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企业竞争力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2 12:3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美国学者托斯沃森说:“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励员工的力量和才能”。老子也说过“: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居其一”,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激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竞争力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企业竞争力论文【五篇】

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第1篇

1加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学者托斯•沃森说:“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励员工的力量和才能”。老子也说过“: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居其一”,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之所在。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暗自较量,要取得市场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帮助企业明确总体的经营战略,而且也能及时地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指导与评价,最终达到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目的。

1.2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效益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赢得市场青睐的源泉,而企业品牌的树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企业管理者长期的规划与管理,并时刻去维护。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品牌意识,将企业文化管理融入企业发展的各项制度中,建立市场和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心与认同,从而提升企业效益。

1.3快乐的企业文化容易推进团队目标的达成,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精神的良好回应

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收入是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这与其经济收入有着很大关系。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职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时,不利于形成干工作的良好氛围。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够促使人们具有创新性思维,员工在快乐的工作氛围中更容易提出新的建议,从而推进团队目标的达成。当然,建设快乐的企业文化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精神的良好回应。企业通过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客户因员工提供的人性化服务而感到快乐,这对企业的壮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愿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打造出属于本企业的独特企业文化,从而走向世界。

2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1打造属于本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背景为依托的,它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加强中小企业现代文化建设,并将其制度化、可操作化,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需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引入创造性思维,认真梳理各种工作流程及行为规范,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几要几不”的形式,打造出属于本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使员工容易接受。在打造属于本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时,注意要给员工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强调个性,从而使每位员工乐尽主人责。强化规章制度执行,实现企业群体智力的开发,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2深化企业文化的传播与实践

对企业文化进行全面的宣传与实践是尤为重要的,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深化企业文化传播,把统一的企业文化切实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是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笔者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来传播:

2.2.1通过早会来强化企业的独特文化

早会就是在员工每天上班时用一点时间来宣讲公司的价值理念。不过建议早会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事先应充分准备好宣讲材料,找一些围绕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组织团结向上的乐观、创新的主题,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宣讲,以免大家感到枯燥。早会的主持者应多样化,可要求领导和普通职工轮流主持,早会时要有一个严肃的气氛,最好要求职工站立,结束时高呼口号,这样可以振奋精神,对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是有帮助的。

2.2.2充分发挥领导者的领袖作用,以榜样力量强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底蕴的自我塑造过程,加强企业文化理念内涵的宣传,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要充分发挥其领导力,以身作则,担负起企业文化的精神领袖重任,不仅要作为企业文化的创新人物,也要不停地倡导企业文化。通过开会、讨论等形式,将企业的文化精神植根于员工的心里。领导人员的标靶作用,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2.2.3建立学习型企业,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网络经济的今天,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要靠有知识、有技能、高效率的人!由此可见,将企业创建成一个学习型企业是当务之急。让员工通过多阅读、看漫画、听小故事以及案例分析等方式,达到对企业文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层面上。引导员工树立个人愿景,并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企业可以通过广播宣传、张贴标语、网站设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计、建立内部期刊等形式加大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将企业文化传达到员工心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也可以向外界大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本企业的文化,从而提升企业的商誉,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3以人为本,激发企业活力,营造企业管理新境界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关于这点,笔者建议通过Y理论的指导来实施快乐管理。理论是一位美国的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员工对待工作是积极的,他们会在没有领导的命令时为了内在的动机而努力工作,不过,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须率先成为快乐的传递者。实践证明,如果团队负责人是善于鼓舞人心的,那么其率领的团队要比较少鼓励职员的负责人带领的团队绩效要高出31%。所以,企业的CEO应该要经常去了解员工的工作,并多进行鼓励,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激发企业活力,营造企业管理的新境界。当然,企业也可以采用调整薪酬策略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第2篇

