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2 11:4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一、引言借助大数据提供的客户信息,企业既能够设计具有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合适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还可以实时化和精准化地洞察市场需求。只有管理好基于大数据的客户信息,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五篇】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引言

借助大数据提供的客户信息,企业既能够设计具有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合适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还可以实时化和精准化地洞察市场需求。只有管理好基于大数据的客户信息,企业才能挖掘更多的商业价值,并为做好竞争情报分析、进行短期行动决策提供支持。拥有可靠、准确、及时的高质量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丁具。可是,当快速积累的、多渠道的海量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源源不断地涌人企业时,大多数企业却感到难以加丁和管理,如何创新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成为当前企业和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在信息系统(IS)成功理论、能力成熟度模型和全面信息质量管理框架基础上,提出企业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阶段模型,从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实例评价结果,提出持续提升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和改进方向。

  二、成熟度模型理论回顾

格罗斯比(Crosby)在1979年提出质量管理成熟度框架,描述质量管理演进的5个阶段,即迷糊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和明确期,指导企业根据其质量管理所处的阶段,明确进一步改进的目标。接着,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丁程研究所开发了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CMM)模型,目标是致力于持续的过程改进。随后,在CMM模型基础上,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和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IQMM)等相继发展起来国内外多位学者对IQMM模型进行了研究,如严秀霞等(YanXiuxiaetal)、王侃吕等、萨萨等(Sa-saetal)和卡巴雷罗等(Caballeroetal)分别提出了5级信息质量(IQ)成熟度模型。上述研究文献多是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提出针对信息生产及其质量管理水平的信息质量管理(IQM)成熟度模型和方法,包括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和评价及改善信息质量管理的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恩格里斯(English)和宋立荣等分别提出了IQM成熟度的理论框架,详细阐述IQM成熟度模型的结构框架、每个等级的主要特征、成熟度评价方法及实施、提升等级的措施以及需关注的关键管理要素。

尽管如此,目前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企业客户信息质量管理仍然缺少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导致大多数企业的客户信息质量管理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利用企业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进行分析,不仅必须有成熟度等级,更重要的是找到企业客户信息质量管理实施的重点过程和关键实践,给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三、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等级模型

客户信息质量是指客户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有用性。在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既可以来源于销售人员与顾客的接触(内部来源),也可以来源于社会化媒体(外部来源)。CRM系统能够用于收集、集成和分析客户信息,影响销售规划、预算、促销、顾客服务和营销分析。

本文在CMM模型基础上,建立企业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的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可以分为4个级别,4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分别为无序级、简单级、规范级和持续优化级,每一等级成熟度指标的确定都要从个人、组织和技术3个维度来度量。

第一级:无序级。企业相对封闭,缺乏客户信息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具备利用数据洞察市场的创新思维;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
客户信息质量管理程序混乱和不规范;系统使用者的信息管理职责不明确;个人对大数据背景下系统使用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掌握必要的技术和方法,经常不能及时地整理数据。这种等级很难保证CRM系统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表达规范性。

第二级:简单级。企业高层和个人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客户信息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知晓客户数据的市场价值和利用价值;安排了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数据管理,并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初步建立了基本的客户信息质量管理的制度、丁作程序和规范,但是信息质量标准化丁作进展缓慢,信息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仍然较低;现有制度和规范的执行力不够,CRM系统信息质量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种企业不能有效利用CRM系统信息洞察市场,很难对目标客户和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第三级:规范级。企业对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实施了规划和部署,信息质量管理丁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高;建立了客户信息质量标准,量化信息质量管理目标和信息质量测度指标,并根据商业活动的变化不断更新信息质量标准和管理目标。根据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活动的进展,企业运用科学的丁具和管理手段定期跟踪监测客户信息产生过程中的运行参数,控制信息质量。有完善的信息质量管理激励政策和监督机制,并且政策措施在信息质量生产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客户信息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处理数据的丁具和技术,自觉执行信息质量标准。企业能够收集和记录系统用户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发现信息质量存在的漏洞,通过外部资源弥补不完备的信息,实现企业内部CRM系统客户信息与外部多个渠道大数据的整合。

