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五篇】(完整)

时间:2023-07-02 09:1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呐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追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歌颂当代英雄的名句。杜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满怀报国之心,目光远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古风流人物作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五篇】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第1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呐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追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歌颂当代英雄的名句。

杜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满怀报国之心,目光远大,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渐渐衰落,那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伤感。面对官场黑暗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当时的人们处于水深或入当中,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毛泽东率领中国农工长征,过草的等。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他写下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名句,对帝王他写下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名句。委婉的指出了短于文治的缺点。但也写出了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的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第2篇

我看刘邦

叱咤风云,英勇善战的项羽是英雄;
一心为国却不得重用的屈原是英雄;
在我看来,开创汉朝,能屈能伸的刘邦也是英雄。

我欣赏他英雄的性格。他可以在项羽把他独自放在南边时欣然前往,他可以在鸿门宴中安然脱身,他也可以在占领城池时与百姓约法三章,他还可以在入关后不称王,对后来的项羽毕恭毕敬。

也许,没有几个是他心甘情愿的,但他可以为了大业着想,而把自己的本藏。他用张良而不疑,坦诚相待才会使那么多人效忠他。

人无完人,这样的刘邦也会有缺点,他好酒及色,不事生产,他的嗜酒,无赖,都让人所不喜欢,但他知错就改,知道顾全大局。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赏析 风格 影响

苏轼是人们熟悉的作家,是著名的“唐宋家”之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词堪称他的代表作,气势豪迈奔放,感情激昂旷达,正如胡寅所说的,能使人“登高望远,举手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酒边词序》)。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演绎出这首千古名篇的?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时代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有名的“乌台(御史府)诗案”被捕下狱。谏官李定、舒、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加以弹劾。苏轼几罹死难,经多方周折,方许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逆转。人生命运的遽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自然思想也就发生了改变。苏轼虽然心志未灰,对世事未能忘情,但佛老思想愈益占据了他世界观的主导地位,成为其精神避难所。佛老思想固然能使他在超然的外壳下洞明世事,练达人生,追求美好的境界,但也使其世界观散发出浓重的虚无主义气息。一个文学家的创作是受环境影响、世界观支配的,因而,“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寻绎出此词的意脉。

明确了上述的背景后,我们可以进入对这首词的具体分析了。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今湖北黄冈县内)时所作。作者通过《赤壁怀古》一词,赞美了江山之胜,缅怀了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并抒发了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雄浑豪放、旷远深沉的意境。

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浩荡的长江,浪涛滚滚,日夜奔流,无止无休,不禁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所勾画的艺术形象是飞动的、雄浑的;气势是奔放的、豪迈的。此处把江山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种旷远、深沉的意境,而且中含暗示,点出了本词的“怀古”旨意。“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俯仰今昔,鸟瞰悠悠历史;高屋建瓴,数说万千英雄。这里的借景发端是为着渲染烘托,“大江”是“赤壁”的衬景,“浪淘”句是“怀古”的点题。这样,就以大江的景语和包含的情语起兴,渐入“赤壁怀古”的题旨。壮阔的背景描绘,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评说蓄积了足够的气势,染上了浓重的色彩;雄奇的议论,为下面的说古道今述怀奠定了基调。

既然来到“赤壁”,何能不想到八百年前的历史烽烟,又何能不想到那运筹帷幄、江面奏凯的周郎,于是词人面对浩浩江水、历史陈迹不觉心神交飞,身着彩翼,联想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明知眼前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故址,而却在词中写道“三国周郎赤壁”,这是因为作者已在怀古抒情,并非为考证。为了避免混淆真假,故又用“人道是”这种疑似之词,表明是“人云亦云”而已。至此,所要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便和盘托出,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片缅怀公瑾预伏一笔。接着,就极力渲染江山胜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连三句,一气入注,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穿空”盛夸山崖气势,“拍岸”极言浪涛威猛,“雪”字渲染光彩气象。寥寥十三字,抓住最有表现力的动词,捕捉最有感染力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一种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读者如见其景,雪浪接于眼目;如履其境;浪花溅发身旁;如闻其声;巨鸣震耳欲聋,这是何等壮观。作者以如椽大笔,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境图”。这画面怎不使作者脱口赞道:“江山如画!”字韵浏亮,比喻精当,把放开去的笔墨绾拢过来。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现在是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了,于是感慨道:“一时多少豪杰!”这豪杰既包括孙权、曹操、刘备,当然更包括少年英俊的周瑜。他们一时竞起,逐鹿中原,谁不想做江山的主宰者?上片结句与开首两句一样,将江山人物合写,不过把“千古”风流人物,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罢了。上片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由概括到具体,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为下片歌咏周瑜作了极好的铺垫和蓄势。

