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角分类教学设计【五篇】

时间:2023-07-03 11:2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是不同的,根据表征的不同可以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知道某事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的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角分类教学设计【五篇】,供大家参考。

角分类教学设计【五篇】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知识分类;
视角;
认知策略;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高胜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101-03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是不同的,根据表征的不同可以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知道某事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形式。这种广义的知识分类也适合数学知识的分类。孔凡哲在此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分类:数学知识不仅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应包括过程性知识。

这种知识分类体现了数学的一种动态局势,当陈述性知识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就会变为程序性知识。换句话说,程序性知识学习是以陈述性知识习得为基础的,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存在显著差异。加涅认为,不同知识类型或者说不同的学习目标具有不同的实施最佳学习条件和教学处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处理好各种知识的合理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的动态转化,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图式和牢固的产生式系统并习得一定的认知策略。下面以《三角形的内角》为例说明知识分类理论指导下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一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承前启后,为多边形内角和及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证明起一定的奠基作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核心内容。这是一节以数学定理证明为重点的教学课。知识类型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本节课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教学实践,感受几何证明的思想,体会辅助线在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进一步体会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多样性,渗透“最优化”思想。

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学生在四年级通过动手操作已经得出。而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平角的知识,平移的知识,初步感受了几何推理的结构。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证明这个结论成立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与180°有关的知识,想办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的形式,再利用所学的知识证明三角形内角定理,启发学生正确添加辅助线并证明。

三、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简单的几何计算。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广告学专业是一门集合传播、文学、管理、艺术、设计等多方面学科的交叉学科,在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设计类课程必不可少,这类课程重点塑造学生在审美素质、广告创意、设计表现、案例执行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交互”教学模式作为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等方面已得到了业内广泛的认可和推行。本文拟从广告专业教学特点出发,探索“交互”教学模式在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

一、“交互”模式探析

交互式教学是通过有结构的教学,以交互式启发为主线,导学、助学、促学和自学相支撑,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多向互动,充分展示出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创造性、和谐性和互动性。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和谐氛围,因此,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以“交互”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设计素质的动因分析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少包括“授课、讨论、考核、评价”四部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包括“调研、分析、执行、评估”四部分,这两者看似没有关系,但是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教为主体,学为客体,主客分离,师生交流模式较单一。而“交互”教学模式强调解构这种固定的结构,力图从单一师生互动扩展为师师、生生等多角度的立体模式。尤其在重实践性的课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习效果。我们从广告学专业学生设计类课程特点与学生专业素质角度出发,探索“交互”教学模式对学生设计素质提升的动因。

1.广告学专业学生素质分析对比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进入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为普通文科生,他们具有文化基础扎实、外语水平较高、学习踏实认真等优势,其高中阶段学习过程大多数较独立且单一,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所关注的专业视野有限、创新能力不足,甚至没有关注过相关学科领域。由于缺少美术基础的训练,在审美素质、反应能力、时代美感、表现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结合他们的优势,学生可以在经过系统的设计训练后,与自我原有的知识体系作链接,形成开放式的理论结构与独特的创意。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艺术灵感,在学习设计类课程上有一点抵触情绪和自卑心理。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其艺术思维、打造全新的创意人才,并不能简单套用艺术设计类培养模式,而是要结合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拓展训练。所以,通过“交互”教学模式引导他们拓展广告认识、开拓设计思维、掌握设计方法非常重要。

2.广告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特点分析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广告学培养方案以实践课程与广告理论课构成课程主体内容,设计类课程归属于实践类课程,对比国内各所大学的广告学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类课程大体上包括视觉传达、电脑图文设计、装帧与出版、CI与品牌等多门课程,每门课程虽然在不同学校名称不同,但是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总体上来看,设计类课程是在基本掌握了一定广告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教学,秉承着从专业基础向专业设计逐渐过渡的思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在不同课程阶段,“交互”教学模式的介入方式。低年级设计基础类的课程着重审美认知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意在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构成类的课程主要研究形式美法则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它偏向于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设计方法;
电脑软件课程主要学习设计软件在广告中的应用,它偏向于技术性的掌握;
这一类课程可以结合启发、分析、问答、互评等方式来调动学生感知设计形象,培养其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技术能力等。在高年级设计实践类课程中,例如以广告设计和电脑图文操作作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是从审美认知到案例执行的跨跃,学生不仅要学会采用设计方法分析案例,还需要运用电脑等技术手段执行创意及表现。在这类课程中难度、广度都较前一阶段有很大提高,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以更专业、更系统的视角来学习。