第四级:持续优化级。为保障客户信息管理过程的持续改进和减少信息质量缺陷,企业对CRM系统信息质量进行全面管理,量化信息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建立反馈过程,不断调整和改进信息质量管理程序和方法。利用过程统计控制等技术和丁具监测信息质量缺陷,对于发现的信息质量问题追根究底,及时响应,采取合理的方法纠正信息管理过程,并避免类似的信息质量缺陷。企业能根据收益和时间成本权衡识别哪些信息管理过程需要优化,确定怎样进行优化,提高信息质量管理绩效。

成熟度模型中每一等级跨越对应的关键过程域见表1,这些关键过程域的实现程度将决定企业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信息质量管理水平,企业有必要对其CRM系统信息质量进行摸底调查,并判定其信息质量管理位于成熟度模型的哪一个层级,随后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相应的关键过程域的管理,重点应关注IQM模型中的关键活动。

四、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评价

根据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的定义和影响信息质量管理的因素,参考全面信息质量管理理论框架,建立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对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进行评价。

1. 信息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信息系统成功理论和全面信息质量管理理论框架,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和个人行为因素是影响CRM系统信息生产过程的三大因素,它们影响客户数据的收集、加丁和使用过程,最终影响信息质量的提升。据此建立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A,为一级指标,表征成熟度级别层;二级指标层B,为类别指标层;三级指标层C,为关键过程域指标层。

2. 信息质量管理评价实施

在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企业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

(1)构建模糊评判矩阵

①确定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的评价指标集

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指标体系为A、B、C三层,其中:

用权重W1、W2、W3、W4和W5来衡量类别指标的重要程度。

②建立类别指标模糊评判矩阵评语集为V={v1,v2,V3,〜}={无序级,简单级,规范级,优化级,某个类别指标的模糊评判矩阵为R,:

R,、R2、R3、R4、R5分别为IQ管理流程、过程管控、系统开发管理、供应商管理和人员行为管理等类别指标的模糊评判矩阵。R1矩阵中rn的值表示IQ管理流程的第一个属性指标IQ发展规划对第一个评价等级(无序级)的隶属度,其他r的值以此类推。

(2)计算各层指标的权重

采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层指标的权重,包括以下步骤:

①建立B层指标的判断矩阵

5位专家分别对各类别指标进行两两对比从而获得判断矩阵,再对每位专家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然后计算平均值,建立类别指标的判断矩阵M=(mlk)nXn。

②计算B层指标判断矩阵的权重

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值可以得到B层指标的权重F={»1,W2,W3,W4,W5}c

③进行一致性检验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得出一致性程度高,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即为有效权重。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入,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当CR级1为有效权重,否则为无效,其中,n=5时,R/=1.15。

④设置C层指标的权重让专家给关键过程域指标评判打分,按照重要性程度分为1〜5分,再把各位专家给出的分数加总,求其算术平均值,即:

关键过程域指标的权重为:

⑤输出B层、C层的指标权重向量(3)计算成熟度综合评价值

①确定评价向量

根据单因素模糊判断矩阵R,,计算相应的评价向量B,:

多因素模糊评价向量为:

②计算成熟度综合评价值

其中,A为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综合评价值,B为模糊综合评价向量,为成熟度等级矩阵,L=(1,2,3,4)。

五、案例分析

选取5名熟悉企业CRM系统或信息质量管理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参与指标重要性评判和关键过程域成熟度等级评定。根据以上介绍的评价方法和步骤,最终确定某企业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汇总结果如表3所示。

类别层指标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Amax为5.0796,一致性检验结果CR=0.0173切.1,符合要求,类别层指标权重{0.3109,0.2555,0.2224,0.0759,0.1353}是有效的。

根据公式(5),计算单因素评价向量:

IQ管理流程B1=W,xR1=(0.27280.39100.20180.1344)

过程管控B2=W:xR2=(0.19860.42680.20000.1746)

系统开发管理B3=W3xR3=(0.27740.27030. 24670.2056)

系统供应商管理B4=W4xR4=(0.20000.29450.38010.1254)

人员行为管理B5=W5XR5=(0.23540.28830.23770.2386)

根据公式(6),计算多因素评价向量:B=WXR=(0.24430.35210.22970.1739)

各类别层指标成熟度评价结果:

凡=B1xLt=2.2,A2=B2XLt=2.35,A3=B3xLt=2.38,A4=B4XLt=2.43,,5=B5xLt=2.48,表明企业IQ管理流程、过程管控、系统开发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和人员行为管理等方面的成熟度均小于3,处于简单级和规范级之间,各个方面的管理水平还需要努力改善。

