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数学段考总结【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2 17:0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数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的课程,从最初的加减法到复杂的微积分,都需要有大量的数学知识储备。在数学学习^程中,由于数学知识不断增多,怎样牢记所有数学知识点是每一名学生都感到苦恼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依靠自身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段考总结【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数学段考总结【五篇】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
知识;
结构构建

一、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的课程,从最初的加减法到复杂的微积分,都需要有大量的数学知识储备。在数学学习^程中,由于数学知识不断增多,怎样牢记所有数学知识点是每一名学生都感到苦恼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依靠自身积累的数学知识进行结构构建。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不仅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将各个知识点紧密联系到一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长期记忆;
并且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及时补充,为学生之后学习定积分、微积分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自信心,同时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二、数学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1.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这一学科最重要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做到夯实基础,才能处理数学问题。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重点抓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在讲解每一节课程时,首先应对书中的定义进行讲解,再对书中涉及的相关例题进行认真讲解,让学生充分掌握书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要保证学生充分掌握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因为教材中的问题是最权威、最典型的题目。例如最值问题,教师应将书中的例题进行深度剖析,以书中的基本知识作为基础,为接下来相似问题的解决提供知识储备。

2.正确的数学思考方式

正确的数学思考方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解题方式,但是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只有一种。教师应根据学生现阶段数学知识的储备,选择正确的数学解题方式。正确的解题方式可以大大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为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提供时间保障。正确的数学思考方式有赖于对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教师应将书中例题的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

三、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几点思考

1.重视数学知识构建教学环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构建能力。构建数学知识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每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结构构建。教师应协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将目前的知识点与之前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另外在每一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将总结好的知识点交由教师进行评价。

2.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对各个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这是建立完整知识结构的重要保障。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从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开始,对课堂上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做好笔记,然后对较为重要的数学知识点进行重点标注。课堂上应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充分理解书中每一个知识点,不断温习所学知识,将现阶段所学的知识点与先前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为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提供内在动力。

3.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应注重正确的方法

要想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就需要应用正确的构建方法。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数学知识也是分模块的,不同模块涉及的知识不尽相同。在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中,可以采取分类式的方法,对每一板块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在每一章节中,同样要重视对数学知识点的总结,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小范围的结构构建。例如,在参数方程阶段的学结中,对每个公式的引用条件进行归纳,注重公式的运用条件,之后要将每一阶段总结的小范围数学知识结构填充到大结构中去,以此类推,就会不断扩大数学知识结构的规模。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第2篇

第一阶段: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复习的第一阶段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将初中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串联,即为学生进行系统地讲解,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理解透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并且在教师的讲解中查缺补漏,巩固已学的知识.

1.加强学生对课本的重视

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意识中,总会觉得课本中的知识过于简单,没有看课本的必要.其实,这是错误的.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中考中获得有利的机会,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去购买复习资料和复习题集.这使得许多学生忽视了课本知识,只是一味地埋头于题海中,最终也未能达到家长们的预期效果.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本有充分的认识,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中考试题的难度是有梯度的,难度较大的题在试卷中只占少部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题的难度都是根据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设计和改编的.所以,学生要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熟悉数学中所用的公式,对类似的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而数学这门特殊的思维学科更是要求学生通过严密的思考才能将其掌握.所以,在进行数学复习时,应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熟悉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解题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透彻,才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找到更好的解题方法,提高做题的速度.许多学生也曾表示过,通过自己解决的问题往往比教师讲解的要掌握得牢固.

3.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建立

在进行数学的学习时,不仅仅是对数学公式、数学概念的掌握,更是要对这些概念、公式进行运用.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适当地做一些练习题,对知识进行巩固,通过相同题型比较,找出相同的思维方式,将知识融会贯通,从中掌握解题技巧.

