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关于普通话名言【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7-02 10:3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词缀指汉语附加式合成词的附加成分,表示词的意义或某种语法作用,是一种定位语素。位于词根之前的叫前缀,位于词根之后的叫后缀。前缀如‘老、小、第、初、阿’等,后缀如‘子、儿、头、们’等。”①提起词缀,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普通话名言【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普通话名言【五篇】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周口方言;
普通话;
词缀;
后缀;
区别;
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100—03

“词缀指汉语附加式合成词的附加成分, 表示词的意义或某种语法作用, 是一种定位语素。位于词根之前的叫前缀, 位于词根之后的叫后缀。前缀如‘老、小、第、初、阿’等, 后缀如‘子、儿、头、们’等。”①提起词缀,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普通话词缀,并且围绕其术语、含义、范围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主要是“在现代汉语里, 词缀是最小而争议最大的语法单位。”②事实上,和普通话相比,方言词缀无论从数量还是用法上,都毫不逊色。以周口方言为例,它属于中原官话区,位置毗邻豫徽两省交界,因而方言极具特色。就词缀来说,其前缀和后缀,都具有自身的魅力和研究的必要。本文主要就周口方言的词缀从类型学角度作深入探讨,并发掘其与普通话词缀的差别。

一、前缀

周口方言的前缀主要有名词性前缀和形容词性前缀两类:

(一)名词前缀

周口方言的名词前缀主要有“老”、“小”、“大”、“奥”等。其中前缀“老”和“小”,尽管普通话中也有这两个前缀,但其用法和普通话略有区别,“大”和“奥”则是普通话所不具有的两个前缀,对于这4个名词前缀,我们做一下分析。

1. 老:

(1) 老虎、老鹰、老鼠;

(2) 老张、老王、老赵;

(3) 老师、老公、老板;

(4) 老大、老二、老小。

(1)组是由前缀“老”构成的动物名词,含有凶猛或憎恶的感彩,周口方言和普通话完全相同。(2)组在普通话中,前缀“老”常常用在姓氏的前面,具有亲切的色彩。在周口方言中,也有老+姓氏,但这时的张氏王某等一般年龄较大,常见于老年人之间的称呼,且感彩为中性,这时的“老”不应当看作前缀,还应是词根。第(3)组“老师”一词,老派的周口人通常不使用,而喜欢用“先生”这个词语。“老公”在周口老人的眼中指“公公”,而在年轻人那里才指“丈夫”。“老板”则是随着改革开放才逐渐使用起来的,也有尊称的感彩。(4)组有别于普通话,周口方言中的“老”可以表示同胞孩子间的排行,例如:

看这两口子,男嘞是家嘞的老小,他家嘞(指妻子)是老大,双方爹娘差二十多岁。

此外,周口方言中,“老”还能够形成两个特殊的词语“老胖”、“老肥”,用来称呼熟悉的胖人,常常含有戏谑幽默的色彩,同时,这两个词语的前面还可以再带上前缀“大”表示程度,例如:

大老胖(肥),恁急慌(这么着急)干啥去耶?

2.小:周口方言中的前缀“小”和普通话相同的是,含义都并未完全虚化。和普通话不同的是,周口方言没有“小姐”、“小丑”、“小蜜”、“小市民”这些词语,相对常见的是“小菜儿”、“小年轻孩儿”(小伙)、“小车儿”(玩具车或供儿童骑乘的车)、“小媳妇”(结婚不久的女性)等,这时的前缀“小”含有亲切随意的色彩。

3.大。“大”在周口方言中可以用在称谓名词的前面表示尊称,例如:大叔、大婶子、大兄弟、大妹子等。

此外“大”还可以用于一般名词前面,如“大媳妇子”、“大老婆子”、“大男人”等,在感彩上,有贬义或自嘲的意思。

4.奥。周口方言的前缀“奥”通常用在单个的姓氏和名字(或双名的后一个字)的前面,例如“奥崔”、“奥辉”等,同时“奥”后面的姓氏和名字还常常儿化,一般用作长者对年轻人或比其年龄小的人的称呼,有喜爱的感彩。例如:

奥王儿,最近生意忙不忙?

这东西瞧着像奥莲儿嘞。

(二) 形容词前缀

周口方言里常见的形容词前缀,均构成“X+A”格式,整体上还是一个形容词,多含有描写性的意味,但构词能力不强。例如:瞎能、精瘦、梆硬、溜薄、滚圆、铮亮等。

二、单音节后缀

后缀,无论是在普通话还是方言词缀研究中,都是值得浓墨重彩去书写、来分析的。周口方言的后缀“形式比较复杂, 并且表义丰富”“无论是在构成形式还是在表义特征上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③如果从音节上划分,周口方言的后缀有单音节和多音节两种,其中尤其以单音节后缀为主,具体来看:

(一)名词后缀

1.子、儿、头.后缀“子”、“儿”、“头”在普通话中是基本无争议的三个后缀,常常附在其他语素的后面,起到双音化或构成名词的作用,因此它们一般被认为是名词的标志。周口方言里,这三个后缀也是最常见的后缀,它所组成的词语通常也是表示人、物的名词,这里我们不再一一赘述。但在细微之处,它们还是和普通话有区别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普通话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周口方言词语,例如(横线右边为周口方言词语):

好色之徒——骚胡蛋子;
倔强之人——别筋头;
没有儿子的人——绝户头。

(2)周口方言和普通话词语的所指基本相同,但说法有区别。例如(横线右边为周口方言词语):

a.单身汉——寡汉条子/呱呱鸡;
蝉——马唧拗子;
污垢——灰不就子/膈爆子;
刘海儿——汗绫子;
萤火虫——明明虫儿;
土块——坷垃头。

b.膝盖——不拉盖子;
烟囱——烟筒子;
油条——油果子。

c.拐棍儿——拐棍子;
饱嗝儿——饱嗝;
麦苗——麦苗子;
胡同——胡同子。

a组词语在普通话和周口方言中的含义大致相同,但构词的语素完全不同;
b组周口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存在部分相同的语素;
c组词语反应的是普通话词语和周口方言词语在有无后缀“子”、“儿”方面的区别。有的普通话词语含有后缀“儿”,但对应的周口方言词语却没有或改用后缀“子”。而有的不带后缀“子”的普通话词语到了周口方言中一般还能添加后缀“子”。

