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图书馆年终总结【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2 09:2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按时参加每周三的馆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并在认真学习中查找工作中的问题,不断进步。二、配合图书馆年度发展计划,出色完成日常工作201x年是我馆的图书馆资源环境建设优化年,我先后在流通部和技术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书馆年终总结【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图书馆年终总结【五篇】

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第1篇

一、加强政治学习,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按时参加每周三的馆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并在认真学习中查找工作中的问题,不断进步。

二、配合图书馆年度发展计划,出色完成日常工作

201x年是我馆的图书馆资源环境建设优化年,我先后在流通部和技术部任职。在新的岗位上,我重新梳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恪尽职守,规范工作流程和常规管理。

前半年,在流通部综合书库五,日均接待读者20余人次,其中,解答读者咨询10余人次,外借图书30余册。另,上架新到和归还图书数百本,并针对性地为读者推介相关书籍,积极配合了我馆的读书活动和资源环境优化。

秋期至今,我与另两同事一道负责一楼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用户接待、机房维护和读者培训工作。本人,日均接待用户30余人次。利用机房管理系统机房使用知识,很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育人职能;并打印用户下载、整理的文档,为其提供便利。

三、积极参加图书馆、学校组织的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201x年,我积极参加馆内、校内的各项活动;如,全校教职工篮球赛、图书馆阅读与健康宣传月等等,实现个人成就感,也进一步增强集体荣誉感。

我馆秋期开展了新生图书馆知识讲座活动,我为计算机、新传等院系讲解图书馆的使用,推介我馆资源,传授使用图书馆的技能,激起新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收到很好效果。

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第2篇

Abstract: Users can obtain information around the world from personal computer and don"t enter into library. But library has some advantages, such as the stability of information carrier,humanistic read environment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etc.

关键词:图书馆;
终结;
生存;
优势

Key words: library;
termination;
existence;
superiority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25-01

1图书馆生存的疑惑

早在1965年,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利克利德就指出:当人们最终拒绝接受图书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输机制时,他们也就会拒绝接受图书馆,那么图书馆就有生存的危机[1]。随着网络的发展,有的人预测电子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图书馆的终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图书馆仿佛陷入时代的尴尬:一方面,图书馆在欢呼“信息时代”的到来;
另一方面,却又需要设法维护自身的地位。

2图书馆的生存与优化

2.1 终结论者的预言不攻自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总校长Barry Munitz“网络可以替代图书馆”的“先进”观念的影响下,该大学最新建立的一个分校确实好几年没有盖建图书馆楼,成为当时唯一一所没有图书馆建筑物的公立大学分校,不过,过了几年之后,该分校还是花费4200多万美元盖起了一座别致的图书馆楼。反过来传统图书馆借助新技术的应用更加显示出勃勃生机,丝毫未表现出终结的迹象[2]。

2.2 社会化、信息化不会终结图书馆如果说图书馆的终结论是指传统的图书馆的馆藏形态、作业服务方式、模式发生一定的甚至根本的变化,那么显然是对的。如果说图书馆的终结论是指有形的、实体的图书馆的完全消失,显然又是不对的。1997年,一座占地7.8公顷,耗资80亿法郎的法国图书馆新馆――密特朗国家图书馆竣工,并正式向公众开放。它向世界郑重地发出了一个信号:社会化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不是图书馆的终结,而是图书馆发展的新纪元;
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将来也不会消亡,而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孕育出新型的图书馆模式,如:网络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新型图书馆模式更符合时展的要求,更具优越性。早在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不少国际图书馆界的专家们在深入研究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发展趋势时,也曾明确作出过图书馆将是市民的第二起居室的论断。由此可见,图书馆不仅要存在而且需要的面积更大,只是空间的应用与分配需要重新划分[5]。

