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选调生培训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03 10:0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调研方式采取面上、点上和案头调研相结合,以面上调研为主。面上调研主要为问卷调研,重点是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1]。问卷可分为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背景、接受教育培训、农民科技素质等现状、教育培训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选调生培训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选调生培训总结【五篇】

选调生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1泰兴市农民教育调研基本方法

调研方式采取面上、点上和案头调研相结合,以面上调研为主。面上调研主要为问卷调研,重点是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1]。问卷可分为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背景、接受教育培训、农民科技素质等现状、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6个部分,选项涉及多种类型,如单选题、限选题、多选题及数字题等,涉及的问题近40个。问卷抽样主要是依据2010年的人均纯收入为排队顺序,采用随机起点、多阶段及对称等距等抽样方式,调查对象的确定可由市抽乡、乡抽村、村抽农户等来确定。全市有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根思)、288个村、6 311户农民参加了问卷调查。经过严格的审核、校验、筛选,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 926份,占计划调整问卷数量的93.9%,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对问卷进行认真地初步整理及校验,收集到的问卷信息总体上质量较好,可较好地反映出全市不同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调研以实地综合调研为主,重点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全市各地农民教育培训政策、投入、培训机构和农民培训的开展情况。

2调研的主要内容

2.1农民基础现状分析

2.1.1农业人口受教育情况。在受调查的对象中,文化程度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上的比例为4.3%;
文化程度为高中(包括技校、中专)的比例为28.6%;
文化程度还达不到初中的比例为67.1%,其中小学程度的为5.8%,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2.0%。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数为8.5年。农村普及基础文化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2.1.2农业人口就业情况。农民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趋势明显。截至2010年11月底,调查的劳动力(男劳动力16~55岁,女劳动力16~50岁)中,有4 012人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 549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 463人,分别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3.0%、24.7%),占调查对象的67.7%;
尚有1 914人从事农业生产(占调查对象的32.3%)。

2.1.3农业人口收入情况。目前,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组成是非农收入。平均常住的受访农户人口达到2.98人,平均外出劳动力为1.20人,劳动力人数为2.51人;
受访农户的平均家庭总收入为27 827.2元,其中种养业为6 411.6元,占总数的23.04%,非农收入均值为21 415.6元,占总数的76.96%。

2.1.4农业人口科学素质情况。对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民普遍具有较低的种养水平。对于种植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化肥、良种、农药等基本知识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受访农民的回答情况为:选择“知道一些”的分别占48.5%、42.6%、46.2%;
选择“不知道”和“不太知道”的分别为7.3%、6.7%、8.1%。对于养殖业过程中最常见的疫病处理等方面的常识,受访农民的回答情况为:选择“自己食用”、“赶紧出售”、“封锁消息”和“说不清”等方式的占11.7%,从绝对量来看,仍是一个不小的规模。

2.1.5农业人口的组织化程度。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亟待进一步提高。调研中,1 132人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各种专业协会,比例仅为19.1%;
4 794人尚未参加任何专业合作组织,占80.9%。由此可见,农村中宣传、组织及普及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2.2农业人口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2.2.1农业部门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科技信息和知识来源的众多渠道中,受访的农民有87.6%选择了农业部门,说明农业科技信息在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调研结果表明:受访的农民选择报纸、电视、邻居、朋友、杂志、广播和协会的分别占42.1%、66.4%、34.5%、41.7%、13.9%。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传媒工具,其在农民中的应用普及率仅为3.2%。

2.2.2短期培训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培训方式。在受访农户中,选择“短期培训”的农户为72.1%,选择“一事一训”的农户为59.1%,选择“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农户为17.0%。其中,科技示范户及经营大户一般愿意参加学历教育及证书培训。该结果表明种养规模越大、经济发展越好、农民收入越高,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层次也越高。

2.2.3现场培训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是面对面地授课及现场实习,调查中选择的农户超过71.0%,选择听广播、看电视或多种方式学习的比例仅为30.4%;
选择光盘进行学习的农民人数已达8.3%.由此可见,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已开始走进农村千家万户。

