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建筑学专业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7-02 10:4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适合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学专业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学专业论文【五篇】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适合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以及同一课程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方法尽可能直观。“建筑制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识别和绘制,学会由实物到图形的相互转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模型和挂图,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从网上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最大限度地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专业施工图”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图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绘制图纸“知识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绘制图形的顺序。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充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建筑制图”涉及到数学、物理等知识,而部分中职生因为这些科目的学习基础差,从而对学习这些知识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可能因听不懂而不愿学习。但是,如果教师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那效果比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要好多了。

(3)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大部分学生反映“建筑制图”枯燥难懂,特别是对刚刚学习建筑专业知识的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要想让学生尽早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乐趣,我觉得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将书本知识和现实中与该知识有关的特别是学生大都熟悉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投影法有关内容时,可以以学生平常都知道的灯下面的影子和太阳下面的影子为例;
在学习点、线和面投影的时候,可以以教室的三维空间为例。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制图”这门课实践性很强,只有搞好实践教学这个环节,才能让学生在巩固、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的技能知识。为了搞好实践教学,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习条件,如学校的各种挂图和教学模型等;
另一面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例如,在学习三面投影图的画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三棱柱和正三棱锥,然后让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模型画出三面投影图。

三、利用好视图、轴测图和立体模型之间的转换练习,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建筑制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识别和绘制,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看物画图、看图想物,进行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相互转化的训练,形成空间概念。在“建筑制图”中,轴测图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其表现出来的效果与我们观察物体的视觉角度相似,所以搞好轴测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由于部分中职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他们仅能识别一些诸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简单图形,所以在轴测图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轴测图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精选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作为教学对象。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画一些轴测图的草图,因为中职生基本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绘画知识和能力,这样让学生亲自操作,可能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学生掌握了轴测图,就可以根据轴测图画出物体的三视图,并由轴测图去想象物体的真实形状。经过这样的循环往复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树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根据建筑电气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建筑电气专业的实验教学要求,包括实验实训内容、对应的实验实训室建设,建设规模,学时划分等,同时对实验实训的课程设计等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学校 建筑电气 实验实训

1 建筑电气专业学生的服务对象 目前,从事建筑电气行业的人员,基本上是从工业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然而,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规模化发展,尤其是2000年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安居工程”20年发展计划以来,建筑电气技术应用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不断地走向深入。而其从业人数也迅速增加,据报道,目前全国物业管理从业技术人员至少有80万人,从事安防产品和工程的人员约有50万人;
从事建筑电气设备生产制造的人员也在50万人以上。巨大的市场人员需求,促使建筑电气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就目前的建筑电气专业从业方向分析,其专业学生的流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设计院及研究部门 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研究的设计部门和研究院所,进行建筑电气专业的建筑施工设计和专门研究。

1.2 生产制造企业 进行建筑电气专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人员需求巨大。

1.3 工程施工企业 进行建筑电气专业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人员需求巨大。

1.4 物业管理企业 进行建筑电气专业设施(产品设施和工程设施)的维修、保养、管理等人员需求巨大。

1.5 其它企业 2 建筑电气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 建筑电气专业学生的理论技能,通过其理论课的学习得到充实和提高。这里针对其实践技能,通过实训、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题目设计等,使学生达到市场对专业学生所要求的目的。

2.1 培养学生建筑电气工程的实际设计能力 建筑电气工程中,包含的强、弱电系统较多,以楼宇自动控制系统(BAS)为例,常用的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产品有哪些?其中某个产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系统的控制点位表如何设计?系统中所用设备如何配置?设备的名称、型号、品牌、特点等等问题,作为设计人员,应该有充分的了解。作为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设计,学生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2 培养学生建筑电气设备或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 建筑电气专业的学生,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和产品,对这些设备或产品的组成结构、功能、原理等理论知识功底深厚,但可能具体到某一个品牌的产品,则不得其详。原因就是学生对产品的具体设计和开发不具备素质。因此通过实训、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题目设计等,面对专业产品,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设计、研发能力。

2.3 培养现场建筑电气系统的专业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 无论是大型建筑工程公司,还是专业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公司,都离不开专业的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工程要求他们不但对设计图纸清楚透析,还必须对电气工程的施工,包括施工设计、施工组织等程序有一定实践基础,当然更需要对施工所使用的设备和产品深入了解。因此,学生在学校就需要通过实训和实验全面学习工程管理和设备、产品安装调试技术。