2.3 电子化、数字化不断优化图书馆人类遨游于电子世界的梦想,除了在家庭、网吧等私人领域成为现实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利用图书馆这一公共领域实现其梦想,因为如今的图书馆也能提供人们所向往的虚拟环境。这就是电子化、数字化给图书馆带来的新的血液及魅力。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给图书馆以全新的活力,它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时间,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手段,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检索手段。

数字图书馆具有许多传统图书馆所不具备的条件,从而在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提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比传统图书馆有了质的提高[7],使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展。而且,在这种情形下,图书馆能够继续提供虚拟环境所不及的原有的“实体”环境。也就是说,图书馆现今已成为虚实结合的、功能更强大的“信息馆”。这样的“信息馆”是人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所向往的,何以能终结呢?

3图书馆无法终结的原因

第一,图书馆具有信息载体的稳定性的优点。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来源是固定的,都通过有组织的分类和整序文献资料,只要不遗失,过几十年、千百年,代代相传。传统图书馆馆藏主要以纸质为载体保存文献,保存时间长,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适合各个层次读者阅读。这种载体的稳定性是网络信息资源所无法比拟的。网络信息资源使用非常方便,可是,一旦遭遇死机、断电、病毒等情况,用户就无法正常使用。

第二,它解决了知识产权问题。因特网上的资源的确非常丰富,比如GOOGLE搜索引擎所覆盖的网页就有24亿多页,相当于1200万册200页的图书,但是只有少部分具有实质性的资料是可以免费获得的。

比如,据美国图书馆协会2002年统计,只有8%的期刊发行网络版,其中不少只有目录和文摘,网上图书就更少了[5]。很多用户以为他/她在图书馆能自如、免费地使用那些资源,必定在网吧、在任何其他一个IP地址都能使用。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图书馆已经解决了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

第三,它具有阅读环境的人文性。图书馆历来与洁净为友,与脏乱为敌,所以图书馆的室内外环境一定要始终保持整洁,窗明几净、墙白地镜、草青花红,永远是图书馆的本“色”。在宽敞的基础上,图书馆从人的审美感出发,运用色彩的搭配、形式的对比、层次的安排、风格的呼应以及装饰的嵌入等方式,营造一个宁静、典雅、宽松、舒适的环境。图书馆历来与秩序为友,与混乱为敌,所以图书馆的一切设施,包括文献、桌椅、书架、工作台以及一切工作用品,都要摆放整齐,给人以秩序美、对称美[6]。当读者置身在传统图书馆提供的整洁、舒适、明亮的阅览室中,阅读而产生的那种人文环境感觉是社会其他信息资源及网络资源无法提供的。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阅读电子工具书,和一台电脑“亲密接触”,往往丧失了读者阅读的文化乐趣。

参考文献:

[1]Licklider,J. C. R.. Libraries of the Future[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5.

[2]蒋永福.图书馆的终结[J].图书馆,2006(2):30-32,35.

[3]Newsweek[Z].1997,50(4).

[4]汪萍.图书馆要终结吗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3):32-33.

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图书馆属性/依附性/辅助性/公……

【 正 文】

最近拜读了徐荣生“图书馆依辅性的历史性终结”一文[1](以下简称《徐文》),很受启发,但仔细研读发现其结论并不科学,现提出商榷,诚望斧正。

1 “知识的主导性”不会“使图书馆依辅性终结”

《徐文》说,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已成为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主导。这就意味着物质和能量将依附于信息而发展”。还说,由于“信息和知识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成为主导成分的作用”,作为管理和组织知识的图书馆将因其变为“知识实体”而使“经济实体”依附其而存在。认为这将使图书馆的依附性淡化而终结,从而使图书馆具有“独立性、先导性、主导性属性”。《徐文》还从教育有“先导和主导产业的功能”,而“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教育机构”,推断:图书馆“与教育处于同等地位”,因而也具有先导性、主导性。

