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1 19: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五篇】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化教育语文阅读教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
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
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
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 …)、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再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隆隆之声震耳欲聋,飞瀑彩虹,磅礴气势,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通过亲自听、看,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且记忆深刻,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名山大川并为之自豪之情。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5.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教学生用“… …像… …”的句式说话,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

参考文献

[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从事中师“电化教育基础”课教学多年,但看了近期《中国电化教育》及相关电教书籍对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相关论述后,却被有关三个概念关系的论述搞昏了头脑:李康在他的《试论教育技术及其研究对象》一文中认为[1],教育技术是最大的概念,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是它的下位概念,而现代教育技术又是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另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化教育学》一书将电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概括为[2]: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作者强调: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而李龙在他的《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一文[3],又提出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虽然有不同之处,但完全兼容,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不再是两样皮的观点。另有《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一文[4],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电化教育今天已演变为教育技术”。上述三个概念到底应怎样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这是个重大理论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仁指教。

二、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上述两种分歧观点,关键在于对三个概念的定位。第一种观点,把电化教育看成教育技术的下位概念,是把教育技术定位在美国AECT1994定义上,而把电化教育定位在必须采用现代教育媒体才算电化教育这个基本条件上。认为教育技术探讨的是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获得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而电化教育探讨的只是与电教资源交织在一起的教学资源的各种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尽管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最优化,但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同。把现代教育技术看作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是因为狭义地定义了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认为现代教育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而把常规电教媒体排除在外;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的资源主要指与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相联系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只是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第二种观点,把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定位为同一概念,一是因为把系统的教育技术概念,人为地分为实践和理论实践研究两个领域,从而狭义地定义了教育技术概念(1998定义);二是把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进行扩大。

三、对三个概念的定位及相互关系的看法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随着美国教育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现在应该说统一在了AECT1994定义上,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有人认为这个定义不符合我国国情,应该按照我国国情重新定义,从而得出1998新定义。笔者不敢苟同,但赞成梅家驹在他的《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教育技术的定位在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对有关促进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几个环节。对技术方面的术语表述不应该强调国情的差别,重在对本质的理解。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技术概念应该统一在AECT1994定义上。

2.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早,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当今在对定义的论述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已形成了共识。梁育腾主编的《电化教育基础》将其论述为: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以求实现教育最优化,叫电化教育。这个定义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二是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三是必须有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四是电化教育的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3.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
教育技术学;
述评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01-04

教育技术在我国起步于19世纪20年代,期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电化教育阶段,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和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相关概念随技术的进步而几经变迁,各教育技术学界前辈、专家在不同时期发挥着其特殊的学科推动作用,教育技术学作为专业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在我国各高校情况也不尽相同,教育技术学所依托的理论基石也一直是业界思索的重点所在。同时,在对我国教育技术学整体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不难发现东西部教育技术水平上业已存在的差距。因此,在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也有必要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景,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的整体推进。

1 教育技术的概念

国外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一词来源于国外,但是提到教育技术不得不涉及的就是教育技术AECT94以及AECT2005定义[2]。AECT94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AECT2005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通过AECT94和AECT2005定义的参照可以看出,AECT2005定义中突出强调了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趋向于注重学生的学习,同时还有教师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要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国内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 南国农教授将教育技术分为传统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广义理解),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我国的国情又有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等名称,且这些名称是我国特有的称谓,显然同我国特有的国情分不开,却也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见证。

1)电化教育。首先是有关这一词汇大致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舒新城的观点,认为是1933年由当时国民政府教育司司长陈礼江提出的,是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的简称;
第二种则是刘之常的看法,认为这一词汇是1934年由镇江教育馆提出的;
第三种认为的是由1936年由陈友松、戴公亮根据“Electrifying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3]。第一种说法在《电化教育的孕育与诞生》(阿伦娜,2010)一文中进行了实物考证,但时间却是1936年。

