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校长研修培训总结【五篇】(全文)

时间:2023-07-02 15:4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汉川市教育局向各位专家、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现在我将我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自查情况向各位专家和领导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我市从1990年起开始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汉川市教师进修学校当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校长研修培训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校长研修培训总结【五篇】

校长研修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汉川市教育局向各位专家、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现在我将我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自查情况向各位专家和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 1990年起开始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汉川市教师进修学校当时被确定为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试点单位,负责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实施培训。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 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至今举办了二十期教育干部培训,共计学员1283名。(现在岗440名。小学校长272名,中学校长168名。)其中,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10期,参训学员835名;
(其中,小学在岗校长272人,参训率100%;
中学在岗校长168人,参训率100%。)举办了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5期,参训学员209名(不包括在省、市级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
举办了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2期,参训学员68名;
举办了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3期,参训学员171名。在培训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注重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九五”期间,曾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多次发表研究性文章,出席原国家教委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干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书面发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分别报道我市的校长培训情况;
 2001年以来,我们以“九五”校长培训工作为基础,不懈努力,创造性地工作,在培养和建设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的校长队伍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教育干部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完善机制。

    首先,强化领导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见》,我们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艳为组长,教育局局长钱继斌等为副组长的汉川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汉川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进修学校主要负责制定培训计划、食宿安排、学籍管理、教育实践等;
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了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 

    其次,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善于从事校长培训工作,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进修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干训教师17名,其中专职6人,兼职11人,全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讲12人,讲师5人,兼职教师中有教育行政干部4人。还配备了1名专职管理员。

    第三,为进一步搞好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我市加大了对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进修学校有阶梯教室一间 300座;
计算机教室4间计算机200台;
多媒体语音室2间;
鑫诺卫星接收设备一套;
并组建了校园网并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还有能满足学员生活需求的生活设备;
同时十分重视干训实践考察工作。建立和建设了实验小学,城关二小(原城关四小),港堤小学三个校长培训实践基地;

    第四,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在各期教育干部培训班开班之前,进修学校都先完善培训手续,并建立学员学籍档案(见档案材料);
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学员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教学培训实施计划(见各期教学档案材料);
 在培训中,使用的教材是省指定的统一教材。除按要求开齐全部课程,保证教学课时量外,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员研讨,并到市内外一些示范性中小学学习考察,并要求写出考察报告;
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加强考核测评;
培训结束,严格按学籍管理规定,由进修学校填写结业证书,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后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二)分层施训,形成网络,注重实效。

    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和《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的有关规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努力提高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综合素质。从 2001年4月起,我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办汉川市“十五”小学校长骨干研修试点班(后确定为全省三个省级试点班之一),参训学员35人,研修班以在职业余研修为主,研修总课题是《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下设10个子课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骨干研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题《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被汉川市教科所确定为重点科研课题,现已申报湖北省干训科研课题。

    我们确立了四种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开展了骨干研修,普通研修,岗位培训,后备校长培训四个不同层次的校长培训。几年的培训实践证明:以骨干研修为突破口,以普通研修为重点,以岗位培训为基础,以后备校长培训为补充的培训策略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合乎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的。

    同时在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干训中心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学校中层干部培训,我们已在城关镇、韩集乡进行了试点工作,城关镇第一期培训学员 76人,韩集乡第一期培训学员62人,现已结业,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发挥已培训校长的辐射作用,以学校为单位,在校长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培训。我们已在城隍镇农利小学进行了试点工作,这种校本培训模式得到省厅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效是显著的:

    1.促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生根开花。我市的校长培训工作,始终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要研修内容。校长通过培训,认识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探讨和研究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施和推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的学员不仅是市、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的旗手,有的还是乡镇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的组长。在短短的几年中,创新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垌冢镇五一小学坚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尝试用素质教育报告单,其探索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校长》杂志上,城隍镇农利小学创新教育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继续教育》杂志上。