笔者认为,上述提法看似合理、科学,其实并不合理,也不科学。理由如下。

第一,“知识”具有“主导性”并不等于图书馆也具有“主导性”。尽管图书馆是“管理和组织知识”的“知识实体”,尽管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主导性,但图书馆毕竟是知识与知识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图书馆是人类知识传播的中介性机构,这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结论,毋庸置议。知识本身的重要作用(如主导作用)并不等同于管理和组织知识的机构(如图书馆)的重要作用。说“图书馆具有主导性”是过分夸大了图书馆的功能。“中介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即使在未来“图书馆的中介性还会存在并得到加强,只是图书馆的形态有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2]

第二,教育具有“先导和主导产业的功能”并不等于图书馆也具有先导性和主导性。理由很简单,“图书馆”这种“社会教育机构”与“教育”并不“处于同等地位”。《徐文》在引用朱丽兰的话时,可能忘了文中题目的关键词:“大教育”。图书馆尽管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不是“大教育”。说“大教育”具有“先导性、主导性”可以,而说图书馆也具有“先导性、主导性”则不可以。根本原因就在于:图书馆与“大教育”不“处于同等地位”。违犯了演绎推理的规则,因而结论也就不正确。

第三,说“经济实体”依附于“知识实体”的图书馆,是颠倒了二者的地位。作为“知识实体”的图书馆必须依附于“经济实体”,才能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附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存在和发展。因为图书馆不是“经济实体”,不可能独立存在(下面还要详述);
图书馆是知识交流之中介性机构,若没有文献和读者(用户)需求,它将不会存在。所以,说图书馆具有“独立性”是不正确的。

总之,“知识的主导性”不会改变图书馆的中介性;
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教育机构,但它与“大教育”不是等同概念;
图书馆无论成为何种“知识实体”,但它仍不是“经济实体”。因此,图书馆不具有独立性、先导性、主导性,其依辅性仍存而不会终结。

2 “知识整序”不能“成为人类主体性的劳动”

《徐文》指出,“知识整序将成为人类主体性的劳动”,因为“一切部门的劳动,都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序的劳动成果之上”。

笔者则认为,“知识整序”只是人类劳动的一种活动,并非人类劳动的主要部分,即不能成为人类主体性的劳动。众所周知,当代人类的劳动分工较为具体,一般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知识整序”只是第三产业中信息服务业之一种劳动,它由专门机构或部门来进行,不可能所有从事生产的人都搞“知识整序”。说“一切部门的劳动,都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序的劳动成果之上”,只能说明“知识整序”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不能说明“知识整序”是人类劳动的主要部分。应用知识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各种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才是人类主体性劳动。“知识整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确很重要,但如说它是“人类主体性的劳动”,则夸大了它的作用,过分提高了它的地位,这在理论上并不合理,而且也不符合现实。

3 图书馆是公共物品,是公益性机构,而非“经济实体”,它不可能“独立生存与发展”

《徐文》说,“图书馆依辅性的最终终结的标志,将是图书馆再也不依靠经济实体以税收的形式对图书馆进行资金扶持,而将是以自己的劳动与社会各部门进行交换的方式自我生存和发展”。《徐文》还进一步解释说,“图书馆将依托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和劳务输出而使自己独立生存与发展”。

我们认为,《徐文》的上述观点和推断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推断,图书馆在未来也不可能“自己独立生存与发展”。

第一,图书馆在未来无论如何变化,它永远是公益性机构,不可能“独立生存与发展”。

(1)从理论上讲,由于图书馆是通过全民税收由国家投资兴建并每年给予拨款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应免费为全民服务,图书馆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提高全民素质,消灭知识贫困的公益性事业。

(2)从事实上讲,仅就目前来说,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图书馆法都把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教育机构而免费为所有社会成员服务。“更没有哪一个国际组织提倡将图书馆作为经济实体”。[3]