三、“交互”模式教学在广告学设计类课程中的几种应用

1.从头脑风暴到创新思维———案例教学中的“交互”案例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单向传授、被动接收的形式,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引领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角色则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模式更近似于广告公司中创意总监与设计师之间的关系。通过参与案例教学,学生能结合各自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广告案例,以不同的方式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达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在设计课程中,头脑风暴法是应用比较多的教学方式,头脑风暴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扩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结合“交互”教学的特点,设计了几种不同的风暴模式:一种是“词语接龙”,例如以某一广告的核心诉求点为核心单词,从某一同学开始,让相邻的同学一接一进行词语接龙,教师通过笔记本与投影仪快速记录学生的词语,这一过程有点类似娱乐游戏中的“击鼓传花”。紧张而刺激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路无拘无束,联想出的词语可谓百花齐放。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PPT中已呈现的词语进行归类、讲解,并派生出专业的知识或概念。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加深对这一广告诉求点的形象认识和创意升华。另一种是“点线面”,是以某一广告为主题,5分钟内每名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做思维扩散,头脑风暴结束后,每名同学提10个有特征的单词,由教师将其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路走向,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学会怎样整理零散思维,形成完善合理的创意结构。在这过程中,学生心理从初期的畏惧和抵触,到后期被一个活跃、可以相互影响的智慧团体所带动,专业认知从零散化、碎片化进阶为系统化、创新化。实践证明,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p#分页标题#e#

2.从角色体验到角色扮演———情境教学中的“交互”

(1)角色体验———在情境体验中打造团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设计类课程的情境体验模式是指各种实战教学。实战教学是营销学、管理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模拟实战,如模拟广告公司、广告活动等。目前在广告教育中已有使用,在各门课程中,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并组织进行。常见的做法是以广告项目为中心让学生自组团队,由老师带领学生演练广告活动的整个流程,完全模拟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广告实施步骤可细分为市场调查、战略确定、策略选择、创意表现、具体执行、效果检测等几大部分,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投入,练习互相协作并了解自己欠缺的方面。例如在书籍设计的一个课题中,教师布置学生成立小组办一本杂志作为课题,以4人一小组为例,每名同学分别担任执行总编、视觉总监、策划编辑、市场总监等职责,其形式已经近似于一个小型杂志社。在此过程中,学生从小组分配、市场调研、编辑策划、确定选题、资料整理、图片拍摄、排版打样、展览推广等环节来推进课程的进展,涉及整个完整项目的实施过程。在每个小组的任务分配方面,每个团队可以根据每人的兴趣特点与专业程度划分任务,有时候成员间的表现不一,团队中的成员个性不同,也容易造成团队中的矛盾,教师要帮助团队负责人寻找思路及协调团队成员间的关系,但不直接参与团队的内部管理工作,这种群体互动的过程,不只有助于课程知识的渗透,也有助于每名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学会沟通与合作。

(2)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设计对象与设计者在广告实战中,设计对象与设计者似乎永远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传统模式下,教师出题,学生来完成,教师成为唯一的客户,这种一对多的模式虽然也是一种互动模式,但是较为单一。由于广告学专业的同学在毕业后就业的方向比较多元化,有部分同学在实际工作中成为设计对象公司的代表,简称甲方,所以在实践训练中,多种角色的演习必不可少。例如在VI与品牌设计课程中,A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虚拟一个品牌,此时A同学作为客户方即甲方,B同学作为设计公司即乙方,B为A的品牌做VI设计,这套VI设计过程包括“分析、调查、研究、策划、命名、设计、制作、推广”等一系列的设计服务。同时B同学也虚拟一个品牌成为甲方,有C同学为B服务,以此类推,这样A-B-C……Z-A就构成了彼此联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每名同学都会身兼两种角色,一是作为自己品牌的经营者(甲方),二是作为为别人品牌服务的设计咨询者(乙方)。通过此环节中的“交互”模式,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他一方面要作为自己的企业代表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战略经营的方向与风格,另一方面又要为另一甲方企业来设想并执行具体的设计任务,渗透到具体设计表现的各个方面。在此过程中,“换位思考”已经成为习惯,从整体到局部、从战略到执行、从甲方到乙方、从感性到理性、从效果到利润……这样的“交互”教学方式,两种身份相辅相成,又有所区别,不能替代。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设计,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模式能有效地感受实战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深入,能亲身深刻地体会到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市场调查、编辑策划、文案写作、营销战略等知识,这也非一名设计专业教师能完全掌握,所以学生也可以向策划、文案、营销的教师请教并汲取建议。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C语言;
程序设计;
教学;
结构体;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63-02

