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02 19:3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1.1材料与设计考虑到用于生态修复高陡石质边坡的喷播基质厚度一般只有8~10cm,营养、水分等条件十分有限,本研究兼顾植物根系分布、种间竞争、水土保持效果、耐干旱、耐贫瘠等特性,选取14种广东高陡边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研修总结【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五篇】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1.1材料与设计考虑到用于生态修复高陡石质边坡的喷播基质厚度一般只有8~10cm,营养、水分等条件十分有限,本研究兼顾植物根系分布、种间竞争、水土保持效果、耐干旱、耐贫瘠等特性,选取14种广东高陡边坡生态修复常用草、灌、乔植被类型(见表1),设置15种组合方式,每种组合涉及草、灌、乔等不同植被类型,各植物种在不同组合中的配比方式及播种密度见表2。本研究利用特别定制的塑料盘(模拟陡峭边坡的喷播厚度,并将盆倾斜60°处理)进行为期3个月的试验(规格:长100cm×宽50cm×高8cm),每组合设置7个重复。

1.2供试基质本研究利用基质是经课题组优化的人工基质(其主要成分为:土壤、粘结剂、保水剂、成孔材料),其中,基质使用的土壤占主体,采自广州市花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其全N、全P和全K的含量分别为1.32、5.19、9.56g/kg;
有效N、P、K的含量分别为:153.6、135.9、161.2mg/kg。有机质含量和pH值分别为21.8g/kg、5.64。所有土壤经风干,压碎后过5mm筛后使用[18]。

1.3指标分析方法本研究测定植株的成活率(%),株高(cm),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
g/pot),以3d为一测定周期进行3个月的动态观测。并采用ACE自动土壤呼吸监测系统(ACE,英国)测定各处理组合的基质呼吸,采用土壤硬度计(TE-3,南京)测定各基质硬度。其中,总成活率的计算公式:草本总成活率/%=(草本总成活数/草本总发芽数)×100,灌木和乔木的计算类同。1.4数据分析本项研究所采用的数学统计方法主要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用来进行各处理组合之间的土壤呼吸及土壤硬度显著差异性(LSD检验),以便确定最佳植物组合;
简单相关分析,用来评价各个变量之间两两相关关系。上述数据分析使用Excel2007和SPSS(19.0版)软件。文中所用植物名以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简称CVH,网站:.cn)中记录名称为准。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目前我国南方的人工石质边坡常用14种绿化植物,设计15种不同组合,通过观测不同组合中各植物类型的成活数、高度、盖度、生物量变化及土壤中微生物呼吸和硬度变化,来考察植物在特殊的喷播基质中的初期生长、竞争状况。

2.1不同组合中各植株在特定土壤基质中的存活情况成活率是评价种子在本研究特殊基质中利用效果的直观指标(见表3)。总体上,乔灌木的成活率明显劣于草本。就草本而言,在这种特殊的基质中,播种密度越大,成活率反呈下降趋势,而最终的总成活数基本趋于一致;
乔灌木成活率变化直接受草本播种密度影响。如:狗牙根在C14和C12中的播种密度分别为40和20粒,但平均成活率分别为25.0%和50.0%,最终成活数均是10株(表2,表3)。糖蜜草在C15、C9、C12中的播种密度分别为100、50、25粒,平均成活率分别为13.71%、29.4%、57.2%,其成活数均在13~14株之间,其他草本植物均表现出类似趋势。灌木和乔木在各组合均设置同样播种密度的条件下,其成活数因草本植物的播种密度不同而异。结合直观数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3),草本总成活数显著占优势的组合为C3、C4、C12;
灌木成活数最高的组合为C6、C10、C14,乔木总成活数最高的组合为C1、C2、C11、C13、C15。整体上,草本表现较高成活率的组合,其乔灌木成活率相对较低。

