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模具制造论文【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3 10:5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1.企业调研。对行业、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培养目标定位的情况进行广泛的调研,形成《永康市模具专业人才需求及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通过全面而深入的调研,了解模具行业企业对模具专业中职毕业生的需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模具制造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模具制造论文【五篇】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第1篇

(一)确定课改思路

1.企业调研。对行业、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培养目标定位的情况进行广泛的调研,形成《永康市模具专业人才需求及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通过全面而深入的调研,了解模具行业企业对模具专业中职毕业生的需求,为模具专业课程改革的展开提供全面而真实的资料。

2.组建模具专业课程改革委员会。由学校分管校长、专业带头人、模具行业专家组成模具专业课程改革委员会。

3.形成课程模式。形成以培养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公共课程”,以培养核心技能与专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课程”,以强化技能训练的“教学项目”。

(二)选编若干工作项目

我们走访了永康市乃至浙江省模具企业、模具车间、模具个体加工店等单位100多家,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
调查中职学校10所,发放并回收了中职教师问卷32份。项目组还充分利用了模具行业协会的优势资源,与企业进行座谈交流。调查地区覆盖了浙江省的台州市、宁波市、金华市等部分有代表性的模具生产地区。调研的目的是结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将搜集到的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依据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拆分、简化、组合等处理,附以对应的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工艺图纸、加工程序和工艺卡片等资料,组成若干个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单元,即“工作项目”。

(三)确定核心课程与教学项目

在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聘请模具行业专家、省内兄弟学校骨干教师多次研讨,对职业工作任务逐层分解,最终形成模具专业核心技能、核心课程以及与之对应的教学项目。核心技能是依据企业工作任务分析和调研确定的企业岗位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中职生学习时间与能力等,按照校内提炼—各校提炼—校内整合—校内再提炼—专业教师、专家商讨提炼的过程进行归纳概括。核心课程强调以学生预期工作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为基础,本着“必需、够用”原则降低基础课的难度,把理论课融入实践,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学生特点;
教学项目中教学内容包括该项目所需的相关实践性知识、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及练习。

(四)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学校各专业课程开发组,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结合企业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实际情况,依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精简了设计和原理类课程,对与就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关系不十分紧密而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又必须的部分理论课程进行综合化处理,突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基本思路。

(五)开发系列教学资源

1.以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企业实际生产典型产品为实例,组织专业教师参与教材开发。目前,教材已经全部正式出版并投入使用。

2.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将所有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试题、视频、图片以及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上传到学校网络资源库,供教师备课、上课使用,学生也可进行网络课程学习。

3.建设精品课程及其配套信息化资源库。各专业由专业带头人牵头,依据精品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师资配备、实训和教学环境建设、教法和教学设计等层面,就每一门课程进行精心研究和实践,直至成为精品课程。同时依托信息化资源库管理平台,形成完善的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六)形成教学指导方案与教学大纲

模具专业课程标准体现了专业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设计思路、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和评价方法的建议。它是一个“最低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且必须达到的标准。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交替中进行专业学习。

二、课程改革保障条件

1.进行顶层设计,采取项目负责制,建立一套高效的工作机制。课程改革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主要领导为总设计师,分管领导为项目负责人,教科研部牵头进行前期策划,各教学部“项目组”承担各个子项目,形成项目管理式的工作机制。

2.专家引领,企业参与,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管理制度。我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从企业调研到人才需求分析,从典型工作项目编制到课程内容选定,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实践,每一环节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管理制度,真正体现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3.建设基地,模拟场景,创设一个现代化的实训条件。学校依靠校政企协同共建,先后建立了6个大型现代化的实训车间以及2个工作室,为“教学做合专业课程改革模具专业课改思路20一”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准企业环境。实训车间、现代化理实一体实验室、生产车间、校外实训基地等为整个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三、课程改革成效

(一)教学模式不断改革

本专业形成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建构了“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的新模式。与原有专业课程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具职业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计划相互处在一种动态适应状态,每当出现与教学实际相悖的情况,都会得到及时调整,还可据此协调教学进程与企业生产周期,协调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之间的时间或空间关系。经过几上几下的修正协调,形成了更加切合实际的、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环境条件的课程、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计划。

