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神经外科医生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2 15:0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湛江市各级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学历、科室构建状况及对建立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教育基地态度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各级医院的情况差异很大,但均认为建立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教育基地是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神经外科医生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神经外科医生论文【五篇】

神经外科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湛江市各级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学历、科室构建状况及对建立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教育基地态度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各级医院的情况差异很大,但均认为建立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教育基地是需要的或者迫切需要的

【关键词】 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学历;科室构建状况;教育基地;调查;分析

神经外科学是以人脑健康为目标的一门综合和专业性很强的年轻学科。由于其服务对象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决定了其医疗过程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智商的特殊性和决定了执业者接受的专科医师培训应该更规范。美国最大的神经外科医学中心匹兹堡神经外科中心培养一名神经外科医师需要7年时间[1]。我国培养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的时间大约是6年[2]。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市各级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专科水平,本文对湛江市神经外科专科的医师学历、科室构建及学习需求作了调查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湛江市10所县市级医院(其中三甲医院3所,三乙医院1所,二甲医院1所,二乙医院5所)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历状况、曾接受神经外科专科系统培训的情况、情况、所在科室构建状况和对建立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态度等12个项问题进行调查。有效调查表均按调查表设计要求依事实逐项填写;要求不漏填、多填或乱填。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8.0软件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共发放调查表64份,收回64份,有效调查表64份(全部合格)。

2.1 学历状况

学历以本科层次为主(50人,占78.1%);本科以上11人(占17.2%),大专3人(占4.7%)。从事神经外科专科医疗工作的时间以5年及以下和15年以上的医师为主,分别为21和20人,分别占32.8%和31.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最多,25人(占39.1%);其次是副主任医师16人(占25.0%);主任医师11人(占17.2%)。49人(占76.1%)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专科诊疗工作。55人(占85.94%)在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过神经外科专科系统培训,其中39人在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工作。近3年发表文章41人(占64.06%),初级职称的年轻医师发表文章仅为4人。

2.2 所在科室的构建状况

36人(占56.3%)所在科室的固定病床拥有量超过41张,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P

2.3 对建立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教育基地态度

64人中有43人(占67.2%)认为在地区级三甲医院建立面向县市二级医院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教育基地是迫切需要的;21人(占32.8%)认为是需要的。此问题在不同学历的医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P>0.05);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师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4,P>0.05)。

3 讨论

从发达国家的医疗准入制度来看,我们认为,专科医师教育和准入是毕业后医学教育必然的发展方向,只有与时俱进地创造条件积极面对才是正确之路。各国培训神经外科医师的单位大多集中于大学或医学院神经外科。1983年欧洲神经外科学会、欧洲联合会(EANS)制定对培训单位要求具备的条件是:⑴需要神经外科床位40张;⑵全天治疗,随时进行急症手术;⑶有2个手术间;⑷每天做神经外科大手术;⑸有重症监护室;⑹有良好的诊断设备,包括CT;⑺有先进的手术器械和设备如双极电凝和手术显微镜;⑻有神经外科病理诊断等。一般来说,医学院校大多是具备上述条件的,且我国有13亿人口,病人多,病种齐全,神经外科医生相对较少,故手术操作机会应该是多的。但神经外科手术具有组织精细、娇嫩脆弱、组织供血丰富、手术视野小和深部操作等特点,且常需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操作,术野深部的操作只能有术者一人可以看清而获得学习、操作的机会,这使得县市级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速度慢[23]。

高学历医师具有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外语水平高的特点。但本文结果显示:(1)湛江市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拥有高学历的是少数,这不利于本地区神经外科的长远发展;(2)医师的年龄结构分布与专业技术职称尚合理,有利于高年资、高职称、阅历深、经验丰富的上级医师全面指导年轻医师在专业学科方向更快更好地成长,且多数专科医师已在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过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培训,都具有一定的神经外科专科诊疗水平。但专科学术水平仍是偏低,体现在的人数不多,且质量不高。本文结果还显示:三级医院神经外科拥有的床位数、年收治病人数量及年手术量均比二级医院多,二级医院只以需要紧急手术的颅脑损伤和高血压脑出血为主,几乎不能开展相对复杂的脑血管病及其介入治疗、颅内和脊髓肿瘤、功能神经等外科项目。这是因为二级医院神经外科缺乏开展这些项目的诊疗条件,直接影响了二级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诊疗水平的提高和职称的晋升。因为高级职称晋升考核要求术者能完成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肿瘤等手术,而这些病例在二级医院又少见,这可能也是为何所有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人员均在三级医院工作的主要原因。

