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推销技术实训总结【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2 13:2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科技推广中心是总社直属的专门从事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的组织机构。科技推广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农产品产业链全过程,积极组织开展供销合作社科技推广服务。在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农村实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推销技术实训总结【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推销技术实训总结【五篇】

推销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立足行业特色。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之路

科技推广中心是总社直属的专门从事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的组织机构。科技推广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农产品产业链全过程,积极组织开展供销合作社科技推广服务。在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队伍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心成立十余年来在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实践表明,立足产业特点和系统特色,把握农业科技的新形势、新任务,开拓创新、服务三农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

(一)搭建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村、涉农企业和农民社员提供社会化服务

科技推广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建设了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中国农产品交易网、总社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等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两新一特推广网”(新型农药、新型农膜、特殊功效肥料)、农业再生资源利用专业委员会和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认证信息服务等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和实体性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其中: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和中国农产品交易网立足推进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科技进步,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累计采集科技与商贸信息数万条,受众达1500万人次。网站月访问点击量5万余人次,累计访问点击量60多万人次。GAP农产品认证信息服务等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与培训服务,在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与农产品质量认证信息服务、鲜活农产品流通技术、节能减排与农业废弃物利用、农业安全投入品生产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认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不断提高农业生态化、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监控、推进总社农业标准化和GAP认证试点工作、培训各地供销社农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人员和相关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体系内审员等技术骨干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两新一特”推广网自1999年成立以来,入网厂家和商家网员数百家。“两新一特”推广网每年都组织网上试验示范和产品推广,每年能帮助厂家实现销售新型农资产品50万吨以上,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这些公益服务平台的建立,成为相关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免费获取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和科技知识的窗口,不仅受到农民的欢迎,也受到社会的关注。

(二)面向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推动科技交流,促进供销合作社科技进步

科技推广中心面向各级供销合作社、各地社有企业、专业合作社、商品化基地以及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组织,举办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大型综合科技交流洽谈活动、专题展示活动、以及各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会、农业产业化项目会、适用新技术应用对接洽谈会、难题招标项目专题与对接会,试验示范现场推广会、国家农业政策计划项目申报专题辅导会、专项培训会等数十项。系统内外组团参会及各项交流与合作成交非常踊跃,极大地推动了系统内外科技交流和各地供销合作社科技进步。

(三)积极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促进产学研合作,为行业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服务

利用各类信息平台和专项试验示范推广对接活动,组织直属院所及各地高校、涉农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推广各类供销合作社适用新技术、新产品数百项。其中“生物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成套技术”、“户太8号葡萄新品种”、“新型可控缓释肥料系列产品”、“生态多功能菌剂及生态BB肥”、“山野菜保鲜与速冻加工”、“测土施肥技术与产品”以及“QLS全硫化单体速冻”、“棉籽饼生物脱毒技术”、“秸秆综合处理技术”、“秸秆煤气技术”、“干式环保养猪技术”、“MI生物有机肥”、“农残降解剂”、“海藻系列植物肥”、“农产品超微粉碎机组”等上百项农业新技术及新产品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和广大农村得到了推广应用,受到广大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产业化基地、专业合作社以及广大农民社员的好评。

(四)立足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在科技创新方面,总社科技推广中心立足行业特色,依托系统优势和科研院所,承担并完成了总社新网工程项目、国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和总社重点科技开发与推广项目近10项;
牵头组织并承担了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星火计划项目共17项;
组织承担了多项发改委银河培训工程项目、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在科技项目运作上,打破部门、单位界限,努力形成各类科技力量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的联合协作格局,有效地引导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中,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

(五)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

在农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教育方面,中心结合当下农业科技新形势开展形式各异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中心举办各类农资技术培训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农产品流通培训班、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体系内审员培训班、供销合作社外贸高技能培训班、全国女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人员20万余人次。在实施“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培训”项目中,与总社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推动,执行期内培训全国农产品经纪人骨干20余万人次,对推动全国农产品经纪人工作开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和助农增收起到显著作用。农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为供销合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在促进农产品流通、便民惠农、助农增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深受广大农民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好评。

二、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搭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平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农业科技为主题,从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强调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科

技推广中心将在充分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基础上,围绕总社中心工作,立足行业,坚定信念,继续努力开创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新局面。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农产品流通交易平台