Abstract:
C language programming is a profession course in the computer special field of study, and it is usually the first programming course to the students. So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s too important.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which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about structures, and can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arrays of structure and linked lists. It proves that the teaching design can stimulate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Key words:C language;

programming;

teaching;

structure;

experiment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一般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时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用C语言编程解决问题。在现实问题求解时,往往用简单数据类型描述问题对象时可能不是很方便和准确,例如,描述职工信息这样不同类型的数据组合时,这时就需要定义一种构造类型的数据结构来描述,这就是结构体。而且,本文认为结构体是实现了数据的封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装的特性,对后续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性。所以,结构体教学是C语言程序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样,在实验课教学中结构体的实验教学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链表方面的实验教学对后续课程,如《数据结构》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对结构体的实验教学的设计进行探讨。

1 结构体实验教学的设计

结构体实验教学在教学时设计了3个实验题目,这三个实验题目的难度由易到难,试图让学生掌握结构体变量、结构体数组和链表的使用。

1.1 结构体变量的实验设计

结构体变量的实验属于结构体实验中比较简单的实验,这个实验就是让学生练习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用结构体定义自己所需的类型,再使用这种类型定义变量,编写程序去解决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解决如下的问题:要求用户输入三个点的坐标,编程判断这三个点是否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如果可以则输出三角形的类型,即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这个题目在实验课上是以程序填空题的形式提供,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初次使用结构体进行编程,在填写缺失的代码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程序阅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尽可能的考察学生以前的所学知识点,比如,函数形参、函数调用、选择结构编程等等。

这个程序填空题首先要求完成图1中所示的点的结构体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来定义结构体这种类型。再要求学生完成图1中input函数和len函数的填写,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结构体变量的成员分量,并注意函数的类型;
judgeexist函数用于判断三个点能否构成三角形,在这个函数中强调逻辑运算符的使用,同时让学生注意函数的返回值类型,强调C语言的数据类型没有逻辑型,若想表示真假这样的逻辑型值可以用1和0这样的数值型数据来表示。

图2中的qcos函数在设计填空时主要考察的是指针的使用,让学生加深指针作为函数形参传递的是地址值这一个概念的理解。这个函数在编写时并不是很难,就是三角形余弦函数的使用,关键在于形参变量中指

针变量的引用,即诸如*cosA的赋值。而图2中judgetype函数就是依据三个角的余弦值来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这个函数在设计填空时,主要是考察学生关系运算符的使用,以及嵌套的选择if语句的理解和应用。图3中主函数的设计填空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了解上述用户自定义函数的功能,并通过填写函数调用语句能正确的使用这些函数,此外,还考察了switch多分支语句的使用。

这个题目总体来说设计的并不是很难,当学生完成程序填空后,要求学生必须完成4种情况,即无法构成三角形、构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数据测试,通过输出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作比较,从而检查程序是否编写正确。

1.2 结构体数组的实验设计

结构体数组的实验在结构体实验中是中等难度的实验,这个实验题目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结构体数组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结构体数组元素的访问和其他基本数据类型的数组元素访问是类似的,如若要访问某个数组元素的成员分量时,需要在结构体数组元素后加上“.成员分量名”。

在实验课时,布置了如下的实验题目:输入职工的职工号、姓名、工资和出生年、月、日,按职工工资由高到低输出职工的职工号、姓名和周岁年龄。注意:输入“#”表示输入结束,假设最多只处理200个职工记录。此题在定义职工信息这种数据类型时,涉及到了出生年、月、日这种日期类型,而C语言的基本类型中没有这种类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写出如图4(a)所示的日期类型struct date,再引导学生思考职工类型如何定义,提示学生职工信息包含出生日期这样的日期型数据,建议定义出如图4(b)所示的职工信息类型struct zg。一般地,学生会依据题目要求定义出struct zg的数组,其数组的大小为200。这个题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希望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了解结构体类型中的成员分量没有具体类型要求,完全根据需要而设。

此题的另一个设计要点是排序算法在结构体数组中的应用,在课堂练习时,有的学生使用的是冒泡排序法,有的则使用选择排序法,但是在交换两个struct zg的数组元素时,有部分学生会注意交换结构体数组元素的成员分量,那么这时就需要声明交换结构体数组元素和交换整型数组元素的方法类似,将结构体数组元素看作一个整体。这个设计要点在于复习数组章节中所提到的排序算法。