(3)周口方言和普通话词语相同,但词语的所指不同,例如:胡子——胡须;
鼻子——鼻涕。

“胡子”在周口方言里只表示胡须的含义;
“鼻子”在周口方言里除了表示身体部位外,还可以指鼻涕。

(4)周口方言在后缀使用上还有一种特殊之处,某一词语有没有后缀,有什么后缀其含义不同,这尤其表现在后缀子和儿的用法上,例如:周口方言“花”是统称,“花子”等于普通话的“花”,“花儿”则指棉花;
“老师”带上后缀“儿”,周口方言用来指“师傅”。

(5)关于后缀“头”,周口方言的后缀头除了具有普通话的常用法外,还可“头”以用在方位名词的后面,例如:“里头”、“前头”、“东头”“上头”。还能用在方位短语的后面,例如:“跟前头”、“脸前头”等。而后缀头在周口方言中还有一种用法是形成“X头Y”结构,例如:“地头蛇”、“墙头草”等,这时的“头”“仍然是后缀,而不是中缀,结构分析为“X 头+Y”,而不是“X+头+Y”。”④同时,周口方言后缀“子”也可以构成“X子+Y”格式的词语,例如:“花子菜”、“杠子馍”等。

2. 家(jie)。在周口方言中,“家”作后缀时为轻声,自身无实义,用在极少数名词的后面,一般指对方或他人,例如“小孩儿家”、“大闺女家”、“小闺女儿家”、“大男人家”等,例如:

大男人家成天粗到家里,算啥本事!

3. 价(jie)。周口方言中的后缀“价”和“家”读音相同,在用法上,“家”常用于人,“价”多表示时间,构成的词语仅限于“成天价”、“成年价”、“成夜价”三个。

(二) 动词后缀

周口方言的动词后缀是指常用在动语素的后面,整体构成一个动词的后缀语素,一般读轻声,通常含有一定的描写性。常见的只能用于动词的动词后缀有:

1. 么。寻么、捞么、估么等。

2. 悠。转悠、晃悠等。

(三) 形容词后缀

周口方言的形容词后缀通常用在形语素之后,组成双音节的形容词,有较强的描写性,常用的形容词后缀如:

1.乎。热乎、面乎(松软)、软乎、练儿乎(形容粥面条等做得恰到好处)等。

2.实。结实、壮实、硬实、壮实、敦实、厚实、瓷实、皮实等。

3.道。厚道、霸道、气道、魔道、筋道等。

(四) 兼用词缀

1.摆。用于动词:数摆(唠叨)、扯摆(胡说);
用于形容词:敞摆、鬼摆(炫耀)、烧摆(鬼摆)等。

2.棱。用于动词:支棱(竖着);
用于形容词:卜棱(不整齐)、斜棱等。

3.拉。用于动词:如:划拉、扒拉、拨拉、耷拉、叉拉(腿没有合拢)等;
用于名词:
疤拉、嘎拉;
用于形容词:斜拉、侉拉、踮拉(形容跛足走路的样子)。

周口方言的后缀“拉”可以形成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三种,但以动词居多,有一定的描写性。

4.巴。用于动词:作(去声)巴(手、脚等麻木)、硌巴、眨巴、糊巴、磕巴、挤巴、支巴、架巴、扭巴、将巴(勉强、对付)、对巴(同将巴)等;
用于名词:下巴、尾巴、嘴巴、结巴(口吃的人,亦可作动词)等;
用于形容词:紧巴皲巴、干巴、皱巴。

三、 多音节后缀

(一) 叠音后缀

周口方言中,除了有丰富的单音节后缀外,还拥有大量的叠音后缀,用于名词、形容词的后面,整体构成一个ABB式形容词。比如:

~巴巴:干巴巴、紧巴巴、皱巴巴;

~灵灵:水灵灵、脆灵灵、机灵灵;

~溜溜:直溜溜、圆溜溜、滑溜溜;

~得得:胖得得、棉得得(形容穿得很厚、很暖和)。

(二) 不X

“ 不X”后缀,常用在形容词的后面,组成一个三音节词语,具有很强的描写性,以指人、颜色、味觉的词语最为常见。例如:

短不粗(形容低胖的人)、灰不粗、苦不唧(同苦不津)、甜不梭(甜得不适口)、苦不津等。

四、 周口方言词缀的特点

(一)前缀

周口方言的前缀整体上数量并不多,有4个人名词前缀“老”、“大”、“小”、“奥”和少量几个只能组成特定形容词的形容词前缀。和普通话的前缀相比,周口方言与其区别并不十分明显。

(二)后缀

周口方言的后缀相对前缀更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它也是周口方言在词缀方面的特色,周口方言后缀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 类型多样。从我们上述分析来看,周口方言的后缀从音节上划分,有数量众多的单音节后缀和为数不少的多音节后缀;
而从类型上来看,周口方言有名词后缀、动词后缀、形容词后缀以及兼用后缀四种类型。

2. 构词能力较强。这一点从我们前面部分的分析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得出结论。但我们还要说明的是,周口方言的名词后缀,从我们搜集到的词语来看,组成的常用词语的总数已经突破了500个。尤其是后缀“子”,其所形成的双音节词语数量较少,而三音节、四音节的词语较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周口人说话的习惯,更主要还是为了表达更为清晰明确。

3. 多数读轻声。这也是和普通话后缀相同的地方,不再详谈。

4.中性词语较多。周口方言后缀构成的词语多数为中性词,但指称一类人时,却含有贬义。

5.以构成与生活密切的词语为主。我们发现无论哪种类型的后缀在周口方言里形成的词语均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词语,例如亲属词、动植物名词、身体部位、生活用品、常见动作行为等。

综上所述,周口方言的词缀数量丰富,种类多样,由于和普通话词缀作了对比,因此可以很明显发现周口方言的词缀,特别是后缀和普通话的不同,但从整体上看,和普通话的差别并不是很大,这主要还是因为周口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缘故。方言词缀问题也是方言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我们只是一个初步探索,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周口方言词缀,进而系统研究周口方言。

[注 释]

①钱曾怡.济南方言词缀研究[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②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J].汉语学习,2001(02).

