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五篇】

时间:2023-07-02 11:55: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誉为是“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各行业对网络管理、网络建设及网络应用技术与开发人才的需求[1],很多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五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五篇】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于应用;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誉为是“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各行业对网络管理、网络建设及网络应用技术与开发人才的需求[1],很多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该课程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应用,突出实践”[2]。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应用为目的,就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构建基于应用的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也在相应地变化。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多种课程体系,蒋天发教授将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分为以TCP/IP协议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以局域网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以Internet 网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以OSI协议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概论性的网络课程体系等[3],并对每一种课程体系的优缺点及适用对象进行了传述。吴功宜教授提出了从网络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构建网络课程的思想,编写并出版了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系列教材,提出的三条主线是:ARPANET-TCP/IP-Internet 技术,PRNET-Ad hoc-WSN/WMN的无线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4-5]。冯博琴教授主持的部级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中将计算机网络教学总结成9个知识大类、3个层次的54个知识点和6个目的的31个技能点,等等。这些宝贵的教学成果与经验对我们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从应用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简称“大基”)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和互联网的基本应用,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懂”、“建”、“管”、“用”(“懂”是理解网络基本原理、相关协议和标准;“建”是掌握基本组建网络的工程技术;“管”是学会管理、配置和维护网络的基本能力;“用”是学会使用网络作为信息和管理的平台)现代计算机网络为教学目标,以TCP/IP网络体系结构为主线,以加强应用,培养能力为重点,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内容和技能要求进行取舍和整合,减少了重复,对“大基”中讲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性的讲解,摒弃了传统课程中那些过时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网络技术中越来越广泛使用的网络协议与实现技术,如增加了应用广泛的无线网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加之教学和学习该课程时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计算机网络就是些概念,了解概念、会上网使用简单的网络软件即可;另一种是名曰强调应用,但把该课程降低到单纯的网络产品介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生活中的网络为实例,按项目整合课程内容。把传统的章节内容归纳成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都对应生活中的实际网络项目,将应用技术贯穿到实践中进行教学。

笔者按大项目和小任务组织教学与实践,逐步扩展,使学生在完成小任务的同时边学习边实践。

1) 项目一:构建小型网络[6]。

任务一:组建SOHO型网络。

任务二:构建办公(或宿舍)网络。

任务三:网络服务器的搭建。

任务四:小型网络的安全保证。

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网络硬件组成、网络中设备的连接方式、TCP/IP协议与IP地址基本知识、常用网络测试工具、网络病毒及防治等。这些基本知识在“大基”中已经讲过,但仅介绍概念,大多数学生未接触实践。

2) 项目二:用无线网络完成项目一任务。

相关知识: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知识、无线局域网硬件设备、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以及无线局域网组网模式等。

3) 项目三:构建园区网络。

任务一:多办公区之间的网络连接。

任务二:部门间网络的安全隔离。

任务三:网络的互联与互通。

相关知识: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及级联技术、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VLAN技术及应用、路由技术与三层交换等。

4) 项目四:Internet接入技术。

任务一:ADSL接入技术。

任务二:校园网接入技术。

任务三:构建安全的校园网。

相关知识:Internet基本技术、家庭网络接入技术及ADSL技术及应用、宽带接入技术、路由协议与网关、防火墙技术及应用。

5) 项目五:网络应用系统的总体规划方法。

将这些项目与任务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做项目,在做项目过程中学习,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3从应用入手,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系统、完整、讲细、讲透的讲课方法,既枯燥乏味,又束缚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加之课程学时普遍减少,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点[7]。在教学过程中,以“懂”、“建”、“管”、“用”为目标,从应用入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场景教学与兴趣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演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虚拟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8-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第一讲中,教师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发展趋势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启发学生发言,谈谈自己使用网络的情况以及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并互相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给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研究

