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项目管理硕士论文【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01 16:0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研究的目标是,研究开发出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并通过与另一应用软件开发课题配合,实现论文评审的电子化操作,努力使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12主要研究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项目管理硕士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五篇】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1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1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研究开发出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并通过与另一应用软件开发课题配合,实现论文评审的电子化操作,努力使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1•2主要研究内容与流程

(1)研究《标准》,建立评审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研究,结合《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建立学位论文评审指标体系。(2)借鉴国际先进评审模型,构建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借鉴、引进、消化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评审模型,结合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考核特点,构建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3)依据科学原理,构建模型。依据系统工程理论以及系统模型的构建原理,运用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开发出满足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考核要求的评审模型。(4)研究量化的评审方法。(5)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置,采用加权法等综合评审方法,系统设计定量评审方法。(6)设计科学公正的评审流程。(7)试运行,验证。(8)为实用软件的设计预留对接接口。本研究成果具有开放性和多适应性,也可以运用于解决类似的评估、评审问题。

2课题研究的开展

2•1主要技术路线

(1)明确目标、确定范围。(2)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找出主要因素,确定主要变量。(4)识别和分析各种关系(内含的科学定律,管理关系、规则等)。(5)形成系统模型雏形。(6)进行“验证、符合试验”,检查模型是否反映所研究的问题。(7)简化和规范模型的表达形式。

2•2研究工作重点

(1)重在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和重点调查我国现有在岗的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相关的专家、教授,已经通过论文答辩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界的项目管理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在读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尽量掌握足量的、必要的、有代表性的信息。(2)精心构建模型。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用现代项目评估的相关原理和方法;②借助社会上项目管理评估方面专家的智力;③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相关评估模型,结合实际,改造创新,构建本模型。

3模型的构建

3•1模型构建的原则

在具体操作时充分考虑以下7个方面:(1)真实性。反映系统的本质。(2)简明性。反映系统的主要特征,简单明了,容易操作、求解。(3)完整性。系统模型全面、完整,应包括目标与约束两个方面。(4)规范化。尽量采用教指委现有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和《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相关内容,模型与现有标准互动和对应,在创新和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尽量使之适用并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软件开发。(5)创新性。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克服原有标准的某些弊端,在模型体系结构、指标设置、综合评审等方面注意范围明确,尽量量化,以克服参与评审的教师、专家的随意性,专业关注的局限性;引导与规范教师、专家在发挥其专业水平的同时,注重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地按模型标准范围进行评审。(6)开放性。使模型系统化、模块化,参数可选择,可更改,有利于改进和拓展。(7)可操作性。为开发实用、可操作性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奠定基础。本课题组和国内的软件开发公司做了沟通和交流,可以开发出简单可操作性的软件。

3•2评审模型结构设计特点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式,包括四个子系统模块:(1)评审目标设置。(2)评审指标(标准)与权重体系设计。(3)子准则和评审量表设计。(4)评审程序与制度设计。同时,给出可以选用的空间,以备选择应用。

3•3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为类、指标、子准则3个层次,如图1所示。指标层用于综合评分的累计,子准则层用于量化计分,采用100分制。通过对子准则评分得到其分数,再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累计加和(采用加法规则),即可以得出被评审项目的评审分数。图1中的子准则只是通过一个例子进行了示意,评审流程如图2所示,详细的量化评分表如表1所示。

3•4模型特点及用到的方法

从上文可知,这一模型具有如图3所示的特点,并分别用到了以下方法:①充分运用了信息搜集的方法;②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评审标准(指标)进行了分类;③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分层;④充分应用对比分析法筛选量化评审指标;⑤在整体指标的确定上采用逻辑框架法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逻辑框架关系;⑥在各指标的关系处理时采用了指标综合的方法。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调查问卷;
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35-03

一、引言

为优化研究生教育内部结构,适应新阶段发展和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需求,2009年3月份,我国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要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1],此举对培养应用性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状况,我们对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分管领导、校外企业专家及基地管理人员等展开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系列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分研究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占80%)和往届未工作过学生(占20%),及研究生导师两类。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两种模式的区分认识