2.2.4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是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对于养殖业、种植业及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农民的需求较为强烈。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愿意接受粮食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占69.4%;
愿意接受蔬菜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占53.4%,愿意接受特种经济作物、水果、苗木花卉、棚室生产知识培训的农户分别占23.4%、28.1%、7.8%、14.1%。表明农民具有较强的传统种植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对特种经济作物、水果种植、棚室、苗木花卉生产等的教育培训也有一定的需求。调研的农户中,选择“科学养猪”的达到67.4%,其他选项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养鸡36.3%、养牛33.1%、养羊29.5%、养鸭10.4%、水产养殖10.0%。特种养殖的比例已超过15.2%。由此可看出,传统养殖仍然在农民教育培训期望中占有主导地位。

2.2.5农民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为2~3 d。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2~3 d的最多,达到43.0%;
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为4~7 d和1 d(或1 d以内)的农户分别占28.4%和29.2%。地点选择上,接受调研的农户基本上都选择在本乡本土,愿意在本村和本乡镇参加培训的农民分别占85.0%和56.5%。结果表明,应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确定培训时间及培训形式,时间安排上最好能够灵活,应更多地组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教育培训。

2.2.6“不方便”是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第一因素。在调研的农户中,选择“不方便”的比例为58%,主要包括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校舍及条件等的“不方便”。值得注意的是,调研的农户中,选择“没人管”和“内容不切实际”比例为29.0%,但该现象却在整个泰兴市普遍存在,说明农村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另外,选择“培训费用太高”的农户占22.0%以上,说明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经济因素。

3影响因素分析

3.1文化程度

3.1.1文化程度对选择培训时间的影响。分析调研结果可知,选择培训时间为1 d以内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呈下降的趋势;
选择培训时间为7 d、15~30 d、1~3个月、3个月以上系统培训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多。

3.1.2文化程度对选择培训地点的影响。分析调研结果可知,选择在本村参加培训的农户人数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
相反,选择在乡镇、县城和城市参加培训的农户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种植业及养殖业的相关培训中,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但选择的培训内容、培训顺序及比例趋势相同。

3.1.3文化程度对内容的影响。不管被调研的农户文化程度如何,其对种植业培训内容选择的总体顺序依次为粮食、蔬菜、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室生产和苗木花卉;
养殖业培训的顺序依次为猪、鸡、羊、牛、鸭、特种养殖、水产养殖等。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其选择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选择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就越高。

3.2经济收入

3.2.1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层次和类型的影响。从调研结果看,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都表示愿意在本村参加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这样简单实用的培训方式。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选择该种培训方式的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希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越来越高,家庭年收入不到9 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等相关的培训;
家庭年收入超过13 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综合培训、管理培训及学历培训等。

3.2.2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地点的影响。不管是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如何,被调研的农户选择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地点先后顺序依次为本村、乡镇、县城和城市。

3.3区域条件

通过对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乡镇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培训要求的分析比较。就全市而言,目前农民对农村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地面积大小的限制、农业区域分工的影响及农业劳动力密集程度、对外转移的作用程度,不同地区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大体可分成3类:第1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文化教育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如泰兴、黄桥。第2类,家庭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外出务工人数相对少、对教育培训需求表现中等的地区,如滨江、珊瑚、古溪。第3类,经济收入、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耕地面积中等偏上、平均受教育年数明显偏低、群众期盼科技文化教育快速提升的地区,如元竹、分界。这为不同文化、不同收入、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按类培训提供了参考依据。

4政策和组织实施情况

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央有关文件,中央各部门和省、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的收集分析,可以看出中央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逐步深入,政策强度逐步增强。比较7年来的中央文件,可以明显看出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变化:一是政策从满足阶段性、局部工作的需要,变化为长期、全面的要求。二是政策从概括性的原则要求,变化为有具体目标和任务的明确要求。三是政策从不带资金投入的号召性要求,变化为跟着资金投入的操作性要求。中央各部门积极行动,都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而且更加重视多部门的横向联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大好局面。但行动和计划过多,内容重复,目标和任务比较分散。各地方都立足自身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不同程度地加大投入力度。主要是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针对留地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2];
针对转移农民,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工作重点明显偏向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四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但其认识、政策、投入和条件都很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尤其是到市级以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条件和能力就更显不足,迫切需要加强[3]。