    2.提高了校长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了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研修中,我们坚持政治培训与业务研修并举。要求学员学习邓小平理论,进行“三讲”教育,领悟“三个代表”的精髓,告诫学员加强政治修养,反腐蚀,拒诱惑。参训校长在复杂环境中能表现出高尚的政治思想情操,率领教师站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二是提高了校长的创新素质。研修给校长提出了新课题,给校长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经过学习和探索,校长们初步掌握了小学教育科研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为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了校长的管理素质。研修中,校长们就现代学校中师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新变化如何实施新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并走出去考察学习,调整了管理思路、更新了管理观念,校长回岗后,更注重对人的管理,更注重规范管理,更注重服务管理。 

(三)加强研究,不断总结,提高质量。

“十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的体会和认识是:

    1.根据校长需求,结合农村小学教育实际确定培训模式。我市确定的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小学校长普通研修和小学新任校长岗位培训模式分别为“理论研修课题研究”、“理论研修专题研修”、“集中培训回岗实践总结提高”。

    2.理顺培训关系,突出培训重点,确立全新的培训教学形式。第一,以课题为纲,专题围绕课题转。在小学校长骨干研修中,我们坚持以理论研修作基础,以“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为中心,坚持课题统摄专题。整个研修活动中,一切围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展开,一切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服务。第二,以用促学,理论研修为课题研究服务。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的关系上,坚持从理论着眼,以实践为落脚点,从实践出发,针对性地教、有的放矢的学,促进学用结合,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三,以讲导学,教员围绕学员转。培训始终以学员为中心,把培训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员主动发展。干训教师不光在“讲”上下功夫,更要在“导”上花气力,学会点拔,善于帮扶,巧于指导,培养校长的研修能力。第四,以学促“变”,研修培训为“创新教育”服务。培训不坐而论道,也不搞就事论事,而是紧密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边学边议、边学边思、边学边用,把研修过程变为研究“创新教育”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和增强办学效益的过程。

    3.加强研修管理,优化考核评价过程。“十五”校长培训比“九五”培训内容更开放,形式更灵活,学员的自主性更强,自学研讨的时间更多。针对这些特点,管理要与之相配套,我们推行了理论研修统一要求、严格管理,实践活动分别要求、统一评价的管理办法。在几年的校长培训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培训的考核办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我市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学员考核办法,制定了《汉川市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和普通研修学员考核办法》,具体作法是以理论研修评价为基础,以课题(专题)研究评价为重点,实行环节监理,抓好阶段督查,致力总评提高,注重自我评价,落实民主评价,以评促学,把评价过程变为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方向

    1、 继续抓好常规培训。对已接受过任职资格培训的校长,在“十五”期间要有70%的校长接受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对全市50岁(含50岁)以下在岗校长普遍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经过考核,要求中小学校长分别获计算机初、中级合格证书。

    2、 继续加大委托培训工作的力度。按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

    3、 加强干训基地建设,为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首先配齐配好干训人员,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要对干训人员安排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保证;
加强干训教师的培训,通过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培训方式,加强全体干训教师的多方素质的提高培训;
加强培训基地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
尽快着手进行干训网页建设,开展校长网上培训,通过与网络设施好的院校进行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培训。

    4、 充分发挥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校长工作研究会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术研究和经验总结,将大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提炼,上升为新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教育科研成果;
另一方面,要围绕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校长培训是一项复杂的永久性的教育工程,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很多,需要付出艰苦而长期的努力。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创我市校长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校长研修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校长培训;
高级研修;
科研素质;
提升方法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以校长为研修主体,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模式,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校领导能力,促进校长自身成长和所在学校发展的高端培训。该培训重在研修,通过研修激发校长参与培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校长的学习需求与培训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为校长提供教育教学领导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研修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校长的科研素质决定研修效果的高低。期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决定培训学习过程的动机强弱,带着问题学习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探究问题的学习目标会引导研修学习的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贯穿整个研修学习阶段。接受培训的校长能否用所学理论指导和解决校长办学过程中的问题,也是评价研修效果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校长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既是高研培训的一个子目标,也是提高培训效果、落实培训总目标的关键。

