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03 10:1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1构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哈工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独立承担软件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组织和管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五篇】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1构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

哈工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独立承担软件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组织和管理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具有较丰富的、与国际接轨的学习训练经历,工程实践经验,企业经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品行优良,身心健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级人才,为进一步成为软件产业领军人物(高层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向企业,综合考虑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根据学科专业方向的设置,按照“模块化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相结合,体现国际化与工业化特色”的原则,我们制订了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如表1所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针对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对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模块划分,横向构造“6个能力层面”;
纵向根据专业方向划分为多个能力域,形成多个能力培养模块。软件工程硕士的专业方向应紧跟行业需求,灵活设置。近几年,哈工大软件学院先后设置了网络与信息安全、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与软件、物联网工程和移动互联等专业方向。在专业要求方面,全日制学生必须修满32学分;
在职学生必须修满35学分。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2~4年,在校学习1年,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参加企业实训3周;
实习基地实习1年,结合企业项目,完成学位论文。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导师分别指导项目开发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训交叉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

2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国际化、工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构建3支师资队伍,每支队伍30人左右。建立以工业型师资为核心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形成工业型专职教师、校内及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实现国际化、工业化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第一支是以工业型师资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这些专职教师多数来自工业界、国外著名大学或国内外IT企业等。其中除任课教师外,还设若干专职实验教师岗位。实验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教学,包括实验设计与指导、上机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师还负责TA(实验辅导教师)的培训及管理工作。第二支队伍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管理学院认证并聘请的校内兼职教师组成。他们主要负责软件学院的基础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管理系列课程的教学任务。第三支队伍由来自国外高校或国内外知名IT企业兼职教师构成。他们来自行业前沿,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人才培养经验,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需求。他们在承担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类、软件工具平台类的课程部分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双导师制的企业导师,在研究生的工业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的指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工业型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兼职基础型教师为辅、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可以满足软件工程硕士国际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3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实践教学

建立完善的工业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工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质量保证体系、工业化教学方式、技能实验与大作业、综合设计与企业实训、工业实习与学位论文、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将“工业化,个性化,精英式”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软件工程硕士第1学年寒假要到企业参加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由学院统一带队组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期间接受企业培训,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指定的项目。通过强化训练,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项目开发流程,学习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技术上的差距,对后续学习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第2学年,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并根据实习期间的实践工作内容撰写学位论文。对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具有实用性且必须包含一定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要有一定的先进性,要能表现出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2年至今,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实习管理制度,在国内外建立工业实习基地70余个,实际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达200余家。工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效保证了工业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加强与企业界的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工业实习质量和加强工业实习管理,学院定期举办“工业化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高级研讨会”,与企业界人士研究和探讨工业化人才培养中的合作问题,企业参与意识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与国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通过对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特点及成长规律的研究,我们对软件学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开展了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合作形态、组织方式、国际文化交流等层面的前瞻性研究,率先提出并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多国联合办学、多学科交叉渗透、多国文化融合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国际化联合教育模式。哈工大软件学院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美国Embry-Riddle大学、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日本会津大学等合作,采用哈工大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MSE)+合作方硕士学位(X)的“MSE+X”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共分4个学期。第1学期,学生在各自学校学习;
第2学期,外国学生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工大学生合班学习;
第3学期,中外学生一起去合作方学校学习;
第4学期,学生自选在国内、外企业实习、撰写学位论文、答辩毕业,哈工大与国外大学分别颁发硕士学位证书。跨国联合培养班的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教学,实行三导师制,由国内、国外大学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为加强交流,每年举办一次“中欧软件工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高校教师、企业界朋友在一起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国际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多国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实现了国际化与工业化办学理念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的跨国联合培养模式及实践,面向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与工业实习,国际化师资与专家队伍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及跨文化的融合等目标。

5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借鉴

欧美教学质量保证的成功经验,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完善且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工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各个培养环节上严把质量关,把规定、培训、预防、跟踪、反馈、控制等质量保证活动渗透到教学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检查,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提高软件工程硕士的指导质量,学院成立了若干个指导教师组,每个指导教师组负责一个专业方向的硕士指导,设组长1人,负责本组指导教师的组织和督导。每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每年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人。学院组织专家组审核学位论文。只有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学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另外,硕士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论文等环节也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过程管理,这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6成果与特色