(3)关于未来的图书馆是否仍具有公益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和现实已充分证明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这从图书馆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使命足以说明。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社会不存在公益性事业,我却认为,市场经济社会不仅仍存在公益性事业,而且应更发达。这正如刘兹恒等人所说:“无论经济如何发达,社会如何进步,也无论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如何先进,图书馆的使命(笔者注:此处“使命”系指“图书馆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地利用,为任何人的服务都不可以直接收费”)都不会改变,“社会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社会越进步,社会公益事业就越发达。显然,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图书馆事业在未来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图书馆的公益性也将表现得更加突出”。[4]

第二,图书馆是公共物品而不是私人物品(如“经济实体”),它不可能“自己独立生存与发展”。

(1)就整体而言,图书馆具备了“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现实中的图书馆基本符合社会公共需要5个特征的公共物品。”[5]“非排他性”,在此是指社会成员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非竞争性”,在此是指图书馆利用者的增减不会引起图书馆增加或降低成本。在网络环境下,在高度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上述特征将更加明显。而私人物品则相反,它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物品,排斥了其他社会成员享用,它还具有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用于交换的商品都是私人物品。

(2)图书馆不是“经济实体”。由前述可知,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它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平等的、免费的服务。它“由政府提供、由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调控,政府采用财政手段保证它正常运作,整体上不进入市场,其服务活动基本上不受商品价值规律支配”。[6]而“经济实体”是“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各种经济实体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自负盈亏”。[7]显然,目前中外的图书馆都不是“经济实体”,它们都不能“自负盈亏”。至于未来的图书馆,由于其公益性不会终结(反而增强),其依辅性永存,当然,也不会演变为“经济实体”。

第三,图书馆靠自己的知识产品和劳务输出也不能实现“自负盈亏”,因而自己不能“独立生存与发展”。

《徐文》推断,将来图书馆靠两种知识劳动输出(“知识产品的输出”和“对知识进行科学整序的劳务输出”)“与社会各个部门进行等价的商品交换而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依托”自己独立的知识产品和劳务输出“而使自己独立生存与发展”。

笔者认为,此推断不能成立。一是因为图书馆实行全部有偿服务(即商品化)与图书馆的公益性相悖;
二是因图书馆靠进行商品交换而进行有偿服务,会使社会成员中的穷人因付不起费用而越来越穷(知识贫困必然导致经济贫困),违背了图书馆办馆宗旨;
三是由于图书馆“不可能独立承担起保证自身良好运营的费用”。[8]图书馆实行商品性经营(或称“产业化”)后,“政府就会给图书馆‘断奶’,图书馆靠自己挣钱是难以维系的,最终将使图书馆失去生存的能力而导致消亡”;
[9]四是目前发达国家也还是由政府拨款支持其发展,并没有全部实行有偿服务和商业性运营。转贴于

总之,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
它不可能变成“经济实体”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
它不可能进行独立核算;
它不能独立承担起保证自身良好运营的费用;
即使发达国家也由政府支付图书馆主要经费。离开了政府支持,它不可能“自我生存与发展”。

4 “图书馆依辅性终结论”的危害及其影响

笔者认为,“依辅性终结论”的推断,其作用之用意是好的,但其效果却并不好,甚至对图书馆事业发展非常有害,理由如下。

(1)“依辅性终结论”导致图书馆产业化、市场化,必然要改变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图书馆也不再有承担为所有社会成员免费服务的义务。这是所有社会成员所无法接受的。这必然会引起社会成员的不满,从而失去社会的支持,进而影响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2)“依辅性终结论”导致图书馆全面实行有偿服务,使社会成员中一些人因付不起费用而远离图书馆,导致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穷富差距拉大,一方面会引起社会不安定;
另一方面国民素质会因得不到图书馆服务而降低,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依辅性终结论”导致图书馆商业化运营,政府必然给图书馆“断奶”,终使图书馆难以维系而失去生存能力而导致消亡。

(4)“依辅性终结论”会导致把图书馆提高到不应有的地位,从而失去广大社会成员的信赖,严重影响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5)“依辅性终结论”会导致图书馆的中介性的终结,因而其学术性、社会性、服务性也将不存在。图书馆是中介性机构,这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它不因时代变化、社会变迁而改变。而其附辅性、社会性、学术性、服务性等则由中介性派生出来。如果其“依辅性”不存在,或者说其依附性和辅助性都不存在,则前者会使图书馆失去存在的基础,后者则使图书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其“基础”和“价值”都失去了,哪还有图书馆呢?

