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度过的?师: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生1:我们先复习了求一般图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生2: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案例】“圆的周长”课堂总结教学片断
课堂总结一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知道了求圆的周长的公式:C=πd。
生2:求圆的周长也可以用公式“C=2πr”来计算。
生3:知道圆的周长,反过来也可以求圆的直径,公式是:d=C÷π。
……
课堂总结二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度过的?
师: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
生1:我们先复习了求一般图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
生2: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就要看这个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边决定的。
师: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圆的周长跟它的直径有关系,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大家不知道。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提出一个猜想: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是不是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
……
【评析】
首先,从小的亦即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知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是模糊、零散的,且不易被学生直接感受到,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就需要将学习过程中学到的这些模糊、零散的经验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或演示,或语言表达,将之外显出来。在第二个教学片断里,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回忆过程,谈思路、谈方法,无疑正是促使学生做这样的经验抑或挫折的外显工作,让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反思,提升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从大的亦即“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的角度看,数学原本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知识的过程,数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对客观世界的时间、空间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的产生过程,回顾问题的提出及解决的过程,是在扎扎实实地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让学生牢记数学知识点,那只是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增加了几个“节点”而已;
唯有让学生思考真正的数学问题,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让学生去全面把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总结过程中想到的思路、遇到的困难、克服的方法,将思想、策略、方法显性化,这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反思】
1.要在“序”化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总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课堂总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诸多引语就是一种教师辅的梳理,例如:“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要在“说”中提炼思想、承前启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总结,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中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总结二,孩子们不仅说着,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还不停地思索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总结中,你说、我说、他说,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实际上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要在“评”中提升和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考虑到数学活动经验内隐性的特征,我们应该看到,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往往是粗浅的,不易被学生把握,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炼,使其外显。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强化以及课堂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等心理特点,在课堂总结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反思、评价、提炼和总结,激发出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条理化,进而固化为自身的经验。
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复习,是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思考、进行知识提炼、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行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复习,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巩固提高,并使新知识有效地、有机地汇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因此,一节课中好的总结与复习,既可使课堂结构更加严密,和谐,又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切实感到有所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向深层次方面学习和钻研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复习方法,包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的使用,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
一、新授课题结束的总结与复习
在一节课中,讲授完一个大的课题之后,应对这一问题加以简单回顾,这是一种基本的总结与复习方式。这样,可以指出这一段落内容中的知识难点和重点,给学生一个刺激,加深其对该段知识的认识和印象,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提高。有时,这种总结与复习,可做为前后知识之间的一种过渡方式。
例如,在陆地水一节,河流的补给和河流径流的变化一段中,讲完河流补给有五种形式之后,可这样进行总结与复习:“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中,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三种形式,在补给时间上有相对集中的特点。雨水补给在雨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在春季,这就使河流的流量随着其补给量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河流补给量的变化规律”。然后引出第二个问题:“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这样的一段总结与复习,既加深学生对河流补给五种形式特点的认识,又可引出“河流补给形式不同,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也不相同”这一教学重点,前后相联、相互呼应,可以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一节中,外力作用有五种表现形式,象其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地区性。如在于旱沙漠地区,由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因此引起风化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温度变化;
在沙漠地区的侵蚀作用也表现为风的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在沙漠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和风速降低引起的沉积作用也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一种外力作用表现出的地区性,正是教师进行总结与复习的一条主线,可通过总结风、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的地区性将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来,给学生以启发,达到落实知识点,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一堂课的总结与复习
一堂新授课结束之后,进行一堂课的总结与复习,也是常规的总结与复习过程。一个好的结尾,对一堂课来说可成为知识概括,提炼深化的过程,也可使一堂课的结构更加紧凑、和谐统一。进行课堂收尾的总结与复习,方法有多种,可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起到相应的作用。