2.4 培养现场建筑电气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 面对智能建筑的电气系统,物业管理技术人员不但对各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原理、运营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对系统的检修、维修、保养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同时对系统的更新改造、升级换代,甚至革新具备技术知识基础。

3 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由于建筑电气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不但是强电与弱电的结合,更是建筑技术、电工技术、电器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的综合体现。因此,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就显得较为复杂。

3.1 建筑电气在智能建筑中的系统应用类别划分 (1)高低压配电等强电系统;
电梯、冷水机组、空调机组、给排水系统等大中型用电设备;

(2)消防系统;

(3)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系统;

(4)闭路电视监控与防盗、背景音乐与紧急广播、一卡通管理、对讲门禁、停车场管理等弱电控制系统;

(5)物业管理与收费系统,包括三表远传抄送系统。

3.2 按智能建筑对系统的划分 按智能建筑对系统的划分,应包括:
3.2.1 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实现对楼宇中所有用电设备的集散控制。主要集中在空调机组、冷水机组、给排水、变配电、电梯等设备的远程集散控制。

3.2.2 消防自动化控制系统(FAS) 实现烟感报警、紧急按钮报警、玻破报警、电话呼叫等火灾报警系统,联动消防泵和水喷淋系统实现消防自动控制。

3.2.3 安防自动化系统(SAS)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

3.2.4 通讯自动化系统(CAS) 有线电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3.2.5 管理自动化系统(MAS) 人员档案管理、收费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系统集成管理等。

3.2.6 家庭自动化系统(HAS) 随着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家庭智能化系统也已成熟并进入家庭。包括住宅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安防报警系统、双向信息系统、家电控制系统、三表远程抄送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的集成与联网等。

3.3 建筑电气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综上所述,根据楼宇智能系统的划分,结合楼宇智能系统的应用情况,建筑电气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可设置如下。

3.3.1 建筑电器实验室 将用于建筑中的电器设备:冷水机组(或模型)、空调机组(模型)、电梯(模型)、高低压配电柜、给排水系统、照明配电系统等,组建成立一个实验室,以完成对建筑电器设备的实验、实训、设计等课程。

3.3.2 楼宇自控实验室 实现对楼宇电器设备的集散控制,此实验室的建设应和建筑电器实验室结合,利用建筑电器实验室的设备,实现楼宇自控实验室的建设。

建筑电器实验室的建设,即完全独立,又可为楼宇自控实验室提供节点,满足楼宇自控实验室的实验要求。

3.3.3 消防自动化实验室 由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喷淋系统等组成,完全实现楼宇火灾报警系统的应用功能,满足实验要求。

3.3.4 安防自动化系统实验室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含报警监控中心)、防盗报警系统(含有线系统和无线系统)等组成的安防自动化系统实验室,由前段各种摄像机、防盗报警探测器,控制中心的电视监视墙、矩阵控制主机、硬盘录像机、画面分割器等组成。完全组成一个应用体系,实现实验要求。

可以将建筑中的背景音乐与紧急广播系统建设在此系统中。

3.3.5 计算机网络及通讯实验室 通过综合布线——垂直干线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工作区域子系统等建立网络通路,实现建筑的宽频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Internet接入服务、社区Intranet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平台建设等。

有线电视系统、电话系统等也是本系统的组成部分。

3.3.6 一卡通系统实验室(物业管理系统实验室) 随着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发展,一卡通系统的应用领域愈来愈广,门禁管理系统、消费管理系统、考勤系统、巡更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楼宇物业收费管理系统等的应用,使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得到提高完善。而建筑物的使用管理,需要通过物业管理来实现,如果把物业管理中人、钱、物的管理归为一类的话,此实验室可以成为物业管理实验室,通过系统集成的物业管理软件,全面实现建筑物的物业管理自动化。通过以上系统的建设,实现对一卡通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的实验要求。

3.3.7 智能小区实验室 可视(非可视)对讲门禁管理系统、室内安放系统、住宅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双向信息系统、家电控制系统、三表远程抄送系统等 以及室内系统的集成与联网建设等组成了完善的智能家居系统。本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的系统及设备较多,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室。

4 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思想 实验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独立、全面、完整的智能化系统,它的设计应充分满足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等要求,具备以下条件。

4.1 实验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现代楼宇最先进的系统 建筑电气系统发展迅速,不但包含的子系统众多,而且新产品不断涌现。因此,实验教学系统应全面完整地反映现代楼宇智能化系统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4.2 各系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实验教学中所选用的系统,应具备系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学生通过每个系统的学习,能够充分掌握系统的原理、功能,熟悉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过程。