整合中心现有项目和行业内项目资源,建立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库和配套服务体系,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和两新一特推广网(实体网)为媒介,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公益平台,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系列化公益;
依托供销合作社网络组织农产品流通交易平台和科技推广服务实体网络;
以各个独立操作的项目为突破口,引进资金,完善配套技术,组织开展经营性科技服务,并逐步建立市场化运行的商业模式。通过信息服务和技术推广服务,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与农产品质量认证信息服务、鲜活农产品流通技术、节能减排与农业废弃物利用、农业安全投入品生产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质量认证,推进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科技进步。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中央一号文件对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了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科技创新、转化应用、人才培养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创新还是应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之一。供销合作社系统内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各类协会是供销合作社的重要组织基础,也是国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好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建设一支热爱供销合作事业的合作社组织发展人才队伍,对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意义深远。因此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民培训,特别是供销合作社行业特有职业技能人员、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产品经纪人、庄稼医生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培训,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是新形势的要求,是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开展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技能水平,丰富农民增收致富手段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三)构建供销合作社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繁荣农村经济离不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实现农民富裕离不开科技,打造新型供销合作事业同样也离不开科技。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立足供销合作社行业特色,建立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科技推广体系,强化科技推广公益服务,对增强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促进基层组织开展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推动供销合作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社有企业进步、专业合作社与商品化基地生产发展和带动农民社员增收都有着重要意义。以全国供销合作社各级组织为基础,以系统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为技术依托,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热点问题,开展多元化科技推广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形成需求与科研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使农业科技力量能围绕产业需求协同工作,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力度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源头,立足行业特色,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合力开发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积极承担国家及行业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着眼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深入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及安全生产控制体系,农业加工储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节本降耗、循环农业等技术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推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加快融入农业生产流通链的各个环节,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转化体系。

(五)规范运作农业再生资源利用专业委员会,引领行业发展

推销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代推销技术;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F713.50-4;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44-02

《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现代营销意识与现代推销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推销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巧,为今后从事销售管理等相关工作准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的推销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使学生在就业时能够迅速适应推销工作,成为合格的推销人员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理念

(一)课程设计理念

销售活动是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岗位之一,本课程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推销岗位的工作能力,主要针对销售人员、销售主管、销售经理为主线,辐射服务业基层工作人员、主管及中层管理人员等就业岗位。基于以上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高度融合,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由行业专家以及学校教师组成课程组,在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科研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从营销行业的市场需求和工作岗位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工作任务为依据,归纳学习领域的核心职业能力,建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按照以上设计理念,将本课程的设计为五个模块,分别为推销知识准备、认知顾客、推销洽谈、推销成交和售后服务。模块一和模块二主要针对销售人员相关技能;
模块三和模块四主要针对销售主管相关技能;
模块五则是技能上的提升,针对销售经理的相关技能培养。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现代推销技术》课程中,任务设计要从真实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等角度来进行。因此,本课程内容的任务选取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推销工作流程为主线,对推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从培养学生相应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着手进行选取与整合确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学生的心理认知顺序和推销工作过程为载体,将所选取的教学模块进行整合、序化为12个分解任务。

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按照不同产品为载体,以推销活动过程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进行,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融入训练任务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迁移。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现代推销技术》作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服务商品推销的工作岗位要求,能够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的主旨,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内容的选择根据推销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而且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在任务的编排上围绕推销岗位的必备知识与技能进行设计。任务一、任务二围绕行业基本素质,任务三、任务四和任务五重点培养收集处理市场资料的能力,任务六、任务七和任务八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任务九、十、十一、十二则更注重推销管理能力。通过这一系列任务的引领,学生从对推销岗位的认知阶段进入领悟阶段,最终达到对整个推销流程的融会贯通,并体现在每个一个行业、每一种产品上。

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到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突出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在每项典型工作操作过程中,在教师进行每项任务的示范讲解前,让学生尝试性地自我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实践等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启发引导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推销基本方法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引入新授课内容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常可以采用先引入例子,再从例子的分析中引出理论结论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法

这是一种教师精心选取企业典型案例,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使其面临现实的推销问题,运用所学的推销理论自主地分析推销案例并拟定方案的交互式探索过程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精心设计案例讨论任务。案例教学的主旨是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发挥积极主动性。

(三)情景模拟法

在课堂上进行实践锻炼,让学生扮演商场销售员、超市促销员、厂方驻店协销员、企业推销员或销售代表等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模拟推销训练,从而使学生熟悉推销员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学会运用推销技巧,创造职业氛围,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此类型的情景模拟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学习兴趣,加之同学及老师的建议、点评,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营销的方法技巧。