医学院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计算机课程的影响,缺乏对医学信息技术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得医学信息教育一直停留在计算机操作和一般软件应用上,不能与临床医学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教授医学信息课程的大部分教师出自计算机专业,并未受过医学信息学的相关培训,教学方法和视野受到限制。医学信息专业教师与医学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导致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存在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单一,实践环节薄弱。大部分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有较大差距,数字医学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技术的实践环境尚未列入建设计划。缺少医信技术所需的实验环境。各院校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不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等问题。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新医改制度的实施及现代医院信息化的步伐加快,需要更多的医学信息化人才。很多医疗卫生单位由于缺少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没有统一规划和科学化的管理,导致投资不断增加,但信息化建设总是停留在收费和药品出入库管理等低层次上。在医学院校中培养出一批既熟悉信息系统,又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国内和国际医学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也有助于新医疗改革方案的推行实施。

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研究

1.探索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我校通过对学生职业取向的调查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开设了《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医学信息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办公软件,信息系统安全,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系统,社区卫生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远程医疗,区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医疗救治信息系统,财会管理信息等。该课程有助于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校在申请成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考点后,为学生获得医学信息资格证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获得多种技能认证,满足了就业多样化的需求。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职业院校,在塑造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忽视的。我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坚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重视实践能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培养体系。我校建立了设备较先进、软件配置合理的计算机实验室,充分利用定点实习单位的医疗资源,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例如,我校与四川九阵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医疗信息化数字模拟场景与案例教学的研究科研课题,通过合作,提高了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模拟场景学习,学生深刻领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原来打字练习文件编辑等简单的办公应用转变为刻苦钻研医学信息的各方面应用领域,如在护理信息系统的学习中,学生对护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熟悉。护理信息记录着每天的查房,医嘱、患者的住院病情变化、药品物质的流动配备使用等。在护理信息系统中以护士工作站为主,包含了护理工作、护理质量控制、整体护理、护士技术档案、护理物品供应、医嘱处理、差错分析、护士人力安排(排班)等应用系统。通过实践,学生熟练掌握转抄医嘱单、打印领药单、打印查询输液卡,打印检验、检查申请单,查询打印每日耗材及药品清单,费用查询统计,床位管理,转床,转科等日常工作技能。在学习中获得了各部门信息管理的日常操作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自我的社会认同价值感和成就感。

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采取亲自演示、现场提问、帮助指导、上机实操等模式进行授课,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了“收益于课堂内,受益于课堂外”的效果。

3.考核环节是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效、科学的考核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为使学生重视平时的操作训练和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采用了四种考核方式:①平时学习表现和平时实训。②单元综合测试。③创新设计,结合案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做出自己的作品。④通过MILC考试进行期末综合考试,突出两个特点:实际操作考试与题型采用完整的仿真案例形式,考核重点为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4.新课程改革成绩显著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注重实践,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做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用较短的时间学到了非常实用的技能,同时从理论上让学生们了解了医疗信息学的重要性。[2]学生普遍反映,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MILC课程相结合的培训非常有收获,认为通过考核、拿到证书不是目的,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才是真正的目的。

我校组织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工作于2012年1月起开始进行,截止到目前已有近1000名同学参加了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考试成绩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为MILC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的组织、考核鉴定及在学院各专业全面推广等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实践教学

1.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都开设了平面设计类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图像设计与创作能力,是一类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平面设计相关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无可替代,它能提升学生自主参与的精神和合作创新的意识,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表达的能力,而这些职业素质也是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参与到实际的设计情景之中,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并与将来的就业岗位相衔接,使学生获得实际的操作经验和技巧,积累就业时的宝贵经验,以便快速适应岗位工作。而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是我们专业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问题。

2.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以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在入学的第二至第四学期分别开设了《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平面设计实训》等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实训教学,使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迎合了本地区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忽视、实训条件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完善、审美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3.1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能力目标,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忽略了此点,只教会学生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图形处理技巧,学生提交的作品中设计美观、质量较高的教师会给与较高的评价分数,但这些往往是参考他人作品或复制其它作品获得的,这就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无疑会降低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教学,要重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起引导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作品设计中的创意、创新思维。对设计相对粗糙,但比较有创意性、有创新性的作品要鼓励和赞赏,给予较高的分数,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意热情和创新兴趣。

