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心理障碍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02 20:3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论文摘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受应试教育、人际交往、贫富差距、恋爱受挫、焦虑、自信心不足等方面困扰,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通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心理障碍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障碍论文【五篇】

心理障碍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受应试教育、人际交往、贫富差距、恋爱受挫、焦虑、自信心不足等方面困扰,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通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方面来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使之克服心理阵碍,拥有健康的生活心态。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心理障碍,通常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调,主要反映一个人在发展和适应上的困难,包括多种适应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非常复杂,有遗传因素、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高职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自信心不足

许多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曾是佼佼者,是令人关注的中心,心中充满着考取名牌大学的憧憬。他们经过高考拼搏最终进人高职学生行列后,发现高职院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办学条件,都比不上许多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那种盲目的自豪感、自信感、优越感,也就随之消失。同时他们认为,高职就是比普通大专低一等,上高职不是上大学。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学习主动性下降,成绩下跌。这种困惑和受打击的心态调整不好,就容易导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强。

(二)目标实现后产生的茫然感

目标是个人活动的方向与动力,当失去了目标也就失去了行动的方向和动力。许多高职生在读中学时,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随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一些同学没有及时确立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往往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从而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知道上大学后该干什么、怎么办。相当部分学生人学后感到无所事事、迷茫,被动学习、被动生活。刚开学几周内,一些学生就出现了严重的迟到、旷课、上课不带书、不带笔等思想纪律松散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他们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上网、玩游戏、交朋友和谈恋爱上,甚至去、打架斗殴,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严重焦虑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学,学习上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重实践、重技能。每学期,每个专业除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外还有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快、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加上部分高职教师应用能力差,无法很好地教学生掌握应用技术和技能;再者,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高职生自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竞争力弱,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就业焦虑症。

(四)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收费一般比普通大学要高,同时贫困学生占了较大比例,有些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借的。生活困难对这些学生思想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的学生担心学习不好对不起家人,思想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想退学;有的不敢面对贫困,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产生自卑或焦虑;有的无力面对经济困难,从而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产生了很多的心理障碍。

(五)交往障碍

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大多数都渴望友谊,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来自不同地方,受到区域传统习惯的影响,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加上个性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很多烦恼和忧虑。有的学生想与异往,但与异性讲话就脸红,到三年级还叫不出本班异性同学的姓名;有的学生过分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学相聚,不高兴时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有的既骄傲又娇气,造成同学关系紧张,以至情绪低落、压抑。

(六)恋爱困扰

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已进人成熟期,加上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性心理很快发展,开始追求异往,谈恋爱。但是由于他们的恋爱观尚欠成熟,以至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在谈恋爱时出现因单相思而困惑;因热恋影响学习而烦恼;因失恋而精神萎靡,感到羞愧难当,陷人自卑、心灰意冷之中,甚至走上绝路。

二、解决高职生心理障碍的途径

对高职生的心理障碍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治本是从根源上对高职学生做心理上的彻底清洗,治标则利用学校、教师和社会组织所在位置的优越性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适当的疏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好“两课”在大学先开的优势,积极占领这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的阵地,培养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调整的能力。

(一)借鉴经验,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统

十几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碍防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理论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实践上获得丰富的经验,我们应借鉴过来,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统。

1.应对高职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分析,建立起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为做好有心理障碍高职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2.着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高职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首先,认真抓好“两课”教育,充分发挥这一对学生心理按摩阵地的作用,帮助高职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意志。

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帮助他们矫正不良心理状态,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和情感上的郁闷,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当前要进行心理教育的全员师资培训,加紧培养培训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

(二)突显特色,创建高职生心理障碍防治工作的基本模式

1.正确认识高职,准确定位。

加强宣传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以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重点介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地位、作用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今天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深刻理解“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腾飞的基石,是民族跃升的阶梯,是每个社会成员走向职业世界的必经之路”。积极宣传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使高职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尽快走出高考挫败的心理阴影。