2.2不同组合中植株高度的动态变化对于高陡石质边坡绿化来说,植物高度生长不是绝对的越高越好,要因种类而异,原则上为了更好的控制初期基质的流失,植物生长越快越好,但因植物过快生长会导致养分的迅速贫瘠,因此,较好的生长模式:初期草本生长越快越好,中后期草本长势减弱,给乔灌木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本研究针对各植物在不同组合中的高度生长进行了3个月的动态观测(图1):在播种后的前50d左右,同种植物的高度生长在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异极小,但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不同播种密度下的同一植被类型的高度生长表现出较大差异。所有组合中的狗牙根在第50天以后开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快速生长趋势,其中,播种密度较低的C2(平均存活株数为5)表现最突出。糖蜜草的表现与之类似:组合C2和C6(平均存活株数为5)在50d后的长势优于C9和C12(平均存活株数大于14)。而狼尾草表现刚好与之相反,50d后存活株率越大的C8、C10、C13(均2株)的生长长势优于C11(平均存活株数为1.6),即植株密度越大,生长越占优势。由此推论,为了促进早期优势生长,而抑制后期优势生长:对于匍匐型草本植物,可相对提高播种密度,对于直立型草本植物,可相对降低播种密度。对于灌木,播种密度不影响高度生长,但其与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有密切关联,如山毛豆和刺槐,在C14、C15中的表现最佳,其相应组合中的草本植物只有一种,且存活密度较低。特殊的是,乔木几乎在所有的组合中都表现出随时间延长高度生长增加明显的趋势。

2.3不同组合中的群落数量特征

2.3.1不同组合中各植株盖度的动态变化研究播种密度和植物配比方式对群落的盖度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可直接反映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变化趋势。在本研究设定的3个月生长周期内,整体上呈现出草本植物的盖度增长速度远大于灌木和乔木,草本植物成为混播后的前期优势种。各组合中草本植物盖度随时间延长呈现出的增长趋势与播种密度关系不大。如:狗牙根在C1、C3、C7中的播种密度是C2、C4、C8的2倍,但6个组合中的盖度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图2),且这6种组合中的草灌比值与草乔比值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初步得出结论:边坡喷植初期,草本生长受灌木和乔木的影响较小。不同于草本植物,草灌密度比值对部分灌木盖度影响较大。C12中猪屎豆的草灌比(14.12,图2)远远高于其他含猪屎豆组合(表3),但其盖度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合。草灌比值较低的C2、C6、C11、C14(分别为:8.86、4.20、4.12、7.37)中,山毛豆的盖度增长速度明显高于C1、C8、C9、C12(草灌比值分别为:17.71、21.05、13.66、14.12)。乔木生长也同样受到草乔比值的影响,即比值越大,盖度增长越慢。如C7中的车桑子生长较差,其草乔比值为7.01,而C12中的刺槐基本呈现出勉强维持生长状态,其草乔比值高达21.31。这一结果显示,在今后的喷播基质中,草本植物的播种比例不能过大于灌木和乔木,否则会严重影响灌乔的初期生长,尤其是针对匍匐性强的草本植物。同时,灌木和乔木表现均较差的是组合C12,山毛豆在C12中甚至出现了在第69天死亡的现象,其草本平均存活数高达24.29(表3)。其次是C3,其草灌比为8.91,并不是很高,但其草本平均存活数高达16.57。因此推断,除了草灌比和草乔比是影响乔灌木初期生长的主要因素,草本植物的播种密度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总之,选择合适的草种配比和合理的播种密度,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是保证灌木和乔木初期正常生长的关键。虽然草本植物在群落生长初期通常占据群落的优势地位,但考虑到其长期竞争力低于灌木和乔木,甚至有可能在群落演替中逐渐被淘汰,因此,在各组合筛选过程中,在保证灌乔能够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较高的草本播种密度。当然,植被初期生长的覆盖速度是与喷播基质的流失速度呈正比的。表4结果显示,C7组合盖度在第40天最先达到100%,C3和C4的覆盖速度次之,为45d。C6在第80天才到达100%。考虑到多种因素,C5、C6和C11是生长速度较慢的组合,建议C3和C12组合效果较差。

2.3.2不同组合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根据表5的土壤基础呼吸可以看出,虽然C4盖度很快达到100%,但其初期的生长量并不高,其地上生物量为260.38g,显著低于C11,其相对应的土壤基础呼吸只有7.13molCO2/(m2•s),显著低于覆盖速度相对较慢的C5、C6、C11[土壤基础呼吸分别达到10.12、15.7、17.07molCO2/(m2•s);
p<0.05]。即过快的草本覆盖速度反而降低了土壤呼吸能力。基质硬度随组合物种多样性及地下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初步推断,在工程施工早期,根部初期生长较慢的植物种占据优势可有效提高基质硬度,增加基质的抗雨水冲刷及风蚀能力。组合总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