(二)工学结合不断深入

1.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工学结合起来。第一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理论基础课程;
第二学年学生按照本人志愿,进入企业自主选择某一模块带薪开始专业学习(在企业边工作边学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具体安排为第三学期到已经联系好的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学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进行其他工种的学习。

2.以学校建有的生产车间为依托,将以往教学性技能实训转化为生产性实训,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在校期间轮批进入生产车间学习,生产真实的企业产品,从而让“工”与“学”无缝对接。这样不但避免了以往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学校制订了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将这一过程与学生的技能考核相结合,对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的技能学习给出科学的评价。

3.以进驻学校模具研发中心的锋锋模具厂为平台,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从而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专业理论课的授课量。同时通过“工学结合”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实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三)考核方法不断创新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建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仅靠理论笔试和以分数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法,坚持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实行静态考核和动态考评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评相结合,加强整个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建立新的学习成绩评估体系。对学生学习态度、团队精神、操作规范进行考评,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考评。

(四)“产学研中心”不断完善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模具中高职院校各自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彼此无沟通交流,这必然导致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现象。根据我校模具专业教师在中职和高职模具专业调研情况得出,我省中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专业理论课程的重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形势下,中高职有机衔接更是无法实现。3)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各模具中职学校大多着重于模具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毕业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模具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起来颇为吃力,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业成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就业后的自我提升[2]。而高职的另一部分生源普高毕业生在进入高职之后,又会感觉文化基础课程太简单而且有重复,不能通过学习得到快速的提升。4)模具专业技能倒挂。由于我国模具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早,相对于高职来说有比较长的办学历史和更多的办学经验,虽然模具中职毕业生在文化基础课上稍显薄弱,但却有很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高职由于起步较晚,办学经验不足,虽然属于比中职高一级的职业教育类型,毕业生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比中职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更广,实践操作技能更熟练。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的高职反而会出现技能培养不如中职的“倒挂”现象。

2中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前提。中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模具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性、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模具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掌握模具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3]。2.1中职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任职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模具设计、制造与维修,模具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与管理职业能力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任职要求:毕业生可在机械、轻工、电子、塑料等企业从事模具制造与维修,模具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数控机床加工操作等相关工作。2.2高职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任职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模具设计与加工制造技能和方法,具备模具设计、模具装配维修、数控机床加工操作、产品品质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任职要求:毕业生可在机械、轻工、电子、塑料等企业从事模具设计、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模具钳工以及现代装备制造业生产、技术管理等相关工作。

3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方式和结构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素质能力;
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65-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既掌握传统模具设计制造和装配调试维护方法,又具有现代模具设计制造和装配调试先进技术,能从事模具产品的制造,装配调试、设计和生产管理等领域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适应行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要从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素质能力构成与培养方案

1.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各模块的具体要求:

①文化基础模块:培养模具与制造人才的基本文化素质,是个人提升层次,转岗,变岗及从事各种岗位工作的基础,也是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的基础。

②工程材料与加工工艺模块:是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的基础,包括模具材料及热处理,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原理,刀具,夹具,工艺及机床等方面的知识。

③模具设计模块:包括冲压模具设计知识,塑料模具设计知识,CAD/CAM软件的应用知识。

④模具制造工艺规程制定模块:包括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典型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定,模具零件电火花线切割和电火花成型加工工艺规程,模具装配和调试等知识。

⑤模具制造模块:包括模具零件的钳工加工方法,模具零件机械加工方法,模具装配、试模和维护等知识。

⑥模具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块:包括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等知识,典型数控系统编程和机床操作方法,数值计算,数控刀具选用,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处理,数控机床编程基本知识。

⑦模具产品调试与维护模块:包括材料成型设备,模具的安装,调试过程,模具产品的维护等知识。

⑧模具产品生产、营销管理模块:包括模具车间生产组织,计划管理,模具价格估算,营销策略等知识。

1.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要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全面素质高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强化基础,突出应用,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的特点。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刨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加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自立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让学生理解,热爱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的知识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图2所示。

