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写家乡变化作文【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02 12:3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家乡的田野风光、自然景观、淳朴乡风是学生观察和写景的不竭资源。乡村的油菜、小麦、西瓜、棉花随季节变化形成的美丽画卷就是最现实、最方便的资源,引导学生体验、观察家乡的山川地貌、自然景观,从身边平常的事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家乡变化作文【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写家乡变化作文【五篇】

写家乡变化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1.观察体会家乡风光的美。

家乡的田野风光、自然景观、淳朴乡风是学生观察和写景的不竭资源。乡村的油菜、小麦、西瓜、棉花随季节变化形成的美丽画卷就是最现实、最方便的资源,引导学生体验、观察家乡的山川地貌、自然景观,从身边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事物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训练学生发现写作素材的能力。学生在感受家乡美的同时,放松了精神,愉悦了身心,自然产生了写作激情,同时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写作能力。

2.挖掘家乡的人文之美。

乾县著名人文景点甚多,乾县名胜古迹荟萃、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境内文物古迹多达539处,帝王陵墓3座,列陕西省十八个文物大县之首,其中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举世闻名,被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此外,还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是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旅游景观资源的富集区之一,被评为“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这些人文景点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都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组织他们实地寻访和考察,由感受体会家乡的美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并通过作文训练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领略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创造多种践行“乡土”生活的机会和情景,引导小学生走近乡土,体验乡土生活,在自然和人文活生生的课堂中用心观察、留心体味。在生活的课堂中有了体验和感受,他们的作文就可有物可写、有感而发,作文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1.游览名胜古迹,体验伟人风范。

乾县境内名胜古迹很多,数百年的历史孕育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形成了乾县独特的人文历史,著名的人物有赵植(唐岭南节度使);
赵存约(唐代诗人);
赵隐(唐懿宗、僖宗朝宰相);
赵骘、赵光逢(后梁宰相);
赵光胤(后唐宰相);
杨振、杨奂(元代诗人);
宋钦、宋廷佐(明刑部尚书);
黎玉田(明兵部尚书);
王郡(清台湾总兵);
张庚良;
吴希真(辛亥革命巨子);
王炳南(共和国第一代外交部副部长,著名外交家)等,他们都是乾县人的骄傲。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网络查询、搜集书报刊资料等多种方式,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人文历史,还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在这种激情下,写作将如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2.组织实践活动,感受家乡新变化。

近年来,乾县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东菜、西果、南畜、北特”的农业产业板块格局基本形成,全县已形成纺织、橡胶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纺织工业园、橡胶产业园和化工建材工业园三大园区初具雏形。县城道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荣获“陕西省卫生县城”和“全国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是现成的作文素材,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地参观访问,感受家乡的巨大进步和建设成就。这样的零距离体验,促使小学生用笔描绘出家乡的美好变化,抒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引导操作,体会动手乐趣。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动手实践,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写出生动的文章。通过走进乡村田间,认识了解农作物、果树和蔬菜的品种、形态,记录农作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与家人一起做家务,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等,使他们在每次劳动后都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通过走近生活,实践操作,对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悟,把经历的事情与体会写下,就是生动而真实的作文。

三、开展作文训练,促进乡土资源转化

1.日记积累。

写日记是积累作文材料的好方式,同时是练笔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及时引导或刻意安排练笔作业,要求他们把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自然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2.演讲表达。

交流和表达是写作的基础,通过演讲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又可以丰富写作素材。在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晨会、早读、课前一分钟持续地开展简短的演讲,鼓励学生自愿上台演讲,引导他们自己确定演讲内容,如春播秋收、家务劳动、同学交际等一些特定的内容,以及家乡的新人新事,风俗习惯,日常生活自己的所见所闻,鼓励他们说一说、讲一讲,通过演讲、朗诵、分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小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不断提高,慢慢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文变得自然而然,文如泉涌。