2.4相关性分析对总地上、地下生物量、总盖度达到100%所需天数、物种多样性、土壤呼吸及土壤硬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表6),土壤呼吸与地上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总盖度达到100%所需天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边坡基质要想维持长期有效的有机营养,其具备相对较慢的呼吸速率是非常必要的。土壤硬度与物种多样性及地下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喷播植物在施工后初期,要呈现出慢生长的重要性。组合总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鉴于目前国内用于高陡石质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主要是液压喷播,其技术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将植物种子与基质充分混合后,同时喷在高陡石质边坡上。但由于喷播基质的特殊性(如本研究利用基质具高粘结性及碱性等),会导致植物种子的发芽及成活情况与普通土壤条件下的差异较大。在本研究中,高播种密度并未产生高的植被成活率,所以从成本角度讲,应该采用试验设置的中等播种密度。虽然草灌混播护坡效果是从最初以草本为主到后来以合理地草灌木结合的转化过程,但在种植前期,草本植物的生长优势若得不到合理控制,会严重影响乔灌木的初期正常生长,而目前,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在本研究中,过快的草本盖度增长严重限制了乔灌木的发芽、成活与生长,这与利用实生苗灌木与草本混播时的受影响情况一致。因此,适当降低草本类先锋植物的播种密度是非常重要的。土壤基础呼吸强度代表了土壤碳素的周转速率和微生物的总体活性,与土壤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其主要包括植物根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土壤动物呼吸3个生物学过程,其中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起主导作用,其可以作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价指标。本研究中组合群落植被的初期生长不仅影响了地上生长特征,同样影响了基质基础呼吸强度。有研究显示,不同的防护工艺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和土壤性质的改善有不同的效果。而本研究利用的是喷播基质,在此工艺基础上的草本植物初期覆盖速度过快,反而抑制了基础呼吸,但覆盖速度过慢,会导致基础呼吸强度过高。石壁边坡保水保肥十分困难,要合理利用喷播基质,须保证喷播植物对基质养分不能利用过快。因此,适中的植被组合可提高基质自身的养分可持续性。这与杨自全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植物早期生长过快,导致对土壤中养分消耗过快,反而不利于生物活性的增加,从而影响呼吸。本研究中,草本植被盖度增加过快的物种表现出植株细高、生物量低、扎根浅等现象,不利于基础呼吸。但草本植被覆盖度过慢,致使预留的竞争空间被狗牙根、糖蜜草等利用,实现快速繁殖,也会严重影响乔、灌木的初期生长。因此,建议根据山体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处于同一气候带的草、灌、乔植物种,其主要物种要具有自我繁殖能力,易与当地植被融合,保持物种多样性,这样有利于保持长久并产生近自然修复效果。考虑到乔木自身重量较大,针对喷播基质这类比较薄的生长土层,栽植乔木反而会导致边坡的不稳,且影响司乘人员视野,提高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等因素,建议高陡石质边坡建立灌草型或结合小型乔木植物群落为宜,尽量少栽植大乔木。同时,考虑到山体植被生态修复既要迅速达到绿色效果,又要持久不衰,保持生物多样性,构成稳定的多物种的立体植被结构,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能力和互利共生原则是非常必要的。高陡石质边坡在早期的复绿过程中,基质具备较高的硬度有助于土壤的保存及提高抗冲刷能力。本研究土壤硬度与地下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喷播植物在施工后,要呈现出较慢根系生长的重要性,即选择盖度增加较慢的草本植物种类是有效方式之一。组合总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即用于此类特殊受损高陡边坡的生态修复植被群落的初期生产力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大,张相锋等[32]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点。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首先,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初高中知识间存在一个大台阶。初中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介绍直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介绍静态的多,而动态的少。主要以识记为主,侧重定性研究,教学要求不高,意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也从代数运算变为矢量运算。这些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抽象,以知识的转化,能力的转变,要求的提高,都给高中生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适应。

其次,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往往从表象、意象、实验出发,经过想象、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利用直观判断法得出结论。其思维方式属于定势思维。而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着重于定量分析、研究、其思维方式要求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一定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侧重调用储存头脑里的抽象知识,如概念、规律等,经过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运用逻辑方法: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推出结论。这一质的飞跃,对于带着成功者的心态从初中迈入高中的学生,常有天渊之别之感。他们在惊叹台阶之大的同时,也咏出了高中物理真难学的叹歌。

