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智能化发展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2 17:3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1.1.1节能工作不断推进,能源利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1)能源消费高增长减缓,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需优化。2007—2011年,广西能源消费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增长势头减缓。2011年,广西能源消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智能化发展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智能化发展论文【五篇】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1.1城镇环境逐步改善,但环境保护力度需要加强

1.1.1节能工作不断推进,能源利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1)能源消费高增长减缓,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需优化。2007—2011年,广西能源消费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增长势头减缓。2011年,广西能源消费总量为8591.36万吨标准煤,比2007年的5997.38万吨标准煤提高了43.25%;
能源消费增速由2007年的11.26%下降到2011年的8.49%;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2007年的0.75下降到2011年的0.69。广西能源生产以水电为主,但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2011年,广西能源生产水电所占比重74.8%,煤炭所占比重25.1%;
但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水电所占比重15.5%,煤炭所占比重高达53.9%。(2)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能源消耗水平地区差异大。2007—2011年,广西能源利用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广西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消费能源为0.73吨标准煤,比2007年的1.03吨标准煤下降了29.12%;
虽然广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不断降低,但内部差距较大。广西14个城市中,南宁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最低为0.11吨标准煤,梧州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最高为2.01吨标准煤。

1.1.2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部分环境问题治理要加大力度(1)水环境逐步改善与优化。2007—2011年,广西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广西39条主要河流70个断面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标准,达到相应水环境功能目标要求,水质达标率为95.9%,比2007年的91.9%提高了4个百分点;
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一类、二类标准比重为81.8%,比2007年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88.6%,比2007年提高了3.18个百分点。(2)空气质量不断得到改善。2007—2011年,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保持良好态势。2011年,广西14个设区市中,达到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目标要求(二级)的城市为13个,比2007年提高了2个。(3)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提高。2007—2011年,广西继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污染防治不断加强。2011年,广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累计达256.5万吨/日,比2007年的104.5万吨/日提高了近1.5倍;
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2.99%,比2007年的14.96%提高了38.03个百分点;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为8241吨/日,比2007年的3880吨/日提高了1倍多;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49%,比2007年的68.38%提高了27.11个百分点。(4)园林绿化水平持续上升。2007—2011年,广西绿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绿化覆盖不断扩大。2011年,广西绿化覆盖面积为69697公顷,比2007年的60623公顷提高了14.97%;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40%,比2007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
园林绿地面积为64461公顷,比2007年提高了20.9%;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02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了28.74%。(5)多项生态建设指标欠佳。2011年,广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40%,比全国水平39.20%低了1.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02平方米,比全国水平低了6.61%;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55.58%,比全国水平76.42%低了20.84%。(6)石漠化问题依旧较突出。广西石漠化面积、潜在石漠化面积均处于全国前列。2011年,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92.6万公顷,占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6.04%,位居全国第三(见图6);
潜在石漠化面积为229.4万公顷,占全国潜在石漠化面积的17.2%,位居全国第三。

1.2智能化建设不断推进,“智慧”潜力有待挖掘

1.2.1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信息化发展步伐要加速2007—2011年,广西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广西行政村基础电信网络覆盖率达到99.4%,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和互联网;
移动电话用户数为2532.7万户,比2007年的1370.94万户增长了84.747%;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590.2万个,比2007年增长了近2倍;
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042.3万户,比2007年增长了近12倍。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南宁、柳州等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获“2011年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卓越成就奖”;
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90%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目前,广西的社会信息化程度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信息化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均衡,需要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在政策服务及资金支持方面的力量较为薄弱,电话以及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广西支持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资金大多用在比较成熟和重点支持的产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投入较少。2011年广西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4.94部/百人,较全国同期水平的94.81部/百人低72.57%,互联网普及率为29.4%,较全国同期水平的38.3%低8.9个百分点。

1.2.2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相关产业亟待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在广西工业、商贸、银行等经济社会各领域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一是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关键工序控制、营销物流等环节,中小企业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信息技术在重点工业行业的应用有效推动了节能减排和污染源监控。二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应用取得良发展,电子支付和结算加快推广,网络信用环境有所改善,网上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广西糖网的电子化交易量突破1亿吨,广西移动公司“甜蜜通”项目提升了糖料蔗生产、食糖生产、销售及仓储物流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在全国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具有示范意义。三是物流平台。电子口岸实现无纸化大通关,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等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投入应用。四是金融领域。金融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著,银行卡消费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以上。与全国其他发达省(区)市相比,广西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总量占广西生产总值比较小。2011年,广西14个地级市中,百色市信息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信息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均为最高,分别为2.59%、5.61%;
柳州市信息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为2.25%,排在广西第四位,但信息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仅为0.69%,排在广西倒数第二位。