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解析

1、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高度依赖资源控制能力,谁能以最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多的稳定资源,谁就能够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从历史经验看,钢铁企业的空间布局在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因为资源控制能力是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着三种布局因素:一种是资源依托型,即靠近资源产地的布局;
一种是市场邻近型,即靠近消费市场的布局;
一种是临海港口型,即临近运输港口特别是大型海港的布局。在早期,钢铁工业一般是在靠近铁矿石和煤炭产地的区域布局,以节约运输成本。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家的钢铁工业开始向大型海港附近布局,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钢铁生产需要的水源,还可以通过海运获取煤炭、铁矿资源以及进行产品的出口,适应了当时钢铁工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不论是哪一种布局方式,都显示出资源控制能力对于钢铁企业的重要意义。

2、环境保护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环境保护能力决定了钢铁企业能否在政府环境规制的加强下存续,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钢铁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大户。以中国为例,钢铁企业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大约占中国全国工业粉尘总排放量的13%。中国有74家重点钢铁企业,其中34家设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18家设在省会城市,钢铁企业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大量税收和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包括节能减排,减少工业“三废”等等。当前,政府对钢铁企业的环保问题日益关注,而社会也同样开始关注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钢铁企业应对政府环保规制的压力越来越大,肩负环保社会责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钢铁企业没有能够认真履行环保义务,没有按照政府的环境要求组织生产,就面临着重整、甚至破产的威胁。

3、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不论是资源控制能力还是环境保护能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过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增强盈利能力,并最终提高钢铁企业竞争力。并且,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企业的资源控制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创新能力可以发掘新的替代资源,减轻对现有稀缺资源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资源供给,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技术创新可减轻污染排放,降低环境使用成本。一是技术创新能改善生产工艺,减少排放。二是技术创新能够变废为宝,将原本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经过处理后返回使用或者用来生产其他副产品。一方面节省了环境污染成本,赢得社会的赞赏,另一方面发展了副产品,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使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流程。

资源环境约束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

1、资源控制力提升战略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钢铁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向上游延伸,与上游企业合作,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更大程度地取得上游行业的原材料等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做到“长期、稳定、优质、及时”,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成本。世界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能够保持粗钢产量世界第一的策略之一就是采取积极的原材料控制战略,一方面,通过在非洲、加拿大等地区对铁矿石企业直接参股等形式获得生产所需的铁矿石供应;
另一方面,又在印度、南美等地收购煤矿,保证煤炭等燃料供应,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铁矿石自给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控制能力的关键是围绕“做精做强,成本领先”的经营目标,按照“两条腿走路”的资源战略,构建钢铁原料保障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原料采购渠道,建立及强化与原料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原料的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增强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中国钢铁行业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来自于国外,近年来,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中国钢铁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国内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提高铁矿石开采的质量;
另一方面,需要与国外铁矿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协议,避免由于价格波动等带来的成本上升,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海外铁矿石开采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达到直接控制铁矿石的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通过多种形式向纵向一体化拓展,实现原料供应渠道多元化,化解原料涨价的压力。同时,在参与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谈判等国际化经营的实务中,应总结经验教训,与各方买家有效沟通,寻找利益共同点,提高集体议价力量。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第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力求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实行资源进口与产品出口一体化、国外与国内贸易一体化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战略。积极探索多种贸易方式带动国内钢铁茶农的出口,努力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优化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结构。第二,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高素质人才比例,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服务。第三,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对国外市场进行充分考察,根据比较原理,结合企业自身竞争优势,选择重点投资区域。通过对该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提高钢铁产品市场份额,以此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环境保护力提升战略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方针,将能源综合利用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充分回收利用企业的二次能源及余压、余热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搞好高炉和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在进行能源介质平衡的基础上,搞好各种能源介质的综合利用。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实行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发展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统筹安排实现水的循环,通过综合利用实现固体废弃物循环,通过清洁生产实现铁元素资源循环,认真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为重点,建设工业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能源的回收利用率,通过自主集成开发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实现钢铁的绿色制造。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控制”:源头控制,贯彻精料方针,在原燃料采购、生产工艺确定时,选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燃料及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把好原料投放和设计准入关口;
过程控制,用规范的工艺操作制度指导日常工作,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终端控制,采用高于国家及省、市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治技术,对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循环利用。

