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代表考察报告【五篇】

时间:2023-07-02 15:2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2021年3月15日,十四考察组根据XXX镇党委关于党员代表大会人选考察工作的要求,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XXX镇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人选条件,对农林水畜党支部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的现实表现惊险考察。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代表考察报告【五篇】,供大家参考。

代表考察报告【五篇】

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2021年3月15日,十四考察组根据XXX镇党委关于党员代表大会人选考察工作的要求,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XXX镇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人选条件,对农林水畜党支部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的现实表现惊险考察。出席中国共产党XXX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共9名,差额2名,现就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公开选拔工作的现实背景

开展此次公开选拔工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根据《中共XX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XXX省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办发【2014】28号)、省委、市委换届文件规定和省委组织部《关于认真做好乡镇人大政府换届有关工作的通知》(XXX组发【2016】82号)要求把加大竞争性干部工作力度以及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突破内容。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三)是适应XXX县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需要。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搞好这次公开选拔工作XXX党委成立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X党委副书记XXX、XXX乡组织委员XXX当任。

1、公告。自接到文件起,电话通知已考到外县大学生村官,在政府党政办QQ群里面进行宣传,并召开相关宣传会议。

2、组织报名。这次公开选拔工作采取现场报名的方式

所有报名人员到马路乡政府党政办现场报名。

3、资格审查。XXXX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最后符合选拔条件的3名人员。

4、按照有关规定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三、资格初审结果:

资格初审时间为12月28日至12月30日,主要审查报考者的基本条件、资格条件和职位条件等。经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报考者向乡组织办上报相关审核材料。包括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任职文件等有关材料的原件。

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十余次专题讲座及交流,特别是通过对具有典型特色的海德堡、威玛、波茨坦、巴黎、富尔达等城市的重点考察和学习,使我们对欧洲古城保护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工作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使我们亲身感受到欧洲各国对古城保护工作的重视及工作展开的深入细致。现将此次培训考察所获知识及感受体会作一简要整理,从而对我们今后所进行的城市规划、古城保护、城市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古城保护工作的历史及发展变化

1.近代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

欧洲的古城保护工作普遍开始于19世纪初,当时的所谓保护工作主要是对旧有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人们理论上追求"修旧如旧",追求"风格复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为追求纯粹的形式统一而随自己的主观意愿将破旧的建筑进行整修,成为一种对旧建筑的改造。当时对许多中世纪的教堂进行了这种类似"破坏"的改建。

到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人们对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认识和实践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开始认识到对古迹的主要工作应是保护、加固而不是修复工作,任何对古迹文物进行的建设都应以考古的证据为依据,而新添的部分必须与原迹有所区别。

例如在德国,通过模仿古代风格样式来完成古建或使其"完美"的做法一直从19世纪初延续到20世纪,在当时的德国文物工作者看来,这才是风格"纯正"的修复方式。但在1900年前后,有人提议要修复建于1556~1563年的海德堡城堡内的奥特·享利希宫,而反对派认为用当代技术模仿古代风格的任何做法总会露出破绽,对古建筑只能稍事修理或干脆保持现状。反对派的最终胜利标志着保护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2.现代古城保护工作

现代古城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的确立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是伴随着一系列国际法规公约的产生而展开和深入的。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最早提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段的保护问题。它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同时指出①应保护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
②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③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公文写作首选网站--公文网使妨碍城市有机的新发展。同时对在古建筑附近的贫民窟,如作有计划的清除后,既可改善附近住宅区的生活环境,并保护该地区居民的健康。

二次大战后,针对战后重建问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先后成立了国际文物工作者理事会(简称ICOM)及保护和修复文物国际研究中心(简称ICCROM)。

1964年ICOM在威尼斯召开会议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即著名的《威尼斯》提出以下一些重要概念,使古迹保护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城市历史建筑和遗产保护的国际潮流的出现。

①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还适用于随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

②古迹的保护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日常维护,保护与修复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为社会公用之目的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

③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

④修复过程是高度专业性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和历史价值,应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

⑤各个时代为一古迹之建筑物所做的正当贡献必须予以尊重,修复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预先就要禁止任何的重建。

1972年11月,联合国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76年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资金会",力求把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国际化。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第十九次大会上正式提出保护城市的历史地段的问题,并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即《内罗毕建议》,针对历史地区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代建设中遭受破坏的现状提出了以下一系列的保护建议。

①首先特别强调历史地区的重要概念:"历史和建筑(包括本地的)地区"系指包含考古和古生物遗址的任何建筑群、构筑物和空旷地,它们构成城乡环境中的人类居住地,从考古、建筑、史前史、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其凝聚力和价值已得到认可。在这些性质各异的地区中,可特别划分为以下各类: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

②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国家和公民应把保护该遗产并使之与我们时代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作为自己的义务。

③每一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应从整体上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协调及特性取决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联合,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及周围环境。

④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应得到积极的保护,使之免受各种损坏。

⑤在建筑物规模、密度大量增加的现代城市化情况下,建筑师及规划者应谨慎从事,以确保古迹和历史区的景色不致遭到破坏,并确保历史地区与当代生活和谐一致。

⑥在单一化的今天,保护历史地区对维护和发展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作出突出贡献,也有助于从建筑上丰富世界文化遗产。

《内罗毕建议》还从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同时就研究、教育、信息、国际合作提出相应建议。

1977年12月,一些规划师共同签署了《马丘比丘》,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②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

③在考虑再生和更新历史地区的过程中,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包括在内。

1979年,华沙会议推动了文物建筑的普查、立档、登记工作。

1987年10月,在国际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理事会上通过《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即《华盛顿》,它是《威尼斯》的补充,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原则、目标和方法。

