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农业专业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1 20:4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一)毕业生去向单一因涉农专业与“农”密不可分,提到农业就被认为是弱质产业,农村的条件相对艰苦,农民的收入较少,“轻农”思想或多或少使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农村就业。随着农业管理和技术部门内部体制改革、农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农业专业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专业论文【五篇】

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毕业生去向单一因涉农专业与“农”密不可分,提到农业就被认为是弱质产业,农村的条件相对艰苦,农民的收入较少,“轻农”思想或多或少使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农村就业。随着农业管理和技术部门内部体制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业部门如农林局等机关、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较弱,农科专业毕业生的显性就业市场变窄。从就业去向数据中(图2)可以看到企业经营类和考研类分别占到了67.26%和21.80%,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而其他渠道就业,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等较少。

(二)就业对口率较低农科专业毕业生其对口就业的地点和环境绕不开“农”,主要工作的地点在农村,从事的应该是农业,服务的应该是农民。但是,农科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大多高校主要分布在城市,在城市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以及跳出农民的思想使毕业生很难做出回家务农的决定。尽管2010年以来,国家政策推动农业企业产业升级,提高了准入门槛,农资农化企业迎来了兼并重组的高峰,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旺盛,突出反映在近年来校园招聘会的火爆,对于农科专业毕业生是利好消息,但是招聘会的火热并未对毕业生的就业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毕业生对专业工作的热情下降,用人单位出现了招人难、留人难的局面[1-4]。在67.26%的选择企业经营类就业的毕业生中,选择专业对口单位就业的比例不高,近40%的学生选择跨专业就业。即便是国家大力推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政策,农科专业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率仍不足2%(实为1.57%)。

(三)毕业生供需不平衡从数量上来看,涉农专业毕业生供给较少,潜在需求数量大。透过2006-2009年河北省招生情况的数据,2010-2013年毕业生中农学专业毕业生比例仅高于哲学和历史学,占毕业生人数的2.34%。而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大中型拖拉机11.43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66.27万台,机械收获面积268.24万公顷,这些都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通过对20多家涉农企业的调查还了解到用人单位需求本科生的比例达85%。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林专业技术人员仅80.4万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只是万分之一,致使许多农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大力支持,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对农林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质量上来看,农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尚不能满足岗位需求。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还发现,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排名前五的是,踏实肯干(55%)、职业忠诚(50%)、技能水平(45%)、团队精神(45%)和专业知识(35%),并对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角色转换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希望学校在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教育。

(四)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目前农科专业招收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的,相对从普通高中统招的生源来讲,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在大学一年级课程的不及格率也较高。在毕业生的考研升学的去向中可以印证(表1),近四年对口生源的考研升学率分别为4.6%、5.0%、1.0%和5.9%,而统招生源的考研升学率分别为22.1%、30.3%、29.1%和27.1%,差距非常明显。因此,对口生源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倾向于直接就业,且大部分的就业形式为合同就业(灵活就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