写家乡变化的作文范文第2篇

(一)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

(二)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乡土素材

(三)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乡土素材

(四)引导学生取材

这样做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 键 词:挖掘 乡土素材 提高 作文水平

农村学生作文难,难就难在阅读面小、视野窄;
见识面小、素材少。根据笔者近些年的思考与实践,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掘乡土作文素材,以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曾有人说:最原始的才是最美的。农村学生身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却被习以为常的目光忽略了。学生常常舍近求远,去写他们不熟悉的火车、飞机、动物园和高楼大厦,结果越写越摸不着作文的“门道”,越写越找不到“自己”了。其实,可以写写自己的童真童趣、奇思妙想;
写写家乡最自然的山山水水、最淳朴的民风民情和最真实的发展变化。将这些最自然、最原始的用最真挚的感情写出来就是最好的作文了。郭沫若先生曾说:“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便是上乘之作。”

新教材中要求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对贫困山区而言,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1,“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充分、和谐地发展”「2。

发掘乡土素材,就是开发新课程资源;
发掘乡土教材,就是让学生放下好高骛远的眼光,以平和的心态来“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学会写普通,写平凡,才有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作品也才有更普遍的意义”「3。可见,发掘乡土素材对农村学生的重要意义。

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是中小学生的第一个学习内容。家乡是生育、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对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了如指掌。可习以为常的眼光使我们的眼睛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导致找不到素材可写。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人和事没有深厚的感情。

在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里,不难看到,每一个文人的经典之作,都缘于一个“情”字。如果没有沈从文先生对湘西那一片神秘土地的浓浓情深,也不会有脍炙人口的《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对湘西一往情深的杰作,同时作者也用其独到的表达方式成就了湘西。季羡林先生曾说:“湘西那一片神秘的土地……如果没有像沈从文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terra incognita(没有人了解的土地)”「4。

山区农村很多也像湘西这片土地一样,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只要我们用眼睛去捕捉,用心去写、用真情实感去作文,也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物以情观”、“情以物兴”(《文心雕龙》),古人已经阐明了感情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可见,情感对写作素材的重要性。

培养农村学生的乡土情结,并不是要求学生都成为作家,写出名作。而是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素材产生感情,有材可写,有材要写,达到“诗为乐心”(《文心雕龙》)。“当写作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的时候,他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5。

有了乡土情结,并不意味着就有素材。还必须利用课内、课外的有效契机,引导学生寻找素材、发现素材。如学了巴金的《繁星》,肯定能够引发你想起在家里的庭院中,在村头的大树下数星星、听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模仿《繁星》,将数星星的情景再现出来;
学了沈从文的《端午日》和鲁迅的《社戏》,学生们说:“这些大作家们说的话,就是我们想要说的!”可顺势一导:“来,我们和大作家们比一比,也写写我们家乡节日的气氛!”学生们会不余余力的去找与课本中不尽相同而又身边独有的特色素材。

课外也有很多的契机。学生们看到校园里一幢幢矗立而又洁白的教学楼,常会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老师跟他们讲:“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坡,学校建在此后,一天天才有这样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你的家乡没有变化吗?”学生会说:“……也从瓦房变成了砖房!”再引导学生去做社会调查,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并整理出来就是作文的好材料了。

确实,“我们身边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能力。”「6只要教师抓住契机,善于引导,教给学生捕捉素材的方法,学生发现素材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写作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的来。古人说:“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7。有了写作的源头,学生写好作文才成为可能。

当素材源源不断来的时候,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素材至关重要。我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做资料卡片等,以搜集素材。日记和卡片是学生记录素材的重要途径,然后在期中或期末时做一次资料“汇编”,把乡土素材汇编成“自然风光”、“民风民俗”、“邻里关系”、“家乡变化”、“童真童趣”、“奇思妙想”等类别。有了这些“素材库”,就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丰富的“粮食”,学生不再因为“无米下锅”而犯愁。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写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单是一个“吃”就写了很多,饱含着丰富的意思和情趣。由此可见文章中精彩的地方,都是生活中爆发出的最亮的火花。「8总之,学生有了素材的“小仓库”,就有了写作之源。