③孟玉红.周口方言轻声后缀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④胡翠莉.绩溪方言词缀刍议[J].黄山学院学报,2009(02).

[参考文献]

[1]周口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周口地区志第二十二卷[K].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话;
赤峰普通话;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32-03

一、赤峰普通话的界定

什么是普通话?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逐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对普通话的定义重新进行了界定。所谓普通话也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1]这也是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的重点任务,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什么是方言呢?“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一般说来,历史长,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围广的语言,往往会出现较多的方言。古老的汉语发展到了今天,存在着多种方言。在形成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之后,全国各地的多种方言仍然与普通话同时存在着。赤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系统差别不大,赤峰方言在语法上与普通话语法差别最小,其次是词汇,只不过有一些赤峰特色词汇,源于语言接触及历史背景的关系。在语音上与普通话语音差别相比较是最大的,但是总体来讲它并不像其它方言区,比如湘方言、赣方言、吴侬软语等等与普通话语音相差万里。在语音辨识度上对于外地人来说基本可以听懂。当然赤峰方言形成的历史悠久,所以有其自身特色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赤峰方言与普通话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赤峰方言属于七大方言区中的北方方言区域,其中有属于华北―东北方言区域。所以赤峰方言便拥有了东北方言的特点。

什么是赤峰普通话?即普通话与赤峰方言的“折中”。中国地大物博,全国各族人民在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本地区本民族方言的影响,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都会与正宗普通话有所距离,带有一定方言特色。这种普通话有学者叫“地方普通话”,也有学者叫“普通话中介语”,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地方普通话”这一称谓,也就是“赤峰普通话”,笔者将简称为“赤普”。赤峰普通话是赤峰方言与普通话的过渡语言。在语音上大多与普通话语音相同,但少有部分还夹杂着赤峰乡音,有部分根深蒂固的乡音以及“根音”是摒弃不了的。在词汇上由于地理、历史等多种原因,融入了很多民族、地域色彩浓重的特殊词汇、专有名词等等。在语法上,它与普通话语法基本一致,语法属于语言规律性的“软科学”,所以比较具有稳定性,但是有些短语,有些语句的组合与普通话语法也不尽相同。赤峰普通话在赤峰方言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吸收了普通话中的精华部分,但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又不可避免的“携带”上了极具赤峰地方特色的“方言基因”。

二、赤峰普通话的特点

赤峰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家乡话色彩比较浓重。然而由赤峰方言去粗取精过渡到赤峰普通话,它与普通话的相似度便越来越近,但是它还是摆脱不了方言色彩。具体体现在语音、语法两个方面。

语音方面,声母特点。在普通话中声母有22个,但是在赤峰方言中多出了个[V]。现在在赤峰普通话中还在沿用,以“u”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变成了以“V”开头的音节。浊辅音v代替了元音u,充当了整个音节的零声母。例如“吴”由“wu”变成了“vu”,“挖”由“wa”变成了“va”,“温”由“wen”变成了“ven”,“我”由“wo”变成了“vo”。还有个情况也并存在赤峰普通话中,零声母音节加上了辅音声母。例如:e ai ao an en ang,作为零声母音节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在赤峰方言中,它们的读音会发生变化,在赤峰普通话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e鹅”在赤普中加上声母“n”读作“ne”,“ai矮”读作“nai”,“ao袄”读作“nao”,“an按”读作“nan”,“en摁”读作“nen”。

韵母特点。在赤峰普通话中,受方言影响,“o”圆唇元音要读为“e”不圆唇元音。例如“菠菜”的“菠”读作“be”,“婆婆”读作“pe”,“佛祖”中的“佛”读为“fe”,这种拼合规律不符合普通话规定的声韵拼合规律。“e”除“么”外,决不与b p m f四个声母相拼,所以很多赤峰籍大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中经常在此处被扣分。另外韵母“an”与“ai”相拼时,经常被“ê”所代替。例如“买”变成了“mê”,“馒”变成了“mên”。还有一种情况在赤峰普通话中也比较常见。在这里笔者先介绍一个概念,“发音时是由一个元音的舌位、唇形、口腔开口度向另一个元音的舌位、唇形、口腔开口度滑动,即动程。”由三个元音组成的复韵母,如iao在发音时其中“a”开口度最大,可是赤峰人发音时开口度颇小,不张嘴,使得元音“a”发音不响亮,由“iao”变成了“iou”音,如“邀请”、“鸟”等等。

语法方面,比较句特点。在赤峰普通话中,在比较句式里,除了用“比”之外还可以用“赶、跟、顶、过、有”等,例如“他赶上你高了。”“她有我漂亮吗?”以上是肯定比较句,在否定比较句中,赤峰人常用“不过、不上、没”等,如“我爸根本说不过我妈。”