5对策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应在目标上实现5个转变:一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
二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
三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
四是实现从受体型向主体型转变;
五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思想上确定4个新理念:一是确立人力资本的理念;
二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是确立创业教育的理念;
四是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任务上这里建设5支队伍:一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
二是培养优秀的村干部队伍;
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
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五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

5.1强化组织领导

5.1.1建立组织机构。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切实对培养新型农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
稳定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促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提高。

5.1.2制定发展规划。将培养新型农民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明确任务、目标及要求,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逐步建立面向市场、政府扶助、多元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4]。

5.1.3实行目标考核。将培养新型农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明确职责分工,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顺利实施。

5.1.4加快立法进程。加快对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相关的专项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组织管理,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及农民权益,推进全市农民教育培训立法的进程。

5.2加大资金投入

5.2.1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运用信贷、金融及税收等手段,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进行支持。

5.2.2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各级财政应在其经常性预算科目中纳入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可根据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投入。特别是对财政专项加大资金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

5.2.3鼓励农民自发投入。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主动投入。借鉴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的成功经验,由金融部门(如农村信用社等),为农民参加教育培训发放小额的培训贷款,担保可由财政贴息或政府提供。

5.3加强基础建设

5.3.1建设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加强师资继续教育,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5.3.2建设知识和信息传播渠道。建设中央(省)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服务平台,提高媒体资源制作和传播能力,实现快捷传播和资源共享。建设全市农民科技培训辐射平台,以“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为重点,发挥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

5.3.3开发制作优质充足的教学媒体资源。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时将各种知识和技术制作成教学媒体资源;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健康生活、生态环境、民主法制等方面的媒体资源建设,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5.4建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5.4.1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应坚决下沉工作重心,积极探索并总结培训媒体资源进村、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及实用人才进村等方式和方法。

5.4.2建立资金补贴机制。应不断扩大资金补贴的范围,对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补贴;
继续完善培训代金券的发放工作,降低收费标准等,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5.4.3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建立村级农民联系员制度,及时反映农民的需求;
利用电话热线及互联网等方式对需求动态进行了解;
定期调查农民的实际需求,并对收集的情况进行集中分析,增强教育培训的时效性。

5.4.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对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实行全程监督,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强化质量意识,真正让农民能学得会、用得上,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5.4.5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开放培训市场,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确定教育培训机构,经验丰富、工作负责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国家投资的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

6参考文献

[1] 王克务,黄龙兵,周元春,等.加快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对加快响水县农民职业培训的思考加快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J].种业导刊,2008(7):37-38.

[2] 岳素梅,王静静,朱新玉.农民工培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11(6):33-35.

选调生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重庆市农村卫生人力培训现状

1.培训内容。目前全市农村有18.75%的医生接受过包括内、外、妇、儿、口腔和预防在内的医学培训,其它培训内容按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内科、预防、外科、儿科、妇产科和口腔科。农村医务人员接受妇产科培训的比例非常低,给妇女生命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接受过护理、药剂、检验、放射和其它培训的比例均未达10%,说明农村硬件与软件条件均需大力改善。

2.培训方式与时间。临床进修是最常见的在岗培训方式,其次为学校培训、水平考试、师带徒、函授和临床指导。师带徒方式仍占22.86%。培训时间方面,40.09%被调查者参加过6-12个月培训,1-6个月短期培训占51.43%,1年以上长期培训比例较低,说明在岗期间接受学历教育的人较少。

3.培训方法。培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48.57%)、临床见习与实习(62.86%),病例分析(25.71%)和集体讨论(5.71%)相对较少,角色扮演法的使用率为零。说明培训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阶段,教、学双方对新方法有强烈抵抗情绪。

