟通接触,积极开展药学服务。治疗冠心病的医师和药师应该具有临床药师大多具有医学和药学的双重知识结构,具备提供药学服务的基本素质才能为患者提供有帮助的专业的服务。冠心病药学服务人员对所有备选治疗方案进行最小成本、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向病人提供既经济又能提高生活生存质量的冠心病治疗方案。大大降低冠心病治疗的总费用,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使整个社会的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因此对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时非常必要的。冠心病药学人员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广泛的知识、高超的交流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除了有冠心病药学专业的知识外,还具有更多更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药物。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涨趋势,特别是在农村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也出现了普遍的患病态势,而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种类繁多,药物价格不一,有的治疗药物甚至很昂贵,因此,提高冠心病的药物服务成了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药学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尽量保证对病人的药物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并且尽量降低总的医疗费用。

2、药学服务人员对冠心病患者履行的职责

首先,要求药学服务人员所提供的药品,不管是在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包装上都必须是合格的优质的。因此在药品的采购时,从合法的渠道获得药品,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采购;
注意药品的贮存,减少药品的变质;
保证药品在疗患者该次治疗的服用期间处于安全的有效状态。其次,药学人员应提供有效的冠心病治疗药物。要求药学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的适应症、作用原理、作用途径、作用特点、作用强弱、使用方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性能均有全面的了解。药物治疗服用前,药学人员应对病人详细说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尽量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可能损害。同时,在药物治疗前,还要加强对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现任何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第三、药学人员应提供经济的冠心病治疗药物。目前由于我国医疗、医药、医保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上涨过高的医药费用已给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和严重浪费,要求药学人员掌握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第四、在临床的药学人员有能力向医生提供全面的药品信息和用药方案,协助医生正确、合理地为患者使用药品。药学人员还应该积极深入临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开展处方分析,进行新制剂和新剂型的研究。

二、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应用

对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就是要求药学人员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向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在对冠心病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主动关心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护理。目的是使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治疗药物,达到身心全面康复的目的,实现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对冠心病患者的药学服务和心理护理应该同时进行,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的治疗效果。单一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都不可能完全至于冠心病患者的病症。

1、冠心病患者治疗服务的注意事项

(1)药学服务人员应该与冠心病患者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心态,周到、细致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护患氛围,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掌握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达成共同促进康复的默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用细致周到的服务帮助患冠心病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疏导患者对并征得紧张情绪。经常与患者进行心理上沟通,并从生活上照顾他们,比如给他们最大的精神安慰,尽量满足他们生活上及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嘱其进食易消化、高纤维、优质蛋白的清淡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有助于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的治疗。

2、针对性的药学服务和心理护理对策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药物服务和心理护理,教会患者科学用药,并加强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不仅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

(1) 减轻患者抑郁和焦虑

冠心病患者入院的3~5d抑郁逐渐明显,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医生或者护士应该主动的向患者热情、仔细解释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法的价值与意义,让患者倾诉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以减轻其焦虑和抑郁,加之合理的药物服务,提高患者的信心。

(2)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冠心病患者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个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诱发冠心病或加重病情。药物服务人员应该与医生和护士一起和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

对患者提供药物服务的同时还应帮助患者认识改变自身的应对方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尽量避免消极而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重建心理适应能力,调整人际关系,减少内心冲突,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悸梗死患者,其中3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
年龄为37~69岁,平均年龄为49.7岁。该50例患者均与WHO所提出的急性心悸梗死诊断标准相符,即:胸痛时间持续30min以上,心电图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IH、aVF导联中2个导联ST段抬高>1mm同时血清心肌酶超过正常值2倍。本组患者自发病起至入院时间为30min~23h。心梗范围:有10例患者为广泛前臂、2例患者为高侧壁、6例患者为正后壁、10例患者为下壁、7例患者为前间壁、15例患者为前壁。

1.2方法

本组患者在术前均给予300mg氯吡格雷及300mg阿司匹林嚼服。对患者取仰卧位进行穿刺,上肢呈30~50°外展,常规消毒后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而后对其行桡动脉穿刺,将6F桡动脉鞘植入,并将200μg的硝酸甘油植入鞘内。

2结果

经有效的治疗及积极的医学护理配合,本组选取的50例患者中急诊PCI成功的患者有43例,成功率达到86%。

3全程介入医学护理

3.1术前医学护理

患者入院后迅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如: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胸部X线摄片、心脏B超、心电图、血型、肝功能和肾功能等,备皮以及做好造影剂过敏试验,术前对患者进行4h禁食,以防其在术中发生呕吐),同时为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思想解释工作,并将术前准备的目的、手术的重要性、手术规程以及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其做详细告知,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理解并积极配合,且履行知情同意签字手续。