一、何谓校长的科研素质

校长的科研素质是指校长所具备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科研行为、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其中,科研意识是先导,是指校长能否意识到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到其中的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规律,遵循规律;
科研思维是指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科学的思维不外乎整体性思维、具体性思维、联系性思维、连续性思维。有了这些抽象性的思维,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具备很强的推理能力,并能及时发现和思考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科研行为是指校长将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变为科研行动,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并亲自参与研究,或者申报课题,科研立项等行为,科研行为是提高校长科研素质的关键;
科研方法是指校长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进行研究的手段,如行动研究的方法、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等;
科研能力是科研素质的综合指标,是指校长是否具有文献检索和梳理概括、提出并界定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和科研反思的能力。科研管理的能力是指校长能否有效地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组织、策划和领导的能力。校长科研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校长自身的学习和科研水平,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所在学校的科研水平,制约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培养专家型校长,促使一线优秀校长向教育家转型,就是要求校长不能只停留在依靠经验和阅历的层面上办学。校长只有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全面的科研素质,才能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出创新性教育研究成果;
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按教育规律办好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在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科研素质的必要性

目前,校长高级研修培训的基本模式包括六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通识理论学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前沿的通识性知识,旨在开阔校长的视野,调整校长的知识结构,引导校长站在高端并从多角度看教育,树立大教育观;
第二个模块是教育理论和培训主题理论的学习,旨在使校长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深化和系统掌握专题理论,如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和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等;
第三个模块是素质拓展训练,旨在通过体能训练,挑战自我、开发身心潜能和增强学习群体的凝聚力;
第四个模块是参观考察,旨在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典型经验,汲取别人的精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五个模块是校际互访、交流学习,旨在深入学员所在学校,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第六个模块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每位学员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撰写论文,旨在推动校长将所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科研成果。

上述模块中,除第六个模块是以校长的科研活动为主外,其他五个模块都是以学为主,极少涉及科研活动。尽管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中都要求学员写学习日志,提交反思或学习阶段总结,但这些学习要求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在以往的高级研修培训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参加培训的校长在前五个模块的学习中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也能很好地总结学习体会和感悟,但第六个模块往往成为校长学习中最困难的环节。到结业时,一些校长不是按照要求递交论文,而是递交一份学校的工作计划或总结报告;
有的即便递交了论文,也只有学校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措施,没有研究的设计和研究过程,得出的结论也常常是总结性的或经验反思型的,很少有校长采用实证研究或实验研究的方法,用数据分析来验证观点,阐述论点。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论文为数不多,论文的质量也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校长们已经习惯了凭经验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级研修培训忽略了对校长科研素质的提升。尽管我们在理论学习的模块中加进了研究方法的学习,但研究方法只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而且研究方法的使用属于操作技能,如果听过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加以运用,很难成为校长的科研手段。

如前所述,校长的科研素质是多方面的。如果校长的科研素质不高,必将影响到每一个模块的学习。每个模块学习之前如果没有预设学习的问题,不带着问题和困惑听课,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就很难吸收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激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得以整合,从而造成学过之后容易遗忘。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不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难以在学习中借助专家的优势资源得到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校长在长达一年的培训中如果没有科研行为,不带着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不仅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最终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所以,在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对于促进校长成长,增强培训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在校长高研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

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要从多个环节和层面人手,不仅要强化校长的科研意识,训练校长的科研思维,激发校长的科研动机,引导校长的科研行为、操作科研方法,提升校长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能力,还要促使校长以研促修,以研带修,真正做到研修一体化。如何在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呢?