4.培训效果。认为通过培训医学知识水平有提高和明显提高的占76.2%,工作态度有转变和较大转变的占59.98%,诊断分析能力、疾病治疗能力和抢救应急能力有提高和明显提高的分别占72.15%、77.41%和82.86%,对工作满意度有所提高的占79.65%,说明参予者对培训基本满意,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工作态度改善不明显说明培训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等人文教育。

5.培训后的信息反馈。培训结束后56.25%的培训者收集一部分反馈信息,说明培训提供方仅重视培训本身而忽视通过信息反馈改进培训和对被培训者进行后续辅导与监督,因而弱化了培训效果,降低了将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的速率。同时,培训组织者忽视了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反馈,即遗漏了对教学过程的细节评价,仅靠培训效果一项考查培训总体是片面的。

二、重庆市农村卫生人力培训需求

1.培训意愿。87.53%的被调查者愿意或非常愿意参加培训,但参加培训暂停工作影响其收入。主观愿望与客观情况相背离是导致农村卫生工作者不能普遍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龄与培训意愿的关系是,年纪在20-40岁的参加培训意愿最强烈,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84.85%,40岁以上培训意愿逐渐减弱。学历与培训意愿的关系是,学历水平较高者参加培训意愿越强烈,如93.64%大专以上学历者愿意培训。

2.培训内容需求。93.6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加强全科医学教学,40.32%的要求进行中医药诊疗学习,这一需求与我国目前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方向一致。中医相对于西医而言价格便宜、疗效稳定,深受农村居民欢迎。

3.培训方式与时间需求。农村卫生人员最需要的是短期临床进修,时间在3-6个月较为适宜。调查结果显示,67.57%的被调查者培训目的是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和操作能力,32.43%是提高理论知识或获得学历,因为临床进修是最直接、最快提高医疗水平的方法,且能够在当地县医院或中心卫生院进行,减少食宿费用。而选择3-6个月则由于此一时间段基本能临床实践若干完整病例,对工作和收入影响也不太大,故今后培训应以3-6个月短期临床培训为主。

4.培训方法需求。84.43%被调查者认为临床进修是最佳方法,其次为课堂讲授(47.85%)、病例分析(22.54%),这与我国实施培训的主要方法一致。

5.培训地点需求。37.84%被调查者认为地市级以上卫生机构为最佳选择,而县级卫生机构仅有18.92%选择。这与目前该市县级卫生机构及卫生学校承担主要培训任务的做法有差异,政府应当针对这一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三、改进重庆市农村卫生人力培训工作的建议

1.确立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可分为知识型、技术型、知识与技能混合型。确定培训类型的意义在于培训目标、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以及效果测评等均有所不同。培训提供者必须明确培训目标,才能恰当激励培训师和受训者。根据培训目标,还需制定培训计划,包括长短期、大小型、不同对象培训的时间、方式、内容,须将各类培训合理配置。

2.确定培训对象,选择培训地点。选择培训对象时,必须考虑学员掌握培训内容的能力以及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应用所学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个事关效率的重要问题。确定培训对象后,应当收集所有对象的相关资料并予以归纳,如平均年资、共同特质、曾参加过的培训等,然后根据培训对象特点选择适当内容与方法。学历教育和资格培训的地点以高等医学院校为宜,临床实践则应考虑地市级以上卫生机构。

3.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既要考虑系统性、实用性,还要注意超前性。在进行全科医学培训中,除遵循培训大纲,还须加大内科、预防、妇科方面理论与技能培养。建议培训前要求被培训者用书面方式详细总结自身技术弱点、当地常见病、疑难病等,由培训者加以归类总结,培训中留出专门课时进行针对性辅导讲解或小组、集体讨论,以此实现教与学双向沟通。