(五)农科专业毕业生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尝试改变过去具有强烈的、具体的职业导向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农学”这个用了多年的专业名称,在一些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或为避免“农”字出现,改成植物科学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名称,但内涵并没有多少改变。有的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但与专业名称的改革相比,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并不大。总体上来说,人才培养过程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且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实践脱节,专业结构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致使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培养农科专业毕业生走向农村的对策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农科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地方高校在制定农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应深入农村、农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充分分析农科专业相关岗位面向及岗位职业能力,在满足部分学生考研需要的同时,实施分类分型培养,使专业发展与农业产业链延伸相对接,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以此提高农科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特别强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为主,重在应用能力培养,基于农业产业化、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强化宽基础的同时,渗透多学科知识内容,紧密结合农科专业特点,研究和选择适合省情、校情的服务农村方式和途径,把科研成果、科技优势、智力优势以一定的方式向农村进行区域性辐射。着重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一些应用性技术难题,使其具备生产、经营、管理等复合能力,更好地为地方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的契合度——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副省长许宁在2013年5月8日全省高校系统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座谈会上讲话中,谈到当前河北省高等教育存在的“三个不相称”的主要问题时,深刻指出:高等教育水平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的需求不相称,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基础学科偏多,学校求大求全;
面向一产的专业占2.5%,面向二产的占13%多一点;
科研单纯以评奖、评职为目的,转化率低。因此,应瞄准主体培养目标,突出“农”字这个重点。开设农科专业的学校如河北农大、北方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有着相对丰富的生产教学基地、优质师资等办学资源,在专业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应用型为主、社会急需优先”的基本思路以灵活、高效、优质为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农为特色,按照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素质需要,强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涌现之时,改造传统的农科专业,如使农科专业与经贸专业知识的结合、也可以种养专业与加工专业知识结合,延伸农业的产业链,使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等专业从内涵上发生改变,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学农爱农综合素质就业情况与社会需求的反差说明农科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目前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脱节,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农村发展的实践机会较少,大多农科专业开设经营、管理等选修课的比例较小。要加大教学改革,就必须向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模式转变,改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开展不断线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农村的认同感,使其能够从事农业产业化中大多数的岗位工作,成为农业生产领域的多面手。同时还需要教育学生彻底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校学习工作期间要高标准、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实施校—企—地合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企业、生产基地联合办学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农科专业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以“集农业、科技、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向国家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深度合作办学,将企业的理念、信息、知识技能固化到培养方案中,缩短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有助于促进就业。目前比较普遍的办法是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机制,即企业冠名的联盟班,作为自然班的一个互补机制,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场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分为理论培训与课外实习两种,包括企业介绍与文化理念、品牌素养、职场心态、职业生涯规划、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参观学习、实习工作等等,还可以把暑期实习生的机会向低年级拓展。同时高校和企业还能在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进行有效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这样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缩短试用期,提升就业能力。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树立服务“三农”志向自1982年以来,中共中央了以“三农”为主题的十六份一号文件,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今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因此,地方高校对于农科专业新入学的大学生就应该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改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的就业指导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加强个性化辅导,开辟相应的专栏或网站、咨询室等,让学生了解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国家在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或农村就业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聘请在农村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回校报告,提供充足的农村发展人才需求信息,开展针对毕业生的系列创业培训,同时还需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开展相关的座谈和调研,定期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报告,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专业教学环节和思想政治工作环节都需要给学生不断地灌输、加强牢固的专业观念,塑造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他们踏实肯干、积极向上的品质,才能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六)设立农村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进村创业据《2009年河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在河北省自主创业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创业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占到本科毕业生创业资金来源的67%,也就是说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因此,政府需要在启动资金上帮助经济困难的创业者。特别是在建设新农村时很多创业机会被催生出来,政府应建立和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政策体系,设立农村专项资金,努力打造良好的创业政策平台,充分利用农村已有的土地、剩余劳动力等资源,降低大学生进村创业成本,有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村推广,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也使农科专业学生到农村创业更为普遍。

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林经管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2-02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农林院校经管专业比较偏,毕业论文质量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很头疼的问题。当然,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除了专业性质特定之外,还有学生、教师、学院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必要积极去探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将结束之前,需要学生针对于某一专业方向撰写的论文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在于:其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
其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写作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论,对于其后期的职业规划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二、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实际上,造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考虑其制约因素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析。通过对于众多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研究,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质方面的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院校隶属于专业特色院校,其往往会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农林专业上,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农林类专业。相比之下,经管专业就成为容易被冷遇的专业方向。另外,农林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也界定于农林专业方向,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经管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类专业学术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经管研究氛围缺乏,这给此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过论文撰写经验的人都知道,论文理论越多,越加有利于论文选题,而论文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众多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林院校,还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都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共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自己的身上。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期间时间分配不科学,都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撰写任务会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时间段来开展,此时都是学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势必会出现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其二,经管专业学生忽视毕业论文质量。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往往在没有做设计和实验的前提下,就开展撰写,往往不需要花费太久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树立这样的观念,其撰写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三,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较弱,难以将各种资源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过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现口语化问题严重,论文表述组织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3.教师引导方面的因素。本科生进入论文撰写的过程,都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去引导学生撰写论文,确定论文命题,选择论文方向。可以说,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由于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的教师师资却没有跟上节奏。据调查发现在农林院校中,一名指导教师往往需要负责一个班级的论文引导工作,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众多的学生进行论文撰写。教师本身的论文引导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对大量的论文撰写引导任务,势必使得其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此时出现偷懒,或者对于部分学生的引导工作不到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仅仅将论文撰写的目的界定于能够顺利通过毕业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学术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由专业性质,学生惰性以及教师引导缺乏所导致的。在明确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便达到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形成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在农林院校开设经管专业,虽然可以表现出其极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决定其就业面积广泛,难以形成比较好的就业局面,由此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不浓,是影响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制约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在相对积极、健康、科学学术氛围中,即使经管类专业在农林院校不占据优势,也会因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学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开展论文撰写活动,势必会使得论文质量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使得经管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辩论活动,将经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技巧、经验纳入其中,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去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其二,积极构建学院内部的学术团体,科研社团和虚拟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发挥其在引导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作用,积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论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的管控。严格来讲,经管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从选题到开题,从检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辩,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视角去实现控制,以保证论文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讲:其一,调整改善经管方向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在实际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合适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选题是符合专业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撰写积极性的,并且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引导老师要科学地设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做好选题。其二,对于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如关键词、中英文摘要、论文正文、段落间距等,都应该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尤其是论文的抄袭率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也难以起到提高毕业伦论文质量的效果。其三,注重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的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早中期的论文审核小组,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学生论文质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论文评定标准和规范,依照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从论文质量,学生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测量,从而使得学生高度重视论文质量。