(一)比较法对教材结构比较松散的知识点,可采用“比较法”进行总结与复习。如陆地水一节河流补给的五种形式,经过逐一讲解每一种补给形式的补给时间、补给特点、在我国的分布等问题之后,可列出表格,在本课时结束时,用以总结与复习。让学生通过表格对比,结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区分和记忆,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图解法针对有的章节其知识内容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可将所教授的知识以“图解法”进行总结与复习,使学生能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三)提问抽查法在教材中,有的章节比较易懂,但需学生多进行记忆。这样,需要教师在一堂课结尾时,有重点地找出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本章节的重点知识,以口头提问、题目抽查测验等方式进行总结与复习,督促学生认真听讲,把握教材重点,加强知识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激励法地理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采用激励式课堂总结与复习,就是在复习巩固所学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例如,在高中地理下册,关于我国和世界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有很多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在课堂结尾时,就可采用激励法渗透德育教育于课堂教育过程中之中。
三、全章结束后的总结与复习
每一章的总结与复习,是落实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环节。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任课教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找出各节之间、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挖掘教材中可以出现问题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中的总结与复习,是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多环节中的一环。关于这一环节,往往被学生所忽视,学生有时会产生一种“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困惑,也就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解决这一同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地完善学习方法,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充分运用,巧妙安排总结与复习,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
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10-02
构建高效课堂,发挥教育主体主动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求学”者转变为“做学问”的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从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入手,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知识梳理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联想集团灵魂人物柳传志在回答记者关于人才的提问时这样讲到:“能力有很多种,但我最看重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就是看他能否在所做过的事情中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总结规律性的东西。这种善于研究的人有系统设计的能力,能开创大局,往往有大用。企业最缺的还是这样的一流的领导人物。他像阿拉伯有效数字中的“1”,“1”后面一个零就是十;
跟两个零就是百;
跟三个零就是千……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这种善于研究规律的基本能力”。
如果说我们所学的每一门课程是一个整体,那么它的每个章节就是这个整体的一个局部。每个章节都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引导我们观察和认识这门学科的某个局部,并探索和阐述其中的内容和规律。我们正是通过逐个研究每一个局部,从而达到研究整体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把握每个章节的内容实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章节之间的联系。只有在研究局部时,把它与整体联系起来,或在研究整体时注意到局部的细节,我们才既能全面把握住整体轮廓,又能准确地把握住局部细节。
就学生而言,一个不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他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就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而缺乏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许多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成绩却不理想,其原因之一正在于此。
就教师而言,我们是整个教学的总设计师,如果失去对该环节的准确把握,我们的学生很有可能拿着大把大把的螺丝和工具,却造不出一台车来!因此在知识的迷宫里,我们教与学生“求学”就是让他们身处迷宫里,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而教给学生“做学问”则是让他们跳出来俯视迷宫,其各种路线和转折点则尽显与眼前,那岂有走不出之理?
二、教会学生“做学问”,教师应当重视知识梳理归纳总结的落实
在高中以往的听课,示范课和公开课的听课当中,我看到了很多精彩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总结,像思维导图,知识罗列,花括号,金字塔,知识树等形式多样的梳理总结方法,许多巧妙的处理方法让我学习不少;
其次,很多教师在梳理总结的同时特别注意前后对比联系,将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化和广化,点睛提神的功效可见教师对知识的把握深度,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形成对知识的高屋建瓴之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浙江理科状元翁凯浩这样总结:在高中学习中,我十分需要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学完一章的知识点后,我要对本章内容归纳总结,以便加深理解充分消化;
针对特定的题型,我们也要归纳总结,找出解题方法,以便在下次做题时更快地切入。归纳总结出的东西是经过自己分析消化后所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因此要常翻阅、常复习。
日照市文科状元孙程这样总结:相对来说,文科生做的试卷是比较有限的,做完的试卷不要随便丢了,要学会分析试卷。研究得多了,有时一道题会衍生出很多知识点和考点,及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些思考的过程对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吉林市文科状元王美月(新东方优能中学高分学员)这样说:要善于归纳总结,对文字产生感觉。文科不像理科,学习不能靠题海战术。我的经验是,要善于对题型归类,自己心里对所学知识要有数。总之,学文科要有感觉,有领悟力。
银川市理科状元王子豪这样总结:有些同学做了大量的题,结果发现自己没有多大进步,其实这是不注意小结造成的。小结就像是紧张练习中的 “调味剂”,常常让我乐在其中。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比较忽视对该环节的认真落实,缺乏对其重要性的理解,授课时往往草草略过,或是让学生自己讲讲“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而不做点评,或是在课件上展示几个关键知识点,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层级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整体认知能力,一节一节零碎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感觉到繁多杂乱总也学不完,更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厌恶之情。如果学生通过知识梳理归纳总结能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则会让学生对知识越学越少,越学越有趣,并产生从“求学”到“做学问”的根本转变,到那时我们的教学也会真正转变核心,让教师真正做一个引路人,还教学的真谛,形成高效课堂。
三、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意见
1.在学案编写时,以知识为主线将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并有意地将知识链放在学案中
从我们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理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少,如:能读懂教材内容但不会应用;
能听懂老师的讲解但不会独立理解;
能套着老师传授的方法解决问题,但不会自己创设新方法灵活解决问题;
习惯听老师讲解而不会自己去主动自学;