①应将历史城镇和历史地区的保护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并列入各级城市及地区规划。

②保护的内容应为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及表现这些特征的物质、精神组成部分。包括街道格局、建筑与绿地及空地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规模、风格、材料、色彩等等。

③居民的参与对保护规划的成功起着重大作用,应加以鼓励。保护规划应得到该历史地区居民的支持。

④历史城镇和地区的保护需要认真、谨慎以及系统的方法和学科。

⑤日常维护对有效地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至关重要。

⑥新的功能应与历史城镇及城区的特征相适应。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仔细增添新的功能及改进公共设施。

随着这一系列国际法规的颁布和推广、欧洲古城保护工作稳步深入发展,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文物古迹及古城保护工作均普遍走过了一个由单体保护单体及周围环境的统一保护历史地区的整体保护的发展过程,保护的内容也由仅保护宏伟的皇宫、教堂等特殊建筑发展到保护那些所有能够表现历史的进步、城市的发展的地区及建筑物、构筑物,如城市普通居住区、商业区、桥梁,以至工业区、工业厂房及仓库。总之,保护的内容在日益丰富,保护的手法普遍趋向于整体化。

三、古城保护方法

在欧洲各个国家和城市特别是那些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对其古城及文物的保护工作都极为重视,要根据各自城市的不同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古城保护计划,确立不同的保护方法。下面仅以我们走访的几个典型城市的实例加以说明。

1.区域的保护方法

为保护古城的环境和特色,要从城市所处的更大区域范围进行分析研究,统一规划布局。

海德堡是位于法兰克福南部的内卡河边的一座古城,城市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洪荒时代,十四世纪这里曾是欧洲文化中心之一,创建有德国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海德堡二战时期没有遭到轰炸,现在的老城城市面貌形成于18世纪。海德堡现有15万人,其中1.6万居住在老城区,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及大学城。

当地规划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及古城保护规划,全区域性地对老城进行保护。

①与其西北部的曼海姆市一起制定《曼海姆与海德堡共同发展计划》,区域人口70万,共分为16个居民点,从工业布局、区域交通等方面疏解海德堡市的压力,减缓海德堡市的现代城市有障古城功能的扩展。

②在海德堡老城东部为森林茂密的山区,为保证老城的良好环境,规划规定在老城东部一律不得建设,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自东而来的内卡河峡谷为老城区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也保证了老城与自然的良好协调关系。

③在海德堡市本身的城市用地发展计划中将城市发展区划定在老城区的西部、即老城的下水下风位置,新的城市建设包括新的居住区及古老海德堡大学的新扩充均位于这一区域内,且城市形态为与老城垂直的南北方向,这样就保证了老城的规模及城市基本形态的保护。这实际是一种通过建设新城以保护旧城的方法。

2.城市整体的保护

对于象巴黎、海德堡这样的完整古城,即制定全城的保护计划。

巴黎是悠久的历史古城又是世界大都会,巴黎城区占地面108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分为20个区。经调查巴黎城80%的地区均为历史保护范围,因此制定了全城性的保护规划。

①首先如海德堡一样制定了一个建设新城保护旧城的计划,即在巴黎西部建设德方斯新区,使巴黎的现代金融设施、高层建筑向那里集中,以保证旧城范围内不作高密度、大体量、大规模的开发,从总体上保护旧城。

②将巴黎全市划分为67000个地块,规划部门规定无论进行任何改造,地块的外部边界及景观不得改变,这样就保证了城市街道格局的稳定,保护了整个城市的城市格局及景观形象,突出了城市的几条景观轴线。

③对巴黎全城进行限高规划。1977年颁布的法律规定,巴黎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向城市边缘,作由低向高的锥状高度限制,其中中心区限高为12米,外部最高处为37米,使巴黎的空间尺度及城市天际线均可保持传统的形象。

④在巴黎城区的任何建设均必须符合规划意图,必须作到与古城环境的良好结合。

3.片区保护

对于那些历史遗迹丰富的古城,划出在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迹丰富的街区进行重点保护,对维护古城的风貌、格局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威玛是一座1100年历史的古城,曾经作为德国的文化中心,歌德、席勒、巴赫均在此生活过。其现状人口6万,有音乐学院和包豪斯艺术大学两座著名学府,是一个旅游城市。威玛老城古色古香,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全城共有800个文物保护点。为保护这座历史名城,除明确各古迹点范围之外,在全城划出火车站地区、中心城区、城市南部三片重点保护区,三片保护区的总面积大约占全城总面积的30%。其中,中心城区保护区的面积为90公顷。这三片划出的重点保护区充分体现着威玛的历史及城市建设特色,因此对其中的街道、建筑均要特别加以保护,任何改造重建均要以历史为依据,要与传统的形式、环境相协调。

4.主要城市特色保护

对于城市别有特色的内容加以特别重点保护,使城市特色更为突出。

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是一个现代化的大港口,人口170万,全市分7个区。在其市中心区古城保护工作中,特别强调对圣米歇尔大教堂等五个大教堂尖塔所形成的城市天际线的保护,对新建建筑体量的控制成为其古城保护工作的重点。法律明确规定在市中心不得建高楼,所有建筑的高度必须低于这五座教堂的尖塔,促使从阿尔斯特湖边向南望去,耸立天空的五个教堂塔尖成为汉堡一景,也成为这一古城的一大特色。

5.对文物分等定级、重点保护

古迹的分级保护是古城保护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城市中的古迹划分等级,再根据其等级制定不同的保护政策,有利于突出保护重点,有利于古城保护及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海德堡老城虽然确立了全城保护的政策,但对其的建筑也分为三级进行保护。