在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哈工大软件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面向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有自身特色、符合国际化标准、满足软件企业需求的工业化人才培养计划。(2)创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
实现“跨学科融合,双边对等招生,联合培养,融合文化”的“MSE+X”软件工程硕士跨国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环境。(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机制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课程考核累加计分制等教学管理新制度。(4)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级软件人才。

7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会给软件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 软件企业中的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中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主力,企业的发展、项目的开发、项目的管理及对开发成本的控制都由这几个主力来担当,这导致企业的发展及生存全都压在主力上,风险高。

(2) 软件人才缺乏“实战”训练。软件人才无法围绕软件工程的相关过程开展工作,导致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难以按一种好的模式、好的机制展开,在关键问题上的处理能力不强,使得软件项目的失败风险不断提高。

(3) 软件企业中的软件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不平衡,在项目开发和管理中表现出无预算性、无预见性、无文档指导性、随意性强,往往导致软件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过高,影响了软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关系到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如何培养社会急需的软件人才,已成为关注中国软件业的人士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还有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不清,致使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模式及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计划的执行缺乏灵活性、层次性和实用性。最终导致学生个性在专业方向上得不到发展,可塑性较差。

(2) 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企业现实的需求。软件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及需求息息相关。而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沿用老一套的培养模式,使得许多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过多过泛的基础教育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严重失衡,实践教育的不同步性导致了多数人才只能“纸上谈兵”,最终表现出来就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远远跟不上企业现实的需求。

(3) 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以“实训应用兼顾理论指导”为向导。在培养模式中,往往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分强调理论,教师授课过程中无法营造一个好的实际工程项目环境,教师授课就会枯燥无味,而学生在脱离了对实际项目的参与后,要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相关理论就会更加吃力,失去学习兴趣后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导致另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主要强调简单的开发应用――表面化实训,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是掌握了如何实现系统的某部分功能,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只能编写代码而缺乏理论指导,致使其发展空间有限。

(4) 缺乏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现行各地方高校的教育体制比较落后,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学计划的执行死板硬套,各门课独自设立实践教学,缺乏综合的实践教学,忽略了指导学生理性地将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有机揉合在一起,学生缺乏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致使学生仅仅专著于某一门课程的实践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虽有毕业实习,也往往表于形式化,未能真正锻炼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得从头再学习。

2结合实际,提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肇庆学院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改革体现了“新形势下的软件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并应符合肇庆学院提出的“口径宽、基础实、适应广、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1) 理论教学为辅,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 突出学科平台关键课程,模块化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按需的个性化发展;

(3) 增设综合应用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

3.1推进改革软件人才教育理念和模式

地方性高校的很多学生底子比较薄,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程序设计的语言语法、函数库、数据类型等,但许多学生都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用处,无法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学习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但却无法使用前期所学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
学习了数据库系统原理和软件工程,却不能通过需求分析开发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简易MIS。若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际应用只是单独过程性结合起来,课程没有预留出综合性应用实践教育的时间段,始终依然无法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推进改革软件人才教育理念和模式主要是通过参考、修订和引进软件业发达国家对软件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采用以链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在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程时介绍项目实现的每个步骤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在整个学习阶段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模块。在学习计算机语言阶段,掌握相关的语法、函数后,以案例的某一简单功能为参照,让学生用对应的计算机语言设计实现,既巩固了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再附加大量程序设计题目,让学生通过大量编写程序来提高动手能力。在学习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也结合学生早已熟知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用相应知识完成对应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最后,在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等高年级课程中,让学生按照相关的理论指导,完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文档等文档的编写。在链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每一个阶段能得到相应实践能力的锻炼,都可以看到实践成果,感受到成就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都得以提高,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探讨相互竞争的意识。

3.2合理利用校园资源,创建实践教学环境

高等院校中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可用的资源是专业实验室和校园网络。

专业的实验室是培养专业人才所必需配备的硬件设施,为了配合链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建设对应的专业实验室是必不可缺的步骤。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实验室来实施项目案例教学,演示案例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及方法;
学生也需要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和学习;
同时专业实验室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式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校园网络,构建一个有利于讨论、交流经验的平台,同时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在线获取学习任务、提交学习作业的教学平台。教师通过校园网络随时随地公布相应的学习要求和作业要求,学生能方便、快捷地通过这个环境获取相应的信息,还可以在线提交课程作业,并可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参与,更能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例如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在线公布大量的题目,让学生可在线提交所编写的程序并反馈一定的信息,这个过程中可不断更新任务要求,还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网络和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打破了教师受时间、地理位置和实验室的分配利用而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的约束,是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辅助环境,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3.3应用为主,设置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为指导,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地方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规划和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和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变化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和要求,通过设置多个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按需修整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所长的个性化发展。