1.3城镇发展关注以人为本,人文关怀需落到实处

1.3.1教育卫生事业不断推进,资源配置水平需继续提高(1)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2007—2011年,广西医疗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呈上升趋势。2011年,医疗机构床位数为152039张,比2007年的105223张增加了44.49%;
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为73776人,比2007年增加了26.85%;
注册护士数为76505人,比2007年增加了47.97%;
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病床数为2.72张,比2007年增加了32.04%;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92人,比2007年增加了28.52%。(2)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推进。2011年,广西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每十万人口学前教育在校生数位于全国前列,幼儿在园人数为3129人,比2007年的2169人增加了44.26%;
广西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明显增加,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建成51所,总数达到115所;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大专程度以上人口为275.12万,大专程度以上人口比例为6.6%,比2007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个,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零”突破。(3)卫生资源配置仍需优化。2011年,广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80人,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八;
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38人,全国排名倒数第五;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43人,全国排名第21位;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83张,全国排名倒数第二。(4)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广西教育发展基础弱,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重要指标与全国教育发展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低。2011年,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1688人,比全国水平的2253人低了25.07%;
大专以上程度人口比例为6.6%,比全国水平10.06%低了3.46个百分点。广西14个地级市中,南宁市大专以上程度人口比例最高,为12.65%;
贵港市大专以上程度人口比例最低,为3.24%。

1.3.2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需不断提升(1)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广西城镇新增就业53.29万人,比2010年增加7.68万人,增长16.84%;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6%,比2007年下降了0.33个百分点,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2)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变。2011年,广西人均GDP为25326元,比2007年的12277元提高了1倍多;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5%,比2007年的41.7%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比2007年的35.3平方米提高了10.48%。(3)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11年,广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83.75万,比2007年增加了48.64%;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981.32万,比2007年增加了近2倍;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40.77万,比2007年增加了7.6%;
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272.52万,比2007年增加了49.39%;
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243.77万,比2007年增加了49.14%;
全区10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2%。(4)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2011年,广西人均GDP为25326元,比全国水平的35181元低了28.01%;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5%,比全国水平36.3%高了3.2个百分点。(5)各项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广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仍较低(除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用水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外,多数指标未达全国平均水平),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城镇居民的期望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2广西城镇化建设规划存在问题

2.1城镇规划科学性不够,各类规划缺乏衔接由于城镇建设涉及很多内容,因此编制的规划很多,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及各部门的发展规划。鉴于各项规划的组织部门与编制部门不同,因此规划侧重点亦有差距,出现了各类规划相互交叉、相互矛盾、衔接不到位的现象。另外,规划的合理性也存在很多值得商榷和推敲的地方,比如不论城镇大小都规划大广场、宽马路,道路网一律都是方格网,并不考虑城镇本身的特点,结果导致千城一面,城镇特色渐渐丧失。

2.2规划的权威性不够突出,规划修编较随意城镇规划普遍存在权威性不足的现象,尤其在广西这种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旦政府换届,规划就要重新修编一轮,对于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与评估。“领导一换,规划重来”,规划沦为政府凸显政绩的重要手段,有点偏离规划原本真正的意义。同时,因为重大项目,或者是利益集团的需要,公园用地可以改变为商品房开发用地,工业用地可以调整为房地产用地。在香港和西方国家,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制性很强,规划不能任意修改,规划的修改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规划不只是政府意图的体现,更是民众意愿的表达,民众充分参与规划建设。在这一点上,中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而广西与国内发达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2.3城镇规划相对滞后,与城镇建设步伐不符广西的城镇化进程近年来步伐加快,大、中、小城镇发展迅速,城镇规划跟不上城镇建设的步伐。城镇建设过程中,规划改了又改,马路挖了又挖,城镇建设呈现无序状态,持续不断地挖、拆、改、建。地下涉及天然气、供水、供电、电讯、污水、路灯、道路指示灯、天网等专用管线道密布,任何一个部门的“修缮”、“维护”、“改造”和“抢修”,均会将一个好好的城市挖得个“百孔千疮”,一场大雨洗刷,城市排泄设施功能瘫痪一览无遗。一来是城镇发展过快,导致各项配套设施跟不上,需要扩容更新;
二来是城镇规划的滞后与不合理,缺乏前瞻性,对交通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的功能把控不到位。