就我市情况来看,专科医师均认为:在地区级三甲医院建立面向县市级医院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教育基地来提高本地区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技术是有效可行的。只有在地区级三甲医院建立面向县市级医院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教育基地,完善培训计划和制度,由科教研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进行详细的理论授课和各亚专科临床培训,并加强受培训医师的科研学习,全面提高本地区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科教研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更好的解决病人之疾苦,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 Resnick D K. Neuroscience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Part I: role of neurosurgeons as educators[J]. J Neurosurg, 2000,92 (4):637641.

神经外科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多层次医学人才,人才培养需求

神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目前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也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以学懂、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我们针对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索。

1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通过对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免疫等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也经常发现,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间隔过久,很多学生在学习神经免疫性疾病时,基础课程的知识有所淡忘,感到授课内容非常生涩,难以掌握。这就要求临床教师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通过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免疫及免疫病理知识的联想和综合复习,自然地过渡到相关疾病,进而讲授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原则,加强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以满足多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1]。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往往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单一学科教学目标与整体医学教育的统一性[2]。临床教师如果没有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对一些与临床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的重要进展知之甚少,必然会造成基础与临床教学相脱离的状况。而且,理解是掌握和记忆的保证,在学习一种临床疾病的时候,只有理解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解剖学基础以及发病机制,才能掌握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因此,在临床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较好的整合,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这样才能达到新世纪医学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又有精深的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是指跨出学科界限,在学科之间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由于其是应用2门及以上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故亦称“交叉学科”[3]。国家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型人才要具有独立获取国际前沿知识、分析专业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2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阶段。实验教学是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单一科目的实验学习无法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观念创新及技术创新等综合实验内容,往往缺乏实验整体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研究性。目前综合性实验项目常常将各个部分的实验优化组合,是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补充的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用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方面可以改善单一科目实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综合实验技能,为之后的跨学科创新实验打下实验技能基础。加强交叉学科的培养方法包括: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的申报;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构建跨学科创新学术交流平台;
定期开展跨学科创新学术论坛,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根据学科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提出研讨专题及方向,促进各学科专家之间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可以构建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
鼓励并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

3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循证医学模式的普及和深入,对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医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临床科研创新、分析、处理、应用、实践能力。现如今,如何在学习期间,依托学校强大的理论及实验支撑、临床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导师的学术及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其培养成具备一流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师,值得探讨。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培养发现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重视:(1)重视加强研究生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2)重视拓宽知识渠道,完善知识结构:只有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在专业上有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学生还要充分了解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知道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等等。(3)重视动手训练,提高临床/科研业务水平:研究生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研究生通过临床和实验的培训。使其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其科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重视文献综述能力培养:提高文献综述能力,首先需使其学会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围绕本专业广泛查阅文献,追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提高临床医师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思维的重要途径。(5)重视培养多种能力,全面提高科研素质:这些能力不仅包括临床能力、实验能力,还包括观察、选题、设计、讨论、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科研素质得以提高[4]。

此外,研究生阶段正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从事医学科学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因此,导师要善于适时鼓励研究生对科学问题大胆设问,深入探索;
帮助研究生与成功研究者接触,培养科研精神,分享成功经验,为学生创造条件,多途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5]。

4 结语

在21世纪医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留学生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家针对五年制本科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优秀的临床工作者,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神经病学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临床工作者,除了在教学中注重与临床的结合外,我们加大了对专业外语的要求,重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培养专业型医学人才;
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研究型医学人才,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无疑将加大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在,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试行[6],更重视基本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在为国家提供高层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神经病学教学如何适应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是神经科临床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欢,周文斌,肖波,杨晓苏,胡波.神经免疫疾病教学中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83-84.