(四)实战体验法

通过深入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践,通过让学生扮演“神秘顾客”任务去体验实际的销售人员是如何处理顾客提出的各种异议并合理的处理,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对处理方法进行点评,达到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组织及考核方式建议

(一)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1.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小组学习

采用分组教学模式,以项目小组的方式进行分组竞赛、合作学习。锻炼学生计划、管理、沟通交流和合作等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合作是战胜困难的有效途径、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此外开展分组竞赛教学可以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认知能力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在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内部的潜能和互动力,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进行分组时要特别注意分组的合理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尽可能客观合理的分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项目小组的划分应根据老师所掌握了解的情况,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与学生协商,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之间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有利于在采取分组竞赛时,各组实力相对接近,每个小组会更认真地对待项目小组之间的竞赛,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理念和团队意识。

2.教师应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由于项目实施以小组的方式,且大多都在课外时间进行,教师无法实施全面的、全过程的监控,往往可能发生放羊、搭车或成员间冲突等影响学习的情况,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注意采用抽查、组长汇报等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并出相应的处理。

教师应要求每个项目小组采取独立工作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方式完成项目,即每个人事先做好个人计划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最终确定最优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的监控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教师要控制教学过程,加强监督和引导,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从理念上改变自身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要角色,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要协调处理好小组内同学之间发生的冲突,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这时教师不能为强调友好与合作而指责冲突,而应鼓励学生在合作中的认识冲突,协调冲突。

3.重视项目点评、总结和评价阶段

项目总结和评价阶段是项目化教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每个项目或子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点评和总结,可以说,很多知识的教授就在点评和总结时实现。该阶段学生对项目结果进行检查,教师对项目质量进行检查。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检查并判断达到的效果如何。此过程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同时,教师除对工作计划以内的内容进行检查外,还应对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

(二)评价方案的建议

任务完成的考核是检验学生是否实现能力的关键,因此,制定完整的课程考核方案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课程的整体考核采用形成性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方式:(1)形成性过程考核:分为课堂表现,小组活动以及小组项目作业等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60%。(2)终结性考核:采取闭卷答题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40%,在学期末进行,考题分客观题、主观题等题型。

评价工作最好由学生参与完成工作评定,教师完成最终评估。首先,学生自己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工作评定,包括项目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自己所承担工作的绩效等各方面进行总结;
然后,指导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和成绩评定,在总结过程中体现相关的理论知识。以模块三中任务七顾客异议处理为例,该任务的形成性过程考核如表1 考核标准所示。

注释:1.项目得分由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构成;
2.组间互评得分均不能相同。优秀率为20%(90分以上);
3.项目得分组内自评×20%+互评×40%+教师评价×40%。

在进行具体的考核评价时,一是要关注能使学生形成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二是要关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童叟无欺、公平交易的职业操守;
三是要关注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具体项目时,学生相互补台、资源共享、团结协作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是要关注培养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力,具备从事推销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江艳.浅谈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1,(10).

推销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在2013年春耕之际,本刊记者到湖北农资集团公司就湖北供销新型庄稼医院建设进行了采访。

1.湖北供销建设庄稼医院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总体思路是,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争取政府的扶持,在湖北省供销社领导下,湖北农资集团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和市场化运作,规范庄稼医院建设标准,拓展服务内容,创新科技推广新机制,建设集农资配送中心、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和庄稼医院“三位一体”的新型庄稼医院,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利快捷、管理规范、技物结合的科技服务平台。湖北农资集团公司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50家湖北供销新型庄稼医院,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销售的“零距离保姆式”服务。

2.湖北供销庄稼医院主要干些什么?

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由湖北省农资集团组织庄稼医生、专业技术人员建立,按照有关科技规范、标准,主要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新技术培训推广、良种引进、测土配方施肥、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农机具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科技服务,是集"农资配送中心、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为农服务机构和场所。

3.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以改造或新建为手段,通过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经过2年的努力,在全省集中成片的农业种植区域建设150家硬件标准高、服务功能全、管理水平优、示范作用强的新型庄稼医院。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51家庄稼医院的建设工作,同时建设面正在稳步推开,有几十家正在建设或启动建设当中。以下是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的建设规划略图。

4.请问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经营服务管理模式如何?