(二)高亢豪壮、撼魂荡魄的场面。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片作者就集中描绘他理想中的人物周瑜了。换片后的前五句,作者以特写的笔法,着力描绘周瑜,写他年轻有为、雄姿英发;写他指挥若定、风度潇洒。作者以赞许之笔写周瑜,不仅仅因为他是赢得“赤壁”大捷的孙吴主帅,更欣赏他少年英俊,才智出众。他统率精兵三万,一举击败老谋深算、转战中原向无敌手的号称率八十三万众的曹操,使“周郎”少年英名与赤壁千古并存。“遥想公谨当年”总领下文。岁月悠悠,“当年”自是“遥”,“想”再扣题目的“怀”,进入直接怀古。“小乔初嫁了”,暗用唐人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意思是,假如不是“借东风”,说不定周郎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大小二乔给曹操当猎获品虏到铜雀台去。作者楔入此句,是直接写当年小乔初嫁时,周瑜雄姿英发,更好地表现周瑜的少年英俊,又勾起读者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联想。同时又引起读者对赤壁大战意义的认识。“雄姿英发”一句不仅写周瑜英姿勃勃,风度潇洒,而且写他言谈见解卓越不凡。周瑜能以少胜多,才略上有过人之处:战前,他对敌我双方优势虚实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战中,他采纳黄盖“火攻”之计,所以赤壁一战一举得胜。“羽扇纶巾”写周瑜的服饰,他虽身为主帅,遭遇大敌,却羽扇便服,不着戎装,风度闲雅,这里又从服饰的描写上突出了周瑜的超人风度。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郎善择战机,使曹操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强大舰队顿时灰飞烟灭,可见周瑜韬略过人、战功显赫。上几句,有对照,谈笑间的雍容,对照出强敌的崩散;有气氛,形若见到金戎铁马、浴血奋战的激壮场面。于是在管弦般的词的旋律中,仿佛有奔腾激越的声浪在卷面翻滚。当词篇银瓶乍破、铁骑突进般推进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幽咽低呜,情绪陡然跌落下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怀抱。“故国神游”是神游故国的倒文。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境界,同时也自然地引起联想。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即建如此显赫功业,留名千古。而自己呢?一腔热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年近花甲,贬居边地,无所建树。相比之下,无限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点出自己虽然相忘情世事,然而终不能够,以至“早生花发”。词中两次提到“故”,前“故”是拓开怀古,后“故”是引起伤今;两次出现“笑”,前“笑”是突现周郎风姿,后者是聊作自我解嘲,从而形成了感情的波澜起伏,张驰跌宕。

壮丽的河山,英雄的壮举,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感情,但也加深了他思想上的矛盾,于是又产生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之慨,不由叹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作者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全词也就以衰飒的意趣收煞结韵,笼罩着一层浓重虚无主义的色彩和黯然情调。苏轼在词中交织着称颂和伤感、热烈和悲愤。当他的笔毫一触及古代豪杰,就情绪昂奋,勃然而生敬慕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及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但是,当他回到现实中来时,就不禁喟然长叹,字字呜咽。苏轼因“乌台诗案”,处境困厄,加之北宋边患日殷,国事不堪,他是多么希望像勇破曹军的周公瑾那样的英雄豪杰再世,引兵西征,克寇制胜。但是,古人已逝,当今朝中又尽是“高第良将怯如鸡”。作者怀古刺今,悲愤但不颓废,沮丧但不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理想的超脱,面对不舍昼夜的江水,又怎能不触景伤怀,叹息“人生如梦”呢?这和与之先后的《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是同一支洞箫中吹出的凄凉哀歌吗?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风格及影响

(一)俊逸洒脱,慷慨奔放。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他在词的创作上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向来被公认为北宋豪放派词人的领袖。他的词向以豪放俊逸著称。这首《念奴娇》也是如此。愈文豹《吹箭录》中记载,东坡在翰林院问一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慕士说:“柳郎中词,如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按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从这段趣事可看出苏轼这首词的词风,与柳永词风截然不同,柳词多写离愁别绪,风格婉约;苏词胜意迭出,词风豪放。这首词通篇大笔挥洒,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二)咏史怀古,壮怀激烈。

