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网络课程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03 09:0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以超媒体形式表现的、以异步学习为主的课程,它是基于Web传输的为达到某学科或领域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组织的相对完整的学习经验体系,它包括围绕特定学习目标而设计组织的学习内容、为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课程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网络课程总结【五篇】

网络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网络课程 评价模型 评价方法

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以超媒体形式表现的、以异步学习为主的课程,它是基于Web传输的为达到某学科或领域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组织的相对完整的学习经验体系,它包括围绕特定学习目标而设计组织的学习内容、为实施课程而设计的交互性学习活动、为评价课程效果而进行的测评等,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复合体[1]。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当前高等学校开展远程教育、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网络课程的质量是制约整个网络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国内外对网络课程的评价十分关注,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评价标准。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有专门的课题组进行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研制,最新公布的《网络课程评价规范》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和技术四个维度构建了评价网络课程的基本框架。而当前网络课程评价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网络课程评价方法研究。

一、网络课程典型评价模型

1.总分法及加权平均法

总分法是对评价对象按每一个影响因素给出一个评定分数,然后用所有分数的总和作为评价标准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总分法将每个因素都看成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在许多需要进行综合评价的场合,不仅应该考虑因素的性质和多少,而且应该考虑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加权平均法对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在对各个因素进行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加权平均,再用加权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显然比总分法能给出更加合理的评价结果。因此,很多网络课程评价时,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总分法和加权平均法简单易行,但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到网络课程评价中许多非量化的因素,很多评语集的语义都含有一定的模糊性,评价者在给某一指标打分时,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如果简单地将这些量化值合并,就必然会损失一些信息,导致不准确的评价结果。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为非量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对于网络课程系统来说,其评价指标大多面临“模糊”或“不确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法正是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处理方法;
评价指标具有多层次、相关性,所以通常将模糊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对各评价指标权重及模糊评判矩阵各元素值的分析,可对被评价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评估模型实用性强、可靠性高。

很多模糊评价模型中常见最大隶属原则,因此会损失部分有用的信息;
在网络学习的评价过程中,如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服务器的要求很高;
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必须满足矩阵式,它不能按网络课程与评价指标的具体情况分级。

3.基于云模型的综合评价法

云模型可以统一描述语言值中大量存在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云模型利用语言值描述的定性概念与其数值表示之间的不确定性转化模型。教育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基于云模型综合评判方法目前被一些学者引入,利用云发生器可以实现评价指标评语的定性定量转换,还可使用云模型的方法处理评价数据。

该评价系统对于评价人数较少时,使用逆向云算法会存在不可信的结论,比如专家评价网络课程时人数肯定不会很多。另外,在相似云的算法中可能会由于权重选择不当而导致相似比较值出现偏差,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高。[2]

4.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网络课程综合评价方法

网络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属性的、多层次指标体系构成的综合的评价过程,注重于对内容、资源和寓于内容之中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评价。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显然决定了评价的内容,是网络课程评价的基础。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可以使具有小样本性、不确定性及模糊性的评价结果更加合理,为网络课程的多元化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5.物元评价模型方法

物元分析是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数学科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利用物元理论可以建立一套识别“既是又非”和可变性事物的方法。该模型为网络课程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不仅能够从定性与定量两个维度使评价结果更准确、更全面,而且能体现出对评价结果的反馈,更好地优化网络课程。该方法是对网络课程评价研究的有益探索,但有待在实践中继续完善。[3]

6.神经网络方法

BP人工神经网是一种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能较为精确地模拟专家进网络课程的内容质量评价,并能较好地反映专家结论。这样可以避免专家重复劳动,并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可以借助神经网络方法进一步对网络课程其他指标进行评价,也可以将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后作为输入神经元,最终得到多个输出评价结果。如何设定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质量高的样本库,以及如何针对学生进行辅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二、关于网络课程评价方法的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1.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线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不同进行的索取型教学。通过学生自学和网络教学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在课外完成某些特定内容的教学,保证了在少学时内,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2.重视对学习方案效果的评价

目前对网络化学习方案效果的评价研究较少,通过对网络化学习效果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当从教与学的全过程看待网络化学习的效果,充分考虑到网络化学习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因此,对网络化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是较为符合当前网络化学习评价领域发展现状的研究方向。

3.评价应充分重视学生主体

从网络课程的具体实施来看,学生是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主体,可以说对主体的学习质量及效果的评价是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学生是网络课程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而且是最具资格的课程质量评价者。在这种理念支持下,学生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已成为网络课程质量的重要评价尺度。

参考文献:

[1]CELTS-22.1,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S].

