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高校资产管理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2 18:3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本文所指的高校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这些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国家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颁布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各事业单位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高校资产管理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五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所指的高校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这些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国家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颁布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各事业单位包括高等学校根据相关文件做好资产管理工作。高校资产是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向前发展的基础。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意识,提高资产使用率,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及工作任务重视度不足,而且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协调能力不强,导致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申请购置环节:

国家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资产购置经费来源广、种类多,使用人和使用单位根据自身需要申请采购,而学校的审计部门并不了解申请人已采购的相关设备的多少,甚至不了解申请人或申请单位所掌握的经费预算,与预算脱离的资产申请,不能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采购的数量和种类。这将为学校资产管理的后续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2)招标采购环节:

针对招标采购工作,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有相当严格的法律法规文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各个单位的招投标工作能有序进行,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但部分高校的资产采购部门,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没有按照严格的采购程序进行,违背了作为资产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但损害了申请者的切身利益,而且有损学校形象。

(3)资产使用环节:

由于没有从源头控制好资产的申请采购,导致资产的盲目购置,而且采购的部分设备都是多功能性的。申购者没有考虑资产在实际中的使用效率,相关部门没有做好评估论证工作,一些设备在功能性方面都有重叠,致使其平时利用率就不高。再加上寒、暑假期间闲置设备、缺少维护保养,导致资产使用率低下、资产闲置浪费的现象严重。这样不但降低了资产设备的实际寿命,而且大大降低了其使用价值。为了避免或减少高校资产管理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实施实时可控的动态化信息化管理,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使校内各部门之间信息流畅传输,不仅可以从源头控制资产盲目采购,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率,也能使资产采购工作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提高资产使用率和管理水平。下面主要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工作原理来分析和探讨其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3B/S结构模式与高校资产管理

3.1B/S结构的工作原理

B/S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兴起的,是对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应用的扩展。在B/S结构下,用户可以通过www浏览器访问Internet上的文本、数据、图像、动画、视频点播和声音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许许多多的Web服务器产生的,而每一个Web服务器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大量的数据实际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客户端除了www浏览器,一般无须任何用户程序,只需从Web服务器上下载程序到本地来执行,在下载过程中若遇到与数据库有关的指令,由Web服务器交给数据库服务器解释执行,并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又返回给用户。

3.2B/S结构的资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构建

正如B/S结构工作原理中所提到的,在B/S结构下,只要各客户端电脑具有网络环境,都可以通过浏览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访问资产管理系统,而不需要安装资产管理的相关软件。对于学校来说,每个教职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和密码访问资产管理系统,只是每个人的权限或角色不同。为了能使B/S结构的资产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职工,其基本结构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用户层:各个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用来输入数据,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比如申请人录入需要采购的设备的规格、型号和数量等信息,等待审批。处理层:用来处理用户层的数据请求,并把处理好的数据反馈给用户层。例如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把招投标信息及过程输入系统,供用户浏览。服务层:是系统管理员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减、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层次。

3.3B/S结构应用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单机版资产管理模式和C/S结构的资产管理模式相比,B/S结构更适合应用在大量资产的管理工作中,而且有部分高校已经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使用了B/S结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

B/S结构从性能方面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其异地浏览和信息采集的灵活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系统,只要可以使用浏览器上网,就可以使用B/S结构的终端。无论是申请资产采购还是招投标工作,无论是申请意见审批还是资产使用情况登记,每个教职工通过自己的账号和密码,都可以进行相应权限的网络操作。这样不但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约了纸张,而且缩短了从一个环节到下一环节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2)实现数据与资源共享。

高校资产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尤其是在部分科研为主的高校,采购较多的先进、专业的贵重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资产使用登记。一是方便学校对资产的利用进行评估,二是方便其他有需要使用此设备的单位申请使用,从而达到数据的共享、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和校外的科研单位约定资产共享条款,有偿使用校内资产,不仅实现了资产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而且提高了资产的经济效益。

(3)开发简单,维护和升级方便。

以C/S结构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系统中的某一个模块升级或变动,与其相关联的其他模块都要变动,使系统升级成本比较大。对于B/S结构而言,系统开发和维护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当学校需要对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的软件就可以,极大地减轻了异地用户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尤其是在高校,客户端分散,且应用简单,只需进行简单地浏览和少量信息的录入,B/S结构的资产管理模式的实际使用价值更明显。