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只不过系于“艳科”之列,到苏轼便一开生面,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词的内容走向了新的表现天地,开拓了词境,光大了词体,建立起清雄激壮的豪放派,使之激荡在社会生活的空域之中,凡记事、抒情、说理而为诗文之所能写得,都可以用词体来发表了。这首《念奴娇》以磅礴的气势、豪宕的诗情,从当前景色入手,引出了历史人物,发抒了个人感慨。随着作者感情的直起直落,构思上大开大阖,当前景色、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贯串一气,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作者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铸一体,纵论古今,横览江山,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之感慨,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感染力。以词表达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成为豪放派词风的一个重要特色。

此外,《念奴娇》一词语言刚健清新,奔放流畅。文章写得极有气势,浩荡长江,滚滚滔滔,无止无休,历史人物,风云聚集,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辽阔纵横的艺术天地。景物描绘更是雄奇险峻,有声响,有色彩,声响宏大,色彩壮伟;以白描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长江胜景图”。写人更是生动传神,画龙点睛,采取理想和现实结合、夸张与写实并用的手法,使人物典型化、理想化,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历代文人词家都对这首词交口称赞,此词被胡仔叹为“古今绝唱”,被王世贞叹为“感慨千古”。时至今日,这首词中的语言材料还被人们时常沿用。后人以“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大浪淘沙”还被用作电影片名,由此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二战后美国文化渗透和影响加快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衰败的步伐,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濒临衰落的境地。因传统的衰亡感到哀伤和痛苦的川端康成构思了一部以京都为背景、反映日本的传统美的名作《古都》。

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营造了独特的文学世界,对日本的传统美的精细刻画及日本传统文学的继承,使其成为日本文坛上的一代大师,尤其是对日本传统美的描绘为他赢得了世界的称誉。川端是一位积极的文学探索者和美的追求者,对日本正逐渐衰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追寻,使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早年积极参加了新感觉派的文学活动,并且成为这一文学派别的理论旗手。川端康成在创作了几篇新感觉的小说之后,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新感觉的气质和才华,便把目光投向日本传统的文学,寻找新的文学支撑点。同时,他还积极学习吸收西方文学创作手法,尤其是意识流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战后美国文化渗透和影响了日本的整个社会,这种渗透和影响加快了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衰败的步伐,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濒临衰落的境地。战后的京都早已染上了衰亡的色彩,传统京都的衰亡令川端感到哀伤和痛苦。“日本的战败也加深了我的凄凉。我感觉到自己已经死去了,自己的骨头被日本故乡的秋雨浸湿,被日本故乡的落叶淹没,我感受到了古人悲哀的叹息。”①从早期的文学创作开始,川端康成就在努力地探寻自己文学的坐标——传统的日本美,《雪国》的问世标志着川端康成这种文学风格的成熟。川端努力表现日本传统美的文学自觉在二战结束之后表现得更加强烈。

川端康成几次游历京都,对京都的民俗风物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战后,出于对传统的日本美和文化精神的切实追求,川端康成试图构思一部以京都为背景的小说,反映日本的传统美,这就是《古都》。《古都》是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正如川端康成所说的“古都,当然指的就是京都”。对于日本人来说,千年古都京都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故乡,烂熟的千年王朝文化已经熏染出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古都》就像一首清丽的小诗,展示了京都美丽的自然风情、温厚的传统底蕴。

《古都》以京都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为线索,伴随着季节的变化,美丽的风物引起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古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强,作家本意也不是为了要叙述故事,只是为了表现古都原本的美丽风情和日本传统的古典美。川端康成独具匠心,塑造了两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们哀伤的情感为古老的京都增添了特有的情致和风韵。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从小分离的孪生姐妹相认、分离的故事中穿插了姐妹俩与织匠秀男以及真一、龙助兄弟的真挚朦胧的爱情。 

