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植物栽培实训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01 19:2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芒市原名潞西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芒市作为部级商品粮基地市,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种稻历史。芒市2010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812万hm2,平均产量65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植物栽培实训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五篇】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水稻;
精确定量栽培;
技术推广;
现状;
问题;
对策;
云南芒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21-01

芒市原名潞西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芒市作为部级商品粮基地市,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种稻历史。芒市2010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812万hm2,平均产量6 510 kg/hm2,总产量11.8万t;
以“遮放贡”米为主的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2万hm2,平均产量6 090 kg/hm2,总产量7.32万t,总产值1.9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11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18.27万hm2,增产潜力巨大。芒市由于栽培技术更新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从2008年作为云南省水稻高产创建主推技术以来,都表现出稳定的增产效果,在省内各稻区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适应性。2011年芒市农业局加大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力度,然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芒市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现状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以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等为技术关键,通过基本苗、肥料总用量、肥料施用比例和灌溉水调节的精确定量[1-3],实现高产、优质、省工、节本(省种、省肥、节水)、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目标[4-5]的栽培技术体系。芒市于2009年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面积试验,2010年在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区密度试验和肥料试验的同时,开展了大面积示范,示范面积为23.8 hm2,涉及芒核、那目、南冷3个自然村, 56户农户。2011年,全市计划种植粮食作物4.38万hm2,产量20万t,计划发展优质稻面积1.33万hm2。在芒市镇、风平镇、遮放镇、轩岗乡等4个乡镇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6片,涉及农户9 253户,完成面积4 316.73 hm2,其中遮放镇列为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项目试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共计714 hm2。从2009―2010年2年的推广效果来看,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相比,平均增产750 kg/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开始逐渐接受该项新的技术。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缺乏,推广难度大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技术,本身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难度。因该项目推广的经费不足,加之种子、肥料等农资价格增长又过快,农民购买优质农资能力弱,农民增收空间小,示范片高产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2.2 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存在误解,掌握不全面

一部分科技人员及大部分农户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误解成费工费时的“精耕细作”栽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易于操作,认为该项技术只是某些地区、某些品种中产生的经验性技术,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广泛适用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套理论性、综合性比较强的栽培技术体系。科技人员尚未完全理解该项技术的理论精髓,对于具体的技术环节的掌握不全面,在实际指导农户水稻种植时仍然存在栽插规格不达要求、旱育保姆使用不合理、追肥不及时、基肥与穗肥追施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由于芒市地处边疆,农户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部分农户存在畏难情绪。

2.3 未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芒市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少数民族居多,部分水稻种植户依然有沿用老传统的情况,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近几年推广的栽培技术,未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配套措施。此外,芒市一部分水稻种植区未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配套渠系,致使一些水稻田干旱时无水灌溉,导致多雨时排水不畅。加之水稻种植户大田管理水平低、施肥不合理,部分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严重制约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

3 对策

3.1 加大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资金支持

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争取项目,继续探索项目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各级部门积极配合,加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高产示范区补助,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增加对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等关键环节的补贴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2 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以示范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根据水稻高产的生育规律,在最关键的叶龄期,采用最少的作业次数及最经济的种、肥、水、药,获得最高的产量、最高的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栽培技术体系。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邀请省级、州级专家对芒市水稻生产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多渠道对科技人员进行综合技能培训,不断更新农业知识,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与农户积极沟通交流,极大地调动农户积极性,让广大水稻种植户在思想上接受该项技术。同时,着力做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高产示范样板。选择群众基础好、种植水平高、接受能力强、地块条件好、基础设施齐全的村寨设立高产示范样板,设立技术(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1页)

指导小组,全程跟踪进行技术指导,全力以赴,搞好样板区的水稻生产,发挥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高产效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3.3 分阶段层层召开现场培训会

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针对科技人员、农户层层召开现场培训会,及时兑现水稻种植户物资补助。根据农时提前指导农户准备生产物资,提前召开技术培训会,“手把手、面对面”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指导农户加强水稻旱育保姆拌种技术、旱育稀植浅播技术;
培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分片、分户指导农户扩行减距的栽插方式;
指导农户分阶段进行追肥,不断改变种植户传统的追肥方式及追肥量;
指导农户重点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做好后期水肥管理及测产工作。