4.3 系统方便的重复安装调试功能 系统只有设计得简单方便,具有很强的可重复安装调试性能,才能充分满足教学的要求。

4.4 系统设计应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同时满足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要求 实验是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验课,掌握了解设备的性能特点,一次仅两个或几个学时而已。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需要通过设计训练,来达到学生掌握设备应用技能的教学过程,可能安排两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其教学目的显然不同。通过安排实验和设计,在能充分发挥设备作用的同时,既能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学到不同的应用知识,又可使教学内容不发生冲突。

4.5 系统设计应满足不同专业的应用要求 建筑电气专业无疑是实验教学的服务对象,但系统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但应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同时应考虑到其它相关专业如暖通、给排水、电气等专业的教学实验要求。也应该考虑到服务社会,为社会相关企业培训相关人才时的实验要求。

4.6 充分利用社会相关公司或单位的已有设备,降低投资成本 智能大厦或小区已非常普遍,相关的公司或单位已具有现场实习实验条件,如何有效的利用社会上已有的系统设备资源为教学服务,或成立相应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使教学与使用相结合,减少投资,是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5 实验、实训与设计教学内容的划分 建筑电气每个子系统都有其特定的设备组成与系统功能,组成系统的每一个设备,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学习的重点。因此,配合理论教学进行的实验、实训和设计等课程,其重点不同于教学并各有侧重。

实验课把重点放在对系统设备的结构组成、性能参数、硬件维修、软件编写、工作原理等方面,较为合适。

实训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各智能化系统的系统组成、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安装、调试等方面。

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应以现有的系统为参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应用于建筑中的电气系统,并要求他们将设计的方案通过组装成实际的系统,实现预先要求的结果来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因此,实验教学的设计同时考虑到实验、实训、课程或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这样,使实验室同时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等,以其考虑的对象和教学目的不同进行设计。区别如表1所示。

6 实验室的建设规模与实验实训学时的安排 对各实验室的实验内容设计安排需要丰富充实,符合建筑电气专业对实验部分的教学要求,各实验室的建设规模以满足教学实验、实训为准,具体建设规模和教学学时的安排建议如表2所示。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指引,以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主要包括材料的采集、计划的策划和方案的制订、执行、检测、评价等全套的行为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指引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注重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解决问题,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修改制定的计划,让教学方法更加完善,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色

(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主体,教师则是辅助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运用开展项目、展示案例等方式,使学生清楚学习目标,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和把握好方向。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色,因材施教,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多给予学生肯定,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2)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求按时完成制定的行为目标。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单单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而完全抛开理论知识的指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践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依据正确的思路来学习知识。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建筑教学中的应用

(1)采用实地考察教学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并且直接进行讲解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学习建筑知识。教师和学生可以到建筑工地上课,一边理论解说,一边实际操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2)采用仿真情景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是制造一个仿真的、特定情景的课堂,经过教师的安排和学生的练习,在真实的、轻松的情景中讲解和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临场应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3)采用引导问题法。引导问题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解决问题和决策行为为对象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它的宗旨不是简单地教授原理,而是通过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针对案例中产生的问题,来共同讨论其解决的方法,教师再对其归纳总结,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专业;
文化逻辑;
建筑;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0404

一、人文教育的症结所在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方面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专题的讨论与探索持续不断。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速,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拓展,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秩序与失范等矛盾与冲突,都促使人们对当下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其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进行反思与探索。无论是出自教育基层的自觉,还是教育行政机构自上而下的引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或美育等相关话题不断引起热议,各高校也积极尝试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索。

但是,当前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理想的目标诉求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由于长期文理分科和学科逻辑的作用,使专业教学与人文养成割裂开来,甚至在功利性诉求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两者对峙起来;
(2)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努力弥补割裂与对峙的偏颇局面,但是人文知识的灌输不一定能保证学生人文品格的养成;
(3)许多学校开始重视人文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在专业教学基础之上简单地外加一些常规的所谓通识课程,不同学校在人文教育上大同小异,不是真正基于自身专业,由内而外即从专业生发出来的特色人文教育和相应的人文养成系统。其中最后一点可能是当下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难于落到实处的关键,重视并不等于到位,实施并不等于实效。因此,文章通过对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思考,以建筑专业为例,探讨大学人文教育的定位问题。