第二阶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1.学会对知识融会贯通

在第一阶段时,学生大部分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这就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提高.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都会出现一些综合型的大题,学生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就要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掌握解题的技巧.例如,在解决代数的问题时,可以结合图形的知识,将抽象的数学式子转化为比较容易理解的数学图形,而在这样的转化中就已在知识间建立了联系,进行了综合运用.在这种思维的培养下,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考试卷也在不断地体现着“素质”二字,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要能够从题干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根据所给的信息进行观察,最后敢于大胆地思考和猜想,从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在培养学生这部分能力时,可以让学生对一道题进行多种方法的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不同图形之间的变换,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在改变题设的条件时,对结论进行推理,并对给出的结论进行验证,让学生敢于对这些结论发表意见.

第三阶段:让学生进行中考模拟演练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提高 数学复习 质量 “五性”

中考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笔者从事初三数学教学多年,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曾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多次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我的体会是,提高初中数学复习效率要注意“五性”:

一、把握考试的方向性

1.认真研读《数学考试说明》,明确复习备考方向。我市每年都出台《数学考试说明》,教者必须认真研读当年的《数学考试说明》,了解考试范围、题型结构与各知识板块的分值比例,并注意与往年的《数学考试说明》相比较,看看在哪些方面什么变化,明确这些变化是表述形式上的区别,还是实质性的不同,特别是对新增考点,尤其要心中有数。

2.认真研究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把握当年中考数学命题趋势。中考经验告诉我们,中考试题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既代表着过去成功的命题经验,又蕴含着今后命题的规律与趋势。因此,考生和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和分析近年来的中考数学试卷,从中透视并把握考查的重点和命题规律。只有这样才会使复习备考找准方向,减少无效劳动。

二、把握复习的计划性

中考复习通常要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在时间安排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多少,又要考虑学生的接收程度。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既要前后呼应,又要各的有侧重。

1.把握知识的基础性。第一阶段的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巩固,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这阶段以纵向为主,顺序复习,全面复习教材,归纳小结内容,梳理知识要点、建立基础知识框架、总结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2.把握知识的系体性。第二阶段的复习以横向为主,旨在深化提高,使知识熟练化、网络化、综合化;
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强化要点,对梯度上升的知识链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能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同一问题和用同一知识点解决不同的问题。以求得解题能力的提高。

3.把握知识的完整性。第三阶段的复习要求学生完整地掌握知识。这阶段的复习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回归教材,对教材、已练过的测试卷、错解题记录本等进行反思,查缺补漏,从而激发学生展示个人才华,形成独特的数学思维。同时提炼思想方法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做好题型归类,形成必要的解题模块;
分析总结并练习中考试题的热点题和常规题,强化提高以及积累和丰富考试经验。

三、把握训练的针对性

1.把握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要以数的运算、式的化简、解方程(组)为主;
对应用题的考查要把握好提出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方法的深度和广度,要切合本地、本校、本班数学教学的实际;
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要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要加强“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练习检测的难度要与中考接近,不搞偏题、怪题,难度适宜,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把握训练时间和题型的针对性。练习检测的时间要与中考一致,以培养学生对中考要求的适应性;
在题型上既要注意常规题型,又要重视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是考查学生能力与素质,特别是考查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题型。近几年中考试题加强了对开放性问题的考查,这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中考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时间的竞争。因此努力提高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对每个学生尤为重要。为此,应学习和掌握各种题型的解法,尤其是选择和填空题的解法,防止“小题大做”。选择题、填空题虽然做对了,但若用的时间过长也是“隐性失分”。解题时一定要“小题小做”,“小题巧做”。解题不仅要“熟练、准确”,而且要“简捷、迅速”,这是每个同学应当追求的目标。只快不准,是劳而无功:只准不快,就“隐性失分”。为了达到“熟练、准确、简捷、迅速”的目标,应教育学生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用草图帮助思考问题。这个草图不一定非常准确,只要符合题设条件,能体现出问题的基本特征即可。数学加斯蒂恩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上就整体的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的思索问题的解法”。“一个问题如果画出了能体现问题特征的图形,这个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图形信息在启发思维方面有无可替代的直观、形象作用。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第4篇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教师首先借助“手指数与指缝数关系”完成向“点数与段数关系”的转化。然后给出“两端都栽”的例题,以提问的方式,利用课件中的线段图引发学生思考,总结得出“两端都栽的段数=全长÷每段长度、棵数=段数+1”的结论。接着教师将例题分别改编成“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的情况,分别总结出“棵数=段数-1”、“段数=棵数”的结论。最后,教师整理得出在“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和解答方法。