3.4 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措施

市农机站、市农业局、各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要调动一切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以村寨为重点,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推进水稻栽插机械化程度。同时重点对科技人员及科技带头人进行农机操作培训,实现水稻生产机耕机收,不断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农艺与农机的结合,将水稻旱育稀植育秧技术、旱育保姆拌种技术、机械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配套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指导农户更好地进行水稻生产。

4 参考文献

[1] 冯虎林,邵保元.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4(9):5-6.

[2] 江学海,罗德强,周维佳,等.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精确施氮技术参数的确定及验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3-85.

[3] 杨春耀.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1979(6):5-6.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玉米 纵横通透 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34-01

1.内容及推广范围

2013年我区开始实施了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四年来累计完成示范推广面积8万亩。

2.组织管理

在省、市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持实施该项目。充分发挥区、镇街农技推广网络的作用,很好的完成了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及验收总结工作,实施结果达到了预定指标效果。

3.技术培训

由区专家组和镇街技术组结合,很好的完成了全程技术培训工作。制定了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技术规程,各村按技术规程内容,通过专场讲座,录制电视,网络解答,发放资料、田间指导、典型带动等各种方式,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实施项目户培训率达到了100%。

4.资金投入

2015年阿城区农业局结合高产创建项目,对资金进行统筹按排,对实施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核心示范农户给予一定的机械耕作、良种、化肥等方面的资金补贴,并帮助协调解决贷款150万元。

5.推广前景

5.1 扩大面积潜力

我区玉米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现“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模式”所占的种植比例很小,还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模式”玉米种植基本同于常规玉米种植,要求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栽培技术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种植模式上有一些调整,但增产率在15%以上,亩纯增收150―250元,所以70多万亩常规种植的玉米改一定的面积为“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模式”种植的玉米是现实可行的。

5.2 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玉米是集食用、饲用、工业用于一身的三元栽培作物,人均占有玉米量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中国是农业大国,因此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玉米总产量和单产量的不断提高,在耕地有限、玉米单产还偏低的今天,如何提高玉米单产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研究的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通过国内外实践都证明,现阶段只有通透密植栽培才能使玉米单产登上一个新台阶,建设好生产基地,有了充足、合格的原料玉米,产业化发展才能有保证。它是通过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中的风、光、热,和栽培要素中的肥、水、管理,实现综合配套的良好栽培方法,为所选择的适宜的耐密品种“服好务”,最后达到高产、高效的种植目的。在我区推广应用“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模式”,在生产中的表现是:可操作性强(普通垄距不用更改,利用配套机械直接播种、中耕,作业同常规种植玉米一样方便可行)、效果较好(不但有大垄行间,沿垄向的纵向通透,还有同一大垄上宽穴距,与垄向垂直方向的横向通透,通透性很好)、适合当前生产(当前种植的旱田作物主要是玉米,没有其它矮棵旱田作物可以与玉米间作,此种模式能使玉米实现自行通透,使玉米种植能够更好的利用风光等自然资源)。

在我区推广“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模式”是有它的必然条件的。

6.主体技术创新点

应用配套机械,采用130厘米大垄,垄上双行不等距穴播。不但在顺垄向有宽窄行的通透,在横向宽窄穴距上也有通透,即所说的纵横通透栽培。宽行距90厘米、窄行距40厘米。宽穴距60厘米、窄穴距30厘米,每穴双株(根据品种的耐密性等条件的适宜情况,可通过对宽窄穴距的调整,设计不同的种植密度),同一条垅上双行宽窄穴距同步,相邻垅上宽窄穴距交错。

模式图1如下:

6.1 一是实施高肥、密植,实现高产高效技术路线的有效途径。

通过耐密品种的应用,改变种植方式,可大幅度提高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实现种植密度由3500-4000株/亩,向4500株/亩过渡,突破现有品种在当前条件下种植密度难以增加的,并克服了密度增加、投入水平提高出现的倒伏、田间郁蔽、穗小、秃尖长、空秆率高等矛盾,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6.2 二是缓解了“玉米海”种植方式的矛盾,实现了玉米自行通透种植。

6.3 三是提高了玉米的栽培水平。

通过种植密度增加,施肥水平的提高,节水抗旱、土壤深耕等配套技术的应用,将带动玉米栽培技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6.4 四是经济效益显著。

较一般栽培亩增产100-150公斤,纯增收150-250元。因此,玉米种植效益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玉米种植效益有二条途径,一是降低种植成本,二是提高单产。栽培技术研究的是在科学投入的前题下,如何提高玉米单产。目前提高玉米单产最先进、科学的方法是:示范推广通透密植栽培新技术,走密植高产的栽培技术路线。“玉米纵横通透栽培技术”是通透密植栽培技术模式之一,它的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适宜当前生产。近三年在我区示范推广范围较广、面积较大,且在逐年增加。目前示范推广核心区广大农户对该项技术已完全实现了由引导型向自觉应用型的转变,随着以点带面示范效应的发挥,该项技术定会在全区范围内被更多的农户推广应用。推广纵横通透密植栽培技术,从直接经济效益角度说是关系到全区农户种植业收入的高低,从社会效益角度说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种植业发展的关键。

7.项目基本特点、经济效益及推广前景

7.1推广前基本情况。与推广前相比,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生产条件、种植效益、种植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

7.1品种由普通品种向耐密型品种转变。

7.2栽培技术由较粗放向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应用方面转变。

7.3生产条件。项目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生产条件相应得到了很大改善。种植效益:亩纯效益提高了150―250元。

7.4种植规模由原来的仅几十亩发展到3万亩。

7.5产品质量。籽粒由高水成熟度较差向水份含量低成熟度好的方向转化。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粮食种植面积209.87万亩,比20*年增加7.0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85.24万吨,比20*年增加3万吨。其中,小春粮食作物72.6万亩,总产27.15万吨,比20*年增加0.38万吨;
大春粮食作物137.27万亩,总产57.99万吨,比20*年增加2.52万吨。

种植油料作物38.7万亩,实现油料总产7万吨;
生产食用菌3.2亿袋(平方尺),总产30万吨,收入6亿元;
种植蔬菜20万亩,总产38万吨,收入5.5亿元;
种植药材6.2万亩,收入1.5亿元;生产水果3.7万吨,收入0.95亿元。种植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搞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要抓好政策落实。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正确引导农民的种植意向,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马铃薯、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落实育秧技术和增种、改种及覆膜栽培,全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09.87万亩,其中,小春粮食作物72.6万亩,大春粮食作物137.27万亩;
三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通过实施国家优粮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次),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四要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实现示范区核心示范田水稻亩产700公斤、玉米700公斤、小麦400公斤、马铃薯2000公斤(鲜薯)、大豆200公斤、油菜200公斤的“774222”目标,带动全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高3%以上;
五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确立“防抗结合、科学制旱、积极避旱、主动抗旱”的抗旱减灾工作思路,继续落实好“七个制旱”(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以多制旱)措施。切实抓好防病保粮、虫口夺粮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强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做好重大病虫害检测和防控、植保监控体系及病虫害防控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植保工程”,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年病虫害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达100%。

(二)抓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工作

一是引进玉米新品种10个,开展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秸杆覆盖栽培与露地栽培对比试验;
二是引进水稻新品种8个,完成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建立8个新品种展示田;
三是引进红苕新品种2个,建立2个红苕新品种展示片,展示面积50亩。

三、抓好优势特色效益产业

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方法,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抓好优势特色效益产业发展。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要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食用菌、中药材、蚕桑、油菜、花生、蔬菜、水果、马铃薯等特色效益作物。尤其是要抓好食用菌、中药材和蚕桑三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培植专业大户,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抓好良繁体系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搞好技术培训和推广,推进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园艺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成立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领导小组,抽派100名农技人员入户到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零距离培训,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5万人次,印发技术明白纸50万份,让全县农户家家都有明白人,户户都有明白纸。培育100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0户农户;
继续抓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组织100名乡镇分管领导和农技干部到省参加轮训。