1.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在建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所需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平台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现代社会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力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社会综合能力,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数控加工与编程能力,模具生产营销管理能力等,制定出适宜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2.1 理论教学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扎实和丰富的知识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获取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前提,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对专业教学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课堂讨论题目,综合分析对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和探索,把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目的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教,学中做”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中,首先安排学生进入模具生产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及对人员能力要求。然后回到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环节,按职业岗位能力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2.2 实践教学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包含多种应用技术综合能力高的专业。从考核方式改革入手,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增加教、学双方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评价要素。评价学生成绩,不仅要看是否按教师和指导书要求完成了规定任务,更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对作出创新性成果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加分。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从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入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应符合人才培养方案, 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时间安排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结构平台如图4所示。

2.3 教学方案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种成形技术;
模具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7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国内制造业获得了高速的发展。模具工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模具设计和制造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方面高端的技术人员的稀缺正在成为制约我国制造工业发展的“瓶颈”。国内理工科高校为了满足模具市场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大都开设了模具加工方向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作者所在学校在机械和材料两个学院均开有模具课程,材料学院在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还特别开设了模具方向,系统的培养专业模具设计和制造人才。“特种成形模具”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为模具方向学生特意新开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作者通过上一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对“特种成形模具”这门新开课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以期为这门课程的后续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性质、内容与作用。在作者所在学校,模具方向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该方向的学生大三以前同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其他方向的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材料成型方面的基础专业课,并不涉及到具体的模具设计和制造。在细分方向进行后,以前的模具方向学生主要是学习注塑模和冲压模设计与制造两个方面,对其他材料成型工艺过程涉及到的模具设计和制造并不了解。学院基于让模具方向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其他成型工艺中模具设计,特意为该方向学生开设了“特种成形模具”课程,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特种成形模具”课程涉及到锻造、挤压、汽车覆盖件冲压和粉末冶金多种材料成型工艺方面的模具设计和制造知识。课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模锻模具、挤压模具、汽车覆盖件模具及粉末冶金模具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艺及模具问题和开拓创新能力,具备相关模具设计和成形工艺现场实施的初步能力。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上一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特种成形模具”这门课程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特种成形模具”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宽广,跨度较大,包含了四种材料成型工艺方面的知识,学生对这些成型工艺不甚了解,比如材料成型专业并没有开设粉末冶金专业课,致使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大,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强。另一方面是课程的整个学习课时过少,学生要在32个课时中完成四种材料成型工艺及相关模具设计的学习,很多工艺和模具设计方面的细节知识无法通过短短的课堂讲授传递给学生。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的完成课程学习,作者对以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优化

“特种成形模具”课程是一门较为特殊的模具专业课程,涉及到体积、板料,粉末三大金属塑性变形,具体包含了锻造、挤压、汽车覆盖件冲压和粉末冶金四种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注塑模和冲压模两门课程的补充课程。经上一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作者发现由于教学内容分配的不合理,存在一些问题。作者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情况,通过对教学大纲的仔细分析,对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以期在规定的课时量下用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分布让学生既能学得广,又能学得深。

1.课时分配优化。原来的“特种成形模具”课程教学内容分配时主要着重在模锻成形及模具设计,共用理论课时18节,占到整个课程课时的一半以上。课程根据锻造工艺的不同,分别从锻造工艺概述、开式、闭式、精密、特种锻造五个方面介绍了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除概述只占2课时外,其他部分占用课时均为4个课时。这样的课时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是锻造模具设计占用课时过多,压缩了其他成型工艺模具设计讲授课时;
二是涉及到的锻造工艺过多,面面俱到,导致有些知识无法讲透,而有些知识又过于重复,致使教学资源浪费。经分析优化后,作者根据不同锻造工艺的共通点和借鉴其他人的经验,采用重点讲述典型的开式模锻工艺及其相应的模具设计,将这部分课时延长至6个课时,把其他锻造工艺压缩为2个课时,只做简单扼要的介绍。这样的调整既做到了缩减锻造工艺的课时量,又达到了“少而精”的效果。

2.课程内容优化。原课程内容在涉及到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时,同样存在一些不合理。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知识是学生学习冲压模具课程后进行讲授的,两者存在一些共同点也有一定的区别。课程所用教材对一些冲压工艺及简单的冲压模具进行了介绍,而这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学习,再进行重复讲解就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而汽车覆盖件冲压又较普通的冲压工艺更为复杂,所用模具和设备也不同,如何让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冲压模具知识的前提下学好汽车覆盖件模具知识,作者对两种冲压模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课程方案。