现在,教师能够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分析当时学生思维所处的状况。从当时的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领下,从认识“点数与段数关系”,借助教师制作的线段图课件中的直观演示,一步一步地掌握在“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和解答方法。然而,这些思维含量不高的小问题来自教师,学生思维处于被动思考解答的状态,缺少主动性。课堂显得平稳,缺少生机与活力。随着教学推进,学生获得的是关于某一种植树方式的具体解决方法。面对练习环节的实际问题,他们缺少整体思考,出现类型判断上的错误,会因为没有经历“画示意图、分析找方法”的过程而不得法。

案例二:

教师给出的是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一条长20米的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可以植几棵?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示意图画下来。

学生尝试独立画图解答后,首先要汇报个人的做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可以得到5棵、4棵、3棵三种不同的植法。这时教师会质疑:“都是在20米路的一侧植树,为什么得到的答案不同?”然后让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的植树方案,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线段图说出自己的植法和计算过程,教师追问“+1”、“-1”的理由。最后,教师利用线段图(课件)归纳总结出三种植树方法,让学生给这三种不同的植法起名字,总结解答方法。

这位教师创设了源于实际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并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易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开放和发散的。当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出现分歧答案时,即出现“5棵、4棵、3棵”的不同结果时,学生会想方设法地阐述自己的道理,力求得到伙伴的认可,借助线段图的直观效果,学生的思维实现积极的碰撞,可以分享彼此的智慧,体验学习的快乐。

相比案例一,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活跃起来,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加大。通过自己的画图分析与交流分享,他们获得了对“植树问题”几种情况的整体认识。面对练习环节的具体问题,这些学生能谨慎思考,作出判断,并借助线段图,给出相应的解答。

案例三:

教师把这节课命名为“画简图、找规律”,共安排3次探究活动。

(1)学习“画简图、找规律”的方法

教师以“一根长绳剪1次成几段?剪2次成几段?”为题,引出画简图的方式,让学生说说黑板上两个示意图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之后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任务1:边画边填,找规律

学生边画边填。在汇报阶段,在表格最后一组的空格处,教师问:“如果剪50次的话,是多少段;
99段的话,要剪几次?”学生可以顺利、快速地说出正确的结果。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进而总结出“段数=次数+1”的规律和“画简图、找规律”的方法。

(2)独立探究植树问题

这一步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在交流阶段,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在学生说明理由的基础上,教师用课件展示其合理性。

任务2:在马路一边种植7棵树,你会怎么种?用画简图的方式完成“小探究”。

小探究:

我发现:树的棵树是( )

段数是( )

我猜想:段数=棵树

我验证:再按这样的方式种些树,看看猜想是否成立?

我的结论是:
(3)交流合作、总结规律

任务3:小组合作完成填表

如果说案例二较好地解决了“植树问题”解答方法的问题,那么,案例三是在教给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画简图、找规律,“植树问题”就成为“画简图、找规律”学习的载体。

课之伊始,教师直接揭示“画简图”的方法,接着用这种方法完成任务1,让学生一边在线段上画,一边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间的关系。所以,一些学生只“剪”了几次就不继续“剪”了,直接在空格处填上自己的推想。

借助“剪”形成的“点”与种树需要的“点”的相似性,教师再让学生完成任务2,进行独立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探究思路,将三种植树情况进行展示交流,集中思考“棵数”与“段数“的关系。此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边做边记录,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在课堂小结谈收获时,教师在学生总结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与解答方法时强调“规律会忘记、画个简图找一找”,从始至终围绕学习“画简图、找规律”的方法进行。

二、案例反思

这三个案例,教师超越以往教“教材”的范式,进行了自己独具匠心的思考和设计,但他们的教学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学生思考空间方面。这就引发笔者进一步地追问:怎样才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1.教学定位