(1) 合理设置基础课程模块,突出核心基础

在软件工程领域,最新、先进的软件技术文档、技术文献、发展研究等都是英文撰写的资料;
操作系统等系统的核心代码的相关注释、变量、函数名等都是用英文命名的;
合资、外资公司中的软件工程人员所使用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因此,能否掌握及应用好英语这门语言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交流等方式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
并在第二学期开始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专业英语训练,将英语融入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巩固和不断提高的目的,为学生动手编写英文程序代码、查阅英文技术文献、文档扫除语言障碍。

软件工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高等数学、离散数学、面向计算机的数理逻辑的学习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专业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图形学等)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2) 合理设置专业入门基础课程,以引导为主

能否激发起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合理设置新生入学阶段的专业入门基础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计算机导论为主,应以设置类型多样、专业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讲座或新生研讨课为辅,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最基本的概念后,通过生动有趣的讲座获得更广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更容易进入专业领域;
另一方面,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使学生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道自己的专业需求,有利于学生在本专业的个性化发展。

(3) 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以应用为主

专业核心课程关系到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人才的质量,针对计算机学科的需要,应设置以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为核心的软件系统类课程;
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为核心的软件实现类课程;
设置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结构为核心的软件工程类课程;
设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项目开发为核心的软件设计及实现类的实践类课程,有利于将一系列的核心课程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综合应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核心课程的支持,为下一步的专业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突出个性化发展

结合时代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例如:设置软件应用类课程(如、J2EE、基于Web的网络程序设计、嵌入式软件技术等);
设置信息系统课程模块(如管理信息系统、数字企业、网络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基础、系统集成等);
设置软件过程模块课程(如UML、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过程管理、交互式软件开发等);
设置网络应用类课程(如C++/C##/Java网络游戏程序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网络数字媒体设计、Flash应用开发等)。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让学生可按需选修相应课程体系,有利于其发挥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个性化发展。

4结束语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的校企联合,有利于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企业输送满足其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的实施,改善在校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其职业生涯中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费宁,陈春玲,宗平. 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8,(14):9-11.

[2] 罗代忠. 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08):121-122.

[3] 林丕源,刘才兴,张明武,徐建民.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45-247,254.

[4] 徐建民,林丕源,孟晓飞.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浅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335-337.

Reflection on th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atter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Bai Wei-Hua, Li-Jian, Zhu Jia-Xian

(Dep. of Computer Sci of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22403

作者简介:许永昌(1976-),男,山东安丘人,硕士,山东英才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0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应届类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型任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锻炼机会。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毕业设计, 提高学生软件类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中的软件开发过程,抓好高校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与监控, 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软件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实施合适的软件设计具有重的指导意义。

1毕业设计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历层次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将总结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成果,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职院校软件相关专业组织毕业设计应该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要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即将毕业离校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毕业设计无疑是计算机软件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等有机结合的途径之一。

通过毕业设计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1)实践软件工程的相关原理能力。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课题小组从接到开发任务到提交产品和文档的过程,其中涉及到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程序打包、编写文档等软件工程具体的各个方面。经过锻炼,学生们对软件工程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会大大加深。

(2)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在毕业设计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平时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中碰不到的困难和挑战, 而克服这些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软件技术和心理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

(3)团结协作的意识、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这一过程,学生就会产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2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思想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用系统化、规范化、数量化等工程原则和方法去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的学科,包括两方面内容: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其中,软件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和软件工程环境,软件项目管理包括软件度量、项目估算、进度控制、人员组织、配置管理、项目计划。

3高职类学生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以分析、解决工程、科研、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选题的盲目性

只是把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大学生活的必经环节, 纯粹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去做毕业设计, 造成选题的盲目性、有的选题则是陈旧。