能主动自学者又不知道如何学习,总是徒劳无功。凡此种种除了基础相对薄弱及学习积极性不够外,与我们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够也很有关系。在学生们学习了每一节的知识点后,他们只能完成与本节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只是一块块很小的岛屿,不易被发现,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把这些小小的岛屿连成一块大陆,让它们彼此间互通有无,做到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在编写学案时,应认真研究知识规律,确定知识的编制顺序,力求有利于学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2.知识梳理归纳总结要注意提炼思想、承前启后,激发学生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作铺垫。但实际学习时,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只能就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对本课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讲解的较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往往死记硬背,或者虽然暂时记住了,却难以长时间记忆。因此,知识梳理总结时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前,我们很多教师处理该环节时,随着下课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逐渐分散,大多是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简单的提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没有突出知识重点,没有处理好知识局部与整体的关联。也就很难完成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因此教学效果在此处显得很苍白,没有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如果我们可以尝试在该环节的留白处,留下提示和归纳总结意见,授课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完成学生从“求学”向“做学问”的根本性转变。这样学生会主动的思考和预习后面的内容,自己完成知识脉络的构架,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梳理总结不仅仅是纵向的,还应该是横向的,立体的
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学引导者,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做学问”的能力尤为重要;
备课前我们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示范如何“做学问”。知其一,自然联想到其二其三,知其表,自然联想到上下前后和左右。而目前我们的很多课堂照本宣科,就地取材,随意性太强,抓不到重点,也拿不出条理来,学生一头雾水,没有线,也没有点,久而久之,这个环节也就显的可有可无了。
4.梳理总结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学习习惯
学生什么最难教?不是知识,不是能力,而是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如果说前半句是“求学”我想后半句就应该是“做学问”吧!对于高中生而言,我们不可能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授予学生海量的知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知识梳理,归纳总结的好习惯。教师提纲挈领,引领学生更上一个层次,达到让学生自己做学问的目的,如果这个能力和习惯养成了,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想起一句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真正转变我们的学生从求学到做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静下心来,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滋润每位学子的心灵,让我们的教育在无形之中教会学生做学问的目的,或许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的!
四、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五、复结提高
地理中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知识点 分类 系统化
高中化学学是离不开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因此知识点非常繁多,如果不能对这些各个方向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梳理,而是依照课本的顺序进行知识点的单个讲解,学生就很容易遗漏一些知识点,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连贯学习。长久下去就难以跟上课堂的节奏,慢慢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知识点做科学合理的归纳总结,将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化成一个整体,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加深他们对各个小的知识点的印象,不至于在考试的时候因为对某个知识点没有印象而手足无措。教师要在每节课后做一个小小的课后总结,每个单元结束再做单元总结,必修一结束也要做一个整体总结。这样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整合,将所有的知识点纳入一个知识体系中,把彼此之间的关系理清,就不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状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知识点总结的过程中,先要大体上进行分类。分类总结更容易条理化,思路也会清晰。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学科,所以对不同物质的研究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对不同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一定的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对物质的分类做一个大体的论述,然后分解开来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学习。例如物质总的来说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两大类,而纯净物又分为化合物和单质两类。化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单质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知识体系图,先对物质的分类有个整体解读,然后对具体的物质进行分析。研究任何一种物质都是从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两方面入手的,一般的物理性质只需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到,而化学性质就需要化学实验才能得到。铁粉是黑色的,而固体的铁则是呈现银白色。铜单质是紫红色的。氯水是黄绿色的,F■则是淡黄色的。这些物质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观察然后从颜色、气味、存在形式等各个方面做总结,而不是单一地讲解传授知识点。而对有些物质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以乙烯为例,首先总结它的物理性质,它在常温条件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轻于空气,很难溶于水。它的化学性质是具有氧化性,能使高锰酸钾容易褪色,也具有很强的可燃性。它可以进行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它经常被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也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调节剂和催熟剂。以有机物蛋白质为例,它是一种化合物,而且分子质量较大。它还可以与许多的化学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点燃还会散发出烧焦羽毛的气味,也可以进行水解形成氨基酸。通过对一种物质从不同方面进行总结、把握,就能把相关的知识点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不至于零散难以记忆。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这些都是最基础且要求学生掌握的。对这些基本的概念性知识的把握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理解最基本的理论,那么对其他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徒劳无功的,也无法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总结和熟练掌握。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某些概念的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起来记忆。例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而化学平衡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程度不变的状态。如果不能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概念就无法理解化学平衡状态。所以总结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也会遇到一些理解起来很有难度的概念,例如阿伏伽德罗定律这种理论性的概念。在同温同压下,同一体积的分子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总结为“三同”定“一同”。这样不仅可以将知识简化还能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单纯地对每个概念死记硬背,无法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在遇到相关的题目的时候就无法运用自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却不会做题的原因。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对知识点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因为不管是对于一哪门学科来说,所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好像无关,但其实彼此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些知识点就像是链条一样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个环节无法理解,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性,对学生循循善诱。与学生一起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建立起知识体系,将一个个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理解记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