神经外科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2004年我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便启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传统医药项目细分为中医养生方法等8类。目前国务院已公示3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含33个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中医养生项目却仅有一项,其中具体内容为山西太原药膳八珍汤,福建省晋江灵源万应茶和永定万应茶。这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学术内容犹如沧海一粟,金山草木。所以,本文对源于中华民族长生成仙追求的“神仙家”学术,即中医养生丹术的源流及文化内涵、濒危现状加以说明,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保护。

中医养生丹术的内涵与实质

1.中医养生丹术的概念“丹术”一词见于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金丹金碧潜通诀》:“丹术着明,莫大乎金火。穷微以任化,阳动则阴消,混沌终一九,宝精更相持”。又云“丹术既着,不可更疑焉!故演此诀,以辅《火记》焉!庶使学者取象”。《云笈七签•丹论诀旨心照五篇》又谓“不知此妙,不可言修丹术事”。《火记》是《周易参同契》所载的上古养生典籍,故所谓丹术是养生的方法。中医典籍《泰定养生主论•杨易跋》谓王珪“慕丹术,尤邃于医”。王珪是元代名医兼养生家,享年九十而卒,其遗物有“柴关丹灶药栏之属”等,说明他生前经常进行外丹烧炼或中医药物的炮制。其著作《泰定养生主论》谓自己“飞金精于肘后,炼玉液于丹田,未尝思想,皆出自然。但风火盘旋,龙虎交战,已尝逐尽寒邪痛疾”。他认为,“神仙之道,丹经万轴,妙在铅火二字神方道术,未尝不欲济人,亦未尝不诫人,谨传授者,盖得人则传,道不虚行”。可见这里所谓“丹术”,即是内丹术和外丹术的统称。由于丹术的实质是通过药物或自我修炼追求长生不老和如何成为“神仙”的学问,是专注于提升生命健康境界的养生学术,与古代中医方技流派之一的“神仙家”学术范畴和内涵一致,所以本文将之称为中医养生丹术。

2.古代的中医养生学术中医学在古代被称为“方技”,《汉书•艺文志》谓“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即是说方技乃是政府所担负的医疗与养生职责,古代的名医岐伯、扁鹊、仓公等都是精通方技的高明医生,可以论病及国,原诊知政,现在这种技术已经不能传承彰显,所以只能通过有关的图书记载来研究。其学术可以划分为4类,即神仙家与房中家、经方家、医经家。并对四者作出界定,“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先王制外药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从上述分类和定义可以知道,古代的医经家实际就是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经方家则是专门遣方用药、攻病疗疾的方法,房中家则是节欲保精、情志调适的技术,神仙家则是如何永葆青春、追求延年益寿和长生不死的实践活动,实际就是今天所说的养生,所以古代的神仙家与房中家,就是今天的中医养生学术。由于房中家历来隐而不显,虽然流变为内丹双修流派,但仍然不能作为学术公然讨论。所以,神仙家始终居于养生学术主流地位。

3.中医养生丹术就是古代的神仙家学术从神仙家的定义来看,其学术是专门研究如何保持生命的本真而超越形体的学问。所以,神仙家既是道家“长生不老”目标的追求者,又是中医养生最高养生目标的实践者,“仙”与“医”实际高度统一。所以,中医养生丹术,实际就是通过性命双修而达到免除疾病、健康长寿乃至生理和心理超越的神仙家学术。据孟庆云先生考证,今天的“中医”与《汉书•艺文志》中所言“方技”之“中医”全然不同,前者是我国沦为殖民社会西医传播普及后才产生的与之相对的概念,其内涵缩小为“医经家”与“经方家”的综合甚至部分综合,重点已经偏向于以“疾病”为对象的中医特色的“治疗”;
后者则是涵盖了一切人体生命、生理、病理现象的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全方位的“医学”。所以,中医养生丹术实际是古代“方技”中的神仙家学术,也就是传统医学全面涵盖的养生方法和技术。