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

首先人文是一个总括性的术语,其涵盖的内容既具有一种水平方向的延展性,如文、史、哲、艺等,也具有一种垂直方向的递进性,如从人的认知向态度、行动、超越等不同层次发展的属性。具体地讲,人文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人文知识,一般包括哲学、语言、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
第二是人文态度,即对某一特定的人、事、物和观念的基本看法及其采取的相应行动;
第三是人文精神,是以理想、信念等为表征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同时也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深层次并具相对稳定状态的精神特质相关联。其中人文知识因其丰富与动态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内涵理解上的延展性,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则表现出人文内涵垂直维度的动态变化。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彰显与引导,但最终要内化为人的具体行动,才能得到呈现和实现。目前大学人文教育虽然在人文内涵的三个层次上都有所注重,但在实际展开中往往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抓手,其中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人文知识的延展性特点使大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选择、取舍与课时限制的矛盾,另一方面,人文知识的拓展与累积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人文态度与人文精神的效果实现,因为由知识内化为行动,也并非是水到渠成的。

其次,人文教育不应完全是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目前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讨论的各种观点虽然特点不一,甚至关于这一教育内容的称谓界定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如博雅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全面教育等,在不同的概念引领下,差异是必然的。但其中共同的东西似乎又不言自明。其一,大家都自觉地定位于人的教育,以此来修正专业教育可能存在的片面;
其二,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讨论与实践的主体以人文学者为主,来自专业教育内部的自觉诉求相对偏少,讨论常常以一方缺席的方式展开。似乎是一方能够给予,一方应有需求,由此形成了讨论问题的可能与必要,但是事实上只有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协作,才能使“人的教育”落到实处。虽然在学理层面上,我们可以将“人”“专业人”“职业人”等区分讨论,但实际上不可能作出明确的区分,尤其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专业、职业等因素常常主导着人的思维、选择与行为,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以专业逻辑为起点来思考人文教育本身应该是自然的选择,而不应简单地从“普通人”的人文素质要求来展开。

第三,学科专业自身的人文观照问题。由于文理分科和更加细化的学科专业导引,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学科专业专属的明确自我规定。这种自觉当然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明显不同于他者的自我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科专业壁垒的形成,而当下跨学科意识的出现和强调无疑是对此的一种纠偏。从人文角度看,学科专业本身就是历史形成的,同时也在社会发展中发生变化,人的生活方式、物质诉求、价值取向、科技水平等多因素综合摧生与推动着学科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对学科专业及其相关内容的自身人文观照,既有助于专业教育自身的自觉定位与目标实现,同时也被视为大学人文教育思考与探索的起点。对学科专业的发展史、观念史及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史等线索和内容,甚至由此形成的物质史、技术史和文明史的梳理与提炼,是激活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根据学科专业自身的文化逻辑来丰富和拓展大学人文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建筑学的人文内涵与向度

具体到建筑类专业的人文教育,我们可以引英国学者罗杰·斯克鲁顿在其《建筑美学》一书开头的提问,“建筑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人们应该怎样建造?这些问题从来没有结论,即使现在,建筑师和理论家们似乎还是迟迟不能认真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1]事实上,斯克鲁顿提出的问题,每个时代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给予相应的回答,但正因为时代的变迁,不同的知识参照体系和人们关于建筑的人文态度的差异,答案自然不完全一致。

众所周知,建筑作为专业或行业的术语源自西方,并经日本转译而来[2]。但在西方,这一术语的内涵也是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变,如斯蒂芬·帕西尔(Stephen Parcell)在《建筑的四种历史定义》(Four Historical Definitions of Architecture)一书中所揭示的,在西方建筑观念史上,不同时期先后有四种关于建筑这一术语不同而又具代表性的界定[3]。在古希腊并没有建筑(Architecture)的对应术语,有的只是一个涵盖许多知识和技能的词:“技术”(Techne)。其区分尺度是自然习得,换言之,大凡可教可学的技能都统称为“技术”,其中既包括纯智力的,也包括手工劳作的知识和能力。到了古罗马时代,虽然第一部留存下来的建筑理论书籍——维特罗威的《建筑十书》使后世了解当时建筑及其理论发展状况,但从知识体系角度看,由当时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的分类办法,将建筑归入机械艺术,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体力劳动,这一划分中世纪仍在沿用。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代文化的渴慕之情与知识趣味的变化,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和由此而生的对建筑、绘画、雕塑的重视,发展出将建筑、绘画、雕塑结合在一起的“设计艺术”的称谓和相应的知识逻辑,使建筑最终跻身于自由艺术之列,如这一时期的建筑理论家阿尔贝蒂(Alberti)著有《论建筑》《论绘画》和《论雕塑》等最早的艺术理论著作,使建筑获得了此前属机械艺术时没有的荣光与发展张力[4]。到了18世纪,随着近代艺术体系的逐步形成,建筑又被归入“美的艺术”,即将建筑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并置在一起,以美的规律来加以创造与评价。建筑的四种历史定义及其现展,特别是城市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演进,使建筑无论作为概念还是具体内容都充满着丰富的人文魅力。

