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竞技体育文化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3 14:1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竞技体育文化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竞技体育文化论文【五篇】

竞技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 文化互补 文化冲突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之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虽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在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也开始试图完成产业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产业联姻发展,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区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作出全方位的调整才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193. 255.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94-198.

竞技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吉林体育学院宋继新[1]的《竞技教育学新论》,是2012年体育界唯一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专著。《竞技教育学新论》围绕“竞技·人·文化”的主题,深入探讨了竞技、竞技教育的本质以及二者与人、人性的哲学关系,在国内率先创建了以“夺标育人”为核心价值的竞技文化体系,揭示人类竞技方式由“生存竞技”向“发展竞技”,再到“享受竞技”演进,对中国竞技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转变竞技思想,重构竞技文化

1.1 追求人本的思想境界:夺标育人

一百年前,马克思[2]说过,评价一个时代,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在于它用什么生产。据考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社会拼体力;
工业社会靠资本;
信息社会需文化。《竞技教育学新论》全书贯穿这样的理念,阐述了竞技欲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变革过去“重物轻人”的“生存竞技”的旧观念,创建“人物双修”的“夺标育人”竞技思想文化。“人物双修”的“夺标育人”的竞技思想,是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文化自觉,是对生存竞技的超越。这实质是用“文化”培养运动员,而不是单纯拼体力、耗资源。这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竞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需要。明确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国家竞技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国家竞技文化全方位国际化。

《竞技教育新论》强调“竞技是夺标育人的具有游戏属性的体育运动,游戏是竞技的本性,育人是奥运赋予的属性,是竞技的终极关怀。”[2]这是符合奥运 “追求和平,教育青年”思想的。在古希腊奥运会昌盛时期,斯巴达产金牌,雅典出思想,但现在谁也记不得前者有多少块金牌,但后者创造的奥运思想却永存![3]过去,国内竞技重夺标、轻育人的思想,违背了奥运崇高思想。国内竞技“重物轻人”的倾向,已引起社会强烈不满。正如周爱光教授[4]曾指出:“国际竞技在过度的“政治”和“资本”的双重压力下,使运动员生命不堪重负,甚者使人不像人。”《竞技教育学新论》在分析目前国内竞技领域出现的黑哨、假球、师徒反目等异化现象后指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育人与夺标的分离。

1.2 揭示人本的竞技原理:人文与科学融合

过去,我国研究竞技偏重“物道”(运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伴随着“物”的地位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在下降,甚至主体迷失。《竞技教育学新论》提出了竞技中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原理,其目的就是探索其“人道”与“物道”的整合,即“人性”与“物性”的结合,造就富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运动人才。

《竞技教育学新论》提出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同时重视人性修炼,这是对运动员生命、权利的尊重,是提高运动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培养运动员的情感是“扬善”所需,培养其责任感是“抑恶”所求,二者合一是人性修。

1.3 构建人本的竞技内容:竞技硬文化建设

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要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中国体育追求国际认同,步入文明的文化自觉[6]。《竞技教育学新论》认为有关国家竞技硬文化的设计和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概括起来应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特点,坚持以下3个基本原则:第一,普世性原则。普世性原则是指国家竞技硬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依据国际标准进行整体改革,以求获得国际社会认同。首先,要符合奥运“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维护秩序)”的思想,积极探索“人文厚实,技术精良”的竞技实践改革。其次,有关竞技实践过程的设计,要做到安全、舒适、健康、可靠,不允许制造“危险动作”,以及伪劣的运动装备。这是反映中国竞技文化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普世性是特殊性(包括中国特色)的前提,没有普世性的特殊性是低水平的操作。当今,中国社会及体育,研究特殊性的居多,关注普世性的偏少,长此以往国际“认同度”会下降。第二,民族性原则。民族性原则是指努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竞技硬文化。这是反映一个民族竞技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竞技能否为人类做出突出的贡献,不仅取决于金牌数量的递增,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对竞技硬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反映国家竞技软文化的建设是否繁荣。第三,思想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先进的竞技硬文化必须要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以求培养“人文厚实,技术精良”的竞技人才。过去,国内竞技硬文化的建设,由于人文思想匮乏,造成技术空心化、人的空心化以及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