疑问句特点。普通话的正反问句一般常在谓语中用肯定与否定并列的形式,如“你是不是老师?”“他知道不知道你家?”在赤普中的正反问句则采用简化形式。一般在陈述句末尾加否定副词“不”或“没”。如“你走不?”即“你走不走?””你看到他没”即“你看到没看到他?”这两种形式不尽相同,加“不”侧重于询问动作对象的内心意愿,而加“没”侧重询问动作性状的经历或是否已成事实。另外,加“不”后往往带有语气词“啊”,如“你吃不啊?”,“不啊”读作“吧”,在这种情况下整句话则带有催问的语气。而“没”后往往带有语气词“哎”,例“你吃没哎?”“没哎”读作“mê”音。在这种情况下整句话带有强调的意味,即在陈述句末加合成语气词“呢啊”,“呢啊”读作“nia”。例如“孩子在睡觉呢啊?”、“苹果三块钱一斤呢啊?”此时整个问句读升调,表示疑问。在语气色彩上大多表示惊讶、抱怨。

三、赤峰普通话的文化价值

(一)赤峰普通话与赤峰曲艺文化

氍毹佳话。在以前赤峰的戏曲台词中总夹杂着赤峰方言,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这些地道的赤峰方言土语已经慢慢过渡成赤峰普通话。原来戏院每逢年节都要演出应景剧目,以增添节日气氛,同时也为吸引观众增加收入。要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老舅分家》[2]一场,十分精彩。在语言学中,“老舅”是亲属称谓语,指的是母亲最小的弟弟。“老”作为称谓词语指年龄最小。比如“老叔”、“老婶”、“老姨”等等。现在在赤峰地区人们也使用这种用法。在赤峰普通话中也经常使用。当年赤峰名丑郭云秀饰演剧中老舅,可称一绝,他每年只露演一次,有人就是专门看“老舅”才进戏院的。

昭乌达民歌。列宁在谈到人民群众创作的口头文学时,说道“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的最深刻的根源应该是出自于广大劳动群众的最底层。它应该是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所挚爱的,应该将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联合起来”(见菜特金《列宁回忆录》)。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方文学戏曲常常掺杂着当地方言土语,这些方言土语经过加工,演变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从而变成了以下的曲目、民歌等等:在巴林民歌《翠玲》[3]中,描写了一对恋人相爱却不能相亲的悲剧。一唱三叹,感情真挚。歌中唱到:“红糖虽然能到心,不能一下吃一石。哥哥虽然和我有情分,可惜不能见我的面。要是我有蝴蝶的双翅,落在衣襟上跟你走。可惜我没这个福分,只好眼巴巴得把你瞅。”在这里“瞅”即看。是北方方言,在赤峰方言中也颇为常见。后来延续用到了赤峰普通话中,现在我们也时常说“我瞅一瞅”即“我看一看”。而翁牛特民歌《孟阳》[3]则描写了少女怀春的微妙情愫。同时其使用的词语也颇具赤峰特色。“十个飘带的荷包呀,是坐在后院鸟悄缝的,一针一线还没缝完,受到二嫂一顿数落,叫我多害臊呀,哥哥送了两千个铜钱才饶我。”这支民歌较上一个要诙谐幽默,生动形象。其中“鸟悄”、“数落”、“害臊”都是东北方言。由于赤峰离东北地理位置上比较近,所以在赤峰方言中出现了一些借词,像类似这种借词也都被囊括在了赤峰普通话之中了,这便是赤峰普通话极具特色之处。

(二)赤峰普通话与赤峰饮食文化

赤峰的饮食特点是蒙汉融合风格,内蒙古草原风味也是一大亮点,大街上有很多出售风味小吃的摊点,多以烤制的面食为主,具有酥脆香甜的特点。赤峰人给特色食品的命名也极具特色,颇具赤峰“峰味”。

汉族风味饮食。对夹,是赤峰四大名吃之中最有名的小吃,有人说它像西安的肉夹馍,也有人说它又像肯德基里的汉堡。对夹的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对夹原名叫“哈达火烧”、“杈子火烧”它们均是赤峰的方言。后来根据其做法、形状演变成普通话后变成了“对夹”。对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闯关东”时期,1917年,河北闹灾,民不聊生,河北人苏文玉,苏德彪父子,带着全家来到了内蒙赤峰做点小生意,但是仍就很难维持生计,后来从在宫廷做事的亲戚那里学会了制作火烧的手艺。后来经过创新研究出一种新食品,取名对夹。随后创办了赤峰最早的对夹铺――复生隆。2003年,赤峰对夹被评为内蒙古小吃品牌。哈达饼也是赤峰四大名吃之中的传统著名小吃。“哈达”是蒙语。哈达饼原产于乌兰哈达地区,“乌兰哈达”意为赤山或红山,即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现在在赤峰普通话中意译成为“哈达饼”。赤峰切糕,即粘糕。蒸好的粘糕是个“坨”零售或食用时候一片一片的切下来,所以俗称“切糕”。在赤峰方言中“切”念为阳平,二声。所以在赤峰普通话中人们也习惯用二声,大多数老人也都习用。在赤峰地区较为干旱,离赤峰街30华里的三眼井村一带出产的黄米粘性大,做出的年糕“筋道”而不“懈胎”。配之以红芸豆和大红枣,色、香、味俱佳。碗托,是一种陕北榆林与山西汉族传统面食,后来流传到赤峰地区。在赤峰方言里又叫“碗团”或者“碗坨”。现在赤峰普通话人们经常用作“碗坨”。所以说碗托人们不知道所为何物,一提到碗坨人尽皆知。碗团是用荞面同水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浇上醋、蒜、特制不辣辣椒,再将它用小刀划开,即可食用。

蒙古族风味饮食。奶豆腐,普通话称“乳酪”,蒙古语称为“胡如塔”,在赤峰普通话中称“奶豆腐”。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牛奶剩下的凝结乳倒入锅内煮沸,再加入少量的酸,就像用卤水点豆腐一样,使乳水和乳块分离。直到把水挤尽,再放入木质的模子里成型。这种奶食品在牧区极为普遍,它是牧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食品。手抓羊肉,这是普通话的名称。在蒙古语里即“达喇”,在赤峰普通话中我们就叫“手把肉”。它指的是羊的胯骨部位。这是一种最普通的肉餐,牧民其实用肉食招待宾客以用“布胡勒”为最尊,也就是我们赤峰普通话中的“烤全羊”。还有一种是“喀喇沁烤猪”也是最尊贵的礼遇,赤峰普通话称为“烤乳猪”,用2岁尚未生过牛犊的苏白牛,是原来喀喇沁王爷专为祭祀神灵和向清朝皇帝进贡而烧制的食品。以上这些美食的名称从蒙古语到赤峰方言再到赤峰普通话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而也可以看出赤峰普通话对赤峰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三)赤峰普通话与赤峰旅游文化