(二)开展农业科技大示范。建好东北、通济、辑庆、南山、仓山、广福等6个农业新技术示范乡镇。抓好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和马铃薯五大作物7个万亩高产示范区建设(其中,小麦、玉米各2个,其余作物各1个),在示范区中各建立千亩展示片和百亩高产攻关田,辐射带动全县粮油生产水平提高。在兴隆、玉兴等食用菌产业圈乡镇扩大液体菌种生产示范规模,示范规模达到100万袋;
集中打造黄背木耳和姬菇规范化生产示范片,示范面积分别为100亩、200亩,规模分别为250万袋、400万袋;
抓好永太、南山优质西瓜成片栽植工作,推进业主开发,示范面积600亩;
抓好东北、南山、仓山、广福利用玉米稿秆作支架,穿林直播秋菜豆工作,示范面积400亩;
抓好杰兴、兴隆稻田晚秋蔬菜示范,示范面积300亩。

(三)开展农业科技大推广。一是开展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建立2个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片,示范面积2000亩,全县推广面积达到7万亩;
二是开展玉米覆盖增密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建立5个核心示范片,示范面积2000亩,其余各乡镇分别建立早玉米核心示范片100亩,全县推广面积达到45万亩;
三是开展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在兴隆镇建立1个核心示范片,示范面积200亩,全县推广面积达到6万亩;
四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建立3个核心示范片,示范面积1000亩,全县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
五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建立1个绿色防控技术核心示范片,示范面积1000亩,全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万亩。抓好病虫害测报预警工作,有效防治作物病虫害,组建5个植保专业队伍,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5%,开展全县农村春季统一灭鼠;
六是开展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推广。建立3个旱育秧示范片,示范面积500亩,全县推广旱育秧技术35万亩;
七是推广小春旱地规范化改制。完成规范化改制45万亩;
八是开展秸秆还田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减少秸秆焚烧量20万吨,推广秸秆还田与秸秆综合利用40万亩。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2009年农业执法工作的重点,力争农资市场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农资产品标签合格率达到90%。继续抓好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监管整治工作,做好替代农药产品及使用技术推广工作。

加强兴隆、龙台和双龙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联合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县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县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县元通绿色发展有限公司绿色食品“绿白牌甜油桃”的生产过程监控,规范基地农产品生产行为。

六、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大力调整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农产品优质化进程,着力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引进、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营销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新品选用、订单基地建立、技术培训、基地认定和产品标识管理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在巩固完善合同订单方式,提高合同订单履约率的基础上,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采用“二次返制”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利润。探索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等入股的股份制。构建品牌推广、营销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争创知名品牌。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林实训基地;
建设规划;
设计方案;
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中图分类号 TU98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59-03

建设现代农林实训基地是全方位培训掌握农林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理论和实践操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是为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场所,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1]。该实训基地的建成,是永定县职业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提升社会贡献份额将起到极大的示范辐射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种养等农林实训基地位于永定县仙师乡务田村葛布段,距永定县城12.0 km,距仙师乡2 km。地理坐标东经116°25′~117°05′,北纬24°23′~25°05′。基地总面积23.33 hm2。

项目区属于低山山地,海拔175~340 m,相对高差165 m,区内大部分山地的坡度在25°以下,地势较平缓,仅局部山地坡度在30°左右,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境内属永定河水系。

项目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不酷热,冬短而不严寒,干湿季节明显,雨量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20.1 ℃,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霜期10 d,年降雨量1 400~1 8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742.8 h,适宜植物生长。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目前经采伐已演变为次生针叶林、竹林、灌丛,有部分林地人工栽植了经济林,但已失管进入衰退期。