2.4规划人员缺乏,管理效率与水平有待提高规划管理部门由于受编制、机关规定等的制约,大中专规划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难以应对城镇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
规划管理业务成倍增加,特别是部分管理人员年龄及知识结构老化,缺乏新知识,科班出身的各类专业人才尤其缺乏,直接制约了城镇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
地方政府对城镇规划的资金投入也相对不足,在城镇规划编修过程中,资金经常不到位,给城镇规划和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大大降低了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效率。

2.5缺乏公众参与城镇规划,使社会监督缺位城市规划工作是一项政府职能,体现着城市发展趋向和公众利益,影响着千家万户,必须将规划工作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当下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封闭运行的,对规划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评价,并没有形成一个顺畅、有序的表达机制,公众不了解规划的内容,也没有途径进行监督。对规划工作的一些失误,公众没有纠正的渠道,只能通过复议、行政诉讼,而这些途径往往都只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不对规划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从而使公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3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对策

3.1加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体制创新

3.1.1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理念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不仅关注城镇物质空间形态有序、集约、健康发展,也要对城市文化、地方特色、居民生活质量、人文关怀等方面增加关注度。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政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提供鼓励和引导政策,市场在相关指引下推动城镇发展建设。规划成为政府与市场衔接的平台,在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市场运作机制中起协调作用。

3.1.2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户籍改革在土地政策方面,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严格征地用地审批手续,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出让或划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五个统一”办法,以有利于城镇发展及农民向城镇转移为原则,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不仅要加强土地管理,也要保证城镇建设的必需用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盘活现存量土地,制订并落实土地年度利用计划。在土地用途严格管制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基础上,划分小城镇的土地权属关系,采取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允许集中土地使用权进入小城镇土地市场。在户籍改革方面,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条件政策,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以具有合法稳定住所为户口迁移的基本条件,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保险、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吸引农村居民到城镇落户;
使进城落户的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服兵役、抚恤优待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入户门槛,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实行居住证制度。以北部湾经济区为试点,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放宽城镇入户条件,推动人口向北部湾聚集,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我国人口和经济的重要集聚区。

3.1.3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公共设施建设以集约、绿色、智能、低碳和人文等新型城镇建设的目标要求,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的状况。一是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放开市政公用市场,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盘活城市存量资产。二是以人为本,围绕人文城镇建设要求,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集约、智能、高效、绿色的要求统筹规划和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大力推动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学校、医院和住宅等建设。推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县域生活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试点;
推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3.2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多元模式

3.2.1城镇规模结构的多元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城市发展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其中,大中城市以内涵发展为主,即围绕新型城镇特征和目标,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创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
小城市和小城镇则以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并重,在扩张聚集人口的同时注重发展转型,提升城镇发展内涵。

3.2.2城镇空间布局的多元化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促进城镇体系升级,致力于形成功能各异、层次分明、运转高效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坚持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三化驱动”战略,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市组群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优中小城镇,打造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示范地区。以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为沿海增长极,桂柳梧城市群为腹地增长极,玉林、贵港为两城市群的延绵区和节点城市,增强城市群之间、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广西形成产业互补互动、功能分工明确、层次梯度明显提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

3.3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试点工作

3.3.1探索符合广西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新模式广西的自然山水、人文风情丰富多彩,城镇建设也各具特色,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坚持“顺应自然、尊重历史、发展特色、整体设计、长期完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理念,体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促进城镇物质空间与城市文化的共同建设与发展,避免城镇发展建设走入“似”的误区,形成各有特色的新型城镇。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应用措施

多元智能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较多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提出几点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供初中语文教师参考。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而提出的教育理论,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也就是在智能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元文化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之后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个人的逻辑空间、视觉空间与身体运动空间中,都能够通过智能的反应考虑问题,并且利用自身独特的方式表现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智能个体在发展结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在任何训练或是发展中,都可以形成较为全面的发展体系,是智能模式不可替代的产物。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发展效率,创建个性化发展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智能差异,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期间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时可以寻找有利的教学途径,在多元化教学方式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路径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并且根据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教学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体系,为课堂教学提供多种选择依据。主要教学体系包括:语言教学体系、逻辑教学体系、空间教学体系、运动教学体系、音乐教学体系、人际交往教学体系、自我认识教学体系与自然教学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选择更多的教学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教学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考核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学生的考核途径。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集中在笔试上,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评价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情景化的测验结构,在笔试检验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考查学生《看云识天气》学习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视觉教学模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云彩图片,然后要求学生识别天气,这样就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在考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元智能理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错误,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