(4)防范风险。

B/S结构的资产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权限的教职工根据自己的账号和密码进入,进行相应的操作,对自己没有操作权限的项目,只可以浏览。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要对校内人员的变更,及时做出其相应权限的调整和变更,不同环节的权限设置必须能够相互牵制,不得由一人拥有资产管理的全流程权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系统数据库的安全,防范财务风险。

4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展望

4.1加强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固然重要,但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责任心和管理水平更是重中之重。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资产管理的先进技术、财务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资产管理工作打造良好的管理队伍。

4.2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资产管理

近几年新兴的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资产管理系统中,可以自动识别设备实时信息,给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并能实现快速定位查找,能更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及安全性能。

4.3积极探索高校资产有偿使用理念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教育性资产的来源及特其特征。

教育性资产即为开展教育活动,所必须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主要以固定资产为主,涉及房产、设备仪器,软件、实验器材等专用设备。近些年,由于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国家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建设的投入,这些资金的投入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在教育性资产的逐年追加上来体现的。与之对应的是社会各阶层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积极性也有稳步提高,校企合作项目比比皆是,捐赠的专业设备也成为教育性资产的一个不可小视的组成部分。这样的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方式,造就了教育性资产的多元化特征,迫使管理者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其发展。

2.精密仪器设备比重增加改变教育性资产格局。

在教育性资产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专用设备、大型精密仪器、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加入到其行列之中。这也打破了之前教学用房屋、桌椅、板凳等基础设施作为教育性资源主体的格局,但是这些资产归根到底还是包含在固定资产的范畴内。由此说明教育性资产的关注点仍然应该在各个高校的固定资产上。

3.教育性资产以使用价值为主发挥效能。

教育性资产属于教育资源,它不像一般企业的厂房、机械和设备,它一般不对计提折旧进行专门的核算,它所产生的价值是无形的转化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上的,这样的价值无法转移变现,而对其价值的管理也只是流于形式,对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性资产的使用价值,所以其有用性管理就成为教育性资产发挥效能的关键。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性资产管理的漏洞和缺陷

教育性资产种类繁多,价值不等,分布位置复杂,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当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还未实现精细化管理,也为建立资产与财务结合,预算与管理结合的管理模式,其教育性资产管理的主要缺陷和漏洞如下:

1.管理意识淡薄,经营理念落后。

由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部门缺乏对教育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正确认识,使得诸多教育性资产闲置、浪费的怪现象与日俱增。从思想意识上分析,管理者认为这种教育性资产是无偿的、是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所以不需要重视它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只重视购买不重视管理,只重视使用不重视维修等思想,是的诸多教育性资产闲置、浪费、损坏不维修,造成其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效能的事实。

2.权责不明,职能部门推诿扯皮。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性资产管理中,一般是根据资产的类型划拨给相关部门分头管理的,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调节机制,这样分散的管理无法根据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整和预判,也无法对已有资产进行合理配置或是统筹调节,更没法做到精细化管理。各部门分管的教育性资产往往也存在交叉的中间地带,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混乱,相互推诿。

3.制度不健全,无约束力、无执行力。

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管好教育性资产的前提,“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拥有好的资产管理制度也是一样的,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是对权责的落实和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约束力、执行力等问题最好的回答。有了健全的制度还要有配套的考核办法,来规范管理。而制定一些科学准确的资产管理技术指标,也是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能够反映学院资产总量、及其结构的技术指标内容上尚不完善,如资产利用合理比例和资产闲置存在问题都还没有相应的指标。而这些考核指标的不健全,也势必会影响到管理者的进一步决策。

4.配置不合理,效能低下。

高职院校的规划与建设多是以二级系、部,以及下属专业实验实训场所而建设的,较为分散,各自力求全面,导致一些基础性设备仪器大量的重复性购买,降低了教育性资产使用率的整体水平。据估算,大型设备仪器的年运行费用与维护费用至少要占到该设备总投入的8%,再加上设备的物理损耗和经费损耗,大型设备仪器的年均成本将在总投入资产的25%左右。如果这些设备闲置或者未能充分利用,则会对大量不易资产,产生的资源浪费。