网络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课程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及理论 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案例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需求?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网络远程教育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网络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无地域限制、无时空限制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网络课程则是网络远程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它把信息传递出去。要想设计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首先必须先理清以下几个与网络课程相关的概念。

一.课程与网络课程

1.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括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
“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计划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根据上述关于课程的描述,不难看出,课程不能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课程表、课件、教材,也不能等同于教学系统,它们的内涵是不同的,要把它们区别开来。

2.什么是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也可以这样描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括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源库、试题库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在内,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分工或并行运作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这种区分只是开发的需要,网络课程本身应当包括网络资源。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正如前面所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来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教育的功能主要由网络课程来实现。因此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根本保障。

在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教学规律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多媒体、手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突出课程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开放互性原则;
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原则;
技术设计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1.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结构设计、导航设计、交互设计、控制设计、反馈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等。其中,导航设计、交互设计、控制设计、反馈设计包含在界面设计中;
学习活动设计包括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最后分析评价其结果的决策过程与操作过程。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习资源的支持,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设计。

(2)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包括功能结构设计和知识结构设计。其中,功能结构设计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而知识结构设计应以有利于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的层次体系,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而进行。知识内容的组织可以是线性结构、树状结构或超媒体结构。

(3)交互设计

交互是指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人和学习资源、同伴及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它包括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人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人机”交互,由人来自主选择和控制学习的内容及进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并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另一种就是网络间的“人际”交互,表现为通过网络进行的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支持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在进行交互设计时,可以通过热字、热区、超文本链接、热物体、时间限制、事件响应、菜单等来实现。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功能模块有不同的交互实现方式,譬如在教学模块中,超文本、热字、热区等就比较常用,而在测试模块中,时间限制、事件响应就比较常用。

(4)控制设计

控制是实现交互的必要手段,是网络学习中人与学习资源、学习系统、学习环境的交互操作。控制包括学习者的控制、网络课程开发者的控制和学习过程的控制。

(5)导航控制

网络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1.1基于网络PBL教学法的特点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资源共享,且来源广泛,师生可利用互联网涉猎不同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库、教学软件等;
(2)教学时间和空间灵活,师生间可实现跨地域、跨时间沟通[5];
(3)教育对象多元化,师生共同学习分享新知识、新动态,解决问题;
(4)学生可快速获取并处理信息、交流新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5)采用多元化教育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传递文本、影像、声音、视频信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6];
(6)直观性与可模仿性强,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2基于网络PBL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与传统中药药剂学教学模式相比,基于网络PBL教学法是“以中药药剂学问题为向导”,利用网络资源信息量大、操作灵活、多项互动、交互性强、信息反馈及时高效等多种优势,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全面快速地获取知识。不仅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全新的学习资源,还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耗时长、投入精力大、获取信息不全面的缺陷。基于网络PBL教学法与实际紧密结合,提供逼真的问题情境,而中药药剂学大多数问题都与实践紧密相关,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曾接触过多种制剂,如颗粒剂、糖浆剂、片剂、丸剂等。但使用时可能会存在很多疑问,如相同药物为何制成不同剂型,糖浆剂与颗粒剂作用效果有何差异,中药注射剂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等。学生带着生活中遇到的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2基于网络PBL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网络PBL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课前准备:①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网络发给学生;
②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分析问题,组织答案。(2)课堂交流: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成果,最后教师总结补充。(3)课后总结:小组互相评价反思,记录新知识,教师点评。

