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三年级家长期中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01 17:2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汉森认为,促成经济进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发明、新领土与新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人口增长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越发达,人口增长的基础就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家长期中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家长期中总结【五篇】

三年级家长期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容量 经济增长 产业升级 就业增长弹性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汉森认为,促成经济进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发明、新领土与新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人口增长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越发达,人口增长的基础就越牢固;
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小基数下的适度人口增长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过度的人口膨胀则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增长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到2000年,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692万人,净流入长三角人口10年间增长18倍。

事实上,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两者是复杂多变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总人口增长较慢而GDP增长较快,到1985年后,二者呈现出同向关系。类似情况也可以从在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系数中得到体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出现了负相关,当时大批外地劳动力返乡,在业人口出现负增长,但经济依然保持相对高速增长,直到2001―2002年,在业人口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才重新回到同方向变化。然而,就总体而言,从1978-2002年,无论是总人口增长还是在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本文将1978年到2002年主要年份的在业人口和GDP总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稳定在0.99以上;
将总人口与GDP总量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高达0.83―0.89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产业升级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根据钱纳里的标准,2002年,长三角人均经济水平为5258美元(PPP价格),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之间,江苏8市和浙江7市大致处于这一阶段,唯有上海市人均经济总量以常住人口计算为7458美元(PPP价格),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后期,而我国则为3920美元(PPP价格),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2002年长三角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第一产业占GDP的6%,低于标准水平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占GDP的52%,与标准水平一致;
而第三产业为42%,高于世界平均2个百分点。

从分地区看,浙江7城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43%,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8%高0.43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占GDP6%的水平高2.4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2.36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高2.2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低2.79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换言之,浙江7市的产值结构处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但人均GDP与世界低收入国家相近。

江苏省8城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02%,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8%低0.98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平均水平高1.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1.43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低0.45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36个百分点。江苏省7市的产值结构处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但人均GDP与世界低收入国家相近。

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虽属于发达阶段的初中级阶段,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至2%,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标准水平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标准水平高11个百分点,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1998年的平均水平相近。

将长三角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三角人均GDP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我国的人均GDP经调整为1892美元(PPP),基本接近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就业结构看,2002年,长三角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6%,低于工业化中级阶段24百分点,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高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1%,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高1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3%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低17个百分点。总体判断,长三角都市带就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间的水平。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注意到,长三角都市带第二产业,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高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标准水平,这可能与制造业的世界性转移相关。

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结合起来看,长三角都市带第一产业,26%的就业人数仅创造了6%的GDP,其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三产业以33%的就业人数创造42%的GDP,落后于第二产业以41%的就业人数创造52%的GDP。这说明长三角都市带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还不协调,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值结构,并且第一产业投入劳力多、产出少、效率低。

从纵向看,2000年与1990年相比,长三角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达12.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基本维持不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了12.35个百分点。同时,长三角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从第3位上升为第2位;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第2位下降为第3位。按照人口就业结构模型判断,长三角人口就业结构已从传统的正金字塔型转变为过渡时期的鼓型模式。目前,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开始进入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这符合世界性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人口容量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将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通过平衡要素在不同部门的生产率来提高社会平均生产率水平。一般说来,生产率提高较快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上升,而生产率提高较慢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会趋于下降。显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本质要求,只有产业结构升级,才能获得经济学上所谓的“集约增长效应”。而且,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种理想。

其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区域人口容量的增扩。如前所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减少,比重不断降低,而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上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化水平提高。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到高度工业化阶段逐渐趋向饱和,但是,依靠科技进步创造越来越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仍然是保证人口容量扩大的基础。加上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不断涌现的第三产业门类,以及三产本身的高度化,进一步增强了吸纳劳动力和容纳人口的能力。

将1978―2002年长三角人口增长率分别与同期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1,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越慢,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
而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与人口增长率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和0.60。换言之,一定规模的人口或劳动力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支撑了区域人口和劳动力的扩容,这也正是经济效率高的大城市人口集中的原因所在。

就业增长弹性变化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就业弹性系数是研究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经济含义是:

经济每增长1%,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业就弹性系数不断趋于下降。索洛增长模型表明,技术进步率、资本投入增长率以及劳动与资本产出弹性均与就业增长率负相关,因为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降低GDP就业弹性。