在课堂上学生获得什么,这属于教学目标定位问题。案例三定位在“方法学习”,案例一、二定位在“解答植树问题”,这就有了本质的区别。学生掌握了“画简图、找规律”的方法后,即使忘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画个简图找一找就可以解决。

因为“植树问题”是一类数学问题的模型,由植树可以演变为安灯、锯木头、敲钟、楼层高度等问题,包括总长、间隔、段数与点数四个要素。学生掌握这一类型的题目关键是进行准确的判断:总长÷间隔得到的段数是否与实际的点数吻合?“一端种”时“段数”与“点数”正好吻合。另外两种情况需要调整,是+1,还是-1?因此,“植树问题”是教师在向学生渗透研究问题的严谨态度和结合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思考的方法和习惯,是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进行训练的最好时机。

不仅是“植树问题”,如果学生学会用“画个简图找一找”这把金钥匙,许多数学问题也会迎刃而解,避免出现“有点变化就不会、遇到新问题就束手无策”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不再局限于“教师教”,学会“自己学”,激发自身的探究热情,形成发展动力,这才是教育“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的价值所在。

怎样才能像案例三中的教师那样站得更高、挖掘得更深,使学习的价值更为丰厚,教学更有品位呢?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对数学教育的认识,用先进的学科教学理念来统领教学。而且,教师也要练就对学科知识作出深刻解释的功夫。教师对教材的解释不应局限在掌握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知识层面,要发现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兴趣习惯等有价值的内容,想方设法地优化设计,实现其价值。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想到什么”很关键,要明确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是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大、跨得高,教学境界才有可能得到提升。

2.问题的动力性

思维源于问题,问题具有启动和导向的功能。教师提问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寻找到某种正确答案,而是要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在案例一中,一问一答、层层推进式教学,往往对问题的思维空间较小,思考价值低,能够照顾全班学生“齐步走”,但难以激发学生愿意接受挑战的激情,不能给学生提供探究和展示的机会。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双轮驱动前行的过程,缺少情感参与,课堂就失去生命力。学生得到的知识、方法往往也是零零碎碎的,不成体系。

相对而言,案例二和案例三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任务是有意思的、是开放的,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案例二在学生完成阶段任务的基础上,教师用“都是在20米路的一侧植树,怎么得到的答案不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一步说理与展示,实现集体智慧的碰撞与分享。案例三中教师布置的任务2抛开“总长、间隔”这些解决植树问题的非关键要素,仅保留“一边种7棵”和“怎么种”这两个核心要素。学生在尝试解答的过程中扮演探索发现者的角色,独立探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梳理形成对“植树问题”的整体认知,为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作好铺垫,培养缜密性的思维。

3.材料与活动的选取

“植树问题”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他们的现有基础与要达到的目标有一段差距。缩小差距的关键是发现学生的现有起点,适应他们的思维特点,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组织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位教师都想到利用“线段图”这一直观手段,但用法不同,导致学生活动及其效果的差异。案例一,教师运用自己做的课件,学生仅是观察者,看到三种情况,但没有亲身体验;
案例二,教师用“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示意图画下来”、“结合自己画的线段图谈自己的植法和计算过程”进行引导,学生要自己动脑算分几段、种几棵,自己动手画、动口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他人的方法,这使得学生的感官被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的课件展示用于学生亲身实践后的总结梳理,便于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案例三,教师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份学习材料,其中的三个任务并不复杂,简单的文字和几条线段,却融入教师对学生学习路线的预测和引导,边做边填,思维是有序的,而且是在走科学家探索发现的道路,这对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积极地探索发现搭建了桥梁。

数学段考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函数教学;
整体教学法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板块,也是数学教学的主线,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函数思想在高中数学中起到了横向联系和纽带的作用,但由于高中函数内容的抽象性、分散性以及函数应用的广泛性、隐蔽性,再加上多半老师缺乏系统性和正统性思维,在进行函数教学时以章按节,照本宣科,往往只注重局部函数知识的教学,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联系,不是以学习过的函数基础做铺垫与后继的基本初等函数内容的学习联系起来“螺旋上升”,而是急切地期望学生对函数的概念理解能一步到位,于是对抽象的函数符号深抠深挖,并设置一些抽象的函数概念题进行训练,结果事与愿违,师生俱惫,部分学生甚至对函数学习形成了一种恐惧心理,影响了后继学习的信心。