3.2术中医学护理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其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注意保暖,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适当约束烦躁不安的患者,将其肢体固定。为保证患者术中安全,连接心电监护及压力监测。为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给予4~6L/min的氧气吸入,对静脉通道应当密切注意,保持畅通,同时连接三通接头以便能够随时注射抢救药物。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迅速、准确、及时的对医嘱执行。对患者的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变化等密切观察,并连续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及压力监测。

3.3术后医学护理

3.3.1一般医学护理

患者术后给予行静脉穿刺者12h的卧床休息,行动脉穿刺者24h的卧床休息,在此时需要对患者做好生活医学护理,同时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凉。患者出血量过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方可补充足够的血容量,此时其血压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因此对血压的监测十分重要,血压测量1次/30min。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同时对于患者尿量变化也应当进行观察,并且记录24h尿量。同时给予严密的体温监测,1次/4h,若患者体温连续超过正常范围需要立即向医生报告,以便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术后为防止患者发生便秘,给予其易消化、高纤维、低脂肪食物。

心理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 内经 传统文化 七情疗法

中医心理学是在医事保健活动中,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由竞争压力所带来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对医学心理学的依赖越来越大,然而由于西方医疗心理学源于西方文化,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能够发掘本土的医学心理学。而中医心理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医学与现代心理学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2]因此研究中医心理学对于中国人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远古至两周

远古人民主要靠巫医为人治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国语楚语下》)[3]“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内经移精变气论》)即通过“祝由”的安慰、祝福,使病人稳定情绪,转移注意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4]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暗示疗法。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医心理学思想发展的萌芽时期。[5]

(二)春秋至西汉

此时期的中医心理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上。她是世界上较早运用“心理学”进行诊疗的一部著作。[6]据统计,《黄帝内经》的182个篇章中,论及医学心理学者占67.7%,[7]涉及气质性格的分类、疾病和心理的关系、诊断与心理的关系以及心理治疗,她丰富了中医心理学的内容,这个时期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形成时期。[5]

(三)东汉三国

东汉末年,作为中医发展的新高峰,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全书共有条文398条,以心理因素作为病因或主证之一有40条;
涉及到有关心理现象的有88条。[8]同时期的神医华佗也善用心理疗法,史载曾用“怒胜思”治愈一太守。

(四)两晋至隋唐

这个时期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纵深发展期。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论及的心神症状达四五十种。[9]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针对“道林养性”提出了十二少,十二多,涉及到心理卫生的各个方面。[10]

(五)五代至金元

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了七情致病说。李杲认为情志不和,内伤脾胃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在治疗上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张子和提出以情胜情的疗法,所著《儒门事亲》记载了许多心理治疗的医案。朱丹溪提出六郁之说,认为七情六欲之伤会激起脏腑之火。这是中医心理学思想大发展的时期。[8]

(六)明清

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七情致病及治疗方法,并在《类经会通类》中专设“情志病”一节。清代陈士铎著《石室秘录》,提出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堪称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9]还有些名家如龚延贤、傅青主、万全、王纶、徐迪、叶天士等。明清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七)近现代

1980年中医心理学的概念被第一次提出后[11]。1982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组。1984年,福建和江苏省分别召开了中医心理学专题讨论会。1985年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召开。1992年,中国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06年6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出版图书如王米渠《中医心理学》,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张子生《历代中医心理疗法验案类编》等。此时确立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这一学科。

二、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古代哲学

1、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就是把事物看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医里,不仅把人体的脏腑等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系统,更把疾病的诊治与地理环境、气候、四时变化和体质、性格、社会处境等各种因素综合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可以看到,中医就是一个“社会-心理-生物”的医学模式。今天,这个模式被重新提起,可见先人思想之深邃。

2、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表示一种相互对立又相互消长的系,认为这种关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中医心理学也继承了这种思想,如“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等(《黄帝内经》)。

(二)儒家文化

1、仁爱思想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的仁爱之心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医的仁爱之心体现在治病救人。治病、救人和济世都是“仁术”。“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仁”是儒家与医家共同的价值取向。

