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二年级数学下总结【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2 12:3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二年级数学下总结【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数学下总结【五篇】

二年级数学下总结范文第1篇

一、备课

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二、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我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我都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
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三、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由我面批,指出个别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四、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二年级数学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测试;
现状

按照教育部《关于2011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报送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和天津市教委有关要求,天津大学体育部于2011年10月开展了4个年级、16个学院、60个专业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测试工作。其主旨是在全面掌握当前我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平台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为全面总结、分析2009~2011年间我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

1.2 通过“标准”的测试,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的现状,设定改变现状的目标或有针对地制订健身计划,而且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适应社会环境。通过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提高学生贯彻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和对自我健康的责任感。

表1 测试对象的年级、性别列联表(单位:人)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Total

男 2511 2588 2508 2591 10198

女 1447 1317 1179 1162 5105

Total 3958 3470 3687 3753 15303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参加测试的学生共计15303人。其中,一年级3958人,二年级3470人。三年级3687人,四年级3753人。按性别分类,男生10198人,女生5105人;
各年级男女生分布见表1。

2.2 主要研究方法

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方法。采用随堂测试,数据的核查参考《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复测表,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软件》使用说明书。对超过上下限范围的异常数值进行核实,对无法核实的明显错误数据采取剔除处理。数据处理由Spss 20.0(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统计软件包完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总成绩

本次测试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测试总分的平均水平依然处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较低线。男生方面,如表2所示,平均分为65分,其中最高分97分,最低分12分。与2010年成绩相比,降低了0.07分;
女生方面,平均分为74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2分,与2010年成绩相比,降低了0.56分。

表2 2010-2011年全校(1-2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总分比较表

Mean N Std.Deviation Minimum Maximum

2011年 男生 64.94 3277 14.09 12 97

女生 73.84 1922 12.40 27 100

2010年 男生 65.01 4809 13.07 12 97

女生 74.40 2344 10.46 34 99

变化幅度 男生 -0.07 - - 0 0

女生 -0.56 - - -7 +1

在等级检出率方面,男生优秀的比例0.8%,尚有34.5%的人群未达到合格标准;
女生的优秀比例为5.5%,不及格比例为14.6%。与2010年相比,男生的不及格比例降低了1.8%,但女生的不及格比例却增加了3.8%。

3.2 形态指标

图1 2010、2011年男生身高均值比较图(cm)

图2 2010、2011女生身高均值比较图(cm)

图3 2010、2011男生体重均值比较图(kg)

身高、体重是形态发育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全校男生的身高均值为175.57cm,体重均值为66.51kg;
女生的身高均值为163.16cm,体重均值为54.55kg。2010与2011年间身高体重的变化情况,见图1-4。

将身高标准体重测试结果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18、19、20-24岁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t=-80.730,p

图3 2010、2011男生体重均值比较图(kg)

图4 2010、2011女生体重均值比较图(kg)

进一步统计各年级在身高体重等级检出率的比例,我们发现,男生方面,正常体重一年级的比例为33.9%;
二年级的比例为38.4%,三年级的比例为28.3%;
四年级的比例为33.0%。不合格的比例(包括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肥胖和超重):一年级为62.1%,二年级为61.6%,三年级为71.7%,四年级为67.0%,说明男生群体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很不理想,尤为严重的是三年级和四年级。女生方面,正常体重一年级的比例为41.1%,二年级为48.4%,三年级为39.5%,四年级为37.9%;
而不合格的比例一年级为58.9%,二年级为51.6%,三年级为50.5%,四年级为62.1%。可见女生群体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虽然略好于男生,但,较低体重所占比例却尤为突出,且集中在一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

表3 2011年全校男、女生(1-2年级)肺活量均值和标准差(M±SD)

肺活量ml 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体重分数

男生 Mean 4388.27±778.8 62.93±54.6 68.8±21.8

N 4259 4207 3277

女生 Mean 2984±535 53.66±61.7 70.3±21.0

N 2266 2256 1922

3.3 机能指标

3.3.1 肺活量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全校男生肺活量均值为4388.27毫升,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为62.93;
全校女生的肺活量均值为2984毫升,肺活量指数均值为53.66。