湖北供销庄稼医院的经营服务管理模式是按照《全国供销合作社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示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湖北省供销社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六统一”(统一门店标识、统一连锁配送、统一质量承诺、统一明码标价、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宣传设施)、“六规范”(院墙环境规范、设备设施规范、商品陈设规范、服务工作规范、庄稼医生规范、咨询服务规范)的具体要求,开展庄稼医院建设改造,“湖北供销”庄稼医院免费为农民提供农技咨询,坐诊医生对农民问诊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期电话回访。同时,将不定期组织专家对农户的疑难杂症进行现场巡诊、会诊。上门问诊的农户可参考“农化查询系统”的配方,自行配置或购买化肥。

5.湖北供销庄稼医院主要服务内容有哪些?

一是农化咨询服务。庄稼医生出诊记录,详细记录着出诊时间、地址和内容。有时还会以宣传单等形式,向农民农事信息,这些也将载入庄稼医院农事信息记录本中。庄稼医院的医生都是经过有资质机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了庄稼医生资格证书的。通过培训,他们的科学种植技术得到提高,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开展农技咨询、测土配方、新品种试验示范、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和讲座并定期巡访出诊服务,实行公益与经营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化肥农药商品直供。在建设规划中要求庄稼医院销售经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资商品不少于3大类,实行农资企业总部配送商品,配送率须达60%以上。通过农资配送中心和庄稼医院,开展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确保农资质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每个庄稼医院都配备"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即进货、销货台账,进货销货发票,质量信誉卡上(会员卡),宣传手册。庄稼医院农户档案、庄稼医院农民培训会记录、庄稼医院农事信息记录、庄稼医生出诊记录。

三是农机服务。建立网络服务、信息传递系统。进一步搜索整理、编印农机化各种信息技术资料,为农民和会员提供信息服务。

组织开展生产合作和农机具规模作业、配套作业。大型农机具服务优惠30%工本费,中型农机服务只收折旧维修费,小型农机具免费借用。

推销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合作社;
教育
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张亿钧(1962-),男,安徽绩溪人,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43-04

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供销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多项职能、多重角色的特殊使命,决定了供销合作社的命运与“三农”的命运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社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兴社之本,而人才关键在教育,合作社的教育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死兴衰。2011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行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社’和‘人才强社’战略,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实现供销合作社新的跨越式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和农民素质,已成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合作社教育,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发展供销职业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和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近些年来,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总体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离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系统教育角度看,我国供销合作社人才培养大多依靠供销系统内所办的学校,曾有安徽财贸学院和山西财经学院两所普通本科高校、一所管理干部学院、几百所供销学校。随着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陷入低谷,出现学校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现象,为了求生存,大多数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面向市场办学。这些学校,一些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下放给地方政府后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适生存,调整办学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完全失去供销合作之特色。即使两所办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普通本科高校也下放给了地方,并且那些具有合作社特色的、全国唯一的合作经济专业也被撤消,合作社教育体系受到很大的削弱。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一些高等财经院校和农业院校曾经开设过合作社专业,但在“”期间停顿了近二十年,导致目前出现断层现象。198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曾增设与合作社相近的合作经济专业,招生属性为试办,至1993年才被确定为正式招生;
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中合作经济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出现,从而停止了招生;
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的公布结果中,全国各高校申请新设置和调整的1711个本科专业中,仍没有合作社专业。尽管目前还有少数高校仍保留有合作经济专业研究生、专科的招生,如中国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安徽财大的农业经济与合作经济、华南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云南民族大学的合作经济理论研究,但因没有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出现分化和断层现象。而且,合作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大类,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所需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不相符,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直至2008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合作社高等教育的空白。2009年1月起,合作社学院作为尝试,在青岛农业大学内部所有专业的四年级毕业班学生中招收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学员,成绩合格者,由青岛农业大学颁发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结业证书。

由此可见,尽管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学校,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等专业学校,存在着办学主体分散、数量有限、层次断层、体系性不强等缺陷,很难形成优势突破。