1991年设置实施了第一种专业学位,在这之前我国并无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之分[2]。之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多,发展较快,直至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国家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让专业学位硕士发展更为快速。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初衷,是为高校和研究单位提供研究型人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于理论和研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部门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运而生。专业学位更注重于实践和应用,目的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模式上应具有本质性的差异,然而调查结果显示,75%的研究生对两种培养模式的区别和在培养目标上的基本定位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仅25%的研究生了解清晰;
在调查的导师中,88.9%的导师认为目前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上几乎无区别或区别不大。学生对两种模式的培养认识不全面,部分导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尚未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

(二)课程设置与导师培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模式的培养目标不同,应具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同,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学分为32分,学术型硕士要求学分为28分,专硕所修分数大于学硕分数,主要体现在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必修专业实践环节,此课程有6个学分。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课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性较强,55.6%的老师认为目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课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性较强,75%的研究生认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与培养目标相关性很强或较强,具体数据见下表。此数据说明,培养单位明确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供全日制学位硕士研究生选择。

(三)专业实践与基地建设

1.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的专业实践项目主要包括四大类: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单位)联合建立的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导师横向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实验和实践基地工作,学院(系、所)的大型实验室(含中心)和实践基地工作,以及经导师同意、学生自己联系的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调查的研究生中,该四类所占比例分别是:30%、45%、0、20%,另外有调查的研究生中,有5%的学生尚未进行实习;
调查的导师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以上四类实践项目的比例分别为:22.2%、55.6%、11.1%、11.1%。以上数据说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实践项目中,多为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的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和导师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实验和实践基地工作。在对培养单位分管领导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院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合作建立了“同济大学-上海城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帮助。环境工程领域的导师中也有很多与校外单位合作的纵向横向课题,在校外建设有中试及生产性试验基地,同时校外单位的技术高管也会对研究生提供技术指导。

而学生们参加实践项目的时间也不同。调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中,15%的学生参加的专业实践项目实践在2个月或2月以下;
40%的研究生的实践项目持续了约3个月;
45%的研究生实践的实践约半年。85%的研究生的实践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上,实践时间相对充足,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培养单位专家更多的指导。更多的学生是在企业调研实践的基础,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工程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前期研究,有条件的进行现场中试或示范工程研究。总之,各种不同模式的实践方式并存,主要取决于导师和选}。

2.基地建设。调查研究中,对校内导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校外企业专家及基地管理人员进行了实践基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9.5%的基地容纳的实习生人数在50人以下,其中47.4%的基地可容纳1―10人,42.1%的基地可容纳10―50人。此项数据表明,实践基地能为较多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减少研究生参加实践项目无处可去的担心。而各基地展开实践工作的时间也不同,16.7%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工作实践不超过1年,44.4%在1―3年之间,33.3%为3―5年,5.6%的实践经验在5年以上。在调查的基地中,其中有47.4%是主要针对一种专业学位类别展开实践工作,36.8%的实践基地具有区别与其他基地的实践特色。针对特定专业展开实践的单位,占到近一半的比例,该种类型基地能集中性地给予该专业实习生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生能积累更多的经验。谈及影响校外实践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时,36.8%的人认为实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有用性最为关键,21.1%认为是校外导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此外还有实习生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次数、实习生个人能力、实习氛围及学校的监管程度,分别占15.8%、10.5%、10.5%和5.3%。由此看来,希望实践基地能为实习生们提供更为丰富、有用的实习内容和专业的校外导师,同时实习生们也应注重提升个人能力,增加与老师沟通探讨的次数,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总体来说,84.2%的调查人员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较为满意,目前实践基地的运转能满足大多数实习生和导师的需求。

(四)论文选题与就业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侧重于工程实践。在受访的研究生中,50%的论文选题依托于应用课题,着眼于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
25%的论文选题虽然不依托于应用课题,但着眼于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
也有25%的专业学位T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实践和应用关联度不强。谈及是否被安排校外导师时,15%的专硕研究生有校外指导老师,65%的学生无校外导师,剩余20%虽然没有校外导师,但有校外专家进行论文指导。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2013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未能全部实现与实践应用结合,很多研究生也没有校外专家导师的指导。

三、问题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区别不明显。调查数据显示,调查的导师中,仅11.1%认为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上区别很大,剩余88.9%的导师观察到两种培养模式的区别不大或者几乎没有区别。虽然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包括专业实践等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容,但实际中,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硕士培养区别不大。

