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五篇】

时间:2023-07-03 13:2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为了解决研究性学习操作的问题,我们向班主任提出了这个问题。见我们都对研究性学习比较感兴趣,班主任为我们联系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研讨沙龙活动”。那天晚上,一位博士导师(因为当时人多比较乱,再加上我听不懂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五篇】,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五篇】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篇

为了解决研究性学习操作的问题,我们向班主任提出了这个问题。见我们都对研究性学习比较感兴趣,班主任为我们联系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研讨沙龙活动”。

那天晚上,一位博士导师(因为当时人多比较乱,再加上我听不懂上海话,因此,没听清楚导师叫什么),四位博士生来到了教育系的演播厅。在教育系接受培训的语、数班学员多数都来了,还有当地许多中学、小学的教师。整个演播厅被挤的满满的。

大家就“研究性学习”提出了许多问题,份一下类大致包括: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操作、怎样处理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怎样解决资源问题等等。那天晚上,导师和几位博士生的回答,我们不很满意。因为,大家更多地针对实践操作进行了思考,而导师和博士生大谈研究性学习的起源、意义等。专门搞理论的人和搞实践的人,经常说不到一起的。我当时题了两个自认为很理论的问题“研究和探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没想到,研究性学习的行为怎么在学习过程中落实(其实我就是想问: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是研究性学习行为,它与一般的学习行为又什么异同)。结果,第一个问题,我没听太懂,也没留下什么印象,第二个问题被“踢”了回来——“这个问题应该由你们来解决”。呵呵。

不过,一位上海某中学正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教师的发言,启示了我,他介绍了他在自己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学习的经历,是我了解到了研究行学习的基本思路。确定主题、实践研究、成果展示。

为了搞清楚研究行学习如何操作,研究行学习行为与一般的学习行为(其实是传统的学习行为)的区别,我开始在网上和图书室里搜集、查阅相关的文献。

毕竟,上海在这些方面起步早,上海教育情报、教育科研等杂志,有很多关于研究行学习的资料。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目标、基本教学流程、评价,每一个专题,都查阅到了很多的资料。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是每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有一个成果的展示,其中,些研究报告、研究心得体会,是进行成果展示的基本方式。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第2篇

我为一些盲目考研的同学感到惋惜。虽然读研还是就业,只是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环,但是它对个人学习生涯和事业经营都是比较重要的。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在面临读研还是就业的选择时,同学们应该先进行一番“研究”。

该如何“研究”?

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以后想做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需要做什么?目前现实条件如何?我现在所做的能否对我要达成的目标有帮助?我做出这个选择,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我是否有勇气承担决策失误的后果?……

以上问题,如果你都有清晰的答案,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懂得如何做决定的人。而第二步,要想做出正确的决定,同学们还需要了解自己的特点。

如果你喜欢进行学术研究,而且耐得住性子,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读研对你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研究生学习与本科学习很不一样。在本科阶段,你通常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记记笔记,看看书,考试过关就行了。研究生阶段,除了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师往往只是进行引导,许多工作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有不少学生读了研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进行研究工作,结果3年下来,发现自己还在起点徘徊,没有多少收获,既浪费了青春,也浪费了金钱。

如果你只是想通过提升文凭来找一份好工作,读研也不错。但是必须认识到,研究生文凭并不能与好工作画上等号,文凭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并不能一直“保送”你稳步进入职场,只有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近来关于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的报道很多,有人提出了“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观点。虽然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多少透露了当前研究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大众的焦虑。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第3篇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据我和同事的观察与研究,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目前极少有教对内容的,往往是错的一塌糊涂,严重地违反读与写的常识”。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无视高中生散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下,在学术界,关于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的问题,一些学者在学理上进行过诸多探讨。何更生教授提出,确定课文教什么,要依据学生学什么即依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等,王荣生教授则更为明确地提出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有两大依据——文章体式和学情。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学情的含义应该是多元的,既包括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包括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学习方式和方法。其中,学习方式是我们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包括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在确定高中散文教学内容时,应该依据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为有效呢?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高中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关于学习方式的类型,学界有过多种分类,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分类是:从学习内容以及信息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发现与建构还是通过他们告知的角度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研究性”,即“类似科学研究”的意思,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着力倡导的“探究”,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过程,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也就是说,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无外乎接受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两种。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依据接受式学习来确定散文教学内容,即主要考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传授哪些散文知识,怎样向学生分析讲解散文的“神”和“形”及其如何统一等。这种确定教学内容的思路不仅违背新课程的理念,从高中生“学情”来看,也不符合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实际。因为,一方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在总目标,而且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和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课程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这些规定都说明,高中生的阅读学习包括散文学习应该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另一方面,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来看,高中生也应该以研究性学习作为散文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设计高中散文教学内容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怎样根据研究性学习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呢?下面我们以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想北平》的教学为例来具体谈一谈。