①有价值的建筑:对其外墙、屋顶、结构、内部装修……均要保护。

②中等价值的:主要对其外观进行保护。

③价值较小的:可进行适当改造,但其尺度、外观、材料要与周围环境协调。

四、文物古迹保护方法

1.五种基本方法

根据威玛包豪斯大学维尔特教授的介绍,在德国文物的保护维修方法共分以下五种:

①保存现状的方法:维持古迹的原貌,主要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

②按原貌对已损坏建筑的修复与重建,即所谓修旧如旧的方法。

③为使文物保存下去并保持活力,对文物进行必要的功能改造,增加现代必须之功能的作法。如为古迹增加采暖、照明设施及消防楼梯……。

④将文物古迹搬迁至使其更易于保护或更易于展示的环境中,又可分为整体搬迁和拆零搬迁两种。

⑤复制对已损毁丧失的古迹,根据历史旧貌整栋重建的方法。

通过我们在各个城市的考察发现,近年来第①~③种方法比较常用,而第④种和第⑤种方法使用的较少,在必须使用时也往往比较谨慎。

2.文物的新旧结合

为使文物古迹适应现代生活,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就有必要对文物古迹进行必要的改造,增加新的现代功能设施;
而文物古迹也只有在现代的使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有效保护,才能充分展现其永久的魅力。

贝聿明对巴黎卢浮宫的改造,使卢浮宫作为博物展览空间的功能流线更为合理,无论玻璃金字塔与古老卢浮宫的外观结合,还是玻璃金字塔所创造的明亮通透的室内大厅的实地观感都是那样完美,真正使文物古迹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展现了它的永恒魅力。

柏林国会大厦的改造是在古建筑国会大厦的中间增加了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顶。这个玻璃穹顶不仅与古建筑精美结合,而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原理创造出巨大、舒适的会议空间、参观大厅……。

在科隆,其文物局和规划局局长为我们专门介绍了他们对一个二战时期因轰炸而遭到毁坏的古迹的改造。他们使新建的部分与旧建筑的遗迹结合在一起,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时时会看到历史留给我们的过去,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转换中,让人得到心灵的振憾,产生一种美感。过去的历史,现在也是历史,未来也终将成为历史。

3.文物构件的利用

利用已损毁或实在无法再继续保留的建筑的一部分,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或用于现代街道建设,使城市时刻、点滴向我们展现着历史的积淀。

在柏林革命广场旁的原民德中央委员会大楼其大门即利用的是二战时炸毁的原德国旧皇宫的大门,民族的历史隐约其中。

在科隆的一幢现代重建建筑中主要立面已采用了现代手法,而将原建筑仅存下来的一部分嵌入其中。

在布鲁塞尔,为保护传统的街道景观形象,许多现实已无法继续保存的古建筑拆毁重建时,特意将沿街立面保留下来,再与新建筑结合在一起。

五、古城保护及文物保护的推进

为推进古城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欧洲各国家各城市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政府行政手段

海德堡老城自60、70年代以来城市面貌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年轻人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纷纷离开老城,老城日益衰败。由于土地私有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人们无心对自身所拥有的古建进行维修。自1975年开始,政府开始启动一项旧城维修活动以恢复老城的活力,使其重新成为购物及居住的中心。其措施是由政府收购那些得不到修缮的房屋,经维修改善后再出租给个人使用。在维修过程中对老城的每一幢建筑无论新、旧皆受到保护,保护其外观形象、内部维修……,对那些实在难以保护的可拆除重建,但其尺寸、外观、材料……都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自1975年起至今,政府已完成了老城2/3部分的维修,预计再有7~8年即可全部完成。通过这样的维修,一方面保护了老城格局形象,同时带来了游客、繁荣了商业、增加了税收、吸引年轻人返回老城,使老城经济重新繁荣。

2.经济保障

古城保护工作必须有经济保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德国,1972年议会通过的古城保护议案明确规定了古城保护的资金来源,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城市政府各负担文物维修资金的三分之一。这一般是指那些有重要价值又属公共财物,即由公共组织占有的文物。而对那些由私人或企业占有的文物,各城市政府则主要采用各种税收调节的方式来推动文物古迹的维修。如波斯坦市文物的拥有者可得到减免税收(个人所得税、地皮税)的优惠,必要时(极少)政府可给占有者进行文物维修的费用,德国文物保护资金会也可供人们申请资助。

在巴黎,政府为文物占有者维修提供优惠代款,提供临时周转用房,同时成立咨询机构帮助提供免费的设计咨询,以帮助政府实现其保护和规划的意图。

3.公众参与

在《华盛顿》中明确了历史城镇、历史地区保护工作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欧洲国家各城市普遍重视古城保护、文物保护工作中市民力量的作用,往往通过积极主动、深入细致的工作,将政府对古城文物的保护意图、工作计划、保护方法等宣传到市民中,促使市民主动工作与政府共同实现古城保护的目标。

德国波斯坦是位于柏林西南、拥有千年历史的小城,城市人口14万。它是勃兰登堡州的首府及文化中心,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城市的文物管理部门即通过以下一系列手段将其城市古迹保护意图宣传至市民当中,促使市民主动参与工作。