中医养生丹术的流变

1.中医养生丹术的渊源现今学者,大多将丹术划入道家或道教学术范畴,而且认为外丹术产生于战国与秦汉方士为长生不老的“仙药”追求,而内丹术则始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成书时期,并发展成为后世“长生不老”的养生学术。实际上,以“性命双修”为标旁、以“精气神”三品药物养炼为内容的内丹术和外丹烧炼由来已久,儒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和神仙家“保性命之真”的理念在很早就已提出并付诸实践。王沐先生指出,“现存文献中记载内丹功法的,以东周安王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为最早(公元前380年制戍,距今已二千三百多年)其内丹功法,似为近代的小周天丹功,包括行气、炼、化的过程,这说明我国战国初期丹功已成”。从成书于东汉以前的中医祖典《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来看,中医方技实际是养生丹术理论的实践经验总结。如《神农本草经》上品药物“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三品药物中具有诸如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的养生药物高达211种,占58%。《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的内丹养生理论和方法,当代丹道学术大师胡孚琛指出,《黄帝内经》是丹家宝典,“是指导内丹修炼的著作”。“《黄帝内经•素问》首卷《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及《阴阳应象大论》等,诚为修道炼丹之通理”。所以,古代中医学术实际是以内丹术和外丹术为主要内容的养生丹术之渊薮。

2.中医养生丹术的流变秦汉以来,由于“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以追求“长生不老”的外丹术和内丹术成为“怪力乱神”而受到主流社会排斥。如《汉书•艺文志》对神仙家的评论谓:“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故魏晋以来,神仙家学术开始分化,内丹学术游离于“中医”学并逐渐分离划归道家学术,而外丹学术则与“中医”融合成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或研究对象。由于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恰恰为丹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所以后世学者大多将丹术划归入道家或道教学术范畴,并将华佗、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大医贴上道士标签,所以后世直至近代皇家贵族服食丹药求仙多有道士参与其中。而历代医家在医疗活动中也十分重视精气神传变转化的实证体验与“内景隧道”的返观照察,从而印证经络脉象以指导临床,所以都兼习内丹术,明清时期的命门、气血理论都是受到内丹学术影响后中医理论的提升。近代名医潘箬泉、恽铁樵、章次公、秦伯未、施今墨等人,都曾向陈撄宁等丹道大师请教切磋养生学术。这都说明,神仙家的养生学术虽然分化为以道士为主的内丹修炼群体和以医生为主体的外丹烧炼与医疗群体,但二者始终相互交织发展,融合渗透,故丹术实际始终是中医养生治病理论与方法的重要内容。

3.中医养生丹术的传承现状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将国家的积弱归咎于传统文化,而近代西方科学的传入,以及西医学术范式和“查病、治病、防病”导向的“分子-生物”医学模式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医学界不自觉地参照西医标准削足适履,将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重点转向对“疾病”和“治疗”的关注,使得以未病先养、提升健康、心理超越、心灵升华的传统养生学术与参照西医学构建的狭隘的现代中医学脱离。所以中医“蛋糕”不仅越做越小,而且淡化了“治未病”这一先进的理念,使中医优势无从谈起,中医自然而然走上了式微的道路。加之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对传统的割裂,使人们视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养生学术为迷信而不去研究,甚至嗤之以鼻,不愿了解一顾。在现实西方文化强势地位和唯“科学化”舆论导向下,中医无法摆脱“治病”的逻辑与定位,许多中医从业者都按照西医的标准来改造中医,“上工治未病”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中医养生精华的中医丹术反而在中医界无人问津,仅有极少数中医人士将神仙家学术作为以治病为目的“医学”之余事私下进行研究。而中医业外研究者大多着眼于中医学与道教、道家养生学或内、外丹学术关系的研究,或者从生命科学、生命哲学、人类学角度研究。虽然胡孚琛先生等社科界学者有关论著中涉及中医养生丹术的理论,但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小,而且对中医学术的影响甚微。结果导致中医养生“阵地”被一些并没有中医内涵的洗浴、娱乐项目占领,社会上所谓的“中医”养生大多沦为非法行医或变相的治疗活动,故而中医养生丹术实际面临传承断裂和消亡的危机。