一次作文课上,初一学生问我“写几件事可以吗?”显然,这是取材的问题。我从庄稼的取舍上让学生思考:一块田里,行间长了几株稻穗、杂草,应该除弃什么?同学们都说除杂草,就没说行间穗。我说:“行间的作用是什么?”同学们都清楚是通风,我再引导“那行间的穗多了,不影响通风吗?”学生都说:“还要除掉行间穗。”我引导学生:“作文素材也如此”——取其精华,即最能表达中心的“取”,其余的“忍痛割爱”,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如一块没有杂草而清秀的稻田。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引导,学生头脑里不再是“空空如也”,他们每个人的“小仓库”里都储存了不同类型的素材,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学生也由过去怕写作文逐步到要写,作文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素材来源于生活。作为山区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发掘地方课程资源,还应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可以说,生活有多充实材料就有多丰富。“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9,引导学生去过充实、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学生的作文素材自然也会是充实、健康、积极向上的,“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10。

「1「2宋乃庆等主编,《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

「3「5「6魏书生生著,《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

「4七年级(上),《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写家乡变化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贾平凹 乡土情结 小说 题材

一、贾平凹作品写作与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当中为数不多的大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反叛特性的作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发表著作至今,他出版的著作版本业已达三百余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首次登上向往已久的文坛,那个时期的文学爱好者可以说是风华正茂,写作的小说大多以展现当时环境变革与实际变化为主要内容,例如《水》《清河上的婚事》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贾平凹创作的《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荣誉,他也借此于我国文学界初露锋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写作的《商州初录》代表其在写作当中跨上更高一级台阶,之后写作的“商州系列”更是在我国文学界带动了一股寻根文学的潮流。随后出版的《鸡窝洼人家》与《腊月正月》数本著作中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下的商州展现于人们面前,同时令其确定了自己要于现实主义写作这条路上继续前行。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其创作的著作展现了极为浓烈的神秘主义气氛,这是源自其对人生、命运与现状的思索与重视。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城市与农村间的距离逐渐扩大,浓郁风俗的农村文化吸引了他这样一位乡土作家的重视。这个期间他写成《白夜》这部作品,描绘了一名乡下青年来到城里找寻精神家园之经历,表现了城乡间的冲突状态。在之后其创作的《土门》则展现了于城市文明的笼罩之下,传统风俗坚定的守护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在不断地予以让步,直到最终消亡的历程。作者对生长自己的土地的热爱和家乡人民的密切关注,以及在文学艺术道路上的持续追求都融汇于他创作的小说当中。传统的乡土文学是作家凭借初生的记忆来描绘乡村的生活,作品里具有深厚的乡土氛围与当地的特色。贾平凹就是凭借自身故乡来作为重要的写作背景,且将农民当作其描述的重要对象,从而为我们带来丰富而天然的乡土之美的享受。

二、作品当中乡土情结源自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贾平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陕西省的丹凤县金盆乡,这样一个青山绿水包围的小村庄,由于其地理环境特殊,古代就一直为秦楚文化的交织区域。这里不但有北方的豪爽与雄厚,还有南方的秀美与内敛。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贾平凹,成年以后仍源源不断地向这块土地挖掘其写作蓝本,然后创作成作品呈献给阅读者,在他的作品里,阅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其对故土的深厚感情。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的文学写作带去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令他把真实情况里贫苦偏远的故土用美妙的言语给予展现,表现出村庄秀美的自然景色与村民们勤奋淳朴的生活作风。这所有的一切均源自其对故土的怀念。

三、小说写作当中的乡土情结

(一)商州情结

商州作为贾平凹的出生之地是其作品写作的根本来源。商州就是现在的商洛区域,陕西省根据传统可划分成三部分:陕北、关中与陕南,而商州就处在关中与陕南两者间的秦岭南麓。秦岭乃中国南北分界,因此不管是气候与景观特征,均展现了显著的过渡特性,并且经历了楚文化、秦文化与汉唐文化,沉淀了数千年文化,早已渗入了当地人的普通生活之中。

在贾平凹的文笔之下,商州地域展现出秀美的景色,百姓朴实勤劳,不但具有西北的雄厚,还兼具江南的灵秀,看上去就像一处人间天堂。作者对这个地方的竭力歌颂,正表明对这块故土的情感之深,这片曾经养育他的地方,已深深刻入了他的心中。他创作的商州系列作品中的各式各样的角色正是真实生活的表现,文中那特有的民俗风情与历史成为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来源。对他来说,那片土地不仅是地图上划出的边界,更是渗入其浓烈个人情怀的想象之中的故土,让他永久怀念、想往的大地。如今,他用自己的著作,去回馈养育他的故乡。