总之,“依辅性终结论”实际上是“图书馆消亡论”的翻版,它不仅不能使图书馆让社会所有成员无偿受益,以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而且还会使图书馆失去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价值,从而促使图书馆消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书馆作为一种公益性机构(或公共物品)是不能演变为“经济实体”的,因而它不可能“自负盈亏”,也就不可能“自我生存与发展”。

引用文献

1 徐荣生.图书馆依辅性的历史性终结,图书馆杂志,2002(10):15~17

2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78

3 黄俊贵,林汉城.公共图书馆转型与定位的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5):5~9

4 刘兹恒,张久珍.信息技术与未来图书馆发展展望.见:王鹤鸣,马远良主编.《图书馆杂志》理论学术年刊,1998:221

5 沈小玲.论图书馆的经济学属性——公共物品.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1):80~82

6 同上

7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09

8 李静.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反观图书馆产业化.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3):133~137

9 卢子博.对改革2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见:卢子博主编.跨世纪的思考——中国图书馆事业高层论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36~37

参考文献

1 何善祥.应警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对图书馆的误导.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3(6):82~86

2 何善祥.产业化、市场化不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图书与情报,1997(4):1~7,15

3 刘雄武.论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6(1):38~40

4 易平.公共物品理论与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建设.2000(1):4~7

8 李立新.从公共物品理论看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6):28~30

9 范并思.从数字图书馆热看图书馆的核心能力.见:王鹤鸣,马远良主编.《图书馆杂志》理论学术年刊,2001:211~218

10 吴慰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98~99

11 邱五芳.论图书馆的公众性.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6):9~13

12 桑良至.数字图书馆与读者服务.图书馆杂志,2002(9):14~15,73

13 范并思.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纪念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创建150周年.图书馆杂志,2002(11):3~8

14 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360

15 王玮.从公共物品的角度看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3):55~57

16 马恒通.图书馆:能产业化吗?图书馆情报工作,2001(1):87~88,11

17 吴小红,吴晓芳.对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公益性的思考.图书馆学刊,2002(1):13~15

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第4篇

高职高专图书馆与我国其他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一样,与美学有着密切的、特殊的渊源。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年对图书馆美学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是质高量优、硕果累累,并以此来推动图书馆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同样,高职高专图书馆在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美的一切,如“美的存在、美的认识、美的传递和美的规律”等,用“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来警醒各位馆员,踏实进取,忠于职守,积极努力实现高职高专图书馆美的目标!

现就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高职高专图书馆与美学。

1 概况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之一,是甘肃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坚持“根植石化行业,传承铁人精神,人才培养延伸,培训服务前移”的办学特色,秉承“锲镂金石,修身诚化”的校训,励精图治,辛勤耕耘,培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各类毕业生。近年来,学院坚持“遵循规律,追求特色,产教结合,突出技能,适应市场”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该院图书馆在校训、校风的指导下,始终传承着美的教育,规划美的环境,提升师生美的心灵、美的意识与美的境界,以高职高专图书馆独有的美学特色,满足和适应学生、家长及社会用人单位三大顾客的需求和目标。

2 现状分析

(1)大环境: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一线应用性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是基础性、大批量的。而目前据官方记载,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应用性、货真价实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关系市场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等市场经济的特征日益彰显,迫切要求调整和理顺高职高专图书馆与市场、学校的关系。所以,改革的深入发展,倒逼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改革,并要把高职高专图书馆的美学教育,办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接地气的服务型教育,以符合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大势所趋。

(2)小环境:高职高专图书馆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作为职业美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和核心任务。为此,我院图书馆将继续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美学文化育人,适应社会转型期对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并持之以恒的为之不断奋斗!