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综合评价结果M=BxLt=2.33,表明企业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水平处于的区间,成熟度属于简单级和规范级之间的层次,企业已完成了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基本制度的建设,并开始向IQ标准化、信息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流程规范化等方面发展,但信息管理水平仍需进行大幅度的改进。

根据测评的结果,IQ管理流程、IQ过程管控和系统开发方面的管理水平相对偏低,而这三个方面又是衡量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企业提高信息质量管理水平的瓶颈。基于专家的模糊评判,在IQ管理流程方面,建议重点关注IQ管理流程重组和IQ缺陷预防机制;在IQ过程管控方面,重点改进信息生产过程管控和IQ控制;
在系统开发管理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尤其应注重客户数据仓库的重新设计和数据集成管理。此外,信息系统用户的使用经验和IQ维护激励也需要加强,提高关键过程域的管理水平向更高CRM系统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等级发展。

六、结论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要素;
云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098-01

0 引言

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信息系统具有功能的不可见性、系统的复杂性和全面检测难度较大等特点,医院信息系统也是如此[1]。随着医院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日益融合,医院信息系统在大中小型医院得到了迅速普及,极大地减轻了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管理人员繁琐的数据和信息处理工作的负担。但是,由于信息系统自身特点所引发的质量问题却难以得到根治,半数以上的信息系统依然存在诸如数据丢失(物理丢失和信息失窃)、功能异常、通讯不畅、使用不方便、系统还原困难等质量缺陷[2]。于是一些专家学者力求构建一种适用于信息系统产品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在定性和定量的尺度把握方面依然存在难度,至今无法使得所建立的评价方法得到业内的公认[3][4];
还有一些专家受到软件工程方法体系的启发,注重将工业与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思路和方法引入到信息系统质量控制领域,进行了诸多有意的尝试[5]。本文借鉴信息系统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现有成果,在医院信息系统项目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与同行共享。

1 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

HIS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950S至1970S初,国外最早开展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始于1950S中叶,当时信息技术刚刚萌芽,尚未成熟和普及,存储技术也远未达到今天这样的大容量存储,人们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存储和检索病历的研究和探索;
2)1970S之后,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升温,研究人员开发了不同类型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参考;
3)1980S后期,具有系统级规模的HIS开始出现,而且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医学文献服务信息系统逐渐流行;
4)1990S至今,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医疗数据通信、医疗质量评估、医疗辅助决策中的广泛应用,HIS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通重视,并不断推广和普及到公共医疗机构。

与传统信息系统相似,医院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基于以下理论基础:一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减少瑕疵和风险的项目质量理论;
二是系统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分阶段、逐步求精的理论。因此目前软件质量控制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均可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得到应用,以提高测试手段、发现错误和排除故障为工作核心的信息系统控制策略逐渐得到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公认。

2 信息系统质量要素分析

影响信息系统质量的要素很多,应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出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成本、进度、人力资源和偶发因素。这些可以作为开发者自身评价系统质量的主要依据,而用户的评价则从是否达到用户需求和用户满意度等因素上来评价。两者结合就可以得到对整个系统的综合、客观评价。

对开发者来说,基于成本的质量评价主要考虑投资方的最低质量保障投入、开发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变更下的投资变更,同时还要正确遵循投资对质量影响规律的函数曲线[2];
基于进度的质量评价,应以开发进度与系统开发质量的关系曲线[2]为依据,注重研究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确保开发进度落在质量稳定区间的范围内;
基于人力资源分析的质量评价应注重医院专业管理人员与系统开发技术人员的成分比例,并注意发挥关键核心人员的积极作用;
项目管理人员还要注意各种偶发因素对信息系统质量评价的影响,应该对严重影响质量评价的可能偶发因素有预判,一旦发生要及时和正确应对。

3 医院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策略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根植于医院的管理应用现状,要借鉴最新的管理科学理念,结合企业管理中规范化、精细化和流程化管理的先进方法,遵循信息系统开发原则和软件为核心的设计原则,重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质量控制环节的基础上,注意使用最新的质量控制工具软件(如分析、设计、测试工具等)。在结合多个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医院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策略如下:

3.1 “以患者为核心”,优化临床业务流程

这在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中很少得到体现。流程再造是在需求分析完成后概要设计阶段的重要工作,临床业务信息管理是医药卫生类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而患者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信息系统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医院声誉和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因此评价流程再造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临床业务流程是否围绕着患者这个核心进行了必要的优化。