4.选择培训方法。培训应当使用能够激发学员自身创造知识的方法,即自主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建议推广培训中“个体+小组+群体”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将以上方法融为一体,既照顾了知识层次较低的农村医务人员,帮助其掌握基础理论,又通过小组和集体讨论督促其开发自身潜力、总结归纳行医经验、查漏补缺,还可以让学员交换研究心得,扩展知识面,增强学员之间合作精神,培养医学人文情怀。

5.优化培训过程。培训实施过程中讲师随时征求学员意见,收集反馈信息,并根据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改变不收集意见或即使收集也不改变教学计划的做法,否则将降低学员培训意愿。

6.全面评估培训。农村医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知识和医学技术两方面,应当在培训后进行四级评估。一级评估是指课堂教学效果评估;
二级评估是培训一周后,通过考试方式考评培训知识掌握情况;
三级评估是由受训者的上一级主管考察受训者的工作行为是否得到改善;
四级评估即是从质和量两方面评估所学技能对所在单位产生何种影响。四级评估法将反馈、评估和督促合为一体,更关注的是被培训者技术提高并创造效益的结果,而非单纯课堂效果,对技术型培训尤为适用。

选调生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培训 河北省

建设新农村贵在以人为本,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了解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教育培训情况,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于2007年8月组织了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题的农户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三个方面的内容。遵循调查对象设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样本覆盖河北省11个地市,共设计选择了99个县(市、区),198个乡镇和396个行政村(每个地市选择9个县,每个县选择2个乡,每个乡选择2个村)为调查地点,调查对象为随机抽样选取的农户。按照拟定计划,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21份,其中有效问卷398份。从调查内容及被调查者的分布情况看,本次调查具有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等特点,在河北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问题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农民教育培训参与率低、培训时间短且缺乏连续性

通过对398个农民的调查,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有246人,占61.81%,其中只有52人在2004、2005、2()06连续三年参加了各种农民培训,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3.07%。就农民教育培训的天数而言,被调查者在2004、2005、 2006年所参加的培训天数为1-7天的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57.07%、51.78%和42.68%。可见,仍有许多农民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同时农民教育培训时间较短且缺乏连续性。

(二)农民教育培训渠道及培训形式相对单一

农民教育培训根据供给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政府部门、大中专院校、专业协会、龙头企业、民间培训机构等多种培训渠道。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渠道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农民职业培训与农技推广、农业科技宣传与普及。调查显示,在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中,35.77%是通过政府部门提供的培训,28.46%是通过民间培训机构,16.63%是通过专业协会,10.83%是通过大中专院校,仅有8.31%接受过龙头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课堂讲授和现场实习是较为主要的两种培训形式,分别占39.80%和37.56%,而参加过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仅占5.47%,可见这一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更受农民欢迎

目前影响农民增收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制约因素,仍然是缺乏技术和创业技能。通过对“您接受过的培训类型”问题的回答发现,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调查者中参加过培训人数的40.80%,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的占35.80%。其他依次是学历教育、管理培训、综合培训。说明农民更加希望具有一技之长,倾向于接受能够直接增加收入和便于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培训。

(四)农民教育培训效果显著

当问到“通过参加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加收入”,有41.46%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于增加收入作用明显,同时回答“有一些作用”的占54.07%,在被调查者中仅有4.47%的人认为作用不明显。同时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也能从一个侧边说明培训效果如何,在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中,对于“您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的问题,回答“比较满意或十分满意”的占54.38%,回答“一般”的占37.80%,而回答“不满意”的仅占8.54%。说明河北省的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仍有部分农民对教育培训不满意,没有达到他们的需求。

二、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培训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途径主要分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民间行为,且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在总体上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仍然相对薄弱,且各种渠道的发展状况也明显地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调查显示,43.97%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是当地缺少学校。可见,学校为主体的供给途径发展不足,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渠道。