3.不断提高教师论文引导能力。上述已经提及到教师引导论文撰写工作量比较大,部分教师论文撰写引导经验不足,自身专业知识不夯实,难以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教师论文引导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积极针对于教师论文引导能力提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于论文引导工作任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确定论文引导方向,保证论文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二,积极建立健全教师论文引导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可以积极针对于论文引导工作开展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论文引导经验和技巧的积累,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其三,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论文引导中去,避免出现懈怠的情况,为此将论文引导工作效果纳入到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发教师参与论文撰写引导工作的积极性;
其四,合理分配引导教师的任务量,避免给予其过大的论文引导任务量,使得其处于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去做好各项论文引导工作,以此去保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更加合理的论文撰写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整个高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院的监督。笔者对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经管类专业实习学术氛围建设;
学院需要规范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
提高教师指导水平。我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5-47.

[3]苏姗.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04):56-58.

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污染问题,农村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问题及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内的衍生问题。农村污染是由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带来的。在种植业方面,倍增的化肥使用量,大量残留于土壤的农膜,不断增加施用量的农药都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在畜牧业方面,越来越多的鸡、鸭、猪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夏季蚊虫孳生,病毒传播。在城镇化建设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农村,它们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送”来了大量污染。农民生活型活动引起污染,可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3个方面分析。当前农民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在不断增加,其中食品消费和住房消费基本位于类消费的前两位,而两者也恰恰是引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前者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之一,后者则是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构成物。农村中以散居和杂居的房屋格局为主,没有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水源。同时,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固定投放点而任意堆放。农村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的“土地红利”在不断地丧失,农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由于一部分的农用土地被征收为他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破坏。人类破坏使得耕地质量下降难以逆转,耕地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发展少不了水,而当前水资源极其匮乏。这是由水资源的浪费,利用效率低和农村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引起的水污染共同造成的。据调查,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源之一。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未经合理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受到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为了生计甚至短期利益,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在内的土地的荒漠化问题严重,农用土地利用面积锐减,建设占用耕地和生态退耕的林草地的情况日益增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到气候条件等环境要素的变化。最后,农药作为农业投入品的大量、广泛使用,局部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农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从山东的“毒生姜”到广东的“铬大米”,无不警醒着人类,这些都给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2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治理困境

2.1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即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公共物品时,并不会影响他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不付费就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萨缪尔森曾定义公共产品为“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按照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的定义,农村环境符合公共物品的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首先,农村环境具有享用的非竞争性,当农村环境质量优时,所有的农村人口获得的是同样的消费,多一个人或者是少一个人都不会影响他人的消费。农村环境的非排他性特征也很明显,因为要想排除他人免费搭车享受环境收益,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或者代价太大而不切实际。