2.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学习途径

初中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体智能的发展。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应用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养成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科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预测与概括逻辑推理结果,在不断认知文字符号排列、组合与编码概念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效果。

最后,初中语文教师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营造音乐教学环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音乐教学环境,在充分利用音乐资源的前提下,增强语文知识的节奏感,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化美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增强初中语文教学力度。

参考文献:

[1]欧阳朝霞.探究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6(20):32.

[2]李莉.试析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J].中学语文(下旬),2016(6):9-10.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化学学科 多元智力 培养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指出“智力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他还特别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拥有8项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
每个人同时拥有不同的智能,人的差异性在于优势智能的不同,教育的重点是学生优势智能的发现及培养。加德纳的观点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材施教是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天赋和资质实施教学和培育人才。先天愚型患者舟舟凭借着过人的音乐节奏智能和父亲的引导成为著名的音乐指挥家的实例印证中国教育需要革新,需要“引路人”发现学习者的优势智能,分层次和个性化育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少等问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本土的研究与运用极具影响力。以“多元智力理论实验学校研究项目”为契机,美国建立多所多元智力学校,将多元智力理论运用于中小学教育。据文献资料显示,经过3年的实验研究,明迪科恩哈勃博士为首的团队编写出了“行动指南”、“多元智力课程指导手册”、“课程评价手册”等一系列材料。随着多元智力理论在国外的运用,1999年多元智力理论正式引入我国。对于多元智力的研究,国内学者更趋向于将多元智力理论运用于教学评价,而不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中国大批教育学者进行教育实践探索,化学教育也不例外。本文将剖析多元智力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将从“发现”、“培养”、“评价”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一条化学视角下多元智力理论系统发现及培养的可操作性道路。

1多元智力理论在化学教学的运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不同于传统智力观,传统的智力观认为,智力的核心在于发展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传统的智能观重视语言和数理逻辑,忽略人的全面发展。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多元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在多元智力指导下,中国教育者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三观”教育思想,即“树立乐观的学生观;
尊重个性差异的教学观;
丰富多彩的课程观”。树立乐观的学生观是指,每个学生都同时拥有一项或几项优势智能,“差生”是不存在的,在学习领域所要求具备的智能比较薄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公平对待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思想。学生优势智能不同,学习风格迥异,尊重差异,个性化教学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学观的核心。为促进智能的多元发展,丰富课程资源是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的基础。除三观以外,更多的学者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和个性化评价齐头并进,全方位评价学生。

化学教育中,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以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通过课堂讲述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故事,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听力、语言等的发展;
化学实验中,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主动探究,合作完成实验,实验结束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促进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的发展;
讲解新知识时,学生主动观察,详细记录化合物的相关性质,促进自然观察者智能发展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多元教学策略,拓展课堂知识,呈现多元资料,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多元智力指导下的化学教学形式多样,在实践中,出现以下问题:

1.1多元智力理论理解片面,忽略多元智力理论核心――发现

加德纳多元智力的理论核心是优势智能的发现,但在该理论系统中,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来表征学生的优势智能。化学教学中,自然也没有衡定的标准来表征和评估学生在化学领域具有的优势智能,致使教师不能准确发现和表征每个学生所拥有的优势智能。当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特长,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压力,教学资源单薄等条件限制,老师个性化教学纸上谈兵,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并没有实现。

1.2强调全面发展学生智能,忽视优势智能的培养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为确保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多种智能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应尽可能指向各个智能领域。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教学环节涵括内容多,忽视教学课时的容量的做法有违教学实际,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过分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忽略教学内容特点(不是所有课题都能发展学生的所有智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做法不切实际。

1.3个性化教学涵义理解片面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尊重个性差异的教学观”,力求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根据学生优势智能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谋求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发展,例如进行很多的无效提问,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言语智能。究其根源,老师对个性化教学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只要使用某些促进学生某一项发展的手段,短期内必定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2化学视角下学生多元智力的系统化培养与发展