另外,我国的升学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有点相似,“一试定终身”。于是升学率成了衡量“一个学校好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为了获得高考的高分,老师紧跟高考的指挥棒,加深教学内容,增加习题难度、深度和分量,从高一起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达到高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本来趣味盎然的物理变得枯燥、无味,部分学生甚至望而生畏,对物理产生了离心力,他们被迫弃理从文,少数坚持学习物理的同学,也常望难兴叹,在重重的压力下过着艰难的陪读生涯。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现行高中教学要求调整意见》,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高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人才素质教育”,以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行“必修+选修”,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化为两个小台阶,这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从理论上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无疑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而,作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担负着向高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准,而一味强调必修的教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在高一、二年上必修内容时,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从而影响其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而到高三,由于选修内容大多是高中物理的难点、重点,如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学生难以一步到位,再加上总复习时间变少,前松后紧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常有“雪上加霜”之感觉。如何降阶、迈阶、衔接等问题,教学之余常思索着。下面就初高中衔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调整意见》把对原大纲中要求不太高或在初中基础上略为加深的内容,直接作为必修课的内容,而把原大纲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选修内容,搞两个循环。

这样做无疑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降低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完必修内容之后,会考合格,带着成功的心态迈向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面对高考考纲未有大幅度的改变,而他们的智力、能力相对较高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水平发展相一致。在教学内容能适应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探究,我们主张,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将选修内容降低要求下放到高一、二年级,形成“必修+选修”同步进行,但要求不同步的教学,不搞一次到位,这样做,既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起到一定的降阶作用。而到高三年级上选修时,此时选修课的复习不是必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必修基础上的循环上升,也降低了必修与选修的台阶,选修课着重于提高,但应该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提高,要把复习成为上升和深化的起点。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库底泥;
压盖材料;
水生植物;
污染物释放

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01-0025-04

Research on pollutants release law from reservoir sediment under different coverage and aquatic plant condition

LI Pei-jie1,SUN Shu-hong2,LIU Yun2,LI Shao-fei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ianjing University,Tianjing 300400,China;

2.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g 300384,China)

Abstract:The pollutant release from reservoir sediment is the main source of secondary pollution of reservoir water.The reservoir sediment was synergistically treated by using different coverage materials and planting different aquatic plant in Beidagang reservoir.The effect of inhibitor and subduction by different measurements on pollutant release from reservoir sediment were studied.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river sand coverage and added calcium nitrate had good inhibition effect on the release of total nitrogen,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Planting aquatic plants (typha and reed) had a better removal effect on COD,total nitrogen,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technical basis for in-situ repair of reservoir sediment.

Key words:reservoir sediment;
coverage material;
aquatic plant;
pollutant release

与河流相比,水库水流速度较小,水交换周期长,对污染物自净能力低,在自然条件下,营养盐容易积累和沉积导致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1-3]。水库底泥污染物是水库水体主要的内源污染,适当条件下底泥污染物集中释放是水体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4-5]。底泥污染治理可采用清淤和原位修复等方法,清淤工程量大且施工期间影响供水,底泥的原位修复收到青睐[6]。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开展了砂石对底质中的污染物进行物理隔绝的试验,结果表明覆盖砂石能减少底泥减少污染物与水体的交换[7]。国内学者对底泥原位修复效果进行了很多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物理压盖、原位钝化、水生植物、活性炭及生物菌技术,结果表明能很好地抑制污染物释放[8-12],余光伟等在珠江流域感潮河道底泥中投加TRSS稳定剂,研究结果表明Cu、Zn、Cr、Cd等重金属的释放量降低了795%~872%[13],郭怡雯,张明,陈熙,采用硝酸钙加黄土颗粒对底泥覆盖,结果表明对磷酸盐的释放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4]。杨洁等研究了底泥覆盖对磷的抑制效果,在底泥上覆盖改性膨润土,结果表明底泥抑磷率能达到98%[15]。天津北大港水库作为南水北调和引黄济津调节水库存在水质咸化和底泥污染物二次污染问题,针对该水库水质咸化和底泥盐分释放问题国内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16-18],对底泥污染物二次污染问题尚未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作为水利部公益性项目,针对天津北大港水库底泥富营养化问题,研究水生植物种养和材料压盖协同作用对底泥污染物消减和抑制效果,可为底泥的原位修复提供技术依据。

1研究区基本情况

本次试验研究选取滨海新区北大港水库,北大港水库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汇流范围包括南运河、马厂减河、子牙新河、青静黄河、独流减河,水库距入海口6 km,设计水位水面面积150 km2,设计库容4亿m3。是以供水、灌溉为主要功能的大型平原水库,作为引黄济津工程及南水北调东线的调蓄水库承担蓄水、供水职能,是天津市重要水源地。水库周边地下潜水层矿化度高,水库底泥含盐量高并存在富营养化问题。