本文对此部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取数据,吸收取了各方建议和意见,修改原始量表。正式调查为现场发放纸质问卷的方法。从整体上看,论文在注重定性的描述和归纳基础上,利用定量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调查问卷的第一题经笔者统计28%的人选择“接触过一点”,22%的人选择了“接触过很多”,50%的人选择了“从来没有”,看来大多数赤峰人对赤峰普通话这个概念还是比较生疏的。在第2题中,62%的赤峰人能够正确选出什么是赤峰普通话的正确答案。此问卷能让赤峰人由不懂赤峰普通话概念到简单了解。在第3题中,大多数人选择在公共场所使用赤峰普通话。这说明人们认识到了赤峰普通话与赤峰方言的区别。说明人们对普通话的认同感还是比较高的。在第4题里40%的人选择了“C项不知道”,而51%的人选择了认为赤峰普通话与赤峰旅游文化形象是有关系的,只有仅仅9%的人不知道二者是否有无关系,笔者对接下来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提出了第5题,在第5题里有48%的人选择了“积极影响”,30%的人选择了“不知道”,仅有22%的人认为存在着“消极影响”,由此看来,大部分赤峰人认为推广赤峰普通话对发展赤峰旅游文化产业还有很大作用的。那么,在赤峰人心中有什么积极作用呢?笔者针对48%的即认为有着积极作用的群体提出第7个主观性问题,让他们写出理由,笔者总结如下:1、赤峰普通话比赤峰方言规范正式。2、对于许多外地游客来说,说家乡话不如普通话清晰易懂。3、高铁开通后,使用赤峰普通话能扩大交流面,进而带动经济发展。4、有些赤峰导游说方言俗语,不够专业,会影响外地游客对赤峰的形象。在被调查人中,大体就是上述这几点意见。像第3点和第4点提出的人比较多,占有53%左右。在接下来的题目中笔者有71%的赤峰人认为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导游也应该讲普通话,而10%的认为讲什么都可以。在最后一题中,81%的人群纷纷写出了自己的理由。大致也归纳如下:1、少数民族导游应该说赤峰普通话,方便外地游客理解,碰到特色人名、地名等可以说蒙语或其它民族语言。2、少数民族导游如果不说普通话会让人觉得不专业,有损赤峰旅游事业的发展。3、少数民族语言应该被汉族语言所融合,这是进步文明的象征。其中大多数人均提出了第一点和第二点。从以上问答题中证明了赤峰人对赤峰普通话的认可和发展态度,也表明了在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上,赤峰家乡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世明.昭乌达风情[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3〕顾会田.赤峰汉语方言的形成、归属及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4〕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宁乡方言;
个体量词;
普通话;
对比

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1-0014-02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根据熙的《语法讲义》(2006),可将汉语量词分为7类: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临时量词、准量词、动量词。其中个体量词是给个体名词计数的量词。个体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在整个量词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2007)附录《名词、量词配合表》收录原则明确指出:不收临时量词、集合量词、起单纯修饰作用的量词,主要收录个体量词。本文通过对湖南宁乡方言个体量词进行调查、统计。对其构成进行分析,揭示其不同于普通话量词的特征和规律,以期为宁乡方言、湘语词汇研究提供一定的素材,为丰富汉语量词研究提供语言事实。

1、宁乡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语言使用情况

宁乡县隶属湖南省长沙市,地处湘中东北部,东与望城、湘潭两县相连,南与娄底、湘乡、韶山接壤,西与安化、涟源相邻,北与桃江、益阳两县毗邻。本县以县城玉潭镇为界,有上下宁乡之分。宁乡县境域古为荆楚地。唐贞观元年(627年)置宁乡县,取乡土安宁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乡曾归属益阳、湘潭两地区,1983年划归长沙市辖。宁乡方言属于湘语。对于其归属的方言片,学术界一度认为属于湘语长益片,《湘方言语音研究》(陈晖,2006)认为宁乡方言下宁乡话属湘语长益片,上宁乡话属湘语娄邵片。笔者母语为宁乡方言双江口话,在求学过程中曾接触到来自宁乡各地的同学,交流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宁乡方言内部量词不一致情况,因此本文量词调查以笔者母语双江口话为基础,有音无字的土语注音也用双江口话语音进行标记。

2,宁乡方言的个体量词

笔者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附录《名词、量词配合表》,并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资料室所编《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对宁乡方言个体量词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我们所调查的名词范围仅限《名词、量词配合表》所出现的名词,文中将不再另作说明。

宁乡方言一共有个体量词81个。具体是:把、包、笔、部、餐、层、场、出、处、床、刀、道、滴、点、顶、栋、蔸、堵、段、朵、垛、发、分、份、封、幅、服、副、杆、个、根、股、挂、剂?i??、家、架、间、件、节、截、口?y??(一口菜,指饭桌E夹住的一筷子菜)、句、卷、口、块、粒、辆、缕、门、面、盘、皮、匹、篇p?i???、蒲、片、丘、卅、扇、身、台、滩、堂、条、筒、头、坨、尾、味、项、样、页、口?ai??(“一口雨”。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一阵雨”)、盏、张、阵、支、只、种、桌、座。