①文物部门印制波斯坦文物保护名录,上列全市所有的2万多处文物,每隔几年更新一次,并向每位市民免费发放。

②文物部门印制介绍文物申请工作程序、文物修缮公司、文物保护法、文物单位减免税收知识……的小册子,免费向每一位文物拥有者发放。

③文物部门向文物拥有者免费发放介绍如何对文物进行细部维修(如窗、门的作法,墙面作法、屋顶作法)的小册子,宣传文物维修方法。

这样市民就可以主动按照政府的宣传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古迹保护工作之中。

4.人才培养

古城保护、文物保护、维修工作的深入展开,必然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在德国,这种人才的培养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首先是学校教育。在包豪斯大学的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文物评价课程、文物保护课程等,学生在学校既可学习文物历史发展情况、文物现存的形式与结构、如何评价文物,又可学习各种文物维修方法。

其次是专业培训。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专业的职业培训是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德国共有四个专门进行古建维修、古迹保护方面技术培训的场所。其中位于黑森州富尔达的州文物保护委员会所办的培训学校即是其中著名的一个。凡建筑师工作三年后可来此进行专门的古建修复培训,培训结束通过考试,即可得到工商局承认的资格证书,证明此人有对古建筑进行修建的资格。在这里学生们可系统地学到木工制作、石膏拉模、雕塑、绘画等传统工艺,学习传统材料的运用手法,学习损毁的古建修复方法等。没有经过这种正统的专业培训的人是不能进行古迹维修的,这就保证了古迹维修工作的基本质量。

六、几点感受和体会

1.在欧洲,古城保护、古迹保护修复工作经过一百多年来的逐步发展,已形成一个从法律、行政、经济、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成系统、成体系的工作,工作的细致与深入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努力学习。

2.文物古迹只有融入现代的生活,使其得到现代的利用才能焕发其活力,也才是对古迹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保护。这种利用有可能是实用型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

3.文物古迹、历史地区对形成各个城市的城市特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城市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文物古迹、历史地区的作用,对建设适宜现代人生活的优美而有魅力、有特色的城市十分重要。

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为了深入贯彻州委五届五次全委会和全州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7月23日至26日,以县委书记茶忠旺为团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郭宏为副团长,部分县处领导以及全县11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级经济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共45人组成的##县党政考察团,赴祥云、鹤庆、剑川、洱源四县和大理市就工业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方面进行考察学习。

出发前考察团深入到漾洱电站工地、大理大钢有限责任公司##轧钢厂、跃进化工厂进行考察,了解了全县的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在历时4天的学习考察过程中,考察团实地考察了祥云县财富工业园区、鹤庆县

“新华村”、剑川县上兰工业小区、洱源县新希望云南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大理市嘉士伯集团(大理)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等18个考察点,并分别与考察县市的主要领导、县市级综合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了经验,探讨了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和方法措施。

通过考察交流学习,与考察县市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实现了工业项目对接、产业项目对接、优势互补意向,达成了合作意识,铺就了工业经济发展互助快车道。

通过考察学习大家受到了鞭策、拓宽了思路,使大家得以在对比中深刻反思、增强了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决心;使大家得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强化了立足地方优势,创新求发展的意识。

考察结束,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学习考察活动,触动很大,收获不小,体会深刻,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强烈震撼和压力,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信心、决心。大家纷纷表示要学先进、找差距、转观念、树雄心、争突破,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一、祥云等四县一市的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

在考察学习活动中,大家充分感受到祥云、鹤庆、剑川、洱源、大理等地的工业经济发展,都能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表现出了空前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力度、大举措。

一是工业园区起点高。这些县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都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集约发展,实施一县一品、一乡(镇)一品战略,在辖区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

二是培植支柱抓龙头。这些县市都紧紧依托地方优势,培植壮大矿冶、建材、煤炭、农产品加工、橡塑等五大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切实加强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工业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好效果。

三是投资环境引力强。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进行改造路面、改造城市公园、改造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优良环境。

四是文化底蕴显实力。凸现文化底蕴是加速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进入鹤庆等县市的城区见到的都是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别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使参观者切身感受到处处是文化、乡乡有商机、人人在促经济发展。

五是信念胆略闯出路。这些县市都紧紧抓住土地广阔利于招商引资、矿藏丰富利于矿业冶炼开发、传统产业利于促地方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利于旅游业开发等优势,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抓住招商引资和非公有经济发展两个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经济总量、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四大突破,充分体现了 “处处都有宝,行行出状元”,密切联系实际,善于识宝、能于掘宝,敢想敢干。

六是转变职能促发展。这些县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公共协调服务上来,兑现相应承诺,努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意识,加速区域的发展。

二、祥云等四县一市在发展工业中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祥云、鹤庆、剑川、洱源、大理四县一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经验可贵,考察团成员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联教育考察团;
民国;
高等教育;
演进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064-05

1931年9月至12月由波兰教育部司长华尔斯基(M.Falski)、柏林大学教授卡尔・柏克尔(C.H.Becker)、法兰西学院教授蓝格汶(P.Langevin)和伦敦大学教授唐奈(R.H.Tawney)四人组成的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是近现代中央政府首次邀请西方学者对中国教育作“概括的考查,作系统的报告”的活动。[1]252考察团通过各种途径考察中国教育状况,在事后提交的报告书中检讨了中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状况,并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检讨,为国民政府改造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探讨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与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演进之间的关系,对于梳理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考察团来华考察的背景与