2试验设计

2012年4月在北大港水库采挖底泥,共布置A、B、C、D、E五个采样点(见图1),A、B、C、代表库区周边进水闸处,D、E代表库区中心处。每个采样点挖采0~20 cm深底泥200 kg,用塑料代密封运回实验室,风干过筛备用。各点底泥本底值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库区周边A、B、C区底泥营养盐含量高,其中A区最高,D、E为库区中心,底泥营养盐含量较低,但D区相对高。本试验重点研究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周边区A区和中心区D区。对于采样点的原泥进行如下5个处理:①种植香蒲;
②种植芦苇;
③覆盖清洁河沙;
④河沙添加硝酸钙试剂;
⑤不采取任何处理。每个采样点的底泥分别准备5个塑料水箱(尺寸为30 cm×40 cm×22 cm)作为反应器。检测项目:pH值、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4、总磷TP,试验用水为去离子水。试验时间从4月20日开始,至8月20日结束,检测时间间隔分别为1、3、7、16、35、70、112 d。检测方法:PH值采用电极测定法、COD采用酸性滴定法、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NH4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TP采用过硫酸钾―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图1底泥采样点分布

表1取样点底泥本底值

采样点pH值总氮(mg・kg-1)氨氮(mg・kg-1)总磷(mg・kg-1)

A8.52880390740

B8.19848372730

C7.91856378732

D7.57823360573

E8.02809356560

3结果与讨论

3.1A区五种处理结果与讨论

在对pH值的处理中,在试验前期五种处理的pH值变化均不大,第7 d补水后pH值均开始缓慢上升,其中种植香蒲的pH值变化最明显,覆盖清洁河沙的变化最小,但对照在整个试验期五种处理对pH值影响都不大。

在对COD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前7 d),五种处理COD浓度均略有上升,底泥污染物尚未释放,在第7 d补水后五种处理的COD浓度呈上升趋势,在第35 d几乎都达到最大值,这段时间是底泥污染物充分释放期,第35 d后五种处理的COD浓度均开始下降,覆盖清洁河沙的COD浓度变化最大,并且最终COD浓度比种植香蒲和芦苇的要低。

在对总氮TN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前3 d底泥的TN开始释放,五种处理的TN浓度均开始缓慢上升,第7 d补水后TN浓度继续上升,第16 d TN浓度达到最大值,此阶段为底泥污染释放期,16 d后五种处理的TN浓度均开始缓慢下降,但种植水生植物(香蒲和芦苇)比压盖措施(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的TN变化小。

在对氨氮NH4的处理中,种植水生植物(香蒲和芦苇)第1 d至16 d NH4浓度呈上升趋势,这段时间底泥的NH4充分释放,芦苇和香蒲尚未充分生长,吸收降解作用尚未充分显示,第16 d后种植芦苇和香蒲NH4浓度开始下降,植物降解作用充分显现,且香蒲的降解效果略好。压盖措施(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在试验初期前3 d NH4浓度呈下降趋势,第7 d补水后NH4浓度开始上升,第16 d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缓慢下降。

在对总磷TP的处理中,试验初期(前3 d)底泥中的总磷TP释放缓慢,种植香蒲外和空白处理TP浓度呈上升趋势,其余处理的TP浓度呈下降趋势,第7 d补水后种植香蒲的TP浓度持续下降,而种植芦苇和压盖措施(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的TP浓度在的第16 d达到最大值后开始缓慢下降。不同处理的总氮,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pH值变化见图2。

3.2D区五种处理结果与讨论

在对pH值的处理中,在试验前期,种植香蒲pH值下降明显,覆盖清洁河沙的pH值也有下降的趋势,第7 d补水后,各处理的pH值均出现上升趋势,覆盖清洁河沙的pH值变化最小,但对照在整个试验期五种处理对pH值影响都不大。

在对COD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种植香蒲和芦苇的COD浓度呈上升趋势,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的COD浓度呈下降趋势,第7 d补水后各处理的COD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在第35 d达到最大值。

在对总氮TN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各处理的TN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种植芦苇的上升幅度最大,第7 d补水后TN浓度继续上升,在第16 d达到最大值后,各处理的TN浓度均开始缓慢下降,在整个试验期TN浓度变化最大的种植芦苇。

在对氨氮NH4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添加硝酸钙试剂的TN浓度有所下降,其余处理的NH4浓度均呈上升趋势,第7 d补水后各处理的NH4浓度开始大幅上升,第16 d达到最大值,在整个试验期NH4浓度变化最小的种植香蒲。