5.缺乏奖罚机制,造成资产流失。

资产管得好不好都要有一个评价和奖罚,没有明确的区分是不能调动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性的。一旦有了“老好人”、或者“不作为”的人出现,将会影响到整个资产管理的进程,最终会导致资产的流失。

6.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落后。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能够在各行业帮助人类想要完成的许多事情,特别是在辅助办公等方面有了较为突出的表现,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高校还沿用早期的手工管理模式,这使得其数据更新数度慢,不能及时上报资产的存量及动态,使得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无法满足其协调性,最终导致卡帐不符、账实不符。

三、加强人员配置,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在经济体制改革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高职教育也随大潮向高精尖技术领域拓展,这势必加大对教育性资产的投入,对资产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从原来的简单房产、桌椅、板凳,到如今一些专业性强的专业设备,都需要资产管理人员对其性能、用途,及使用效果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资产的使用效能。而具备这样的素质,单薄的资产管理队伍是办不到的,应当有专业性的技术型人才补充到资产管理的队伍当中来,再加上具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进行指导。使得整个资产管理的团队变得日趋规范和科学。不间断的参加资产管理培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也是管好资产的必要条件。

1.提高认识,增强管理意识。

开展资产管理的前提,是提高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主要在于如何深入到资产使用者、监管者全方位思考的意识中来。摒弃资产管理只是决策者、管理者的事情的思想,激发资产使用者、保管者的潜力,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科学合理的使用资产发挥其效能。最终达到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双重管理的效果,把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开展的高度来认识。

2.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设立统一管理的资产管理机构是确保政令畅通、规章制度执行力的良好方法。对时展高职院校教育性资产多元化发展已成定局,把实物、产权、效益相结合的统一性管理机制有效的应用于各部门教育性资产的管理中去,才能彻底解决各部门自成系统、重复建设、低效运行的现象。

四、信息化导向高效、快速、实时监控资产状况

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资产工作,是实现高效、快速、实时监控资产状态的必然趋势。由于信息化在数据运算、处理方面存在的优势和高效性,我们可以把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反应的数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利用程度,最终实现对资产效能的常态化评价和分析,从而提供足够的管理经验,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处置方案。最终实现以信息化为向导,高速快捷管理教育性资产。

五、配套制度建设,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在教育性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是保障资产管理执行力的最好手段,能够根据国标分类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也有利于推进资产精细化管理的进程。所以,我们应从教育性资产的购买、使用、处置、核查等四个方面来建立相关制度,提纲挈领,以点带面投射到各类资产的管理当中去。

六、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结合前面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性质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是充当人的角色,其主要的任务有以下几点:第一,管理好学校的经营性资产以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确保高校经营性资产保值和增值;
第二,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孵化科技企业,创办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
第三,加速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度。资产经营公司要不断开发学校的包括校产业、物业、土地、教育在内的资源,充分挖掘后勤产业资源,进一步吸纳银行资本和社会资源为高校服务,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现阶段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主要财务管理模式及面临的问题

(一)现有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本文介绍现有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的两种模式,分别是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和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所谓分散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对其子公司的控制较弱,子公司也是独立的法人,有充分的财务自由,进行独立的核算。该模式下母公司仅仅对子公司实施间接的管理。管理的措施往往是向子公司是委派财务人员,实现母子公司的财务交流。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赋予了子公司较多的权利,有利于提升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同时减少母公司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做出错误决策的影响;
缺点是是如果子公司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很可能损害母公司的利益。所谓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整合,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具体来讲该模式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母子公司在会计核算方面设立统一的会计账簿和会计科目,同时规范会计核算流程,实现财务核算的统一;
第二,关于对子公司的监督方面,将子公司高管的任免权放在母公司,这样就从源头上实现了对子公司的监督,此外,关于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要交由母公司进行审核,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综上,该模式的特点就是强调母公司的绝对地位,限制了子公司的财务自由。

(二)当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前面提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要么集中、要么分散,由于人们对高校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和目标定位认识不够,在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产权和经营权难以分离

结合前面提到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性质,公司的资产所有权应该是属于高校,高校和资产经营公司是委托关系,高校是委托方,资产经营公司是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高校往往参与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独立性遭到很大的破坏,不利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独立经营,严重影响其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和自身目标的实现。