1.把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设计到整个培训模块中,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

在培训的开端,就要强化校长的科研意识,要求校长带着课题和科研的任务进行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问题带进课堂,在模块的反思总结中分小组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讨,形成研究型的学习合作体,在学习期间形成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

2.在校长素质拓展训练中增加科研思维的心智训练内容

科研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可以把科研思维的心智训练模式化、程序化。如设置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模式:学习使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方法。把模拟情境与校长的教育教学问题情境结合起来,训练校长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学习按科研的思路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中寻找规律。科学地解决问题。

3.激发校长的科研动机,确定研修学习的具体科研目标,引导校长的科研行为

科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创新过程,选题是科研的起始环节,也是最为艰难的环节。选好研究课题是科研的前提。校长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科研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科研的路径去解决。只有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那些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才有科研价值。如高中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走班制”对教学组织管理职能的挑战等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如何把一些宏观的问题演化成校长们力所能及的具体科研问题呢?一是要进行实践的可行性思考和研究价值论证,看此问题是否有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是要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梳理,看此问题是否前人已经研究过,形成了哪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存在哪些不足;
三是要看自己或学校是否具有研究此问题的优势和条件。有些问题很有价值,但自己不具备研究的优势和条件,也难以完成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形成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小而具体,切合实际,不要空泛、太大,如“新课改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太多了,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凭借一所学校的力量完成研究。提出研究问题后还要进一步界定和明确研究的问题,澄清研究问题中的变量,设计研究的具体目标、研究的步骤和实施途径,继而身体力行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修订方案。

4.实施导师制,把研究开题环节和研究方法操作环节提前至理论学习模块的初期

在导师的指导下,校长们按科研的范式形成初步的研究设计方案。初期的方案也许很不成熟,但可以促进校长们进入到科学研究的轨道中,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培训者要为校长提供科研的平台和一定的学术条件,如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前沿动态;
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共享学术资源。校长们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方案,与导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导师的指导工作必须伴随研修学习的全程。

研究方法的学习不能只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应该注重实际训练,让校长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可以把研究方法切割成小的学习模块,让校长们通过课堂模拟练习、课后提交作业、在实际研究中运用等方式真正会用研究方法。方法是工具,可操作性强,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有效地掌握,而且一旦掌握后也不易忘记,会迁移到不同的研究中去。

校长研修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
资源整合;
机制;
内容;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8-02

收稿日期:2006-04-07

作者简介:张淑伟(1971-),女,河南新密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转型期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发挥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立足实际 ,突出实效,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 开展教改实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培训机 构 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即培训机构的职能与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站等发生重叠,如果 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就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况且,从组织设置来看,在同一县 域范围之内,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如此众多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很有必要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 室、教科所(室)、电教站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合并为一个机构,成立一 个“四位”一体的新组织,具有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等综合功能,统一管理、服务于 教师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5]4号),并明确规定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 。《通知》在功能定位指标中明确提出:进行教师教育相关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 效实现本 区域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 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合并不是捆绑型的,不是形式上“几合一”而是真正 的功能、机构和管理的整合为一。如果同在一屋檐下,一个牌子几套人马,各吹各的号,各 唱各的调,不仅不会出现1+1+1+1>4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当然,如果 整合后的新机构领导层能以大局为重,真正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 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和位置,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那么就会缩短磨合 期,尽快建成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 、校本研修引领等为一体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设有效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对辖区内实验校的研修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明确中 小学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责任和作用,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研修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 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一)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校本研修必须因校制宜。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实验 校大致分成几个发展层次,指导学校制定出校本研修工作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短期计划 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验学校根据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 类型,也可以按任职资格等级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指导实验学校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及各个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 目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基本素质、能力、职称、身份(不同级别的骨干),申报不同的级 别,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1.建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

建立“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活动组―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校长是学校校本 研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培训资金的保障 。由校长、教师代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中、长 期研修方案的制订、实施、评价与调控。“校本研修活动组”负责学校学期研修计划的制定 ,并组织教师具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

校本研修的自主性不等于自我封闭,校本研修也需要开放。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不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培训资源短缺。要防止校本 研修工作的低水平运作,有必要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协作小组成员由结成协作伙伴的若 干学校领 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包点教师及中心校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商和组 织协 作组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帮助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 享。

3.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

导师团成员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学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本地区各 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在校本研修活动启动之初,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在校本 研修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实验校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进行理论讲座,使大家统一思想,澄 清认识。在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成员要经常深入分包学校对教师们进行指 导和系统性的专业引领,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深层的升华。

