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2 14:0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在《我们周围的土壤》课中,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及研究方案。但是,在这课中,土壤不只是单纯的土壤,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有的被称作黑金,也有说是万物之母等等。虽然这些在表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五篇】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我们周围的土壤》课中,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及研究方案。但是,在这课中,土壤不只是单纯的土壤,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有的被称作“黑金”,也有说是“万物之母”等等。虽然这些在表面看来都是片面的,甚至缺乏理性,但终归人类是无法离开土壤的。因此,在进行本课之前,要从一些关于土地的诗歌方面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这样对后面的讲课很有好处,至少可以培养学生很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尖锐,尤其是工业污染、雾霾等自然灾害地频频出现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所以就自然而然引出了土壤这一研究对象。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老师通过展示给同学关于土壤被侵蚀的图片来引出问题的关键,而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后更直接的带给他们心灵震撼,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态度。另外,也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感受到科技的两面性,慢慢培养他们正确了理解的科学态度。在科学课上有机地渗透德育,要求老师能够对教学的内容准确地进行判断,不动声色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使他们的品德得以升华。

二、制造德育情景,展开德育渗透

农村的小学生在进行科学课的学习时,作为授课老师,一定要善于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对认知活动有更加积极的体验和感悟。也正是因为这些德育情景的创造,使得小学生在科学课上能够进行德育的学习和培养。例如,在《研究土壤》的实验课上,教师对学生展示了关于土壤的研究之后,展示给他们土壤被破坏的图片并且配以生动的讲说,使得课堂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将大家的思维从对土地的了解转变到对土地的关注。这种情景下,对培养小学生的德育是非常有利的。不仅从高层面引起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渗透了很浓郁的德育环境。在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们能够获得具体的感受以及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都在无形中给他们进行德育上的渗透。这种积极的情感渗透,对人格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

三、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农村的小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爱争着抢着大声说话,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老师就要在这方面精心的组织教学内容,要多思考如何解决他们浮躁的性格和安静的态度。例如,在进行《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对于植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征提问时,学生们都争抢着说自己看到的结果。老师是这样说的,先让我们班上表现最出色的同学进行回答。然后大家就安静地坐好,等着老师点到自己回答问题。老师让其中的一名同学起来回答,在答完后进行点名并进行鼓励。这种不经意的言语鼓励,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极大的鼓舞。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

四、在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逐渐渗透德育

科学教育是由很多探究活动构成,这些活动不仅是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还是学生的情感的载体。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有些探究活动相对时间比较长,有些学生坚持到一半就打退堂鼓,这牵涉到了他们的意志力和坚持的问题,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采取有效的后端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在参加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

五、巧妙使用评价机制,逐渐渗透德育

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能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对他们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养成是非常有利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使得学生的潜意识也得到了开发。例如,在一次科学课上,进行分组实验,有一个组的成员出现了矛盾,如果老师当场批评学生来进行压制,无疑会起到反作用,而如果说服教育就无法完成教学内容,最后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实验操做得很有新意,一会儿大家完成之后让这个小组的人上来给大家示范下。最后他们上来展示之后,老师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并提出了让他们对实验取得成功进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合作对一个团队的重要性,这就无须进行批评,他们自己就已经得到了素质上的提高。这就是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合理巧妙的设计,会事半功倍。

六、结语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小学 体育教学 创新

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较为薄弱的部分,而且因为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的限制,农村小学体育更是缺乏足够的关注。我国目前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工作者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来对农村小学体育进行创新。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困境

(一)农村小学体育缺乏教学资源

与城市小学教育相比,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场地、体育器材、师资力量等资源上,都存在着许多欠缺。在农村,因为学生数量、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占地面积大多比较小,并没有很多的空间预留给体育教学场地。而且农村小学的体育器材并不丰富,甚至一些已有的基础设施也较为陈旧。根据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学,并没有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兼职教授体育。这些人力、物力上的限制,大大影响力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