图2A区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pH值的影响

在对总磷TP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添加硝酸钙试剂的TP浓度出现下降趋势,其余各处理的TP浓度均呈上升趋势,第7 d补水后各处理的NH4浓度开始上升,其中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的上升幅度最大,在第16 d各处理的TP浓度均达到最大值,在整个试验期覆盖清洁河沙TP浓度变化最大。不同处理的总氮,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pH值变化见图3。

图3D区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pH值的影响

3.3不同处理对污染物的去除抑制效果分析

根据试验数据处理得到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去除、抑制率见表2和表3,其中去除、抑制率按式(1)计算:

η=C1-C2/C1(1)

式中:η为去除率或抑制率;
C1为空白组最高值;
C2为不同处理最终值(第112 d浓度)。

表2A区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释放抑制效果

处理编号处理

去除率(%)

总氮氨氮总磷COD

A1香蒲72.00 40.30 65.90 21.70

A2芦苇45.70 33.60 52.00 28.00

A3覆盖河沙57.10 45.30 31.80 47.00

A4加硝酸钙56.90 37.80 40.00 29.00

A5对照4.20 14.30 0.00 7.30

由表2可知,在A区不同处理对氮、磷和COD的去除、抑制效果依次为:香蒲:总氮>总磷>氨氮>COD;
芦苇:总磷>总氮>氨氮>COD;
覆盖河沙:总氮>COD>氨氮>总磷;
加硝酸钙:总氮>总磷>氨氮>COD。由表3可知,在D区不同处理对氮、磷和COD的去除、抑制效果依次为:香蒲:氨氮>总磷>总氮>COD;
芦苇:氨氮>总氮>总磷>COD;
覆盖河沙:氨氮>总磷>总氮> COD;
加硝酸钙:总磷>总氮>氨氮>COD。由表2、表3可以看出覆盖河沙和加硝酸钙比较,加硝酸钙对总氮、氨氮和COD释放的抑制效果并没有提高,但对总磷的释放抑制效果平均提高了13%,硝酸钙对抑制磷的释放有很好的效果。

表3D区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去除效果

处理编号处理

去除率(%)

总氮氨氮总磷COD

D1香蒲50.20 75.60 57.10 28.90

D2芦苇42.90 60.50 50.00 29.80

D3覆盖河沙62.30 62.50 42.90 30.00

D4加硝酸钙57.10 42.90 60.90 29.30

D5对照26.00 2.60 5.60 1.10

4结论

(1)氮、磷污染物释放高峰期为第3 d至第16 d,COD释放高峰期为第7 d至第35 d。

(2)水生植物对总氮、氨氮、总磷和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香蒲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63%,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6095%,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4940%,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2943%;
芦苇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4588%,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935%,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4853%,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3183%;
香蒲对氮磷的去除率均高于芦苇。

(3)覆盖河沙和河沙加硝酸钙可以很好的抑制总氮、氨氮和总磷的释放。

(4)覆盖河沙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970%,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375%,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3735%,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3850%;
覆盖河沙加硝酸钙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700%,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4035%,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045%,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2915%。

(5)加硝酸钙对总氮、氨氮和COD释放的抑制效果并没有提高,但对总磷的释放抑制效果平均提高了13%,硝酸钙对抑制磷的释放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晨东,马秀兰,安娜,等.典型湖库底泥对氮吸附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161-166.

[2]张维昊,方涛,徐小清.滇池水华蓝藻中藻毒素光降解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1,21(1):
1-3.

[3]李海明,夏雪桐,康文娟,等.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1):
87-92.

[4]魏岚,刘传平,邹献中,等.广东省不同水库底泥理化性质对内源氮磷释放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27(1):1304-1310.

[5]陈豁然,杨梦兵,王中伟,等.底泥磷形态及分布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J].污染防治技术,2009,22(5):80-83.

[6]杨文澜,刘力.地表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33-9634

[7]Hull J,C Stephens.Field-scale testing ofa composite particle sediment capping technology[R].EPA Tech Trends,Washington DC.2000.

[8]贾陈蓉,吴春芸,梁威,等.污染底泥的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118-122.

[9]周真明.城市河湖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4

[10]马涛,张振华,易能,等.凤眼莲及底泥对富营养化水体反硝化脱氮特征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12):2451-2459.

[11]韩璇.生物质炭对底泥吸附镉和磺胺甲恶唑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2]吴涛.锁磷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3]余光伟,雷恒毅,刘康胜,等.治理感潮河道黑臭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7,23(9):5-9.

[14]郭怡雯,张明,陈熙.硝酸盐(钙)颗粒应用于底泥原位修复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22(1):51-55.