1.2 社会经济情况

永定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44.95亿元,全社会从业人员29.45万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48亿元。仙师乡位于永定县西南部,东与金砂、城郊乡相接,南与广东大埔县长治乡相连,西与峰市镇、洪山乡毗邻,北与上杭县稔田镇接壤,面积146 km2。乡政府驻地仙师村,距县城14 km。辖16个村民委员会,164个村民小组,有66个自然村,其中有15个革命基点村。全乡有人口2万人,均属汉族,讲客家方言。境内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铁路、省道贯通全县,集镇主道及村主道已实现路面硬化,促进了大小交通的接轨,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1.3 作业区林地概况

作业区设计总面积23.33 hm2,均为林业用地。林业用地面积中,疏林地面积5.73 hm2,占24.6%;
竹林地面积2.27 hm2,占9.7%;
林分面积15.33 hm2,占65.7%。林地立地条件较好。疏林地、林分树种以马尾松为主,树种单一,树种结构不合理,且林分质量较差,林地生产力较低,现有植被与实训基地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有必要对其实训基地工程要求进行设计,提高基地工程作业质量,以改善实训基地环境,提升学校形象。

2 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必要性

一是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缺乏,不能完全满足全校职专学生学习的需求。二是扩建后更好地发展成人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三农”,为建设新农村、培训新农民做出贡献[2]。三是学校绿化美化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校环境育人的基础。四是随着当前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人事改革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综合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兼顾的压力日渐增大;
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瓶颈制约开始显现等,校园建设对学校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 可行性分析

一是学校后山的林业使用权属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永定县仙师中学所有。二是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自然条件良好。该校位于永定县仙师乡葛布段,毗邻龙湖,依山傍水,树木葱郁,境内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良好、地势平坦,土层肥厚、雨量充沛、水源充足,适合各类果树繁育,符合果林苗圃建设的立地条件。三是有县政府、县教育局、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四是通过场地绿化、道路绿化、渠道绿化、生态林带等生态建设,将形成大面积的绿色植被,校园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形成“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校园景观,实现校园“园林化”。五是为学校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又为永定县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
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加快永定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六是为学校职专学生、全体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基地,为种植专业的学生创造一个种植、田间生产管理、苗木的病虫害防治等实践的平台,同时把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成为一种绿色文明理念的渗透,提升学校管理品位,打造品质绿色学校,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3 种养等农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福建省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和初中部学校,学校创建于1968年,学校位于永定县仙师乡葛布段,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校园面积占地5.53 hm2,后山林权使用面积35.33 hm2,校园建筑面积1.2万m2,目前在校生超过700人。自职校复办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更新日益加快,每个人都在不断“充电”接受教育,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目前,学校有种养殖专业学生508人,由于实训规模的限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一是学校后山35.33 hm2的林地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是缺乏专业实训基地;
三是学校运动场与后山的布局不合理;
四是基地所在地的现有森林景观效果差,植被以低产低效经济林和残次林为主,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仍然存在林中林缘空地、地力衰退、山林的自身繁殖能力下降的现象。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森林保护,将学校后山建成休闲式林果园,为种养殖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较完整的实训基地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发展成人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三农”,为建设新农村、培训新农民做出贡献。

4 规划设计方案

4.1 指导思想

基地建设要发挥好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专业特色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为指导,以一流的设施设备为基础,以高质量的学生技能训练、公共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为中心,以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为保证,建设成多功能、集公共性、示范性、服务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开展应用项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满足教学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当地的现代农业行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4.2 设计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原则;
二是真实性原则;
三是超前性原则;
四是开放性原则;
五是通用性原则;
六是开发性原则。

4.3 范围与布局

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种养等农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设计范围包括永定县仙师乡务田村2006年二类调查林业基本图35林班7大班2、3、8、9小班,35林班8大班1小班,面积23.33 hm2。总体布局为“一区一圃五园”,“一区”:原生植被保育区,学校后山中上部林地,面积13.13 hm2。“一圃”:农业实训植物资源圃,面积2.47 hm2。“五园”:①竹园:以小径竹为主的竹园,面积2.47 hm2;
②花椒园:种植花椒,面积0.4 hm2;
③果园:种植柚子、枇杷、桃、李、杨梅等果树,面积1.67 hm2;
④油茶园:种植油茶,面积3.07 hm2;
⑤樱花园:种植樱花、碧桃等,面积0.13 hm2。