2.1课前三重表征学生的智能,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

设计学生多元智力的测量量表,初探学生凸显的优势智力。剖析8项智能的涵义以及在化学上的具体表征形式,编制问卷时,将优势智能的体现转换为对运用表征形式的能力。比如,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比较强,化学学习中,对于化学算的演算能力要强于其他学习者。在问卷上具体表现为:您比较容易理解/理解/不易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初步探索学生优势智能后,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优势智能。

2.2重视学生分组,优化项目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生生互动的内分享个别学习的结果,交流学习方法,解决学交流学习。根据三重表征结果,进行二元分组。一元分组是同质分组,将同一优势智力的同学分为一个小组;
二元分组是异质分组,将不同优势智力的分在一起,进行项目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让小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和最优,同时也充分发展了自己独有的优势智能。二元分组,能够保证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通过呈现不同的学习资料,优化教学。

2.3课中巧用学习资源,课后重视多样的活动开展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丰富多彩的课程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巧用学习资源,用活课程资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分析高中化学知识点能突出培养学生的哪一项优势智能,剖析课后活动突出培养的优势智能类型,编制导学案,分层次设计导学案和设置课后活动,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2.4定性和定量评价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情况

智力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深究智力的涵义,智力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智力的评价也是发展的,仅仅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凸显实践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学生成绩的评价,定性评价方法有以下两种:其一,对学生做问卷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没有扩大,思维有没有得到拓展。其二对学生做深度访谈,共同交流学生感兴趣话题,以确定学生优势智能是否得到发展。

3结语

多元智力理论为化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应避免片面理解多元智力理论而脱离教学实际的问题,深度剖析化学视角下能够突出培养的优势智能,在“客观”、“实际”、“可行”原则的指导下,对学生优势智能进行系统化培养。

(通讯作者:陈继平)

参考文献

[1]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2] 刘彦文.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探析[J].教育理论探索,2012,225(02):3-4.

[3] 霍力岩.美国“多元智力理论实验学校研究项目”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01):32-36.

[4] 霍力岩.加德纳的多无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03):38-43.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元智能;
多元阅读;
应用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59-01新的课程标准从整个国家层面解决了"语文是什么"和"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而配套的教科书同时还解决了"用什么教"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不难看到,广大语文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合适的语文教学教法,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对象认知水平有限,阅读量有限,如何让小学生搞好语文阅读,形成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等,一直为学者和教师们所津津乐道并实践,但时至今日,仍未见有公认的好方法。笔者在实践中也在积极探索相关的方法,认为多元阅读理论或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以下简要说说多元部读理论及其应用。

1.关于多元阅读理论

多元阅读理论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教学思想。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和他的助手们历经多年观察和实验研究而得出的理论。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能至少有八种,分别是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也就是说,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而且各个智能强弱不同,形成特定的智能结构。不同的个体人对应不同的智能结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比如有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能强于语言智能,数学学习会占优势,而文科学习则显得很难;
有的孩子音乐智能强于语言智能,所以很有音乐天赋,却往往在语言表现上令人不如意。一个人的各种智能有强弱之分,但却并非各自为政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很多事情中,往往需要人们多方面的智能参与。因此,评价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仅仅根据某一项智能,而要多元化地看待。语文虽然是文科,但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的学习不是单纯某个智能的参与,而是人的多个智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中,人是以多元智能来参与的主体,所以语文阅读不是单一的阅读,而是多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多元阅读理论作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切入实现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2.多元阅读理论的应用

2.1编写多元阅读辅助教材。为使阅读取得切实效果,使多元阅读理论得到充分应用,可考虑编写与教材配大的多元阅读教材。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主题,教学重点以及习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情感主线,而在方法指导上却有所欠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授人以渔",而不能仅仅授人以鱼,也即方法学习应该更重要,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因此,有必要编排一些辅的多元阅读教材,从侧面配合教材的使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立体化。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实际,多元阅读教材每个单元都应设置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看图说话写话、单元练习等板块,要力争使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各种智能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实现全部智能均衡发展。

2.2多元化地解读阅读文本。阅读终究要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根据多元理论,阅读文本的解读要注意避免单一,既要设法从多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针对一个文本,可以从情感、自然、科学、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分别调动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的参与,并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理体会,又可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综合应用于过程中。由于多种智能的参与,学生的阅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进而对文本实现更加立体化的理解。

当然,多元化阅读也并非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把每方面都做到,使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智能都能参与到实践。一堂课时间有限,短短几十分钟要想让学生的各方面智能都被调动起来,难免还是有些难度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过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每个角度至少调动起一种智能。阅读完成后,各组派代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各组交流过程中,可有效地相互补充不同角度的阅读思维和成果。如此一来,可实现各个角度、各种智能干预下的阅读的深入,从而使全班学生各方面智能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也使阅读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