2.2农村环境治理困境

2.2.1公共物品供给困境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受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高,但会因搭便车等带来的收入低的因素影响,企业或个人很难成为它的有效提供者和管理者,主要由政府发挥作用。如大量关于“公地悲剧”的学术文章,都建议由“国家”对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实行控制,以防止它们的毁灭。在实际中却发现,国家在使个人以长期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系统方面,并没有取得成功。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公共物品陷入治理困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环境是公共物品,政府应当担任良好农村环境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然而,中国长期采取单一的治理模式,它已不适应农村环境的治理要求。再者,制定治理农村环境制度的成本高。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中指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通过制度手段。制度是复杂的,设计制度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金钱与精力。制度设计成功后,还要进行维护,继而又产生了维护成本。政府提供和维护良好的农村环境,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交易成本高。另外,由于农村住宅很多是散居,各个村庄之间离得距离较远,难以形成像对城市居民那样严格的管理模式。同样,由于农业生产的规范性不如工业,很难以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它的生产行为是否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影响。农户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污的随机性、隐蔽性、分散性,污染源和排污量的确定都很困难。作为责任主体之一的政府功能依然很薄弱。

2.2.2农村环境的外部性

斯蒂格利茨(1997)指出:“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了某种对其他人有影响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不用得到赔偿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行为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对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称为负外部性。农村环境问题正是外部不经济的必然结果。如向环境排放污水、乱采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滥捕滥猎、农业使用物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均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渔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鱼的储量以及对其他渔民捕捞机会的影响,因为他追求的是最大捕捞量。农场经营者不大会考虑若干年后土地盐渍化,因为他更关心的是近期内谷物的收成。牧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草原承载能力的影响,因为他只关心短期内自己的经济收入。另外,农村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对称的公共产品。政府制度设计成功后,他人很容易模仿,政府需要独自承担设计成本。企业无法从环保的提供中得到足够的回报,由于自己的投入使得环境质量改善了,这个利益由周边所有人共同分享,而成本却由个人独自承担。因此,除非政府利用税收、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干预手段去鼓励私人投资,否则,企业不会主动提供环保这一公共产品。由于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3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责任主体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3.1第三方治理方式

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这使公共物品陷入了治理困境。面对这种困境,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OstromandElinor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改变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事物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所面临的困境也决定了应该寻求第三方治理的方式。根据奥斯特罗姆夫妇的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农村公共事物领域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2农民专业合作社力量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为获取良好服务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组织,属于农村生产性非营利性组织。我国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它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它也明确了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另外,从2006年起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据工商局统计至2012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8.9万户,2013年一季度,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73万户,实有73.0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6.04%,出资总额1.21万亿元,增长10.06%。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登记注册4.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6.90%,出资总额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如果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3.3农民合作社的“环境”功能

3.3.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决定它的功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承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3.3.2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业污染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在家庭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农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以及跟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兽药。农民由于受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并不知道市场上销售的农资质量,他们有可能购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另外,盲目地想通过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收益,导致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成本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板结,农产品质量下降。使用过后的地膜,由于清理费事就直接翻土后留在地里,而在自然环境中地膜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秸秆就地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破坏了环境。合作社能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为全体社员谋发展,一方面为社员统一购买质量合格,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在降低购买成本的同时保证了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避免了新的污染。在合作社内部,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统一指挥生产。测量土地的肥力决定施用的化肥量。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雨水情况和农药的效力,决定什么时间喷药以及喷洒多少农药。对于使用过后的地膜,及时清理。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粮食作物的秸秆加工成颗粒饲料,供应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既节约了成本,实现了循环利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减少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3.3.3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保护资源和生态

根据十七大三中全会《决定》与实际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能。尤其是对土地资产的管理,合作社代表农民利益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浙江省第一个出台了由合作组织行使土地管理职能的规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就是说,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成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就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陷,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给方是大量的个体农民,他们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零散的生产供求信息导致个体农民难以预测未来产品价格并作出准确的生产决策。这种分散的个体决策机制必然地带来生产的盲目性,农民以当期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跟风倾向明显。当出现滞销情况时,由于很多农产品自身难储存的属性,大量的农产品腐烂,这不仅产生了污染,同时造成了包括土地、水、化肥在内的资源浪费。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决定农业生产的数量,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的确定需要向市场投放的产品数量,可以节约大量的农业资源。