概况

1931年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是在国民政府大举改造中国教育的背景下启动的。据1929年“三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决议案》披露,训政之初的国民政府对当时中国教育状况很不满,痛斥中国教育存在着“六滥”(即学校滥、办学人滥、师资滥、教材滥、招生滥和升学滥)和“四恶”(即教育成为个人造势的工具,浪费了师生的才气、增加了学生的欲望及增加了分利失业之徒)等问题。对此,《决议案》指出各级政府须抓紧“救治”,“以三民主义之精神,融化东西文化之所长”、“矫正从前教育放任主义之失,而代之以国家教育之政策”。[2]此决定宣示国民政府将改造中国教育。尔后,教育部一面着手改造事宜,一面借鉴西方经验,以使中国教育“融化东西文化之所长”。当时,以胡汉民为代表的政府高层认为中国教育的“放任主义”问题是由教育界人士片面学习美国引起的,他们更欣赏欧洲教育经验。[3]故1931年三四月间,教育部、行政院分别致函国际联盟秘书处,请求委派欧洲专家来华考察。于是,同年9月,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

按国民政府邀请之意,考察团来华是为了帮助“拟定并实施中国政府所颁布的改造中国的计划,以期促进中国教育制度之改善”[4]1。据此目的,考察团于1931年9月至12月间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河北定县、杭州、镇江、无锡、广州等地考察教育管理体制、学制系统、教育财政、教学组织、各级各类教育、师生关系等方面情况;
并于1932年出版总计15章222页的考察报告――《中国教育之改进》。该报告检讨中国教育状况,提出不少改进建议。如考察报告指出中国小学教育普及率太低,小学生多是富家子弟;
中等教育方面则未重视职业教育。针对于此,报告建议中国政府应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在中学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有着不少问题,国民政府痛斥这些问题是造成国家缺乏建设人才的主因,故考察报告第三章对高等教育作了份量较重的检讨,篇幅约计58页。

而对考察团的检讨,政府高层和教育界人士很关注。如在考察报告撰述完毕后,戴季陶和朱家骅两位政要为之作了序,蒋梦麟[5]、任鸿隽[6]、李建勋、罗廷光[7]、廖世承[8]、张佛泉[9]、尚仲衣[10]、黄问歧[11]、章光涛[12]、许恪士[13]等人撰写了评论文章。从这些文章看,当时政界人士的褒奖较多。如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称赞考察团提交的报告书“对于各级教育之制度方针与乎其内容之剖析”,有着诸多精到处。[14]教育界人士对考察团开展的考察则提出了批评。如认为考察团仅在中国东部地区作考察,考察范围有限;
认为考察团开展的检讨意在推动中国教育欧洲化。不过,在考察团检讨高等教育方面,教育界人士不吝赞誉。1933年,署名为“青士”的学人撰文说,考察团提出的意见很有价值,值得参考[15]。同年,李建勋说,除大学教授由教育部任命以及取消学分制的建议“尚有讨论余地”外,考察团提出的其他建议“均为改良吾国大学教育之良策”,倘若政府当局“照此方策进行,则吾国大学教育不能蒸蒸日上者,吾不信也”。[1]167事实上,国民政府在改造中国高等教育时的确参考了考察团的意见。

二、考察团对中国高等教育状况的检讨

如前所述,国联教育考察团重点考察了中国高等教育状况,并在考察报告第三章中作了检讨。其中,该章第二、三节批评了中国大学分布失衡、高校间缺乏分工合作、课程设置不合理、学分制实施不当、教师聘任不规范、招生缺乏严格标准、过于注重讲授法、教材内容过于西方化、学生太过放任等问题。第四节提出了设立全国大学会议、促进大学间分工合作、加快发展理工科学校、以考试制代替学分制、规范教师聘任、成立大学教授会议、组织大学统一招生考试、试行大学毕业考试、厘定大学课程标准、编写本土化的大学教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建议。从这些内容看,考察团较系统地检讨了中国高等教育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检讨时,考察团依据国民政府希望加强调控教育及增进中外教育交流的意旨[4]1,积极引介欧洲教育经验。如考察团建议由大学教员、大学行政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及教育部官员组成全国大学会议,并由该会职掌“决定各区域应设国立大学之数目及种类”、“大学教育经费之分配,并规定付款之条件”、“校长及教授之委任”、“厘定关于人员之安置,教职员之薪俸与进级”等事务。[4]194-195该建议就把英国设立大学拨款委员会及法国设立大学评议会的作法介绍到中国。[16]考察团建议中国大学取消学分制,实施毕业考试,考试及格的学生“方能毕业”,该建议则与英、法、德各国推行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相近。[17]1-2

从检讨的内容看,考察团看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有针对性。如考察团对中国大学分布失衡的批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察报告指出:中国大学分布“杂乱无章”,东部地区高校过多,而其他区域的学校较少;
“在同一区域内常有多所大学,诸大学间亦无合理之分工”。考察团认为,这种不合理的高校分布如不消除,“有效之大学制度实无从兴起”。[4]160-196从1931年的情况看,考察团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这一年,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76、21、8所高校。其中,上海一地就有23所高等院校,超过西部各省总和。[18]

再如,考察团检讨中国大学课程的问题也是一个突出例子。报告指出:中国大学课程有三点问题。第一,用学分制组织课程,使得课程支离破碎,学生的学习缺乏整体感;
同时,一些学生拿满学分后,即以能毕业为由,“将该学科束之高阁”,不再认真学习。[4]178-180第二,许多大学将某一学科分为“若干不同之学程”,希望把该学科的前沿成果介绍给学生,这使得基础科目未受到重视。[4]180-181第三,许多大学教材过于西方化,这将使得中国“民族文化必致堕落”,使得学生脱离本国实际。[4]181-184考察团遂建议中国政府应重视基础科目、推动教材本土化。[4]205