2.3建构多元化的阅读课堂。多元阅读的实现,还有赖于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言堂,或者喜欢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讲。如果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未按教师引导去思考,就可能引来教师的责骂。这样的课堂没有民主,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时日长了,学生都仿佛一个样,是一个模子中出的一样。相应地,学生的智能水平发展就会失衡,而某些学生的某些本来较强的智能却可能得不到发展,反而被压抑至死。这种现象在当今成年人中调查是不难发现的,他们就都是从传统的教学中走过来的,大多都被要求成为听话的学生,按照统一的尺度来培养,结果很多失去了本有的个性特色,有的某些特长天赋被埋没掉。现代教育理念下,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于是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智能均得到发展,不至受到压抑。如何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呢?第一,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
第三,教师要注意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
第四,营造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勇气表达,有能力思考。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使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参与并发展。

综上,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有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所以不是单一智能的生物体,在人的活动之中,多种智能会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根据人的多元智能特点,采用多元阅读,注意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去解读阅读文本,调动多种智能的参与,使多种智能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均衡发展。参考文献: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课程观 高校课程改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近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这种智力理论对教育尤其是英才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所信奉并测试出来的能力是单一、狭隘的,它把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等同于综合智力,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课程开发、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单一化。加德纳则认为,智力的核心和衡量的标准应该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脑至少有七个不同的“智力中心”:言语的智力、逻辑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智力。加德纳认为,对于智力应采取多维度分析的方法。

第二,这七种智力相互联系,而且通常有一个主要或次要的智力。加德纳认为,这七种智力基本上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个体在获取信息时可能主要使用某一种智力,但在做每一件事时,其他智力也要共同参与。

二、多元智力理论下的课程观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巨大变革。目前,美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专门的多元智能学校,并在课程实践中有自己的课程观。

1.课程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开发,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教学途径单一。通过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片面发展,而且没有个性和创造性,欠缺实践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则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七种智能展开,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的作用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对某一特定内容的掌握。

2.课程设计的个别化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项智能,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罢了。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及智能类型各具独特性。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差生”,只是由于其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但他在其他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可能相当出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七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课程设计必须突出个别化和个性化,以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使他们各自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3.课程实施的情境化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情境性”。关于“智能的情境性”,加德纳认为智能的存在与发展不能离开个体已经具有的文化背景,也不能忽视这些个体已被认识或尚未被认识的潜能或倾向。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要贯彻“情境化”原则,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去,使学习者本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更加有效地学习。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课程观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虽然多元智能理论多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应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教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展现出来。单就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观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来说,可有以下几点:

1.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传统的课程开发主要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由学科专家负责。而多元主体的课程开发将打破传统的单一国家课程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体现三级课程体制,即国家、地方、学校、班级甚至学生都将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样,由于每组开发主体以及每组开发主体中的每个人都发挥了优势智能,集思广益,就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开发出真正适合学生的课程。国家只制定统一的指导纲要与总体课程结构,地方主体根据地方的实际,自主开发有地域特点的课程;
学校主体主要是根据社区、学校、学生的实际,开发出有特色的课程,由全校师生相互配合、合作而真正实施这些课程。

2.课程设置应该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加德纳认为学生各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所有人的智力,都可以通过高校重塑。多元智力理论要求高等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以自我为建构中心,广泛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选修多领域、多学科的核心课程,以锻炼多种智力。为此,高校需要增设选修课,满足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发展富有个性的素质结构。

3.课程的实施应该情境化

近年来,各种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它们都只以一两种智能为基础,而忽略了其他智能。为了确保学生各种智能都能得到发展,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及自我认识智能等融合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可以选择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好的课程首先应该体现人类的多元智能,使个体能以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方式学习;
还要适合某一特定内容的传授或某一能力的培养。只有对于一定的情境来说某种课程模式才是最适合的。

4.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其手段应该实行多元化

长期以来的考试和智力测验,主要采取纸笔测验手段,所测验的智力也主要是语言智力和逻辑智力,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极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下的课程评价反对仅用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类划等;
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强调评价的发展,主张与自己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或进步,也更注重个人体验与成长,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3]李树培.多元智能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2).

[4]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开发[J].教育导刊,2002,(2).

[5]刘岸英.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意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