千重子是京都一家丝绸商娇生惯养的小姐,从小深受父母的宠爱,具有优雅的贵族气质和温柔的性格。很久之前她就从父母的口中得知自己并非亲生女。聪慧的千重子隐约感到自己弃儿的身世,陷入了无尽的哀伤。春天,是一个感伤的季节。院里枫树洞的两株上下相距约一尺的紫地丁,勾起了千重子孤单、寂寞的哀伤,每年都会开花的地丁让千重子感受到了它们的“生命”,与此同时,“孤单”的情绪也袭上了她的心头。日本人认为紫色是尊贵、高雅的颜色,象征着易变、虚幻,带有哀伤的色彩,而且它还“有一种‘因缘’的意味,常常以紫色作为恋人的象征”②。这两株紫色地丁为下面千重子孪生的妹妹——苗子的出场做了铺垫,也暗示了她们最终因为社会地位和生活背景的悬殊不得不分离的哀伤。千重子淡淡的哀愁,纤细敏锐的心灵触觉构成了小说的主基调。紫花地丁也就成为展示小说人物心理发展变化的线索,成为姐妹俩悲伤命运的象征。作者本意是写一部恋爱小说,这两棵紫色地丁也就暗示了千重子与真一之间纯洁、朦胧的情感,后来却发展成了孪生姐妹相认的故事,成为从小分离的两姐妹的象征,这也是作者始料未及的。“这是我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川端强调说:“我丝毫没有要与其他作家近来的小说标新立异,或离经叛道,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这个样子。”③

千重子一直为自己的弃儿身世悲伤、不安,春天飘零的落花引起的伤春之情更增添了她的忧伤。夏天的京都是满眼的绿色,千重子与朋友一起去北山看杉林,她的朋友发现在劳作归来的女工中有一个女孩长的酷似千重子,这就为千重子与孪生妹妹在祗园节上的相见埋下了伏笔。回家后与父母谈起杉林,千重子赞叹枫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感伤地哀叹自己顶多就像生长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祗园节的晚上,千重子遇到了酷似自己的北山姑娘苗子,她正在做七次参拜,祈祷能找到从小失散的孪生姐姐。此时,苗子也认出眼前美丽的小姐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孪生姐姐。与从小分离的妹妹的重逢并没有让千重子感到欣喜。尤其是从苗子口中得知了自己从小被遗弃的事实,以及亲生父母早已经离开了人世的消息,反倒让忧伤的千重子感到无尽的哀伤。回到家中,千重子看着已经凋谢了的紫地丁,流下了感伤的热泪。为了让苗子接受秀男的饰带,千重子去北山找苗子,从小分离的孪生两姐妹在秋天的杉林享受着亲情的喜悦。秋天,寄生在枫树洞里的紫地丁的叶子已经变黄,千重子和苗子由于地位的悬殊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幸运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长久的。冬天脆弱、美丽的霜花是虚幻、易逝的梦,只有不得不分离的千重子和苗子内心的悲伤在清冷的清晨回响。

《古都》是一部人物与景物融于一体的小说,也有的评论家认为它实在算不上小说,说是一部风物志也许更适合些。川端康成按照四季的变迁描绘美丽的京都风情。春天的京都最美的当数樱花。虽然川端康成认为谷崎润一郎在《细雪》里已经做了出色的描绘,不想重复别人的老路,可是他还是借助千重子游览了京都的樱花名所。正处美丽年华的千重子淡淡的伤春情感里夹杂着对自己身世的哀伤。千重子的孤独、淡淡的哀愁也正是川端康成因为传统之美逐渐消失的寂寞和惆怅。除了樱花,川端康成对北山的杉林也做了出色的描绘,并且把它当作《古都》主要的舞台。作者借助千重子喜欢看北山的杉林引出了苗子,为两姐妹相认做了很好的铺垫。挺拔、秀丽的杉树不仅是勤劳、纯朴、正直的苗子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千重子与苗子纯洁、真挚的姐妹之情。

除了古都一年四季美丽的风物,川端康成还对古都的传统节日做了忠实、完美的记叙。整个五月,京都的古神社、寺庙里几乎每天都在举办各种酬神的活动,这其中的葵节尤其热闹。夏天的京都最美的就是绿色,作者出色地描写了俊秀挺拔的北山杉树。鞍马寺举行的斩竹会是一种有男子汉气魄的以竹试刀的试艺活动。祗园节是京都传统的重大节日,整个七月份都有活动,尤其是十六日晚上的“前夜祭”和十七日的彩车游行。七月的节日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八月盂兰盆节的篝火大会了。苗子和秀男约定相见的十月二十日是著名的历史节。历史节与葵节、祗园节被公认为日本传统的三大节日。因各种原因停止举行的还有火节、芋茎节,但是伐竹节还是照常举行。近年来还恢复了在岚山河流上泛龙舟的雅乐和曲水流觞宴。千重子的父亲太吉郎去观看了北野的秋季舞蹈会。十二月十三日就要筹备过年了。但是,川端并没有停留在对古都的风物和民俗风情的简单记叙上。之所以名为《古都》而不是京都,是因为“成为小说标题的‘古都’是作者对京都中马上就要沦亡的古都的哀愁。虽然每年都例行的繁华节日里还残存着旧时的习惯和风俗,但是马上就要消失了”④。京都将会长久存在,而京都中残存的古老的记忆将会变成历史的尘埃,消失在岁月的长河,这才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哀愁。