[15]杨洁,刘波,常素云,等.富营养化水体原位控磷技术研究及应用[J].水资源保,2013,29(2):10-16.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衔接;
学业水平测试;
高考;
目标导向

一、分析并提出问题

实行高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普通高中考试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在实行的学业水平测试采取的是指按照教学要求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一般都能达到的要求标准。我校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安排在高中一年级学年末。

1.据调查统计:我县去年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A级(优秀)占10%、B级(良好)占20%、C级(合格)60%、D级(不合格)占10%,这些学生中只有一半左右选择学习理科,所以,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向高考要求跨越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2.我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9所乡镇中学,初中生物知识要求的深浅程度不同,学生初中生物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扩招高中生物专业教师不足,从初中选调的教师多集中于高一年级,一个生物实验室无法满足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

3.教材内容方面:学业水平测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难度要求相对高考较小,生物高考难点多、理论多、内容多、抽象思维多。为学业水平测试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教学中教材难度难免有所降低,加大了高考要求、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4.目标导向方面:学业水平测试高考在目标导向上各有侧重。学业水平测试只要求学生过关“C级(合格)”即可得2分,学业水平测试只要顺利过关就行。而高考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所以,老师往往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衔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夯实生物学基础,通过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络化。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及做题目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些,就构成了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差异。

5.教学方法方面:我校高一生物教材内容较多(必修1、2、3),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所以,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即使是重点内容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学生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6.学习方法方面:高一学生还像初中学生物一样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考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选择理科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往往沿用高一的学习方法,因此,不能较快适应高考复习。

二、解决问题

1.高二学生刚入学(每年9月),在进行分班学习前,采用问卷调查再次摸底考试等形式,了解对经典生物实验要求的基本方法的把握情况,了解高一学生必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做到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复习胸有成竹。

2.全体生物教师,通览教材、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从众多教辅资料中选定一本(我校选择“走向高考”);
先用“基础知识探究部分”进一步夯实基础,包括生物学术语的记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等,找出必修部分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知识;
再进行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目的的差别进行研究,明确课程标准衔接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特点、目标标准,尤其重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上的区别和联系的研究;
衔接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后再构建规划进一步学习复习。

3.在教师中开展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研究。

4.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中,要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和高考要求的差别。

5.用好“走向高考”中考情考点探究,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体现出来,抓好连接点,充分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业水平测试知识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生物学术语数量大,让学生了解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知识内容难度的差异,我们知道,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考要求则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生物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三、已取得的成效

1.做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的衔接,很好地解决了高一学生生物必修知识的遗漏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台阶”或者是“梯子”,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进入高考学习复习状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所有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要求把握到位,进一步熟悉了必修与选修教材,使教师把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我校高中教师的业务素质。

3.教研组内还是在各个备课组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研究问题的氛围更加浓厚,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学校教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次研究,主要从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特点和需要入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应对的教学环节,能够加快师生从学业水平测试到高考要求转变、促进教学,同时对学生在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深入的不够,在实验部分和选修模块的衔接上没有加深,研究主要是针对的人教版初高中教学内容进行等,导致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侧重于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研究。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20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和DNA重组的开创性发现。上述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导致了一种极其强大的创新技术,称为老鼠基因打靶。如今,这项技术实际上已经应用到生物医学的所有领域,从基础技术到研发新治疗方法。

基因打靶经常用于不活跃的单基因,也就是一种基因“淘汰”。这种基因“淘汰”实验已经让人们弄清了胚胎发育、成人生理、衰老和疾病的大量基因的角色。时至今日,老鼠的10000多基因(大约是哺乳动物基因组的一半)被敲除(实际上是使其灭活)。而且,全球研究人员持续不断的研究将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基因敲除小鼠”弄清所有基因的功能。

现在,利用基因打靶几乎可以对小鼠进行任何类型的DNA修饰,因而能让科学家弄清生命(物)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基因角色。基因打靶也已经产生了500多种不同的人类疾病的老鼠模型,包括心血管病、神经退化性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

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功能的信息是由DNA携带的。人类的DNA则包裹在染色体中。它们是成对出现的,一条遗传自父亲,另一条源自母亲。在这种双倍染色体中的DNA序列的改变增加了人们遗传的突变,而且是由一种称为同源重组的过程出现的。

所谓同源重组是指,只要两条DNA序列相同或接近,重组就可在此序列的任何一点发生。这种同源重组的过程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保存了下来。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于50多年前进行的细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因而与其他2名科学家共同获得195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研究的思路