首先,要选准研究课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课题内容是决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什么样的课题往往决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确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语文性”,二是“问题性”。所谓“语文性”是指课题富有语文味,课题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章和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研究结果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目前有的一线文教师组织开展的一些所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人感觉不出语文味,体会不到语文性。如不少语文教师将诸如“环境保护”“城镇化战略”“旅游开发”“人口控制”“文化产业”等原本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无一例外当成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此越俎代庖,不仅吃力不讨好,更造成了语文课程的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这样确定的教学内容也就不能冠以“语文”的头衔。所谓“问题性”是指课题能够对学生形成问题空间。对学生阅读各类文本而言,通常会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在文本中能够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可称为“结构良好的问题”;
另外一种是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联系作者生平与创作主张、创作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他文本等相关资料才能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可称为“结构不良的问题”。确定散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该把“结构不良的问题”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为学生带去“研究”的必要。基于上述来考虑,我们可以把“京味语言研究”作为《想北平》的课题。这是因为,研究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老舍的语言风格显然凸显了课题的语文性;
同时,学生要解决本文京味语言有哪些特点和优势等问题,仅仅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且通过分析整理才能找到答案,这也就说明该课题属于“结构不良的问题”,适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问题。

其次,要把握研究思路。课题确定以后,针对课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师生研究什么通常决定教学什么;
而这里所说的“研究什么”就是指围绕某个课题所确定的研究思路或者称之为“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学生确定散文学习的研究思路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文本,依托文本,适当取舍。据此,我们把《想北平》的研究思路确定为:1.本文的京味语言与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关系研究;
2.本文的京味语言与作者老舍其他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语言特色的对比研究;
3.本文的京味语言与其他作家的“京味散文”诸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作品的京味语言对比研究等。这些“子课题”都来自于文本又不绝限于文本,为学生开拓了研究空间的同时,又紧扣文本,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整个过程中。

再次,要明确研究步骤。在一般教学理论中,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通常与教学内容是并列的概念,前者属于“怎样教学”的问题,后者属于“教学什么”的问题;
然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这两者并非泾渭分明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就相应会构成什么样的研究内容;
“怎样教学”影响甚至决定“教学什么”。因而,设计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是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关于《想北平》“京味语言研究”这一课题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第一,与文本对话: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老舍京味语言风格的词语和句子,分析京味语言的主要特点。如:1.儿化音的词语:“空儿”“差点儿”“带霜儿”等,2.特定的北京方言词汇:“匀调”“挤得慌”“捡着”“躲开”“买卖街”等;
3.特有的北京方言句式:“还差点事儿”“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也对不住我自己”“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等;
第二,与作者对话:文中的京味语言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者老舍的个人生活经历与本文所写对象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京味语言对表达作者“爱北平”思想感情的作用;
第三,与同学对话: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京味语言与本文作者其他作品以及相关作家的京味散文作品的京味语言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每个小组将成员按任务分为三类,一类成员的任务是查阅有关老舍生平的文献,尤其是反映他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材料;
二类成员的任务是查阅老舍创造的其他作品,着重研读其语言;
三类成员的任务是查阅相关京派作家成员创造的作品。然后在小组进行集中讨论。通过从本文和老舍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作家的京味作品的比较中着重明确京味语言的共同之处。其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京味语言的合格线;
其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
其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这三个条件实为三个文化层次。同时又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是超越了三个层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老舍对北京深深的爱。生活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正如老舍本人所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题设计;
密码学;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1]。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2]。《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豫教基〔2016〕123号)明确提出,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其中“社会实践”方面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要求采用写实的办法客观记录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不仅使同学们拓展了视野,也对生活、对社会多了一份思考,这份收获是无法通过“刷题”获得的。

2015年高一暑假期间,在郑州十一中王晓旭老师的指导下,本人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被郑州市教育局评为“2014-2015学年郑州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员。”以此课题为例,对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思路进行分析。

1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流程

1.1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狭义的理解是指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3]。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也就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 它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 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它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4]。

1.2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流程

根据老师指导和探索实践,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分析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行动方案、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结论探究”五步流程(图1)。按照上述流程,对“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研究性课题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分析确定选题

2.1 确定选题的方法

选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高一暑假期间接到研究性学习任务时,对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进行研究,同学们想法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遵循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适合中学生水平、探究步骤是否合理、研究结论是否清晰等标准,保证了我们选题的科学性。