2.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存在不足。校外实践基地基础建设有待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方法上的指导,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且企业与学生互动交流亟待深化。调查的研究生反映,校外实践基地未能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也存在基地提供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的现象。

3.专业学位硕士在实际实习中会遇到困难。调查中的很多研究生反映,实践基地无校外老师指导,存在学不到知识技能的现象。同时住宿和实习生补贴也是一大问题。

四、建议

1.明确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类别,坚定培养目标。在招生章程中详细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案等内容,强化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学位硕士类别。导师在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方面,注重培养其工程实践经验,结合生产实际,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规范运行。实践基地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可联合成立实践基地工作小组,共建实践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便于师生互动,并实现对校外实践过程化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资金来源,完善基地的实践教学设备与仪器来满足教学要求,确保基地的安全应急设施和措施,同时基地要有食堂、校舍等后勤服务支撑,并考虑给实习生一定的生活补贴。

3.加强管理,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程。校内培养单位合理设置培养方案,针对全日制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增设更侧重于工程实践的课程,扎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做好研究生校园研究学习与社会工作的衔接。同时培养单位跟进研究生校外实践进程,要求实习生定期在校内汇报,督促实习进程,实习生也应阐明个人目标、计划进程,整理实践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4.真正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关键还是在导师。如果导师有与企业合作的、基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科研项目,或者导师与企业有长期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从企业实践到完成硕士论文都能在企业完成,这一过程也是企业选拔人才的过程,学生也能在工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若能使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才可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R].2009.

[2]廖振良,雷星晖,黄建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8-12.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Graduates

ZHANG Yong-ji,LI Jian,XIANG Dong-fang,DENG Hui-ping

(Tongji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ghai 200092,China)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一、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廉洁履行职责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我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学院领导班子的团结。一年来,我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培训班学习等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促进xx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谱写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解读”、“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促进xx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
继续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参加了“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结合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际,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自查自纠和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我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切实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善于学习,把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科学有效地工作,提高履职能力,适应新形势,迎接新任务。

在工作中坚决服从党委的领导,协助院长完成分管工作任务。平时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倾听和接受我院教职工的意见,遇到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设法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与院党政班子成员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积极维护院领导班子团结。在工作和生活中,我能够认真履行《廉政准则》,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做到廉洁履行职责、三严三实。

2016年度我完成了科研管理和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现将2016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希望对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2016年度工作情况

1.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

按照学校研究生院的任务要求,组织完成了春季和秋季两学期研究生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工作。组织完成了2016年研究生招生动员工作,赴晋中、吕梁、运城等地组织发动生源;
组织完成了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及考生诚信考试动员工作;
组织完成了2016级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面试管理工作(硕士生春季全日制5人、冬季非全日制7人;
博士生春季8人),招收硕士生12人、博士生8人;
组织完成了2015级博士、硕士秋季读书报告、开题报告等管理工作;
组织完成了春季、冬季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毕业硕士生43人、博士生3人。按照学校招生办公室要求,组织完成了2013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推荐和选拔工作5人、优秀硕士生硕博连读的推荐与遴选工作1人。按照研究生院的安排,组织完成2016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工作(博士1人,硕士1人)。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二级管理规章制度。按照学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完成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织申报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8项。

2.科研管理工作

(1)组织教师积极申报部级、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申报省基金项目16项、省科技攻关项目5项;
“三区”科技人才选派计划项目17项。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特色杂粮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课题的申报工作,并成功获批和主持“杂粮作物机械收获力学特性研究”、“自走式荞麦联合收获机研发”两个课题,项目经费达500多万元。