3、普通话的个体量词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名词、量词配合表》中所出现的量词,我们统计出普通话个体量词122个。具体是:把、瓣、包、笔、部、餐、册、层、场、乘、次、出、处、床、刀、道、滴、点、锭、顶、栋、堵、段、顿、朵、垛、发、番、方、分、份、封、峰、幅、服、副、杆、个、根、股、挂、管、户、恍、级、剂、家、架、间、件、节、截、句、具、卷、颗、棵、孔、口、块、粒、辆、列、领、绺、垄、路、缕、枚、门、面、名、盘、泡、匹、篇、片、期、丘(《现代汉语八百词・名词、量词配合表》和《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均未出现量词“丘”,但《现代汉语词典》(2005)释义出现了“量词”项,我们把“丘”列入“普通话的个体量词”)、阕、扇、身、声、艘、所、台、抬、滩、堂、条、贴、挺、筒、头、团、丸、汪、尾、味、位、项、牙、眼、样、页、则、盏、张、桢、阵、枝、支、只、种、轴、株、幢、桌、子、宗、尊、座。

4、宁乡方言和普通话个体量词构成对比分析

一是宁乡方言和普通话共有个体量词

普通话和宁乡方言共有个体量词74个:

把、包、笔、部、餐、层、场、出、处、床、刀、道、滴、点、顶、栋、堵、段、朵、垛、发、分、份、封、幅、服、副、杆、个、根、股、挂、剂、家、架、间、件、节、截、句、卷、口、块、粒、辆、缕、门、面、盘、匹、篇、片、扇、丘、身、台、滩、堂、条、筒、头、尾、味、项、样、页、盏、张、阵、支、只、种、桌、座。

这共有的74个量词,在量名搭配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因篇幅有限。本文对普通话与宁乡方言量名搭配差异情况将不进行详细阐述。

二是宁乡方言中没有而普通话有的个体量词

宁乡方言中没有普通话有的个体量词共有48个(这里所说的“没有”是就我们的调查范围而言的,下同):

瓣、册、乘、次、锭、顿、番、方、峰、管、户、恍、级、具、颗、棵、孔、列、绺、领、垄、路、枚、名、泡、期、阕、声、艘、所、抬、贴、挺、团、丸、汪、牙、眼、位、则、桢、轴、株、幢、子、枝、宗、尊。

三是宁乡方言有而普通话里没有的个体量词

宁乡方言中有普通话没有的个体量词共有7个。

蔸、口(?y??)、蒲、皮、卅、坨、口(zai??)

对于以上7个个体量词。笔者查阅了湖南方言研究丛书部分专著,其中长沙方言有个体量词“坨(写作‘它’)”(鲍厚星,1999),常德方言有个体量词“皮、蔸、坨”(郑庆君,1999),涟源方言有“蔸、坨”(陈晖,1999),常宁方言有“蔸、坨(写作‘砣’)”(吴启主,1999),东安士话有“皮、坨(写作‘它’)”(鲍厚星,1998),衡山方言有“蔸、蒲、坨(写作‘砣’)”(彭泽润,1999),娄底方言有“皮、坨(写作‘砣’)、口(zai??)”(刘丽华,2001),溆浦方言有“蔸、坨(写作‘它’)”(贺凯林,1999),宜章土话有“蔸”(沈若云,1999),沅陵乡话有“蔸(写作兜)”(杨蔚,1999)。

5、宁乡方言个体量词的构成特点

由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宁乡方言与普通话个体量词比较,在构成上存在如下特点。

第一,宁乡方言个体量词不及普通话个体量词丰富调查结果显示,宁乡方言个体量词远不及普通话个体量词丰富。《现代汉语八百词》附录《名词、量词配合表》记录了普通话里共有122个个体量词,而宁乡方言一共有个体量词81个。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普通话里许多名词可以用多个量词搭配,但在宁乡方言里只有一个量词。如普通话里名词“楼房”可以用个体量词“座、栋、所、幢”搭配,在宁乡方言里只有一个个体量词“栋”与之搭配。又如普通话里“图章”可以用个体量词“个、颗、方”搭配,在宁乡方言里只有一个个体量词“只”与之搭配。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第二,宁乡方言有自己的通用量词“只”

在两种语言系统共有的74个个体量词中,“个”为普通话通用量词,《名词、量词配合表》共有165个名词可以与“个”搭配,而在宁乡方言只有13个能与之搭配。“只”为宁乡方言的通用量词,《名词、量词配合表》只有33个名词可以与“只”搭配,而在宁乡方言有116个名词能与“只”搭配。湖南师范大学罗昕如在《湘语的通用量词“只”》(2007)中认为,湘语中“只”的通用范围比“个”在普通话中的通用范围还广,广泛用于没有专用量词和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包括用于表示人、动物、植物、食品、服饰、房舍、器物、天文、地理、时间、抽象事物等各类名词。下宁乡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只”的通用情况与之非常相似。

第三。宁乡方言带书面色彩的个体量词少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第4篇

《福建省实施〈重话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已由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5月26日通过,现予公告,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6年5月26日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2006年5月26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管理,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的规范汉字。

第三条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同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省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定和组织实施全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规划;
组织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活动;
指导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应用的培训和水平测试工作;
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负责管理和监督本单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下列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一)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对国家机关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使用列入对学校督导、检查、评估和考核的内容;

(三)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通信、信息产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分别对广播、电视、出版物、网络以及信息技术产品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商标以及广告、招牌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

(五)民政行政管理部门对地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的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

(六)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

(七)公安机关对居民身份证、户口簿中公民的姓名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六条省、设区市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管理实施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第八条下列情形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国家法律规定可以使用方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的除外。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办公、会议、面对社会公开讲话等公务讲话等公务活动时的用语;

(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用语;

(三)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主持和采访用语,影视用语,汉语文音像电子出版物的用语;

(四)商业、旅游、文化、体育、铁路、民航、城市交通、邮政、电信、银行、保险、医院等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用语。

第九条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和其他交往活动,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方言。

第十条下列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下列等级标准:

(一)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为一级乙等以上水平,其中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为一级甲等水平;

