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01 15:1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五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兴趣;
人格;
课堂

中国分类号:G633.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根据语文教学的标准,我在思索几个困惑的问题:社会大环境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
传统道德意识因很多优秀作品没被阅读而出现断裂层造成的人格缺失;
素质教育口号下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一、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人们对天空有兴趣,才会用望远镜去观察天际,用宇宙飞船去星际邀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进而去发现宇宙的全部奥秘。可在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迸―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一言一蔽之,这样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语文味同嚼蜡,索然无趣。因此当务之急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尝到学语文的乐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学生能“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极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其让教师苦苦传达“教参”观点而使学生得以“求甚解”,倒不如尊重学生,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由“为教而教”为重心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不仅不要“授鱼”,有时连“渔”也不授。先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断,自己体会,自己感悟;
或在读中摸索规律,或读后总结方法。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只是从旁启发、点拨。这样坚持不解学生必能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二、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注重了帮助学生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加大疏导正误、优劣的力度,提高辩证思辨能力,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献爱国、勇敢忠贞、淡泊忍让和俭朴改过、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修身之道,又关心反对腐败、廉洁爱民、刚直守正、严于利己、宽于待人、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为政之法,还重视刻苦勤奋、严谨惜时、求真务实、注重方法、多观察、善思考、勤积累的求学之道,更应具备自强自立、勇于探勇于拼搏、坚持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譬如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痞子与调侃的文字、漫画与动画、游戏与上网等等,学生与我们的成人一样,潜心阅读经典的少了,使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道德意识,造成了人格的缺陷。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水平与人格修养,引导学生品味自然,关注人生与社会,通过阅读、教学,初步构建思想评价体系,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读庄子“天人合一”,使其知道人与自然本为一体,读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其知道追求理想的路该多么漫长;
读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其知道肩上的责任该有多么重大;
读《雷雨》使其知道人性的多变;
读《守财奴》使其知道金钱的魔力;
读《简爱》使其知道人格尊严无价;
读《老人与海》使其知道桑提亚哥决不仅仅是一个渔夫。

人文阅读,应是构建精神家园的拾贝者与设计者,引导学生阅读,即是源源不断地往他们的精神家园里输送丰富的养料,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传统教学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引导学生解读的: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在教学中许多年来,对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一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象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声,毫无二致。因此在按传统的解读教学以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由“思考领悟”到“应用拓展”,然后“发现创新”。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一、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人们对天空有兴趣,才会用望远镜去观察天际,用宇宙飞船去星际遨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进而去发现宇宙的全部奥秘。可在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技”’。“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一言一蔽之,这样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语文味同嚼蜡索然无趣。因此当务之急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尝到学语文的乐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学生能“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极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其让教师苦苦传达“教参”观点而使学生得以“求甚解”,倒不如尊重学生,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由“为数而教”为重心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不仅不要“授鱼”,有时连“渔”也不授。先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断,自己体会,自己感悟;
或在读中摸索规律,或读后总结方法。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只是从旁启发、点拨。这样坚持不懈,学生必能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二、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注重了帮助学生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加大疏导正误、优劣的力度,提高辩证思辨能力,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献爱国、勇敢忠贞、淡泊忍让和俭朴改过、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修身之道,又关心反对腐败、廉洁爱民、刚直守正、严于利己、宽于待人、求贤若渴、任人睢贤的为政之法,还重视刻苦勤奋、严谨惜时、求真务实、注重方法、多观察、善思考、勤积累的求学之道,更应具备自强自立、勇于探勇于拼搏、坚持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譬如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痞子与调侃的文字、漫画与动画、游戏与上网等等,学生与我们的成人一样,潜心阅读经典的少了,使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道德意识,造成了人格的缺陷。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水平与人格修养,引导学生品味自然,关注人生与社会,通过阅读、教学,初步构建思想评价体系,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读庄子“天人合一”,使其知道人与自然本为一体.读屈原“路漫漫其修沅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其知道追求理想的路该多么漫长;
读范伸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其知道肩上的责任该有多么重大;
读《雷雨》使其知道人性的多变;
读《守财奴》使其知道金钱的魔力;
读《简爱》使其知道人格尊严无价;
读《老人与海》使其知道桑提亚哥决不仅仅是一个渔夫……人文阅读,应是构建精神家园的拾贝者与设计者,引导学生阅读,即是源源不断地往他们的精神家园里输送丰富的养料,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教学奠泊桑的《项链》,传统教学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引导学生解读的: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在教学中许多年来,对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象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声,毫无二致。因此在按传统的解读教学以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由“思考领悟”到“应用拓展”,然后“发现创新”。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

“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在从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论文格式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目标;
教学建议;
语言文字应用;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30-01

经过总结与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中“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基本上可以归纳到以下五个层面:跨学科学习与实践、阅读著作与交流、阅读与写作应用文、创设情境与语言口头应用、观察与创新。现简要论述一下前三个层面。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

(一)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课程目标: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一目标强调跨学科学习语文和对生活中语言的运用。相对应的教学建议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要落实这一目标,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目标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跨学科学习语言文字,除语文老师之外,其他各科老师很难具备自觉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意识。其次,针对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并不是在课堂中。所以这一目标有些宽泛。因此,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之上,对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应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传授并努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良好习惯。

(二)阅读著作与交流

课程目标: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联系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解释;
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文字交流。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有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这一目标强调阅读与交流,这是很明显的。因为阅读、交流与写作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文学名著也可以是各学科教材,甚至是其他同学的作文(主要用来找错),在接受规范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浸染下,同学之间,课堂之上,创设情境开展适当的写作与口头交流,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文学名著的阅读。但是,高中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文学名著往往又是长篇巨著。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想,语文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书目,这些书,不要太长,但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应规范,优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正确的语言文字应用浸染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但是,学生也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辨析语言的不当与错误。藉此,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与能力。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与演示文稿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更多的体现在技术层面。当然,在此过程中会牵涉到语言文字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纸本上解决。如果运用电脑则会增加技术难度。这些在计算机课上再学习可能更加方便一些。

(三)阅读与写作应用文

课程目标: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教学建议: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和语言风格。

阅读・鉴赏与应用・拓展是高中必修与选修课的两个目标。而阅读与写作应用文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目标。阅读与写作往往是一个整体。通过对应用文的写作,可以了解学习应用文准确、简明、得体的文风。使学生在这种文体的浸染中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写作应用文则更能体现语言文字的应用,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对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语言文字功底有良好作用。

二、结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1.实施探究式教学

1.1营造探索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教,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假设情境,合理想象,逆向推理。

从接受的角度看,阅读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定式,即所谓“为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为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这种定式的思维模式,假设出与文本内容的展开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主要思想的前提下逆向思维,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文本内容开辟崭新的发展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大胆地提出设想,估计假设的可能性。这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它作为科学认识程序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设,可以为问题搭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是探究活动的一个“指南针”。当发现问题后,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做出假设,着力营造民主、祥和、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兴奋区,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条件。

1.3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组织学生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既能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又能为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既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坚持有道理的见解,又能使学生尊重他人的说法,形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欣赏别人的正确态度;
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要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少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得对,而又不完全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也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水下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建构过程,主张通过营造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当语文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读课文,充分发表见解,对问题作出多样化的回答,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多个发展方向。此时,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后现代课程观把教学活动视作复杂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时候,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在无序的涨落中,在一些看似随机的、偶然的突变中实现的。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简单地看做线性的、有因必有果的事件,而必须充分考虑众多不确定因素,更不能以为有了预设就万事大吉。那种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一些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因此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怎样看待这种现象?首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到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到的认知目标则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到,而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最后,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的,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