2 转变培养方式:超越生存竞技

《竞技教育学新论》提出,国家竞技运动需求也在由“生存竞技”到“发展竞技”再向“享受竞技”过渡。“生存竞技”高耗低效,以夺标、获利为目的,为谋生而竞技;
“发展竞技”低耗高效,是通过运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竞技;
“享受竞技”是人能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和自豪的竞技,它能给竞技者制造幸福。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初步完成由“生存竞技”向“发展竞技”转型,开始进入“享受竞技”。中国则刚由“生存竞技”向“发展竞技”过渡。社会历史发展证明,不同的社会科技状态,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竞技方式。由此推断,转变国家竞技方式的前提是转变人的思维方式。

2.1 “生存竞技”的培养方式

在人类社会早期,与个体化农业和手工业相适应的 是狭隘的以经验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受其束缚,人们习惯认为在竞技运动中只要传习了运动技术,竞技者的体能和素质自然会提高。因此,产生了传统的“自然竞技观”和经验型的竞技运动方式。据史料记载,公元五世纪,职业竞技者“吃、睡、练”的训练原则风靡一时。人类早期的竞技教育是一种“生物性”的经验型的体能竞技,这种原始的竞技方式及习惯势力至今仍然存在,并成为国家竞技改革的桎梏[7]。

在近代社会,与工业革命相适应的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已成为主流,受其影响,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往往走向各种极端。人们在竞技过程中形成了生物竞技观和体能型的竞技方式。这种生物性的竞技,突出的是挖掘人的生物潜能,即通过开发人的“种生命”而努力提高运动成绩。这实质是忽略了通过竞技与教育的结合,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位开发竞技者“类生命”,从而给现代竞技不断接受“异化”的挑战留下了隐患。对运动员来说,“只管一阵子,不管一辈子”。这是典型的“生存竞技”的培养方式。

2.2 “发展竞技”的培养方式

在近代,与后工业社会、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是整体型的思维方式。人们不但能够全面地审视盲目发展科技和工业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能意识到由于过度的商业化、职业化和兴奋剂滥用,使现代竞技也面临着异化的挑战。其面临的问题,一是由于运动训练过分突出挖掘竞技者的生物潜能,忽略了通过竞技与教育结合,从生物、心理、社会3个角度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抵制竞技的“异化”;
二是竞技理论与实践着力探索单一训练过程的做法是不全面的,因为近代运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恢复理论和运动竞赛理论,已是竞技“夺标育人”不可缺少的依据。因此,人们这种整体型思维方式的形成,促使竞技观念将要从过去以提高运动成绩、获得物质利益为主的单纯“夺标”观,转向以通过竞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夺标育人”观。同时人们的竞技操作方式将从传统“体能型”的训练,向现代“智体型”的培养方式转变。概括来说,竞技教育就是要把竞技的重心,从“物”转向“人”。这预示着传统“体能型”的培养方式,将要向新型的“人”的培养方式转变,但是,近代的智体型竞技方式注重的只是促进人“身、心”的发展。

2.3 “享受竞技”的培养方式

实践证明,竞技运动单纯以生物学为依据,偏重研究人的“物性”,忽略其“类性”,是典型的“重物轻人”的“生存竞技”的培养方式。完整的运动员培养方式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过程。科学训练过程偏重于研究。

当下,在文化主导型社会,竞技将要向未来新型的人本竞技转变,通过竞技与教育的结合,最终促进人全面发展。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完成由“生存竞技”向“发展竞技”转型,开始进入“享受竞技”。实践证明,从“生存竞技”向“享受竞技”过渡的桥梁是“发展竞技”。“发展竞技”需要“竞技教育”。近年来,竞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例如,从2002年足球世界杯至今,欧洲在搞既教球又育人的“足球教育”,效果很好。“足球教育”就是竞技教育的具体化[8]。所以,《竞技教育学新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逐渐彰显出独创性、超前性、延续性和普世性,它是转变国家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式的文化准备。

《竞技教育学新论》紧紧围绕“文化”的主题,以“夺标育人”为核心理念,以“竞技与教育结合”的方式,提出人本位的竞技文化理论。这是深挖竞技思想文化之根,把竞技上升到哲学层面核心价值的追问,更是对未来国家竞技走文化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对于指导我国竞技体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 竞技教育学新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4.