3 审美教育

我院高职高专图书馆的审美教育,始终围绕着我国的现状,紧跟时代的步伐。正如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中指示明确提出的:“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指示,明确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职责。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我院图书馆的审美教育,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美学素养为目标;
我院图书馆的审美教育,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学院更是以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为主导作用;
我院图书馆的审美教育,把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美学文化中,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
我院图书馆的审美教育,是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全国高职高专图书馆的审美教育,只有在“人才兴,则国强”的指引下,才能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以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创造性,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步;
高职高专图书馆的审美教育,我认为不光是技术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社会正能量、正思维的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图书馆年终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对学习型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建设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公共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05-03

学习型社会又叫“学习化社会”,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赫钦斯(R.M.Hutchins)于1968年首次提出[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视为未来的社会形态正式推出[2]。随后,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欧洲等国家纷纷开始探索学习型社会建设,先后提出构建“学习型国家”“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等[3]。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认识。我国在21世纪初期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把“学习型社会”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在“十”中更是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1 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及建设必要性

1.1 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学习型社会,是指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主要载体,在相应的机制、手段促进和保障下,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4]。学习型社会的全新价值在于让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5]:终身性、开放性、创新性、大众性、发展性、自主性等。其中,以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

1.2 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在[6-7]: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创新的频率也随之加快。据专家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而知识的更新速度仅约73天就翻一番。人们要想跟上科技、经济的发展步伐,只有不断学习、完善自我。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据调查,2012年中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1998年美国为12.7年、德国为13.5年、日本为12.3年)。终身学习已经摆在每个人的面前。③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也需要不断学习。因此,不断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甚至全体社会的最基本生存和发展方式。

2 公共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优势[8-9]。

2.1 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与学习型社会的全民性相一致

学习型社会是指全民都有学习的机会,时刻都想着学习。全体成员不论年龄、性别,都会把学习的念头放在心中,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跟上时展的步伐。而公共图书馆则是一个很好的学校,馆藏资源免费向全体成员开放。且公共图书馆能够对各行各业的人员,包括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能够保障每个人公平学习的机会,从而实现对全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2.2 公共图书馆的全程性与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性相一致

学习型社会有一个特点,就是终身学习。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学习将贯穿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成为人们持续的、终身的活动。《公共图书馆宣言》写道:“公共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教育、自由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公共图书馆能够为公民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能够帮助不同年龄段的用户找到相应的资源和信息。

2.3 公共图书馆的民主性与学习型社会的自主性相一致

学习型社会倡导自我学习,尊重人们的个性、独立性及主体性。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定义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时间等因素。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和自主性学习相一致。首先,在时间上,公共图书馆是自由开放的,大众能够自己安排时间进行相应的学习。其次,图书馆的文献及阅读技术是较为完善的,学习者能够通过自主设计进行学习。最后,图书馆的专家经验丰富,能够对读者进行辅导和相应的帮助,对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好的作用。

2.4 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与学习型社会的社会性相一致

学习型社会既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社会化与社会学习化高度融合的典范。公共图书馆立志于为公众提供知识及信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的纳税人,可以自由平等地享用馆藏资源,从而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为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 四会市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服务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3.1 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夯实图书事业发展基础

经费不足是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共同存在的问题,也是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解决的。四会市图书馆秉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馆宗旨,积极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包括:①树立“有为有位”的意识,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四会市图书馆财政拨款从2012年的4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00余万元,经费增长速度逐年翻番。②利用四会地区社会人士热心公益事业的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接受设施捐赠、资金捐助、提品等多种方式,促进图书馆建设。2014年,四会市图书馆募捐资金达100余万元,募集藏书2万余册,另有书法、字画等藏品200余件,其中不乏珍品和精品。③“走出去”。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钟伟玲:公共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服务创新研究