(二)教师和申请教师资格的人员为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为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普通话语音老师为一级乙等以上水平;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三级甲等以上水平;

(四)公共服务行业中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广播员、解说员、话务员、导游等为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对普通话水平未达到规定等级标准的人员,所在单位负责组织并督促其参加培训。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证上岗的或者国家对普通话等级标准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由省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构具体实施。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由省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发。

第十二条每年九月份第三周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新闻媒体负责宣传周活动的宣传报道,学校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推广普通话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三条下列情形应当以规范汉字基本用字:

(一)公务用字;

(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用字;

(三)汉语文出版物用字;

(四)影视屏幕用字;

(五)公共服务行业用字;

(六)道路、建筑物的名称标志以及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

(七)广告、招牌用字;

(八)商品包装、说明用字;

(九)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称用字、人名用字;

(十)汉字信息技术产品的用字;

(十一)网站面向公众的用字。

第十四条广告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用语应当清晰、准确,用字应当规范、标准。

建筑物的命名要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使用不科学、不规范、名不副实、格调低俗的名称。

第十五条招牌中的手书字、提倡使用规范汉字。

在公共场所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手书招牌、应当在明显的位置配放规范汉字的招牌。

第十六条在公共场所的用字不得单独使用外国文字或者汉语拼音。需要配合使用外国文字或者汉语拼音的,应当采用以规范汉字为主、外国文字或者汉语拼音为辅的形式,规范汉字的字体应当在于外国文字或者汉语拼音。

各类汉语文出版物不得在汉字标题或者行文中将汉字表达的词汇用外国文字代替,专业术语、缩略语确需要使用外国文字的除外。

第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医务人员、编辑、记者、汉字字幕制作人员、校对人员、学生以及从事印章、牌匾、广告制作等工作的文案人员的汉字应用水平,应当符合国家相应的规定。

第十八条公民和新闻媒体可以对社会用语用字进行监督,对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不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使用语言文字的,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不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使用语言文字的,由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予以批评教育,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广告、招牌用字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责令限制改正;
拒不改正的,责令拆除,并处一千元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地名标志用字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责令限制改正;
拒不改正的,按照有关规定予处罚。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方言 普通话 词汇差异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4-02

汉语是一种多方言的语言。总的来说,各地区方言与共同语普通话的差异,大多数都突出表现在语音方面,有的甚至到了听不懂,不能直接通话的程度,比如闽、粤方言等。其次是词汇的差异,语法的差异相对较小。正因为如此,高校普通话课堂教学和训练总是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而不是方言词汇和语法,普通话的初学者也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方言语音的辨正上,而对方言词汇和语法的关注较少,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普通话的教学只停留在对方言语音的辨正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方言区的普通话学习者如果不重视方言词汇和语法与普通话的差异,而用自己方言有的词语和句法格式说话,即使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也会让人费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闹出笑话。根据多年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经验,本文以川渝方言与普通话为例,从词汇差异的角度探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就川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而言,由于川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川渝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尽管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平翘不分、鼻边音不分等),但这种差异属于大同小异的程度。相比之下,川渝方言在词汇上与普通话的差异更大,表现更突出。因此,对于川渝方言区的普通话学习者而言,了解川渝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差异,并熟练掌握二者之间的对应转换规律,这是普通话课堂教学不容轻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词汇方面,川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义相同,词形略有差异

川渝方言中有一部分词语的词义和使用范围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在词形上二者略有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构词语素相同,词尾不同

普通话和川渝方言中都有词尾“子”、“头”、“儿”、“巴”等,但二者带词尾的词语并不完全对应。部分川渝方言中带有词尾的词语,普通话中往往不带;
或者二者都带有词尾,但所带词尾各不相同。

1.川渝方言带有词尾,普通话不带词尾(括号内为普通话词语,括号外为川渝方言词语。下同)。例如:

今年子(今年)、树子(树)、梨子(梨)、水瓶子(水瓶)、水管子(水管)、茶缸子(茶缸)、狗子(狗)、羊子(羊)、鸡子(鸡)、虾子(虾)、葱子(葱)、鞋子(鞋)、蚕子(蚕)、狗儿(狗)、猪儿(猪)、猫儿(猫)、苍蝇儿(苍蝇)、麻雀儿(麻雀)、蚂蚁儿(蚂蚁)、风筝儿(风筝)、老板儿(老板)、桶儿(桶)、锅儿(锅)、盐巴(盐)、嘴巴(嘴)、牙巴(牙)

2.川渝方言和普通话分别带有不同词尾。例如:

锅头(锅里)、碗头(碗里)、灶头(灶里)、夜头(夜里)、枣子(枣儿)、裤儿(裤子)、帽儿(帽子)、长衫子(长衫儿)

(二)构词语素相同,重叠与否不同

在川渝方言中,重叠式是一种能产性非常强的构词方式,川渝方言的名词大都可以重叠,有的名词重叠后还可以儿化,表示细、小的意义和喜爱、可爱的感彩。而普通话的名词则较少重叠。川渝方言中名词的重叠式,普通话多用单音节词或加词尾“子”、“儿”等来表达。例如:

洞洞(洞)、草草(草)、槽槽(槽)、坡坡(坡)、板板(板)、渣渣(渣子)、盖盖儿(盖儿、盖子)、坎坎(坎儿)、缝缝(缝儿)、瓶瓶儿(瓶子)、杯杯儿(杯子)、罐罐儿(罐儿)、盆盆儿(盆儿、盆子)、篮篮儿(篮子)、棍棍儿(棍儿、棍子)、边边儿(边儿)、哨哨儿(哨子)、圈圈儿(圈儿)、桥桥儿(桥)、沟沟儿(沟)、尖尖儿(尖儿)、泡泡儿(泡儿)、裙裙儿(裙子)、豆豆儿(豆子)、瓤瓤(瓤儿)、蚊蚊儿(蚊子)、虫虫儿(虫)、叶叶(叶子)、根根(根)、影影儿(影子)、带带(带子)、盒盒(盒子)、疤疤(疤子)