中医养生丹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中医养生丹术非遗保护是中医学术完整传承的迫切需要中医养生丹术源于中华民族长生成仙的追求,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其学术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中医药知识和生命认知的实践体验、方法以及养生技术。然而,有许多内容项目已经淡出中医药范围,如在明代以前官方医药教学和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祝由十三科和房中术、禁咒术、符水疗病等,虽然民间尚有遗存和传承,但在时期多被斥为迷信而扫除尽净,发掘和传承已经很难。更为堪忧的是,作为中华文化独有的养生文化,在现代经济大潮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已经被肢解和改造。所以许多中医养生治病理论濒临消亡或仅在道家、道教学术中有所保留。有人统计,《道藏》收录的医家经典覆盖了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占《道藏》文献的70%以上,而且其中不乏孤本、秘本、善本,俨然一套医籍汇编。所以,由神仙家学术流变而来的中医养生丹术虽然众说纷纭、流派纷呈,但其作为古代医学中重要内容的地位却大大下降甚至游离于中医学术之外,当代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养生学、道教、道家、生命科学、人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探讨,而且研究者多为非医人员,许多中医反而因为过度的西化或狭隘保守的心态失去了传统医家不断从养生丹术中汲取养分的探索精神与动力,一些传统医学内容面临传承断裂和消亡,一些原本属于中医学术范畴而存在于民间和道教典籍中的医学内容得不到传承,所以,一些学者在中医学之外提出武医学、象数医学、意象医学、道医学或道教医学等概念和理论。如一些学者将道教医学或道医学区别于中医学,作为另外一种医学来研究,日本医生吉元昭治《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盖建民《道教医学》、王庆余、旷文楠《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熊春锦《道医学》、祝守明《道医讲义》、《道医概说》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而一些青年学者对此则有不同的认识,如张卫《明清道教医学》从道教医学角度分析中医理论与道教医学和养生内容的相互渗透。何振中《内丹医学研究》认为,内丹医学思想的基本理论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相一致的,而道教医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是以中医学作为参照系统的。这些都说明中医养生丹术本属中医学术的重要内容,而今却被以西医为标准的现代中医学术丢弃淡忘,所以中医“蛋糕”越做越小,甚至陷入以西医来中医的窠臼而不能自拔,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中医并未形成与西医平等对待的地位,而是成了西医忠实的附庸和“追随者”,失去了自我创新发展能力。所以,中医养生丹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医学术完整传承的迫切需要。

神经外科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医学教育;
亚专业;
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a)-0120-03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urosurgery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WANG Yongzhi1,2 CHEN Baoshi1 ZHANG Zhong1

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The subspecialization of medical subject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under highly sub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neurosurgery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he better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tutor group" system to suit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each individual;

carry out regular collective learning system to train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propose project cooperation to expand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space, so as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and cultivate recombination talents with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and academic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dical education;

Subspecialization;

Neurosurgery

医学学科亚专业化是指在临床医学三级学科分类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成若干亚专业。学科亚专业划分是现代医学知识爆炸式增长、技术不断进步和诊疗更新的必然结果,学科亚专业化的医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对患者的诊治水平和促进学科向纵深发展。然而,学科发展模式的变革也给当前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神经外科是医学三级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中最年轻、最复杂而又发展最迅猛的一门学科,其快速的发展,除了得益于近年神经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与革新,更与其实施高度的亚专业划分模式密切相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神经外科是亚专业划分实施较早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本文将结合我院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情况,探讨学科高度亚专业划分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1 神经外科亚专业划分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国际神经外科开始向亚专科方向发展[1]。近20年来,随着国内各大医院神经外科规模的快速扩大,纷纷走上了亚专业发展的改革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亚专科划分的发展模式成为神经外科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技术向高、新、尖发展的必有之路。目前神经外科学的主要亚专科有神经肿瘤、神经创伤、血管神经外科(又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脊髓脊柱疾病、功能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等。我院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一步根据手术部位的特殊性以及某些较为特殊的单病种,开设了更为细化的神经外科亚专业,如神经肿瘤再划分为脑干颅底亚科、幕上肿瘤科、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中心和垂体腺瘤治疗组,血管神经外科又分为缺血性血管病和出血性血管病科等。事实证明,高度亚专科划分模式极大地适应和满足了患者的治疗需求,促进了神经外科临床和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