2016年度,全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EI收录论文10篇,1B级论文6篇,二级论文20篇。申请和获批专利5项,参加学术会议23人次,科技服务培训1600度人次,举办学术报告会5场。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教育硕士教育机制构建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构建培养模式改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是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管理上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和协调职能,成立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在培养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和导师组负责学术管理;
学院分管院长负责教育硕士的日常管理工作。教育硕士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难以离岗,可采用寒暑假集中脱产学习和其余时间在职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全日制教育硕士采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制2年,实习实践不少于1年,采取集中实践与分阶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课堂讲授、课外自学、实践(实习)、网上交流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构建“教、学、研一体化”、“教与学双向互动”等人才培养模式。(二)完善培养方案,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学位课注重理论提升,兼顾现实需求;
专业课注重提高实践能力,深化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与落实;
选修课注重开拓学术视野,为个性化培养提供宽广的空间。重视教学案例建设,提高教育硕士从理论高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理念上,坚持实践性、应用性的目标取向,直面基础教育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主张教学相长,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形成正确的科研观[3]。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捕捉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教学与改革的前沿动态。教育硕士学员构成复杂、专业背景和原有基础参差不齐,任课教师通过成立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对教学过程进行督查,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任何一个大学,任何专业,若想在教育上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4]。教育硕士具有实践性和学术性的双重特点,导师是培养的关键。一是严格“遴选、培训、考核”三个环节,突出导师的教学研究背景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传、帮、带”的好风气,严格导师的考核。二是实施“双导师”制,吸收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兼任导师。三是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以集体的力量解决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地方教育硕士培养院校也是当地重要的教师教育基地,与地方政府及下属教育单位或教育研究部门签订校地全面合作的协议,建立了“教育硕士实习实践基地”,为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四)建立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体现其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突出论文的“针对性、研究性、应用性”,严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及答辩等环节,实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启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实行公开答辩,聘请校外基础教育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过程做到严谨、规范,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支持各级各类课题的立项,鼓励教育硕士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职教育硕士可以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优结合。鲁东大学已有22项有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题,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教育硕士所特有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已逐渐为社会所接受。笔者认为,发挥地域优势,保障培养质量是提升教育硕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做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办学方向上,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至上。教育硕士主要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利在教育硕士个人、功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这是办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前提。在办学条件上,要始终把选好学科方向带头人,建设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导师队伍放在首位,这是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办学机制上,要始终重视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凝练特色,这是办好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其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内在要求。

作者:宋传广 刘晓华 单位:鲁东大学研究生院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 问题 应对措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0年开始,先后批准设置了16种专业学位。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的种类、培养院校的数量、招生的规模等都增长较快,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这一新的硕士培养方式,并不断加大其在硕士招生中的比例,表明了国家对专业学位工程硕士这一培养方式的重视,以及对其今后发展的规划。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发展在职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又有了新的课题。

一、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招生过程中的生源质量与生源流失问题。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发展,首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招生质量。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发展了多年,招生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随着学术型硕士的发展,大部分大中城市的设计院、规划局等单位招聘人员已经以硕士生为主,本科生很少。这就需要高校转移地域,生源下移至二、三线城市,以本科生为主的设计院所等单位。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这些单位有一定规模的没有本科学位、只有本科学历的专科再深造的考生。这就需要招生单位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严把“入口关”,不能为了招生规模,盲目扩招,最终影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往年,有部分考生是本科应届毕业生选择了先工作,再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获得工程硕士的学位。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这一培养方式的提出,本科应届毕业生可以选择脱产学习两年,然后获得工程硕士的学历与学位双证书。这种更接近普通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入学门槛比学术型硕士低,学制更短,含金量又比在职攻读专业学位高,势必会吸引部分原本打算先工作后读书的考生,这对在职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招生数量有了一定的影响。

2.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失范与培养脱节问题。

在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学员在职学习的特殊性,导致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划等不能很好地实施。培养单位在保证学员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再进行工程硕士的教学等培养工作。在工作与学习产生冲突的时候,学员通常选择工作。如何尽量减少这一工学矛盾的产生,就需要培养单位制定更为机动灵活的培养方式,同时要严格遵守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学员是至少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有一定工作经验,部分已经成为单位技术骨干的工程人员。他们对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很明确,需要在学习中得到解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员的工作实践,要求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而且应能对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供指导。最终学员不仅获得了工程硕士学位,而且获得了学习与工作的方法。

3.论文过程中的学术道德与论文质量问题。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规划设计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可以是工程设计,也可以是课题研究。但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比如某一设计院一个项目组有几位成员都是在读的工程硕士,在论文的写作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论文写作部分,在突出自己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不侵占他人的劳动果实,需要学员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单位导师和校内导师的严格把关。