(二)乡土女性情结

在他的著作当中,他描绘出大批西北女子,这是一些被他注入了自己对故乡女子特有的理解的角色。在其笔触之下的每位女性均是如此个性鲜明、情感浓烈,她们或是俏丽,或是贤惠,或是柔情,并且均有着笃定的思想与追寻,对自己的追寻永不言弃。作者将故乡女性个性当中的良善、率性、泼辣之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就在这么多女子形象身后,展现了作者自己对于情感、道德以及命运的精神写照。例如《浮躁》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小水,她看似柔情似水,可实际上却是内在十分刚强的乡下女人,她非常爱金狗,可是于当时那样的大背景之下,她无法和有着强烈现代意识的英英对抗,她无法像情敌那样奉献自己。可是她并未责备这两个人,而是真心实意祝福他俩。之后金狗患难,她还是一直守护在其身边,力撑他迈入全新的道路。从始至终,不管遭遇何种境地,小水都没表现出害怕的情绪,绝不向命运低头,她一直都对生活心怀憧憬。伴随时代的变迁,贾平凹小说里的女性角色的内在也发生了全新改变,例如《鸡窝洼人家》这部小说主人公小月不像作者从前作品里女性那样传统守旧,而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月没有像从前的择偶观一样,而是积极争取理想当中的婚姻与爱情,这种变化符合新时代的气息。

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乡土女子于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上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作者十分准确地把握到了这点,且在自己的著作当中展现了这类女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行为与思想特点。他凭借自己小说当中对这样一类女性角色的塑造,表达了其对当前现状与人生的观点。例如《废都》这部作品中的农村小保姆柳月,她十分希望自己能够迈出出生地这个小环境,投入到大城市的生活当中,可是她没读过书,毫无技能,所以只有靠屈身去做保姆这样一种服务属性的工作谋生,由于其怀有浓厚的危机感与金钱欲望,因此她想要改变命运,去改变自己现有状态。她很清楚自身除去身体与样貌,确实毫无所长。此后,她嫁给一个并不喜爱的人。这个角色折射出当前时代之下乡下女子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贾平凹笔下的人物不管是传统女性,或是追求实际利益的女性,阅读者均能体会到作者在刻画她们时花费的心力,而这也是其作品中乡土情结的关键展现。

(三)离乡以及返乡情结

作者在十九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可是他的心却从未远离,在他的著作当中展现还乡就是其对故土怀念的一个表现。在其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阅读者往往能够发现主人公离乡以及返乡之情节,这类情况均表现出其身为知识青年的现代感受与在这种感受带来的负面辐射之下的无可奈何与挣扎。在其初期著作当中主人公均为乡下年轻人,这些人由于不满只是种田来养家糊口,他们期盼着能够跨出村庄。《鸡窝洼人家》这部作品的主人公禾禾原本有着令人艳羡的生活,尽管经济并不宽裕,但是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睦睦,可他却不满于现有生活,被大城市传来的致富消息所引诱,于是抛弃了原有的生活,经过数次波折,他非但未挣到钱,还弄得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变得一地鸡毛。即使是这样也没能阻止其前进的步伐,他跑到城市去考察,向人讨教经验,最终在养蚕这个事业上获取成功,而经济条件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作者的眼里,青年人就是应当跨出大门迈向外面的世界去学习经验与技能,去改变原有的贫苦现状,从而带动家乡的发展,这也是其于写作之初对于离乡这一点的看法。可是伴随社会的步伐,其价值取向也有了很大改变。《浮躁》这部作品的主人公金狗复员归家以后并未在农村耕地养家,而是去大城市一展身手。他作了职业记者,但是在他需要做出虚假性质的新闻与报道之时,他彷徨了,这和他心里想象的城市生活完全不一样,一个有着正义本性的青年,怎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为此开罪了不能得罪之人,最后入了牢狱。经历这些以后他开始反思,还是故乡环境最宜人,所以决然返乡。作者最新创作的《高兴》这部作品当中的刘哈娃,在老家盖屋房娶老婆,可是依然不能得偿所愿,所以毅然跑到城里追寻想象当中的生活。通过买卖交易,他摇身一变成为西安人,他改掉了原来的姓名,变成刘高兴,希望成为实实在在的城市人,与其老乡五福一块拾垃圾。可是最终,他非但未能赚到钱,老乡还付出了生命代价,他坚决将五福的尸身带回家乡,在他看来只有故乡才是其最佳归宿。去城里圆成为城里人的梦,为什么这样困难?究竟是什么令他们不肯返回故土?是故乡的贫困令人无可奈何,还是巨大的物质财富吸引他们甚至愿意赔上性命?作者对这些均展开了深刻探讨。