[3] 赛莫斯·古里奥尼斯.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 沈健,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周爱光. 竞技运动异化论[M]. 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4.

[5] 王海明. 人性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6.

[6]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http://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竞技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江泽民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竞技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从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方面讨论竞技运动与人的关系以及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

关键词 竞技运动 社会价值 社会关系

一、前言

自古以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方式、日常行为活动以及精神文化现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等方面对人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为人类社会不断演进发展提供了巨大而持久的推动力。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公平、公正、团结、进取的体育精神为人类社会打造了一道绮丽的文化景观,吸引无数人前往参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社会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竞技运动已超越国度、民族、肤色等因素的限制,成为广大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由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也广泛地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和深思。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促使社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竞技运动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综观当前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状况:一方面,我国在竞技运动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和进步,在国际竞技运动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内竞技运动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仍存在些许令人担忧的问题,“兴奋剂”问题、球员暴力及丑闻问题、黑哨问题等问题反映出我国竞技运动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观念失衡、道德观念下沉。尽管这些问题并不是我国竞技运动的全部面貌,但逐步发展的不良形势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与此同时,对我国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研究可以帮助运动员、教练员等树立正确的竞技观,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竞技社会价值取向,为发扬我国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有利于我国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因此,本研究对我国竞技运动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三、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社会价值包含了社会和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反映了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对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大小。社会与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社会不断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对整个社会历史的价值审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现代竞技运动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健身价值外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

(一)政治价值

现代竞技运动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国文化交流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竞技运动作为一种外交手段来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提高更倾向于通过发展自身竞技运动水平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便是借助于竞技运动来开启外交的新局面,将乒乓球运动作为外交的特殊手段,促进与西方强国和亚洲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缓和紧张的国际关系,进而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一方面,竞技运动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通过开展全运会、大运会等大型运动会吸引各民族运动参加,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团结各民族的信念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只有团结各民族人民,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才能保证我国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因此,充分利用竞技运动的政治优势,正确处理竞技运动与政治的关系对我国内政外交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内为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各党派的交流与发展搭建坚实的桥梁,对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综合国力,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经济价值

竞技运动早已深入人民的生活活动,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独立的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行列中发光发热,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竞技运动最明显的经济价值在于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竞技比赛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体育赛事的正常进行必须有充足的物资设施的保证,促进相关的体育用品和体育设施行业的壮大与发展。一场竞技运动比赛的除了需要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外,还离不开通讯、食宿、交通等其他第三产业的服务,特别是大型国际赛事,对这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保证顺利开展。现代奥运会的开展为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家开发了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在奥运会进行期间,为当地服务业、餐饮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刺激就业市场壮大与发展,拉动国内GDP快速增长,进而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后奥运时代,通过对奥运场馆进行综合利用开发进一步深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带动民众体育产业的发展;
同时,将部分体育场馆对所有民众开放参观,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竞技运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竞技运动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在人们越来越要求比赛的公正性、公平性的情况下,必须不断优化管理系统和裁判系统,加快运动医学发展以科学地诊断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更精准检测和判断兴奋剂的使用。

(三)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竞技活动的特殊需求。第一,竞技运动所提倡的公正性、公平性对社会道德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竞技运动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和比赛规则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端正人们在社会竞争的行为;
第二,现代竞技赛事其自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文化,通过裁判员、运动员宣誓,大型文艺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竞技运动是人类伟大的文化创造成果,竞技运动者创造新成绩、新技术、新战术都意味着人类竞技运动的历程向前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社会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决定了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每逢新的高科技材料运用到体育用品上都会开启一段时期内竞技运动“大迈步”式的发展局面;
另一方面,竞技运动自身的技术、战术创新推动其走向的发展高度,大幅度提升晋级运动水平。竞技运动的发展历程既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的过程。

(四)教育价值

竞技运动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是竞技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竞技运动旨在提高身体素质、磨练意志、挑战极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竞技运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激发运动员和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在奥运会、亚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上,运动员的成绩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水平的体现,更与国家的民族荣誉紧密相关,运动员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第二,竞技运动的不断发展依赖于运动技术、训练方法、管理模式与理念的传承与发展,这需要对运动员运动能力进行教育,对教练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对管理者进行高层次培训;
第三,竞技运动能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一方面,竞技运动对身体素质、技术战术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参与者为了达到要求,必须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竞技运动中践行的公平竞争原则有利于提升人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同时对人们自我奋斗精神、勇敢拼搏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五)伦理价值

