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京郊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培养起来,农民的健康水平还没有和城市居民同步提高,表现在缺乏健康保健知识,造成高血压、心脏病多发,职业病频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健康教育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参与;农民健康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京郊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培养起来,农民的健康水平还没有和城市居民同步提高,表现在缺乏健康保健知识,造成高血压、心脏病多发,职业病频发等等。对农民开展健康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现手段。
一、北京市海淀区农民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
1.宣传教育形式多
仅2009年1-6月,海淀区健康教育所共制作宣传品30余种,发放6000份,投入资金10万余元。发放健康知识宣传画6种4200张,结合讲座内容发放《传染病知识早知道》200本、艾滋病知识纸牌900副、健康知识折扇2种1800份、宣传折页900份、《高血压防治的误区》知识手册900份等。近3年海淀区健康教育所宣传教材发放材料汇总见表1。
2.专题培训不间断
海淀区健康教育所加强乡镇卫生院健康教育讲座师资的培训,专人负责课件的制作指导及内容的修改,在专家进村讲座的同时组织卫生院健康讲座老师到场参加讲座技巧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安排每月在乡镇卫生院开展讲座和观摩活动。活动内容以“健康知识进农家”为主线,面向村民开展知识讲座,以此带动健康咨询与服务等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各个健康促进示范村也注重村民的健康问题,村内均设有医务室,与地区医院配合,每年为适龄妇女进行健康体检,为退休老年人每2年检查一次身体,儿童计划内免疫覆盖率达100%。在全区的7个乡镇健康推进示范村均设图书阅览室,备有4种以上健康知识书籍供村民阅览。还联合村委会开办了村民学校,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二、农民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
1.李桥模式
2007年北京市卫生局选择顺义区李桥镇卫生院作为试点单位,由市健康教育所专家制定“镇村一体化”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方案,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健康技术到村,健康教育内容规范统一,并根据各村上传数据,定期分析实现一体化管理。其主要作法是:一是将全部健康档案输入计算机;二是卫生院改建了200平方米的健康教育室;三是利用农村房前屋后建立健康文化墙;四是镇卫生院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进农家活动。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2.麒麟模式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初步建立了以政府负责、政策支持、社区配合、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民健康教育新格局,并将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卫生发展计划,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经费,宣传部、爱卫办等11个成员单位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全力推进农民健康教育行动。
麒麟区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有九个结合。一是与“三村(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四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建设相结合;二是与“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三是与“卫生所”建设相结合。麒麟区在20个乡镇兴建了200个村卫生所,还统一配齐了乡村医生,并在每个卫生所设立健康宣传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到13.5万人;四是与“巾帼建功”行动相结合;五是与“青春红丝带”行动相结合;六是与“卫生乡镇”创建相结合;七是与“三讲一树”活动相结合;八是与“卫生驻乡”活动相结合;九是与“无烟学校”创建相结合。
三、当前农民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统计,我国农民人群中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仅为36.66%,健康知识及格率仅为23.10%,农民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2.0%,且农村居民年龄越大健康知识知晓率越低。北京郊区的情况也不乐观。课题组在海淀区两个乡镇6个村的调查显示:农民群众中有25.1%的人目前迫切希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希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比例也达到了40.0%,希望获得家庭保健知识比例为77.65%,希望获得健康指导的比例为57.99%。
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农村健康教育组织与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基层领导缺乏对农村健康科普教育的意义认识、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持,54.72%的基层干部认为健康讲座是卫生部门的事情。二是农村健康教育网络不健全,功能弱,人员素质不高,42.32%的农民在最近3年没有听到、看到任何街道、村集体组织的健康培训或宣传;三是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些乡镇健康教育机构甚至被合并和撤消,重治轻防、重医院、轻宣传的思想没有根本改变。
同时在健康教育培训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很少开展农民健康教育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健康教育组织单位缺乏对整个培训内容的科学设计;二是教育培训方式集中在课堂讲授和电视讲座上,方式和内容创新少,培训效果不显著;三是培训评估很少,没有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农民反映强烈的健康指导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具体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落后,培训组织差
一是农民健康教育讲座师资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课程的训练,培训理念滞后,培训方法单一。二是健康教育培训由上一级分别负责向下一级或两级培训,多以会代训形式进行,出现培训层次逐级降低、培训时间逐级缩短、培训效果逐级递减的现象。
2.教育内容老化,培训深度浅
乡镇卫生院选拔的培训对象容易受人员素质、物力、财力等条件限制,加上培训师资还有一些是非医学专业毕业,健康培训总是从头开始,难以深入提高;技术服务与健康指导人员又存在年龄偏大,职称偏低,受经验负面效应的影响较大。