(三)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往往容易出现随意化倾向,从而影响校本研修的均衡发 展和质量提高。要保障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是非常 必要的。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台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各 地 市也要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些制度要多“弹性”,少“硬性”,内容要具有普遍性, 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县(区)、学校还必须根据自己实际的制定出适合县 (区)情、校情,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如《检查管理办 法》、《考核评价方案》、《表彰奖励办法》等。

在各项管理中,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具有鉴定、导向 、改进和调控功能。对教师参加研修情况的评价工作可统一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中 小学校和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区)、乡(镇)、校指导组和中小学校长对参训教师进行评 价。

为了实施动态评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倡导并指导实验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 机制。研修机制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袋包括以下内 容:(1)教师 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所处发展阶段);
(2)发展目标,包括学期计划、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 3) 文集汇总,包括校本研修自培计划、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案例评析、教学随笔和自修总结 等;
(4)成果展示,包括开放课教案、优秀案例、自制优秀多媒体课件、论文和个人获奖证 书等四大块。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入职期、适应 期、发展期、创造期)中各个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的发展目标。学期 初,全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实际进行申报,学校根据申报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每学期末 ,教师根据自己达成目标情况自评,学年组或学科组进行互评,最后学校进行阶段性总评, 根据总评结果确定教师能否晋级。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机制,明确了研修目标,引入了竞争机制,为评价管理提供了 抓手,使校本研修活动充满了活力。

三、精心选择研修内容,为校本研修提供载体

校本研修内容大致可分为通识性内容和特色性内容两部分。

1.通识性内容

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 发 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研修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 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

2.特色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校为本、 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还应当结合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审慎地选择研修的特色性内容。如:为 帮助入职期的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站稳三尺讲台,可选择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班主 任工作论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作为研修内容。

四、构建有效研修方式,最终实现研修目标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根据各中小学的实 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方式:

1.“自修反思”式

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研读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专刊。在自学过程 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实现理论观点与实践问题的碰撞磨合,联系发生于本地、本校及身边 的教育、教学现象,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省自查中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随笔、典型案例,定期召开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促使教师素质与理论的提高, 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

2.“接受借鉴”式

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让教师自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的 做法有:(1)组织必要的教师培训会,聘请专家讲学;
(2)举办名师论坛,让名师讲述经验和 体会,发挥其辐射功能;
(3)导师团组织校内或校际集中研讨,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
(4)开 展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

3.“课题带动”式

主要是利用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课题研究资源,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课题 研究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 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借助网络环境而形成学 习 型组织,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名师骨干帮带、案例评析、成果交流等活动,使 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

利用网络还有咨询诊断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针对中小学教学场所中的实际问题或视 频教学案例,采 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视频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寻求切实可行 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天增,等.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小蔓,等.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3]徐学俊,等.教师校本研修及其区域协作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4(12 ).

校长研修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师进修院校;
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2

教师进修院校(这里指市级教师进修学院与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担负着培训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重要职能,同时还担负着本地区中小学校的教研、科研等工作。教师进修院校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培训者和协调者,是实施课程的研究者、指导者和服务者,提高教师进修院校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在提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情形下,提出教师进修院校教师首先要专业化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应发挥好其“研究、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教师进修院校教师构成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教研员和培训教师,统称研训教师。教师进修院校的研训教师首先要成为课改理念的学习者;
践行课改理念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研训工作的指导者;
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尤其是,教师进修院校教师自身既是教师,又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者。只有比中小学教师具有更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只有成为专业的研训教师才能应对新课改的挑战。因此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于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一、教师进修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普遍受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当前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并制定了《专业标准》,那么对于各地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如何首先实现专业化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到会讲话,她在充分肯定各级教研系统工作的同时指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教研系统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首先是教育观念还不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学科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其次,各级政府对教研部门的定位不清楚,导致体制、机制、财政、保障等不健全,一些地方的教研部门还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第三,教研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结构性缺编的问题。第四,各地教研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都有待提高。面对教研工作自身问题,教研系统必须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满足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这个问题上,2009年《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也曾开展了“新时期教研员专业发展问题的讨论”的系列文章,总结提出了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研队伍面临着新的形势特点:

第一,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改革的时期。政府部门需要逐步从行政管理走向公共治理,有关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转变,还需要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

第二,课程教学的体制结构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多年,目前可以说是到了一个高原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发展,对教研工作和教研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教科研人员新老交替最频繁的时期。近年来,一大批老教研员逐步退休,有些地方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需要年轻的教研员们尽快接班、发挥作用。

因此,面临新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各地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员怎样与时俱进,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就我们铁岭市来说,新课改后从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校本培训到新课程培训的校本研修,再到教师岗位练兵活动,促进了全市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我市教师研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发现经历了这些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教师,有了“质”的变化: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转变。特别在课程与课堂教学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课程设置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作为区域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机构,教师进修院校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研训模式比较单一。内容还是多以计划性为主,缺乏切合本地本校实际特色的研训模式。

(2)培训的导向与教师意愿需要有的脱节,效果不是太理想。

(3)教师研究意识较差、研究水平还不高。

(4)教研与科研的结合性不强。教研的科研含量低。

(5)教师进修院校研训教师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另外,从研训教师来说,各级教师进修院校也进入了新老交替时期,年轻教师明显不足。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既有行政导向性的因素,又有教师进修院校机构对研训内容、研训形式设计的因素,还有受训者的水平和受训者学习自主性的因素。这些问题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研究和解决。

就教师进修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我市教科所于2012年结合课题研究在全市教师进修院校系统进行了广泛的“教师进修院校教师专业成长”问卷调查。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只有25%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问题做过思考;
仅有20%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感到满意;
有40%的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还不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面,如教师的书籍阅读、网络学习、课题研究、反思总结、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有70%多的教师在公开刊物上没有发表过文章,有50%多的教师没有主持过各级科研课题。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教师进修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方面也还需要加强。种种问题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因此教师进修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加强教师进修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法的框架下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准则,教师只有从师德的高度去从事教育教学,才能真正依法施教。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师德是教师专业化一道坎,教师专业化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师的人格道德。教师的道德就是教师专业的一部分,这是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地方。教师进修院校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特殊意义,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突出位置。做为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要把对自身师德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重点学习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听优秀师德事迹报告会、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整顿教育行风专题会议等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提高自身师德水准,自觉抵制“三乱”行为,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和业务能力提高上来。

2.探索建立教师进修院校系统“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新的研训模式

教师进修院校应充分发挥好“培训、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而且在工作中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结合或整合。研训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只管“训”不管“研”或只管“研”不管“训”的现象。

教学、研究(教研、科研)与培训一体化是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许多研训教师来自于基层,往往是教学能手。担任进修院校研训教师后,研训教师也要经常进行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研究、培训的基础。培训为教研、科研奠基铺路,教研、科研促进培训的发展。教研训结合体现在教师个体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证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的正确性,用理论指导教学和研究。

新课改以来,各地课改实践的做法表明,任何一项课程改革成果都是各方面综合得来的成果或成绩,即教研训一体化的成果。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关注、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时代教研、科研、培训工作的转型问题,研究“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问题”。在实践层面,大连市中山区探索构建了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机制,促进了全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发展。(做法见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教研训”为一体的做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因此得出:把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教学、研究与培训的关系,用教科研的实践与成就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与专业成长。

创新研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性。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师讲,学员听的培训形式,实行“以课(示范课)促训”、“以研(科研)促训”、“以题(课题)促训”、“以会(研讨会)促训”、“以网(网络)促训”、“以察(考察)促训”、“以赛(基本功竞赛)促训”、“以案(案例)促训”等多种形式。在培训中把教、研、训很好的结合起来。