马里奥・R・卡佩奇和奥利佛・史密斯两人都意识到,同源重组可以用到哺乳动物细胞特异性的基因修饰上,而且他们朝着这个目标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卡佩奇证明,同源重组可以发生在引进的DNA与哺乳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之间。他同时证实,缺陷基因可以通过与引进的基因进行同源重组而得到修复。最初史密斯的工作则是试图修复人体细胞的突变基因。他曾认为,通过修复骨髓干细胞的导致疾病的突变可以治疗特定的遗传性血液病。在这种思路之下,史密斯发现,内源性基因可以像靶子一样打掉(灭活)而不论其活性如何。这提示,所有基因都可以通过同源重组而获得修饰。

为了用同源重组修饰细胞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须找到适合的细胞进行研究。但是,卡佩奇和史密斯当初研究的细胞类型并不能用于创建基因打靶的动物。这就需要另一种类型的细胞,也就是能产生胚胎的细胞。只有这样,DNA修饰才能遗传下去。

而伊万斯的工作开拓了卡佩奇和史密斯的研究。伊万斯是研究老鼠胚胎癌细胞(Ec)的,尽管这种细胞来源于肿瘤,但也几乎可以生成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思路,用EC细胞作为工具来引进遗传物质到老鼠的生殖细胞中。最初,由于EC细胞携带了异常的染色体而且不能导致生殖细胞的形成,他的研究没有成功。但是,伊万斯转而探索替换EC细胞,结果发现,从早期的老鼠胚胎可以直接创建染色体机能正常的细胞。如今,这些细胞被称为胚胎干细胞(ES细胞)。

而下一步的研究就是要弄清ES细胞是否能促成生殖细胞的产生。于是,他们把一个种系的老鼠的Es细胞注入到另一个种系的老鼠的胚胎,结果产生了“马赛克胚胎”。所谓“马赛克胚胎”是指两种种系的生殖细胞的结合。而“马赛克胚胎”能由母鼠携带并分娩产生后代。而且“马赛克后代”繁殖后,它们的后代也能探查到Es细胞衍生的基因。根据孟德尔定律,这些基因现在是能够遗传下去的。

惊人的成果

有了这些结果后,伊万斯从遗传上修改Es细胞,为此需要选择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因为只有逆转录病毒才能把ES细胞整合到老鼠染色体中。伊万斯证明,通过“马赛克老鼠”能让逆转录病毒把Es细胞的DNA转移到老鼠的生殖细胞(染色体)中。最后,伊万斯用Es细胞生产了携带新的遗传物质的小鼠。

更大的成功体现于Es细胞的基因同源重组。1986年,所有条件都成熟了,能够产生第一代基因打靶的ES细胞。卡佩奇和史密斯已经证明,在培养的细胞中通过同源重组可以对基因打靶。而伊万斯的贡献则在于发现了把Es细胞的DNA送达老鼠胚胎的工具。下一步就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最初,卡佩奇和史密斯选择的是一种称为hprt的基因(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基因),因为它易于鉴别。这种基因导致一种罕见的人类遗传疾病,称为雷一纳氏综合征(Lesch―Nyhansyndrome),又称先天性高尿酸血症综合征。临床症状除了痛风外,还包括神经系统障碍,如舞蹈症、智能低下、痉挛、自残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等。

卡佩奇为这种基因打靶制定了战略并研发了一种新的正负双向选择的方法,可以在老鼠身上代代使用。1989年,利用ES细胞的同源重组产生靶向基因老鼠的报道首次出现。此后,基因敲除老鼠的报道就呈指数式地上升。因此,基因打靶开创了一种高度多功能的技术。如今,在发育动物和成年动物中这项技术都可引进到特定时间点,或特异细胞和器官被激活的基因突变,由此开拓了健康和疾病研究的新天地。

现在,几乎哺乳动物生理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用基因打靶来研究,许多研究团队和无数生物医学研究项目都在使用基因打靶的方法。总体上讲,基因打靶可以让我们理解哺乳动物胎儿发育中成千上万的基因的作用。

但是,分别地讲,卡佩奇的研究还发现参与哺乳动物器官发育以及参与描绘身体蓝图的基因的角色。他的研究让人们弄清了人类几种天生畸形的原因。

伊万斯则把基因打靶应用到建立人类疾病的老鼠模型上。比如,对于一种人的遗传病――囊性纤维变性――他研发了几种模型,并且把这些模型应用到研究疾病的机理,以及测试基因治疗的效果。

史密斯也利用基因打靶创建了一些人类遗传病的老鼠模型,如囊性纤维变性和血液病――地中海贫血。而且,他还为普通的人类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设计了无数的老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