(2)资产经营公司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混乱

由于对资产经营公司的定位不清,高校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总是存在着过多的干预,突出表现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很多财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校的委派。但是,我们知道,高校的会计是事业会计,会计核算的内容与流程等和企业会计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识也不强,这样就会导致资产公司财务管理混乱,比如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使用高校的燃料、设备时没有计入费用,造成公司利润虚高等等。

(3)资金运营及投资不合理,缺乏资金全面预算管理

资金的运营和投资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但是在这个方面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存在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金周转慢,闲置资金没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目前的定位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因此较少涉及大额的投资,因此闲置资金较多,对于闲置的资金公司却没有好好的利用,造成资金不能参与到生产周转中去,难以实现价值的增值;
第二,由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多是学校发起成立的,资金规模有限,再加上其资产是国有资产的属性,公司以稳健经营为主,较少涉及有战略性地进行长期的投资,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巨大的收益,不利于国有资产增至目标的实现。

三、关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

结合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实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是要建立产权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化,实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目标。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产权与经营权分离

目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就是产权不明晰,高校过多地参与公司的管理,为此需要明确相关权利的划分。对于一些重大的财产权诸如资产处置权、投资权以及收益分配权等应该归属于由高校或者由高校后勤人员组成的董事会,而对于一些日常的财务管理实务则应该发挥经营者的作用,比如资金的调配、财务人员的录用和罢免等。只有做到权利分配明晰,才能使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才能为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所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制定全面的资金预算政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建立健全、合理的预算制度。公司应该制定最佳的现金留存标准,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防止资金的无端闲置和浪费;
第二,要实时地做到风险控制,防止资金断裂,企业如果涉及到应收账款,还要建立应收账款准备金制度,防止坏账的发生对现金流的影响。

(三)提升公司投资决策科学性,防范投资风险

我们知道,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经营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应该抓住当下的机遇,集中财力选择符合自身优势的项目进行投资,在控制财务风险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而言,其优势在于平台下的高校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非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为此公司应该主要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在投资中要综合考虑项目的长短,既要考虑见效快的项目,也要考虑能提高长期竞争力和有增长潜力的项目,此外,在追求高收益率的同时也要注意降低风险,科学作出决策,提升企业价值。

(四)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对比分析新旧会计制度的内容,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的不同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价值认定标准的改变

在新制度中,“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而在旧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认定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较,可以认定为固定资产的资产价值提升了一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单价逐步提高,1997年制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社会。如果按照原有规定,不仅极大地扩大了固定资产的范围,增加了管理难度,也不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固定资产分类的调整

在新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相比旧制度,新制度将原有的“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
将“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
将“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
将“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两个分类没有改变。新制度对资产分类没有做出重大的调整,仅是对原有分类的微调。相比旧制度,新制度的分类,更加明确、具体、规范,更加有利于实际操作中的具体使用。目前各校在实际使用中通常采用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编码手册》中的16类分类标准进行。该标准为2000年制度并颁布实施的,此次新标准按照六大类分类并结合16类分类标准对固定资产分类管理更加细化。更加明确、清晰的固定资产分类,可以使各高校采用统一分类标准,进而采用统一的折旧口径,增强数据的可比性。

(三)新增固定资产折旧

新制度中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的问题,改变了旧制度下缺少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问题。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新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管理最大的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变化。

二、新制度改变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大意义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全新领域,是在以往高校财务工作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领域的不断改革,高校可以获得资金的渠道不断增加,增强了学校购置固定资产的能力。高校的固定资产数量持续不断的增长,固定资产存量及其庞大。固定资产随着日常的使用、闲置,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有形、无形的损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更新的时间缩短,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科技设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一代产品推出以后,导致已购入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急剧下降。按照旧制度,固定资产只在登记时候,记录其原值,在报废阶段进行一次性清账处理。在此期间,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使得账面资产的价值偏离于实际价值,会计信息长期处于不真实的状态。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各个时期内,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可以有效的摸清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为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理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有利于精确核算教育成本