2.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激发学生成才创业的激情

“请进来”是请一些高职毕业后工作业绩突出的校友,回母校畅谈奋斗的经历和创业的感受,进一步破除一部分学生的“高职将来只能做工难以成才”的消极思想,使之增强自信心,激发成才意识。“走出去”是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工厂企业参观调研考察,使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自己将来的事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焕发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热晴和动力支柱。在此基础上,引进学习的竞争机制,采用学分制,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学金,评比学习标兵,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奋发学习,立志成才。及时反馈和奖惩激励。要不断激励高职学生钻研学习应用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要充分肯定,表扬、奖励他们,使其看到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并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势。

(三)排除心理障碍,学会悦纳自己

1.正确评价自己

正确评价自我,学会悦纳自我,善待自己。大学生应该把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看到自己的进步,善于捕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有时甚至有必要适当地挑一挑自己崇拜对象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提高自信心。

2.正确对待贫穷

把贫困当作最好的大学,高职生应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分析,贫穷并不可怕,它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作为贫困大学生,应该更感激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在极度困难情况下,含辛茹苦地供自己读书。他们是父母中的伟大者。贫困生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父母感到自豪和骄傲。应该把贫穷当作一笔财富,它可以更加激励人奋进。大学生在为自己生活费辛苦奔波的同时,更加深刻领会到大学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改变困境而不懈拼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

3.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高职生应当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虚心学习别人成功的交往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消极的告诫自己:我不行!我能行吗?失败了怎么办?而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我行!我一定能行!从而增强必胜的信心,争取交往的主动。树立合作意识,乐于帮助别人。高职生应该正确对待社会中的竞争和合作,牢固树立合作意识。积极主动与别人交往,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从别人那里得到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使自己更快、更好地进步。在为他人、为集体的服务和奉献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赢得他人赞誉,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障碍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择业;
心理障碍;
调适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一)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2.自卑心理。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竞争。过度自卑,使这些毕业生产生精神不振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心理。

3.攀比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都放弃了。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二)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三)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甚至依赖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或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2.羞怯心理。羞怯是指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把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规范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常见的有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拒绝交往或过度消费、酗酒等。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有:

(一)客观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竞争,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实现人生价值。如获得高薪、职业待遇提高等,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情况等的影响。有的学生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希望自己能够去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生活环境的地方生存发展。而下岗职工则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所以,这些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要考虑物质利益,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我国传统封建主义糟粕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另外,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而言,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无法让他们在心理能力上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原因之一。

(二)主观因素

大学生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主张“自我选择”、“自我成才”、“自我发展”,突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人格独立。在贡献和索取之间,在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务实”。表现在择业上便形成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才能的发挥和较高的物质待遇,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把过去那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变为“到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新三到”实现不了,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用健康的心态去求职择业。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的择业观,即大学生由毕业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在择业问题上,价值观不同,择业态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影响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物质待遇,出现不顾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倾向。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因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意识,树立竞争和拼搏意识,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三)调整择业期望

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所谓就业力,简单概括就是就业竞争力,它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其中,工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基层做起,吸取经验,关键就是依靠适应力。还应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就业力”的缺失不无关系。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是成功与失败俱存的。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
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系;
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1]邓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心理障碍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残疾学生;
心理障碍;
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人道主义意识普遍提高。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体检标准的修改与放宽,高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态度明显转变,有关招生政策得到落实,越来越多的残疾考生顺利进入各类普通高校学习深造。据调查,这部分残疾学生大多数都是肢体残疾,以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柱弯曲者居多,极个别身体瘫痪,倚靠拐杖行走,其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但目前我国高校为残疾学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支持远远不够,残疾学生还有许多学习上、生活上、经济上的困难和问题,引发了心理障碍。残疾学生一般外表形象欠佳,自卑、敏感、缺乏社会交往,加上社会对残疾人尊重理解不够,校园人文环境和生活学习设施不完善,使得残疾学生理想和发展目标不稳定,自我价值观迷失。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及时消除残疾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发展的目标,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知识,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河南部分高校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进行调研,了解残疾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归纳出消除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办法。

三、残疾学生的心理情感特点

1.孤独感。这是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学生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担心在学校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少,不得不经常待在宿舍或教室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

2.自卑感。这是绝大多数残疾学生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学生遇到的困难比健全者多得多,如果从周围人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和理解,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另外,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上比健全者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3.敏感、自尊心强。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易情绪激动,与同学发生冲突。情绪反应强,不稳定,在许多残疾学生身上都相当突出。如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等。