2.2 确定选题的实例

以上四条原则,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我们小组最终确定的选题是“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就符合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课题内容贴近日常学习中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知识,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破译传统加密技术的小试验,验证了相关结论,锻炼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3 制定研究计划

3.1 制定计划的方法

与大家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究性W习中“学什么”要由你自己选择,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同学们自己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

因此,确定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之后,我们首先要制定研究计划,也就是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想法或思路。一般来讲,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制订研究计划:“问题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已经了解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还需要了解什么?”、“为了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将要做什么?”等等。当然,这个研究还会随着后来新想法、新信息的出现,而加以适时调整与修订。

3.2 制定计划的实例

确定了“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后,同学们经过分析,感觉密码学作为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按照中学生目前水平,深入研究得出创新的结论比较困难,所以,我们把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工作计划进行了定位,主要是学习密码学的古今发展历程,了解一些简单的密码学构型原理,对简单密码进行制作破解等。

4 设计行动方案

4.1 设计方案的方法

通过分析研究计划的内容,确定整个行动方案的框架,再根据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和小组成员情况,设计调查研究方法和具体行动方案。

4.2 设计方案的实例

(1)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密码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并对最新的成就进行研究,展开学习。分析古典加密(机械阶段)和近代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编程)的异同点,

(2)采用实践法,通过有趣的密码破译游戏,让大家认识到密码的魅力所在。了解密码的基本原理,使研究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性。实践内容包括简单的替换加密法、换位加密法、进行密码加密法,以及利用米汤密写、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密码加密等。

(3)采用实践法,了解计算机时代加密矩阵法、替换加密法、换位加密法、多码加密法等加密技术的原理,通过小组实践演示进行密码破译。

(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问卷的方式获得不同年龄和职位人群的信息数据,调查人们对密码的了解情况和兴趣,对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

(5)汇总研究性学习成果,由指导老师对小组的研究提出建议,小组成员进一步改进,对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汇总成文。

5 开展调查研究

5.1调查研究的方法

按照设计的行动方案,通过诸如问卷、观察、访谈、查阅文献资料、搜集事物作品等形式,去获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信息。

5.2调查研究的实例

我们小组首先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密码加密。在这个环节中用了两种办法进行密写,分别是米汤密写和柠檬汁密写。米汤密写就是利用米汤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纸上书写不会留痕迹,干燥后与普通白纸并无差别所进行的,就是将平常家中蒸米饭时的米汤降至室温,用毛笔蘸取米汤在纸上写字,晾干后用碘酒来显示,字体呈蓝色 。而柠檬汁密写则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它需要将柠檬榨汁,再用毛笔蘸柠檬汁在纸上写字,晾干后将白纸与热源保持20cm距离烘烤,受热后变棕色,字迹就会像变魔术一样渐渐显现出来。而原理呢,则是因为柠檬汁中含有赛璐玢,晾干后纸上不会留下痕迹,柠檬汁着火点低于纸,在火上灼烧,密写后的地方会变焦面显出棕色字迹 。

接下来我们小组成员们对密码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查阅了许多资料,并对从书上找来的密码进行了分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加密矩阵法(二分密码:二维的,用5×5的矩阵加密)、替换加密法(仿射密码:替换密码,一个字母对一个字母。凯撒密码:即将密文的每个字母向后推三位即得到原文希尔密码:运用基本矩阵论原理的替换密码。摩尔斯电码:由一些表示数字的点和划组成,数字对应单词,需要查找一本代码表才能知道每个词对应的数),以及更深一层次的换位加密法、多码加密法等 。又通过学习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根据书中主角索菲・奈芙的密码破译工作,把一个个奇形怪状的文字符号中蕴藏的深深的玄机来进行检验,别有一番乐趣。

最后,小组成员做了一些简单的小密码,并发放了一些调查问卷,针对不同的年龄、身份人群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包括密码的运用以及对密码的了解等,了解了一些当代不同职业人员的对于密码的看法。

6 进行结论探究

6.1结论探究的方法

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处理,或者对原有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
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或者对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

6.2结论探究的实例

第一,由于时间的仓促以及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构成当今社会的安保基础――电子密码系统的了解不深,可以说只是懂了一点皮毛。

第二,在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时,因为没有老师现场辅导,再加上本身的思考不够全面,走了不少弯路,虽然最后完成了实验,但也给大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了一个醒,遇事要多问,并且要细心考虑周全。