此外,考察团对中国大学招生的批评也很有见地。报告指出,中国大学招生缺乏统一标准。如“被此校淘汰之学生,往往因他校之条件不甚严格,得以考入肄业,若再被第二校拒绝,尚有第三校可以收容”,这种招生办法产生了严重后果。首先,大学为了招满学生,降低招生标准;
这使得教学工作“降格以适合学生所能达到之水平线”,进而大学的办学质量下滑。其次,由于招生标准宽松,许多入校学生不合格,他们也不认真学习,学校就无法培养合格人才。鉴于此,考察团提议,中国政府应试行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考试,以提升大学生质量。[4]174-175具体作法为:管理上,“教育部特派之大学教师及教育部代表组织一委员会主持”,并由该会“确定录取标准”;
考试上,政府部门把“投考一切国立大学之学生于一处而行之”,或“分大学为数组而行之”;
录取上,“投考学生应叙明其所愿入之大学,考取之学生,则按照各校设施之方便及其在考试中之名次,分配于各大学”。[4]204从这些内容看,考察团的提议有着较强的针对性。

三、考察团来华考察对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演进的影响

由于国联教育考察团认清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若干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有着针对性,故考察团来华考察对民国中后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产生了影响。影响较大者为以下三方面。

(一)推动了民国中后期西部高校的发展

1931年前,西部高校稀少,国内教育界人士也很少讨论西部高教。但国联教育考察团提交报告书后,教育界人士的相关讨论增多,并形成两派。一派赞成考察团的意见,认为应均衡发展中国高校。一派认为没有必要对中国高校布局作调整,而应让各地根据自身的物质和文化条件自行发展。[19]而对这两派意见,国民政府采纳了前者,即按国联考察团的批评,均衡发展中国高校。抗战期间曾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就于1972年回忆说:针对战前国联考察团批评中国大学分布不合理问题,战时教育部发展高校“注意合理分布的原则”,并“将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合成为综合大学,在后方分区设置;
将农、工、医、商、教育等专门学院由大学分开就各地区需要分别设置”。[20]65战后出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也说,国联考察团曾批评中国大学地理分布“杂乱无章”,故战后教育部对高教资源分布“作相当合理的配备,以奠定整个国家未来教育发展的基础”。[21]

具体来讲,1932年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两类措施发展西部高校。其一,为促进大学分布均衡出台政策。1936年,国民政府颁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国立大学及国立专科学校之设立,应注重地区之需要,以维持各地区人民享受高等教育之机会均等,而促进全国文化之平衡发展。”[22]2871938年,《战时各级教育实施纲要》规定:“对于各级学校教育,力求目标明显,并谋各地平均发展”。[23]14同年,教育部拟定《专科以上学校分布原则》,规定:国立大学将“就全国地域予以适宜之分布”,师范学院以分区独设为原则,农、工、商、医等独立学院就各省需要分区设置。[24]711-712其二,在西部地区新设高校。或将迁入西部的部分东中部高校改组,留在西部办学;
或在西部地区新设国立高校,或将西部省立高校改为国立高校,批准成立省立和私立高校(参见表1[25]588-794)。而通过创设,近现代中国大学分布失衡问题纾缓。1947年,西部高校增至50所。[25]578-587高校的分工也较明晰。如贵州省有综合、医学及师范三类高校,甘肃省有综合、师范、医学、工学四类高校。

(二)促进了战时大学课程的改革

如何解决民国时期大学课程不重视基础课程和过于西方化的问题,国联教育考察团的提议与国内政教界人士的看法大抵相近。如1931年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在作《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及应行注意各点》的演讲时指出:中国大学“每每迁就学生的意见,因把习见的基本功课都轻视”的作法有问题;
他建议改革大学课程,促使“大学毕业生具有普通的常识,了解基本的理论”。[26]这一相近表明考察团确实发现了当时大学课程的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国民政府接受国联考察团及国内教育界的意见,从1932年开始改革大学课程。[27]大规模的改革则在抗战时期开展。1972年陈立夫回忆说,鉴于战前国联教育考察团批评了中国大学课程“不切中国需要”、“内容支离分裂”等问题,他在战时主持教育部时,主要从课程标准、科目设置和教材编写三方面着手改革。[20]661976年曾任战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吴俊升也回忆说:针对战前国联考察团曾批评中国大学课程过于西方化、不适合中国需要的问题,他协助陈立夫部长整理了大学课程。[28]

从战时教育部采取的措施看,国民政府大体解决了大学课程过于洋化和不重视基础科目等问题。如1938年,教育部确定了三点课程设置标准:第一,课程内容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须“与国家文化及建设的政策相吻合”;
第二,课程教学应“注重基本训练,先从事学术广博基础的培养,由博返约,不因专门的研究而有偏固之弊”;
第三,课程设置应“注重精要科目,所设科目,力求统整与集中,使学生对于一种学科的精要科目,有充分的修养而有融会贯通的精神”。[20]66据此,国民政府随后出台各专业必修和选修科目表,其中,有关中国的科目及基础科目明显增多。如法学院政治学门开设中国通史、中国政府、中国外交史和中国政治史等科目,理学院气象学组开设中国通史、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等科目。基础课程方面,政治学门开设国文、中国通史、西洋通史、论理学、哲学概论、政治学等科目,气象学组开设国文、中国通史、高等数学、微积分学、地理通论、气象学、地形学、测量学和制图学等科目。[29]

(三)影响了公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试行

1938至1940年间,国民政府试行公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而这也受到国联教育考察团的影响。如前所述,1931年考察团建议中国政府试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建议提出即后受到国民政府的注意。但由于种种原因,战前这一意见未能采纳。[30]抗战爆发后,陈立夫深感战时“交通困难”,认为战前国联教育考察团提出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建议在此时有必要推行。故1938至1940年间,教育部试行公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20]67(见表2[25]531-537)。