2 亚专业化对研究生培养的挑战

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能够独立从事一般临床工作,而且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的人才[2-4]。高度亚专业划分后的一个显著结果是知识量的成倍增长,尤其是对于神经外科――这个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和革新,而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限,高度亚专业划分势必会削弱研究生对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亚专业划分背景下,导师们的诊疗范围也走向高度专业化,诊疗病种较为单一,研究生跟随导师进行临床学习工作时遇到的病种也就十分有限,这就给研究生全面熟悉和掌握神经外科诊疗常规和手术技能造成了困难。

从研究生毕业后个人发展需求来看,当前的神经外科研究生毕业后并不都能进入大型三甲医院从事高度亚专业化的工作,尤其是硕士层次的研究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将进入地市级医院或二级医院工作。由于当前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研究生阶段只在亚专业范围内学习和实践,势必会影响其日后的临床工作和个人发展。例如亚专业为脑干颅底肿瘤的研究生,如果不熟悉颅脑创伤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毕业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临床工作将面临一定的困难,因为二级医院神经外科面临的主要的疾病是颅脑创伤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而脑干颅底肿瘤病例相对较少,结果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因此,如何平衡基本知识学习和专门知识学习,达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科高度亚专业划分后亟需解决的问题[5-6]。

3 亚专业化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3.1 建立导师组培养制度,体现因材施教

导师制是医学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的模式,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7]。高度亚专业化模式下造成导师的诊疗范围缩窄,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就不能达到神经外科研究生对临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8]。鉴于这种变化,我院较早建立了“导师指导小组”的培养模式,旨在打破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体现“综合”和“专科”并重的培养理念。第一导师负责下的导师组包括2~3名副导师,副导师的遴选不仅要求其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年资中级职称以上,还要考虑不同研究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研究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导师组成员构成。神经外科研究生存在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差异,一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较强,但缺乏神经外科临床经验;
另一部分来源于有一定神经外科工作经历的临床医生。这两类研究生的共性是他们都缺乏科研经验和科研意识[4,9]。因此,导师组中均包括一名科研副导师,对于前者,科研副导师主要来自学校基础医学院或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着重引导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学科交叉,发挥应届生思维活性的优势,体现转化医学的研究理念,同时有助于提升临床与基础双边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临床与基础相互促进[10-11]。鉴于应届生神经外科临床知识薄弱,导师组还包括1~2名从事其他亚专科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指导研究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神经外科临床技能,例如第一导师为脑干颅底亚专业的研究生,可配备幕上肿瘤和颅脑创伤专业的临床副导师。对于已有若干年临床经历的研究生,着重加强临床科研训练,注重循证医学理念的培养,副导师需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研究经历,善于从日常诊疗过程中提炼临床科研问题,通过定期面对面指导的形式,引导研究生文献挖掘能力,并从科研的角度设计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实现现代循证医学理念下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12-13]。

3.2 坚持定期集体学习制度,拓宽视野,培养临床科研思维

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了解正规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极其重要[13-15]。针对高度亚专业化模式下研究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方向集中和思维局限问题,基于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的切身实践,认为可以实施定期(每周)集中文献学习,主题涉及血管、肿瘤、颅底、功能、外伤等神经外科各领域,以及学科相关的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等,体现神经外科目前各亚专业临床研究热点和新进展,从而拓宽研究生的知识广度,逐渐养成临床科研思维。每次集体学习前1~2周,由研究生导师或副导师确定2~3个讨论主题,由2~3名研究生完成相关主题的文献挖掘、整理和归纳,汇报研究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并结合本单位实际临床和研究条件,提出研究选题和研究思路。