此题最后一个设计要点是由已知的职工出生年、月、日求出该职工的周岁年龄,此处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系统时间计算出职工的周岁年龄。为了能成功获取计算机的系统时间,则要求学生在帮助菜单或者网上查找C中“time.h”所定义的time_t这个数据类型,让学生了解typedef的用法;
了解函数time()和localtime的用法,并能在程序中正确的使用;
了解结构体struct tm,掌握该结构体中关于年、月、日表示的成员分量,让学生特别注意每个成员分量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取值的范围,例如,成员分量tm_year表示的是年份,但是它的取值是从1900开始的一个整数,若想正确获得当前的年份值,应该是tm_year+1900。当学生能正确地完成获取系统时间的年、月、日的程序代码设计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周岁年龄,实际上就是用if嵌套语句完成多分支结构的设计。这个设计要点是希望学生了解C程序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书本上所未介绍过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其他方式,例如查阅工具书或者上网等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同时,也复习了多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

此外,在编程时要求学生尽量不要程序中只有一个main()函数,要尽量根据需要编写用户自定义函数。

1.3 链表的实验设计

链表实验的题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结构体与指针相结合,对链表有个初步认识,了解链表中的一些操作。题目与1.2中结构体数组的题目非常类似,但是要求必须用链表来完成,从而让学生熟悉链表这种结构。实验题目是:输入学生的学号、姓名和年龄,要求按学号由小到大输出学生的学号、姓名和年龄,要求输入“#”表示输入结束。这个题目解决的方法很多,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链表,因此实验教学时没有提出任何方法的限制,只是要求学生用单链表求解,在求解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链表的创建算法,链表的输出算法,以及链表修改结点指针的一些操作。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链表结点的定义,即指针与结构体相结合,学生信息结点的定义可以如图5所示。在求解问题时,需要学生注意结点指针的操作。实验课上,有的学生在输入学生信息时,即建链表时采用插入排序的思想,将待插入的学生信息的结点插入到已建好的且有序的链表中,用这种方法创建链表后,链表本身就是有序的,那么只需用循环结构输出链表就可以完成问题的求解。在实验课上,会发现有的学生有了这个想法但是算法编写有问题,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建议学生在建链表过程中,每插入一个结点后就完成当前链表的输出,从而有助于发现算法设计出错之处。

在实验课上,有的学生则先是创建链表,即将学生信息结点按输入的顺序插入到链表中,此时链表中的学生信息结点是无序的,再采用冒泡排序法或者选择排序法对链表中的结点调整顺序,最后编写循环完成链表输出。在调整结点时有的学生会出现算法思路不够清晰,有点混乱这种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草稿纸画出链表结点的调整草图,再依据图示编写代码。在实验课上,有的学生采用排序算法调整结点时直接交换图5所示结点的no、name和age值,这种方法很便捷,但是达不到链表练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换一种算法。

2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结构体实验教学的三个实验题目,这三个题目有各自的重点,而且题目有程序填空,也有程序设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结构体的定义,使用结构体变量和数组编程求解实际问题。并且实验题目中有的内容是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力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有的知识可能是课堂上没有提到的,因此,学生要学会查阅资料进行自学。

参考文献:

[1] 胡明, 王红梅. 程序设计基础――从问题到程序[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 孙燮华. C程序设计导引实验与习题解答[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 罗永龙, 方群. C语言程序设计[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教材简析:

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如何辨认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只是学习判断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的角,所用的方法与上学期是一致的,不同点是比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教材编排的特点是:(1)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2)从图上抽取三个角的局部进行放大,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3)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图形,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编排顺序,比较符合儿童认识数学概念的规律。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认识锐角和钝角,会判别锐角和钝角。

2 在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培养观察、实践、分析和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丰富形象思维。

3 通过看、说、画、分、互问互答等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4 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尊重知识经验――把握起点、自主发展

1 回忆有关角的知识。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互说、补充。)

2 画一画。

师:你能画出3个不同的角吗?(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并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

3 评一评。

上面画的都是角吗?(⑤⑧不是角,因为角边不是直的)去掉⑤⑧,确认以下各个角。

二、利用生成材料――观察分类、认识特征

师:刚才大家画了好几个角,也判别了角,现在把这些角放在一起,你能给它分类吗?(四人一组,合作讨论角的分法,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分类方法,可能有三种情况:

分成两类:A ③⑦是直角;
B ①②④⑥一类是非直角。

分成两类:开口朝左的一类④,开口朝右的一类①②③⑥⑦。

分成三类:A ③⑦是直角;
B ①④是比直角小的角;
C ②⑥是比直角大的角。

教师引导:多数同学认为把角分成三类比较好。如大家所说,“不胖不瘦”的是直角,比直角小的叫锐角(角①④),比直角大的叫钝角(角②⑥)。

小结(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三、利用变式材料――丰富感知、加深理解

1 判一判。

下面的角分别是什么角?(接近直角时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

我们怎样判别钝角与锐角呢?