2.1课前准备实施基于网络PBL教学法课前准备时,需在校园网络上建立师生共享网页[7]。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选择适合教学实施的生产案例,提前半个月在共享网页,案例需将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以实用为主,包含2~3个引导性问题,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学生上课前自行通过网络平台查找资料,互相讨论,初步找出问题答案并提出质疑。以“片剂”章节学习为例,教师将有关片剂种类、辅料、制备工艺等相关问题情境发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情境基础上总结知识点,寻找片剂相关知识,了解片剂制作流程,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汇总知识点并制作课件。此外,教师将相关多媒体课件、课后练习题、药厂设施图片及中药制剂生产相关视频上传共享,并设立知识论坛及留言板,添加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电子图书馆、知名大学教研室等辅助资源的链接。

2.2课堂交流基于网络PBL教学法在课堂具体实施时,各小组学生利用各种形式报告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总结的知识点(可采用口头讲述、图片影像展示等方式),最后利用本组制作的课件给大家讲授。教师引导讨论,师生共同总结评价,理清本章知识脉络及对重、难点的理解。对于课程中的制药操作流程,可通过照片、视频等展示给学生,使其理解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例如注射剂灌封,教师可按顺序展示灌封操作照片,或以视频形式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注射剂灌封操作及要求[8]。如此一来,学生对相关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2.3课后总结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对中药药剂学相关知识有了系统了解。为了考查学生所学,小组之间互相进行知识提问,回答内容要求有一定的条理性,有一定的深度,由教师对讨论结果作出评论,并由此引出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概括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同时教师也对自主学习与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3总结

网络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1 概述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网络信息安课程,该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并且教学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由于专业性质不同,为了使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符合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并且跟上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步伐,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探索。

 

2 网络工程专业特点

 

网络工程是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技术领域,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网络工程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乃至信息技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迅速发展并且应用广泛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网络工程专业自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在我国很多本科高校中都有开设。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网络设备的配置,深入了解网络的安全问题,具有综合性的网络管理能力,可以胜任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工作,并具备发展成为网络工程设计专家的能力[1]。以商丘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该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计算机网络课程现已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所属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校学生一二年级主要学好程序设计、网络原理、操作系统等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主要学习网络设备管理、综合布线、网络组建、网络信息安全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学习的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关注学科前沿,鼓励学生利用好实验室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网络信息安全成为我校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特色,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多年来在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一直开设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3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开设现状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信息安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我国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起点还较低,国内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技术人才奇缺。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在信息安全专业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

 

目前,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开设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学时分配上我们采用“34学时理论+18学时上机”的模式。在考核方式上采用“20%平时表现+80%理论考试”来计算总成绩。结合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不断更新教材,以求跟上时代和技术的潮流。我校先后选用吴煜煜[2]、周明全[3]、石志国[4]、袁津生[5]等人主编的教材,这样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最新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学好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程序设计能力,过硬的数学、操作系统和网络知识。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级程序设计(C、C++、Java)、计算机网络(TCP/IP)、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数据库系统。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加密与解密、公钥体系、TCP/IP协议安全、应用层安全、攻击与防御、网络站点的安全、操作系统系统与数据库的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综合性课程。理论知识涉及面广且抽象,实践问题规模难度大。这样的特点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授课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该课程在我校是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既不能像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专业课那么详尽和深入,也不能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一样成为公共选修课那样浅尝辄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最基本的原理、最常用的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解决最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成为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因此,必须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特色和我校学生水平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和学的效果都达到最优化,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目前,现有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层次上。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性不强,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信息安全课程学习的兴趣不持久,实践能力不强,而且现有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应课程的发展。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的角度来出发,我们尝试对网络信息安全课程进行改革和探索。

 

4 教学改革与探索

 

4.1 翻转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6]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参考林地公园高中的经验:一、创建教学视频。我们根据上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使用录屏软件将课件和讲课声音录制下来,然后将课件或视频通过网络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先行学习并收集好学生反馈的问题。二、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这样学生先自我学习或通过讨论来掌握知识点,结合学生反馈的问题,在课堂上再由教师主导开展关键问题的研讨,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践。该方法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徐明的论文[7]中提到,可以作为改革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来学习使用。