通过临床问题导向的集中文献学习,能够引导研究生触类旁通地了解正规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具体作用体现在①引导研究生关注其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
②提高研究生文献分析能力,培养批判式阅读技巧;
③实例学习研究设计、医学统计、论文书写等技巧;
④使研究生形成科学的循证医学理念;
⑤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16-17]。基于实践体会,高质量的集中学习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保证师组成员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现场参与,高水平专家的出席和现场点评不仅能提高文献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增加出勤率、鼓励研究生发言均有作用;
二是选取文献质量要高,最好是同一个主题的系列文献,既有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经典文献,又有体现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使参与者对一个研究主题有系统的了解与借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导师组成员在确定讨论主题与文献挖掘阶段的引导与帮助。

3.3 倡导课题交叉与合作的科研导向,拓展研究生个人发展空间

既要完成繁多的临床技能学习,又要做科研,完成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任务,这对神经外科临床研究生的时间与精力是个不小的挑战[18-19]。提高科研效率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课题研究是个系统工程,一项完整的课题包括科研选题、课题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组织与撰写等多个环节,若要发表在SCI收录杂志,还需要英文逻辑与表达习惯的润色;
若要完成一项有深度的课题研究,需进行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涉及一定的实验室工作。若要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对临床型研究生是巨大的挑战,结果很可能是临床和科研都做不好。

通过课题合作能够较好地解决该矛盾。实际上,现代临床研究中的一些环节已开始从医务人员手中逐渐分离出来,交由相关专业人员承担,如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质量控制、伦理管理等。这些变化将医务人员从大量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从而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多学科人员参与既有利于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融入临床研究,又有利于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临床研究整体效率,是临床研究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一项临床医师主导的临床研究,最核心的环节是确定临床研究的出发点(科研选题)和课题设计。笔者所在的以国家神经外科中心为研究平台的研究课题,多涉及更深入的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在先前的文章中[9],笔者提出安排研究生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短期的实验室工作,熟悉医学基础研究的工作程序,了解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并以此为契机创造与专职基础研究老师和研究生合作的机会,通过课题分工,节约时间与精力投入成本,提高研究效率[20-22]。培养临床研究生课题交叉与合作的研究模式,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工作后继续开展临床研究工作,拓展个人发展空间。

4 小结

学科高度亚专业化给临床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导师组培养制度,体现因材施教;
坚持定期集体学习制度,培养临床科研思维;
倡导课题合作,拓展研究生个人发展空间,以适应学科发展模式的变化,培养出临床实践能力与学术资质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an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Good Practice:A Guide for Neurosurgeons [J]. Acta Neurochir (Wien),1999, 141(8):793-799.

[2] 王丽梅,姜泓.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7):129-131.

[3] 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89(7):526-528.

[4] 刘佰运.神经外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2):158-160.

[5] 王翔,姜曙,游潮.医学学科亚专业化下的研究生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9-30.

[6] 程雯,孙海霞,马涵英,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92-95.

[7] 朱红,鞠学红,王德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启示[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4-125.

[8] 牛晓泉,王翠玲,王晓玲,等.临床医学实践教育导师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133-134.

[9] 王永志,江涛.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4):378-380.

[10] 汪阳,杨新健.“双导师制”在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63-264.

[11] 刘斌,李世英,张晋霞,等.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与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27):122-125.

[12] Schulz KF,Grimes DA.《柳叶刀》临床研究基本概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

[13] 曹勇,赵继宗.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两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30-131.

[14] 穆士卿,李佑祥.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3):388-389.

[15] 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54-156.

[16] 衡立君,高国栋,衡亮,等.Journal club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03-906.

[17] 曹勇,赵继宗.Journal club:有效的循证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29-32.

[18] 程雯,孙海霞,马涵英,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92-95.

[19] 卢长方,于海涛,张可勇,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6):156-157.

[20] 冯刚,李素云,任献青,等.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63-66.

[21] 程青青,刘芳娥,曲萍,等.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30-132.