三、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现有教学的不足,作者希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和提升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多种理论教学手段结合,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特种成形模具”课程涉及到多种成形工艺,很多学生对部分成形工艺没有大体的了解,模具设计就更无从谈起。对于学生从没有接触过的成形工艺,作者通过图片、视屏、小型实际模型等一系列教学手段结合,使学生对工艺和相关模具有个初步的感官认识,比如给学生展示拉臂锻件开式模锻的锻模小型实体模型。另外,课本上介绍的一些模具较为复杂,通过二维图片无法真实的反映出模具结构,导致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吃力,作者通过动画模型使学生能够从三维立体的角度了解模具结构。比如汽车覆盖件冲压模上的废料切刀,从教材的二维图和文字介绍中很难准确的理解废料切刀的结构及其与其他模具之间的装配关系,作者采用三维设计软件模拟了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过程中废料切刀的运动过程,学生通过三维立体动画,很快的就能理解汽车覆盖件冲压模是如何运动的,废料切刀与冲压模之间的装配关系以及它又是如何完成废料的切除过程。

2.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纯粹的理论教学,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原则,理论性较强。而这些知识有没有用,有用又用在何处,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太清楚,致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缺乏学习热情。作者通过查阅文献、与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各种渠道了解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并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热模锻压力机时,给学生介绍了德阳二重与国内高校联合自主研发的8.5万吨模锻压力机从设计到建造成功用时10年终于在2013年初正式进入工业化生产,创下了多项“世界第一”,为我国的大飞机实现自主制造提供了必要支撑,学生听完介绍后很是激动,当堂课程听得聚精会神,课后还积极与作者讨论课堂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大的帮助。

3.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内的教学模式从小学到大学大都是采用“填鸭式”的,将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动学习。很多高校的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上课时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在课堂上做“白日梦”,一问三不知。针对课堂上的这种现象,作者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互动式教学环节,比如采用提问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让学生不是被动的听课,还要主动的思考。还有一些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己上来讲授,学生就需要课前备课,对讲授内容要进行梳理、总结。学生通过自学、自讲的方式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起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

4.科研与理论知识结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后,缺乏相应的工程实践机会,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虽然在课程中安排有4个课时的实验课,但仍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机会。作者认为,将学生的实践环节与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让部分学生参与到作者在研的液态挤压项目和制备烧结铝合金含油轴承项目中来,能使学生对挤压模具和粉末冶金模具的设计和制作的理解更为深刻。又比如作者所在科研团队正与汽车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发粉末锻造零件,涉及到粉末冶金模具和后续的精密模锻模具设计、加工、调整优化以及不同工序压力机的选型,如果学生能参与到该项目中来,必然能极大的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特种成形模具”是一门涉及到多种成形工艺中模具设计和制造的“特殊”课程。作者通过在以往的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对该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期望通过调整课程课时分布、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学生能够高质、高效的学习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获得较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职业道路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谭平宇,陈京生.模具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模具工业,2010,36(10).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快速成型;
技术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59-01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其对于制造业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多样化,高质量,低成本,高科技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在市场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前提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需求的人性化发展和其短时效的兴趣,使得市场产品趋于多样化;
二是市场的全球性趋势不断加强,在壁垒被打破的背景下,要求企业拥有全球视角,将多样化的产品推广出去,实现对于市场的优先占有。由此角度来看的话,对于此项技术展开研究,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探索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人们的发展需求,实现快速成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

1 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1 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

所谓的快速成型技术,就是说在离散堆积成型的原理理论下,将三维CAD模型进行详细的分层处理,让其呈现出薄度低的二维平面模型,在借助数控代码的形式实现对于二维平面模型的控制,最后将产出的薄层相互连接起来,即可以成型。这就是快速成型的基本原理。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去开展实践的探索,在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后,我们发现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可以极大程度的避免传统工艺的缺陷,实现了效率的最快化,效益的最大化。

