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经济法案例论文【五篇】(完整)

时间:2023-07-01 10:0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专业课教师的重视。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法案例论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经济法案例论文【五篇】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专业课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案例教学给每个人提供了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滋着民主的气息,宽松和谐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典型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让他们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帮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的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人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但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的。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所以案例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性。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第二、生动典型性。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人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人的讨论。

第三、综合时效性。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也不应是陈年旧事。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紧跟形势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可激发学生进行深人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如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的义务时,举了网吧非法通宵营业致学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实质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和实验法。我认为讨论法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阶段。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下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或创设案例情境,同时。下发一些思考题,供学生分析、阅读。

有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可以提前发动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整理。案例应贴近现实生活,可读性、趣味性较强,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能很快进人了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形成初步的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生学习的方法。第二步是分组讨论、形成共识阶段。合作小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讨论的效益,根据我校实际,把每4位同学划为一个合作小组,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要地谈出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思考,允许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记录员应认真把意见记录在《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上,讨论一致的形成本组意见,有疑同的带人全班讨论。通过分组讨论,使大家对于复杂的安全的观点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分工协作,鼓励支持,便可以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学员自主完成的,教师只需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讨论节奏即可。第三步是正式发言、全班交流阶段。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同时将本组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讨论,全班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使不同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接纳,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继续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集全体同学的智慧,共同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分析,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第四步是总结归纳、消化提升阶段。在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只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人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既要充分肯定学员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中注意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学科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数学。其二,在一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案例注意科学设计并不断更新。现实中的生活实例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不能照抄照搬,要经过教员的提炼和加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实例应注意其典型性和普遍性,对其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语言简练、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隐含性,留给学员一定的思维和分析空间,易于被学员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生活实例才会升华为教学案例,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形势在发展,理论也不断地创新。所以,案例教学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更新。对案例运用后的教学效果,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加强信息反馈,以便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经济学基础 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2-02

经济学基础是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职业院校学生继续深造的必考科目。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抽象,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及图表公式相对复杂,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有不小的难度。案例教学法将生动的经济现象与抽象的经济理论相结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的适用性

1.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理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张元鹏、刘文忻,2005)。案例教学于1870 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郎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根本性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随后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广泛采纳,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吴靖,2009),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法学、医学、工商管理等领域,在经济学基础领域的应用有待于继续拓展。案例教学将学生置身于典型环境,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探寻解决方案,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程生动有趣。

2.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经济学基础是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是经济发展规律的抽象概括,并且有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分析以及经济学特有的专业术语,与在校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接受起来确实有不小的难度。将生动的经济学案例和枯燥的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

3.职业院校新生的特点

职业院校的新生刚跨进大学校门,经济活动参与度较低,对经济学相关理论理解存在困难,但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案例教学法以生动案例为载体,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王鹏飞,2010),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案例教学的引入

在经济学基础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经济学的概念与案例如历史故事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经济学入门知识的教学中,选择战国时代吕不韦政治投资的故事,将其与经济学入门的知识巧妙结合,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包括板书、互动提问、理论讲解,还包括视频、图片、微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以经济学入门课堂为例

(1)案例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及分组:职业院校金融专业大一新生,将授课班级进行分组,每6人一组,共6组。

教学主要内容:经济学基本前提、基本假设、机会成本、资源配置等。

教学目标分析:了解教学内容,能够区分经济物品与自由取用物品,运用机会成本分析生活中选择的经济含义,运用资源配置解释现实中经济行为。

重点、难点:资源配置、理性人假设和机会成本。

(2)案例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侧重于分组讨论、案例提炼、理论的提炼、巩固和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引入:通过让学生辨认世界各国的货币符号,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提问“如何才能赚钱,历史上谁经商成功,在政治方面也很有影响力”,自然引出吕不韦的案例。播放关于讲述吕不韦传奇一生的视频,介绍其人物生平、思想主张、历史评价等。教师对案例故事结合经济学入门知识进行详细描述:吕不韦在韩国经商赚钱后来到赵国,面对投资有三种选择,每种选择带来的回报和风险都不相同,在同其父亲的一段经典对话后,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投资,后期进行了具体实施。