具体作法为:管理上,教育部成立统一招生委员会,办理“制定法规、制定试题、订定标准、取录与分发学生”等事宜;
各考区成立招生委员会,办理“报考、考试、监考、阅卷、造送成绩表册、榜示学生”等事宜。考试科目上,凡报考文、法各院系,师范学院教育、公民训育、体育、国文、英语、史地、家政等学系,以及工学院铁道管理系的学生,须参加公民、国文、英文、本国史地、数学、外国史地等科目的考试,以及任选物理、化学、生物一门考试。凡报考工学院各系,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土木等系,师范学院数学、理化等系的学生,须参加公民、国文、英文、本国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考试。凡报考医学院、农学院各系,理化院生物、地理、地质等学系,以及师范学院博物系的学生,须参加公民、国文、英文、本国史地、数学、生物等科目的考试,以及任选物理、化学一门考试。此外,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还须加试术科。[17]3-4通过试行统一招考,国民政府初步改变了近代以来大学招生各行其是的局面,提高了入校生的质量,“免(除了)考生徨歧路兼考数校之苦”[17]3,意义可谓重大。

四、结 语

推动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演进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国内教育界人士深入探讨,各级政府出台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抗战建国的需要,都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从本文的探讨看,考察团开展的检讨,对1931年以后中国大学分布、课程设置、招生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实,考察团的检讨还影响到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师资聘任、会考制度和训导制度。如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成立学术审议委员会就是以考察团提出的全国大学会议为“最初构架”的。[31] 20世纪30、40年代国民政府审定大学教师资格,也与考察团的提议有关。[20]66总之,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所起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当时,由于考察团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其他一些因素的交相作用,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呈现出两点显著变化。其一,与1931年以前中国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及大学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并表现出鲜明的美国模式相比[32],民国中后期中国大学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一些作法。其二,与1931年以前中国大学在设校、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呈现出混乱的局面相较,1931年以后中国大学的发展更有秩序,学校分布失衡问题有所缓解,入校学生素质有所提升,课程克服了脱离中国实际的弊病。

参考文献

[1]李建勋.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之批评[G]//许椿,等.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佚名.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G]//荣孟源.中国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645.

[3]胡汉民.胡汉民演词[M]//吴相湘,刘绍唐.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影印本).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59-63.

[4]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报告书[R].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5]蒋梦麟.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几个基本原则的讨论[J].独立评论,1933(41):17-21.

[6]叔永.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J].独立评论,1933(39):16-21.

[7]罗廷光.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造》[J].中华教育界,1933(11):9-18.

[8]廖世承.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J].中华教育界,1933(11):1-7.

[9]张佛泉.中国教育基本问题――读国联教育专家之《中国教育改造》后[J].国闻周报,1933(24):1-6.

[10]尚仲衣.国联教育考察团建议书的批判[J].中华教育界,1933(11):19-23.

[11]黄问歧. 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引证错误之纠正[J].中华教育界,1933(11):33-47.

[12]章光涛.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之批判――从中国现社会的观点[J].东方杂志,1933(8):1-7.

[13]许恪士.从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说到中国需要的到底是哪一种教育[J].时代公论,1933(8):47-51.

[14]邓小泉.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3):62.

[15]青士.国联教育考查团报告书中之中国大学教育[J].教育与职业,1933(144):250.

[16]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4-152.

[17]黄龙先.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检讨(上)[J].教育通讯,1939(46).

[18]国民政府教育部.民国二十年度全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表[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48-271.

[19]霍益萍.抗战前十年我国关于大学若干问题的讨论[J].江苏高教,1997(1):90.

[20]陈立夫.战时教育行政回忆(上)[J].东方杂志,1972(4).

[21]朱家骅.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开会致词[G]//王聿均,孙斌.朱家骅先生言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178.

[22]佚名.中华民国宪法草案[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87.

[23]佚名.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之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4.

[24]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部制定之专科以上学校分布原则[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711-712.

[25]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K].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26]朱家骅.朱家骅在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上讲演“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及应行注意各点”[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81-284.

[27]黄建中.教育部最近改进专科以上学校之要点[J].广播周报,1934(8):14.

[28]吴俊升.教育生涯一周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6:81-82.

[29]黄龙先.我国大学课程之演进[J].高等教育季刊,1941(3):121-122.

[3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

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与中东、北非;
工程勘察;
差异

中图分类号:[P2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际交流的加深,我国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承接中东,非洲地区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多。近些年来,由于我所在的企业在尼日利亚、阿曼、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及沙特等国家的石油开发、建设的加快,促使技术人员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标准、规范和法律。但这些国家采用的岩土工程勘察标准、方法和规范等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地区多采用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成熟的规范),因此,主动了解上述地区勘察行业与中国的差异,应该被更多的跨国勘察设计单位所重视。

1 主要差异

由于地理、经济及历史等原因的不同,中国与中东、北非地区在岩土工程勘察行业存在着差异,其主要差异包括:术语、符号、勘察方法、分类评判标准、报告格式、报告的内容等,而且这些地区在勘察报告审定方面相当严格,故国内的勘察设计行业也应特别的注意。

1.1术语、符号的差异

中外岩土工程勘察方面的术语、符号的主要差异[1],见表1.1。

术语符号的差异 表1.1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一些不常用或容易识别的术语符号,例如基础尺寸的标识等,在此不再赘述。