第三,当自己制作简单密码的r候,并没有完全掌握密码的精髓,有一部分是比葫芦画瓢做出来的,主要是因为研究不够深入。

7 结束语

当今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密码学已越来越重要,本小组研究的“你说的是什么――关于密码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技术较强的探究,涉及到历史,化学以及数学相关学科的知识,经过大家一个暑假的辛勤探究,初步有了一些成果,对密码问题有了一定的看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对“分析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行动方案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结论探究”五个阶段有了明确理解,并掌握了具体步骤;
通过自主完成有关密码验证的小试验,对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大家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家在活动中领会到了小组协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很难学到的,在未来生活中难得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真“研究”;
对策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假“研究”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克服、改进这些假“研究”现象,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须,更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所必须。为此,我们从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进行论述,以求寻找克服假“研究”教学现象的对策。

一、有的放矢

打靶得有靶子,得对准靶子。同理,研究性学习也必须有问题,必须针对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问题没有针对性地研究,自然就是一种假“研究”。有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开心活动,但始终不见有研究的迹象。比如有位教师组织四年级学生感受有地方特色的粮食制品,组织选择学包春卷。教师先PPT展示包春卷所需的主要材料,再让学生观察各小组桌上摆放着的备料,组织学生们认一认,说一说有哪些材料。各小组都安排了一位家长当师傅,指导学生包春卷。同学们忙活开了,教室像沸腾的开水。不一会儿,大家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欢呼雀跃。有的同学拿到隔壁教室,跟其他班的同学交换劳动成果;
还有的同学送到教师办公室,请老师们一起品尝。这个活动组织得很有意义,但是如果深度观察,便会发现,执教者忽略了在活动中把劳动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融合。学生光有活动,没有研究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只动了手,而没有动脑。执教者只有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眼光来组织这个活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高品位的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背景下的劳动技术教育。

问题意识,其实儿童天生有之。特别是小学生常有问不完的“什么”。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但也有学生可能提不出问题,需要老师激发;
可能提出的问题层次不一,需要整合;
可能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需要调整。这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识别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清晰而明确地陈述问题。比如包春卷这个活动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方面提出研究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包春卷?有哪些历史故事?春卷与清明节的关系是什么?从劳动技术方面提出问题:包春卷需要哪些材料?除了包成卷状,还可以包成什么形状?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提出研究问题:一个人大概要吃几条春卷?估计一盆材料可以包几条春卷?另外还可以从食品卫生的角度提出研究问题,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问题。总之把劳动技术教育与美食文化、学科知识、食品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产生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地“研究”。另外研究的问题也要有针对性,这是需要老师指导的。比如上述案例中有个别学生可能提出要研究包春卷的材料各自什么价格,郑成功有哪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家乡生产哪些粮食作物……这些明显偏离了活动主题,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纠正,才能使学生的研究有针对性。

二、有法可依

研究性学习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科学研究是讲究研究方法的,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信息研究法等,还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比如某老师组织六年级学生进行以“汽车”为主题的研究。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并制作成PPT汇报课件。内容很丰富,基本上网罗了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标志,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但问及这么多张的幻灯片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列的,你从这些汽车标志中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学生却说不出来。

学生展示自己网罗来的资料,看似成果很丰硕,似乎都在做深度“研究”。细看便知,这些资料只是一堆未经冶炼的“矿石”而已,学生只不过充当资料的“搬运工”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研究。在学生收集到诸多的资料后,教师指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汽车品牌标志进行分类,对标志的含义进行解释,对标志的美学、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对学生最喜欢的标志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只有根据老师指点的方法,进行一轮轮的实践和学习,才能真正地走进“研究”天地,掌握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

三、有条不紊

研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费吹灰之力,一蹴而就的研究,一定不是真“研究”。研究需要一个过程,甚至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工程。研究实施之前,必须围绕问题的解决,制订初步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虽然还会随着新想法、新信息的出现,适时调整与修订计划,整个研究过程都应该按计划行事,做到有条不紊。学生研究性学习亦然。制订一套好的研究活动实施方案,既能对研究活动起到主导作用,又能使活动收到预期效果。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没有制订整体的指导方案,也没有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研究活动方案,导致行事草率,教师或者无所适从,或者无所作为,或者任意作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情而不能有效处置。

制订研究活动方案,教师方面要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彰显课程理念、课程特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在活动方案的拟订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活动进行创新设计,把生活中的情景具体化到活动之中,活动的诸多环节都要依据活动方案进行安排。学生方面要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制订研究计划:“问题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已经了解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还需要了解什么?”“为了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将要做什么?”教师要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进行多元化的制订研究计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信性、团队精神和自我规划能力。

研究活动过程要按计划实施,才能使研究有条不紊。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求,进行活动的分组、角色安排等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有效地把活动中的观察发现、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活动结束后,把学生们的活动成果一一收上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为学生们很好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开展起到总结和指导作用。通过这样有条不紊的研究活动实施,学生的研究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真正地进入“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