3.教育方法单一,培训互动少
培训内容与需求分离,基层培训中存在重在完成指标,缺少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内容常与受训者需求相脱离,缺乏实效性、应急性和针对性,对农民的生活指导性不大。培训人数较多,受训者的参与性不好或参与程度不高,有些问题听懂了,回到家一想却不知道怎么操作。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所设计的课程必须和农民的实际生活需求相关;二是了解参加培训农民的实际想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以保证培训效果;三是在选择培训方法和沟通媒介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采用讲解的方式,应适当穿插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手段。
四、建构以社区参与为核心的新型农民健康教育体系
由于农民健康教育需求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在开展农民健康教育培训中,应按照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全员参与、内容适量的原则组织开展农民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在培训方法选择上充分考虑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成本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后综合使用,才能达到有效培训的目的。结合我院培训的经验,在农民健康教育培训中也可以推广参与式培训方法。
参与式培训是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在培训目标上,围绕着农民对于健康和文明生活的实际需求,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为目的,更关注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明水平的提高。在培训的时效性上,急用先学,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效。在培训内容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点突出。培训方法上,多种方法相结合。基础理论知识采用专题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实际操作技能采用现场演示、学员模拟、角色扮演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社区组织与服务管理职能
加强农村社区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功能,筹备建立农民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农民健康教育调查、规划与协调工作。加强与各级领导的沟通,使各级领导明确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政府工作,将其纳入当地政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学校和行政部门成为农民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发动者。
2.建立有效的农村健康教育运行平台
依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平台,整合社区基础与成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资源,优化农村健康教育网络,按社区组建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并独立或联合组建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站,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县级农村健康教育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对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站进行业务指导。
3.建立农村健康教育指导员队伍
通过借鉴国内部分省区实行的农村健康教育指导队伍和服务体系,推动京郊广大农民依靠贯穿于农民生活各个方面的专兼职的农民健康指导员来解决健康保健和文明生活难题。兼职的健康教育指导员还可以承担党和国家在基层农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和农村文明生活的推广工作,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进农村健康教育指导员队伍,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实际,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文明生活教育。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民健康教育筹资渠道
一是对农村和贫困、经济落后的地区实行财政倾斜政策,统一城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待遇,解决制约农村卫生人才发展的“瓶颈”;二是对贫困地区发展合作医疗安排一定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民健康教育项目;三是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农民健康教育。
5.开发教育培训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联合当地医学会、社会性科普组织,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社会性团体和组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组织“农村社区健康科普讲师团”,深入农村社区,为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健康科普知识。
根据农村的特点,健康教育还应重点关注农村中小学生和老年人,在农村学校和农村老年活动场所普及健康知识。开设并完善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组织人员编写适宜性教材,培养学生中的健康教育骨干,并通过学生去对父母等家人进行宣传,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同时结合农村社区老年人居多的实际情况,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举办讲座、播放录像等,让老年人获得更多的健康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142.
[2]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农村年鉴2008[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02.
[3] 周海芬.农民健康教育的“麒麟经验”[N].云南日报,2006-02-24.
[4] 俞志新,盛鲁文,张柏平,等.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64-66.
[5] 孟蕾.农民需要“健康生活指导员”[J].农村实用技术,2009,(2):12.
[6] 吴淑艳,张炎,刘枫,等.北京市农村居民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2):921-923.