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生命周期竞争力战略

一、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竞争力的组合分析

产业是一个介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关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基本假设,就是一个产业或一个产业内部的一个环节都遵循发展的4个基本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企业竞争力都有特定的含义。

产业组合分析是将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某个具体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某个产业定位在矩阵中并加以研究分析的一个架构(如表1所示)。产业组合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描述某个产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竞争力的来源。从策略分析的观点来看,产业组合分析对于企业把握不同阶段与不同环境条件下产业的特殊需求,帮助企业在产业内重新定位,洞察产业演变规律和变动趋势,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与产业生命周期相适应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产业呈现出一种生命周期的演化趋势,决定了其存在的微观基础——企业和技术,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企业生命周期同样可以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随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的不断增强,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断上升,同时新兴企业的崛起必然伴随着部分传统企业的没落,而没落的直接表现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企业的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过程与组织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企业生命周期的产生。随着企业从创业到成熟,其管理层次、幅度、组织成本逐渐增加,组织刚性逐步增强,企业文化也由开放式和风险承受型转为相对保守型,这就迫使企业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和重构。这种组织随着企业生命形态的变更而进行的演化也呈现出生命周期的形式。

企业在成长中不断面临瓶颈的制约,特别是在两个阶段交替的时刻。经验表明,第一个瓶颈一般出现在企业成立的前三年,如果能够通过这个瓶颈,企业就会进入成长期。第二个瓶颈期一般出现在成长期末期,这个时期产业逐渐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每个阶段临界状态的转化叫战略转折,也叫危机点,包括危险和机会。如果能逾越这一点,突破这个极限,企业就能继续发展,否则就会走下坡路。一些曾经被市场奉为典范的企业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由于种种原因纷纷败走麦城。因此,不能满足于一个平台上的增长,而必须不断构筑新的平台,不能总是留恋过去的框架,沿袭过去成功的一套过时的方法,是生命周期理论赋予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如果缺乏战略规划,企业很可能在经历成长之后,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提早进入衰退期,一是缺乏战略性思维。随着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短期盈利较大的某一产品,某一行业领域,企业容易被眼前的赢利机会所驱使,而丧失战略眼光。二是缺乏一种系统化的制度。刚刚创建的企业,往往缺乏明确的行为方针,系统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预算体系,除了家族式的创业主管以外,没有等级观念、没有组织系统图,企业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容易受挫折。三是缺乏科学化的授权体系。

一些企业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正确协调学习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依次采取OEM,ODM和OBM的方式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力,特别具有借鉴意义。OEM(原始设备制造)是转包合同的一种形式,这些企业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与组装约定规格的商品,跨国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削减成本,而追赶型企业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控制质量、选择设备以及工程和管理培训。OEM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服装、鞋类、自行车、缝纫机、汽车和个人计算机产业发展中被广泛采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到后一阶段ODM(自行设计制造),追赶型企业自主设计产品,最后又发展到OBM(用自己品牌的制造),追赶型企业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三星、宏基),从而与领先者并肩竞争,在上述的每一个阶段,企业的技术能力必须与相应的营销能力相匹配(如表2所示)。竞争力-[飞诺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产业,其生命周期的演变与产业的国际转移紧密相关。发达国家在不断创新产品的同时,把相对成熟的产品和产业依次向我国转移,我国则通过模仿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次新产品和技术取得跨越式的产业进步。加入WTO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的产业必然成为世界产业链的一环,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外资的进入和技术转移的速度,才能够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后发优势”,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在学习和模仿过程中,收集竞争者的相关创新信息相对容易,将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创新过程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根据对日本与韩国相关企业的调查,模仿创新的费用通常达到原开发费用的70%,而且有时需要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成功。日韩企业在模仿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改进企业的教育、培训和研发体系(JoeTiddandJohnBessant,2002,P67),20世纪80年代对美国企业研发经理的大规模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如表3所示)。这些经理认为,学习竞争者创新最重要的方式是独立研发,反向工程及技术特许,这些方式与阅读出版物和专利文献相比,花费昂贵。事实上,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不容易获得的。