3.2多款设计软件的结合和综合运用

平面设计是以平面为载体进行视觉信息传达的方式,随着设计软件的研发和版本更新,单一软件已无法满足用户的设计需求,更需依靠多个设计软件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多种平面设计软件的优缺点融入到实践项目中加以介绍,并利用具体任务体现多种软件相结合进行设计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不同软件功能上的互补,以及在图像处理、文字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从而使作品设计更加艺术化、风格化,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新年贺卡的设计任务中,利用Illustrator软件可以很好地完成特效文字的设计和图形的绘制和编辑,但在图片编辑方面效果却不如Photoshop,这时我们可以先使用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再将处理好的图片导入到Illustrator中进行文字制作和图形的编辑,使得每种元素的处理上都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在授课中应加强对这两种设计软件优点和缺点的把握,以便让学生结合各类软件的优点进行发挥,从而更好地完成作品的设计。

3.3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加强合作,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导入课堂教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聘请企业工作人员做专题讲座和交流,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专业课教师和企业设计人员共同进行教材编写、项目开发等。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体验企业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工作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基地和设计公司实习,或完成威客网站上的真实项目,不为刻意追求工资和报酬,而是可以学习到专业技能、积累设计经验,了解最新的平面设计趋势和思路,更早进入岗位角色,同时提高职业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校外实训基地应配备打印机、扫描仪、激光打样机、塑封机等专业设备,制作软件也要定期更新升级,这样学生提交的作品可以直接通过印刷输出设备实现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操作能力,此外,本校也利用创新创业工作室的模式在校内外承接各类平面设计的实际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项目,服务了本校师生和社会,校企合作取得成效。

3.4迎合市场需求,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在项目案例的选取上可选择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文化气息的专业优秀案例作为项目训练任务,因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和定位不够清晰和全面,有一定局限性,在实践操作中不顾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而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设计里,这样的作品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在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需求,在周密的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再开展设计实施,让学生明白创新和变化应该是为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市场服务的,如果不被市场接受和支持,那会是失败的作品、失败的尝试。例如在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红色跟中国结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来设计,而没有使用科技感十足的元素来设计呢?”,并提供一些其他企业的标志设计图形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标志的色彩、图案、构图元素等特点,深入探究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从而得出结论:由中国红颜色编织成的“中国结”图案代表着活力、热情、奔放;
象征着幸福、吉祥、团圆,体现了一个活力十足的创新型企业形象;
而由水墨黑色书写的“中国联通”四个字,体现了企业的包容力与凝聚力;
而“Chinauni-com”的英文又为标志融入了潮流、时尚、高端的现代感,亮丽的中国红和传统的水墨黑的搭配,给人以稳定、和谐且具有张力的视觉美感。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的结合更符合国民的审美眼光,也体现了企业的文化和内涵,这样的设计是符合市场需求的、被广泛认同的成功的作品。由此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社会的需求,什么是好的设计作品,明确设计要能够长期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给学生多提供一些优秀作品去鉴赏和交流,鼓励学生不断更新设计思维,做迎合市场需求的原创设计。

参考文献

[1]何东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9.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第4篇

摘 要:分析军队院校士官学员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阐述以素质教育为本位、以提升能力为导向、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提出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和创新教育的思路,说明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计算思维;
计算机等级考试

0 引 言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高等院校、军队院校还是技术院校,都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和企业对于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如何有效提升学员的计算机技能,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1 学员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以“加强基础、重视操作、培养能力、重视创新”为指导思想,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系统知识和Internet应用3部分内容以知识型和技能型为主,其他4部分是操作型内容,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将是教学的重点,既要牢记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步骤。

2 教学策略

针对实际情况,在教学策略上可以采用“三部渐进式”的课程架构,并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以联想式思维模式强化学员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挖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员在实践中体验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思维,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员的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和信息素养能力。

2.1 采用“三部渐进式”的课程架构

根据士官信息教育现状分析及课程体系定位,结合士官学员教育的特点,采用层次阶梯式―模块任务化―任务评价式的“三部渐进式”课程架构,使学员学习内容真正符合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特点。