这个质量控制策略是目前开发医院管理系统的核心环节,无论是安排系统生命周期的里程碑,还是针对各工作环节进行评审时,临床工作的业务流程是否因系统的规划进行了优化,都必须作为工作质量优劣的高权重评价指标。

3.2 提高智能化水平,全方位为决策提供服务

过去认为决策只是高层管理者的职责,现代管理理念告诉人们,任何一个岗位人员均有行使本职管理智能的权利,均有因达到管理目标所引发的决策需求,医生可以根据医院管理系统系统辅助进行病情和病因的决策,护士可以根据系统辅助进行护理策略和程序的决策,当然还有传统HMIS所拥有的医院高层管理者对医院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这些决策均可以借助升级之后的新一代一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来辅助完成。

目前,国内各医院将以往投资保护、信息安全、数据共享等作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但是国外医院信息系统更强调该系统对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发挥的作用,这就要求国内的医院信息系统在智能化功能、决策支持功能等方面有所加强。单纯应付医院的日常诊疗服务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对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

3.3 注重数据管理的标准化水平,提高数据的共享性

各种医学标准化组织为医药卫生信息提供了标准化的编码,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推广使用HL7、ICD-10、PACS2006等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必须成为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标准编码的规范化,应用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管理时,细小的差异就可以形成信息共享的障碍,如是否区分大小写、是否区分全角和半角、采用何种分隔符等等。

只有上述细节得到了广泛重视,才能极大地提高数据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同时也能够为将来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奠定扎实的基础。

3.4 严格权限管理,保障不同类别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随着硬件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因硬件不稳定和硬件故障造成的数据物理丢失越来越少见了,但是越来越多出现了患者信息丢失或医院管理信息泄密的恶性事件。除了使用先进的信息加密技术、提高核心岗位员工素质、注意员工道德层面修养的培养之外,为了防止信息的泄露和因此而带来的对医院或者患者的损失和伤害,还要做到对于不同用途的终端用户和终端设备,严格推行规范的权限管理。

来自系统内部人员的系统攻击和数据安全危害行为,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信息安全专家的共同关注,但是从信息安全的本质来理解,来自内部的信息安全威胁是不可根除的,权限管理和有效地内部监控管理措施的实施,是解决来自机构内部的、针对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威胁的有效手段。

3.5 遵循蕴含在信息系统开发各生命周期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规律

除了注重传统质量控制策略中强调的成本控制、过程控制、人力资源控制、偶发因素控制之外,还要遵循项目实施前的合同评审、项目实施期间的开发质量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运行维护阶段的质量活动的规划和布局、项目测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质量控制规范。

开发过程中发现,开发团队内部人员出现的质量问题的排除成本远远低于来自外部参与方产生质量问题的排除成本。因此建议要形成稳定的外包协作服务伙伴,购置COTS软件和重用软件模块时要经过严格的测试,还要对于用户方的参与者的素质进行业务素质评价,只有做到上述基本要求,才能有效减少外部参与方所引发的质量问题。

3.6 在有条件的大型医疗机构开展云模式的升级和开发试点

云开发模式虽然核心存储设备的规格要求较高,但是云计算因为具有数据共享性强、硬件重复投资率低等优势,而成为大型信息系统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本着与技术发展趋势接轨的专业态度,可以在有条件的大型医药卫生机构开展云开发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4 结语

医院信息系统在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医药卫生信息综合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策略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实践证明,只有将医院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与具体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医院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策略研究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减少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豆腐渣工程”,降低医药卫生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进而全面提高医院信息系统开发质量。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GGA09031和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GGX10106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20.

[2]韩忠东、李平、杨锋杰,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情报杂志,2007(3):2-4.

[3]侯治平,信息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博览,2011(35):91-92.

[4]李颖,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68.