教师引导案例讨论:(1)案例的主人公?(2)案例的主题?(3)案例中谁贪婪?(4)案例中吕不韦的资金有多少?(5)案例中吕不韦对自己累资有几种选择?每种选择带来的利润是多少?风险大小如何?(6)案例中做出的何种选择?选择后如何利用手中的资金?问题涵盖了经济学入门的基础知识: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
理性人,完全信息;
资源配置,机会成本;
风险收益。班级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每组请代表回答,小组互评,然后教师点评,对案例中涉及的经济学入门基础知识进行提炼总结,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

(3)案例教学内容巩固与提高。对案例及其涉及的理论进行回顾,对难点引入新的案例,如机会成本的概念引用了姚明选择体育的事例以及结合学生自身的内容,探讨其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从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并且能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三、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思考

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将知识点揉进教学之中,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经济学基础的理论比较晦涩难懂,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案例的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合职业院校新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课堂,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经济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实现经济学是应用学科的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对职业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案例教学对教师具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对经济学及相关学科有透彻地把握,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了解国内外的前沿动态;
能够在课程教学中驾驭案例及案例讨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教师更多地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在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可以得到更为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S1).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学;案例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39-02

在中国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中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是近几年的事情,开始主要是在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经济学院(系)中进行的。今后,随着中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受到冲击并发生深刻的变革,案例教学将会在各类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可以说,中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其前景是极其广阔的。

一、经济学课程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经济学分析的问题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是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的,很多理论离开了假设或者假设变化了就不再成立,因而学生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微观经济学使用的分析工具很多,如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衡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边际分析、短期和长期分析、局部与一般分析等等,这些分析方法学生也不易掌握,或者即使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很难了解其中经济学含义;再次,图形较多且复杂,上述各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都可以用图形表达出来,由于理解这些图形往往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如果学生对所使用的数学知识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就更难理解图形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最后,数学知识运用频繁,在经济理论中,许多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太过抽象,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高职生则会感到难懂又难学,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性的载体,将经济学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案例教学恰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学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巩固和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一些经济问题。

二、经济学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

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概括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学科,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学的条件。

第一,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是经济学的理论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实践的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支撑,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其理论的成长和创新都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任何一个规律和原理,都针对着某一特定的实际的经济运行环节。因而案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理论大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与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

第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学科,对于初学者而言更加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案例中的情景设定必然不会产生陌生感。其实,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选择的案例,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剖析这些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理论运用的一些方法、方向、视角和技巧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经济学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表现为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其数学证明等内容,比较抽象,因而,单纯的讲授法往往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理解,或者即或理解了也只是知道原理而不会应用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经济案例可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因而案例教学的介人,有利于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

三、经济学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

1.讲解式。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喝第一杯水、第二杯水、到第三杯水的感觉,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等。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乐”起来,使学生感到了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

讲解式讲授的案例主要是针对知识点,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但这种方式由于其形式单一,往往导致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而且在这种形式下,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师生间缺乏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还需要其他的案例讲授方式。

2.讨论式。讨论式即是由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提出一个或几个案例,在课前以书面形式将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个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外部性及“搭便车”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讲完市场结构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企业为什么要创造自己的品牌等等。讨论中应当注意,所选案例要符合所讲的理论问题,也不宜过分复杂,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以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教师在讨论时应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3.辩论式。在案例教学中,采用专题辩论的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组织辩论就需要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选择案例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充分发挥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功能。如在讲授市场结构理论后组织学生辩论“彩电价格战是好还是不好”,讲完收人分配理论后组织学生辩论“中国现阶段的收人分配是效率优先好还是公平优先好?”等专题。组织专题辩论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一方式需要教师多花精力去组织、调动学生来参加,并且要维护好辩论秩序,使正反双方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教学课时有限,组织辩论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因此,组织辩论最好利用课外的时间。

教师在讨论式和辩论式的案例教学中,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作出决策和选择,从而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所蕴涵的复杂性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四、经济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案例的作用,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避免陷入案例教学的误区。经济学案例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忽视案例的作用,又要避免仅介绍案例,而忽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2.案例与理论怎样结合的问题。

案例教学大体分为四种基本模式,一是案例导入型,先“案”后“理”;二是案例证明型,先“理”后“案”;三是复合型,“案”和“理”有规律地结合。不同模式的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教学中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案例导入型案例在新课前先引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证明型案例一般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再出现,起到印证原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复合型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时机要视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因为它们是“案”、“理”同步或“案、理”有规律结合,在此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创造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好案例与理论结合模式,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

3.应选择恰当的案例。目前,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不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就是从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MBA教学案例中移植过来,缺乏符合经济学教学特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案例。经济学也是一门跟现实有很强联系的实践性学科,学生要学好经济学,应该立足于实践,而不能只是面对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外国经济社会的案例情景,面对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显然,这样的案例不足以支持学好经济学的。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使用本土化案例,借鉴其原理、方法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服务于中国社会实践。

4.案例和有关专业相结合。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尽量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如在讲述收人分配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时,可与现在中国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和高校助学贷款等结合起来;讲外部效应理论时可以和环境污染与发展战略关系联系起来;讲效用论可以和心理学联系起来等等。这样,在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不会局限于经济学自身的范围,而是拓展到其他学科,这不仅仅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更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树立运用交叉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55-57.