士官学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广度、深度、难度的变化呈现“层次式”。为了适应信息化建设需求和部队岗位需求,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课程教学的内容按照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模块任务化”,对各模块中的知识点采取“任务评价式”进行知识点的串联及考核评价。根据该体系架构,重新以模块化设计教学任务,让学员以任务为牵引,以评价为激励,掌握所学知识点。

2.2 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强化学员的思维训练

在课程中,通过计算机文化知识、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内容的学习,加强学员信息和数据收集能力的培养、信息和数据管理技术的学习、信息和数据加工思想的渗透、信息和数据表述能力的培训。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员看待问题的眼界,有利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比如在给学员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时,如果教员直接讲述计算机发展史,学员无疑会感到枯燥又乏味,但如果教员以思维引导为切入点,以故事形式引入,围绕计算机发展的特点为中心去授课,并想方设法提出系列问题激励学员积极参与,想必学员听课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能明显感觉到学员不但能接受融入计算思维之后的教学内容,而且有部分学员能意识到知识背后的思维训练。

2.3 采用联想式思维模式强化学员的综合运用能力

联想式的思维方法是通过一个“点”而联想到它周围其他的“相关点”,就像“网”一样,将所有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例如,数值之间的转换过程,就可以通过联想式的思维方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利用简单清晰的结构示意图将十进制与R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展现出来,如图1所示。

在Excel电子表格中,函数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将if函数作为联想式思维方式中的一个“点”,那么countif、sumif、averageif函数自然就能通过“if”联想到其他的点,如果学员很好地掌握if函数的应用方法,那么对于其他条件函数而言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教学方法

计算机是以应用和操作为主的一门技能性学科,学员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并获得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从而提高计算机基本技能及信息技术素养能力。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员指导下的、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员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比如在Excel中函数的学习,可以设置上机任务:打开文件夹中的“图书销售情况统计表”,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计算各类图书最高销售额、最低销售额及平均销售额。

任务二:在表格中最后增加一列F:销售额等级,分优、良、一般;
平均销售额在100以上为优,80~99为良,80以下为一般,求各类图书销售等级。

任务三:在表中增加图书编号G列,输入图书书号,如何根据图书书号得到各类图书的书名。

任务四:统计销售额在90的图书数目。

通过上述4个小任务可以发现,第一个任务中需要运用max()、min()、average()函数,第二个任务需要运用if()条件函数,第三个任务和第四个任务要用到mid()、countif()函数。Excel表中提供了大量的函数公式,这种通过函数的运用逐渐升级到项目任务完成的方法可以帮助学员快速掌握知识点,让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项目教学法

由于士官学员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往往会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基础能力较好的学员“吃不饱”,基础能力差的听不懂;
而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对不同的学员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员,可以根据其水平的高低来选题以满足不同要求,使每一名学员都能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

比如在Word中以“制作宣传海报”为例,设计两个层次难度的项目:第一层次项目面向全体学员,要求根据提供的海报样式完成海报的前期制作;
第二个层次项目面向基础能力较好的学员,要求在完成海报制作之后,将其设计得更加美观、大方。

3.3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会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围绕传授知识和提高技能展开,把握知识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生知识面。

例如讲解if函数的多层嵌套主题时,学员对函数参数理解不清晰,我们可以先在Excel中准备好相应的学生成绩表,并要求使用if函数判断每个学员的成绩情况。当平均成绩≥90时,综合评价为优秀;
75≤平均成绩

4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导向

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课程考试,对计算机教学质量有了量化的指标。计算机等级考试能促进学员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积极性,又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员整体计算机素质得到了提高,为下一步计算机技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定量地说明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的作用,我们对2012―2016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表1是5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和优秀率情况,图2是5年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和优秀率的直观统计图,图3 是5年计算机等级考试各个分数段的直观统计情况。

从表1和图2、图3可看出,学员的通过率比较高,但是优秀率有待提高。这个统计结果说明了如下问题:①通过平时的强化学习和实践,学员通过等级考试的难度并不大。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负面导向会衍生出新的应试教育,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应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对于基础应用部分的内容,以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目标,加强上机指导,同时以等级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参考,着重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寓教于乐以提高学习兴趣。

5 结 语

基于以上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构建了一个有序、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教学过程从以教员为中心逐渐向以学员为中心转变,把评价方式从面向结果逐渐转向面向过程,培养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等级考试和竞赛机制引入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内容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让学员掌握更多更新的装备技术知识,为其今后的发展和部队的第一任职需求提供保障,扩充教学信息量,使学科教学更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提高士官学员的信息素养能力。

基金项目:空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子项目“适应空军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雷晓莉,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嵌入式系统,。

参考文献:

[1]张琳.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09(13):
88-90.