肺活量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与身高和体重等指标密切相关。在成年阶段,身高相对稳定,影响明显减少,体重因素愈发重要了。一般体重增加会伴随肺活量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主要是为了供给体重增多部分的需要,因为此时肺活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呼吸机能对机体的支持增加。而肺活量/体重(派生指标)可以使肺活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准确,也更能体现机体实际得到呼吸系统支持的水平。我校学生群体肺活量/体重的得分,男生平均分数为68.8分,女生平均分数为70.3分;
男生的各等级检出率分别为:优秀16.3%、良好37.0%、及格35.0%、不及格11.7%;
女生的各等级检出率分别为:优秀15.3%、良好33.8%、及格37.9%、不及格13.0%;
分别与2010年男生群体肺活量/体重的得分71.69分,和女生群体肺活量/体重的得分70.75相比,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

3.3.2 台阶试验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4),全校学生台阶试验指数均值,男生为52.94;
女生为52.07。从各年级发展态势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男生方面,三年级的均值要比二年级的降低1.60;
四年级的均值要比三年级的降低1.18;
女生方面,三年级的均值要比二年级的降低0.87;
四年级的均值要比三年级的降低2.31。

统计检验的结果进一步显示(见表5-6):男生方面,二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二年级和三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F(2,3115)=13.175。女生方面与男生相同,即二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二年级和三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F(2,1524)=8.022;
二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证实,四年级男、女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在四个年级中最差。

分别将2011年与2010年二年级男、女学生台阶试验指数进行比较发现,男生降低了0.16;
女生也降低0.86。统计结果显示,男生的二者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而女生之间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023,p

将2011年我校男、女生台阶试验均值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20—24岁组比较发现,两者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t=-19.610,p

3.4 身体素质指标

3.4.1 男生方面

(1)握力:由表7可知,我校男生(1-2年级)握力均值为36.72kg,平均得分为45.01分。与2010年我校男生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808)=-107.326,p

四个年级的进一步统计检验发现,一年级和二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二年级和三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F(3,4996)=33.979

由此说明,我校一年级和四年级男生的上肢肌肉的运动能力水平更低。

图5 全校男生握力水平趋势图(kg)

(2)立定跳远方面:由表8所示,全校男生立定跳远(1-2年级)总体均值为217厘米。与全国总体水平(18、19岁组)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我校学生2009年、2010年成绩相比,两两之间依然具有显著性差异,F(3.4967)=10.098。说明我校男生下肢爆发力和弹跳能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在等级检出率方面,不及格比例数可达43.7%。

将四个年级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四年级和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年级,两两之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年级男生的立定跳远整体水平要好于其他三个年级,这与其他体质指标的比较正好相反。

(3)1000米跑:由表9中可知,一年级男生1000米跑的均值为238.1秒。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18、19岁组)比较发现,我校学生一般耐力水平要好于全国的总体水平,且二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与2009年我校一年级整体水平相比,呈现出升高趋势,且二者之间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9)。

上述研究表明,我校男生的上肢、下肢肌肉运动能力并不理想,其各等级检出率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此结论。但一般耐力水平却又有所改善,这可能与近几年我校体育课教学中增加了身体素质训练的比重,且连续几年均进行1000米和800米跑的测试,相应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关。

3.4.2 女生方面

(1)坐位体前屈:如表10所示,2011年我校1-2年级女生坐位体前屈均值为15.53厘米。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18、19岁组)比较,两者之间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2763)=9.810,t2(2363)=6.907,p

图6 2011年全校女生坐位体前屈水平趋势图(cm)

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一年级、二年级分别与三年级、四年级与之间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F=1276.955,p

(2)立定跳远:由表11所示,全校女生(1-2年级)跳远成绩均值为158厘米。将其与全国(18-19岁组)的指标均值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t1(2687)=-18.437,t2(2687)=-21.939,p

图7 2011年我校女生立定跳远水平趋势图(cm)

各年级之间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四年级和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年级,两两之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点与男生相同,即说明四年级女生的立定跳远整体水平也要好于其他三个年级,与女生的其他体质指标相比也正好相反。

(3)800米跑:由表12可知,一年级女生800米跑的均值为240.1秒,最好水平为183秒,最差水平为335秒。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18、19岁组)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2563)=-54.837,t2(2563)=-53.076,p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整体水平很不乐观。既普遍低于2010年全国总体水平。与2009年、2010年我校学生体质部分指标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四个年级的比较中,发现四年级男、女生小肌肉群的力量和柔韧素质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但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却又好于其他三个年级。由于我校对身体素质尤其是一般耐力的水平的关注,近两年来男、女生成绩普遍具有提高。