三、产业生命周期对企业竞争力的启示

1.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变动规律适时调整竞争策略

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是通过该产业内企业的生命周期体现出来的,而企业的生命周期又是通过企业所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生命周期表现出来。从根本上讲,企业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一组关于协调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学识(C.K.PrahaladandGaryHamel,1990)。它是企业在积累和学习如何应用不同资源和能力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创造客户价值、延展性,难以模仿等特性。产业生命周期机理表明,企业竞争力是动态发展的,首先,竞争力是一组先进技术和技能的组合,而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生命周期的演变,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必须尽快更新自己的技术能力,以适应外部技术环境的要求。同时,竞争对手的不断模仿和替代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促使企业不断更新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其次,产业生命周期还会导致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如OEM的产生,从而带来核心能力的变迁。再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决定一个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同,这要求与之匹配的企业核心能力也应不断调整,否则竞争优势就难以保持。为此,企业应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在导入期,企业在第一批创业者的努力之下通过发明,自主开发或者引进产品和技术的方式进入市场,但开发产品的应用科学与技术不成熟,产品的市场定位不明确。因此,产品研发策略基本上是采取所谓的创新导向,使新产品的功能,特性与现有产品具有明显区别。此时,市场上仅有少数几家甚至仅有一家厂商进行创新或研发,可能出现“各自为政”的竞争状态,争取市场主导权、及早进入市场与申请专利是产业竞争的重点。

在成长期,产品逐渐为消费者所熟悉,技术和经营人才在企业强大吸引力的作用下从各方面汇集到企业中来,可以组织大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建立广泛的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点,确保市场供给。企业应尽早形成产品系列并向相邻市场渗透,可以考虑进入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也可以在国际市场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核心能力的优势互补,争取把企业从一家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

在成熟期,企业宜采用维持战略,并通过数额可观,稳定的现金流支持新的核心能力开发计划,在战略、组织结构、人员、技术等方面为转向新领域做准备,力争平稳进行企业重组和再造,抓住时机通过转型、重组,再造和技术,制度、管理创新战略来推动企业及早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在衰退期,会有其他全新替代产品和技术产生。处于衰退期的产品,并不代表在市场已毫无地位,只不过由于替代产品的出现,迫使厂商采取不同的营销和竞争策略,如降低价格、改进产品外观。企业的重新定位与重新组织才是延续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企业可以考虑采用撤退战略,保留仍有可观现金流的业务为重组或开发新的核心能力提供支持,其他萎缩业务宜及早转让或退出,并用出售所得投入到新领域中去,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

2.谋求早期进入和领先一步的战略优势

大量的经验证明,进入一个新市场的首家公司往往有最多的战略优势。例如,对处于成熟期产业的调查表明,首家进入一个产业的企业平均占有29%的市场份额,最早跟随者的市场份额为21%,较晚进入该市场的公司仅占有15%的份额(RichardLynch,2001,P106—P108)。尽管最早进入市场存在许多风险,能否取得成功,与企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或工艺的能力和反模仿的能力密切相关(见表4),但早期进入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它是否能先知先觉、大胆行动,并运用这些可以产生竞争优势的条件有关,在许多产业中,行动快的企业,竞争优势可以持续数十年。