4.富有同情心。残疾学生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疾人却很少交流,如肢残者和盲人之间。

四、诱发残疾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容易诱发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残疾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1.残疾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残疾学生对能够进人高校学习感到异常兴奋,认为机会难得。高校的生活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交际、沟通、处理问题等。有的残疾学生认为,在高校学习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发展,可以使自己变得自信,生活更加充实,结交许多健全人朋友,将来能更好地融人社会。绝大多数的残疾学生对进人高校学习都持一种积极、肯定的看法。但是,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担忧是,毕业后走上社会找工作还会被拒绝,被健全人瞧不起,没有人帮助自己,上高校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社会对待残疾人仍然存在偏见和歧视。

2.残疾学生在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残疾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方面基本能够自理,对生活条件要求一般不高,但对知识的学习非常渴望,比健全学生更懂得学业是决定今后生活出路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必须引起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调查结果显示,肢体残疾学生对公共体育课普遍感到不适,个别残疾程度严重的学生,如拄双拐或坐轮椅的残疾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内容和考核标准过于死板、生硬。教师应该注意到残疾学生特殊的需要,在学习上予以具体的指导。

3.残疾学生渴望高校能够建立弱势群体服务机制。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残疾学生非常渴望我国普通高校能为残病等弱势群体学生建立专门的服务机制或机构。高校可以在大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对身边需要帮助的残疾学生进行义务帮助和支持。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普遍设立有专门为残疾学生服务的部门和专门机构。

4.健全学生对残疾同学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高达95%的健全学生都非常赞成并理解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他们认为残疾学生有权利进人高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应该为残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生活上、学习上、锻炼上的便利,包括设备和设施,以方便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使用。有95%的健全学生都能够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残疾同学,能够与他们友好相处。有70%的健全同学甚至表示“愿意为残疾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也有同学说,在与残疾同学交往中,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也有一些健全学生认为不知怎样和残疾同学交往,担心残疾同学性格比较敏感,思维方式与健全人有所不同,怕伤害残疾同学的自尊心。

残疾学生身体的残疾导致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及与众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心理上比健全学生更渴望沟通、尊重及自我实现。然而,社会和高校目前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无不受其自身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等)的维持、定向、激励或强化作用。残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显现,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何针对残疾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五、消除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残疾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育者只要发现及时、教育有方、引导得当,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完善心理发展机能,消除不健康心理,走出心理困惑的误区。

1.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没有各类事故,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造成的伤残,就不会制定科学的安全作业规程和交通管理规则;没有先天愚昧及失明、失聪,就不会懂得优生优育以及近亲何以不能婚配;没有药物致盲、致聋以及其他毒病症,就不会有详细的药物检验和管理制度;没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造成的肢体残疾,就不会有预防这种疾病的“糖丸”问世,正是一部分人的残疾,才换来了更多人的躯体和心智的健全、健康,换来了秩序、科学,换来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所以,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学生的权利,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此都有明确规定。高校的残疾学生最大的担心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法和健全者竞争,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情绪不稳定,学习恒心不坚定,时常和外界发生冲突,具有反感和逃避社会的行为倾向。改变残疾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是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在正视残疾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式,从关注心灵开始,把残疾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有一个相互交流、互相沟通的团队和氛围,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满足精神的需求。

2.残疾学生的自卑程度要远远高于健全人。自卑是把双刃剑,心理学大家阿德勒提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在另一个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主动发现每一个残疾学生身上的优点,承认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价值是帮助残疾学生走出自卑的最好办法。尤其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善于抓住残疾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细小环节创设教育情境,为他们提供展现能力的舞台,鼓励他们自己走出自卑不良的心理状态。

3.为残疾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正常的心理反映,要克服或消除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高校要通过系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辅导,让残疾学生充分了解个体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过程,消除残疾学生由于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厌世感。直接和残疾学生接触的班主任和辅导教师,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残疾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不仅做到对残疾学生心理状况了如指掌,还需要经常深人残疾学生中间沟通思想,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忧所喜,找出不良心理产生或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同时,学校要结合已经建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或定点为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和咨询,帮助残疾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力争把残疾学生的不良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

