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中丈夫、父亲不在位当夫妻关系不是第一优次的时候,家庭教育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父亲角色缺位,主要表现为四种状况。第一种,也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状况是,中国目前大多数新婚夫妻没有婚前辅导,而且很多在婚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误区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1篇
1.家庭中丈夫、父亲不在位当夫妻关系不是第一优次的时候,家庭教育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父亲角色缺位,主要表现为四种状况。第一种,也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状况是,中国目前大多数新婚夫妻没有婚前辅导,而且很多在婚姻的磨合期就怀孕生子,婚姻生活中产生的很多彼此不适应的问题,因为孩子的出现被掩盖,妻子对丈夫的许多不满,也借着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孩子身上而逃避面对。慢慢的丈夫成为家庭生活的第三者,慢慢的丈夫、父亲的角色在家庭功能中隐退。孩子常常面对的只是母亲,而且是一个因为缺乏丈夫支持而情绪焦躁的母亲,或者面对的是父母之间的争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或者胆小退缩,或者情绪掌控,并由此衍生出很多不好的特点:拖拉,逃避、缺乏责任感、任性、自我中心、不知感恩、不尊重权柄、没有界线、缺乏是非……第二种状况是,由于中国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现象,加上独生子女政策,许多男孩子从小被母亲过度照顾过度保护,以致到了结婚年龄,却还没有心理断乳,也就是进入婚姻中的不是一个成熟独立的男人,而是母亲的儿子,这个“儿子”进入婚姻,表面是夫妻关系,实质是母子关系,这个“儿子”无法站在丈夫、父亲的位置上,在这样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出现的问题和前一种类似。第三种状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养育照顾孩子是母亲的事,男人、丈夫的责任是赚钱养家。
2.因此,父亲或者很少在家,即使在家,基本上也很少主动过问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作丈夫的反应就是责备妻子没有把孩子管好,或者在情绪中打骂孩子。在这种家庭生活的孩子,依然面对父亲缺位带来的许多问题。第四种状况是,家庭的重心是经济,就是父母因为工作忙碌等原因,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功能比较接近母亲的功能,因此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也是父亲缺位。缺少教导和管教。联合国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提出一份报告,我们这个世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将是家庭的危机,而这个家庭危机多年来经过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父亲是家庭危机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许多的父亲忽略了自己的角色,很多的父亲不知道怎样扮演为父的角色,很多的父亲不但不懂得扮演父亲的角色,反而成为伤害儿女的父亲,以致于造成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家庭危机而延伸到社会的危机。
二、品格训练缺席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怕输心理,迫使父母全时间,全方位“抢跑”,千方百计进名校。据说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孩子在家的时间,基本上被各种学习、补习填满,不少家长对孩子说:“你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多么大的误区啊。孩子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内容也基本限于是否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如何。孩子成绩好,就老祖宗似的供着,孩子成绩不好,立刻成为阶下囚一样的待遇。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在家人关系的互动中培养训练品格,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品格训练,在家庭生活中无一席之地。
三、缺乏设立界线父母缺乏界线意识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调查;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80-01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部分学困生家访,对全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归纳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广泛征求基层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误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家长培训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庭教育,达到优化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抽样谈话
调查对象:学校100位学生及家长
调查时间:2012年7月
调查内容:1.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2.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效果。
三、现状分析
许多家长将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教育无论好与不好,完全由学校负责。学校教育面临种种困境:孩子的养成教育差,良好的习惯没有形成。教师努力教书育人,但所付出的汗水与所收获的结果极不相称。不妨我们把当前教育视觉转向家庭教育,旨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误区,家校合作的误区,进行家长培训优化学校教育,反哺高效课堂。
四、调查结果分析
分析调查材料及家长谈话后,发现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经过归纳汇总得出以下结论:
误区一:重养育轻教育。由于许多家长忙,没时间陪孩子,作为补偿,只要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家长从不拒绝。调查表明,我校有58.7%的家长花费精力最多的是孩子的日常起居,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只有32.8%的父母能坚持每天与孩子沟通谈心。
误区二:重智育轻德育。调查表明,76.9%的父母将好好学习作为孩子的唯一任务,不注重或忽视对其思想品德的培养。
误区三: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调查表明,20%的家长给孩子订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
误区四:重体罚轻交流。调查表明,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陈旧。21.3%的家长认为纠正孩子的错误打一顿、训斥一番最有效,这样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不敢承认,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编虚说谎。
误区五:重物质奖励轻精神激励。调查表明,有65%的家长重奖孩子,孩子不吃饭,家长许愿,你吃完后给你两元钱。学习、吃饭等本是孩子应该做的事,奖励、许愿反而使其变成了有条件、有报酬的事了,这不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误区六: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调查表明,69.3%的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
误区七: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调查表明,65%的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
误区八: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调查表明,1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根据现状提出对策
根据农村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课题组教师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研讨,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如下对策:
1.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家长培训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在培训第一课中集中传达家庭教育的误区,让家长对比反思,及时纠错。
2.课题组成员归纳出家长必读,打印成小宣传册,或统一印制家长培训教册,分发给全校学生家长。
3.课题组成员根据家长培训前后学生在校情况的分析对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现代农村家长培训的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成果,最终达到优化学校教育,深化高效课堂的目的,并将其提升到理论水平。
4.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和咨询热线,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咨询服务。
5.坚持让班主任家访制。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只有同家长零距离沟通,才能实现家校教育的密切配合。
6.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每周规定星期三的某一时段为家长开放日,分管领导接待学生及家长。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心声,传达学校的培训精神。
7.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有些教师不便解决的问题,交给家长委员会将迎刃而解。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3篇
一、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原因