在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只在购置时进行会计核算,一次性计入教育事业支出等相关科目中。而固定资产在购置以后,会因多种原因导致实际价值变化,不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导致与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在固定资产购置的高峰年度,支出大幅度增加,而在低峰年度,则大幅度的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通常较长,尤其是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长达几十年。在固定资产的存续期间,因使用等方式产生的价值的改变,是每一时刻都存在的,也是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会导致固定资产的支出记在某一年度,并仅作为该年度的教育成本,这样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会导致学校教育的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与实际偏离,不能较好地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可以使支出较为平均的分摊到各年,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是精确计算教育成本的基础之一。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合作办学等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精确的计算合作办学成本,是开展此类项目的基础。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正式实施,将为更好的开展合作办学提供支持。

(三)有利于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在各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中,通常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这样可以较好的记录固定资产的信息。但是,由于不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工作,各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远没有高校财务管理严格。在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形成全过程管理体系。各部门、各院系都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同时各科研项目也按照项目所需采购固定资产。这样没有统筹的固定资产购置方式,导致了固定资产购置的重复率较高,也容易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影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促进资产管理部门更加详细地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了解固定资产年度变化的情况。详细掌握现有固定资产状况,可以更好地审查各部门、各科研机构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对于各类新增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可以首先考虑在部门之间调配闲置设施,进行统筹安排,然后才可以考虑购置新设备。这样就减少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节约资金,同时也提升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各部门闲置的固定资产的调配,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现闲置资产的部门间的转移,既减轻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方的管理压力,又可以有效减少固定资产的浪费。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工作,会使高校的固定资产价值逐年降低,会促使其产生紧迫感,促使高校在做出购置固定资产的决策时更加谨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相关固定资产管理规定配合使用,可以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约束,促使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责任明确,减少固定资产的不必要减值与闲置,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有利于高校开展固定资产有偿使用。高校在开放自身设施给其他科研机构使用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成为制定使用费用的基础,在减少固定资产闲置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对接的途径

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有很多改变,尤其是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是从无到有,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新旧制度对接的方式、方法,实现新旧制度间的无缝对接,使高校财务工作平稳地过渡到新制度,保证高校的正常运作。

(一)按照新制度价值分类标准规定重新确认固定资产明细

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较长时间,固定资产庞大,总的来说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低不均匀、使用分散、管理分散等特点。同时,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也涉及到众多的使用部门,管理与使用分离。这些特点,导致高校盘点固定资产存在较多困难。因此,在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前,要彻底清查高校现有的各类固定资产,主要包含固定资产购置的相关信息、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的磨损情况、资产的损坏情况、资产的报废情况等等。这些基础信息,是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工作,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对于盘点清晰的固定资产,要按照新制度规定的价值进行重新认定固定资产范围,将不再属于固定资产范围的资产剔除,将现有的固定资产登记,录入系统。高校要综合利用现代的各项技术手段,例如物联网技术等,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可以使用系统按照折旧方法进行自动折旧,降低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之投入到更有需要的工作中去。

(二)按照新制度制定固定资产折旧范围、方法及其年限

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也就是说,按照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将只有四大类(除动植物)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在对高校固定资产盘点的基础上,确定本校需要折旧资产目录,是完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条件之一。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年限平均法,适用于那些在预计使用年限内,提供效用以及自身损耗速度都较为均衡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和构筑物、一般设备等。而工作量法则更加适用于那些损耗程度取决于工作量而非使用期间的固定资产,如精密仪器、精密机床、载客车、运货车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对不同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确定采用哪种折旧方法时,要极其审慎,并且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盘点过的固定资产,通过分类,可以按照类别确定不同的折旧方法进行。新制度没有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作出明确的规定,仅仅提出“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主管部门制定计提折旧的具体办法”。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具体折旧年限,将作为配套方案,另行规定。一旦方案出台,固定资产折旧也就有了可以参照执行的依据,有利于各高校财务制度的统一。

(三)旧制度下补提,新制度下月提,完成账务对接

在全面盘点高校固定资产的基础上,对于2013年12月31日前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确定其状态。对于根据新规定已经达到折旧年限的固定资产要提足折旧,但应继续使用;
对于还处于固定资产折旧期的资产,应当一次性提足本阶段的折旧。对于2014年1月1日以后仍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已经确定折旧方法,按月提取折旧。此时,因折旧方法已经确定,利用系统即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是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汇总。