4.学校要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器材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发展迅速,景色宜人,学生的各种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方便残疾学生生活、学习和锻炼的无障碍设施,运动器材还远远不够。因此,学校要继续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处处尽显对残疾学生周到细致的关爱和关心,让每一个残疾学生融人校园和班集体后,切实感受到校方和集体的温暖,使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完备的物质条件中逐渐得到缓解和排除。

5.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尽力通过策划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包括演讲会、报告会、小制作、小竞赛、户外聚会等,让残疾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感受自己的价值,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和战胜自我。举办文体活动时要注意遵循重在参与、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预防伤病的原则,掌握好运动量,不要让残疾学生再次受伤。

心理障碍论文范文第4篇

一、是否具有优质的作文起步教学,是儿童稚嫩、敏感、

纤弱心河里能否激起喜爱作文浪花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二三年级是起步作文的关键阶段。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师资质量上的问题,不少教师对学生造句的辅导,不是通俗地解释某词的意思,在学生真正理解之后,再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多角度训练,达到比较熟练运用的目的,而是在学生一知半解之时,就举出少得可怜的例句,替刚刚启动思维的学生套上一个箍,把知识局限在一个小圈圈内。当着根据一定的意思缀段或缀文时,教师所举例句上有的,学生有可能熟练运用,很快成段成文。而例句上无,缀段或缀文中所需要的,学生就会彷徨而不知所措。如无反复,就会加重一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感到“作文”难,从作文起步阶段就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七、八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因此,起步作文这一步抓不好,对学生以后的作文学习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是激发学生作文情趣的源泉,

而生硬平淡的作文教学,则是阻碍学生作文进步的丘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在逐步变化。尤其是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分化,而且兴趣广泛又不稳定。他们表现出有时特别喜爱作文学科,或者某种与写作有关的活动,有时又特别喜爱另一门学科或另外一些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数理化成绩冒尖,但语文成绩不佳,尤其是作文水平低劣,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那么,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分化,除了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变化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呢?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业务素质的强弱、教学是否生动有趣、组织教学的新颖程度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在这个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辅导的责任更为重大。其一,应采用多侧面的训练,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内涵,例如在记叙文训练中,可以分出写人训练、记事训练、写景训练、状物训练等。在写人训练中可以分出写人片断训练——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写人完篇训练——用综合方法写人、通过具体事件写人、把题材归类后从几个不同方面写人、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用对比方法写人等。在记事训练中也可以分出记事片断训练——场面描写、事件片断描写;
记事完篇训练——单一事件描写、复杂事件描写等。在写景训练中又可以分出写景片断训练——抓住景物特征写环境的一角、按观察的方位或层次描写全景、固定观察点与景物的变化、移动观察点按移动的空间顺序写景、即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等;
写景完篇训练——实景描写、虚景描写等。在状物训练中又可以进行静物的描写训练、动物的描写训练和借物抒情的训练。多侧面训练,可以避免写作教学过程的枯燥和空泛,使教学内容充实全面,使学生学来有其味难尽的感觉。其二、采用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提高写作水平。诸如到野外春游,当场进行写景训练;
课内进行限时口头作文比赛;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进行作文构思或评讲辩论;
布置对一个老师进行肖像描写;
布置记当天的某一堂课;
布置观察当天的哪一件事,并进行描写;
布置学生间相互进行肖像、个性、表现的描述;
指定学校或野外的专一景物,要求即景抒情;
指定教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其他学生当场进行描写;
布置对专一动物进行观察描写等。笔者曾运用以上这些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常常达到妙趣横生、寓教于乐而乐不可支的境地。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因此而长盛不衰。