(二)老师、学生和家长缺乏创新意识

与文化教育相比,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自建国以来,竞技体育一直备受推崇。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的重点转向了培养具有天赋的运动员,而不是以全民锻炼为目标。纵观现在较为流行的体育活动的历史,可以发现,这些体育活动大都兴起于民间,而后才被大众所接受。由此可见,体育创新都是源于人们对于一项活动的喜爱和享受。然而,竞技体育主导下的体育教学就使得体育活动失去了它原有的乐趣。创新来源于生活,学生没有机会、也不情愿加入到体育教学中,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创新。而且,在农村,大部分老师、家长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创新都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都没有创新的意识,这就给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带来了阻碍。

(三)农村小学体育科研教学投入不够

一切具体措施的开展都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要想成功进行创新,必须要有科研的积累、理论的指导。然而,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明显欠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整个社会对体育教学的关注不足的大环境影响之外,还要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农村小学体育的科研投入不够,既包括资金上的投入不足,导致缺乏科研的环境;
还包括师资的投入不足,没有一个稳定的科研团队。

二、提高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策略

(一)依靠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丰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想创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必须把握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大的机遇,丰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首先,要推动农村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学的硬实力。比如说,跑道、单双杠、篮球场、沙坑等基础的设施要齐备,而且要保证这些基A设施的安全性。其次,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软实力。这就可以借由新农村建设这个契机来吸引人才,充实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通过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软、硬实力,来为体育教师提供探索、创新的条件。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创新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要想实现创新,必须从老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入手。首先,要提高家长的创新意识。大部分家长对体育教学创新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他们更加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来出人头地,在他们眼中体育教学就相当于课间的玩耍。在进行体育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家长这一错误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家长能够支持老师的创新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口头的宣传;
二是发放一些相关的手册。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让家长了解到小学体育教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提高老师的创新意识。老师才是体育教学的指导者和直接影响者,所以老师的创新意识对体育教学的创新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老师的创新意识,可以做以下方面工作:1.对老师进行培训,更正他们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对教学创新的认识;
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为教学创新提供基础。2.老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难以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创新型教学方式来打破这一限制。比如说,可以分小组进行自主体育活动,这样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也可以采用体育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学生的学习。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阶段正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不应该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框架,要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加大农村小学体育科研教学投入

新农村建设是缩短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要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的科研教学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再加上社会对体育教学的一贯忽视,这就导致了农村体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学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科研投入,确保农村小学体育有足够的资金和师资队伍进行科学研究,为创新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

三、结语

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不仅仅是针对文化教育,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要牢牢把握住机会,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创新意识、加大科研投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巴东县农村中小学[J].华中师范大学,2012.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硕师计划”;
体育教师;
培养策略

1.选题背景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鼓励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高中任教,以解决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师资队伍匮乏的一项政策。河南省自2004实施“硕师计划”以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五所培养院校先后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毕业生在我省44个贫困县进行教学,为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师资力量。提高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程度、综合素质,改善了农村教育总体水平、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匮乏的窘境,创新了我省大学生多向的就业道路,弥补了我省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的不足。因此,强化体育学科农村师资的培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有效研究更好的推动“硕师计划”政策可持续良性发展。

2.“硕师计划”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困局解读

2.1招生困境:我省“硕师计划”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生源不足,学生报考资格不合理,门槛过高。“硕师计划”在河南省的推广也没有像“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那样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这项多赢的政策在河南省的推广出现困境。作为“硕师计划”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师资培养上同样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2.2 选拔困境:选拔标准宽泛简单,学生参与动机失真。查阅文献发现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出现不公的现象,有的学校从内部宣传组织,学生“自我推荐”,学校把条件符合的学生确定为农村教育硕士生,一些学校把该项政策作为一种荣誉甚至福利分配某些学生,这也就造成学校招生人数不足,或者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基本持平的原因。

2.3 任教困境:教非所学所选,动机失真“硕师计划”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协调监管力度较大。根据“硕师计划”政策规定,硕师生在任教三年同时聘为特岗教师。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硕师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政策选择性执行或者曲解执行把资金用于其他空缺。特别是体育硕师生在学校中处于学科方面的劣势,其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硕师生,这是有悖于公平的。造成体育硕师生对这一政策的初衷表示怀疑,打消了毕业后留在本地任教的念头。体育硕师生普遍存在着把基层从教当做一种权宜之策的心态。