2、中庸思想

孔子把处理问题时公正、不偏不倚的方式总结为“中庸之道”,“中和”是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认为面对喜怒哀乐之事能心情平静,“发而中节”就是将消极情绪适时适地的释放且事过即止,这样是有益健康的。[12]

(三)道家文化

1、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客”思想贯穿着中国文化,也贯穿于中医之中,如以五行对应五脏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以五行对应五种情志及其关系。

2、精气学说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并推论,思维这种心理活动也是生命之气高度发展的产物。在此影响下,《内经》提出了独特的精气学说。

虽然这些观点的正确性有待考证,但以这些学说为基础的一些治疗方法还在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医学。

(四)佛家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许多佛经都涉及医学,如《大藏经》中涉及医学的就有400多部。佛门弟子也常借行医弘法,如鉴真和尚传法日本所著的《鉴上秘方》在日本流传甚广。少林武僧也编有以伤科为主的《少林秘方》,影响深远。佛教也注重修心,其八正道、三学、六度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疗法。[13]

三、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一)形神合一论和三才整体论

形神合一论强调心身统一的生命整体观。人体不仅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还不能脱离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孤立存在。生存环境如四时更迭、昼夜晨昏、风雨晦明、地域方位、音色气味、社会人事等不仅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同时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三才观认为天道、地道、人道皆有阴阳两仪之变化,因此皆对人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天道、地道泛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人道则指社会环境。这是比当代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层次更高的“时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二)心主神明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认为心神不仅主导了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而且还主导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志过程。

(三)心神认知论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可见,中医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是“心神”为主导的心理过程。

(四)五脏情志论

《内经》言:“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中医学情志理论不仅强调心神的主导作用,还认为情志与五脏相关。

(五)阴阳睡梦论

中医学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睡梦的。《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体和环境的阴阳变化影响着睡梦,阴阳协调则睡梦正常,阴阳失调则会造成睡眠障碍或梦的异常。这对现代睡眠与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六)人格体质论

医学心理学对人格与体质的关系少有研究,但并不否认生物因素(包括体态、体质、容貌等)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而中医学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内经》中将人分为“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这也有助于现代人格心理学的深入研究。

四、中医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一)情志相胜疗法

情志相胜疗法是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利用情志与脏腑的生克关系,通过调节情志,控制情绪障碍,从一定程度上对人体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包括: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而在操作时又是灵活运用的。[14]《儒门事亲》载:一人因喜乐致病,昔庄为其诊断,佯曰:吾去取药即回。结果昔庄一去不回,患者恐自己延误治疗将死,于是悲泣不止。病乃痊愈。

(二)移念疗法

移念疗法是要改变病人的注意点,使其关注的焦点从患处转移到他处。明代一位病人患了目瞳火眼。名医李瞻对他说:“目病易愈,但客火将流毒于股,过十日必然爆发”,病人于是终日忧虑自己的股部。过了三天之后,李瞻只用一剂药就治愈了他的眼疾,这就是移念疗法的运用。

(三)音乐疗法

《灵枢》中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相应也。”指出了五音六律与人体脏腑的相互关联。金代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中提到:“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

五、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展望

(一)突显自身特色

就现阶段而言,中医心理学不但要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基于中医的自身特色开发出适合于中国人的医学心理学。

(二)明确学科定位

中医心理学不仅要充实、完善自身的学科理论,更应该侧重于临床应用,更好地为广大病患服务,在临床诊疗上总结出众多切实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手段与技术。

(三)培养专业人才

学科的发展与其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中医心理学知识的临床应用性;
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医心理学的实用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米渠,谭从娥,李世通.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5):470-472.

[2]孙旭海.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科研方法的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07(05):17-18.

[3]王宗殿王键李平张有明凤良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学相互影响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01):55-58.

[4]赵联社.浅谈中医心理学说[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005):64-65.

[ 5 ] 刘维超, 彭江云. 浅谈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J ]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01):49-51.

[6]王丹芬朱文锋.中医心理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现代意义[J].福建中医药,2003(01):5-7.

[7]张学鉴.建构中医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和发展中国特色心理治疗技术浅析[J].中医药临床志,2007(03):304-306.

[8]王雪涛陈轶群.中医心理学思想探源[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1(06):85-86.

[9]芸红.浅谈中医心理学[J].科技潮,2000(03):106-108.

[10]曾凤梁蕾.试论孙思邈中医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02):78-80.

[11]王蓓杜文东.中医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及展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97-99.

[12]宋洪娟,王米渠.论儒家 “中和” 思想与中医心理学[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00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