更进一步,早期进入的优势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产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并且大多数市场越来越以技术和竞争上的更大动荡为特征。在这种背景下,要求企业尽早发现并瞄准目标,近早将朝阳产业融入自己的战略,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第二,在被瓜分之前比瓜分之后更易于占领市场。产业发展早期以较高的增长率吸引新进入者,在进入成熟期以后每一个企业都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激烈竞争,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需要企业做出更多的努力。第三,在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对于新的以及较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存在较多的机会。第四,领先一步有助于防止产品和工艺创新被其他企业模仿。通过持续不断的产品开发,企业得以建立品牌忠诚度和可信度,加速顾客的使用反馈以改进产品,获取学习曲线成本优势,可以随着生产的进行而降低单位成本,从而提高了模仿者的进入成本。

3.顺应产业生命周期的特点调整创新的路径和内容

生命周期理论表明,无论是产品还是工艺都具有生命周期。一般而言,越是接近上游的基本产业,例如钢铁,石油化学、水泥、玻璃、化纤,它的寿命周期越长;
越接近最终消费者的产品,如家用电器、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其生命周期越短,越容易受企业外在环境的冲击和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创新重点不同。在产品的早期发展阶段,创新的重点在于迅速和频繁的产品创新,以及产品的延伸。同时,将产品设计与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营销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以简化流程,缩短新产品从创意到投入市场的周期。在产品发展的后期,产品设计、结构、功能已相对稳定,创新的重点通常集中于渐进式的改进以及持续的工艺创新。对单个产品及工艺技术来说,认识当前产品态势以及下一代产品的发展趋势非常关键,具有这种能力的企业有可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顶级企业世界级企业企业系统竞争力

顶级企业是指一定区域和行业的最优企业,世界级企业(theworld-classenterprise)是指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带来世界级回报,在所处市场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企业。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定义,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设计、生产并销售产品(服务)的过程中,比其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提供更有市场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尤其是顶级企业的竞争力一直倍受关注。对中国而言,其顶级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展示着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世界级企业(项兵,2005),所以本文主要对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的差距,探索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逻辑。

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目前对这两类企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是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区域进行的,国内研究是国际研究的继承和深化。在国际上,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开始重视竞争力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也相继投入到该研究中。目前,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提出的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原则和方法体系影响较大。李汉川和管鸿禧(2004)认为国际竞争力理论可分为四大学派,即以WEF和IMD为代表的国际表学派、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学派、以伯格·沃纳菲尔特和安蒂思·潘罗斯为代表企业资源学派、以布林·罗斯比和J·F·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能力学派。

而中国对企业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乐筱康(1990)提出了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观点,并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定量分析;
狄昂照(1992)与金碚(1997)研究了国际竞争力的数量及其国际比较;
王伯安(1997)、穆荣平(2000)对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韩之俊(1996)、范晓屏(1997)、彭丽红(2000)、张德平(2001)分别研究了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测量、企业竞争力基础理论框架和理论分析方法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反映。姜汝祥(2005)等认为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企业的差距是整体性的,表现在企业文化、绩效管理、公司管控、营销系统、领导力与团队五个方面。

上述文献为深入研究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不够清晰、系统,究竟企业竞争力的本质、根源是什么?中国企业,尤其是顶级企业如何能够成长为世界级企业?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的不同,明确二者的优势和劣势;
然后构建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模型,提出企业系统竞争力概念,力图对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和根源做出新的探索;
最后在企业竞争力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思路和建议。

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的比较

根据企业生产销售产品的流程,竞争力可以从企业的研究开发、企业规模和生产率与收益、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以及企业管理能力五个方面加以分析。由于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相应的就是中国顶级企业的劣势和优势,因此可以世界级企业为参照系,仅分析中国顶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一)中国顶级企业的优势