(1)用眼睛看能判断钝角与锐角。

(2)接近直角的可以用三角尺比对判断。

小结:我们在判断钝角与锐角时,一般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接近直角的,要用尺子比一比帮助判断。

2 动手变一变。

(1)用两枝铅笔变化角。

师:请小朋友们用两枝铅笔摆成一个锐角,摆好后先固定一枝铅笔,另一枝铅笔的一端绕着固定铅笔的一端慢慢转动,使角逐渐变大,分别说出每次变化后的角是什么角。(教师先边说边示范之后由学生合作操作。)

(2)观察课件中角的变化(虚线为角的一边,箭头为角边转动的方向)。

观察,角边转到直角“附近”时,教师特别提示:这是什么角?让学生从坐标中角的变化知道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进而突出三类角的特征。

3 找一找。

(1)找身边的角。

请小朋友找一找身边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

(2)找下图中的锐角和钝角。(出示情境图。)

四、利用生活背景――质疑现象、加深认识

1 辨一辨。

(出示滑梯图)

上面的3架滑梯,你喜欢哪一架?为什么?

2 拼一拼。

说一说一副三角板可以拼成哪些角。

(用一副三角板拼所要求的角:①直角 ②钝角 ③锐角)

3 小小设计师。

师:你能用今天学习的锐角、钝角和以前学习的直角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吗?(学生独立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展示。)

设计说明:

1 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巩固知识。本设计强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通过画角、做角、拼摆、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画角后,自然地引出“锐角”、“钝角”,教师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活动。例如,利用不同的工具拼角、画角,初步体验几种常见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铅笔搭角、在坐标中找角等,使静态的知识在动态中变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做中体验,做中感悟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与学习起点。本教学设计准确地把握了教学要求,如认识锐角和钝角时,没有下锐角和钝角的数学定义,只是在观察具体图形的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其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距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设计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始终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学生自主分类之后,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分法,自然地引出“锐角”、“钝角”。由于教师准确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好探究起点,有序展开探究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

课时目标

1.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经历分类的过程(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自行分类形成统一的分类),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3.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型

授课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演示讲解等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一些知识,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已有数学经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自主探学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6个三角形

提出要求:

(1)观察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

(2)根据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思考这样分的依据。

(3)给同桌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2.反馈学生的分类

①3个角都是锐角的为一类,3个角中有1个角不是锐角的为一类。即(1)(3)(5)为一类,(2)(4)为一类。

②有直角的为一类,没有直角的为一类。即(2)为一类,(1)(3)(4)(5)为一类。

③有钝角的为一类,没有钝角的为一类。即(4)为一类,(1)(2)(3)(5)为一类。

④全都是锐角的为一类,有直角的为一类,有钝角的为一类。即(1)(3)(5)为一类,(2)为一类,(4)为一类。

(如果学生4种分类方法都有)这4种分类方法都是正确的。在这4种分类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把三角形分得更细、更清楚?

(如果学生只有前面3种分法)请你再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角的大小,讨论:还可不可以进一步细分?

二、合作互学,优化展学、多元评学

3.整理分类结果

(1)这些三角形,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分为几类?(3类)也就是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为一类,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为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为一类。

(2)边说边板书:

锐角三角形

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3)看书,读一读第40页上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4)为什么这里说“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想一想,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直角呢?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钝角呢?(从三角形内角和方向去思考)

4.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着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几部分组成,哪几部分?(板书)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分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实破,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练学

1.课堂活动3

(1)第1和第2个图形为什么可以直接确定?(因为露出的部分是1个钝角和1个直角,根据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定义可以确定)

(2)第三个三角形露出部分为一个锐角,那么第三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吗?(不是一,有可能下面是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或者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必须有3个角是锐角的才是锐角三角形)

2.练习十一(1—3题)

二题直接画在书上

三题:(1)沿对角线减(2)沿高减

[设计意图]

是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深刻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几道练习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层层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