原因一:家庭德育还没形成良性的社会舆论。健康的社会舆论是鼓舞、激励和约束人们言行的巨大精神力量,能起到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当前对家庭德育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社会舆论,传统习俗,邻里环境及大众传媒(包括电影、广播、书报刊物、网络等)都没能很好地配合家庭的德育工作,宣传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办法的内容很少。相反,神童天才,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屡见不鲜,人们对此的兴趣极浓。“文凭风”、“天才热”冲击着家庭教育,家长认为:分数=知识=智力=文凭=成才。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考高分,盲目用物质金钱奖励。有的家长不问试题难易威吓孩子,甚至拳脚想见。于是学生中考试舞弊者有之,让人代答卷者有之,改分数者有之。家长在关注孩子分数上升的同时,却失去了对孩子的良好品性的培养,陷入了“重智轻德”的误区。
原因二:社会德育的下坡使家庭德育陷入困境。当前许多新事物新现象使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家庭德育的内容与社会德育、社会风气的格格不入。例如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可社会上的一些乞丐利用孩子的纯真进行各种非法的变相乞讨来骗取钱财。比分数、比名牌日渐成风。家庭相互间攀比心理等等使得家庭德育难以抵制社会的功利、物欲和世俗,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
原因三: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能中心主义等现象。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分数,而素质教育提倡发展人的各种能力。本着素质教育的宗旨,家长们忙开了,家长成了教师的“助教”, “第二课堂”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孩子承载着学钢琴、绘画、外语、电脑等智能教育的超负荷,家长忽略了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和良好品德的培养。
二、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轻德的误区的对策
对策一:提高社会德育的效率,改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全体对家庭德育的重视。社会德育是指一个社会教育机构,通过对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施加教育影响,以养成其品德的活动。社会教育机构应承担为下一代着想的责任,制止有些部门不顾教育影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毒害广大青少年思想的活动。对媒介传播的一些不健康、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容加强管制。抵制现在社会流行的黄赌毒现象、功利主义、物质第一等毒害。积极引导青少年对社会现象、新鲜事物的正确判断并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鼓励、奖励真正给人以精神享乐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产品。净化社会宣传,改良社会风气,形成社会关心德育工作,社会重视家庭德育的大气候。
对策二:建立社会 、家庭、学校的德育网络,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体化,既是孩子成长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中学校将扮演沟通联络的角色。从人的发展看,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社会中的公共教育领域,如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电影院、报社、博物馆、青少年宫、文化宫等都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每个孩子都是从一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起奠基作用。作为学校教育应合理地引进社会教育内容,特别是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由素质教育过程中,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而不是成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助手。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教育误区;
规避改正
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来。现在由于许多农村父母的自身文化水平过低,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父母的不懂得教育,导致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方面放任不管或者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这些情况对孩子日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需求,人们的思想与时俱进进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农村家庭的家长受自己父辈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觉得“棍棒之下出孝子”,从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
一、当今农村家庭教育的误区
关于劳动的误区,农村家长狭义地认为做事就是劳动,其实劳动并不是单单指做事情。劳动是对自身品质的提高。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劳动,而且应该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我们会养成吃苦耐劳的品德。同时,在农村家庭中,也存在着父母对于价值问题的缺失,农村家长可能会认为学习好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农村家长并不注重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仅仅认为学习好就行了。然而,中学阶段正是价值观的萌芽阶段,如果孩子的价值观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中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侧重孩子在单一方面的发展,所以家长要转变思想,不能有重智育轻教育的思想,对中学生的成长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农村家庭的家长往往揠苗助长,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规律。由于农村家长文化偏低,对文化的渴望全都加载到了孩子的身上,还会因为自身的虚荣心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所以他们就会把孩子送进各个辅导班,忽视孩子的意愿。而且他们崇拜名校,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进去,以为名师可以点石成金,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还有心理方面的教育,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农村的辍学率较高,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认为孩子上几年学不仅花钱而且还浪费时间,认为读书不如出门学个手艺,将来可以趁早出来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家长们总是缺少长远的眼光,不相信教育是对孩子一生重要的长久的投资,这个观点导致现今大部分学生高中甚至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完成就辍学回家了,白白浪费了孩子的大好青春。
二、规避农村家庭教育误区的方法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首先应当改变的是农村家长的观念,家长不应该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读书不仅能够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更可能在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家长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眼光放长远,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当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想法,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尽量满足孩子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在与孩子交流时,切记不可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这样只会起到反作用,应该与孩子平等交流。
在一个农村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开始有逆反情绪时,在家庭中,父母不可以认为孩子对自己尊重是应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应当有相应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主动与父母交流,当出现某些问题时不会有所隐瞒。而且只有构建了平等的交流环境,父母与孩子才能更好地交流,才能加强相互理解,这样的关系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进行教育,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有助于孩子接受父母的管教而不产生抵触情绪。
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家庭,出门打工来补贴家用。孩子只能与兄弟姐妹或者与其他长辈住在一起。这时父母不仅不应该掉以轻心,而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成长以及教育问题,多与孩子交流,在百忙之中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家长也可以与学校联合起来,不仅应该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一旦孩子有不正常的举动,学校可以尽快通知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避免孩子出现不好的情况。