虽然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相比其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多得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丰富的人力资源潜力。中华民族是智慧、勤劳、自信的民族。中国不但具有无穷无尽的廉价的劳动力、优秀的技术工人,而且大学生已经是世界第一,储备很多。而且中国人酷爱学习,在世界十大商学院和美国的顶尖十大商学院中,据统计,三分之一在读的博士生来自于中国大陆,2005年申请十大商学院70%的申请来自于大陆,因此中国顶级企业的智力资本储备是非常之强大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存在同时对终端和高端的市场进行冲击的现实可能性。中国顶级企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为将来进一步的创新和开拓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最活跃最广阔的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是全球最活跃最为广阔的市场之一,这源于:中国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被压抑多年的13亿人的消费欲望逐渐得到释放、多个行业远未得到充分开发、中国政府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这为中国顶级企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和基础前提。

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企业家更多的协调发展的智慧,而协调发展是现代经济、现代社会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因此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中国顶级企业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比西方企业先行一步,形成民族企业的群体协同竞争力。

(二)中国顶级企业竞争力的劣势

研究开发领域。中国顶级企业不少以引进技术为主,缺乏独立研发的能力。据悉,一些企业的技术引进费用与投入的研发费用之比,在最高峰时期达到12:1。但一味地追求技术引进并未达到明显改进的效果。一些企业甚至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能力弱-依赖-越依赖越弱”的双重怪圈。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3年全国调查的重点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1%,而按照国际标准,比例为2%才算正常,比例为5%才有竞争力。2005中国企业500强中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比例超过2%。由此导致中国顶级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总体上与世界级企业差距甚远。

企业规模、生产率与收益。中国顶级企业的规模、收益仍然比世界级企业小得多。据WEF公布的数据,2004年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只占世界500强营业收入的5.3%,中国500强的资产总量占世界500强资产总量的5.61%,中国500强的利润只占世界500强利润的5.22%。整体而言,中国的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从1992年到2002年,平均是7%到8.5%之间,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靠投入的加大,不是生产力的提高。在企业的生产率方面,这种状况也存在。反映劳动生产率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2004年世界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68.27万元,人均利润额为13.17万元;
而中国500强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为43.54万元,人均利润额只有1.53万元,分别只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的16.23%和11.62%。

市场影响力。中国顶级企业品牌的总体影响力偏弱,部分顶级企业甚至不注重企业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03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排名”中,中国只有海尔一家品牌上榜,居第95位,其品牌价值为530亿元。据英国《金融时报》的问卷调查,全球最受尊敬的90家企业的前50家中,有24家来自于欧洲,22家来自于美国,3家来自于日本。丰田排第5,索尼排第6,日产排50,一个来自于韩国,一个来自于墨西哥,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入围。在将来5年到10年之中,对新兴市场影响最大的90家公司,在世界同行的眼中,居然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该企业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重。如果该指标超过30%,就可被视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近几年,中国一些企业在国外的销售额不断增加,但与国际上跨国公司相比,依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资料显示,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50%以上的企业多达一半以上。我国企业到2004年底累计对外投资不过是370亿美元,只占累计外商投资总额的3.58%。即使像海尔集团这样国际化经营取得显著成绩的中国企业,2004年起来自海外生产销售的收入也不足10亿美元,不到其当年全部销售收入的8%。

企业管理能力。世界企业具有十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委托问题;
拥有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能够形成强大的团队竞争力;
建立健全管理基础设施,从战略到战术的量化分析与企业控制各具特色。

企业竞争力系统模型

中国顶级企业和世界级企业的竞争力鸿沟可以通过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模型加以解释。

(一)企业的系统竞争力

企业竞争最终是人的竞争,是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运用资源实现最高发展愿望的能力。能力受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决定和制约。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因素是企业员工、产品的消费者或顾客、企业的非人力资源。企业员工是企业的所有者和雇员,所有者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己的雇员;
产品的顾客是利润的最终源泉;
企业的非人力资源由企业环境、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构成。企业竞争力就是由上述三种因素及其组合的综合整体表现,即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员工、资源以及顾客组成系统的系统竞争力。