(二)培训内容供求错位

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从总体上可分为农业技术培训和非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由于立足农业的总体设计与要求,所以各种渠道的教育培训基本围绕农业技术方面,对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三产业领域内相关职业技术的培训则相对较少,这虽然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职业分化的现实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有所差距,影响了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调查显示,35.18%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是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培训内容的供求错位已成为影响农民教育培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农民教育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受农业生产规律及农民日常作息规律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时间安排得合理与否,影响着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机会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教育培训参与率的高低。调查显示,2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时间安排得合理与否成为了限制农民教育培训有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培训费用超出农民承受能力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而部分职业技能培训价格及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却相对较高,如电焊工和车工的培训费用分别高达500元-600元和750元,技能鉴定费分别为305元和3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显示,21.36%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培训费用太高,已经超出了农民的可承受能力。

三、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

(一)教育培训目的――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

对于“你参加教育培训最主要目的”,本题限选选三项,按照第一个选择的赋3分,第二个选择的赋2分,第三个选择的赋3分,乘以各自出现的频率经加权所得分数见下图。按加权分数排序,增加

收入和技能培训比重最大,然后依次为:得到尊重、获得政策扶持、获补贴、获学历、获证书。可见农民希望通过参加教育培训来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 反映了农民急于致富的心理。

(二)教育培训内容――与所从事的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当问到“您期望哪些种植业的培训”时,回答“粮食”的占57.79%,同时需要注意的是398份调查问卷有280份回答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来源于种粮,占70.35%,可以看出农民对于种植业的培训需求与所种植的作物密切相关,粮农希望通过获取更多的关于粮食种植方面的技术来增加粮食的产量、提高粮食的品质。回答“蔬菜”的占20.35%,说明目前蔬菜生产进入了由数量扩张向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新阶段,菜农希望通过培训掌握名、优、特、新品种蔬菜的种植,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伴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农民希望通过多元化的种植达到增收的目的,比如回答“特种经济作物”的占11.56%,回答“水果”的占10.30%。

对“您期望那些养殖业方面的培训”问题,共设计了9个选项,各选项的排列顺序为:猪、鸡、羊、牛、特种养殖、水产养殖、鸭、鹅、其他。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被调查者中对于猪和鸡的养殖培训需求共占51.49%。说明农民对于大宗畜禽的培训需求更为迫切。

当问到“您期望哪些非农方面的培训”时,其中回答期望“机械、运输、建筑”这三方面职业技术培训的共占47.88%。因为机械、运输及建筑是吸纳农民工较多的行业,这也说明了农民期望通过这些培训获得更大的就业机会。回答期望“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贮藏”方面的培训共占24.05%。需要注意的是,398份问卷回答家庭主要经营活动为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有316份,占79.40%,说明农民所期望的非农方面的培训与家庭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农民希望通过农产品的深精加工培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对安排非农培训的种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受观念的制约,农民对餐饮、家电、家政、美容美发、服装、旅游、营销、通讯方面的培训需求相对较少。

(三)教育培训层次――短期培训

当问到“您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时,有47.74%的被调查农民期望接受短期培训28.14%的期望接受一事一训,愿意接受证书培训的为21.11%,而愿意接受学历教育(中专或大专以上)的仅占3.01%,而可见目前农民培训需求以短期为主,证书培训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与上一个问题相印证,对“您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问题,回答“一个月以内”的共占90.95%,回答“一个月以上”的仅占9.05%,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农民以短期培训需求为主。

(四)教育培训形式――现场实习

当问到“您喜欢的培训方式”时,回答“现场实习”的占39.80%、回答“面对面讲授”的占37.56%,调查结果表明,面授形式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其中现场实习的形式最受农民的认可,因为现场实习的针对性强,并且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电视广播、VCD学习等只能作为以上两种形式的补充。

(五)教育培训费用――100元以内

培训费用的高低是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一个直接因素。当问到“您认为可以接受的教育培训费用”时,共有97.24%的被调查农民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在100元以下,仅有2.76%的能够接100-200以内的培训,没有一个被调查者能够接受200元以上的培训费用。可见,尽管农民对于教育培训潜在需求巨大,但是现实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对自己想学习和掌握的致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资金的限制。