整体教学法又称为结构教学法,即学科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及其相互联系形成整体。20世纪50年代初布鲁纳就推崇结构主义教学论,他提出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认为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要对教材的结构进行梳理,要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设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材中函数的结构脉络为函数的概念、具体的函数模型、函数的应用和研究函数的思想工具。下面笔者就高中各阶段的函数教学分析及笔者作法进行阐述:

一、高一阶段

高一阶段学习函数是在初中初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函数的作图并具体地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概念再认识,即用集合、映射的观点理解函数的一般定义,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从而使学生在第一阶段函数的学习中获得较为系统的函数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函数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教学应建立在衔接过度、发展学生的思维层面上,主要是建立学生识别图像、利用图像和画出图像的能力,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此阶段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概念的形成与建立上。高一数学必修一的教材第一章内容主题就是函数概念及函数性质的相关概念,教材这样安排使学生未见树木先看见森林的功效,对后面深入研究每一类具体函数有着指导意义。实践证明,最初得到“森林概貌”(对函数包括定义、图像、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的认识),能使学生在对具体函数研究上始终联系着“一般”(森林),用“一般”作指导,待具体函数都弄清以后,再总结概括为一般,而这时的一般是以具体问题为背景的。这时的具体问题又是以一般为指导的。从教材编排来看,这样做可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科学系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富启发性。此阶段教学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与渗透。

二、高二阶段

高二阶段要进行不等式、线性规划、数列、圆锥曲线等知识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了解意识到这些知识都可以从函数角度加以认识,都是函数的不同展示形式,引导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角度把问题转化。这一阶段教学重点应放在函数的应用上,通过函数这个载体,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容易淡化函数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在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函数思想及其简单应用穿插其中,需要不断引导、强化,不断形成用函数观点看待问题,逐渐理解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加以简单应用。再加上该阶段学习导数之后,使得函数研究如虎添翼。导数是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个衔接点,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为我们解决基本初等函数及简单的复合函数问题提供了一种一般性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强有力的工具,如在研究函数单调性、讨论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求极值和最值、不等式恒成立等问题,运用导数解决这类问题能化繁为简,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高三阶段

高三阶段一般要进行高考全面复习,函数复习仍然是复习的重点,首先应整体把握高考对函数内容的考法。我们知道函数不仅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还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函数知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试题不但考察函数基础知识,而且注重考查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历年高考真题来看,考察内容主要为初等数学所学的函数内容,也不乏以高等数学函数相关的重要定理换成初等数学的叙述方式出题(如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有界性定理、函数的凹凸性、不动点原理等)。考察形式为填空题、选择题与解答题,选择、填空题履盖了函数的大部分内容,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而解答题除了三角函数属于基础题外其余的多以知识交汇题为主,不仅在内容上涉及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数列、方程的曲线等多方面内容甚至以抽象函数或高等数学知识为背景,更注重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因此,在函数复习过程中,首先应把握高考命题题型与趋势,其次复习策略的选择也很重要。此阶段,首先应夯实基础。笔者在复习过程中反复结合上述的函数整体结构图,进一步强化“总-分-总”的学习策略,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细化拓展这份结构图,使得每一部分内容都丰富起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通过这种继续构建的知识结构图,最后组成了一张庞大的函数知识结构网,几乎呈现了高中数学的全部基础知识及其相互联系,这样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相关基础知识得到了夯实。其次,带领学生熟悉考纲,明确考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和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抓住重点知识,设置好例题和习题的类型、梯度和难度,注重解题方法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与概括,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数学教学应当“教 结构良好的知识”、应当“既讲逻辑又讲思想”,在高中函数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函数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注重函数知识间的联系,注重函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涂晓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之我见[J].速读旬刊, 20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