综上所述,在农村家庭教育中,虽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端正了自己对孩子的态度,真正重视自己的孩子,找对了解决方法,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让大学生道德文化呈现出复杂性与多元性、变动性与异化性、虚浮性与躁动性、日趋世俗性与实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文化呈现出复杂性与多元性、变动性与异化性、虚浮性与躁动性、日趋世俗性与实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日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的建构、成熟与完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青年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冲击。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竞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容易滋生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格格不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由于市场经济强调利润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动力,强化金钱在市场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肯定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苗头在校园中悄然产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给高校学生道德建设带来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市场经济冲击造成一些高校领导的思想错位和教师的道德水平下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家庭教育的误区。大学生道德意义的获得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追溯到青少年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他们道德意义获得的最直接的来源,是整个教育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家庭教育中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却导致不良结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即成为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溺爱型”,“高压型”,“放任型”,家风家德不正,家庭破裂,缺陷家庭等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学校德育过程的偏差。德育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学校德育目标的定位关系到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的选择和确定,制约着德育的过程,因而也是德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
德育目标过高,脱离现实。建国以来,我们在制定和表述学校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德育目标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学校德育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方向性,不讲可能性。目标过高,长期来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更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建设者”。德育教育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德育目标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很难实现,出现了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空”的现象。
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道德包括基础文明和德性修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基础文明是健康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青少年所必须接受也必须身体力行的东西。德性修养则主要反映了一种道德境界,它是高于基础文明之上的,既包括了内心状态,更反映了外在行为。德育应该从基础教育入手。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观念存在着一个难以越过的“禁区”,即谁都不敢对德育目标降低要求,似乎德育只能讲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德育不能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由小及大、循序渐进地进行。
德育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由于德育目标笼统、过高,缺乏层次性而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单一,不全面,脱离社会现实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观念规范和行为规范不全面。从观念规范方面看,不仅缺少现代人才品德规范,而且还缺乏普通社会公民层次的观念规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规范,如缺少伦理道德观念,礼仪观念等的规范。在行为规范方面,缺少全面养成行为规范训练,如缺少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训练,遵纪守法等传统美德行为规范训练。
德育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长期来,我国学校德育的方法较为简单,主要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极少与学生进行思想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是照本宣科地说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德育课显得枯燥乏味。不管学生是不是真心、真正接受,只要考试时写得出来就能及格,得高分。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也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的现象:学生在校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就“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德育变成了走过场,严重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德育和其他各育相比,对教师的知识素质、人格要求是较为全面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还存在着年龄偏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较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途径。
以自我教育塑造主体人格。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修养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系列思想矛盾的运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改革德育传统模式,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情感和动机;组织自我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与习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日益加深的对道德规则,道德规范的认识达到彼此心灵相通的境界,达到一种互惠的对对方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并在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认识和领略到真正符合人性的东西,体验到更深刻的自我肯定,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能否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影响与父母的教育。走出家庭误区,优化家庭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家长要了解教育规律,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把握孩子如何发育,心理如何发展,知识如何获得,人格如何培养等等。同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应该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以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正确的说教,模范的行为教育影响孩子。还要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爱孩子应有其道,适其度,得其法,求其效。最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同步进行,家长应主动与学校密切配合,主动沟通并听取情况;学校应了解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条件和方法,介绍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取得家长支持,共同促进教育过程的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庭和学校两个主阵地的教育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改革。对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改革现有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应有的效果。
改进德育目标,使之更具可操作性;改变德育内容单一化倾向;改进德育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创建健康、合理、有序的社会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振远.在校园与社会间发育和变异的大学生道德文化[J].青年文摘,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