二、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求

从表面上来看,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都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但仍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合作社教育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从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目前仍处在断层阶段,致使我国合作社教育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几乎为空白,岂能有特色之说;
二是由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不了解合作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究竟所需什么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研究不够,并且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的倾向。因此,合作社特色教材短缺、合作社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断层等现象,严重影响合作社教育培训实效,难以适应合作社蓬勃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二)供销合作社缺乏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合作社教育涉及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无论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无论全日制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有涉及。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合作社所开展的教育培训是零散的、偶发的、短期行为的。至今国内仅有一家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是存在合作社需求大量人才与合作社缺乏教育资源的矛盾,导致缺乏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或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下放给地方政府,且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合作经济的特色专业。因此,目前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中等学校甚少,不能满足合作社蓬勃发展人才需求。二是存在合作社迫切需求人才与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矛盾,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合作社地处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缺乏吸引力。同时,不健全保障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导致了合作社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需要。三是存在合作社人才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与实际需要相脱节,人才培训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的现象。

(三)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行业衔接不紧密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能力。虽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性较高,不断地探索并实践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企业与学校责、权、利不明确,企业担心承担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风险及损失,而企业积极性不够。因此,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完善的机制,难以达到应有的尝试和广度。

供销合作社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至关重要。特别是国务院40号文件颁发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脱离行业,未能深深扎根行业,没有行业特色,而职业院校发展缺乏行业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衔接不太紧密,为行业培养人才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输送给行业的职业人才较少。比如2010年全系统新增的23万人,绝大部分来自系统外院校。

(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效率不高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但由于大多职业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与部级示范校的要求相距甚远,经费不足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因素。还有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办学被边缘化而致系统学校经费紧张之因素。一些地方省属、地方学校,由于主管部门、主办行业的不同,学校级别、经费标准也不同,致使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标准的差异,甚至毕业生证书等级、工作身份及待遇的不公平,由此导致同类学校的政策不同,引起诸多矛盾。

目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甚快,可教育培训的总投入甚少。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合作社本身为提高产出质量、产出水平而开展的生产技能培训投入,其使用效率虽较高,但总量很少;
另一部分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于扶持教育培训的投入,其投入少,且使用效率差,能真正投入到社员身上就微不足道了。因此低投入、低效率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举步维艰。

(五)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宝贵资源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着“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实不到位,其培训和技能提高力度有待加强。职业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理论教师会讲课却不会实操,聘请的实操教师会操作却不会讲课的现象,即“双师型”教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一是经费和编制不足,学校对企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没有吸引力,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培养 “双师型”教师,导致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又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师资;
三是学校发展速度与师资编制缺乏的矛盾,导致结构性教师缺失,甚至成为教师队伍扩大的重要因素。

三、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对策

(一)构建适应新时代合作社教育体系

世界合作社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合作社教育,且认为合作是国民性的重要体现,甚至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开设合作社知识基础课,将合作社意识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把合作社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并拥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如:丹麦合作社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最大特点是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其包括初等教育、城市学生的预备课程、农业基础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农业连续教育四个层次。美国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构建了以农业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俄罗斯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盟(相当于我国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拥有3所大学、3所学院以及70多个中等技校,可开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培训人员达到16万人之多。俄罗斯合作社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大学,也是俄罗斯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它在全国18个城市设有分校,在校生近4万人,可以开展从本科生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几乎为空白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我国合作社事业迅速发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构建合作社教育体系非常必要和紧迫。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教育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我国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一是构建以供销合作社系统院校为主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合作社教育的院校框架系统,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合作理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合作社多种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
二是构建以农业系统院校为主要支持的、注重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合作社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包括现代农业各种技术知识及应用的教育、培训和推广工作;
三是合作社教育纳入中小学、高等普通教育中,把合作社意识、合作社知识及合作社理论教育作为国民系列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四是构建以农村成人教育、各类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为框架系统,以加强合作社知识教育;
五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党政干部培训过程中将合作社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各级党政干部能够了解、掌握合作社知识,提高其对合作社的认识度、支持力度,尤其是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干部,这更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
六是恢复两所原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大学和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依托,并组建全国性的合作社大学,对大专、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层次的合作社专业建设与发展作出规划,构建合作社学历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合作社专业人才,从事合作社理论的教学研究。

(二)加快改革创新,打造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适应需求人才

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供销合作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农村实用性人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是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实现教学活动“三个结合”,即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结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三是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融入“三农”的重点和特色专业设置与建设,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教育部和供销总社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办好一批涉农和直接服务于供销合作社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四是加快特色教材开发。加大特色教材开发的资金扶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开发涉农及新农村建设的实用、科学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