1978―2002年,长三角都市带主要年份的在业人口与GDP总量的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时期里基本保持一致,高达0.99,人口总量与GDP总量的相关系数略低于在业人口,但仍高过0.8以上;
若将GDP增长率与同期在业人口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则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498。这表明在过去的20多年里,长三角都市带在业人口增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有变化的。

如从1978年到1980年,或者从1980年至1985年,总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是负向关系,说明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国家出台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小城镇落户政策以后的一段时间,降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的成本。

本文计算了1990年到2002年长三角都市带分产业的就业弹性,从中看到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都市带有资料的十二个市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无一例外地是负值,表明长三角十二个城市第一产业是劳动力输出部门。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在长三角各城市表现不一,上海、苏州、南通、扬州、泰州等五个城市,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小于0,说明这五个城市的第二产业随着改革的深入,减人增效的国企改革效果显著,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快于在业人口的增长速度,甚至出现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与就业人数减少并存。但浙江省有资料的六个城市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均大于0,尤其是绍兴市,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高达0.3,宁波、嘉兴和舟山市就业弹性均高于0.1,与江苏、上海的负弹性完全不同,这说明浙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劳动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有力地缓解了就业压力,这可能与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有关。浙江第二产业发展仍不充分,随着世界制造向第三世界的转移,浙江民营经济必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增长点。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除南通市为负之外,其余市均为正,其中绍兴、杭州二市超过0.4,上海市和湖州市的就业弹性均超过0.3,说明这些城市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新增长点,这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性,而且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在业人口的比重滞后于产值结构,未来吸收外来人口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将主要是第三产业。

三年级家长期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容量 经济增长 产业升级 就业增长弹性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汉森认为,促成经济进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发明、新领土与新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人口增长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越发达,人口增长的基础就越牢固;
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小基数下的适度人口增长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过度的人口膨胀则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增长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到2000年,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692万人,净流入长三角人口10年间增长18倍。

事实上,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两者是复杂多变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总人口增长较慢而GDP增长较快,到1985年后,二者呈现出同向关系。类似情况也可以从在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系数中得到体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出现了负相关,当时大批外地劳动力返乡,在业人口出现负增长,但经济依然保持相对高速增长,直到2001—2002年,在业人口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才重新回到同方向变化。然而,就总体而言,从1978-2002年,无论是总人口增长还是在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本文将1978年到2002年主要年份的在业人口和GDP总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稳定在0.99以上;
将总人口与GDP总量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高达0.83—0.89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产业升级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根据钱纳里的标准,2002年,长三角人均经济水平为5258美元(PPP价格),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之间,江苏8市和浙江7市大致处于这一阶段,唯有上海市人均经济总量以常住人口计算为7458美元(PPP价格),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后期,而我国则为3920美元(PPP价格),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2002年长三角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第一产业占GDP的6%,低于标准水平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占GDP的52%,与标准水平一致;
而第三产业为42%,高于世界平均2个百分点。

从分地区看,浙江7城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43%,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8%高0.43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占GDP6%的水平高2.4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2.36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高2.2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低2.79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换言之,浙江7市的产值结构处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但人均GDP与世界低收入国家相近。

江苏省8城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02%,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8%低0.98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平均水平高1.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1.43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低0.45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36个百分点。江苏省7市的产值结构处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但人均GDP与世界低收入国家相近。

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虽属于发达阶段的初中级阶段,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至2%,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标准水平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标准水平高11个百分点,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1998年的平均水平相近。

将长三角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三角人均GDP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我国的人均GDP经调整为1892美元(PPP),基本接近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就业结构看,2002年,长三角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6%,低于工业化中级阶段24百分点,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高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1%,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高1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3%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低17个百分点。总体判断,长三角都市带就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间的水平。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注意到,长三角都市带第二产业,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高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标准水平,这可能与制造业的世界性转移相关。

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结合起来看,长三角都市带第一产业,26%的就业人数仅创造了6%的GDP,其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三产业以33%的就业人数创造42%的GDP,落后于第二产业以41%的就业人数创造52%的GDP。这说明长三角都市带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还不协调,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值结构,并且第一产业投入劳力多、产出少、效率低。