4.2 建议

二年级数学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09-03

现行教材删除了独立的应用题单元,将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不少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了教学的“脱节”、学生解题能力的下降。我认为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在新教材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重新审视数量关系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使它能够“心安理得”地重新回到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它的作用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必要的数量结构,在获取信息后形成解题思路,学会解决问题。

一、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基本内容

“数量关系”,顾名思义,是指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小学阶段数学的数量关系其实就是加、减、乘、除的关系。“加”就是把几个数量合在一起,“减”就是从一个数量里去掉另一个数量,“乘”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就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如果能够把这些基本的含义理解透彻了,那么一些人为地总结出的大量的数量关系式就可以找到自己归属,学生可以更多地从这四种运算意义出发自己编写数量关系式,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数量关系众多而给学生带来的记忆负担。用数学教学论的观点来说,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小学阶段以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为主,涉及简单的方程运用。主要包括简单数量关系的运用、复合数量关系的运用,以及特殊数量关系的运用。教学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简单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四种数量关系的结构(部总、份总、相差、倍数);
第二阶段主要是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四种复合数量关系的结构(由四种最基本的简单数量关系经过交错组合而形成);
第三阶段是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特殊数量关系的结构(把一般的份总关系运用到特殊情境之中,如:购物、工程、行程等问题情境,产生以下一些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工效×工时=工总,速度×时间=路程)。

以上数量关系运用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简单运用和变式运用。小学阶段不论是什么样的数量关系,都离不开四则运算的意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在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的最基本的含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基本方法

1.通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明确编写意图。苏教版教材中“数量关系”这一数学术语首次以书面形式呈现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页第2题: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随后教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第8页例题7:“小刚的跳高成绩是1.39米,比小军少0.06米,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教材是以图文形式出现)中首次出现数量关系的文字表达式:小军的跳高成绩-小刚的跳高成绩=0.06,在第9页的“试一试”下面提供了填空形式的表达式:(?摇?摇)的体重×33=(?摇?摇)体重。同时在教材第10页安排了相应的习题,如第5题: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之前教材中从未出现过“数量关系”这四个字,是否就可以认为教师不用教数量关系?学生也不用把握数量关系呢?五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明,方程的等量关系的教学是在学生熟悉相关的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然是用了“熟悉”一词,就应该想到之前教师应该有数量关系的教学,那么数量关系的教学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记得沈重予老师谈教材编排意图时曾经指出,数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内容,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解题思路的形成。而且我也翻阅了苏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的教学参考书,发现一年级的教参中提到数量关系的地方就有好几处,而在其他年级的教参中,关于数量关系的提法更是俯首皆是,不胜枚举。这充分说明教材的编写者从来也没有忽视数量关系的教学,只是没有在教材和教参中具体呈现。因为缺乏必要的依据,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关注情境创设,关注信息收集,忽视了数量关系的分析。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王林老师在《也谈解决问题与应用题》一文中指出:“第一学段就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理解数的运算的意义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根据分析数量关系的难易程度有层次地安排有关应用题的教学;
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有机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结合日常教学过程,渗透数量关系。低年级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依赖形象思维的支撑。因为学生往往借助形象思维和生活经验,很快可以列出正确的算式。而到了中年级,如果还是凭借直观的思维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抽象概括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全面的、深刻的把握。数量关系的呈现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低年级的老师讲过渡到中年级的学生讲,从中年级的讲过渡到高年级的写,从给定的填空式过渡到自觉地寻找。低年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经常性地、口头说说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的数量关系式。如:看到“小红比小丽多跳2下”就能想到:小丽跳的数+2=小红跳的数,看到“柳树是杨树的3倍”就想到:杨树的棵数×3=柳树的棵数等。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多,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一个个数量关系的模型,到中年级时,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讲数量关系,不必要求语言多么严密,措辞多么严整,只要能够完整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可。在对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高年级教师就应让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式了,并且在写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达数量关系式。如标准量-相差数=比较量、标准量+相差数=比较量、倍数×倍数=几倍数、单价×数量=总价等。这样自觉寻找就容易多了。

这样的训练也不能过于机械,还应该适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设计一些只有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题目,让学生感悟得出必须知道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求出第三个数量。