竞技运动是人类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竞技运动的伦理价值在于竞技运动与自然的关系、竞技运动与人的关系以及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在自食工业污染带来的恶果后,意识到人类社会若想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必须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近年来,这一观点也被逐步引用到竞技运动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绿色体育”、“绿色奥运”的口号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竞技运动本质上来说,竞技运动就是以“优胜劣汰”为根本原则的体育活动,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以追求胜利,同时通过体育活动来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化竞争观念。因此,教练员应在日常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分辨真假善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公平竞争的意识。

四、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现代竞技运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现代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深入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竞技运动通过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科学认识水平,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审美观念、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来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另外,竞技运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竞技运动能促进国家内政外加方面的稳定,有效地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维护祖国统一、弘扬民族精神。同时,竞技运动的普及和社会化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国内GDP快速增长,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推力。此外,竞技运动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竞技精神、公平原则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培养社会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一方面,竞技运动促进了人的方面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人的发展为竞技运动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因此,要保证竞技运动持久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竞技运动与人的关系、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艳翎,郑吾真.中国竞技体育的利益分析[J].体育科学.2000(05).

[2] 颜天民.竞技体育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00(01).

[3] 王元刚,章翔,孟海江.价值理论下的竞技体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7).

[4] 陶茜.简析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J].运动.2013(13).

[5] 徐宏斌.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

[6] 石伟.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J].陕西教育・理论.2006(Z1).

[7] 王丽.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0(19).

[8] 杨国庆,韩风月.竞技运动--社会价值的反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02).

[9] 赵洪生,孙志权.浅析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05).

[10] 苏肖晴,冯萍.略论运动竞赛的社会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1996(04).

[11] 夏尧远.竞技体育价值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3).

竞技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
暴力性;
消解;
校园文化建设

一、人类社会的暴力性质。

暴力是无所不在的,古典时期的暴力更是以一种原始主义的形态展示了其特有的威力,也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暴力现象的合理性。人类进入社会,向更加文明方向发展的同时,暴力现象并没有消失。宛如中国赖以自豪的四大文明成果: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同时也还存在着女人的小脚、江湖的厚黑以及阉人的心理②。劳动创造了人,人发展了社会和文明,但马克思也说人类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出现了劳动的异化。可见文明是把双刃剑。人类利用自己优越的大脑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强大的精神文明:四通八达的交通工具使人免于腿脚的劳顿。燃气电气化的设备让人用不着烟熏火燎便可免受饥饿享受美食。电视、电脑、网络信息的现代化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使精神在科技、文学、艺术等世界的任何角落漫游。文明化、自动化为人提供便利、方便了人们的同时也使人拥有了身心分裂、具有了硕大的头颅和纤弱四肢的可能。文明使人和平共处,温文尔雅、但贫穷、丑陋,偷盗、抢劫、杀人越货依然存在,文明使人珍爱生命,知情达意、知书达理,但死刑犯罪刑法刑罚依然存在,人类战争依然存在,并且自杀现象越来越多,心理疾患者越来越多,何以如此,曰:文明病。可见伴随着人类文明文化的历史长河,人类还有别样的面貌。人进化于动物,人至今仍为动物,人类必然有动物的属性和原始的本能。人类没有因优越的社会文明而消除人的暴力性也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二、竞技体育的暴力性质