小说人物的活动看起来是为了串连古都一年四季的风物以及繁多的传统节日,可是无论是千重子父女还是秀男,他们都是古都最传统的民众,是即将消失的传统精神的最后承继者。他们对传统节日珍爱的情感加深了作者对传统民俗即将消失的哀愁。在各种节日活动缠绵悠长的思绪里,小说的人物和京都的风物得到了自然、柔和的统一。

千重子对身世的哀伤,与苗子相认又不得不分离的悲伤是小说情感发展的主线,使整部小说笼罩着淡淡的愁绪。通过千重子的活动为媒介展现的京都四季的风物和民俗,带着多情少女对自己的人生、命运、爱情的感伤。但是“如果只是结束于这种感伤的话,就会有结束于美丽少女趣味的危险”⑤。作者对捡到千重子的佐田太吉郎、阿繁夫妇独具匠心的描写和设定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太吉郎是一个耿直的没落丝绸批发商,他对京都渐渐失去传统的趣味感到悲伤和无奈。太吉郎从年轻时起就具有名士的气质,性格也比较孤僻。因此他家的铺子至今还保存着古香古色的老铺子原来的风貌,并没有换上时新的装饰。孤僻、倔强的性格是他没有改变店铺格局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太吉郎家的生意越来越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太吉郎不满于战争结束后显著变化了的和服的花纹图案,就把自己关在嵯峨山深处的尼姑庵里,试图创作出逆反时代潮流的具有古典格调的和服图案。后来他还打算盘掉铺子,找一个安静的小房子,过一种清静、避世的生活。太吉郎的妻子阿繁更是一位温柔贤淑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她觉察到了千重子因为自己弃儿的身世感到哀伤后,几次否认了这一事实,说千重子是她和太吉郎从樱花树下偷来的,以期减轻千重子的哀伤。千重子就是被这样一位善良温柔的母亲抚养大。“佐田夫妇的生活是在最后的京都,继承着最古老的精神残存下来的,捡来的千重子反而成为上天赐予的宝物。关于佐田老夫妇此后的人生,是谁也无法预测的,想一想就让人感到切实的悲伤。”⑥

与佐田家生意上关系密切的西阵的织匠大友宗助与太吉郎志趣相投,其长子秀男也是一位优秀的年轻织匠。这种传统的手工业不仅需要勤奋,更要具备天分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但是,战后日本工业化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京都西阵地区“饰带”手工业作坊的命运,本来就难以传承的饰带手艺也摆脱不了被机器大工业批量生产取代的悲惨命运。织匠秀男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高超的手艺即将面临的命运,也只有悲伤和无奈,这也是川端康成对即将消亡的传统技艺的忧伤和悲哀。

京都是千年的古都,王朝文化熏染出京都特有的生活情趣。对于日本人来说,古都京都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精神家园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失落成为他们无法排遣的哀伤和寂寞。尤其对于深深沉浸在王朝文学的物哀之美中的川端康成来说,传统的失落更加深了他的寂寞和悲哀。他不厌其烦地对古都一年四季传统节日的记叙反映了他对京都残存的风俗习惯的珍爱,对这些古老的风俗即将消失的悲哀,从坐在嵯峨山深处的尼姑庵里的桌子前的太吉郎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作者自身生存的切实幻影。太吉郎对战后京都变化的不满、悲哀、孤独的心境也正反映了川端内心的孤独和切实的哀愁。

千重子的孤独、哀愁里潜藏着川端康成因为传统之美逐渐消失的哀伤和惆怅。川端写《古都》就是为了寻找正在日益衰亡的传统之美。感受悲哀的痛苦更加深了川端孤独、悲哀的情感。这种孤独和哀愁消融在他用现代技法对日本传统美的继承和再现之中。川端康成通过塑造了两位美丽的少女来描绘千年古都深厚的文化风韵,从少女们的哀伤中体味历史的凝重,川端康成对古都即将失去的传统的风韵、情趣的悲哀则融汇于美丽少女的淡淡哀愁之中。“川端氏继承了日本文学最纤细最玄妙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身处迅速经历过危险的现代化的国民精神危机的尖端。这种如履白刃之上的紧迫的精神史,隐藏在他柔弱纤细的文体之中,使他对现代的绝望融化在古典的美的静谧之中。”⑦