3.2可行性分析与需求分析重视程度不够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后,几乎不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就立即投入到整个系统的设计中, 一旦遇到了与实际不符的地方, 又重新返回, 对已经做好的设计进行修改。最终导致设计的系统杂乱无章, 甚至到了最后只能马马虎虎地仓促交工。

3.3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文档不够正规,不够完备

完整的设计不仅包括所完成的可操作的系统,一般的操作帮助,还包括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个文档等一些文字的东西,比如解释清晰、内容全面的数据字典和使用手册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用户会感到使用起来不方便,觉得难于操作。

3.4模糊的评价标准

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精确细致的评价体系。

这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并且使学生没有真正得到必要的锻炼。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个软件过程框架,这个框架主要从需求、测试、集成这3个方面给出工作要点和规范。

4利用软件工程学思想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本身是个工程,要用工程的方法去处理。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按软件工程学思想展开工作。

图1软件生命周期与毕业设计各阶段之间的映射

4.1以可行性研究指导选题目

可行性研究,应该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三个方面去研究,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过程中,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开发创新的能力。选题原则上,可以参考以下几点:①毕业设计的课题应该能使计算机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深化,也就是说,毕业设计应尽可能包括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综合运用,并且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训练;
②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 保证课题的完成质量;
③课题要适合于各个模块独立进行,并便于最后统一调试;
④课题规模应大小适合,难易程度适中。

4.2需求分析是关键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 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系统分析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获取用户需求,对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其中要实现系统的功能。对需求划分优先等级,找出核心需求和重要需求,以保证系统构建的正确性。

在进行软件类毕业设计时,为了保证需求获取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让项目组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用户需求的获取的工作中来,发挥集体的能力,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最终的确认。

4.3规范设计过程

需求分析完成后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系统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深入每个函数内部,以伪代码或注释的形式实现整个函数,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

从系统设计开始,学生要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画出DFD图,对输入、输出数据流进行详细的说明,建立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数据字典,根据DFD 图设计出模块结构图。

4.4重视文档写作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软件文档的思想,记载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完成了哪些设计,下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及技术手段,这样,把文档作为整个设计的指挥棒,使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

4.5重视测试工作、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软件测试工作也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应用效果和测试数据,毕业设计的成效就可一目了然。

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是最后一个阶段,要求学生回顾设计过程,总结劳动成果,这时学生就会对软件开发及必须经历的几个步骤都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进行系统的总结,写出毕业论文。

5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的练习,不仅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有效地设置软、硬件的毕业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流行技术、工具的差距,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必须达到培养学生以下方面能力的目的。

5.1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选题的逻辑重心和学术思路,能够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进行处理,具有严谨的理论思辨过程,以锻炼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学术探讨价值。

5.2书写和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和做科研开发工作一样,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毕业设计期间,尽可能多地阅读文献资料是很重要的,毕业设计大多数是技术开发型的,其论文的主体部分应包括:总体设计、模块划分、算法描述、编程模型、数据结构、实现技术、实例测试及性能分析。这些内容根据任务所处的阶段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5.3创新能力

提出创新要求后,带领学生认真复习或补学过去没学过、没有学好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孕育出一些新的思路,将毕业设计推上一个新台阶的方式,与为每个人专门分配某一特定的作业来锻炼学生基本技能的方式相比,更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5.4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通过集体活动和成员沟通培养成员的团体情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毕业设计将一个学生从入学初到毕业前的软件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链接成线,实现了课程的真正衔接,也使学生在毕业前对软件方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与总结,达到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毕业设计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6结束语

软件工程作为软件开发工程化、规范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将其应用到毕业设计中之后,学生在软件设计的文档书写规范化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将软件工程应用于毕业设计中不仅仅完成了一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且将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软件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链接成线,完成了前导后续课程的真正衔接,也使学生在毕业前对软件方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与总结,因此,软件工程学在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马冬来,宋雨,刘海龙.软件工程思想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李国彬,沈淑清.浅谈软件工程学在软件类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7(6).

[3]张文静,卢海霞,杨捧.软件工程思想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4).