2.4 培养困境: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理论实践相脱节,培养环节衔接不畅,缺乏监管。“硕师计划”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从三年远程教育平台课程学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和任教教学实践到脱产学习一年中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硕师计划”一定程度提高当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程度,助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改善农村体育教育总体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培养困境:人才流失率比较高,与“硕师计划”预期的效益相差较大。其困境表现在体育硕师生的就职去向、回归单位的原因、体育硕师生离职原因等方面。

3.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对相关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3.1强化“硕师计划”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思想品德教育,发扬其投身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3.2严格程序,真实选材,各级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详细制定该政策的监控计划并有效执行。

3.3设立相关政策,激励体育教学开展。强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制度,加大对“硕师计划”体育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切身利益。

3.4开设凸显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特色的课程;
加强对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的管理,落实双导师培养机制。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师 教学知识 状况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难点和重点,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行和深化,农村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有很多问题。农村教育的发展,教师的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教育质量,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教师的发展上。此外,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这在很大程度对农村教师专业水平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1]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知识的理论构建

1.知识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认为:“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印象。知识可以是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包括关于事实的知识和关于事物的知识、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及直接性知识和间接性知识。

2.教师教学知识的内涵

“教师教学知识”一般地被定义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它包括教学的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以及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特定的主题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认知等特点,将学科内容进行有效的表征、组织和呈现,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2]

3.教师教学知识的结构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公共课课程知识和语言知识。小学语言教学内容知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基本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理解知识。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词汇、句法知识和文学知识这三个因素。学科教学法知识是综合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和学生背景知识等而形成的全面性知识。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知识的总体状况

1.课程知识状况

在我国,农村和城镇同类学校相比,小学语文教师的一般课程知识明显不同,农村低于城镇,农村教师水平属中等,对基础课程的改革,相关的知识学习以及了解还可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课程知识水平偏下,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教材的把握仍需进一步提高。

2.内容知识状况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字词知识方面表现较好。小学语文教师的句法知识有待学习和培训。对文学常识知识的掌握较好。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知识方面表现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

3.教学法知识状况

教法知识本身包含学科知识的考察,由于学科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师更加不能自如的选择适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只有相当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深入浅出的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知识的总体评价

据统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知识掌握情况不令人满意,需要在各方面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知识水平。

三、教龄因素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

从总的趋势来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知识是随着教龄逐步增加的。教龄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知识影响相对突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知识的增长是一个独立于教龄的、内在的、复杂的过程,且发展趋势不规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新课改的理解、相关的学习、培训等等。[3]

四、学历因素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

学历因素对教师的教学知识的影响相对比较特殊,中专学历的教师的教学知识掌握状况要好于本科学历的教师,原因是中专学历的教师的教学知识较高与他们的教龄长有关,本科学历的教师一般都是新教师,其教学知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本科师范教育阶段,影响了教学知识的掌握。

五、结论

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坚持自我完善

目前,农村教师教学知识的水平需要提高,最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我发展,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最主要的,要有意识的,活跃的,动态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当教师把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当成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时,才有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它可最终明确自己的未来所需要的方向和如何发展,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教师必须从意识形态的转变来建立终身学习的概念,并自我完善。

2.培养强烈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更要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知识水平。对教学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深入的钻研教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勤读书、善思考

教师要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要多读书、勤读书,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认真研究在新课程标准下所编制的教材,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加强思考,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4]

4.常提问,多写作

首先,教师要问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选择更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虚心向同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教师还要问自己。多写读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自己。

结语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教材的把握不够;
教师对内容知识的掌握不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知识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长,教师的教学知识的增长是一个独立于教龄的、内在的、复杂的过程。

[5]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0.

[2]董纯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5.

[3]林崇德,辛涛,申继亮.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

育研究,1999(6):12-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