四、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制度的要求规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流程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就是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可执行,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是加强管理的核心。只有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工作起来才有所依据。固定资产管理可以建立学校、学院、系三级管理体系。第一层级,建立学校主管领导领导下的国资管理部门总负责制;
第二层级,在学院或者与之平级的各单位建立行政领导负责,专职人员管理的制度;
第三层级在各系,或与之平级的研究所等机构,设立负责人领导,使用人负责的管理制度。三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分配各层级的责任。各使用人作为固定资产的直接受益人,有义务管理好、使用好固定资产。校级的国资管理部门主要是统筹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采购、维修等做出审核。同时,校级国资管理部门应该监督下级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对于闲置资产应及时做出调整,分配给有需要的部门。对于重大采购事项,也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积极推动各机构互通有无,实现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目前,各校多采用管理系统集中管理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上张贴条形码,利用条形码进行固定资产管理。该技术已经比较普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扫描标签的方式确定固定资产的信息,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条形码方式,最适合对不可移动固定资产的管理。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因其位置的不确定性,无法使用条形码追踪到,不便于管理。这时可以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由可存储信息的无线射频标签和读写器以及管理系统组成,一旦贴有标签的固定资产移动,即可被读写器识别,通过无线系统,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可以识别其所在的位置,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管控,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

五、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固定资产;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扩建和国家投入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总量在近几年大幅增加。固定资产的增加对高校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存在着较多的缺陷、高校管理层没有予以充分重视、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等。通过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可帮助高校财务部门认识和处理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和浪费,防止高校资产流失,进而达到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目的。

二、高校固定资产PLM理论的引入

(一)PLM理论的基本原理

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即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典型的产品生命往往由培育、成长、成熟、衰退和结束期五个阶段组成。PLM是对产品从培育期到结束期进行全程全面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来提升产品的效益。PLM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需求管理、产品开发技术及管理、制造过程管理和产品回收管理,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数据管理、价值链管理等。PLM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技术,同时也是促进组织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经营模式,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并结合管理技术帮助管理者以最高效的方式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益。

(二)高校固定资产分类

高校应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指导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并制定详细的目录作为固定资产PLM管理明细核算的依据。

本文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某高校的情况,将其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其中,房屋和建筑物主要包括高校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如教室、道路、空调、电梯等;
专用设备主要包括科研设备、教学工具等专门化资产,如机电设备、仪表仪器等;
一般设备主要包括办公设备、家具、桌椅等;
文物及陈列品指高校所拥有和接受捐赠而获得的古迹、纪念物品等,供教学、科研或是收藏和展览使用,主要包括模型、艺术品、文物等;
图书指高校所拥有的图书馆藏书和电子化书籍,如纸质图书,超星、万方电子数据库等;
其他固定资产是指没有在上述固定资产中界定的固定资产,如高校内的珍贵树木等。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PLM流程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从购买、使用保管到报废等过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管理。本文将PLM理念引入到其中,就是将高校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逐层分类,每一具体的固定资产都具有其类别。这样每一个固定资产就像企业的一个产品,通过固定资产在各个阶段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出使高校固定资产效益最大化的方案。

根据PLM理论,本文将高校的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分为购入、使用及管理、报废三个阶段,其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成本与其效能、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由图1可以看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应是减小成本线包围面积的同时,增加效能线包围面积。本文通过对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内三个阶段的管理运作流程进行分析,以找出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案。

购入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开始阶段,目前高校的主流购置流程是使用部门提出需求,拨付资金,填写固定资产购置卡片,当购置金额大于规定金额时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招标工作,进而确定买家、付款和验收等。目前该流程中的可行性分析过程往往过于简单,尤其是对高校所需要的高端设备进行招标过程中需求方与中标方相悖的问题缺乏较好的处理方式。

当固定资产验收合格后,固定资产进入使用和管理阶段。由于高校规模较大,所管理的固定资产类别繁多,许多固定资产在交付给使用部门后,责任机制和监管措施并没有到位,容易导致使用者因为自身问题而使固定资产加速损毁等情况,需要在强化管理、机制等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固定资产在达到其使用寿命,或是无法继续为高校的教学研究活动提供服务后,应当进行报废处理,这一阶段主要是处理好固定资产的报废核查和变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高校固定资产购入阶段的管理