3.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根据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要求,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师作为教师的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具有与时展的要求和学校推进新课改需求相适应的新的观念、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其基本要求是作为一名当代的教研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全局观念、专业思想、合作意识、专业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专业素质和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去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外出开会交流;
网络研修;
参加教科研活动;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写科研论文或教学反思;
进行课题研究;
脱产学习与进修等。就课题研究来说,对于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来说更为重要,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主要途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实践中,许多教研员围绕本学科内容都开展过许多教研活动,但是普遍反应出的问题是教研活动的科研含量低。甚至是教研与科研相脱节。教研活动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商议教案的设计,或围绕各类评优、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科研因素荡然无存。即使有开展课题研究,也因为缺乏有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只能“摸着石头”进行探索,在课题的选定、方法的选择、运作的方式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和计划性,结果是科研实效低迷、徒劳无功。因此说,对于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要积极主持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科研含量,有利于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自己,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4.建立教师进修院校专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1)目标引领

教师进修院校是本地区服务全区教师的特殊教育机构,其地位与作用发挥都是非常重要的。应把自身的发展与推动区域教育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近年来我们把创“队伍一流”、“工作一流”、“设施一流”和“管理一流”这“四个一流”作为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共同愿景。并把这四个目标进一步细化。在打造一流队伍方面,大力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强化专业发展意识。落实以人为本,实现人尽其才。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研训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第二,制定《研训教师成长发展规划》。尤其是加强青年教师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引路子”“压担子”“补位子”的做法,有计划、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后备力量。第三,实施课题牵动。明确要求每位研训教师都要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目前,全院教师有90%的人承担了各类科研课题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机制保障

“规划引领、机制保障”是我们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主要思路,根据学院发展的“四个一流”总体目标,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教师发展规划,并引导每位教师制定自身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我们在制定、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性规范的同时,着力建立,完善的评估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员工考评方式,形成以师德修养、工作实绩、群众民意测评、领导班子意见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考评方案。同时,学院每年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和在本职工作中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奖。

另外,新课改提出以校为本、校本研修后,为促进研训教师经常深入基层、指导服务基层,我们还制定了《关于建立教师进修院校研训人员联系学校工作制度》等。每位研训教师都有自己的基层学校联系点,要不定期的深入基层指导工作。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应根植于“研究、实践、指导、引领”的服务过程中。同时创设多种激励措施,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设置台阶,同时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3)组织保障

为加强领导,我们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业务部门中层领导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或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在各业务部门组织开展业务活动时,学院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全力支持。

5.建立教师进修院校教师专业标准

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2年2月教育部制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这三个《专业标准》为制定教师进修院校教师专业标准提供了依据。由于教师进修院校的特殊性和教师构成的复杂性,需要对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对于各地教师进修院校教师还没有具体的专业标准,亟需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以便更好地引领和促进教师进修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8.

校长研修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一直是长沙教育学院工作的重点。我们经常组织培训者开展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课题研究,选送培训者参加各级培训者培训,等等。审视这些方式方法,我们发现,在培训者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承接的“地气”不够。实施“原野行动”,我们的工作小组成员在施培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感受农村初中教师成长的需求,提高组织农村教师培训的能力,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从而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奠定基础。3“.原野行动”能推动教师培训走进新境域教师培训工作近年来有很多重大推进:培训理念更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培训设计突出对象的差异性,培训内容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方式更强调主题式、任务式培训,培训层次进一步高端化。而打破教师到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的单向培训模式,送训到校,并将培训与学校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培训工作从理念、模式到方法的创新。

二“、原野行动”的工作任务

总的说来,“原野行动”工作任务包括工作小组成员的成长和施培对象学校发展两个方面。对于我们工作小组成员来说,一是全面了解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明确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培训需求;
二是了解并尝试解决农村初中学科教学的问题,提升组织培训的实施能力;
三是了解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基本情况,提升指导校本研修的能力。从施培对象学校来说,其工作任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学校的管理情况,指导该校完善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二是督促落实教研组活动制度,促成校本研训的常态化;
三是组织学习新课程知识,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改革和教学中的常识性问题;
四是帮助部分学科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掌握实施课程教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关注点始终落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落在课堂教学上。

三、实施“原野行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