[4]洪月华.毕业设计中软件工程的应用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3).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师型;
软件工程专业;
应用型人才;
转型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质量保证和项目管理等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软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1],成为适应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的专业队伍,即“双师型”教师。国内学者从高等工科教育、高校转型、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简文彬提出“先期介入式”、企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法[3]。张应语和王磊从“双师素质培养”“双师结构改善”和“组合教学团队”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4]。蔡海云和熊匡汉以行动学习为理论,探讨制度支撑、专业引导、平台打造、自我提升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举措[5]。王辉认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思路,应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法律制度、考评机制、校内外互聘机制和教师队伍保障机制[6]。王少怀、刘羽和黄培明等将“双师型”专业教师建设的对策归纳为建立考核机制、提高待遇、专兼结合、搭建校企科技合作平台[7]。杨琳琳认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建设路径,应走加强指导、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校企共建专业和课程的路径[8]。刘彦峰、李梅梅和周春生等提出转变观念、完善“双师型”教师规章制度、构建专兼职师资、加大培养力度等举措,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9]。目前已有侧重于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但涉及到以软件工程专业为背景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仍较少。本文从地方经济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角度和教研室层次,阐述软件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内涵,提出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多种策略,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辨析

伴随着地方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9],同时,软件行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如要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承担软件测试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项目管理员、系统架构师、系统需求分析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多种岗位角色;
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以笔者所在德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如下专业素养:针对具体软件项目,能够撰写可行性方案;
针对用户需求或者变化的需求,能够采用专业知识进行描述和管理;
熟练地阅读项目需求分析报告,选择合适软件架构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
熟练掌握编译和测试工具,编写代码实现项目功能,能够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项目质量检测;
针对整个项目,能够理解实施的过程和人员分工与组织;
能够根据自己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如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库应用开发等课程。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必然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当然,讲授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师可以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这部分教师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贡献度低于专业授课教师;
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基础,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如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虽然这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为主,其相应实验或实践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这部分教师可以不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笔者所指“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主要是专业核心知识,如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等,学生可以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软件项目遇到的工程问题,同时,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对学生毕业后向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大数据应用等工作角色发展打下基础,更好符合地方软件行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须具备相应的“优质理论教学”和“优质实践教学”,其内涵应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对学生职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界定[9],不应以教师拥有“双证书”来界定。一般来说,高校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是强项,但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并不代表教师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界定“双师型”教师,因此,笔者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软件工程等学科专业教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确定人生观的复合型教师。

二、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符合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规划的要求,教研室可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现状,采取可行的措施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

(一)厘清“双师型”教师的组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笔者所在单位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工作转型过来的教师;
另一部分是人事部门引进的高素质青年教师。前者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但是缺乏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部分教师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后者虽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但是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与实际专业教学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能力较为薄弱,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在厘清专业教师组成的基础上,才能对从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方面培养转型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注重引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增强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工作,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实施对接工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整合提升不是一个短暂的形成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和拓展的。