除了以上商州情结、女性情结、离乡以及返乡情结以外,作者的著作当中还展现了民俗情结、土语情结等。他怀着对自己故乡的怀恋之情,将那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语言、民俗,运用诚恳的言语与淳朴的故事展现在阅读者面前。作者带给阅读者如山泉一样的乡土著作,令阅读者对于淳朴的乡间有了崭新的理解,乡土再也不是原来想象当中的那样“土”气与“俗”气。尽管飞速发展中的现代文明与乡土文明总是不能完全融合,可是作者并未因此而回避,他总在努力找寻契合点,他不但怀着深厚的感情回望那一片还没有被污染的土地,还期盼那片土地可以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之下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作者利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写作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表现了他对这块土地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许欣.对于贾平凹小说创作艺术追求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3(26).

写家乡变化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研学后教 小学高年级 语文作文 教学策略

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利用研学后教的理念,切实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作文课堂教学,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一、教师重复细致的备课

研学后教的理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前先通过研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纠正,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研学后教理念下的高年级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重复的备课工作。第一次备课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主要的教学内容,并确定一份研学案。教师将它提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内容进行完善。随后,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内容判断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从中研究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根据从研学案中获得的知识,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备课方案,弥补其中的不足。以《二十年后回故乡》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发放研学案,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自己从事的职业、故乡的变化等,并把这些记录在上面。教师课前收回研学案,根据学生写出的内容确定学生的欠缺之处,如有的学生只是笼统地说了故乡在二十年后的样子,并没有将现在的故乡和未来的故乡进行对比。教师根据备课方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未来故乡可能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把现在和未来的故乡进行对比,着重突出思乡之情。通过反复细致的备课工作,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二、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细致的备课活动后,写作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生活是语文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表现出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学完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开展以我与我的父母为主题的写作活动,教师提前将写作的主题告诉学生们,学生们自己确定写作的题目,并在生活中观察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感受父母对自己深厚的爱,并回想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最印象深刻的事情。通过细致的观察父母如何对待自己,让学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仍以《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写作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故乡,看一看自己的故乡在发展中的优点和缺点,并通过采访很长时间才回到家乡的人,他们印象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当再次回到家乡后,感受到了哪些变化及在离开家乡的时间里对家乡抱有怎样的感情。学生通过在课下中搜集写作的资料,并利用互联网查询这些年家乡的建设政策,思考若是自己长大后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工作,家乡那时会是什么样子,自己对家乡又会抱有什么样的感情。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充分挖掘生活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有话可写。

三、自由的语文写作课堂

研学后教的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练习。通过自由的写作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作文观点雷同的现象。以习作三的写作练习: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为例,学生自行确定写作的题目,描述事情发生的环境和经过。有的学生写的是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写的是自己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写的是自己和朋友之间的事情……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自由和时间进行写作活动,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书写文章,表达感受。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提高学生对写作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进行写作表达,提高学生个性化学写作的能力。

四、小组探究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作文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后,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换观看写作的文章,在观看过程中小组成员进行互相评价,评价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并集整个小组的智慧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写的最优秀的文章。另一种是在课堂一开始教师便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将作文的主题告诉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每名同学分别确定写作主题,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书写作文,随后,小组成员对写作的文章进行互评互改,弥补写作中的不足。

在小组完成互评互改后,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章,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寻找文章中的欠缺之处,师生共同弥足写作中的不足。仍以写作三的写作练习为例,有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是用笔墨详细描写出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但是在描写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人物的描写并不细致,并没有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入手展开描写。教师可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把《穷人》中描写渔夫和桑娜心理活动及动作的部分与学生作文中的描写人物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细节描写对于丰富描写人物方面的重要作用。学生对照课文中的内容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完善,教师在旁边进行写作指导,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写作描写。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贯彻研学后教的理念,教师需要进行详细的反复备课,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的写作时间,并利用小组探究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写作中的缺陷展开教学活动。