[5]江倩、韩忠东,基于6σ方法的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8(4):41-42,40.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教;
信息;
管理

1 引言

医院主要职责是治病救人,但是作为医生实践作为便利的场所,医院也具备教学和科研的作用,医院都有专门的科教部门,主要负责医院承担的教学实践任务,科研项目的管理,学术论文的统计等多重任务和工作,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政策较多,工作内容较繁杂,工作的广度比较宽泛。由于网络化、信息技术不断融入现代办公领域,使得实现更多快捷、方便、高效的科教管理工作,对于医院教学任务的统筹更加科学、对于科研相关的管理更加合理,对于学术论文的统计更加详细。

2 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2.1这一系统的建立提高的科教管理工作的效率 目前,医院科教管理工作在教学统筹、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统计等方面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如果医院引进使用这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科教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例如,对于论文统计来说,原来需要业务科室将自己部门本年度发表的论文一一记录下来,然后上报科教管理部门,科教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再进行统计各个科室的情况,一般需要1~2d的时间,才能完成本院所有科室的论文统计工作,但是有了这个系统之后,论文统计实现了网络化完成,很多的论文统计信息各个科室只需要在电脑上输入进去,系统将完成整个医院情况的统计,大大提高了论文统计的工作效率。

2.2这一系统提高了科研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多元化 这种基于软件系统的统计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数据输入,例如想要知道近年来的数量、核心期刊收录情况等系统可以直接给出相应的结果,想要了解某一个医生近年来情况,通过筛选功能,就可以轻松实现某一个人的论文情况统计,这是以前人工统计不可能实现的,需要二次统计。这一系统实现多元化的统计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多元化。

2.3这一系统对数据保存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帮助 实现相关数据资料的电子化处理最大的优势在于,很多数据输入电脑之后,可以实现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永久保存。相比以前纸质的数据统计表来说,保存质量大大提高。另外,一些科研数据是实时更新的,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更新,这是以前人工统计很难做到的,一般只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对相关数据进行重新统计,实现数据的更新,这样就造成了相关数据统计不能第一时间进行更新,然而这一系统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永久保存和随时更新。

3 信息化系统的实际应用

由于现在医院的科教管理工作中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统计,对于科研、教育工作的管理首先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因此,科教工作的基础就是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有了数据和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升管理措施才有根基。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相关科研、教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个系统在每一个科室都有自己的终端,各个科室的科研成果申报、信息反馈都有专人进行负责,将自己科室中的信息通过信息化系统传给相关的科研管理处室。而且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由几个细化的模块组成,下面就从这几个模块的管理进一步探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过程。

3.1项目管理模块 科研项目的管理需要设计项目发展的全过程,例如项目的立项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开题报告、课题可行性论证会、科研成果取得的时间等情况进行分别记录,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数据,例如某一时间段发表了多篇论文,论文的质量等进行相关统计,在课题结束之后,需要对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统计等,另外还有课题负责人、参与人员等等信息都是这个系统模块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1~3]。

3.2论文模块 信息系统中的论文模块将医院医生、护士、学员等发表的论文进行相应统计,数量和质量充分体现出一个医院的科研实力,对相关的论文信息进行统计可以有效掌握医院的科研实力和成果等。论文统计的需要涉及到论文名、作者、第一作者、登载期刊、是否是核心期刊等。上述也说明了这个信息系统在进行信息管理的时候,将每一个科室都设置相关的管理入口,业务科室可以指派专人对自己科室的情况进行统计。

3.3学术研讨模块 学术研讨是科研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相关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例如相关科室人员外出参加学术研讨的时间、地点、会议种类(国内、国际)等等信息需要在这一模块中进行输入,一些重点医院具有自己组织相关学术研讨的机会和能力,这一系统也可以对举办相关学术会议的基本情况进行信息登记。

3.4教学管理模块 教学任务还是一个医院的主要职责之一,医院有大量的实习医生,对于他们的管理主要还是以学分取得为主要依据,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块的实现,这一模块对于实习生实习情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管理的学分多少,学分多的实习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对其评价就可以是优秀,反之亦然。这种规范化的、透明的教学管理系统可以降低的空间,反映实习生的真实情况。

4 结语

医院在进行日常的接诊工作之外,还兼有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职责。一个医院教学、科研能力需要进行相关的统计梳理,信息化技术可以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冒海春,陈建荣,等.建设数字化急诊中心提升灾害医疗救援能力[A]//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产业成果展示洽谈会.2014,09:153-154.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字】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体系作战能力,集中与分散

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问题从总部提出到全军集中宣贯,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从上到下的普遍认识:即必须以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为抓手,加速部队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疑惑,比如,怎样解决指挥系统一统就死?指挥信息系统为什么要统?如何去统?由谁去统?