(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加强行业衔接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为职业学校搭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职业学校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协作机制,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供销合作社事业、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并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建立有效的、完善的机制,明确企业与学校责、权、利,提高企业承担教师和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实训指导,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化和打造全新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急需紧缺的高技能、实用人才,调整办学方向,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培养“新网工程”建设急需各方面专门人才,并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任务。此外积极参与“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四)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仍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成为制约供销合作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首先,通过立法措施扶持、支持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发展,要切实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等部门支持,探索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享受公共财政扶持的机制和办法,逐步提高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筹措经费。第三,加大对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各级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资金应切实用于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第四,整合资源,探索学校自建、校企共建、企业自建、向学校开放等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多方分担实训基地建设成本,组织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一批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一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评聘制度创新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尤为重要,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推动合作社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一是采取有效方式,切实培养一批既精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具有熟练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且在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二是校企或政府支持合作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业能工巧匠,让其到高校进修,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水平,聘请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
三是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既能熟悉中央、地方有关政策法规,又能掌握合作社组织、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指导、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辅导教师队伍,以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第四,改革创新教师评聘制度。即改革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和考核标准,将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健全与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扩大专业课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重;
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良好机制。此外,还要师德教育,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发挥高校优势培养高水平师资,总而言之,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供销合作社的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是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乔为.中国式合作社教育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0(04).

[2]余茂辉.教育和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推进器[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

[3]郑丹.国外合作社教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08).

推销技术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合作社;
教育;
发展对策

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供销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多项职能、多重角色的特殊使命,决定了供销合作社的命运与“三农”的命运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社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兴社之本,而人才关键在教育,合作社的教育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死兴衰。2011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行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社’和‘人才强社’战略,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实现供销合作社新的跨越式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和农民素质,已成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合作社教育,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发展供销职业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和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近些年来,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总体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离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系统教育角度看,我国供销合作社人才培养大多依靠供销系统内所办的学校,曾有安徽财贸学院和山西财经学院两所普通本科高校、一所管理干部学院、几百所供销学校。随着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陷入低谷,出现学校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现象,为了求生存,大多数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面向市场办学。这些学校,一些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下放给地方政府后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适生存,调整办学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完全失去供销合作之特色。即使两所办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普通本科高校也下放给了地方,并且那些具有合作社特色的、全国唯一的合作经济专业也被撤消,合作社教育体系受到很大的削弱。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一些高等财经院校和农业院校曾经开设过合作社专业,但在“文革”期间停顿了近二十年,导致目前出现断层现象。198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曾增设与合作社相近的合作经济专业,招生属性为试办,至1993年才被确定为正式招生;
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中合作经济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出现,从而停止了招生;
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的公布结果中,全国各高校申请新设置和调整的1711个本科专业中,仍没有合作社专业。尽管目前还有少数高校仍保留有合作经济专业研究生、专科的招生,如中国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安徽财大的农业经济与合作经济、华南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云南民族大学的合作经济理论研究,但因没有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出现分化和断层现象。而且,合作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大类,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所需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不相符,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直至2008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合作社高等教育的空白。2009年1月起,合作社学院作为尝试,在青岛农业大学内部所有专业的四年级毕业班学生中招收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学员,成绩合格者,由青岛农业大学颁发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结业证书。

由此可见,尽管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学校,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等专业学校,存在着办学主体分散、数量有限、层次断层、体系性不强等缺陷,很难形成优势突破。

二、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求

从表面上来看,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都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但仍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合作社教育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从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目前仍处在断层阶段,致使我国合作社教育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几乎为空白,岂能有特色之说;
二是由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不了解合作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究竟所需什么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研究不够,并且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的倾向。因此,合作社特色教材短缺、合作社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断层等现象,严重影响合作社教育培训实效,难以适应合作社蓬勃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二)供销合作社缺乏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合作社教育涉及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无论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无论全日制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有涉及。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合作社所开展的教育培训是零散的、偶发的、短期行为的。至今国内仅有一家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是存在合作社需求大量人才与合作社缺乏教育资源的矛盾,导致缺乏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或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下放给地方政府,且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合作经济的特色专业。因此,目前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中等学校甚少,不能满足合作社蓬勃发展人才需求。二是存在合作社迫切需求人才与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矛盾,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合作社地处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缺乏吸引力。同时,不健全保障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导致了合作社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需要。三是存在合作社人才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与实际需要相脱节,人才培训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的现象。