(三)构词语素相同,组合顺序不同

川渝方言中,有部分词语与普通话存在同素异序的差异,即构词语素完全相同,组合语序不同。例如:

鸡公(公鸡)、鸡母(母鸡)、鸭母(母鸭)、闹热(热闹)、气力(力气)、人客(客人)、堰塘(塘堰)、齐整(整齐)

(四)构词语素部分相同

部分川渝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构词语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1.川渝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前一个构词语素不同。例如:

酒米(糯米)、海椒(辣椒)、胡豆(蚕豆)、包单(被单)、斗碗(海碗)、点醒(提醒)、夜饭(晚饭)、脚猪(公猪)、叫鸡(公鸡)、虼蚤(跳蚤)、将才(刚才)、枝圆(桂圆)

2.川渝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后一个构词语素不同。例如:

抽抽(抽屉)、角角(角落)、胡豆(蚕豆)、呻唤()、对子(对联)、桑泡(桑葚)、蜂糖(蜂蜜)

3.川渝方言与普通话词语其中一个构词语素不同。例如:

耳子(木耳)、鸡婆(母鸡)、鸭青(公鸭)、壁头(墙壁)、指拇(拇指)、雁鹅(大雁)

对于川渝方言区的普通话学习者来说,这类方言词语不但量大、面广,而且口熟、耳熟,说出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极易给普通话的学习却带来不利的影响。普通话课堂可设计相关词汇的差异比较作为教学内容,并引导和训练学习者熟练掌握二者之间的对应转换规律。

二、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

相同的词义,在川渝方言和普通话中却用完全不同的词形来表示。川渝方言中这类与普通话词义同而词形不同的词语数量相当庞大,从学习普通话的角度来看,这就需要学习者下死功夫“牢记”,否则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用普通话语音说方言词语的现象,形成所谓的“椒盐普通话”、“川普”,既影响意义的表达,又引人发笑。列举数例如下:

檐老鼠儿(蝙蝠)、偷油婆(蟑螂)、羊丁丁(蜻蜓)、丁丁猫(蜻蜓)、雷公虫(蜈蚣)、灶鸡子(蟋蟀)、灶屋(厨房)、稀饭(粥)、嘎嘎(肉)、心子(馅儿)、白墨(粉笔)、铺盖(被子)、脑壳(头)、手膀子(胳膊)、脚杆(腿)、二天(以后)、二回子(下次)、高头(上面)、底脚(下面)、以头(里面)、啥子(什么)、啷个(怎么)、瓜(傻)、哈包儿(傻瓜)、告花子(乞丐)、苕(土)、默倒(认为)、阴倒(暗地里)、好久(什么时候)、老挑(连襟)、荩ò⒁蹋、Q仆爬(摔倒)、一盘儿(一次/一回/一下)、幺台(介绍)、巴(粘/贴)、打牙祭(改善伙食)、日白(闲聊/吹牛)、争(欠/差)、角孽(吵嘴/打架)、阁牌(胡牌)、犟(倔)、偷二(强盗)、背时(倒霉)、怄气(生气)、开刀(动手术)、妹妹儿头(刘海)、包包儿(口袋儿)、尿包(膀胱)。

三、词形相同,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

川渝方言中有的词语从词形上看与普通话是同一个词,但二者表达的词义却不完全相同。如果一方或双方都是多义词、表达多个意义时,则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些意义相同,而其余的意义并不一样;
或者二者的使用范围有宽窄之别。学习普通话,要注意辨别这类词语词义的异同,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对应转换关系,从而自如地运用普通话准确地传递自己的交际信息。例如:

四、川渝方言中有而普通话中无的词语

某个概念、意义在一种方言或方言中用词语来表示,另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则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只能用短语、句子来表示,这就是语言中的词语缺位现象。川渝方言和普通话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即川渝方言中的某个词语在普通话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来。

造成川渝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词语缺位的原因:

一是概念和意义的缺位造成词语缺位。有些事物只在川渝地区有而在其他地区并不存在,因此只有川渝方言中才有用来指称它的词语,其他方言或普通话中词语缺位。例如:

箢篼:盛东西的竹制农具,形同撮箕,有柄。

烘笼儿:竹篾编成,内置一个陶瓦钵,冬天在里面放上木炭用来取暖。

扦担:将竹木等削尖两头,用来挑谷禾柴草等的农用工具。

粑粑:由米、面等制成的各种饼类食物的总称。

川渝地区有很多这样的特色食物如:麦子粑粑,叶儿耙、鸭儿粑、猪儿粑、泡粑等。

二是概念或意义未能固化成词导致词语缺位。说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某种概念或意义有的人认为重要,给予命名;
而有的人则认为不那么重要,不予命名。一些在川渝方言中得以命名并固化成词的概念或意义,在普通话中却没有,从而形成词语的缺位。例如:

箩箩、筲箕:手指上两种不同形状的指纹,川渝人观察到并认为它们很重要,可以预示人的命运前途。

cáo:久不吃荤腥、或蔬菜吃得过多而引起的人体肠胃不适,心理上渴望油荤的感觉。如:天天吃白菜萝卜,咋个不潮嘛?心头潮得很,该打牙祭了。

qiáo:烹调时于主菜之外加上少量其他配菜一起煎炒等!

kǒng:本指一种烹饪方法,在食材中加少量水,盖紧锅盖,用微火把食物焖熟。又指温度高、湿度大,使人感到闷热难受的感觉。

这类词语在川渝方言中比较少,说普通话的过程中若遇到某个词语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转换而又不得不说时,可以引导学习者选择普通话中表达内容相当的短语、或者组织相应的句子来表达。

参考文献:

[1]高廉平主编.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邓红华.高校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语文,2006(11).

[3]宋玮.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4]邓英树、张一舟主编.四川方言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梁德曼、黄尚军.成都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翟时雨.重庆方言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