根据《全军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规定总体情况介绍》以及四统(统技术基础、统操作平台、统信息链路、统集成运用)的理论阐述,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去把握认识:即分别从技术与标准、理论、编制体制以及文化方面去理解指挥信息系统的集中统管。也就是:技术与标准是统指挥信息系统的落脚点,也就是统什么的问题;
理论是统指挥信息系统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为什么要统的问题;
(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为什么要统的问题,才能统一思想,并经过实践最后回到理论。)编制体制是解决统指挥信息系统由谁去统的问题;
而文化是统指挥信息系统的内在要求。

一、从理论上认识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的重要性

战争形态经历了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包括核战争)、到信息化战争,技术是驱动战争形态变更的直接原因,但战争的致胜机理并没用因战争形态的变更而改变。克劳塞维茨说过:“数量上的优势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兰彻斯特方程揭示了作战能力与部队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也即物质包括人力、能量的数量规模是决定冷兵器战争与机械化战争制胜的根本原因。因此,克劳塞维茨还说:“应把尽量多的军队投入战场,应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造成相对优势”。

由信息引导物质、能量释放的信息化战争的致胜机理并没有改变,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仅是物质包括人力以及能量的数量大小,还有部队决策、行动速度。因此,单位时间内可以释放的物质包括人力、能量的数量规模是战争胜负的本质原因。机械化战争只考虑了绝对数量,也即“大吃小”问题,忽略了时间因素,信息化战争必须考虑时间,也即“快吃慢”的问题,而且时间还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机械化战争“大吃小”问题是在敌我双方决策、行动速度区别不大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而信息化战争的“快吃慢”问题是把数量规模看作分子,决策、行动的反应时间作为分母而得出的结论。

正是基于反应时间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性,加速部队信息化建设,提高部队基于指挥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我军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核心工作。另外,从战争的对抗本质是进攻与防御来看,进攻的内在本质要求作战能力的集中部署,而防御的内在本质要求作战能力的分散(或分布)部署,也即集中与分散的矛盾是战争的固有矛盾,基于指挥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必然要求。

二、从技术与标准上把握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的关键内容

《统一技术基础,夯实指挥信息系统自主发展根基》详细介绍了要在核心、关键技术上把握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的内容,即统什么的问题。但从战争的固有矛盾出发,重点要把握两大技术基础,一是网络,二是服务。借用一句名言:“网络即计算机”,可以说“网络即战斗力”。网络是解决地理上部队战斗力集中与分散固有矛盾的核心基础,有了网络,部队战斗力能够做到地理上的分散(或分布)部署,同样有了网络,部队战斗力能瞬间集中起来,做到集中释放。服务是功能的逻辑单位,有了服务,部队战斗力能够做到逻辑上的集中与分散(或分布)。

三、从编制体制上把握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的制度保障

也即解决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由谁去统的问题。现在,全军普遍认识到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的重要性,但都担心一统就死。根子的原因,也都知道是部门利益的问题。其实,美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门利益冲突也是相当严重的。

但美军信息化建设在实战检验的驱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型。美军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经验有很多,但有一条经验是很值得我军深思的,美军从来不否认部门、军种利益之间的冲突,甚至不把利益冲突当做坏事,并最终能够超越利益冲突,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编制体制。美军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直接主抓信息化建设,具有明确的职能定位。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主抓单位是那个?总参信息化部想承担这个功能,但实际上总参信息化部对自己的职能定位不一定很明确。过去是通信部的时候,职能定位很明确,就是通信保障职能,现在改为信息化部,职能拓展了,似乎什么都想管,可能什么都管不好。因此,总参信息化部还只能是一个服务保障部门,管理通信与网络,抓好协议与标准的制定,搞好数据中心服务开发。另外,在需求开发、顶层设计、框架制定等方面也都可以作为重要参与部门。

四、文化培植是指挥信息系统集中统管的内在要求

美国的信息技术领先世界,美军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是世界一流。这与美国开放、共享的文化基因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技术的源头互联网技术天生就是开放与共享。我们缺开放、共享精神。我们有什么东西都是捂着,生怕别人知道。美国不是这样,好东西都是共享出来,希望别人知道。我们捂着、藏着,最后都是越做越小,别人公开、共享,结果是越做越大。看看国外的开源社区,做得很好。我们的开源社区基本上玩不起来。另外,埋头苦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基因。国人动嘴皮子的多,动手的少。说一万遍,不如撒开膀子干一回。但这些文化基因的培植都需要制度性措施来保障。