神经外科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课程思政;名医学术精神;教育实践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课程思政逐步渗透于各门课程之中[1-2]。我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医儿科学教学工作中,将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术精神融入中医儿科教育教学中,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临床教学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研究方法

1.1王烈教授学术精神梳理。王烈教授系第三届国医大师,吉林省中医药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阅读专著、临床跟诊、访谈调查等途径总结归纳国医大师的学术精神:王教授学习中医的“一信二学三研究”原则,即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真信中医;刻苦努力钻研,传承经典,真学中医;创新研究,提出了关于小儿哮喘病防治的理论体系等创新性成果,真研究中医。1.2课程设计。组织儿科教师深入学习王教授学术精神,以“专业研讨、课程设计、集体备课”形式,申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交流实施方法,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学设计、讲授策略及方法,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和切入点以及考核方法等环节,利用课堂、互联网2个教学主阵地,融入中医儿科学教学过程中。1.3教学实践。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临床实践3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结合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和国医大师现身说法形式开展教学。1.3.1课堂教学。在本校讲授中医儿科学的各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医大师学术精神。以本科教学“哮喘”章节为例,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要求外,为更好地发挥“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增加了教学内容———“国医大师王烈教授防治儿童哮喘的创新性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在内容中讲授王教授基于中医经典理论而独创的三期分治理论、哮咳理论和哮喘苗期理论以及在系列理论指导下拟定的系列验方,并教授其在儿科临床的应用。重点突出王教授如何认真研究古今文献,归纳总结,结合现代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针对儿童哮喘这一顽疾,运用中医药根治夙根,防止反复。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提问学生如下问题:你如何理解创新性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哪些研究?给我们临床带来哪些启示?如何发挥中医药调理体质的优势?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王教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1.3.2课外学习。主要是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如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载体传播王教授学术精神,包括学术讲座视频、专业著作登载等,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均能够感受到名医精神,调动学习中医、学好中医的积极性。1.3.3国医大师授课。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名医名家的成才之路和付出的艰苦努力。王教授坚持每年一次深入中医儿科学课堂,为中医学子赠送“婴童系列丛书”,并且现身说法,介绍如何带领团队上山采药,研制白屈菜的糖浆、颗粒、散剂等治疗百日咳并获得显著疗效。亲自试药,反复研究,最终确定白屈菜的安全并且有效的药物剂量,最终载入国家药典中。王教授用他坚定学习中医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学习中医要坚定信念、研读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牢记“靠杏林真本事吃饭,让本草真疗效说话”,鼓舞学生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深入浅出的讲授,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他对中医的满腔热忱,使同学们深受鼓舞。1.3.4临床实践。跟师临诊学习,观察王教授诊治患儿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慈仁之心,细心和耐心善待每一位患儿,增加患儿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同学们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以及责任意识,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对中医药疗效充满信心。

2教学效果

课题组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查问卷内容,最终根据王教授学术精神融入中医儿科学教学的影响进行问卷设计,调查问卷涵盖王教授学术精神有哪些、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学术精神的接受程度等多项问题。

3教学评价与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融入王教授学术精神的中医儿科学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由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2016级一班和2017级一班的学生们完成调查问卷。课题组将124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中医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医大师王烈学术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绝大多数学生们非常喜欢融入国医大师学术精神的专业课程学习,并且他们中大多数认为对专业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能力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详见表1。

4讨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学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3]。作为教师更要明确,思政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而是应在每门课程中都有体现[4]。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抓好课程教学这个主阵地,深入挖掘拓展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努力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专业课教育是为了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医生,就中医儿科学专业而言,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方面的配合,很多学校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分析[4]。社会上儿科医生严重匮乏,针对的患儿年幼、语言表述不清、就诊时哭闹不安,更对这门职业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向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习,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通过我们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术精神,学生们了解到大师的成才之路、大医精诚精神,深深地被王教授“真信、真学、真创”的学术精神所感动,坚定了学好中医的信念,提高了爱患如亲的人文精神,促发了深入研究中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12(1).

[3]张曦元,熊丽辉.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