[3]饶龙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07,(10):123-124.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法概论;
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概论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主要包括法学基础知识、经济主体法,经济主体行为法、经济秩序管理法、宏观经济调控法、经济仲裁与诉讼法六大块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应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做到以案论理、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泛说教。由于案例教学能较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能弥补教科书说理抽象的缺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利于开发学员的智力,提高学员实践决断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是适合经济法概论教学特点的有效方法。笔者以经济法概论为例,谈谈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和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主要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专业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将实践中采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适合讲解和分析法理的案例,供学习者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启发学员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经济法概论的教学亦应结合学科特点正确选择和创造性应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以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要求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轨道。因此,要开展辅导教学活动,首先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解决辅导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的目标指向问题,也才能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准备工作的核心就是设计案例。那么如何设计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案例呢?首先,选用已有的现成案例。包括主教材、辅导书上的案例,其他教科书中的案例,人民法院的典型判例,法制周报、人民法院公报等报纸杂志上登载的案例。第二,自己编写案例。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收集、积累素材,再结合教学目标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编写成文。最后,将选用的案例编制成电子教案。

(三)教师介绍案情

在介绍案情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其案例通过电脑控制的投影仪展示出来。接着,教师用清晰而标准的普通话向学生介绍案例。介绍时,注意运用感情及抑扬顿挫的音调来体现案例中的重点与非重点,并对下一步学员自主学习讨论进行提示和引导。

(四)学员自主学习讨论案例

在这一环节上,师生之间、学员之间自由讨论、相互辩论,在民主、活跃、热烈的合作学习气氛中,探讨、剖析渗透在案例中的问题、根源及隐含的理论。在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如在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提出启发性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
不同意见相持不下时,要善于化解僵局,使讨论继续下去;
当出现背离正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五)教师总结

通过师生的互动和学习讨论,最后,由学员总结归纳出案例材料所反映的抽象理论,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和作结语。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教学过程运用的效果

案例教学实践证明,把案例教学应用于经济法概论教学改革中,其教学效果和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一)有利于以案论理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引导学员对每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使学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这样即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变得通俗易懂,又可引导学员概括出案例所隐含的理论,强化了经济法概论学以致用的功能。

(二)有利于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呈双向互动关系,学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教师通过案例教学通盘设计,铺路搭桥,引导学员进行案例讨论,形成师生间、学员间、小组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从而促进学员动脑动口,大胆求异,质疑探索,提出新思想、新观念,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有利于开发智能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培养学员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开发学员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使学员的逻辑思维更具严密性、清晰性和连贯性;
另一方面,学员身临其境,针对某一情况做出具体的决断,并将其应用到有关法制实践中去,锻炼与培养学员准确果断的决策能力、巧妙灵活的协调能力、足智多谋的应变能力及另辟蹊径的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艺术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教学能够将枯燥、深奥、庞杂的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具有直观、形象、可操作、刺激信号多样及易交互等特点,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也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另外,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案例教学设计中,促进了教学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最佳组合,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教学过程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更新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形式,但有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未必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相关性

教师对所讲述的案例要精心安排,紧扣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能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按照实用性、相关性、典型性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

(二)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教学手段相辅相成

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应该与实地调查法、实习法等相辅相成,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的,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另外,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画、图像与案例融为一体,增强辅导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案例教学重在学生参与,在授课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进行讨论。教师是引导者、催化者、倾听者。学生才是主角,通过案例分析让学员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有效地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增强学员学习的动力,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鸿浩.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7).

[2]刘培强.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7(23).

[3]刘维蓉.胡期丽.案例教学法在贵阳中医学院《经济法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和探讨[J].职业教育,2012(10).