从纵向看,2000年与1990年相比,长三角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达12.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基本维持不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了12.35个百分点。同时,长三角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从第3位上升为第2位;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第2位下降为第3位。按照人口就业结构模型判断,长三角人口就业结构已从传统的正金字塔型转变为过渡时期的鼓型模式。目前,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开始进入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这符合世界性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人口容量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将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通过平衡要素在不同部门的生产率来提高社会平均生产率水平。一般说来,生产率提高较快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上升,而生产率提高较慢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会趋于下降。显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本质要求,只有产业结构升级,才能获得经济学上所谓的“集约增长效应”。而且,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种理想。

其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区域人口容量的增扩。如前所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减少,比重不断降低,而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上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化水平提高。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到高度工业化阶段逐渐趋向饱和,但是,依靠科技进步创造越来越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仍然是保证人口容量扩大的基础。加上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不断涌现的第三产业门类,以及三产本身的高度化,进一步增强了吸纳劳动力和容纳人口的能力。

将1978—2002年长三角人口增长率分别与同期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1,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越慢,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
而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与人口增长率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和0.60。换言之,一定规模的人口或劳动力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支撑了区域人口和劳动力的扩容,这也正是经济效率高的大城市人口集中的原因所在。

就业增长弹性变化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就业弹性系数是研究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经济含义是:

经济每增长1%,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业就弹性系数不断趋于下降。索洛增长模型表明,技术进步率、资本投入增长率以及劳动与资本产出弹性均与就业增长率负相关,因为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降低GDP就业弹性。

1978—2002年,长三角都市带主要年份的在业人口与GDP总量的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时期里基本保持一致,高达0.99,人口总量与GDP总量的相关系数略低于在业人口,但仍高过0.8以上;
若将GDP增长率与同期在业人口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则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498。这表明在过去的20多年里,长三角都市带在业人口增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有变化的。

如从1978年到1980年,或者从1980年至1985年,总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是负向关系,说明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国家出台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小城镇落户政策以后的一段时间,降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的成本。

三年级家长期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结构优化升级;
广东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09-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框架设计与规划研究”(批准号:70800008);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动态性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协同性研究”(批准号:07JT091);
广东省软件科学研究项目“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批准号:200813070800033)

[作者简介]麦强盛,暨南大学博士生,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

孙东川,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广东广州510632)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按照国际经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先由“一二三”模式(前工业社会,金字塔型),经过“二一三”模式(工业化初期,橄榄型)和“二三一”模式(工业化中期,橄榄型),转变为“三二一”模式(工业化后期,倒金字塔型)。这里的“一二三”是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其他模式依此类推。

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有:一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主导产业群正在形成,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是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迅速;
三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竞争从产品竞争前移到研究开发能力乃至研究开发方向选择的竞争,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
四是以兼并形式而出现的巨型企业与大量高技术中小企业同时并存。

二、广东省三次产业的发展

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要晚,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为实施赶超战略和跳跃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广东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并不是界线分明地按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阶段,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来演进的,更多地表现为各个阶段的演进和过渡比发达国家经历的时间要短,而且,呈现出各阶段的产业并存共进的现象。

1978年至2007年,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85.85亿元增至30673.71亿元,年均增长17.95%。第一、二、三产业的GDP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转变为2007年的5.4:51.3:43.3。

经济总量的增长来自于三大产业的贡献,但是由于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广东省经济总量的增加带来的贡献各不相同。广东省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不管是从总量上来说,还是从增长率上来说都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尽管总量在增长,但其重要性却在下降,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期的增长水平。1978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9.8%,然后逐年下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比重飞速下降;
2007年的比重为5.4%,这印证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特点。

第二产业从总量来说增长最快,而且比重很大,但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广东省历来重视工业的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广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贸易业,承接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第二产业有所下降,1978年的比重为46.6%,1990年降为39.5%,这是因为此时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此后广东省出台了产业升级政策,客观上刺激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广东省“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都强调要大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实行新型工业化和适度重型化的政策,这就使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飞速发展,2007年第二产业总产值为15938.2亿元,占GDP比重为51.3%,其中工业的比重为48.6%,贡献率为58.3%。

