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7-01 15:3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目标分三步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五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一流;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36-02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目标分三步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W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6年10月9日,长沙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暨办学60周年纪念大会,赖明勇校长指出按照“六个突破、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将行业特点转化为学科特色,专注打造一批一流学科,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跻身全国“百强”。

长沙理工大学一直重视能源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学校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能源发展形势和能源科学的发展方向,瞄准国家新能源重大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人才培养工作,创办全国第二,湖南省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该专业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增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2012年教育部要求新能源相关专业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过6年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贡献如下7个方面: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建成了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09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能与动力工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经过4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本科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专业评估验收,人才培养取得圆满成功。该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本研究成果对我省风电领域人才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以及双一流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建成实验室有:“风力机叶片振动实验台”、“新能源材料疲劳特性试验台”、“风电机组运行与控制实验台”、“风光互补实验台”、“小型风力机拆装实验台”、“风电场设计与仿真实验室”、“分布式发电综合实验系统”等,“风力发电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室”是部级“电力生产与控制”仿真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是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部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三、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6位在编教师中主持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承担20余项省部项目;
多位教师发表在顶级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多位教师获发明专利授权。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通过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带入教学课堂,从而使同学们了解新能源领域科技前沿知识和学术思维。

四、发展了双一流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近年来,我国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级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本项目结合“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思路、能源领域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2011计划”,在湖南省和长沙理工大学教研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探索了新形势下新能源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思路、培养模式等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五、建成了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

除了风电场的运行控制仿真以为,创造性把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场设计引入风电仿真实验室,建成了多功能、全过程的风电仿真实验室,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一个创新。2014年,风电场设计与运行仿真实验室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已成功获批为“电力生产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了进一步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将在仿真教学、科技服务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六、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

长沙理工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模式。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第一、二学年在本校就读,且学习成绩不低于评分标准70%(平均绩点2.0以上)、无不及格课程的学生,可申请诺森比亚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本科第三、四学年课程,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后可获得诺森比亚大学学士学位,经长沙理工大学认证,并能获得长沙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

七、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本专业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之一,建设了高水平的风力发电综合实验室,建立了多环节多层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从无到有,建设了6个校外实习基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在风力发电场实践基地给每一位学员分配一个岗位,并配备一位指导师傅,实习3周。结合多项省级、校级教研课题,探索形成了校内外实习相结合、风电场实习和校内仿真运行相结合的模式。

在A电仰天湖风电场、大唐南山风电场、湘电风能公司、南车时代公司风电事业部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新能源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八、总结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2009年新开办的一个专业,成为我校以风电为特色的专业,也是能动学院新的人才培养增长点,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就业单位的高度评价。

在国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校十分重视能源学科的发展,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以上七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成果。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范文第2篇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部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定位 一流专业建设

0 引言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于2012年在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名而成。2008年12月教育部批准长沙理工大学增设“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长沙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继华北电力大学之后,第二批开设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2009年开始招收“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2013年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本科生。目前,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正处在创立摸索向定位发展转变阶段。2016年我国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国高校改革实质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能源革命”给新能源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推动能源四大革命,并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这些发展部署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必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先进储能技术等新能源领域创新列入重点任务,开展大型风光热互补电站示范,掌握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开展大型高空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研发 100米级及以上风电叶片,实现 200~300 米高空风力发电推广应用;
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积极探索研究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储能技术、新概念储能技术以及全新混合储能技术。新能源产业技术的创新离开专业技术研发人才,给新能源专业人才带来就业的利好,同时,对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能源四大革命新形势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办学模式也需适应新情况,进行教学“革命”。

2 供o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主要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专业人才。但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来看,人才供给结构并不令人满意。高校专业同质化非常严重,部分专业市场需求趋近饱和,而新的专业结构调整未能及时跟进,导致某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作为供给侧的高校却无法供给。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看高校自身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刚需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科研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而已,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能源内部产业的结构调整,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以及配套储能之间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家或行业的需求增强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对高校新能源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如何精准定位,培养什么类型人才、如何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因此作为新能源人才供给方,高校新能源专业面临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和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的挑战,相应的教师队伍及研究方向也需根据人才需求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 “双一流”建设战略对新能源专业建设提出新目标