写家乡变化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女性文学 乡土文学 创作转变

引言

本世纪初,女作家林白相继推出《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两部作品,作品的书写题材和风格与其早期作品迥异,创作变化引起了众多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分析。这一效应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

首先是林白变化跨度之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不仅仅表现在那个曾经沉溺个人世界、注重个人体验的林白开始体察他人、关注外部世界,《万物花开》中,在她独具女性特质视角关注下所呈现的“乡土世界”让人惊叹。而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妇女闲聊录》,在这部作品中,林白完全放弃了个人主体的介入,承认“他者”的言说地位,选择站在“倾听者”、“记录者”的位置进行文本呈现,这是写作方式的一种极致表现。

其次则是林白本身所具有的代表性。在转变之前,林白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家,“身体写作”的早期践行者之一;
伴随着《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等作品的出现,她走进了农村底层世界,进入了“乡土文学”的书写范畴。林白的这一转变在众多评论家眼中有多个层面的意味:表现出女性文学创作的突破可能,涵盖了乡土文学发展的可能性……本文试图结合林白这一典型个案对“女性文学”、“乡土文学”这两个具有历史发展脉络的概念进行阐述和梳理,在明确林白创作转变意义的同时,归纳出“女性”、“乡土”等研究范畴的意义和局限所在。

一、以“女性文学”为考察维度

何谓“女性文学”,这一概念的范围至今没有圈定。根据刘思谦《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归纳,主要有三种界定:1.只要是女性写的就是女性文学;
2.女性所写的表现女性生活体现了女性风格的文学;
3.女性所写的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刘思谦指出三种界定局限性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的以女性为言说主体、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的文学。”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一界定抹杀了近代女性文学产生的可能,同时在“现代人文精神”、“女性主体”等概念上陷入本质主义的认定。本文认为,应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当中,从历史角度和审美角度对女性创作文本进行考察和辨认。

自晚清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缺乏独立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先后与个性解放相结合、与抗战救国相结合、与民族复兴相结合。进入到八十年代,在男女平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女性文学开始获得相对自主的发展。“男/女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是初期女性文学创作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维度。陈染、林白等女性作家关注自身的创作所呈现的世界,是之前男性作家所不曾表现的。

然而,“关注自身”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对立”模式下的女性文学发展终归存在问题,刻意的对立使得女性创作容易自我束缚,题材风格均受局限。实际上,女性文学创作有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林白所表现出的创作变化正说明了这一点。对于中国女性文学来说,林白的创作转变有着以下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为女性文学打开新的创作维度

九十年代以来,伴随市场化经济发展,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知识分子逐渐远离农村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农村。在这种背景下,林白的创作触角拓展到农村乡土世界,她为女性文学打开了新的创作维度,进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场域。与丁玲的创作转变不同,林白关注乡土世界并没有放弃独特的个体意识;
与萧红的创作不同,林白是在明确地获得了女性意识的情况下自觉地关照乡土世界。

(二)为女性文学获取新的精神资源

当林白的创作视野从个人的内心世界拓展到乡土世界之后,关注对象由女性知识分子拓展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广大农村女性时,个体本身所蕴含的孤独和歇斯底里被群体的一种自由自在、包容乐观的精神所渲染,单一的“男/女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被这种新的精神资源所吸纳甚至消解。这对于从对抗要走向多元化建构的女性文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以“乡土文学”为考察维度

“乡土文学”则是本文考察林白转变的另一个范畴,它同样面临界定的困扰。这一概念最早由鲁迅提出,指出“离乡”、“侨寓”的特质;
周作人则突出“乡土”的“地方色彩”、“风俗画面”等特质,指向蕴含地方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
茅盾更强调民族、国家、阶层的意识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市场化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下,乡土、乡村成为不少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和创作资源所在,“乡土文学”被寄予新的意蕴和期待。有人认为“乡土”指向一个实体的场域,有人则认为“乡土”是独具民族、国家、地域文化意识的共同体,也有人认为“乡土”是一种知识分子介入现实的精神想象体……在笔者看来,“乡土”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伴随着历史进程发展发生着变化,界定是否属于“乡土文学”必须结合时代、社会、文学等多方面因素。