(六)教育培训地点――就近

对“你愿意接受培训的地点”问题,回答“本村或乡镇”的共占56.03%,在这其中选择本村的占38.44%。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本着就近的原则接受培训。因为这样培训人员可以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得农民既可以方便的接受培训同时又能节约交通费用。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河北省398位农民的调查问卷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的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机制,从而不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增加教育培训供给,进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参与率,同时缓解农民有限的收入难以支付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的情况。

(二)在农村广泛开展短期教育培训

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短期稳定性较大。短期培训是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面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深入发展,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越来越迫切,短期培训以其时效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农民求实、求知、求富的需求。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农民需要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应从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向贴近农民、适合农民和方便农民的方向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围绕农民主要经营活动和资源优势,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等的培训,进而从总体上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选调生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通过分析预选卫生士官在技能培训不同阶段的成熟度情况,采用不同领导模式的分阶段教学的方法:3教导“学会做”:边示教边模仿、同步操作、化整为零的教学模式。培训伊始,即向学员介绍培训整体安排,并说明各项操作在卫生员工作中适用范围及其意义,并采用分步分项逐步推进的方式教学。这一阶段,其对应的为指令型领导模式,教员对操作要领进行详细指导并密切监督每个预选卫生士官受训效果,强调什么时候做、做什么、怎么做等。思考“怎么做”:先示教、再回示教、接着分散练习、最后总结的传统技能教学模式。第一次培训后,预选卫生士官掌握了抽吸药液等基本操作手法,并能独立准备、检查操作用物,教员即可进行单项操作全过程连续性示教,示教后请本组动手能力较强的学员先回示教,并就操作中重点、难点问题作强调后,指导学员分散训练,最后就训练实施情况作总结。这一阶段,其对应的是教练型领导模式。教员重点指导独立完成操作全过程,在学会做时,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得更好。明确“为什么做”:先讨论、再示教、接着分散训练、最后总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经过2~3次培训后,在教新的操作项目后,组织小组学员共同讨论:已学习的操作项目,其共性的操作原则、掌握的重点。新的培训项目,其操作要点。通过讨论,让学员对将要学习的操作项目有个初步了解,并主动带着问题看教员示教。这一阶段,其对应的是支持型领导模式,教员培训学员动手能力同时,鼓励独立思考技能训练的目的及内涵,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探究“做什么”:自我巩固、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后期训练课中,鼓励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操作经验,教员则在旁协作、指导。这一阶段,教员适当进行案例启发式教学,引导学员思考针对具体情况该如何规范操作、伤员的观察要点和操作注意事项。这一阶段对应的是授权型领导模式,培养学员面对临床实际其技能应用能力。为检验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对教学计划中的8项操作以随机抽考的形式考核了每位学员1项操作。依据其操作规范性和掌握熟练度,采取Likert5分计分法评价。培训结束时对这批学员进行了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4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96.7%。172名(96.6%)学员对培训方法表示非常满意;178名(100%)学员认为教员业务精湛、率先垂范;13名(7.3%)学员希望加强临床案例讲解,提高病情判断能力。

2结果

培训结束,对全体学兵进行操作随机抽考,合格率100%,其中优秀率为8.7%,优良率为55.4%;个别操作单项优秀率达到23.3%,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表1)。

3讨论

选调生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干部培训 自主选学 评估分析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28-02

自主选学是党校等培训机构根据党组织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干部自身发展和岗位需求,提供培训内容“菜单”供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一种培训方式。由于灵活、方便、互动性强,自主选学得到了越来越多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认可,内蒙古、江苏、吉林、四川、湖南、天津等多个省区市及高校都陆续开展了干部自主选学试点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的自主选学,超过8000人报名,比预想的高出10多倍,甚至出现了“跑学要学”的踊跃局面。中央组织部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主选学是最受干部欢迎的参训方式。201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形成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规范有序、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自主选学同组织调训、在职自学,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形式。