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认真实施辖区健康教育工作,我院对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确保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顺利落实。
二、制定计划,落实责任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加强我辖区职工和村民的医疗卫生意识,普及健康保健知识,安排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和工作目标。并把健康教育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抓出了一定的成效。
三、广泛宣传,强化学习
1、利用责任医生、乡村医师例会和职工业务学习会议对医疗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学习,确定公共卫生办公室为职能科室,对辖区内的各种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宣教活动,提倡健康生活和健康行为,提倡戒烟少酒,减少疾病发生,保证身心健康。
2、认真组织学习健康教育工作相关文件和资料。通过认真学习和了解,大家的健康意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了解了常见疾病如春季养生、什么是手足口病、健康扶贫就诊优惠政策和防止中暑的正确方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好处等的内容及日常生活中的保健知识,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前兆有了深刻认识。学习使广大村民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四、健康宣教阵地建设概况
我院内设置专门健康宣教栏2处,led显示屏一个,二十三个村卫生室有健康宣教栏各一个。
五、村健康宣教主要作法
充分利用健康讲座,面对面个人健康咨询、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分发健康宣教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活动。形成了村卫生室以责任医生组成的慢性病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队伍。责任医生在平时下村慢病随访中在各村张贴宣传栏、出黑板报,分发健康宣传资料,面对面健康干预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六、活动总结、工作打算
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质健康;
小学生;
辽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科研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12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增强辽宁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
作者:张昕(1968~),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测量与评价。
1.前言
2006年底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曾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小学生作为此项运动开展的重要对象,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小学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重要基础时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决定着个体的成长甚至是成才,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影响着国民体质的整体水平。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是基础工程,是义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跟踪研究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有利于系统了解和检验小学体育课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效益,有利于从学生的诉求出发倡导“和谐、关爱、自由、平等”的校园氛围,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近四年辽宁省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城市与农村小学生群体,总体情况详见表1及表2。
表1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表2辽宁省小学分年级调查对象情况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平台获得近四年辽宁省小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指标测试结果。
(2)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多次分类处理,制作图表。
(3)访谈调查法
访谈围绕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活动、课余运动竞赛的组织以及体育师资、体育设施、体育经费投入情况等方面进行。访谈对象来自辽宁省教育管理部门及部分市、区体育教研员、小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和部分城市学校的小学生等。
3.结果与分析
3.1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1-6年级)
城市小学生标准、超重及过轻体重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增加,肥胖的总数增加近2个百分点,偏轻体重的小学生下降3个百分点。农村小学生标准和过轻体重的比例没有明显改变,偏轻体重比例持续明显下降,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显著增加。说明近四年城市、农村小学生的营养状况都有改善,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多的肥胖小学生,农村标准体重的小学生比城市多出6个百分点,总体上超重和肥胖的小学生均持续增加,城市已接近20%,超过50%的男女小学生身体成分状况亟待改善。(见表3)
表3辽宁省小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评价等级比较(%)
3.2 心血管系统机能(5-6年级)
小学生心血管系统机能整体上优秀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呈下降趋势,良好以上均不足70%,城市小学生不及格比例持续增加,而农村显著下降。但均超过30%的小学生心血管系统机能有待提高。农村良好以上比例的小学生多于城市,及格水平以下的小学生城市多于农村,可见整体上城市小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不及农村。(见表4)
表4 辽宁省小学生台阶指数评价等级比较(%)
3.3呼吸系统机能(5-6年级)
小学生的呼吸系统机能水平近四年有小幅提升,良好以上比例农村整体上多于城市,但农村依然有60%的小学生需要尽快提高呼吸机能,在城市则将近70%在及格及以下水平。良好的小学生比例均小幅增加,及格以下的比例小幅减少。农村超过20%的小学生呼吸系统机能不及格,在城市则超过了30%。(见表5)
表5 辽宁省小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评价等级比较(%)
3.4肌肉力量
3.4.1上肢力量(5-6年级)
近四年城市小学生优秀率提升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农村 13个百分点,及格以下的比例城市高于农村13个百分点,说明城市小学生的上肢肌肉力量与农村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尽快提高上肢力量的小学生在农村不足四分之一,在城市已经超过三分之一。(见表6)
表6辽宁省小学生握力体重指数评价等级比较(%)
3.4.2下肢爆发力(1-6年级)
下肢爆发力达到优秀、良好以上比例的小学生农村均高于城市6个百分点,及格以下比例城市又高于农村近6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小学生的下肢爆发力普遍好于城市。需要提高下肢力量的小学生在农村超过40%,在城市则将近60%。各等级近四年提升的幅度均不显著。(见表7)
表7辽宁省小学生立定跳远评价等级比较(%)
3.4.3腹肌力量(3-6年级)
近四年小学生腹肌力量达到优秀的比例城市、农村均呈上升态势,但城市低于农村6个百分点。良好以上比例农村多于城市,及格及以下比例的小学生城市和农村都呈下降态势,农村还有超过一半的小学生腹肌力量需要提高,在城市则超过了60%。(见表8)
表8 辽宁省小学生仰卧起坐评价等级比较(%)
3.5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1-6年级)
近四年小学生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状况达到优秀、良好的比例城市和农村均有所增加,及格及以下的比例农村均低于城市,农村不足30%,城市则接近40%。整体上农村小学生的柔韧性要好于城市。(见表9)
表9辽宁省小学生坐位体前屈评价等级比较(%)
3.6健康体能综合评定(1-6年级)
近四年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数整体上有所提高但不显著,农村小学生比城市总分平均高3分左右。城市男生不如女生分数高且均有所下降,女生下降幅度大于男生。农村男女小学生健康体能持续增强,男女生的差异不显著,增强的幅度也不大。(见表10)
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近四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达到优秀及良好的比例虽然持续小幅增加,总体比例在城市只有一半,在农村稍好一些刚过60%,应该说辽宁省整体上超过40%的小学生需要增强相应的体能素质。(见表11)
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近四年各城市存在较大差异,最高是铁岭地区,最低是朝阳地区,相差10分左右。各城市小学生健康体能变化的情况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提升幅度最大的是辽阳和丹东地区,沈阳、大连、锦州、阜新、铁岭、朝阳地区有小幅提升;
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鞍山、盘锦地区,抚顺、本溪、营口和葫芦岛地区也有小幅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12)
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各农村地区最高的阜新地区达到了80分,最低的是抚顺地区,相差不足6分,并且整体上均高于城市。近四年各农村地区小学生健康体能变化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提升幅度最大的是葫芦岛和铁岭地区,沈阳、大连、抚顺、本溪、阜新、盘锦及丹东地区都有小幅提升;