广东省第三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增速还一度超过了第二产业。进入新世纪后,第三产业的增长则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快速的增长,其年均增长率15.44%,2007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2989.28亿元,比重为43.3%。

广东省自2000年起至今,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以超过10%的高增长率飞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均有明显调整,比例由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到2007年的5.4:51.3:43.3,结构优化调整的趋势明显。但在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迅速增长,而第三产业却相对提升缓慢。根据经济良性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此重还很有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可以说,三次产业比重还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资源承载力与社会发展度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制约。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有很大差别。在日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已经呈现明显的“倒三角”型,第三产业占居国民经济总值相当大的比重。美、德、法、日产业结构变迁的共同特点在于,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即逐步形成“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的产业格局。可见,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需要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相一致,广东的产业结构水平也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二是重化趋势明显加快;
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强;
四是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九大支柱产业总产值逐年递增,2007年达到38879.0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0.37%。九大支柱产业在工业中的重要性非常显著,2000年以来其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其中,三大新兴产业的产业总产值最高,远远大于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在2000--2007年的七年中,由最初的5400.03亿元激增至2007年末的

26929.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7%。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尽管总量小,但也得到快速发展。三大传统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7632.5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8%;
三大潜力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4317.1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此外,三大潜力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比2000年的产值增长了4.9倍,比2006年增长31.5%,相比其他支柱产业增速最快。

1.三大新兴产业高速性发展。2000-2007年间,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9.4%上升为2007年的24%。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比重相应从13%上升为15.4%。新兴支柱产业中石油及化学,是与原材料、能源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市场需求虽大,但由于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投资周期长,非一般民间资本所能及;
加上受产能所限,增长相对缓于其他新兴支柱产业,投入、产出占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

2.三大传统产业收缩性发展。2000年--2007年相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明显乏力。在2007年,三大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达到7632.54亿元,但是其占有的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却只有13.8%。从其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来看,基本上是处于下降趋势,从2000年最高的21.2%降到了2007年的13.8%,这就说明了传统产业对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值有所降低。再从三大产业各自的发展情况来看,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9.8%下降到5.5%;
食品饮料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但是比重也从2000年6.4%下降到4.3%;
建筑材料产业差不多稳定在4%左右,是三大传统产业中唯一具有增长趋势的产业。

3.三大潜力产业稳定性发展。2000--2007年三大潜力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7.8%。三大潜力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属汽车产业,由2000年的2.5%增长到2007年的4.7%,增加了近一倍。然而,森工造纸产业和医药产业基本保持不变,前者维持在2%―4%的比重,后者前几年有2%的比重,后几年却只有1%的比重,2007年的比重更低,只有O.8%。总之,三太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及摩托车发展态势良好,是支撑潜力产业发展的主力,森工造纸和医药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

四、广东省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完成轻工业化后,必然开始重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以轻工业发展起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广东省外向型的轻工业发展模式相当成熟,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外向型的轻工业模式下,主要是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加工贸易带动发展。近年来,广东省逐渐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变,通过工业园区、临港型重工业项目等方式加快对重工业的发展。日本的本田、日产、丰田三大汽车厂都在广州有自己的生产厂,南海石化项目、石油储备库等石化工业发展迅速。广东重工业保持较好的发展速度,并且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以来,广东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轻工业,并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O.88:1上升到2007年1.6:1。

在2003年之前,广东省的轻工业比较发达,轻工业的比例大于重工业,但是,广东省在“九五”计划期间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实施了结构调整,在2000年开始初见成效。主要是通过实施“三个一批”的战略,即建立一批支柱产业,组建一批大企业集团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从而推动全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确定了以九大支柱产业为基础、轻重兼有、适度重型化的产业结构格局。九大支柱产业中重工业占绝大部分,而且在这些产业中,重工业产业的产值也远大于轻工业的产业产值,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工业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而轻工业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至2003年末,重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追上轻工业,并且继续扩大,到2007年末,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1.59%,远远超过了轻工业,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实现了广东省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目标。