如“二年级植树24棵,五年级植树多少棵?”你能求出吗?为什么?生说不能,因为不知道五年级比二年级多几棵还是少几棵,也不知道五年级的棵数是二年级的几倍或二年级的棵数是五年级的几倍。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告诉学生说不知道五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关系,不能求出。如果要求五年级植树多少棵,你能补充一个条件吗?要是补充一个“三年级植树32棵”这个条件能求出吗?还是不能,为什么?因为三年级的棵数和五年级没有关系。那我们要补充的条件必须是二年级和五年级两个数量之间的一个关系。然后启发学生补充条件如下:五年级比二年级多植树12棵或二年级比五年级少植树12棵;
五年级比二年级少植树12棵或二年级比五年级多植树12棵;
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二年级的2倍或二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五年级的2倍。从中任选一个条件,你能求出吗?能,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了五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关系。找“数量关系”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如果是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补充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等条件。经常进行数量之间关系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中学方程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3.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抽象数量关系。苏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这种明显带有个体“数学思考”成分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安排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一幅猴子采蘑菇的情景图,有12个蘑菇,把这些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问题是:分给它们多少个?教学用书要求教师利用学生“对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解决,让操作和直观作为学生思考的依托,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问题与分数的意义相联系,充分经历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学生用圆片代替蘑菇,分前要先想一想这里■表示的实际意义,就是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的数;
然后让学生边操作边列式,先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用算式表示为12÷4=3(个),再取其中的3份,用算式表示为3×3=9(个)。接着,教师不要急于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方法,而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似情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悟自己总结其中的数量关系。如把12个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分给它们多少个?把12个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分给它们多少个?这些同样是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是多少,再用乘法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这种原始的积累,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结合解题思路的叙述,表述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式的概括过程是学生把日常用语抽象成数学语言的过程,是将日常用语转换成符号语言(方程式)的前提。重视解题思路就是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

一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要训练学生表述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使学生明确简单实际问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道……”等语言来表述,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问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表述思考过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说出思考过程。①根据条件“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可以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②根据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想到大猴采的不知道,应该先算大猴采的个数。表述算法的选择:无论哪种想法,当明确了这个“中间问题”之后,解题思路也就形成了。①求大猴采的个数,要用每筐个数×筐数。②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要用大猴采的个数+小猴采的个数。表述结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几个问题:这道题是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了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是利用哪两个条件计算的?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初步形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思考问题的意识。显然,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步计算问题的综合。因此,对一步计算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和问题,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研究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能从中再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

除了加、减、乘、除意义的基本数量关系,还有密切结合某些实际素材的常见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这些数量关系的得出,都必须经过一个梳理和归纳的过程。而运用数学语言来提炼数量关系是此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一个问题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原生态”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转换思维视角,从而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进而通过对这一数量关系模型的变式运用,实现数量关系结构化迁移。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像这样,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并没有舍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当我们重新审视了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地位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数量关系在新教材中牢固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我们更希望编写者能在教材或教师教学用书上为数量关系提供适当的空间位置,让一线教师更加清楚要为数量关系的教学做些什么,怎么做;
更希望一线教师能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将数量关系的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数量关系运用的结构教学初探[J].小学数学教师,2007,(7).

[2]陆顺昌.新课程要摒弃数量关系吗[J].小学数学教师,2007,(9).

二年级数学下总结范文第4篇

一、备课深入细致。备课时,我首先认真研究教材,每篇课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文至少读两遍,第一次默读,第二次朗读。多方面参阅各种资料,然后去粗取精,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再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水平,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三维目标同时兼顾。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抓重点,展开讨论,讲练结合,务求每个学生学懂掌握。突破难点,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各抒己见,集大成、2012年个人教学工作总结形共识的做法,使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既扎实,又能向纵深发展。在初二(5)班,注重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倾斜于基础要求;
在初三(3)班,导入迅速,巧设疑问,引发探究,记牢为先,运用为要,一切为了中考。

三、坚持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听了8次公开课,汲取了他人的宝贵经验。我本人也主动上了一次公开课,并认真听取了同仁们的评议。我觉得听课和做课都很重要,他们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是有很大帮助,希望大家今后都积极去做,2012年教学工作总结精益求精。