4.4 内容与规模

种养等农业实训基地总面积23.33 hm2,总体布局为“一区一圃五园”。设计内容与规模详见表1。

4.5 种植技术设计

4.5.1 原生植被保育区。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中上部,面积13.13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为用材林地,郁闭度0.5,生长良好,林相单一较整齐。局部地块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以Ⅲ类地为主。②设计思路:调整树种结构。在保留原生植被条件下,对原生植被进行劈草、施肥;
林中空地选择彩叶树种进行补植。改造成为有季相变化的针阔混交林[3-4]。③主要技术要点:在保留原生植被条件下,对原生植被进行劈草、施肥;
林中空地选择枫香、山乌桕、黄花槐、三角梅等彩叶树种进行补植。枫香、山乌桕、黄花槐株数各占1/3,株间混交,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零星补植,平均补植450株/hm2;
三角梅点缀75株/hm2。

4.5.2 农业实训植物资源圃。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中下部,面积2.47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局部散生杂竹,为用材林地,郁闭度0.2~0.3,生长一般,林相单一,景观效果差。局部地块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以Ⅲ类地为主,部分Ⅰ、Ⅱ类地,立地条件相对较好。②设计思路:引进和丰富学校本部现有园林植物资源圃(0.67 hm2)的植物种类,合理布局,科学分类和挂牌,建成园林实训植物资源圃,以满足园林植物识别的需要,同时为科研生产提供一定的种质资源。③主要技术要点:选择香樟、南方红豆杉、苦楝、山杜英、乳源木莲、紫薇、深山含笑、桂花、银杏、罗汉松等花木,各占10%,块状混交,大苗移植平均300 株/hm2。

4.5.3 竹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右侧下部,面积2.47 hm2。原生植被为人工苦笋竹,为笋竹两用林地,平均3 000株/hm2,生长良好。以Ⅰ、Ⅱ类地为主,立地条件相对较好。②设计思路:深入竹林使人处于竹林内部所感受到的景观形象,其中大体量竹子的存在是形成理想的林内景观的基础。林内景观的经典形式是古典园林中的“竹里通幽”。竹林中搭一茅屋,养心畅情,“独坐幽览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即为竹里通幽的理想模式,体现竹文化、展现竹园林艺术。③技术要点:在保留原生植被条件下,对小径竹林进行劈草、施肥。通过景观设计,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依托巧妙的植物配置手法,合理的植物造景。

4.5.4 花椒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山凹下部,面积0.4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和人工杂竹,为用材林地,郁闭度0.2~0.3,生长一般,林相单一,景观效果差。局部地块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以Ⅰ、Ⅱ类地为主,立地条件相对较好。②设计思路:花椒树耐干旱瘠薄,特别适宜于梯田地、边隙地、荒地、果园四周等栽植。科学栽植花椒树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围绕城乡火锅市场,立足农村产业现状,打造实训基地绿色、有机、无公害精品花椒园。通过种植示范,学生体验创业,促进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③主要技术要点:花椒树移栽,冬春皆可。连片种植的田块,移栽前1个月必须按行距2.5 m、株距2 m的规格打好穴。穴的规格为30 cm×30 cm×30 cm,栽植密度10 005株/hm2。无论是冬天移栽还是春天移栽,移栽时都必须灌足水,四面压实。

4.5.5 果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中下部,面积1.67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局部散生杂竹,为用材林地,郁闭度0.2~0.3,生长一般,林相单一,景观效果差。局部地块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以Ⅲ类地为主,部分Ⅰ、Ⅱ类地,立地条件相对较好。②设计思路:要突出特色的果树品种和果园环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充分展示果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分片规划,种植不同花期和果实成熟期的果树,设置赏花区、观果区、体验区等。③主要技术要点:选择柚子、枇杷、桃、李、杨梅等果树品种,栽植小区每种各0.33 hm2,栽植密度600株/hm2。设计道路排灌系统,包装场和建筑物的设置以及防护林的营造。