有部分学员在攻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期间,并没有适合做学位论文的工程项目或课题。有时候论文的质量,并不能达到硕士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培养单位考虑到在职攻读学位的困难,通常也不会过于严格地进行把关。这反而导致部分学员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进行工程硕士的学习和做论文。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在体谅学员在职学习的困难的同时,坚持必要的原则,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的质量。

二、培养单位采取的应对措施

1.在扩大生源渠道的同时把好入口关。

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招生工作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把好“入口关”。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通过规范专业学位招生工作提高生源质量。培养单位要树立争创名牌意识,解决规模与质量的问题。河海大学作为水利行业的佼佼者,自1998年首次招收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以来,始终明确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思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制定具有水利特色的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在水利行业里,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已经成为一块办学招牌,不少学员都是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河海大学的毕业生,由于工作的需要和单位的推荐返回母校攻读专业学位。学校对少量具有本科学历、没有学士学位的考生严格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工作突出的在职人员优先推荐。

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这一培养方式的推出,对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招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一培养方式于2009年才开始实施,目前了解它培养方式及目标的人不多,但随着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政策侧重,学员对这一培养方式的逐步了解,以及一年后首批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这一培养方式势必影响到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招生。在日常的招生报考咨询中,因为这一新的培养方式门槛较学术型硕士低、培养年限短、能获得双证,已经有在职学员考虑报考。培养单位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应仔细介绍这两种培养方式的异同,强调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这一培养方式的优势,即以社会需求为前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校企深入结合的培养方式,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在职学习不离岗、在岗学习不误工”而且“留得住、用的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完善灵活机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对于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学员来说,如何解决工作与学习的冲突,是十分头疼的问题。河海大学在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考虑到学员大多数都是单位的技术骨干或负责人,再加上水利勘测设计及工程建设部门的工作特点,如汛期、抗洪、抗旱、野外勘测等工作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做到“集中学习,过程消化,阶段检查,督促管理”,一方面在学校设点,以脱产形式集中学习,另一方面与协作单位采取异地办学的形式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做到“忙时休学工作,闲时脱产学习”,合理安排教学,分阶段完成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设置的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学校严格执行工程硕士培养的学习要求和规定,对于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补考,要求学员跟随下一个年级的班级重修,严格管理的同时督促了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学习质量。

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特点,决定了学员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难以集中,必须将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提炼整理,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另外,随着工作实践的开展,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要求学员不断更新知识,获取最新信息。这就要求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突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河海大学在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上,分别于1999年秋和2005年秋两次对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始终强调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提升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水平上加强知识点的学习,将课程学习的专业层扩宽到技术应用与管理层面。除规定的基础知识必修课外,还设置了应用面和知识面较宽的技术经济、组织行为、项目工程管理、计算机信息应用等课程,特别是加强水利工程专题的学习。水利工程专题一是由学校的专家学者结合当下学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和前沿领域开设的系列讲座,受到学员的极大欢迎。水利工程专题二是由导师根据学员专业缺口采取一对一增补相关专业知识体系。这些都为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此外,针对每一个异地办学合作单位的需求,学校都适时调整课程安排。学校可根据企业需要增加一定课程,校企双方共同商定选修课程,更好地达到为企业培养需求人才的目的。

3.在确保论文质量的前提下建立导师负责制的论文培育模式。

学术道德规范问题,对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学员而言是一个尤其需要强调的问题。因为同一协作单位的学员,经常会有合作进行工程项目施工或课题研究等,对自己科研成果的保护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就显得极为重要。河海大学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始终强调学术道德问题。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中,导师也严格把关,杜绝学术失范问题的产生。

对于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硕士生学位论文,应与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同等要求,也采用抽检、盲审等考核方式,将部分抽查论文送至外校专家进行审查,盲审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答辩,为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提供更多的考核手段。同时,对在规定学习期限未能做好论文的学员,导师应担负起督促学员的责任,设立对应的约束机制。培养单位可对保质保量,按时安排学员答辩的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导师按照培养要求的时间安排,督促学员进行论文写作与答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为了满足广大企事业单位和应用部门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积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广大的培养单位应从确保招生质量、规范培养过程、加强论文培育等多方面入手,逐步提高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我们应及时总结经验,完善质量评估标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扩大招生规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发琴,吴向清,田薇.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