《古都》的淡淡哀愁、温和的传统底蕴,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平安王朝“物哀”精神凝练的把握,对蕴含在女性悲哀中的美丽的体味,这也正是川端文学的真髓。《古都》反映了川端康成对京都即将消失的传统美和传统精神的哀伤,是川端康成为即将消亡的平安之美谱写的优雅的哀歌。《古都》里飘出的淡淡哀愁正似平安王朝的千年面影,是没有消失的旧梦,温情、美丽、虚幻。

①川端康成:《独影自命》,金海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第5篇

千灯,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镇,透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和古朴风貌的江南水乡。我的魂儿似被这景致勾了去,无力放脚。难怪千灯人会这样说:“千灯的魅力就在于,有一千个理由吸引你来,还有一千个理由让你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要来。”此话一点也不夸张。想来任何一位来千灯旅游的客人都会叹为观止的。

千灯,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镇,透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和古朴风貌的江南水乡。我的魂儿似被这景致勾了去,无力放脚。难怪千灯人会这样说:“千灯的魅力就在于,有一千个理由吸引你来,还有一千个理由让你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要来。”此话一点也不夸张。想来任何一位来千灯旅游的客人都会叹为观止的。

据汉书《吴越春秋》记载:吴地有三江,其吴淞江畔有土墩999个,及昆山南30里有一高土堆,遂称“千墩”,后人改称“千灯”。改革开放曾一度打破古镇的宁静,那令人回肠荡气的神韵在人们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慢慢流失。过去那种在繁星闪烁的夏夜,坐在石拱桥的台阶上,摇着蒲扇闲聊的宁静生活越来越远了,人们又留恋起了以往古朴的生活。如今这一切又恢复了,神韵依旧,古朴依旧。置身于这粉墙黑瓦、流水潺潺的景致里,别有一番意味在心头。

沿河畔直行,只见各家的前门后门都敞开着,凉爽的风儿从河面吹来,穿过他们并不华贵却收拾得一尘不染的房间。桌上的菜碟放了几个,肉红菜绿南瓜黄,各居一隅。居在那里的男人浅饮着杯中的酒,悠然自得。他们的日子虽然平凡却有滋有味,丝丝入怀,使人心生羡慕。

在那淡定从容的视线中穿过,就见到了那条宋朝末年的石板街。古街窖巷,呈蜈蚣形贯穿南北,两侧楼宇挑而长,小楼流水相依,形成江南古镇“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特有风貌。

正流连漫步中,一座大宅门忽地闪入眼帘。急急地走近,抬眼,见石质的雕花门楼图案缠绕,刀工极其精美,人物栩栩如生,简直入了戏剧的殿堂一般。往下看,敞开的栗漆大门亦气派非凡,摆开八字,迎风纳云,木质的门槛有两尺高,俱是肃然垂手、低眉俯首地听命于更威严的大影壁墙,一门一墙,貌似开放实则防范森严,直把内里的风景遮蔽得严丝合缝。原来此处便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顾炎武的故居所在。来时听人说起故居原来占地6亩,现已扩至60亩,形成墓、祠、厅一体的园林布局,在千灯四大名宅构成的古建筑群中最值得称道。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提起顾炎武,当今的中国人,谁不知他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惊世豪言。我暗自思忖:在这处处以阴柔纤细为美的江南古镇,何以走出了这样一位阳刚剽悍的男儿?拨开小径的蒿草,走到古墓前,一个高起的圆土包前面立着一米高的石碑,几排蓊郁的树木环拱着,显得极为素净,又显示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象。想来该是他的气节吧。如果从混沌之初就缺失了这宝贵的基因,那我们华夏民族绝对走不到今天。我带着绵绵的敬畏,三步一回地恋恋而返。

出了故居的门,往北走不多远,就到了一个民国时期的住宅,这便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创始人顾坚的纪念馆。随着“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顾坚的名字也不胫而走,为世人熟知。入馆后,收入眼中的皆是以昆曲为中心的各种戏剧人物展品,使人得以从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看来积淀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千灯文化旅游的灵魂。这令我想起一件事来。1956年浙江国风剧团改编了《十五贯》,从浙江到江苏继北上首都公演,经推荐,主席两次观看了《十五贯》,此剧即传遍大江南北。有言:“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