4.5.6 油茶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左侧全坡,面积3.07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景观效果差。以Ⅲ类地为主。②设计思路:要突出特色的油茶品种和油茶园环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充分展示茶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通过种植示范,学生体验创业,促进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③主要技术要点:选用福州地区选育的省审定优良无性系(闽43、闽48、闽60)良种,培育壮苗。提早1个月整好造林地,林地坡度大于10°时,最好按等高线开挖水平带,以利于水土保持。为保证早实丰产一定要适当密植,栽植密度1 650株/hm2。施足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适时栽植,及时抚育,加强保护和病虫害防治。

4.5.7 樱花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入口,面积0.13 hm2。山脚路边空地,立地条件较好。②设计思路:通过樱花园建设,改善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推动学校打造兼具生态性、景观性、标志性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学校的园林绿化事业烙下一个源于乡土、融于乡土的特色印章。③主要技术要点:选择樱花、碧桃品种,各占50%,块状配置,栽植密度600株/hm2。

5 结论与建议

(1)项目区具备项目建设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林地使用条件;
学校位于永定县仙师乡葛布段,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校园面积占地5.53 hm2,后山林权使用面积35.33 hm2,学校种养专业学生508人,由于实训规模的限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
该项目实施后,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对周边环境绿化、美化能起示范与推广作用,促进种植职业教育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利于种养专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提供实训条件。因此,项目建设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2)项目建设注重生态优先与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做到绿化、美化与香化相结合,同时提高了风景旅游资源的价值,为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项目建成后将改善实训基地及学校周边环境,为种养殖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较完整的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更好服务“三农”,为建设新农村、培训新型农民做出贡献。建议进一步探索农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将成果运用到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5]。

(3)项目总投资428.1万元。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一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效益很大部分是间接的、无形的、无价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实施。

(4)设计方案对实训基地工程建设的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加以明确的阐述,提出了“一区一圃五园”总体布局和技术措施,并对项目投资及效益等进行了科学的概算与评价,必将对实训基地工程建设将起指导作用,作业设计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6]。因此,建议严格按设计施工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建设成效。

6 参考文献

[1] 陈晖,李国春.农业类高职学院创办实训基地的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6):286-288.

[2] 张盛钟.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1):51-53,66.

[3] 卢春英,郑建英,张盛钟.龙岩市重点生态区域提升封山育林措施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6):71-74.

[4] 将和平.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发展粮食作物,促进增粮增收

水稻、玉米、春洋芋、红苕、大豆等粮食作物是我县大春的传统骨干产业,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抓好落实,确保增产增收。

1、抓好水稻生产。要大力推广旱育秧、旱育抛秧等省工节本栽培技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尽力做到满栽满插。

2、抓好玉米生产。要认真吸取以前因旱灾减产的教训,突出早育早栽,抓早避灾。要认真分析旱地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大力开发田坎地边,大搞增种玉米,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套作茬口多种夏玉米,稳定玉米播种面积。要全面推广高产种、高密度、高施肥水平的“三高”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力争亩产比常年提高10—20公斤。

3、抓好春洋芋生产。春洋芋产量高、市场销路好,要大力推广一台土双六尺预留空行套种模式,大力发展春洋芋生产。

4、抓好红苕生产。要通过多育苗、育壮苗、抓早栽,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为养殖业提供充足的饲料。要大力示范推广脱毒红苕、高淀粉红苕品种,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提高红苕生产效益。

5、抓好大豆生产。要大力推广“桑-豆”套作和“麦-玉-豆”套作,凡桑园地和

一、二台土的玉米地块都要套种春大豆,并利用春玉米收后的茬口抓好秋大豆种植。

(二)发展经济作物,提高综合效益

水果、蔬菜、花生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长短结合,使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再上一个台阶。