(三)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行业衔接不紧密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能力。虽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性较高,不断地探索并实践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企业与学校责、权、利不明确,企业担心承担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风险及损失,而企业积极性不够。因此,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完善的机制,难以达到应有的尝试和广度。

供销合作社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至关重要。特别是国务院40号文件颁发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脱离行业,未能深深扎根行业,没有行业特色,而职业院校发展缺乏行业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衔接不太紧密,为行业培养人才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输送给行业的职业人才较少。比如2010年全系统新增的23万人,绝大部分来自系统外院校。

(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效率不高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但由于大多职业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与部级示范校的要求相距甚远,经费不足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因素。还有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办学被边缘化而致系统学校经费紧张之因素。一些地方省属、地方学校,由于主管部门、主办行业的不同,学校级别、经费标准也不同,致使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标准的差异,甚至毕业生证书等级、工作身份及待遇的不公平,由此导致同类学校的政策不同,引起诸多矛盾。

目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甚快,可教育培训的总投入甚少。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合作社本身为提高产出质量、产出水平而开展的生产技能培训投入,其使用效率虽较高,但总量很少;
另一部分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于扶持教育培训的投入,其投入少,且使用效率差,能真正投入到社员身上就微不足道了。因此低投入、低效率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举步维艰。

(五)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宝贵资源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着“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实不到位,其培训和技能提高力度有待加强。职业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理论教师会讲课却不会实操,聘请的实操教师会操作却不会讲课的现象,即“双师型”教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一是经费和编制不足,学校对企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没有吸引力,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培养 “双师型”教师,导致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又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师资;
三是学校发展速度与师资编制缺乏的矛盾,导致结构性教师缺失,甚至成为教师队伍扩大的重要因素。

转贴于

三、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对策

(一)构建适应新时代合作社教育体系

世界合作社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合作社教育,且认为合作是国民性的重要体现,甚至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开设合作社知识基础课,将合作社意识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把合作社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并拥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如:丹麦合作社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最大特点是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其包括初等教育、城市学生的预备课程、农业基础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农业连续教育四个层次。美国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构建了以农业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俄罗斯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盟(相当于我国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拥有3所大学、3所学院以及70多个中等技校,可开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培训人员达到16万人之多。俄罗斯合作社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大学,也是俄罗斯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它在全国18个城市设有分校,在校生近4万人,可以开展从本科生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几乎为空白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我国合作社事业迅速发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构建合作社教育体系非常必要和紧迫。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教育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我国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一是构建以供销合作社系统院校为主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合作社教育的院校框架系统,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合作理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合作社多种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
二是构建以农业系统院校为主要支持的、注重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合作社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包括现代农业各种技术知识及应用的教育、培训和推广工作;
三是合作社教育纳入中小学、高等普通教育中,把合作社意识、合作社知识及合作社理论教育作为国民系列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四是构建以农村成人教育、各类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为框架系统,以加强合作社知识教育;
五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党政干部培训过程中将合作社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各级党政干部能够了解、掌握合作社知识,提高其对合作社的认识度、支持力度,尤其是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干部,这更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
六是恢复两所原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大学和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依托,并组建全国性的合作社大学,对大专、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层次的合作社专业建设与发展作出规划,构建合作社学历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合作社专业人才,从事合作社理论的教学研究。

(二)加快改革创新,打造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适应需求人才

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供销合作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农村实用性人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是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实现教学活动“三个结合”,即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结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三是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融入“三农”的重点和特色专业设置与建设,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教育部和供销总社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办好一批涉农和直接服务于供销合作社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四是加快特色教材开发。加大特色教材开发的资金扶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开发涉农及新农村建设的实用、科学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

(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加强行业衔接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为职业学校搭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职业学校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协作机制,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供销合作社事业、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并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建立有效的、完善的机制,明确企业与学校责、权、利,提高企业承担教师和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实训指导,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化和打造全新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急需紧缺的高技能、实用人才,调整办学方向,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培养“新网工程”建设急需各方面专门人才,并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任务。此外积极参与“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四)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仍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成为制约供销合作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首先,通过立法措施扶持、支持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发展,要切实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等部门支持,探索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享受公共财政扶持的机制和办法,逐步提高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筹措经费。第三,加大对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各级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资金应切实用于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第四,整合资源,探索学校自建、校企共建、企业自建、向学校开放等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多方分担实训基地建设成本,组织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一批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一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