五、广东省产业升级趋势

目前的世界产业格局是,整个全球经济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垂直分工,以越南、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迅猛增长,市场前景广阔。广东很好地利用了改革开放的契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经济在全国各省份独领已经十余载,“广东制造”傲视群雄。

但是,当下的广东,碰到了30年前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遭遇过的困难: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劳动力短缺问题突显,而可以替代广东的经济体正在后面追赶,前面却是已经占据了高端产业的工业化国家。广东要继续当好排头兵,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高端前进,掌控全球生产制造体系的前端如研发、设计;
强化自主创新,变“广东制造”为“广东创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这是赶超高级经济体的必由之路。

1.产业继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方向发展。纵观广东经济发展历程,从轻工――家电、电子――汽车、石化,产业演进之路不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升级路径十分清晰。根据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广东积极推进一批重要产业基地建设,抢抓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和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集群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快车继续领跑的一个新引擎。

2.强化产业自主创新。从全球的产业链来看,广东工业整体上被挤压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产业链末端。在广东各类企业中,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不足10%,绝大部分依靠引进技术,或者缺乏自有核心技术。今后广东在引进新一轮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需加快引进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把“广东制造”变为“广东创造”,这是广东保持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年级家长期中总结范文第4篇

同时,李荣融对部分央企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直言不讳。2006年上半年,处于亏损的央企有11户,亏损额达25.2亿元,比2005年上半年增亏4.7亿元,累计实现利润不足2000万元的企业有23户,利润同比下降的有3家。

四大问题

李荣融认为,四个方面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一是部分企业过分依赖负债扩大规模。上半年中央企业负债增长超过资产增长的企业有76户,超过10%的有26户,超过30%的有4户;
负债增长超过所有者权益增长的企业有84户,超过10%的有53户,超过30%的有32户。负债增长过快使这些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二是部分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不力。上半年成本费用同比增幅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增长率的中央企业有68户,占总数的41%。从成本费用增长结构看,销售成本同比增幅高于销售收入的有93户,其中销售成本同比增长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增长率10个百分点的有10户,营业费用同比增长超过50%的有20户,管理费用同比增长超过30%的有25户。

“有的企业人工成本增长过高过快。”李荣融称。他表示下半年将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增长幅度,继续做好职工工资总额控制管理。他希望在最多三年之后,能够实现央企账本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三是部分企业应收账款过大。2006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应收账款净额6066.2亿元,同比增长14%,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6.2%,其中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0%的有60户,占总数的36.1%;
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的企业有77户,占总数的46.4%。

四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加重,2006年上半年处于亏损的央企总亏损额加大。

考核“杀手锏”

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国资委对央企以及央企负责人的考核制度已经落到实处,2005年的考核结果也已经出来。

根据国资委方面提供的报告,2005年166家央企的考核结果为:A级28家,B级84家,C级48家,D级4家,E级2家。

其中,上海宝钢、神华、中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28家企业被评为A级,而同样是央企巨无霸的中石油,因为发生2起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由A级降为B级;
中铁工发生5起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由B级降为C级;
中国水利水电共发生5起重大以上安全事故,由B级降为C级;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发生1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由C级降为D级。2005年度有4家企业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降级。

因财务违规或监管不力造成重大国有资产损失而受到降级或扣分处理的央企共有6家:国电集团、大唐集团、中电投和华电集团等4家发电企业违规发放高额住房补贴,受到降分处理;
海洋航空集团所属蓝星股份高管违规侵害国有权益,由B级降入C级;
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对拟实行政策性破产和关停并转的62户企业监管不力,由B级降入C级。远东国际贸易总公司、华录集团、华源集团等3家企业没有完成考核目标,考核结果为D级。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中国唱片总公司2家企业财务数据不实,考核结果为E级,并要求限期整改。

三年级家长期中总结范文第5篇

一、工作成绩

(一)开学工作

上学期在籍51人,本学期转走3人,报名注册48人,无流失、留级的学生。及时发放了新书与作业本,保证了按时行课。让学生进行自主投票,选出了班委、中队成员,组成四年级班委会、中队部,让班干部充分参与班级管理,成为我的得力助手。根据学生的身高、年龄、性别、成绩、性格及特殊原因,给学生安排合适的座位,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任命冉祎玮为教室总管,负责开门、关门,管好教室的日光灯、桌凳、劳动工具及其它物品。