本溪、营口、锦州和辽阳地区仅有小幅下降。(见表13)
近四年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总体评价优秀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丹东地区,增长15%以上。良好以上水平下降最多的是鞍山地区,累计减少12%,不及格水平最多的也是鞍山地区。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较多的是鞍山、抚顺、营口及朝阳地区,均超过50%以上。(见表14)
表10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比较
表11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比较(%)
表12辽宁省各城市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比较(城市)
表13辽宁省各城市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比较(农村)
表14辽宁省各城市小学生总体评价等级比较
4.结论
辽宁省小学生近四年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超重和肥胖小学生的比例持续增加;
小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呈下降趋势,但呼吸系统机能、肌肉力量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状况均有所提升。小学生呼吸系统机能最差,仍有70%的小学生需要尽快提升,腹肌力量和下肢力量相对不良,分别存在60% 和50%的不良人群。辽宁省各地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尽相同且变化不均衡,总体上城市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比农村地区差,仅处在及格水平。近四年辽宁省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和提高的幅度较小,整体仍处在及格线附近。
5.建议
5.1让家庭体育成为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原动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完善,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体育教育对于小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都有益处。实施家庭体育教育可以为小学生持续稳定地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为学校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家长的体育观念的提升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比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影响和机会。在适时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及其与学习的关系方面家长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体育教育效果。因此,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和延续,更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
5.2让快乐体育成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注意不稳定,意志品质发展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学习的主要动机在于是否有趣。小学体育教学应将锻炼和娱乐结合起来,以游戏为主,以自主锻炼和习惯养成相结合为宜,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上设置一些体育比赛的氛围,给他们一个参与和感受的空间,让小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感受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喜悦。只有小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后,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养成自觉、自愿运动的习惯。只有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寻找乐趣,才能有利于体质健康和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
[2]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1)
[3]赵郭侠.论建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12)
[4]柴葳.2007亮点:阳光体育进学校,素质教育突破口[N].中国教育报.2006(12)
[5]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导体系(试行),
[6]李鸿江等.阳光体育总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心理健康;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04-04
农村初中生相对于城市初中生而言,不仅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还主要涉及到师资、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农村初中生与留守初中生有所不同,唐为凤[1]认为,留守初中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或半年以上,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交由父母单方或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等抚养,或独自在家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13~16岁)。曾红[2]等人认为,留守初中生是指留守儿童中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16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
而农村初中生的概念比留守初中生的概念要广,还包括父母双方与其子女在同一区域的农村学生。故我们将农村初中生定义为:年龄在13~16周岁之间,且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其子女同在或不在同一地的学生,他们均可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总体现状
以农村初中生和心理健康并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找到57篇有关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22篇)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类(19篇)是采用理论研究分析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第三类(2篇)是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对比研究;
第四类(14篇)是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表1 2003~2012十年间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量与累积文献量
单位:篇
年代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文献数量 0 2 4 2 4 8 10 5 10 12
调查研究 0 1 2 1 1 3 4 2 3 4
理论研究 0 1 1 1 2 3 3 1 2 5
对比研究 0 0 0 0 0 0 0 0 1 2
关系研究 0 0 1 0 1 2 3 2 4 1
累积数量 0 2 6 8 12 20 30 35 45 57
从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文献中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研究、理论探究与关系研究三个方面,研究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在2011~2012期间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且多集中于对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如个性、自我、情绪,与外在因素的研究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但将其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研究方法、量表使用、实证及理论探讨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并对这一群体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但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使用、对比研究和相关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其进行测量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测量工具。一些实证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选择上还不够全面,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略多。纵观心理健康本身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整合之道,心理健康学之所以能生力犹存,除了得益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研究手段、方法的不断完善,还在于它吸取了各学派之长。