关于竞技体育的产生有多种学说,但作为体育运动中最庞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其产生的缘由却是为了消除暴力提倡和平的。有记载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于公元前776年,据说是在中断了二、三百年以后恢复起来的。当时“在没有体育盛会的日子里,希腊城邦间到处是格斗和凶杀,民不聊生,天毋宁日。”后来太阳神发出喻示要恢复奥运会结束战争。这样斯巴达、比萨和伊利斯的国王达成了神圣休战协定,规定每四年在宙斯祭坛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期间各城邦停止战争以保护前往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参观者和商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疑秉承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然而无论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是世界杯足球赛以及其他竞技体育运动,其特点和内涵都与其他的文明不同。竞技的本质是竞争,而崇尚竞争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人类也概莫能外。人类的本性喜好竞争,竞争是人性的恶,不管它是什么形式,何等规格的竞争。足球场、篮球场上通过攻篮、射门实现了人与人的相互杀伐和竞争,并最终把对方打倒战败获得竞技的胜利。人们称足球为野蛮的运动,称拳击为残酷的运动,甚至有人干脆称竞技体育为“无硝烟的战争”或“战争游戏”。可见竞技体育的暴力性质是显而易见的。文明至今,战争还无法从人类中消除。无论喊着多么美妙的口号,穿着多么神圣华丽的道德外衣,战争还是为了肆虐、残杀同类而制造的,极大地体现了人类的动物性和暴力性,甚至人性的恶。竞技体育之所以拥有和平、友谊、自由、博爱的美誉便是因为将真实的战争变成了战争的游戏,使人的暴力性和野蛮特性在游戏中释放和消解。高校竞技体育也莫过于此,和平、友谊是针对竞技体育的规则和参与条件而言,没有哪个学校的代表队愿意为了兄弟学校的感情友谊甘愿将胜利拱手相让。没有哪个学校的代表队为了友谊不战而退,甘居下风,成人之美。友谊在于维护公平,在于竞技规则的遵守中,更在于竞技场上的真实较量。

三、竞技体育对人类社会暴力的消解功用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但还具有感性的本能,人崇尚友谊,向往和平和谐的美好生活,但还具有争强好胜的个性。人甚至自虐,明知抽烟有害健康依然勇往直前,明知嗜酒伤身却依然义无反顾。但人总是向更文明的方向进化,在科技昌明、精神丰厚的文明社会,竞技体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现象,以其暴力的内容,野蛮的行为,鲜活的生命充斥着大小媒体、广告信息和人们的视界,如今的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随意便可以谈NBA,谈姚明,谈谈意甲德甲英超,谈谈贝肯汉姆、罗纳尔多、齐达内。奥林匹克再不是大清王朝年人们不知为何物的时代,申奥成功的高度兴奋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符号的作用,更多的是其精神和文化内涵。其中魅力之一便是竞技体育的暴力性和野蛮性,体现着人类的本能和人自身本真的一部分。然而竞技体育的规则又是理性的。公平、公正的竞技规则将人的暴力性和野蛮性规划到了假想的战场。在竞技场上,人们可以假想敌人,通过间接的工具,以球论天下,可以以得分的多少、技艺的高低决胜负、论英雄。为人的好斗、格杀、甚至自虐提供了宣泄的出口,为人类宣泄文明的压抑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从而让人在竞技场下更人性化、人文化、文明化。

四、高校竞技体育的校园文化功能

体育在学校负担着育人的功能,竞技体育也不例外。“人类的一部文明史同时也包含着人类的疾病史”。[弗洛伊德语]过度的文明必然导致人类的异化。头脑过度的发达,必然造成身体的干瘪,社会过度的理性化必然丢掉人的感性和动物性,“人是高级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经济的动物”,都脱不了“动物”的干系,都说明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文明的动物。德、智、美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主流。学校是智育的天地、头脑硕大的发育机、文明创造的温床,也是“肢体日渐轻细”、心理疾患、文明病的策源地。网络癖成倍增长、校园自杀现象增多、心理疾病的日常化都说明智育在育人的同时也在吃人,人类在文明中进步也在文明中倒退。而作为另类出现的高校体育、高校竞技体育恰恰是“头颅硕大,肢体轻细”的有力补充,是人类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简单”教育,是校园身心文化趋于平衡的调节机,是校园暴力性、野蛮性转移和消解的通道。

竞技运动是一种梦想自己力量与敏感的运动,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运动,五四文化运动之风吹来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恢复人的自然性和本能。鲁迅在讲拿来主义精神时说西方的文明是“兽性加人性”,陈独秀则直接提倡“兽性主义”,的《体育之研究》更是直言:野蛮其体魄。如今高校竞技体育的暴力性和野蛮性正以其最大的张力,宣扬着人的感性精神和力量,最大限度的保持人的动物性,使当代的大学生保持“三分猴气”、“七分虎威”③的梦想,为文化人张扬四肢、平衡大脑、保持身心和谐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平台。

作者单位:郄爱萍 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部

郄爱军:河北保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