其次是电化教育的定义:①简单说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萧树滋,1983);
②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南国农,1985);
③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观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萧树滋,1988);
④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李运林,1998)。

2)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同样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以下是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陈述,可以从这些定义中找到有关“电化教育”的影子。①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体系(南国农,1998);
②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张舒予、张新民,2002);
③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刘睿智、高炳岩,2005)。

3)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4]。

由此,可以按照“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化教育”的定义来抽取主要共同元素,三个定义中首先谈到的活动都是针对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是教育理论,再有就是优化教育的活动。那么,从所提取共同主要元素的角度出发,这三种名称所解决的问题具有相通之处,亦能够理解为:时代的发展导致技术深层次的变革,促使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侧重点提出了不一样的理解,并不是说这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教育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不同社会背景的需求下,对各种媒体的运用、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中所贯穿的理论、方法以及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诸多思考与别样设计。

2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领军人物及其思想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端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出现了许多的先驱人物,如孙明经、舒新城、刘之常等。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技术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领军人物,并产生了诸多思想,如南国农、萧树滋以及何克抗、李克东和桑新民等。

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 1917年,陶行知先生在嘉兴利用幻灯机进行《千字文》授课,被学术界认为是最早将幻灯技术用于教学的事件(平民教育)。自此,电化教育开始进入我国的社会教育,即为我国的电化教育发端于民间。1936年,由当时的教育部专员郭有守、南京金陵大学校长陈礼光、理学院院长魏学仁授命孙明经起草“电化教育训练班”授课内容,“电化教育”这个名称正式出现。根据其当时的授课内容,电化教育的内涵也有明确的规定。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孙明经先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家庭因素的影响,成就了孙明经先生成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代领军人物,同时期的还有舒新城、刘之常先生。下面就孙明经先生、舒新城先生和刘之常先生的教育技术思想予以介绍。

1)舒新城先生(1893—1960)的思想。舒新城通过研究中国近代史,为早期的电化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将电化教育定位于“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技术万能论”。

舒新城的电化教育理念主要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①认为“电化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变革,“大教育观”是电化教育的根本;
②从技术方面、艺术方面以及教育方面论述了电化教育的人才培养观;
③提出了电影—幻灯—课本—电影的四段教学方法;
④提出电教建国,这一观点是基于“实用”提出的,彰显那个时代与民族的需求。

2)孙明经先生(1911—1992)的思想。孙明经先生认为,电化教育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但是电化教育有基本的原则:第一点,尽量应用直接的感觉;
第二点,发挥和拓展直接感觉的效果。在电化教育该如何发挥作用中体现了孙明经先生“活”的电教观,包括信息资源媒体观、教学思想以及注重实践的观点。在孙明经先生的文献中还特别指出了教师是电化教育教材的制作者,明确提出教材的制作要全盘考虑,避免重复劳动,而且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变教学的方式,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孙明经先生在科学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观,他认为电影的重要功能是传播与教育,并且亲自拍摄许多影片,涉及人文、科学、地理、教育等方面。

3)刘之常先生(生卒年不详)的思想。刘之常先生是电化教育的先行者,积极开展电化教育的实践,在进行电影教学的同时,对影片进行设计,产生了朴素的“整合”思想,并且认为电影是教学的“工具”,积极推进民众教育,在负责各地的民众教育馆期间,对电化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技术得到了第二次发展机会。谈到教育技术的第二次发展,就必须提到南国农先生和萧树滋先生,以下是两位先生的教育技术思想。

1)南国农先生(1920—)的思想及其贡献。南国农先生是新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对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①提出了“大电教”的观念,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将电教与实践教改相结合,关注教育实验,积极弘扬现代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实现一个目标。

③提出了“七论”,构建电教理论体系,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充实发展完善。

④在传播学的引入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参照传播模式建立了三种电化教育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定位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5]。