(二)学习方面

我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独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牢固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班上学生大多有积极学习的愿望和行动,形成了良性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能进行良性的竞争,并相互促进。

学生选出了倪萍担任学习委员,负责学习上的事务,给全班同学做榜样、提供帮助,成为学习的带头人。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和同学的信任,积极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使全班的成绩得到了稳定和提高。

我对学生的书写姿势严格要求,对书写质量也严格要求,并对学生的坐姿、站姿进行严格要求,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写态度较好,写字的水平较好。

我经常了解本班学生的学科成绩,认清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势。随时与学生交谈,了解他(她)们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地为他(她)们排忧解难,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在教室设立图书角和报刊角以便让学生自由阅读,保证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与提高。并将学生的想法与科任教师交流,使班上多数学生各学科能比较均衡地发展。

我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她)们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独立、自觉的学习,懂得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自己的发展,不要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的检查而读书,否则,将来后悔就晚了。

我还加强对学生的辅导,保证班级成绩的稳定,尽量不让学生掉队。倪萍、冉雪东、邓丽、冉祎玮是认真学习的好榜样,鼓励大家向他(她)们学习,向他(她)们靠齐。

(三)纪律方面

制订了四年级班规,搞好组织教学,强化课堂纪律。指导纪律委员冉杰管好班级的纪律,对违纪违规行为加以记载,并及时进行教育。有违纪违规行为13人次,对违纪学生进行坚决而严肃的批评、教育,对遵守纪律的38名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每天早上做好点名工作,及时、真实地填写学生出勤情况。本学期学生出勤情况为:病假19人次,事假1人次,迟到9人次,有31人全勤。本期无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发生,也没有大的违纪行为发生。

(四)安全方面

开学时,家长自愿投保,购买了保险单,使学生的安全有了保证。

xx年9月12日,学校、班主任与家长签定了《安全责任卡》,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随后,由于罾潭集镇进行施工,因此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共同约束学生做好安全工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我坚持每天护送场上的学生回家,并教育所有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定,不要到施工地去逗留。学生的《免疫证》复印件上交学校存档,提醒家长带领学生及时打好疫苗,防止流行病的发生。

每周通过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全面教育,实行放学后不回家的双向请假制度(早上给家长打招呼、下午向班主任请假)。每天教育学生课间注意安全,提醒学生上学、放学途中也要注意安全。教育学生不得玩危险的游戏,不得玩火,不得燃放鞭炮。由安全监督员冉薪治进行监督、教育。全期无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个人卫生

每天由卫生委员杨建飞对学生的个人卫生进行抽查,纠正不正确的卫生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养成较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

(六)食品卫生

制定了《安全、食品卫生公约》,让学生明确应该遵守的事宜,强调放学后方能购买食品,要认准食品是否变质、腐烂,不能食用的就毫不痛惜地扔掉。食品监督员陈然做好观察记录。本期没有食品卫生事故发生。

(七)清洁卫生

教室和公共区域的清洁每天由劳动委员倪聪安排学生认真打扫,并定时检查。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明白大家的教室应该大家爱护,基本养成了将垃圾放进垃圾箱的习惯,基本杜绝了随手乱扔垃圾的行为。

(八)艺体方面

坚持搞好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学工作,搞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由文娱委员肖恩、体艺委员向路带头,参加唱歌、体操、绘画、阅读等方面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能力。

(九)两操及活动

组织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广播体操,由冉祎玮任领操员,保证“两操”的质量。组织委员代德、宣传委员肖社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升旗、跳摆手舞、校会等活动,维护队列秩序与纪律。组织学生参加“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七十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交五幅美术作品参与书画比赛,全班学生参与歌咏比赛。

(十)班级活动

本期开展了一次绘画比赛、一次口算比赛和一次书法比赛,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展示与肯定。绘画比赛男生组前三名是冉雪东、冉建军、向路,女生组前三名是杨建飞、肖社、冉清、王莉。口算比赛冠军是倪萍、冉园林、代娜、王锋等。书法比赛前三名是代小芹、冉雪东、宋小洁。