3.2 创新管理体制,提升服务质量

公共图书馆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为此,只有通过管理体系的创新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鉴于此,四会市图书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包括:①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形成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②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以服务为宗旨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如:提供全天开放、简化借阅流程、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人性化服务等。③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对读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电话回访、工作座谈等,及时收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回应整改。④运用新媒体,开辟服务新途径。四会市图书馆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QQ群、电子邮件等,通过网络即时远程方式,为读者提供图书预约、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信息咨询等服务。通过上述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四会市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而且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塑造了公共图书馆的全新形象。

3.3 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发挥职能作用的基础,为此,四会市图书馆积极采取以下举措:①以读者需求为导向,馆藏文献资源采购趋于多样化。2014年,四会市图书馆新购藏书约3万册,图书种类齐全、覆盖面广、结构合理。此外,电子文献资源的引进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包括中外文数据库20多个,电子图书(期刊)约2万种,电子报刊约400种,并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②推进地域文化资源与科技融合,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如:“四会文化遗产数据库”“四会珍贵文献数据库”“四会民族风情数据库”“玉器文化数据库”“六祖文化数据库”等,不仅整合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服务资源,且彰显了四会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③优化图书管理。通过全开放、藏借一体的布局,根据读者的结构、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参考咨询和指导,从而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4 拓展服务内容,打造品牌图书服务

为了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四会市图书馆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打造品牌图书服务。包括:①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图书馆活动,吸引公众的参与,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2014年,在四会市图书馆开展的活动中群众参与达5万人次,其中“道德讲堂・文化讲坛”“玉苗周末故事会”“花灯会”已形成该馆的品牌活动,“文化报告厅”“苏世杰藏书室”“残障人士阅读室”已成为该馆的特色服务阵地。②关注弱势群体,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如:建立残障人士阅读室,设立有声读物阅览室;
开辟“亲子阅览室”,倡导亲子阅读,让家长参与孩子的阅读,启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加入四会市“千个梦想我实现”项目,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实现读书愿望。③打造志愿者服务品牌,登记注册“四图书友”志愿服务队,拥有志愿者156人,年服务时间达2,500个小时,其中与志愿服务队联合创建的“分享・信任・传播‘图书交换’服务”获得“四会市十佳公益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创意奖,并被列入四会市2014年公益扶持项目。

3.5 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

四会市图书馆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创新,力求让所有热爱学习的人都能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①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扩大服务体系的范围,实现城乡之间阅读资源的对等,有效提升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共享,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②建造社区图书馆。在街道文化站、居民小区等开辟“读者书吧”,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固定的阅读场所,也开辟了一个交流情感的休闲角。③推进“读者大篷车”项目。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流动图书车”,推行集中管理、专人负责的管理模式。截至2014年底,纳入四会市图书馆服务的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图书流动站、基层图书服务点等共150余个,为服务点赠送图书1,000余册,流动图书6.8万余册,服务基层群众2.4万人次。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壮大了读者队伍,增强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吸引力,把更多人吸引到阅读中去,加大了图书馆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4 结语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时展的必然选择[10]。公共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主动把自己融入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中,通过创新服务保障机制、管理体制、服务模式,优化馆藏结构,打造品牌文化服务等,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R.M. Hutchins.The Learning Society[M].London:PallMall,1968.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张金科.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2):135-137.

[4] 乔耿.论电大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12):94-96.

[5] 吴远芳.学习型社会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的新解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8-9.

[6] 苏海燕,刘孝文.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中的定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2):13-14.

[7] 刘岚.图书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1):15-16.

[8] 袁懿.学习型社会与图书馆[J].甘肃社会科学,2005(4):250-252.

[9] 倪艳.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定位与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