作者简介:

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
案例教学法;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因而各个高校都积极加强了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改革,一般都在经济类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培养既懂经济又懂经济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案例教学法已在各高校普遍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寓抽象的经济法理论知识于生动的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来加深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且案例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经济法》课程内容多,理论性较强,如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对枯燥的理论讲授不感兴趣。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需自行查阅资料,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特别是在没有法学理论基础的经济类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便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处事能力。案例教学法需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是一个小团队,由于时间限制,每个成员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任务,因此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所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各成员需要不断讨论,交流看法,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时,还需共同应对其他组的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处事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3.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经济法》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这些素质正是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

4.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任课教师既要精通经济法理论知识,又要懂经济类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因此,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滞后、课时偏少制约了案例教学的深入开展。目前虽然有一些针对经济类专业编写的《经济法》教材,但专门针对《经济法》案例教学的教材较少。有些教材出版后就很少进行修订,而经济法具有较强的时事性,需经常修订,但经济法教材更新较慢,因此很多经济法教材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课时偏少也是制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法内容繁多,各章节之间联系不密切,各高校一般安排32—51课时,教师很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案例交给学生,讨论几分钟,就由教师代为分析,匆匆结束。由于课时的限制,实践中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的现象颇为严重。

2.教学案例参差不齐,针对性不强。案例教程的缺失导致教师要自己准备教学案例。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随便在网上搜索几个案例,也不进行整理,就拿来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这些案例有的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跨越几个部门法,过于复杂,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根本驾驭不了。这样的案例,学生无法展开讨论。而有的案例过于简单,学生一看便知答案,根本不需讨论,这样的案例也不宜作为讨论案例。此外,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配有手机,教师在网上搜索的案例,他们自己在网上也能够搜到答案,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3.案例讨论环节中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讨论环节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但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不一定令人满意,大部分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这种由学生担当主角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有些学生则是因为基础较差,不理解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无法参与讨论;
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不善与人交往而独自分析,从而可能会导致冷场现象的出现。

4.缺乏合理的案例教学考核机制。由于案例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其考核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考核不重视,甚至直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而平时成绩的计分依据一般就是凭学生的出勤率及作业完成情况,而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不计成绩,或只是对参与讨论积极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因为他们只要在考前突击几天,就可以轻松通过考试。因此,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亟需改革。

四、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施建议

1.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及时更新教材。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因此有必要增加教学课时。教学课时宜安排60—68课时,这样既保证了理论讲述,又有较为充分的案例讨论时间。同时,经济类的法律法规经常修订,应选择最新版的经济法教材,保证知识的新颖性。

2.课前精选典型性、新颖性及针对性案例。针对经济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案例有一定的要求,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一个经典案例能有技巧地考查具有关联性的重点知识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够加深对其所隐含知识点的理解,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教学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案例,也可以选择一些发生在本地的案例,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分析、讨论案例的积极性也会较高。

3.实施多样化的案例教学。(1)案例讨论式教学法,这是最常见的案例教学方式。首先,教师需提前将学生分组,各小组选举一名小组长,同时将案例材料分发给各小组,由各小组长给本组成员分配具体的任务。其次,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集中分析、讨论案例所涉的问题,大家相互交流看法,集中探讨。再次,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汇报完后其他组可以提问。最后,由学生互评讨论成果的汇报情况,之后再由教师点评,肯定其做得好的方面,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待下次改进。每位学生最后都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巩固其讨论成果的成效。(2)观摩影片式案例教学法。观摩影片式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放映一段反映相关案例的影片,学生观摩完毕,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讨论影片中涉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提示学生应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案例式教学方式运用生动的影像,没有文字案例,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3)情景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与观摩式案例教学法类似,只不过是事先将案例材料交给学生,让部分学生亲自上阵,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其他同学分别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较耗时,不宜经常使用,但偶尔实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行动导向式案例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给定书面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合同法、公司法、企业法等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如要求学生订立一份合同、模拟创立一家公司或企业等。

4.实行多样化案例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期末考试不再以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方式,而实行案例名词“完形填空”、撰写小案例解释相应经济法理论知识及模拟案例角色等方式[1],实行多样化的案例考核方式。同时,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讨论情况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引起学生对课堂讨论的重视程度。

五、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经济法》教学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应适当使用[2]。同时,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特别要注意案例教学与理论学习的结合[3],《经济法》毕竟涉及很多理论知识,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经济法》案例教学只有结合其他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慧勇.法律类课程开展案例式考核方法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

[2]马晓峰.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探讨[J].知识经济,2015,(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