[2]陈国良, 董容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
7-11.

[3]战德臣, 聂兰顺.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4]冯博琴. 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9):
6-9.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技术 模块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30-03

1引言

我国正在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对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外部环境,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量的毕业生已经进入社会各行业,基本解决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逐渐显现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不适合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构建并实施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收效良好。

模块化教学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模块化课程设置是基于对每个岗位的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它强调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职业定位,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结合专业岗位群的特点,将课程组合成一个基本技能模块和若干个职业技能模块,且以技能为主线构建成专业的课程体系。

2.1课程设置与就业目标挂钩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每个模块对应并落实到具体的职业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
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体现;
基本技能模块课程考虑到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技能模块课程满足了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

2.2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应

模块化课程体系首先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基本技能模块;
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若干个职业技能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

3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们对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岗位群以及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2)。

3.1基本技能模块

基本技能模块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需的课程。一是对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
二是对保留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学或参考;
三是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提高行业技能。

这个模块的基本目标为: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等。

3.2职业技能模块

职业技能模块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职业岗位所需,设置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对应职业岗位,职业技能模块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其中的1~2个模块。通过校内的实验课、校外的社会调查课、实习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创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各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社会行业特征,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和实践,真正提高动手能力、转化能力、生存能力。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由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聘请社会各有关行业的专家,共同拟定和设计了职业技能模块。根据当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情况,分为三个子模块。

3.2.1数据库应用技术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的基本目标为:能够使用至少一种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
能够进行一般性代码维护工作;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数据库的查询、简单维护;
具备web开发的基本技术。

主要课程: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技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实训等。

3.2.2多媒体应用技术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的基本目标为:学生具备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和艺术素养,并能够熟练地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料和信息;
能够熟练使用平面设计工具软件、动画设计工具软件、多媒体编辑工具软件;
具有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的技能。

主要课程:多媒体技术理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制作软件,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制作实训等。

3.2.3网络应用技术子模块

这个子模块的基本目标为:具有网络技术专业必需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布线、网络操作系、网络协议等基础知识;
具有搭建和配置小型局域网的能力;
具有网络监控和维护基础知识,能够使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和维护。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系统安装、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动态网页制作、网络管理实训等。

4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践

针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我们对计算机应用技术2002级三年制学生第五学期实施了分两个方向(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两年制学生制订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已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3级、2004级三年制试行,在2005级二年制开始正式实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二年制的所有学生第一年学习基本技能模块;
第三学期学习职业技能模块的课程;
第四学期进行技能实训,包括别定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创作等。

5模块化课程体系取得的成效

5.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新生进校后,通过一年基本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可避免盲目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得到满足,逐步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模块化课程体系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应聘,用人单位也明确了解学生的职业岗位。

5.2调动了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该体系的实施,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人和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室主任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关心人才需求的变化,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
必须使职业技能模块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行业岗位的需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主动参与行业实践;
必须关心学生的就业情况;
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定向,从能上一个职业技能模块的一门课程转变到能上一个职业技能模块的课程。

5.3教学计划可以紧随职业岗位的变化,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该体系正确处理好了稳定性和变化性的关系。基

本技能模块相对稳定,职业技能模块可灵活多变。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迅速,该体系可以灵活地将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拿到职业技能模块,供学生选修,也可以增加职业技能模块。从而克服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使课程体系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 单嵩麟,张成铭,王武林,翟向阳. 对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 汪诚强. 高职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J]. 教育与职业, 2004,(3).

[3] 王明伦.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1,(6).

[4] 杨应菘.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投稿日期:2006-10-11

作者简介:金升灿,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第三学区A院应用技术学院

邮编:154007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