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学科是众多高校发展的重点。学科的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建设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
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学科建设微观实施。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具体专业的建设。之前,国家评价专业建设水平以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方式评价,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下,新能源专业建设应以建设“一流专业”为新的目标。

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新能源专业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新专业,教育部2010年设置的专业;
新技术,新能源专业涉及技术领域多数属于新技术;
新教师,专业教师以年轻博士为主;
新行业,新能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面临的诸多突出问题:缺乏专业历史沉淀、缺乏系统性专业资源、缺乏传统的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模糊;
(2)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不能相互支撑。(3)缺乏合理的实践和实训体系。

这些不足将影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建设,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面临同样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建设一流专业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5 我校新能源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专业定位:(1)分析能源革命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特征;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定位的影响;
(3)我校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相关学科实力调查分析;
(4)结合我校办学特色、能源类专业办学优势,研究我校新能源专业开设太阳能方向的优势和特点。

建议二,“一流专业”建设:(1)师资专业方向缺口分析与一流师资打造;
(2)科研学术成果反哺新能源专业教学的途径分析;
(3)专业实验设备增设与专业实验开设研究;
(4)基于“一流专业”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研究。

建议三,教学课程体系:(1)高质量新能源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研究;
(2)一流新能源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
(3)一流新能源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
(4)一流新能源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系统的研究。

建议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新能源专业实验课程的更新;
(2)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调整;
(3)仿真、认识、生产、毕业等实习基地的建设;
(4)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项目申报及建设。

6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借助能源革命有利时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确定适应新能源产业新特征、切实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探索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可行方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思考.长沙理工大学报,2016-04-18.

[2] 田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高校力量.湖南日报,2016-03-13.

[3] 熊超,袁洪春,朱锡芳,潘雪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时代教育,2013(19):37.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范文第4篇

以学科建设带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

学科和专业建设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科建设中学科方向的凝练,是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学科发展的水平越高,专业发展的后劲越大。中国工程院尹伟伦院士指出新能源是一个应时代需求、人类必需寻找的能源,其意义、价值和必行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寻找煤和石油等简单能源来解决人类工业革命的方式终将被取代,过去我们在风能、水能的研究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新能源是多元化的,作为一种产业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其他能源如生物质能源等也是值得去研究的。新能源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通过学科建设带动专业的发展,从而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科建设培养大批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学科领军团队,促进一批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的成长,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关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代表了一个时代。世界上有关新能源的竞争也很激烈,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应加大在这方面人才培养上的投入,给与宽泛的支持和经费的投入,教育部应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个新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给予高度关注。与会代表们高度赞同和积极响应尹伟伦院士提出的“建立新能源学科带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并将推动新能源学科的建立作为各所高校共同努力的目标。

明确专业内涵及定位 规范人才培养原则

究竟什么是新能源,其范畴如何界定?代表们结合人才培养针对专业发展的规范化问题进行了讨论。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李岩院长提出,自201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新能源专业至今,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已到了需要进行认真总结、梳理的阶段,各高校在自由发展、特色发展的同时需要对专业内涵及其定位加以规范,对于新能源专业的范畴各高校应取得共识。新能源究竟包含哪些能源,除目前发展迅速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外,是否还包含其他能源,如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从专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对新能源概念的认识、专业的范畴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且是必需的。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现阶段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正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各校课程设置差别较大,这种状况不利于该专业的发展。对此,李岩教授提出,虽然各种新能源所需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存在较大不同,但应该设置几门各校均应开设的本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种规范对于今后的学科发展与建设、本科生考研以及学生就业非常有利。深圳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孙宏元书记补充说到,要找到各高校间的交集,明确学生应具备哪些具体知识。