国内学者从2004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介入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试图说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为了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与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整合,如周瑞兰等[3]采用SCL-90和自设问卷对农村156名辍学者及435名未辍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辍学组总分与未辍学组差异有显著性,农村中学生辍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李松[4]采用自编家庭客观环境问卷和主要抚养人教养态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1049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客观家庭环境和主观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双亲均外出家庭的主观家庭环境好于其他家庭类型,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母亲和子女留守家庭主观家庭环境差,子女心理问题多。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调查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李长庚、罗润生等[5]利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姬成伟、韩江涛等[6]应用SCL-90,对太原市95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年级差。王翠萍等[7]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得分高低首先是学习发展,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上述研究表明,研究者主要借助问卷调查来分析其获得的数据,从而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其研究结果,但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量表使用上存在多样化,而且调查对象偏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尽管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人际、焦虑、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中国期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学者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文献达到19篇。基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农村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故有必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以为有针对性开展农村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蒙宗卿等[8]2004年从应试教育与学生生理、心理不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继而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相关事实材料的背景,冯万奎等[9]指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易冲动、学业懒散及容易情绪化。王桂娟、陈桂霞[10]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现象指出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学习懒散、安逸思想盛行、人际交往困难等,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年,姚慧娟[11]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足,探究了盐城农村初中生存在情绪、情感类问题,意志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等。
2005年,王小华等[12]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耐挫力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焦虑等方面。颜以玲[13]认为农村初中生存在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然而,传统的理论研究仅仅是突出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从教育角度来进行阐述。基于此,同年,武存金[14]分析了留守初中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即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并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方法上进行了阐述。
基于上面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及其负性情绪上。研究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已有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研究结果;
(2)初中生身心角度;
(3)已报道的相关事实材料;
(4)素质教育及教育方法。这些理论分析仅局限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复罗列,并没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作深层次分析。
(三)农村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基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同一区域或跨区域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极有价值,部分研究者已着手进行研究并认真疏理。
曹静[15]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陕西省城乡初中生各27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果:在心理弹性的城乡对比中,农村初中生在家庭高期望值和自我觉察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这反映了农村初中生可能因为面临较为匿乏的外界资源,被家庭寄予更高的期望,自我觉察水平更高;
农村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总分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初中生,说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症状显著少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景英、任红岩[16]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查,在山东省随机抽取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与菏泽市的城乡初中年级学生共计1804名,其中农村初中生各项症状(除躯体化、敌对、总症状指数外)均高于城市初中生。
从表1可以发现,十年间只有两年有研究者进行了关于农村初中生城乡对比的实证研究,而且文献数量偏低,仅占累积文献量的3.5%,实施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与山东省。目前,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仍然远远不足。
(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依据表1数据可以得出,十年来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赵荣、罗新坚[17]采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乐清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正相关;
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
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刘志强[18]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V-CV)》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和淮滨县选取3所农村初级中学共计30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
(1)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硬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亲的文化程度与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显著相关;
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软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子关系对自责倾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母子关系对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心理健康量表总分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对冲动倾向的预测作用非常强。
梅少林、曾长佑[19]采用SCL-90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农村中学共311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客观支持有明显相关,与主观支持无明显相关,与利用度有明显相关。
以下研究开始从农村初中生的外部相关转向研究学生的内在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谢传送[20]2011年采用加藤厚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和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五所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共81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川东北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2012年,冯翠仙[21]采用孤独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山西省晋中市两所农村中学的40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后得出,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是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到其生活事件再到社会支持,这种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相关研究跨度不断增大;