三、在学生生活实际的园地里,充分利用教材,强化课外

阅读,以培养想象力为助动力,才有可能获取作文教学的累累

硕果

学生感到苦恼的是作文,教师感到苦恼的是作文教学。作文是学生思想、生活、思维、语言的综合反映。为什么有些学生对作文畏之如虎?关键在教师身上。首先,作文教学必须局限在学生生活实际的园地里,要写学生所熟悉且有较深理解的东西。这样,学生作文才不会味同嚼蜡,无物可写。吕叔湘曾说过,命题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这个命题又决定着学生写作的成功程度。题目出得不好,主要表现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无物可写时,只好抄书抄报。写作文无非是让学生把脑子里的东西组织起来,表达出来,如果出题强人所难,学生就会勉为其难。因此,写作教学中必须非常注意体察学生的生活,对他们所真正熟悉或者生活中肯定会出现的东西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掌握写作教学的主动权。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美感和吸引力,并通过强化课外阅读,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自觉性。众所周知,一般的说来,教材就是范文,顾名思义,范文即典范之文。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总是津津乐道,分析来、分析去,学生最后仍然无动于衷,或者毫无收获,而在如何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则考虑甚少。另外,有的教师仅仅满足于课上对课文的教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提倡、不组织,原因是怕影响课堂学习,这些同志把课外阅读与课堂语文、写作教学的关系对立起来了,忘记了教材学习、课外阅读是写作学习的宝贵源泉。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能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第三、以培养想象力作为助动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干巴巴,枯燥乏味,这正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想象力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
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艺术;
同样,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可能有大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因为发展想象力的基础是观察,所以教师应首先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留心周围的事物,处处做有心人,生活积累得多了,想象力就会逐渐丰富起来。其次,要明确,什么事情,都要亲自经历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要求写强盗的人先去做强盗,写特务的人先去叛国出卖情报,这是愚蠢和离奇的,也是做不到的。

心理障碍论文范文第5篇

一、培养集体主义,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指的是言行举止只考虑自己本人的利益,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而没有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这类学生中,有些能立志升学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他们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埋头学习,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甚至于对集体工作漠不关心,只为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着想。

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上的积极性,更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为此,我首先在全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相互关系、人们对待集体、对待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良好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一切言行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然后我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管人,同时受人管,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小李是班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优良,处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影响,班干部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但他的思想顾虑较多,不敢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对一些违纪事件未能大胆制止,事后亦不敢如实反映。我便注意指导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及时检查;
有了点滴成绩,表扬他;
出了问题,我为他承担责任。于是他主动大胆工作,不仅惜时、刻苦拼搏、成绩优秀,而且处处关心集体,为建设“团结、友爱、求实、进取”的班集体出点子,还组织团员开展活动,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影响下,全体班团干通力协作,全班同学共同拼搏,在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上,大家齐心协力、勇于进取,敢于与强手比高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学期末,该班团支部被评为三水市“先进团支部”,该班被评为年度学校“文明标兵班”。小李同学自己也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二、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保守心理,指的是希望维持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平安毕业”。

对这类学生,应采用以鼓励和激发教育为主的方法,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主的正面教育,要用“三个面向”、“四有”思想和实例开拓他们的视野,尤其是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一类学生解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达到“跳一跳,终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这对于安于现状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调动。另外,注意及时表扬。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有位姓林的男同学,头脑灵活,但数学成绩一般,进入高二学习数学劲头仍不足,一心只求毕业就可以了。有一次测验,这位同学数学得了65分,虽然在全班同学中属于中等的成绩,但比过去已有了进步。因此,我抓住这一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并在个别谈心时对他的进步,近期的投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此他学习数学的热情高了,经常钻研数学题,不懂的主动去找我弄个明白。于是我又特意赠他一本《高考数学解题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钻研,结果成绩大有提高,中段考试跃上85分,并且成绩一直维持至今,处于尖子生的行列。我知道,他是受到表扬而激发好学热情所取得的成绩。可见,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表扬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当他们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以充分发挥

三、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言谈、做事总认为别人会耻笑他;
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别人,毫无自信心。上述表现容易发生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失败的情绪体验较多,加之听到的更多是训斥和嘲讽,更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关系淡漠。

对于这类学生绝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这种爱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记得有位美国诗人曾经讲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的事迹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放下精神包袱,直起腰来,抬起头来向前走。二是要在学习中“拉”他们一把,耐心为他们补习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解题,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给他们布置作业,另外,把基础好的同学找来,向他们说明我今后的做法,要求他们配合搞好班集体,然后把基础差的同学分配和成绩好的同学共桌,以方便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同学。再者,教学中注意分层次讲授,设计不同档次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转变为“开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识地选一些题对他们提高,或巡视堂上练习时发现他们做对,就让他们在黑板上版书演示,使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消除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所得一点体会,在教学教育中取得一定成绩,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经验,争取更大的成绩。

主要参考文献:

1、《心理学》华南师大教育心理学教研究编写小组编1983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