(二)注重培养师德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

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需要把师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地方本科院校都采用了教师聘任制,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重、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应用型要求、教师主导地位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教师更需要注重加强师德方面的建设。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有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其次,提升自己的职业观。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对此无怨无悔,服从专业建设的安排,提升自己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逐步从教学型向教学实践型教师转变。最后,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观、教学观,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不能“窥豹一斑”,而要做到“一叶知秋”的境界,专业教师需要全面熟悉自己讲授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对本专业人才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不仅要在学业方面指导学生,而且要在学生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指导,只有这样专业教师才能成为具有良好师德和教学责任感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三)多元化培养策略,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多数是硕士研究生,其成员组成属于不同的专业类型,为此,教研室可以采用校内外多种实践渠道,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逐步转变成“双师型”教师。第一,采用在实践中学习策略。该学习策略是专业教师在解决实际项目过程中边学习专业理论边实践。多数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授课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所有专业课程不是在同一学期开设,教研室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或其他空闲时间,组织教师提前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以“软件需求分析”课程为例说明如何开展培训工作,该课程开设在第三期,教研室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始组织该课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工作,采用类似项目驱动的策略,由有实际软件项目的教师提供已完成项目的需求资料,专业教师根据该项目的需求资料,一边学习软件需求分析理论知识,一边应用理论完成该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项目的负责教师对这些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判并给出优良中差的结论,教研室从这些参与培训活动的教师中选择2~3名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如此经过多次培训,最后确定该课程的负责人,最后由课程负责人进一步开展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活动。第二,抓住课题申报和学科竞赛等机会,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个性发展。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基础,除了专业教师自主转型之外,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个人能力,分类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教师可以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导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第三,联合IT实训教育机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些教育机构会主动联系教研室,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免费的技术讲座、IT实训等活动,教研室需要及时地筛选这些活动信息并把信息落实到相应的教师和学生中,组织好每次活动。另外,专业教师从参加过毕业实训的学生手中获取实训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提炼后可以补充实践教学案例。第四,教研室定期组织校友活动,也会给教师提供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教研室主动联系从事软件行业的校友以返校、在线会议或参观其企业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掌握软件企业在研发、项目实现、质量管理及对人才需求等,促使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第五,教研室鼓励专业教师以承担当地企业的横向课题或担任软件企业的技术顾问等方式提升教师应用专业理论的能力。专业教师通过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在资料可以公开的情况下,将结题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以促进实践教学。第六,教研室搭建专业课程教学圈,助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课程教学圈的成员包括专业教师、学院的“技术大拿”、乐于帮助教师成长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友等。在教学圈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学会弥补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不足,通过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第七,“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三个一”育人措施的基础。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也要注重面向实践的过程培养。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教研室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一”的育人措施,该措施包括:一是要求每位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一门新技术;
二是至少参加一项学科竞赛项目;
三是独立撰写一份软件项目申请书。落实“三个一”的育人措施必然需要“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教研室特为此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场地保障、软硬件平台搭建、教师团队组建以及部分经费支持等。这些支撑体系能够确保育人措施有效地落地执行,从而更好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融合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中。第八,教研室不断地研究与改进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策略。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教研室需要不断地了解、掌握、分析和判断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基本情况,具体把握每一位专业教师对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吸收消化程度、偏好、风格,摒弃简单的实践报告、观课、单打独斗的交流等不务实的途径,最终应该结合教师自身特点,采用成熟且有效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帮扶每位专业教师革新传授实践知识理念,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从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该建设过程须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和师资队伍的构成,从教研室角度对培养专业教师的师德意识、采用项目实践驱动方式、申报产学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搭建课程教学圈等方面进行一定探索,逐渐地推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参考文献:

[1]陈业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及课程组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2]徐金益,许小军.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转型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9(12).

[3]简文彬.高等工科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J].中国地质教育,2008(3).

[4]张应语,王磊.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9(5).

[5]蔡海云,熊匡汉.行动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

[6]王辉.法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Z1).

[7]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紫金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与思路[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8]杨琳琳.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的探究[J].智库时代,2019(13).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计算机软件工程;
课程改革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软件工程作为互联网产业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家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的增加。因此,探寻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现阶段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现状

1.1偏重学科理论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我国针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学科的教学多以理论基础讲解为主。很多的院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开展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时并没有组织实践操作训练,导致学生往往理论知识了解很全面,但是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人才很难符合企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要求。

1.2教学内容陈旧,更新慢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软件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的教学内容也必须要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但是,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内容和实际的科技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很多的教材并没有和现阶段的科技发展速度保持一致。

1.3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求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精通于软件工程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通过自己精湛的授课方式来把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

1.4课程教学存在问题,重视程度不高

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不合理的现象。软件工程的学习是需要其他课程的内容为基础来进行的,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来比,计算机软件工程课时安排较少,并且缺少和其他学科的有效衔接。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加之学校对这方面的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策略

2.1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软件工程是一项注重实践操作[1]的学科,很多的理论性知识需要依靠实践操作能力来真正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在整个课程中的占比。将授课模式做出积极的调整,在课堂上应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把理论教学时长缩减为总课时的1/3,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软件工程专业典型的学习误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将技术经验很好的应用到理论学习中去。

2.2以科技发展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技术知识的更新和变化、紧跟时代信息产业化的步骤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反映出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的新动向。注重增加一些新技术的内容,如基于组件的方法、面向Agent方法、敏捷软件方法等。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象方法、UML建模技术等内容。

2.3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是开展好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重要的影响因素。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很难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师培训,提升授课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师自身要注重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以及教学调研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不断实现自我升值。通过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师素养的不断提升。

2.4采用多元化[2]的教学方式

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讨论教学法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很多,如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共平台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习。

3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价值越来越大。因此,要更加的注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课程改革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智钢,田祥宏,张燕,李广水,吴浩.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