充满“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的写作不一定能够进入“乡土文学”的考察范畴,如林白以广西南流为背景的早期作品。《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这两部作品让林白进入到这一考察范畴,这一变化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林白涉足了这一题材,更为重要的在于,林白自身所给出的姿态,一种“向民间语言学习”的姿态,一种低于大地的姿态。

对于“乡土文学”来说,林白的创作转变有以下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在现代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我们不禁会这样担心,现在书写乡土的作家大都有自己的乡土经验。伴随城市化的推进,当自我的乡土经验消失之后,“乡土文学”如何继续和发展?当林白转向“乡土文学”的创作,我们看到,她所拥有的极具个人特质的思想带给乡土世界新的色彩,充满想象力的《万物花开》生机勃勃。而《妇女闲聊录》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的乡土书写建立在“他者”这一主体的个体生活经验之上。

(二)提供了一种新的进入乡土世界的路径和姿态

以往进入乡土世界的作家,大多以一种代言或启蒙的姿态,他们往往局限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用自身的生存逻辑和生命理念进行覆盖。对此,林白有自己的思考:“对底层的关注是必须的,但我们希望不是站在外面的一种张望,而是置身其中……”对于她所关注的“底层”,即在《妇女闲聊录》具体书写的乡土世界,她采取了一种“倾听”、“记录”和“自白”的姿态。

三、“女性文学”和“乡土文学”研究范畴的意义与局限

当依托“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坐标对林白作品进行考察时,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样的考察方式有何独特的意义?这需要回到坐标本身进行讨论。

文学史并不是简单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排列,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它要绘制一个文学的空间,展示发生过的文学现象,并为他们的产生和联系提供合理的解释”,谁来提供解释?依据何种标准进行解释?文学史本身的排列不得不包含某种意识形态的作用,文学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将不得不接受收编和利用。当“女性”、“乡土”等研究范畴对文学史进行划分梳理时,这一作用体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女性文学”承担着女性主义呼唤女性精神独立自主和独特审美表现的期望和寄托,“乡土文学”在当下则主要承担着知识分子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现实担当。

明确这一点,我们可以把握“坐标”即研究范畴梳理的作用和意义。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面向丰富的文学文本,它们能梳理出更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条理划分;
它们所具备的针对性能呈现部分被整体文学史所忽视或湮没的文本;
它们能依据新的视角对某些文学作品重新解读,赋予它新的意义。它们是整体文学史有效的补充,是文学多元发展的一种体现。当然,这种研究范畴的划分存在局限,往往会牺牲文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多样化的文学研究范畴在努力展现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当范畴与范畴交叉是否能获取文学发展的真相,或者把握文学的本质性因素?当以林白为个案将“女性”和“乡土”两者相较时,我们可以看到:

(一)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女性”,还是“乡土”,当放置在二元分化的视角下进行关照时,它们都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女性”――“男性”,“乡村”――“城市”。这种边缘挑战中心的模式往往蕴含着一种“力”,“反抗之力”、“自在之力”。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力量的存在,林白才能从“女性”走向“乡土”。

(二)无论是“女性文学”,还是“乡土文学”,他们都存在“代言”的困扰。从中产阶级“女性主义”到“后殖民女性主义”,女性的集体概念支离破碎,谁能代表女性?谁能为女性说话?女性文学走向了“基于个体女性经验”的书写。而“乡土文学”的书写同样充满争议,当知识分子从农村进入城市,当他不再是作为一个农民,他如何为农村、为农民代言?他们只能采取回忆或想象的方式。

不同的研究范畴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然而,研究范畴的意义并不能成为文学研究的唯一衡量标准。“归根结底,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既不可能仅仅决定于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性别,也不可能只关乎批评者的性别观念、性别立场,而是取决于作品本身丰富深厚的生活内涵能否在尽可能高度的程度上得到完美的艺术表现。”这句话适用于任一文学研究范畴。语

参考文献

[1]刘思谦.女性文学这个概念[J].南开学报,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