(一)完善可行性论证流程

完善目前的可行性论证,需要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信息平台,保证高校管理部门对所需要的固定资产信息的完整性,这些信息包括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品牌、使用时间与寿命、日均使用次数、存放位置和使用效率等。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固定资产信息平台,但缺乏使用效率和日均使用次数等关键信息。在实现了完整信息的前提下,使用部门在有需求时可以提前提出使用申请,管理部门根据申请需求结合就近原则找到最适合、可使用的仪器设备,开具固定资产使用单,实现资源的共享。

可行性论证的过程需要由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专家和主管部门在可行性报告中阐述自己的建议,通过会议形式或分别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各方的意见应保障其独立性。针对目前固定资产可行性论证中信息的缺陷,可以在可行性报告当中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日均使用次数和使用时间段等预估性信息。在该固定资产达到使用寿命时将实际信息与预估信息进行比较,为下一次可行性报告的预估工作提供参考,增加下一阶段可行性论证的准确性。

(二)完善招标阶段的管理

可行性论证流程过后是招标管理环节,高校根据自身规模和财务管理制度,往往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固定资产需要进行招标。对于高校来说,需要进行招标的固定资产往往价格较高,因此,招标能够帮助高校降低购买成本。尤其是高校所需要购买的仪器等设备属于高精尖设备,对技术和售后服务的要求较高。因此制定综合评价的标准来对投标方进行考察是较为合理的方法。高校可以通过对投标方的产品、服务和商务能力设立一级指标,再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设立二、三级指标,通过赋予指标权重和评分范围,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投标方进行评分,以帮助高校找到最符合期望的投标方。

四、高校固定资产使用阶段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多、总额大,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而维持这种系统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自身管理情况来制定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包括审批、购买、报账、验收入库、报废等程序,使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有规可循。在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制度进行及时的补充或调整,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即集中式管理、分类管理和宏观管理。集中式管理往往由校长统一管理,各级领导亲自负责执行;
分类管理则是将固定资产按类别分类划分到相关的部门来管理;
宏观管理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目前的主流管理模式是以账物分管为指导来进行归口管理,即校领导统一领导,财务部门全权负责财务核算工作,而后勤集团、设备处等归口部门负责使用。这种模式实际使用权和占用权不一致,导致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建议实行“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上述三种模式的有机结合体。在该管理模式下,分级管理不需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院级、系级管理人员兼职监督管理,使用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并结合奖惩机制,将其管理工作与其考核挂钩,在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同时将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校内部固定资产效益评价体系

建立固定资产效益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性高校,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所涉及的指标要充分考虑到其在高校教研活动中的作用,基于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来制定指标。本文结合我国高校的普遍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指标(表1)。

五、高校固定资产报废阶段的管理

(一)建立合理的调配机制

当固定资产达到使用年限或使用部门认为其不适合继续使用时,固定资产进入报废处理阶段。需要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部门提出报废原因,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但对于某一部门认为报废的固定资产,可能仍然在某些部门具有使用价值,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调配机制。合理的调配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层层审核制度,由系、院、校层层审核,根据需要按顺序进行系内调配、院内调配和校各学院之间的调配;
其次,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应对报废信息及时公示,以方便有需要的部门查找。

(二)大额固定资产的处置

许多高校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由于评估环节薄弱导致其剩余使用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评估制度,包括要报废的大额固定资产如何进行评估、由谁进行评估和评估方法等。大额固定资产评估的方法可以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评估人员应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共同组成。在评估结束后,应提交评估报告,不应报废的应通过调配机制继续使用,符合报废标准的进行报废处理。对于进行变卖的固定资产,应对变卖收入情况进行严格审计。

六、结论

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逐渐凸显,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当中,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将其理念引入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的划分,即购入、使用和管理、报废三个阶段,分别研究了各阶段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并讨论了解决方案。在购入阶段应完善可行性论证和招标管理工作,使用阶段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模式和效益评价体系方面的建设,在报废阶段应建设合理的调配机制,并加强对大额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2] 何彩华.试析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举措[J].中国总会计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