 

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授课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授课要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网络安全实验均在我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完成,学生上机操作并提交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采用圆桌模式分为8组,每组8位同学,能同时满足64位学生做实验。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参考袁津生[5]等教材,安排了如下实验:①VMware虚拟机与网络分析器的使用;②RSA加密算法的分析与实现;③加解密算法的分析与实现(DES、AES等);④Hash算法MD5;⑤剖析特洛伊木马;⑥使用PGP实现电子邮件安全;⑦X-SCANNER扫描工具;⑧用SSL协议实现安全的FTP数据传输。除了正常安排的16个上机学时之外,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为对网络安全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网络信息安全原理和技术的认识,提高网络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加他们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另外,工学结合,引进第二课堂,创建实训基地,争取在网络安全相关的企业和公司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合作,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我们以后也要逐步探索的教学方式之一。

 

4.3 教学方法的一些改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讲一些实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上课前提出一个问题再开始讲课。例如:假如你是一个公司新任的网络管理员,需要对某台路由器进行相应的配置,但是你不知道该路由器的enable密码,该怎么办?这样就能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主动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避免“填鸭式”教学方法,做好师生互动。另外授课要尽可能地生动、幽默。

 

课堂知识、搜索引擎、论坛和专业站点、期刊论文(CNKI),这些都是学好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搜索引擎、论坛、期刊论文等,关注前沿的信息安全领域发展动向。

 

增加先驱课程知识的讲解。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我们参考裴定一教材[8]。例如,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的内容涉及到模运算、矩阵置换等数学知识,在讲解相应的数据加密知识时一定要将涉及到的先驱课程知识讲解清楚。

 

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鼓励对网络安全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更加深入、更加专业的学习。

 

4.4 加大投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实验设施

 

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平台[9]应该以网络为基础,将网络原理、网络程序设计、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实践类等课程集成在同一平台上,采用群组动态交互式实验方法,利用共享网络墙形成公共实验载体,实现网络实验从单设备组网到不断叠加和扩展,使学生从规模化的网络中理解路由协议和网络效率。在这样的实验平台下,利用共用服务器,各个群组组成网络攻防、信息战等实际场景,根据现场不断变化的信息实时设计技术方案,灵活应对网络的动态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与调整,以培养学生高度的应变设计能力。

 

4.5 改革课时分配和考核权重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为了增加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要合理分配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的权重,在现有考核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实践成绩的权重。在考核的形式上,综合卷面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平时表现的成绩注重关注实验小组讨论的表现,个人实践的表现等。

 

5 结论

 

网络信息安全的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最新科学知识,关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前沿动态,结合课程内容,合理设计授课内容、授课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今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教学方式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也会逐步地应用到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的教学上。总之,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革和探索。

网络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224-02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如何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办校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1 体现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使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不再相互分离,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信息的存储和加工涉及计算机技术,而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则涉及通信技术。那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上应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呢?共有三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1.1 在培养目标上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目前,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社会急需大量动手能力强的网络建设及维护人员。因此,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动手能力强的网络建设者和维护者。

1.2 教学内容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因此,在选取《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时,应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

1.3 培养方式上 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必须改革旧有的学历教育所惯用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启发式教学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讨

根据高职学生关心将来就业的需要,我总是在课程的第一堂课就对学生讲明,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学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在该学期末的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中通过四级考试,获取证书。并宣布只要是通过四级考试,就可以代替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以鼓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为了能给就业增加筹码,这样就确定了学习目标。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整个一学期的教学效果极其良好。