应该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构建明显有别于传统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浙江大学周昊教授补充谈到,目前新能源课程的开设表现出趋于泛论或引论趋势,课程内容很浅,且不少课程之间存在着重复,如何解决课程之间的重复问题也是需要加以考虑的。要抓好主干课程建设,形成从教材,到课件,到网上资源,到实验,到实习的一条龙建设,要有一定的深度。深圳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孙宏元书记提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对目前我国的各高校而言都是一个刚起步的专业,是在各高校各自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专业的整体发展来看,在规范新能源专业范畴的基础上,需要明确学科专业的主要课程及课程设置的特色,与传统专业课程的区别所在。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何志霞教授认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的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对于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副教授杨世关指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与技术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各高校都安排了学生的实习,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然而目前学生的实习过程仅限于“看”、“观摩”,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其中,实习很难达到应有的作用,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如何与企业更好地结合,发挥实习的真正意义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另外,杨教授还介绍了德国在新能源人才培养上的一些经验做法,为今后如何切实培养新能源人才实践能力提供了参考。

推进精品教材的编写

新能源飞速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同时急需与之匹配的教材。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副教授杨世关提出:不求大而全,应寻找一些共同点、切入点,各高校联合共同编写我国新能源学科的一些教材,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服务。针对目前已出版的新能源类图书水平、方向参差不齐,缺少系统的、精品的系列教材的现状,水利水电出版社电气编辑室主任李莉谈到目前新能源学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存在着4个特点:一是对于教材的编写只是开设了该专业的少部分高校的个别行为,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还未涉及教材的编写工作;
二是现有教材从内容上来说以高校教学为主,缺少为行业服务;
三是已出版的新能源类图书,泛谈居多,高尖的精品图书少;
第四就是缺少系统性、针对性和权威性。李莉主任还提出,新能源领域需要通过高校间、高校与相关单位间的密切合作、整合资源,集众权威专家打造一套综合型、教材型的丛书,在内容上应避免泛泛而谈,必须有所创新。涉及范围要广,从高校教材、人才培训、专家参考三个层面进行策划,满足不同需求。高校教材作为供学生学习的教材,人才培训部分可供该领域相关从业者的培训用书,而专家参考可供相关研究、设计、制造的人员阅读参考,要能够做到深浅不同难度的结合。如何以创新的思路推进教材建设的问题,参会代表们普遍认为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就是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难以推进,并建议在确定专业共性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与出版社合作共同推进教材的编写,做精品教材。

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共享的平台,有利于开创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新局面,实现各高校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华北电力大学杨世关副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专业建设处在探索阶段,各校在该专业发展上还不成熟,同时又各具侧重点和特色,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授课可相互借鉴,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视野得到开阔,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倡议成立“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3年来,国内已经有34所院校开始了招生工作,2014年即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但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彼此之间沟通协调较少,基本上按照自己的优势来办学,而不是从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整体出发来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基于这种现状,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黄志高院长建议成立“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该提议得到了与会高校的一致赞同。深圳大学孙宏元书记谈到,新能源专业的联盟或组织的建立,可为各高校间定期进行交流、互访、青年教师作为交流学者搭建平台,在建立联盟的同时还应考虑通过创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刊物,如期刊或电子杂志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以便及时了解、分享各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最新进展、成果与经验,推进新能源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此外,代表们呼吁尽快成立“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探讨专业建设的各项内容,规范专业的发展。

大学的人才培养应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契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创新实践平台 模块化实验体系 资源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 Multi-level Modular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Reform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igclass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platfor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ular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inquiry teaching research;

summarize the effect of the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platform;

modular experim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0 引言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作为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构建开放创新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目前已成为国内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主要的实验教学模式。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所服务的6个主要专业分别隶属于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科学等三个一级学科,而且各学科的发展很不平衡。随着新专业的建立及相关实验室的设置,实验教学中心存在着实验教学理念与定位较模糊、实验室分散、功能重叠、特色不明显,定位模糊,实验教学体系薄弱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多学科的特点,我们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的行业特色,努力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和,形成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并建立了开放式、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中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实验教学建设指导思想

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依托矿业工程的多资源、大环境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坚持以提高矿业工程和矿山环境问题研究、生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性实验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矿业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打造高水平的资源环境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结合当前矿业工程的最新技术特点要求,在加强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在当前实验教学体系中提出把资源开发和环境工程中综合空间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技能增长点,以提高学生适应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工程预演的能力,突出学科交叉。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为先、以科研为先导,在保证学生课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上,结合科学研究完成设计性试验,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并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型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路和运行模式