3.3.4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注“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与饮食的健康,发展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采用源头管理的方式,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实行对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督,建立可追溯体系。单一的农户条件下,出于利益的需要,农户可能会过量施用农药,往农产品中添加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而在合作社内部,农户之间是相互监督,可以避免化肥农药的滥用。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出在缺乏合作社,如果公司通过合作社与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就不会出现个体户收奶违法添加三聚氰胺了,这个教训极为深刻。

4结论

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生长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植物的健康成长更是与其环境息息相关。除此之外,自然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最主要的则表现在:光线的强度及阳光照射时间的长短、土壤环境、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的控制等等,这些都共同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现代科学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改变其土壤中的养分及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对植物的正常生长环境进行合理的控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果实的结果率,再利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等来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为企业迎来更好的发展。

2物联网技术的实施方案

2.1传感器单元物联网技术农业专家系统想要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在传感器方面,需要做到对症有效。

2.1.1气体温度传感器在国外的先进国家这种传感器技术已相对纯熟。我国主要采用瑞士公司推出的单片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来对空气温度进行传感探究。这种高端传感产品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幅降低了获取数据的难度,并有效增强了其抗干扰能力,做到低能耗、高灵敏、高性价比等特点。在实际的农业栽培培养技术中,可以利用这种气体温湿度传感器来更加准确的获取环境信息,并为以后的农作物生长提供相应的材料资源。

2.1.2土壤水分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主要利用时域反射原理进行设计,并通过将其埋藏在土壤的方法,更好地检测土壤中水分的分布情况。土壤水分温度传感器可以与采集器结合使用,利用这2种现代科技可以对土壤中各种理化性状、气温变化及人为水分管理进行合理化监测。除此之外,这种传感器可适用于各种土壤环境,并对其土壤水分情况进行精确的判断,并将数据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以便人们对其合理控制。

2.1.3光照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体型较小、使用时间长、密封性好、精准性高、可控效果好,可以更好地抵御因自然环境造成的干扰,从而对现代温室环境进行合理监测。

2.2数据采集单元

2.2.1无线传感器采集器通过传输数据的方式将采集器所采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送到管理系统当中,使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农作物生长情况做出准确的监测及处理。采集器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传输2方面,其特点则表现在安装简便、使用成本低等。对采集器的电路本身而言,其主要包括信息处理电路、复位电路、A/D/D/A转换器、晶振电路、显示电路等等。

2.2.2多通道无线数据采集器这种多通道数据采集器可以采集多种信号,而信号则主要表现在物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2种。通过这种采集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具有防水、防晒、安全采集、防雷击等优点。物联网农业专家系统可以实现在数据上的多种显示技术,在数据采集、打印、存储等方面更是具有突出的特点。

3结论

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1.1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推行“2+1+1”的新型培养模式,前两年用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学习专业技能,最后一年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同时,地方院校可以针对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承德可以围绕食用菌业和蔬菜业等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

1.2加强思想教育

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那么自然也不会有动力学习,所以学校要致力于学生的专业思想方面的建设。但是,很长时间里农学专业都没能完全解决专业思想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形式过于单一,用时没有实质性的材料来证明。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仅仅依靠各种讲话是不够的,可以请一些从农学专业毕业后在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的专家,或者实业家来学校开讲座,将自己的创业经历等分享给学生们。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去那些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业企业等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看到农学专业的前景所在,从而立志于农业努力学习。

1.3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不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通常基础理论掌握较好,但是欠缺动手能力,生产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甚至不如中专生。所以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对于实验室和其他实践基地多投入资金和精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另一方面规范实践能力的考核,严格执行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那些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补考或者重修。

1.4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专业型人才

在大三的课程结束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特长以及发展潜力来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专业培养,比如专业成绩优异的可以考研继续深造,擅长行政管理的就多为其开设管理方面的选修课,擅长经营贸易的就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等,不同类型学生都可以配备相关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优点更加明显的高素质人才。

1.5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对于高校的专业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今竞争激烈,所以更应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督查小组,对教师课程设置进行听课和监督,以起到监督作用,帮助学校建设精品课程;
其次是教师之间多进行互相听课,以便取长补短、交流经验;
最后是可以安排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教学交流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