当然,最终可以获取证书的学生能有一半就不错了,在这同时我们也不能把其他学习成绩偏差的同学放弃掉,对这部分同学首先应告诉他们平时成绩很重要,一定让他们保证能坚持上课,所以我几乎每次上课都尽量点名以作为主要的平时成绩,课后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经常鼓励他们学习,并对期中或期末考试严格要求,明确告诉他们要想取得合格成绩,只有通过学习才有可能。但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不能给予太大的压力,只要其努力了,就应肯定其成绩。我们要正确估计每个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给他制定的目标最好要符合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桃”。欲达目标控制在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如何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需求,实践教学的内容选取至关重要。所选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谭浩强主编的《计算机网络教程》,教材上对Windows NT 4.0的安装、工作站与服务器的互联及系统管理介绍的较为详细,但在上机实习时考虑到现在普遍使用Windows 2000作为网络操作系统,所以操作上以Windows 2000为主。“调制解调器的安装”与“入网设置”作为家庭上网方式被大量使用,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作为课堂讲解的主要内容之一。

3 为保证教学效果而改进课程教学的设想

由于目前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室条件有限,实践课还是以中心机房上机为主,一些必要的基本网络接入实验无法开设,只能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及应用等内容通过上机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首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同时,要根据教师的知识水平、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材的知识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比起计算机方面的其他课程,它涉及的面更广、更深。因此,我们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很狭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网络应用上,他们上网做的最多的事是QQ聊天、www浏览、网络游戏等,对网络原理、网络功能没有概念,为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

针对上网对学生的吸引,在上课的初期,可以将计算机联上因特网,让学生亲眼目睹网络中的世界、网上通信、国际互联、资源共享……在学生兴趣正浓时,以几个网络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进入网络的天地,概括出网络的定义。紧跟其后给同学们提出一连串的问题:QQ聊天的原理是什么,WWW浏览是如何实现的,E-mail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待我们去探讨、去学习。

在以后的授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生动有趣的教学。可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各种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或制作相应的课件,充分利用投影机、多媒体电脑演示,进行视听教学;
可通过实物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对那些网络连接介质及设备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紧紧与实际相联系。

上好理论课,打好基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而基本概念是抽象的,讲课时应从关联内容展开讲解,思路要清晰,内容要步步深入,对相类似的内容最好要区别讲解,并列表格总结,让学生学得容易,记得牢固。例如,可从网络概念引出通信线路、计算机互联及互联中的通信协议,从通信线路引出各种网络连接介质、设备,从协议引出OSI/RM、IPX、SPX、TCP/IP等各种不同网络的协议及网络拓扑结构等。在讲解网络连接介质及设备时,注意结合实物讲解,并让学生区别各类设备的特点、性能及同类设备的异同,并列出表格总结归纳。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安排实验操作课,保证打好理论基础,强化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讲授各种网络组成、工作原理的时候,可从粗讲到细讲,粗讲是要学生区别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与对等网的不同,细讲即是要注意讲清各种网络本身的工作原理。例如:局域网是服务器控制下的网络,所有信息的存取是依靠服务器工作的,服务器被破坏,整个网络不能正常工作;
对等网则不同,网络中各台计算机地位是平等的,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只是互取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任何一台计算机的损坏都不影响其他计算机的正常工作;
而广域网在地域连接、信息存取上与局域网不同。如此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网络的不同点。

我们建议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课与实训课安排在同一学期内开设,在上基础理论课的同时,注意安排好网络实训课程的实验操作课,强化操作训练。实验操作主要从网络安装、网络管理的维护及网络故障这几个方面着手,可根据不同网络中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方法,分别讲解,或结合起来一起讲授,或穿插讲授,总之,教师要掌握一个原则:各个网络的内容要连贯、完整,实验要有计划、有目的,实验结束后,要有实验报告及实验后的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及上机操作总是要受制于课本、课时、实验设备等因素。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创新,要使学生能够立足于社会,为社会所接受,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创新。我们可以在该课程的末期,安排适当的课时,参观我院的网络中心,了解我院校园网系统,认识并了解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HUB、网卡、网线、水晶头等各种组网设备。再有目的地联系各电脑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参观学习或参与实际操作。在毕业前,让学生到各电脑公司去实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补充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实习回校后,写实习报告及体会,使学

生真正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必须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重点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与维护的最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主的网络协议结构,初步培养在 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网络新技术的发展。该课程是一门在理论指导下,需要实际应用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实验环节,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