(二)企业系统竞争力的分类及其演化

企业的系统竞争力的综合性或系统特征并不排除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而且这有助于深入理解系统竞争力的演化规律。

按照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可分为: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组织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自然资源竞争力;
营销竞争力。按照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可分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协同竞争力、持续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是指在员工、资源、顾客三个方面具有一定分割市场利润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基础竞争力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有别于同种或同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协同竞争力说明的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以后,以核心竞争力为契机使得基础竞争力发生质的飞跃,整体性的提高;
持续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时间上的表现,是克服信息导致的企业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按照竞争力展现的区域可分为:本国区域竞争力、本国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全球竞争力。

上述企业系统竞争力的不同区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体现着企业竞争力的演化路径和历程。文化、制度、组织、科技、自然资源、营销等要素竞争力是构成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协同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不同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不同发展阶段的竞争力。而且,要素竞争力和竞争力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企业的区域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
一般而言,国内区域竞争力对应着组织、科技、自然资源、营销诸要素生产力的初级阶段,体现着基础竞争力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出现;
本国竞争力的形成是制度、组织、科技、自然资源、营销等要素竞争力比较充分发展的结构,此时已初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将使企业活动跨越国界,形成国际竞争力,各种要素生产力则应用得更加纯熟;
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竞争力、文化制度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全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统一的。

由此将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相对照,可以推断出,目前中国顶级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仅处于国际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阶段,仅仅将企业系统竞争力的某些要素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远未形成完善的制度竞争力以及文化竞争力;
而后者却是世界级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结晶。因而,企业系统竞争力才是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根源,而非竞争力某些方面的差异。

提高中国顶级企业系统竞争力的思路和建议

中国顶级企业的竞争力远逊于世界级企业,但也存在生存发展的希翼。如何跨越企业竞争力鸿沟?如何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下列思路建议可供参考。

(一)注重培养尊重人的文化

世界级的企业到真正最后的竞争都是文化底蕴的竞争,美国的顶级企业没有一个是以日本文化为基础的,日本的顶级企业没有一个是以美国文化为基础的,最后的竞争都是文化底蕴的竞争。中国顶级企业也不会例外。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社会过度宣扬以“真龙天子”为核心的集体文化,秩序以大多人失去自由、思想和理想为代价,这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相一致,而与人人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存在很深的矛盾。

以和谐发展为基调的现代中国社会的方向在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快发展尊重人的文化。这种文化尊重合法劳动所得,提倡社会公平,鼓励创新,实现法治社会。现代西方文明与中国古老文明精华的融合而产生的中国新文化将是培养中国世界级企业的沃土。

(二)政府应努力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

中国企业真正面对市场经济也只是近20多年的事情,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亟需改善。由中国顶级企业的困境和企业竞争力系统模型,中国政府有必要妥善解决下面几个关键性问题。

政府科学定位,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行政权力彻底地退出企业经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合理界限,减少政府或政府公务员对顶级企业的干扰;
确定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责,确立企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
不断完善政府自身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构建法治政府。这是顶级企业逐步向世界级企业转变的必要条件之一。

不断完善中国的税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企业空间流动性的约束,彻底打破市场分割。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使得企业与所在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紧密相连,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积极性对本地企业进行保护或限制企业的迁出,阻碍区域外企业的进入和发展。这就是我国各地区广泛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区域雷同度极高以及全国统一市场至今没有形成的内在原因。

大力加强政府对企业,尤其是对顶级企业的服务。现代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也是信息化的经济,二者内在的要求各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为本国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不断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对顶级企业在研发、融资、信息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高品质服务。