2.1 实验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

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中面向矿业、环境等行业背景,立足于行业特色和依托矿业工程优势学科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实践教学,注意能力培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面向矿业的‘三强’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中心按照资源开采—矿物加工—环境保护为主线,指定“模块化、分层次、开放式、综合性”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了综合资源环境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中心以矿业工程为核心,以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为技术基础实验平台,以资源开发、矿物加工为专业平台,以资源开发、加工利用导致的环境科学问题研究为应用平台,逐步形成资源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模式。面向行业生产与创新训练的需要,在中心建设了“矿物超细粉碎系统”、“矿物磨浮中试系统”、“旋流悬浮闪速磁化焙烧系统”、“ 电雷管爆破网路模拟实验系统”等综合实验平台。从整体优化和系统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孤立的实验教学内容”转化为“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满足了多学科、多专业及创新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模块方面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中心从地矿资源类和环境类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点出发,建立学科交叉渗透、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2)充分整合学科基地资源为本科生实验教学服务。利用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吸收矿业工程和环境研究前沿技术,为本科生开设空间信息技术实验项目,或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

(3)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探索自主设计、工程教育与科研拓展的培养机制,兼顾基础训练、技能强化与创新培养,全方位实施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运行体制改革。

2.2 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实验教学体系考虑三个一级学科特点,横向设置矿物资源工程实验模块、矿物加工实验模块、环境工程实验模块和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实验模块4大实验模块,纵向上通过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型和创新实验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学科基础实验平台包括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地理科学四类基础实验,涉及各自共性科学原理和共同技术方法与工程应用背景实验课14门。专业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包括矿物选矿工艺、矿物材料加工工艺、矿物资源开采设计、水气固等环境处理处置技术,以及基于GIS技术下资源和环境系统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系列实验,由16门课程构成。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工程项目、各类大学生创新计划、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95项,创新型实验注重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主要突出科学研究思维的方法和创新思维训练。

实验教学体系遵循“拓宽基础、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如矿物资源工程实验模块中工程设计数字化和专业综合实验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模块的GIS、CAD的实验内容和知识,而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实验模块中区域规划模拟、矿山GIS等实验融合了环境工程模块和资源工程实验模块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拓宽和加强了综合资源和环境背景下的学科专业融合。结合老师的研究课题和企业委托工程项目,立足于科学技术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开设和更新创新型实验项目,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该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矿物资源开发与加工工艺设计的训练。综合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约占实验项目总数的55%,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占85%。二是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导师制,结合科学研究项目,增加课外实验比例,目的是强化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3 实验教学改革成效

近年来实验中心将学科成果、科研训练方法、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模式引入到实验课程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培养出大批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采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后,教学覆盖面广,实验开出率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实验兴趣浓厚,对实验教学评价总体优良。同时吸引了国内优秀企业在学院设立资环奖学金、海印奖学金等,通过奖励优秀的学生,吸引这些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去企业进行研发工作。

通过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学生的实验研究基本功更加扎实,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近五年学院各专业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00项,其中科技竞赛型奖励8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87项,在《矿业安全与环保》等全国性期刊14篇,近三年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训练计划实验中心开放项目共计95项。

经过在本实验中心系统学习和培训,实验中心培养出一批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很强的学生,我院学生受到校内外研究生导师的好评,在课题研究中表现了很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等竞赛中获得多项奖励。矿物加工工程及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实验中心得到很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毕业时得到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青睐,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8%以上。矿物资源专业所培养的本科生相当一部分在全国各地从事与爆破工程相关的科研与工程施工工作,有不少人已成为涉爆单位的技术骨干或负责人,成为我国工程爆破界知名甚至有影响的人物

4 结论及展望

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改变了实验室覆盖面窄、设置重复、分工不明等既有弊端,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管理效益,为加快实验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如何进一步渗透到矿业工程和矿山环境实验教学中,以及如何改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路和运行模式并使之顺应教育体系创新及发展的需要,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晓梅等.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思路与运行模式.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