建筑无论作为学科史,还是建筑的观念史,都是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不用说建筑与人的生活史、建筑技术发展隐含的文化史内容。斯克鲁顿在上文提出问题后,紧接着引用了奥地利艺术史家汉斯·泽德尔迈耶(Hans Sedlmayr)的话:“现代建筑师已经毫无希望地变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了。他回头看看工程师,把自己设想成发明家,甚至把自己看成是人们生活的改良者,但却忘了自己是个建筑师。”[1]斯克鲁顿虽然没有对泽德尔迈耶的话作任何说明与展开,但其义深远。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工程师、发明家、生活的改良者,但建筑师肯定不仅仅是这些,应该还有其他的内涵、目标与自我规定,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回到自身学科的人文内涵中去找寻。

四、在“言”与“居”之间的内修外筑

如果说建筑专业自身的文化逻辑和历史内涵作为建筑类学生人文教育的一个起点,由此构成了人文教育的一端,即学科专业的人文观照与教育。那么,另一端自然是从一般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中寻找与思考,在这一方面,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建筑、语言和存在的思想具有特别的启示。

海德格尔曾在1951年达姆斯塔特举办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了一次关于建筑的演讲,该演讲稿收入海德格尔文集《演讲与论文集》(1954年),以《筑·居·思》的译文标题全文收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演讲认为,“关于筑造的思考并不自以为能够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制定规则。这种思想尝试根本不是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来描述筑造,而是把筑造纳入一切存在者所属的那个领域中而来追踪这种筑造。”[5]因此,海德格尔首先从“筑造”与“栖居”的语用分析入手,在流行的用法中,“栖居”是目的,“筑造”是手段,两者是处于目的-手段关系中的两种分离的活动,这种从表象上看似正确的图式, 实际上掩蔽了“栖居”与“筑造”的本质关系。那么两者的本质关系是什么呢? 海德格尔指出:“因为筑造不只是获得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已经是栖居。”[5]通过对建筑的相关词源和语义分析,海德格尔指出筑造即栖居,作为动词的筑造也即栖居的真正意义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失落了, 把筑造作为手段掩蔽了其作为栖居的真正含义,而应将筑造、栖居与人的存在之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文中,海德格尔就人的存在与语言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其本质上,语言既不是人的表达也不是人的活动, 语言在说着”,“人的所作所为俨然是语言的构成者和主人,而实际上,语言才是人的主人。”[6]通过对语言和栖居的本性揭示,海德格尔有力地指出了人的存在之“居”与“言”的诗性诉求方向,即人在空间、物性中的存在维度与人的语言、诗性中存在维度及两者的关联。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反思从学科门类上从属于工科,注重“造”本身而遮蔽“人”的本性这一事实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对建筑类专业的文化逻辑基础上的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更具引导作用。

建筑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现在,大部分院校依然进行着理论与实训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实训教师也是脱离了理论,单纯的讲实际操作训练,建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地各自孤立进行,学生在这种教学状况下,只能厌学,只能是无积极性的进行,这样必然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建筑教师如不能形象化的教学,必然引发枯燥的教学氛围,如再不能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势必影响教学结果,建筑教学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要互动,学生要成为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行动者,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高职建筑专业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真实(或实训)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实践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高职建筑专业实务教学与课程改革

(一)高职建筑专业实务教学

高职建筑专业的实务教学必须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进行实训为主的教学训练,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行业现状、岗位人才需求、人才培养需求的分析,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管理技能以及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围绕岗位工作的特定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职业意识。职建筑专业实务教学始终贯穿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全新职业教育理念,完成了学生顶岗之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取得的大量教学改革成果,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结果。

(二)高职建筑专业的课程改革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高职建筑专业的课程改革要以建筑施工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建设,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理解建筑结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结构构件的基本计算方法与结构构造措施利。用材料、力学、构造、结构等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结构方而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建筑结构方而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各种建筑结构形式的基本力学特点、应用范围、材料性能、结构体系、抗震概念和结构构造的基本知识,以及施工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技术措施。使学生学会从实际工程中抽象出计算简图,掌握快速计算方法,比较各种建筑建造时的施工技术措施和方案。

三、高职建筑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