(三)完善中国顶级企业的管理

首先,中国顶级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根据世界级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模型,基础竞争力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清晰的企业产权、强有力的领导、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坚持不懈的创新、稳定积极的企业文化,以及由这些因素共同构筑的核心竞争力、协同竞争力以及持续竞争力无不与之息息相关。改变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摒弃粗放经营思路,深化内部管理,努力克服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内部控制的限度约束,减少企业混乱甚至突然的崩溃,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提高我国顶级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其次,需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以总公司技术中心为龙头,以二级公司技术为基础的科技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规划等。需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品牌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流,品牌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外在表现。大张旗鼓开展品牌战略的宣传教育,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战略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上,打造出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充分体现企业特色的综合品牌。

最后,中国的顶级企业迫切需要有全球的理念,重视企业国际化、全球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高新科技支撑下的全球化将市场的边界变化的日益模糊起来,各种类型的企业同台竞争已迫在眉睫。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战略,以逐渐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英伟.世界顶级企业的管理之道[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银行 企业文化 构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银行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进行自我孕育形成的。到了上个世纪后期,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中才被提出。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演化着自己的形态。不同的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代文化也有不同特点。可见时代特点感染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映着时代风貌。建设相对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可以增强银行的精神凝聚力,还可以塑造比较好的银行形象,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银行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银行生存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是银行进行科学管理的关键。

一、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也是企业文化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根本区别。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整合功能。要求企业内个人的思想行为至少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行为应当符合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认同一致。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银行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对于激烈的金融市场来说,传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传统竞争已经开始转向更高层面的竞争,传统竞争是粗放型的竞争,而高层次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作为银行来说,其声誉对存款数额有着很大的影响,还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谁拥有客户,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不平衡性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银行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另一方面,一部分银行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特色不鲜明;
此外,还有一些银行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就是表面文章,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效应。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论银行企业文化构建途径

(一)以人为本,诚信兴业

对于现代银行哲学的来说,其中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人是生产者,有一定的发展愿望,具有能动性、再生性、时效性、社会性的特点。银行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取得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员工的满意度。要认可员工的努力付出,给予员工荣誉和地位,认可员工的价值,精神激励的效果比较长久,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但是在完善的银行员工制度管理的同时,要具有创新精神,要保证人本意识时刻体现着,管理层要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制度管理,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才能够保证企业一直有着新鲜的血液和最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取得额客户的信任,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客户至上,服务第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客户跟银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关系。银行发展的如何跟客户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要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以市场发展为导向,认真深入市场调研客户的需求,把市场需求以及客户的满意地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的出发点,也作为重要的立足点。我们可以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提出了“消费者永远是正确的”这一口号,真正体现了海尔的企业文化精髓,为海尔赢得了更过的市场份额。银行要建立相应的文化体系,让客户在银行有家的感觉,把功能性质的服务转向智能化服务、单一型服务,要把阶段转向终身服务,逐渐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这都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三)开拓创新,不断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模式,还改变了其管理模式,对银行业务科技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服务手段。随着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技术支持。对于我国的金融企业来说,技术方面的进步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子,需要投入比较高的起点,也需要进行超前性的开发。以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把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建立独具特色的银行企业文化,这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四)把企业文化融入对员工的培训中

企业文化是银行的灵魂,任何一家银行都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这样才能激励员工一起为银行的发展目标奋斗。企业人文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企业价值观,对员工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为银行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银行要将企业文化的宣扬融入到员工工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无论在员工在参加什么培训的时候,都可以适当的给出一定的时间来给员工普及企业文化知识,使员工对自己工作环境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五)创建品牌,树立形象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品牌是他们的象征,银行也是如此,代表着银行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我们以著名的“花期”银行为例,这个银行实行了品牌战略,把菲利普公司当做自身的学习模范,积极打杂独居特色的银行企业文化,也建立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如今,“花期”这两个字,已经是世界级的金融服务的重要标准。所以,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建设自身的品牌,确立符合实际的银行标示,这样能很好的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最终脱颖而出的就是那些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银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银行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立足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银行遵循客观发展那规律的重要探索,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阳.王力铪.浅论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J].金融教育网,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