参考文献: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精品课 管理信息系统 分类建设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使得知识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日益突显其重要性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教材建设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教育创新,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校精品课建设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2007年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提出了“质量工程”建设的指导性原则,旨在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改革是建设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并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的人机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时代,没有一个大型企业不重视MIS建设的,在此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便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或专业选修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作为区级精品课项目,我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结合专业需要及社会需求,针对经济管理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实施了分类建设。

二、分类建设的必要性

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经济、管理的基本模型、方法,讨论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管理,辅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不同专业教学方向的差异,课程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作为区级精品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认真研究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入手,应用现代化的设备,实施分类建设,使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性、互动性及开放性的特点,从而使精品课程更具活动,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研究专业需求,分类确定教学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从经济管理类专业外延到了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对象不同,其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也极不相同。

1.经济管理类专业

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以此为目标设置了相关经济学、管理学方向的体系课程,此专业学生具备了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业务处理流程、管理方法及模型等基础理论知识,但缺乏开发方法、开发过程、开发技术、系统管理及维护等技术知识。因此,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制订教学大纲时突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技术、方法及过程等教学内容。

2.电气信息类专业

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突出了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但对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知识缺乏系统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以专业选修课程的形式,完善了专业知识体系,针对此专业特点在课程建设中突出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等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上强化管理方法、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扩展知识面,为其从事系统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教学目标,分类规划教学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应结合专业特点,研究教学目标,从教学大纲、教材选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合理规则教学任务。

1.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任务而编制的重要教学文件,也是规定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教学方式、学时分配的基本纲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面向两大类多个专业开设,制订适合本专业实际需求的大纲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以开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为基础,分类制订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和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大纲,明确了两类专业教学的侧重点,突出了专业所需相关知识、技术。

2.教材选择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选择的合理性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安排及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本课程依据两类教学大纲,选择适合的教材。

目前,国内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阐述了MIS与管理、信息、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并以结构化的生命周期法为主线安排章节内容,此类教材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
另一类以管理方法、管理模型与理念、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分块设置章节内容,突出了经济、管理相关模型结构与理论知识,适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使用。

3.理论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内容的来源和选择应体现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应建立在授课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理论教学体系,研究理论教学方法,达到以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为基础的同时,体现不同专业需求的偏管理或重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侧重计算机系统概念、框架、技术及系统过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从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到运行维护的开发过程,掌握开发技术。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完整系统入手分析系统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运用MIS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方案的能力。

电气信息类专业,侧重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客户关系管理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掌握基本管理方法、系统模型等内容。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确定讨论小组,制订计划,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入口,通过阶段性的调研、小组讨论、团队合作、教师引导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4.实践教学

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效果不佳,本精品课建设中依据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实践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组织中将学生按人数划分若干项目小组(一般五人一组),确定小组项目课题,明确小组人员分工(按软件开发小组的人员组织结构划分),制订项目计划,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实施项目。将项目阶段任务分解到课内实验、课外实践中。课内实验以项目开发流程为主线安排实验内容,课外实践以小组合作形式推动项目开展。课程结束,项目结题,各小组进行项目答辩并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评定。

电气信息类专业,采用分块组织方法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按照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相关内容安排课内实验(如用友软件的使用、ERP的使用等),通过实验熟悉此类系统的功能、特点,了解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及数据流动过程,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及地位。课外实践,分组进行,通过调研及实地考查方式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等,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形成相应报告。

5.考核方式

考核过程是一种评估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同,对不同专业学生不能采用统一的考核模式,本精品课建设中采用两类考核方法,分别用于经济管理类及电气信息类专业。

经济管理类专业,采用案例分析,结合项目实践的教学方法,偏重于学生对系统开发技术的考核,采用理论笔试、项目质量评定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理论笔试成绩50%,小组项目(根据小组成员分工进行个体考核)40%,平时10%,综合成绩百分制形式记录。

电气信息类专业,采用启发式结合讨论小组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偏重于管理方法等,考核方式侧重于学生平时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小组的阶段性讨论报告50%,期末论文40%,平时10%,综合成绩以不及、及、中、良、优等级形式记录。

五、总结

精品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目标是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因此,本门课程的建设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为基础,采用分类建设的思想,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合理制订教学大纲、安排教学任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切实做到与专业所需相稳合,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分类建设的思想指导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柯,梅玉明.以质量为核心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4,(9).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