1.2 快速成型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的处理方式相比,快速成型技术呈现出很多具备明显优势的特点,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速度性,借助STL格式文件,我们几乎可以实现快速成型技术与所有的CAD造型系统相互连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其在处理速度上都可以很好的满足需求,而且时间跨度不大,有利于实现产品开发的高速闭环反馈。其二,集成化,快速成型技术使得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达到了很好的统一,我们知道在快速成型的操作过程中,计算机中的CAD模型数据会通过软件转化的方式,自动生成数控指令,依据数据的转化实现对于部件的合理加工。由此看来设计和制造之间的鸿沟不再存在,达到了高度的集约化。其三,适用性,快速成型技术,适用分层技术制造工艺,将复杂的三维切成二维来处理,极大的简化了加工流程,在不存在三维刀具的干涉的前提下,高效的处理好复杂的中空结构,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讲,还是从实践上来讲,其技术的适用性可以应对任何的复杂构件制造。其四,可调整性,快速成型技术,即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系统,是制造业中的利器,我们操作员仅仅需要合理设置一下相关的参数和属性,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处理好各种产品的样品制造和小批量生产;
而且在此过程中,保证了成型过程的柔韧性。其五,自动化,快速成型技术,实现了完全的自动化成型,只要操作人员输入相关的参数,在不需要多少干涉的情况下,实现整个过程的自动运行。

2 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快速成型技术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发展,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应用行业众多,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建筑行业,医学领域,艺术创作,考古研究,航空空间等等。现阶段其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2.1 设计和功能验证

在快速成型技术的协助下,我们可以很快的制作出产品的物理模型,可以借助这个模型来验证设计师的整体构思,有利于及时发现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以便及时做出改变。而传统的制作方式往往是经过绘图,再到工装设计,之后才是产品的实际设计,一般其花费的时间成本很大,在此方面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都是很巨大的,即使是完成了如此浩大的设计工程,还会涉及到产品的修改和返工。而现阶段,借助快速成型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提高设计效率。除此之外,在快速成型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将原型及时的进行功能的检测和模拟,最后这样的模式,还促进了设计环节的效率,因为三位一体模式下,其对于设计,结构,制造都可以有效的反馈信息,使得各个负责人能够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实现最佳调整。

2.2 快速模具制造

众所周知,传统的模具制造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其运行的成本很高,使得很多的企业在尽量规避这样的环节。据相关统计记载,一套比较常规的塑料模具的制造,在传统工艺下,起码需要10万的模具制造费用。而且在此过程中,也难以避免问题的出现,尤其是涉及的误差将会直接反应在模具上,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国内的相关学者认为:在快速模具制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快速成型技术,以两种方式实现整个流程的运行:其一,软模,通常指的是硅橡胶模具,可以借助SLA、FDM、LOM和SLS技术来运作原型,之后进行硅橡胶模具的制作,接着向其中注入双组份的聚氨酯, 最后等待其固化,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快速模具。其二,硬模,借用SLA、SLS、FDM或LOM方法,对于熔模铸造中的蜡模进行加工, 使用特殊方式处理好原型表面后,以木质模具代替,再者开展石膏型或陶瓷型的制造,再由石膏型或陶瓷型进行最后的浇筑过程。

3 快速成型技术发展趋势

现阶段,纵观国内外对于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主要重视的领域在于:其一,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理论;
其二,快速成型技术的技术创新;
其三,快速成型技术下的新材料开发;
其四,快速成型技术下的模具制作;
其五,快速成型技术下的金属零件制作;
其六,基于快速成型技术下的生物技术开发。在此基础上,也在积极研究如何以更加快的速度,更加高的准确度,更加好的稳定度,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运作。详细来说,快速成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于:首先,直接成型性,美国学者向借助大功率激光器进行金属熔焊,促使了直接成型钢模具的发展;
其次,独立性,即未来的快速成型技术会因为制造目标的不同,实现相对独立的发展。最后,大型化和微型化,由于这两个领域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其RPM(快速成型制造)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势必导致其在未来会取得长远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制造业如何面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将是其实现其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快速成型技术下的理论,在快速成型技术上不断探索和发现,将会帮助未来的制造业很好的处理好这样问题。我们也相信随着快速成型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娴熟,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无论对于制造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的竞争能力来说,还是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来说,效率的提高都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希望快速成型技术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傅志红.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特点及采用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教书育人,201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