四、及时批改作业,保持好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作业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无论好坏,他们都充满盼望,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及时批改,不要让其热情的心冷却,那样下次作业就会懒于动笔,影响深远了。我安排学生的作业有;
初三(3)有同步练习(每课),作文6次,周记15次;
对初二(5)班的要求相对降低,作文不多,只有3次。重点抓写短语,写片段,共有10次之多,课课有练习。无论是什么样的作业,我都及时批改,练习保证当天批改,第二天发给学生,短语、周记、作文保证在一周之内批改完毕,测验评卷不超过三天。这样,保证了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虽然经验浅陋,但是事实,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在所难免的,希望我们的同仁不避嫌弃,善意指点,我将无限感谢。

二年级数学下总结范文第5篇

一、评奖原则

1.全面性原则。(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细则》对学校、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年级主任、班主任、备课组长、任课教师全面进行评价。

2.达标性原则。每学年对学校进行两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根据两次综合得分的高低确定学校受奖等次。

3.多元性原则。根据《*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细则》确定每校各层面受奖总数,学校根据内部管理的各项综合评价条例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受奖人员。

4.过程性原则。对学校和教干、教师,按教学工作综合评估、阶段质量调研和日常教学监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

5.鼓励性原则。对学校层面,根据评估成绩的高低设置不同受奖等次,综合得分未超过600分的学校不设奖。对个人层面,根据工作性质实行分层设奖,使各层面工作突出的个人都能有受到表彰的机会。各层面设奖人数除年级主任外,其他原则上不超过该层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6.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实行水平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水平评价,按“关注整体水平,以平均分高低为基本依据”的原则进行。对发展评价,按“关注基础水平,以平均分相对提高率为基本依据”的原则进行。

二、奖励依据

根据《*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办法》,每学年对学校进行两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按评估的成绩进行奖励。主要包括:1.办学思想与教学规划;
2.教学资源与校本培训;
3.教学实施与校本教研;
4.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
5.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

三、奖项设定

1.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根据教学工作综合评估得分的分布情况,确定各奖次的具体受奖单位数。

2.优秀年级主任:全县设奖总数约为年级主任总数的二分之一。其中高三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高二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高一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

3.优秀班主任:高三奖班主任总数的三分之一,高二奖班主任总数的六分之一,高一奖班主任总数的九分之一。

4.优秀备课组长:高三奖年级备课组长总数的四分之一,高二奖年级备课组长总数的八分之一,高一奖年级备课组长总数的十二分之一。

5.优秀教学奖:市级教学奖只面向高三任课教师。县级教学奖面向高中三个年级的任课教师,高三奖任课教师总数(获市级教学奖以外的)的三分之一,高二奖任课教师总数的六分之一,高一奖任课教师总数的九分之一。

6.突出贡献奖:(1)各层面突出贡献奖的总数根据每年高三教学质量的水平和提高幅度确定,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2)获一等奖的学校再加奖2人。(3)只面向高三任课教师。

四、奖励办法

1.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奖励条件

每学年进行两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按评估结果的综合得分确定奖次。900分以上(含900分)为一等奖;
750~899分为二等奖,600~749分为三等奖;
600分以下(不含600分)不受奖。

2.优秀年级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学奖奖励条件

(1)各校“优秀年级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学奖”的受奖名额,根据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的结果,结合各层面的实有人数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办法见附件。

(2)对当年考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直接授予优秀班主任。

(3)对当年奥林匹克竞赛有学生获省赛区一等奖,且被省级及以上高等院校招为保送生的指导教师,直接授予优秀教学奖。

(4)对考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所在班级的8位任课教师,直接授予县级优秀教学奖。

(5)市级优秀教学奖与县级优秀教学奖不重复奖励。

3.突出贡献奖奖励条件

(1)根据每年高三教学质量的水平和提高幅度确定各校获突出贡献奖的总数,具体分配办法由学校根据内部管理评价制度及结果确定。(2)在校长、业务校长和受奖的高三年级主任三个层面中,获一等奖的学校共奖2人,具体人员由学校根据内部管理评价制度及结果确定。(3)考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所在班级的8位任课教师(至少含2位基本能力科目任课教师),直接授予突出贡献奖,不占计算名额。

4.几点说明

(1)县级优秀教学奖项面向高中三个年级,以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积分为依据;
突出贡献奖、市级优秀教学奖项面向高三年级,以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积分和重大教学质量检测水平为依据,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2)所有具体到个人的奖项,相关人员在学校内部学年度综合考核中必须达到合格以上(含合格)等级,否则一票否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