从近年来看,有研究者基于其内在关系上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目前没有人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
(五)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工具主要集中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由Derogatis等在20世纪70年代编制,在国外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基于我国心理工作的深入研究,现该表被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但因SCL-90量表主要适合于测查可能有心理障碍的人,并不适合比较正常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外,关于测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还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等。基于中国文化结构背景与西方不同,这些量表被国内学者引用后会有其局限性。
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多维度来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但总体而言,各年度文献量分布不均。
另外,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量表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不足。如姬成伟、韩江涛[22]仅仅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所获得的数据来分析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这一结果明显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当然,也有研究者基于多角度来研究其相关性,但相关研究缺乏内外结合的关系研究。此外,很多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在量表的使用上没有统一标准;
理论探析方面很少采用个案研究、访谈法与观察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强;
对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文献也非常少。
三、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未来研究思路
(1)规范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合,逐步完善其量表标准。
(2)拓展其研究内容,将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关系融合研究。
(3)跨地区进行比较,同时需要兼顾其样本的可
靠性。
(4)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量与质的研究。
(5)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为凤.农村留守初中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以安徽省志远初级中学为例[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曾红,黄文庚等.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4):432.
[3]周瑞兰,田玉娟等.农村初中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17-318.
[4]李松.农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学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6.
[5]李长庚,罗润生等.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9(1):115-118.
[6][22]姬成伟,韩江涛等.太原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8-730.
[7]王翠萍,任庭苇.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79-81.
[8]蒙宗卿,潘岐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86-188.
[9]冯万奎等.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校长阅刊,2006:91.
[10]王桂娟,陈桂霞.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40.
[11]姚慧娟.盐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王小华,马玉龙.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心声,2009:68.
[13]颜以玲.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J].学苑教育,2012:95.
[14]武存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2:111.
[15]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景英,任红岩.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17]赵荣,罗新坚.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4):199-201.
[18]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9]梅少林,曾长佑.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8):626-627.
[20]谢传送,李晓驷.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37-439.
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染病 防病知识 健康教育
目前,传染性疾病仍然是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的常见疾病,为贯彻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项目工程”精神,帮助提高农村居民卫生知识水平,增强防病意识,提高健康水平,笔者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4种重要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教育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共完成对600名农村居民的调查,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病种: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肺结核、乙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艾滋病4种传染病为调查病种。
调查项目: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患病表现、预防措施、健康教育需求四方面。
调查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以定西市安定区口镇农村、集贸市场18~65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由调查员根据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面对面问答调查。共发放问卷612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
评价方法:①对4种传染性疾病防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对传播途径、患病表现、预防措施等三个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对传播途径:分准确回答、部分知晓、完全不知晓三种情况。对患病表现:分主要表现知晓、个别症状知晓、完全不知晓三种情况。对预防措施:分基本知晓、部分知晓、完全不知晓三种情况。②健康教育:分需求和不需求两种情况。
资料处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统计得出,600名农村居民对传播途径的准确回答率由高到低分别是:细菌性痢疾(95.0%)、肺结核(56.7%)、乙型病毒性肝炎((37.3%)艾滋病(29.0%);
对预防措施的基本知晓率由高到低分别是:细菌性痢疾(70.0%)、肺结核(53.0%)、乙型病毒性肝炎((41.0%)艾滋病(23.0%);
对防病知识健康教育需求次序依次为:乙型病毒性肝炎(97.7%)、肺结核(90.3%)、艾滋病(74.0%)、细菌性痢疾(71.0%)。见表1。
讨 论
传染性疾病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敌人之一,掌握其传播特点及预防措施是人类战胜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经过各级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国广大农村居民对传染病防病知识的掌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有了很大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仍然任重而道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干预能力相当有限,传染性疾病仍然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存。掌握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知识,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次调查发现,人们对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防病知识相对丰富,基本掌握其预防措施的超过一半。而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知识则相对贫乏。但总体而言,能够准确回答疾病的传播途径、患病后主要表现、预防措施的人群比例则偏低。
传染病防病知识健康教育需求大,即使对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的防病知识健康教育需求仍达71%。对乙型病毒性肝炎防病知识健康教育需求竟高达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