2)萧树滋先生(1914—2002)的思想及其贡献。萧树滋先生是新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3年,萧树滋先生与南国农先生同时进入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的实践工作,开展了电化教育的实验,培养了一大批的中小学教师。萧树滋先生关注我国电教人员的管理与队伍建设,并与南国农先生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这一电教学术期刊。

两位先生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界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概念,强调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重心,强调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强调电化教育应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强调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结合,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这期间,由于受1966—1976年“”影响,许多工作被迫停止或转入地下,所以没办法考证教育技术在此阶段的发展情况。不可否认的是,“”之后的几年,相关工作处于逐步复苏的状态,这就为后期的迅速发展做好了准备。

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

1980年以后,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界诞生了第三代的领军人物,如何克抗、李克东、桑新民等,以下是他们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1)何克抗的思想及其贡献。何克抗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理论;
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并开发出了适合该模式、方法的丰富教学资源;
将建构主义不仅作为学习理论而且作为教学理论进行介绍,系统总结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以及相关的典型的教学案例。其研究领域还涉及绩效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2)李克东的思想及其贡献。李克东坚持“专题讲授”、文献译读、主题作业、作品创作、作品评价、成果交流等教学策略,他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有4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功能的转变、教学进程的转变。这些观念在李克东教授的许多文献中都有体现。

3)桑新民的思想及其贡献。桑新民坚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关注高校的建设,倡导绿色学习,关注学习方式,其研究主要是以建构主义为研究主线,并在1999年时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

第三代的教育技术领军人物的思想,主要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如何将系统的方法用于教育技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生本教学。

3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之路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可以分为两条线索来谈:第一条线索是各地高校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本科阶段的专业建设和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位点建设;
第二条线索是中央电教馆、各地市级电教馆以及各个高校的电教馆建设。

高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概况 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广播教育专修科,学制2年。1940年,前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专科,学制2年。1948年,前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专修科改为系,学制4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本科层次的电教专业;
1952年并入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陆续在物理系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西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了电化教育专科,学制2~3年[6-7]。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我国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4年。1984—1990年,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相继有18所院校开设了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了首批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被评选为我国首批教育技术学专业部级重点学科。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22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有7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8所高校设置了博士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体系[8]。

可见,教育技术学在我国的成长壮大是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并在许多高校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但是,教育技术专业要办成功,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现代教育思想创建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
二是要做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教材、本科教学和硕博研究生培养这三件大事。

各级各类电教馆和高校远程教育系统的建立 1938—1943年,原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电化教育工作队”。1964年,北京市成立电教站,北京市各区县相继成立电教站,全市性的电化教育初具规模[1]。1978年,教育部首先成立了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之后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与此同时,1978年,我国创办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可见,电教馆的成立和高校远程教育系统发展是考察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各级各类电教馆、高校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培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方面优势凸显。

4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路线及支撑理念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至今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不过80多年的积累历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这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2004)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4种学习理论、4种教学理论和4种传播理论;
在《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2002)中提到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
在《电化教育导论》(李运林、李克东,1986)中提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表现出各抒己见的趋向,并没有确定、统一的定论,然而从中可以发现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是各家争鸣中均提到的。

教育技术学成为一门学科,要有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方向,那么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呢?可以认为,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是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即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9]。确定了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发展的支撑理论,根据南国农先生《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提及的教育技术的研究焦点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向混合学习理论的转变[10],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撑理论。但是,建构主义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缺点,所以混合学习理论的发展也属必然的趋势,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11]。

参考文献

[1]张宝志.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拾零[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114-116.

[2]百度百科.教育技术学[EB/OL].http:///link?url=tlnmVA9anCN76sNNF0Vl6ja6igFNv_Y_4HUJv-E-cbftOyZ3Puf9KHwZIzV7Eoz0QELEoMMRMbpylpMOfeOeuInitWXtKotuUqh34XE-S_ahKuT_HHuJbraDg-mhA27P6y58kd1EO2_UXCz-xtG8knsZY-j0qN_qTLfBUKczxte.

[3]吴在扬.中国教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0.