1、突出抓好水果产业。要抓好优质水果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脆香甜柚、枇杷、梨树等主要品种的管理、补植和高换等工作。要抓好技术推广,重点抓好丰产示范园建设、现场培训、良繁体系建设,禁止乱引乱调果树苗木。要抓好专合组织建设,重点抓好水果基地乡镇、村的水果专业合作社建设,为果农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抓好市场营销,确保产销两旺。

2、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重点是调整布局,优化结构,丰富品种,提高品质。要充分利用桑园地、预留行和大春收获后的茬口,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乡镇(办事处)要认真规划、落实面积,做到规模化、常年化种植,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格局。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要认真执行无公害化生产规程,加强蔬菜生产投入品管理,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膨大素、催红素等激素类药剂。

3、推广优质花生。花生是大春主要经济作物,是增加大春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推行桑园地套作花生模式,突出推广天府9号、10号、11号等系列良种和地膜垄作等栽培技术,严把播期,增施有机肥,运用化学调控等技术措施,提高单产和效益。

(三)抓好配套服务,推广实用技术1、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培训会、资料等形式,在大春栽播前展开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要抓好技术培训,将水稻旱育秧、旱育抛秧、杂糯间栽、玉米地膜“三高”栽培,花生地膜垄作栽培及洋芋、红苕、大豆、蔬菜、果树等实用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

2、搞好现场示范

围绕实施增粮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打造好国道212线、省道101线、潆新线和升钟库区的大春生产、水果生产、商品蔬菜、改田改土、沼气建设五大示范现场,辐射带动全县平衡发展。

3、推广“三新”技术

(1)新技术推广。重点抓好旱育秧、旱育抛秧和玉米“三高”栽培技术的落实,力争推广旱育秧12万亩,旱育抛秧8万亩,春玉米“三高栽培”25万亩。

(2)新品种推广。水稻主推冈优1577、冈优177、冈优827、中优177等品种。春玉米主推登海11、东单60、长玉13、丰玉28、川单25等品种;
红苕主推南薯99、豫薯王、川薯1号等品种;
大豆主推贡选1号、浙春3号、南豆1号等品种。

(3)新机制推广。突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农业等新型利益联结机制,走“公司+基地+体系+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实现产业升级,将优势农产品转化为优质商品。

4、坚持适时早育早栽

水稻育秧在3月上中旬育完;
玉米、红苕、蔬菜育苗2月中下旬开始,3月10日前结束;
水稻移栽从4月中旬开始,5月底前结束,做到不栽6月秧;
玉米移栽从3月中下旬开始,4月上中旬结束;
红苕在芒种前栽完;
夏玉米播种6月5日前播完;
棉花移栽在4月中下旬结束。

5、坚持地膜栽培

水稻、玉米、红苕、棉花、蔬菜五苗要做到育苗地膜化,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要达到70%以上,花生地膜覆盖栽培要达到80%以上。

6、坚持规范种植

水稻除抛秧外,要严格按照宽窄行规范栽植,做到配方施肥,带药移栽,力争规范化栽植面积达到95%以上;
玉米全面推行药剂拌种、肥团育苗、全育全栽、施足底肥、灌足底水、盖严地膜、重施攻苞肥、化调化控,亩植密度达到3000株以上;
棉花要做到营养土或方格育苗,药剂浸种催芽,独籽摆播,全育全栽,亩植密度达到3200-3500株。

(四)搞好综合防治,减轻病虫害损失

要继续把大春“两病两虫、一草一鼠”(稻瘟病、禾谷类纹枯病、稻螟虫、玉米螟、农田杂草、农田灭鼠)纳入重点防治范畴,搞好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年全县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力争达到80%以上,化学除草达到40万亩次,春季农村统一灭鼠达到100%。水稻病虫防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前期的药剂浸种和带药移栽,苗稻瘟和一代螟虫防治。二是苗期挑治叶瘟,做到发生一点、防治一块,发生一块、防治一片。三是生长发育中期的防治,5月中下旬统一防治二代螟虫、兼治纹枯病、水稻破口初期普防稻颈瘟。玉米病虫要集中抓好喇叭口期螟虫、纹枯病以及禾本科杂草的防治。

(五)严格农业执法,确保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