2009年11月,根据贵州省委组织部的安排,贵州师范大学开始全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的试点工作。试点推出了《先秦诸子》、《贵州本土文化》、《干部心理调适》等多个培训专题,共有近500名省直机关干部、130多名贵州师范大学干部参加了培训学习。培训尊重干部自主选择,统筹兼顾组织需求、职位需要和干部需求,更注意与党对新时期干部的要求相结合、与本省省情相结合、与干部需求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干部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为了解实践效果,2010年8月至9月学校开展了自主选学实施调研活动,以学校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广大处科级干部、自主选学培训班校内外学员、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进行。先后召开座谈会10个、个别访谈了20余人、发放调查问卷4000余份(含开展自主选学培训期间发放的问卷)、开辟网上征求意见专栏2个。通过统计分析,得到诸多启示。

一、自主选学内容除了需强调通用培训内容外,还应突出受训主体地位的特殊行业需求。

选学虽然提出紧扣时代特点、突出区域特色、适应干部需求,但往往在总体上更注重通用培训,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领导能力、知识素养、道德品行、精神境界等,而忽略个体的特殊需求。在回收问卷中有21%的调查对象认为培训内容还需进一步立足于干部部门、岗位要求,增强针对性;
有15%的调查对象认为“选”的课题仍是在组织指定的范围内进行,自主度仍然受限,自主选学所突出的干部“自主”、自由“选择”的程度还需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参加学习的干部个体差异较大,不仅来自不同岗位、不同职级,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千差万别,而且干部出生时间从50年代到80年代,经历阅历差异大,理论学习、思想认识和实践锻炼的程度参差不齐,按班次教学很难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名额限制等原因,各参学单位只能根据所分配的专题、班次选派规定人数的干部参加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干部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度”。对于干部个体来说,由于受专题、培训时间等所限,参加自主选学与接受上级调训区别不大。因此,自主选学的完善应当丰富培训资源,拓展培训的内容,可以按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等类别分别设置可选化菜单,按照学分制建立培训要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当培训阶段属于公共课程阶段时,可将干部集中起来培训;
培训进入到专业课程阶段时,可按照不同职位类别分别编班组织培训;
培训进入到个性化课程阶段,视各门课程选修人数,既可开大班,也可设小班或专题研究小组进行培训。

二、学习形式除课堂学习外,还应拓展课外交流渠道。

培训虽然灵活运用了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训练式等教学方法,但积极讨论、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还不浓,有23%的学员希望进一步丰富培训的方法,使之更具丰富性、引导性、启发性。主要原因是培训班大多是短期性的,而学员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熟悉了解的基础,加之接触时间短,很难摆脱拘束,而且学员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培训内容的接受度相差很大,讨论很难有效展开。破解这一难题首先需要大力推进以实践为中心的体验教学,坚持将培训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转换角色让学员当老师,形成教学双方互动,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把干部现实中遇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通过学员的集思广益,开发和共享经验智慧,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沟通更自由、更放松的特点,构建提供在线咨询、在线讨论、在线考试、在线微博等沟通渠道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远程的互动交流,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三、自主选学除了采用专家教学形式外,还应增加一线工作经历的学习。

虽然培训中每一专题的任课教师都遴选了该学科专业造诣深、教学业务精的专家担任,有的课程还从校外聘请了专家,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学员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但调查结果显示,有10.3%的学员在师资问题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而这些意见和建议中,有96%的学员认为教师在结合学员的实际,引导学员运用所学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较为薄弱,因而影响了培训效果。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专家精于学术研究,大多没有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对干部队伍状况不熟悉,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等存在差别,培训很难切入人心。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多种来源的师资结构,包括政府部门高层领导、企业高管、学者专家、一线员工、普通市民等,让学员通过多层次沟通掌握社会经济的全方位情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更好结合。

自主选学是一种新的培训方式,学习平台、教学方式、教学制度等多方面都值得探索,以上分析仅仅是基于调查数据对选学内容、交流渠道、培训师资进行了初步探讨,未尽的内容还很多,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形成积极、灵活、高效、实用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其提升干部品质素养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