2012年小学四年级班务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暑期语文兴趣班工作总结“优良学风班”创建工作总结

地铁班班级工作总结

班级工作情况汇报

“学生手册、学生公寓管理手册学习交流会”班会总结

2012年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班级评选助学金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班级工作总结

(十一)教室硬件

学生自筹劳动工具,动手栽种花草。师生共同办好学习园地,合理布置教室,改善教学环境,使教室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教室里的图书角、报刊角由邓丽负责管理,做好书籍和报刊的借阅工作。

(十二)班队工作方面

本期加强对中队的建设,成立了以中队长冉祎玮、副中队长邓丽、组织委员代德、宣传委员肖社、监察委员冉薪治为核心,小队长陈然、王锋、冉欣、代娜为骨干,全体少先队员为成员、非少先队员为特别成员的中队部。以少先队员坚持天天佩带红领巾、队徽为要求,以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为目标,争做好人好事、讲文明讲礼貌。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多数同学能积极佩带队徽、红领巾。通过副班长宋小洁的记录,本期全班共做好人好事44人次,其中,冉杰、向路、倪聪做得最多,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学生基本养成了拾金不昧、热心助人的好习惯。我对学生的文明习惯加强教育,以身作则,使学生语言文明、行为文明,争做一个正直的人。教育他们对人有礼貌,主动向老师、长辈问好,与同学友好相处,做一个惹人喜欢的学生,多数学生做得较好。

(十三)半期、期末考试 (十四)家访工作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是必须的,因此,做好家访工作是很重要的。通过电话交谈、去家里与家长面谈、家长到校主动了解情况等方式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互相配合教育好学生。本期不管是学生存在问题、取得进步、身体患病、通知事情等原因,不管是在学生家里,还是在学校,不管是面谈,或是电话联系,我与不少于27个学生的家长交流过,总计46人次以上,便于班级的管理工作。

(十五)疾病防控

我教给学生必要的预防疾病的知识,提醒学生随时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要他(她)们生病了就请家长及时治疗,或直接给我说,我可以帮助解决。对学生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对胆小的学生主动询问,给予必要的帮助。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只要有病,就要给予关怀。

(十六)班级荣誉方面

本班荣获“一二?九”歌咏比赛b组第一名,杨建飞获得书画比赛b组第一名,冉祎玮获得书画比赛b组第三名,冉欣获得优秀指挥奖,冉祎玮获得优秀主持人奖。

本班获得“课间操流动红旗”2次,“眼保健操流动红旗”5次。

冉祎玮担任升旗仪式主持人,肖社担任升旗手,代德担任护旗手。倪萍、冉雪东担任学校广播站播音员。冉祎玮担任“一二?九”纪念活动主持人。

(十七)个人荣誉方面

倪萍、倪聪、杨建飞被学校大队部评为“文明礼仪学生”。倪聪、肖恩被学校大队部评为“好人好事积极分子”。

(十八)其它方面

安排好值日、值周时间,实行值日生工作制度和值周组长负责制,由四个值周组长(冉雪东、冉祎玮、宋小洁、邓丽)轮流负责值周与值日事宜。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四个小组长(冉平、冉建军、冉茂富、冉桂强)为本小组服务,负责本组的作业收发。为每个学生发课程表,让学生了解课程,便于做好学习安排。强化学籍管理,填写完善学籍卡,对班务工作实行电脑管理。对“一免一补”和“减免贫困女童作业本费”的相关事宜及时通知家长,并配合学校予以完成。填写具有教育意义的操行评语,尽量给学生鼓励,多谈他(她)的闪光点,委婉地提出不足之处,使学生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得失。向学生及时发放素质报告册。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进行各项工作的量度、难度就很大,管理起来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来期的打算

来期要加强与学生交流,与学校、家长共同努力,多关爱学生,为学生着想,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形成良好的班风。在学习、纪律、中队、卫生、清洁、安全、活动等方面加强管理,使我班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

2012年小学四年级班务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暑期语文兴趣班工作总结“优良学风班”创建工作总结

地铁班班级工作总结

班级工作情况汇报

“学生手册、学生公寓管理手册学习交流会”班会总结

2012年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