[4]百度百科.信息化教育[EB/OL].http:///link?url=r9809yEpWejczrW_xqljuf79sR5974Dph2j1LN2_6I6C4hcHF_sB1XiDWS-p4BPz.

[5]黄林凯.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17-70.

[6]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

[7]李龙.加强史学研究 促进学科发展(一):教育技术史学科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

[8]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4.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在推动这个社会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同样,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认识。今年来许多国家都从各国的国情出发,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新五年规划中科学技术、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简单认识。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史面向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反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免费论文下载。

2、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事现代教育的技术和灵魂。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发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合格加特长”以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论,即多重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他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4、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
二是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张“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5、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
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

(1)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2)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

(3)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

(5)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

(6)教学环境――和谐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所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两个运用:1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2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1是优化教学资源;
2是优化教学过程,级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五个操作: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由此可见,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免费论文下载。

1、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2、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6、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
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总之,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对贵州省几所地方高师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不重视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还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目前该课程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大多数课程都是媒体素材的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仪器的使用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学生只能观看老师演示,不能动手操作,这对学生掌握此类实践操作相关的技术应用是十分不利的。

2.教学设计与方法陈旧。调查发现在几所贵州地方师范类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明显不适于创新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这门课的老师,首先应该给学生做个示范,从教学理念及方法上让学生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陈旧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讲这门课的老师都不使用,他们从心理上就不重视这门课。

3.教材的选用不够规范。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种类很多,但是没有一本国家规定的权威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有多种版本,截止本文写作之前,笔者搜集到相关的教材多达300多本,从中可见这类教材种类的繁多,但是内容相差无几。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需求,在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材不够规范,不能满足地方师范类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4.实验室配套设施缺乏。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涉及大量的操作性实验教学内容,但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激增,使得教学设备不足,实验设施缺乏,这大大减少了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训练机会,好多时候动手操作被授课老师的几页PPT所取代,讲一下操作要领就结束了。或者应做的实验、就换成了有关多媒体软件的学习与实践。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应做的教育媒体实验如:摄录像、非线性编辑、录音、投影仪等媒体实验,因条件限制或重视程度不够,几乎都没有开设实验。

5.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文理兼容,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专职教师专业构成也是文理皆有,因而导致从事这门公共课的教师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学教育学的,有学计算机的。这些教师在本专业所从事的教学往往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某个方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媒体技术(硬件),有的从事媒体开发,等等。这样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教师授课时不同知识点力量会有强弱,无法在每一个模块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体系需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由于大都采用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在教学评价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应用最多的是“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考点为书上的理论内容,因此学生只要在期末考试之前熟记相关理论就能过关。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考核,这与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初衷不相符,忽视了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的走访调研,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并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凋整。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新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信息化教育意识,在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同专业的学生还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学科的不同,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学科专业的特性,要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

2.教材选用合理。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紧随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其特点是不断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用到教育中来。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内容结构也必须不断调整和充实。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要重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运用,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对某些不重要的内容要适当删减,或合并在一起进行原则性叙述,以突出重点,使原有课程的复杂结构得到相应的简化。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

3.教学方法更新。分阶段教学,模块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由于所学专业的影响,擅长的知识领域有所不同。比如,专业偏重于技术应用的老师,理论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就可以专门讲解应用模块,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教学设计》的专业课,对现代教育技术中这一部分了解比较透彻,掌握的相关案例也比较多,可以专门请专业教师对此部分进行讲解,如此以来,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加。

4.注重实践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掌握教育技术关键点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教育技术的空间、时间以及自由学习的环境。此外,教师授课内容应围绕具体、优秀典型的案例展开,并且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让他们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所起的作用。

5.教学评价完善。教育技术评价是对能力的考核,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单一化,实现多元化,在考核内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实现能力化。采用“课程成绩=理论考试50%+综合实验考核50%”,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又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6.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授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及时将前沿的思想及技术引入课堂。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教育技术,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重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