1.2勘察形式差异

(1) 勘察工具

由于中东和非洲部分地区经济、技术相对欠发达,故勘察工具多以人力为动力源。例如在标准贯入试验测试中,标贯锤由人工拉起、落下,这样不容易精确控制节奏、频率及高度等[2]。在中国,勘察行业采用的钻孔和钻具口径规格系列,即考虑我国现行的产品标准,也考虑与国际标准尽可能相符或者接近,小口径钻具较少,一般采用71-104mm的大口径钻具;
套管外径为127mm与146mm,长度有0.5m、1.0m、2.0m。中东地区在勘察测试规范和标准,多以标准代号标识钻孔口径,例如NX:代表X系列平接套管,外径Dmax89.28mm,Dmin88.90mm,内径dmax80.95mm,dmin80.5mm;
该地区的取样器、钻具口径多为36mm,相当于DCDMA(美国金刚石钻机制造协会)中的E级[2],所以取样尺寸为φ=36mm,h=76mm;
套管内径一般为150mm、200mm、250mm、300mm,长度一般为1.5m,经常用到的套管是150mm和200mm[3]。

(2) 勘察技术、规定

中东地区的工程勘察孔主要有:取样孔BOR、原位测试孔(标贯孔SPT、静探孔CPT)和探坑TP等。部分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技术较低,竞争相对较少,故部分勘察报告不很严格,会出现数个静探孔的曲线完全一致的情况[4]。但在中东地区注重地球物理探测法,例如采用重力法、地震法、电阻率法、电极法等勘察手段;
然而在中国,电极法测量的勘探精度为0.05m,即电极法达不到勘探精度。该地区控制孔的数量不确定,可能少于总勘探孔的1/3;
每层土原位测试的数量不确定,部分地层数据较多,有的地层则缺失。中东地区对波速仪器的使用、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没有强制规定,导致现场勘察中剪切波速孔数量不足,报告中很少提供准确的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场地饱和粉土(砂)的地震液化特征和地震的卓越周期等。

(3) 费用较高

几乎每个钻孔都为取样孔或原位测试孔,即使在简单场地,鉴别孔的数量相对也很少,这样增加了相应的勘察费用。

(4) 勘探点的布置

中东地区勘探行业,勘探点的覆盖面积可能为建(构)筑物投影面的2~4倍,而且勘探点也不一定根据上部荷载布置,所以在雇佣当地勘察公司的时候,可以向其公司制定相应的勘察要求,避免资金的浪费。

1.3报告格式的差异

(1)经常缺少的部分

中东地区的报告中经常忽略的部分:场地土类型评价、卓越周期、场地抗震设防烈度等。

(2)较为忽略的部分

勘探点平面位置布置图中,勘探点处只有编号,没有坐标、高程、地下水位等(其勘探点的坐标、高程及地下水位一般在报告中述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很少,一般只有一个三维场地钻孔柱状图。

(3)较为侧重的部分

场地的区域位置、地貌介绍详细,一般由卫星图片从大洲、地区、国家、区域等逐步引入至勘察场地。单孔描述较为详细,地基土大部分的物理、力学参数及性质等都以单孔进行描述,每钻孔都有单孔柱状图。场地三维钻孔柱状图要求严格。承载力的计算较为详细,一般有三至五种方法计算,其数值可以由154kPa至534kPa,最终值则由负责人给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平均值),而且在该地区的勘察规范中,很少给出地基承载力等的参考值。建议基础类型的描述较多,再针对每种基础类型,介绍不同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4) 评判方式、标准不同的部分

在场地土类型评价(特别是石油项目)方面,中东地区采用的评价指标较多:有平均剪切波速值、平均标贯击数值、塑限、含水量以及土层厚度等;
关于承载力取值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不尽相同;
在承载力特征值和基础尺寸的设计上,安全系数一般取2.5~3.0;
土的粒组划分也不相同,然而土的工程分类代码与中国水电部SD128-84分类法相同,如GW代表级配良好的砾、砂砾,CH代表高液限粘土等。其实在中东地区土的粒组划分也不尽统一,常用土的粒组划分标准见表2-1。

在该地区,有用液限来评判土的塑性,具体见表3-1。

由液限判断粘性土的塑性表3-1

通过静力触探试验CPT的锥尖阻力判断黏性土的稠度状态与中国有所差异[5],当地的情况见表4-1。

由ps值划分土的类型表4-1

1.4报告主要目的的差异

在中东地区,勘察报告清晰地分两部分[6]:第一部分为描述性报告,主要包括使用的仪器、勘察的程度和搜集的数据;
第二部分是分析、结论和建议。勘察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先大致求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然后根据建(构)筑物基础的几种设计类型,推断相应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而中国的勘察行业的主要目的是:由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来推荐采用哪种基础类型较为合适。

1.5中东、北非地区的审定形式

在该地区会审则较为严格。一般由所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的专家组成会审小组,对设计文件中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统一进行评定,然后形成一个整体的会审意见。审定书先就整体问题进行说明,然后就各专业分项说明。会审相当的细致,提出的评论也很具体。中国勘察单位在中东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项目,所作的报告一定要符合该地区的规范、标准、公式等。这样才不会因重复性工作,而耽误时间。

2 结语

通过项目勘察项目的参与、研究及相关规范的解读,明白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中国有明显的差异。只有我们了解这些差异,并掌握其情况和思路,才能更好地在该地区进行勘察施工、编制报告或审阅当地的勘察报告,顺利通过评审。

参考文献:

[1] GEOTECHNIACL REPORT ON THE PROPOSED OIL DRILLING LOCATIONUYENGHE WELL 2,AKWA IBOM STATE,NIGERIA.

[2]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

[3] Engineering Geology Second Edition F.G.Bell the imprint of Elserier ISBN-13:978-0-7506-8077-6.

[4] TANK FARM QITAKS - CURRENT AND UPDATED-28 - 06 - 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