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爹和娘,背上行李走远方。酷暑寒冬多保重啊,打工路上自己闯。郑源的《打工行》这首歌唱出了无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出外打工的坚韧和辛酸,他们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爱留守儿童论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营造留守儿童温馨心灵家园
“离开家乡爹和娘,背上行李走远方。酷暑寒冬多保重啊,打工路上自己闯。”郑源的《打工行》这首歌唱出了无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出外打工的坚韧和辛酸,他们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他们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由夫妻一方抚养或由祖辈、亲戚代管,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样造成了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教育、引导,造成孩子思想道德滑坡、行为习惯欠佳、学习成绩低下、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关。他们渴望得到关爱,渴望沟通理解,渴望帮助指导,但现实让他们苦闷迷茫,忧郁焦虑,孤独无助,内向自闭,他们的心灵是一片孤寂的荒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班主任大有作为。班主任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能保持很好的联系,可以在关爱留守儿童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这是走进他们心灵的前提。班主任先让他们自己填表或写自我介绍,然后通过家访等形式,全面、深入了解留守儿童。
其次,班主任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班主任通过谈心、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愿。如果学生不便向父母倾诉,班主任代为转达;
如果是不当的心愿,班主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还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让他们有追求,有奋斗的动力。还引导他们学会倾诉,有了委曲和困惑可以向老师、朋友、父母倾诉,也可利用作文和日记倾诉论文的格式。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常常孤僻、胆小幼儿教育论文,自卑心理严重。班主任应引导班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帮扶小组”,开展“我和留守儿童交朋友”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如家一样的温暖。另外还要让他们为班级做贡献,让他们能力得到发挥,心理有归属感。
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心理孤独,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班主任要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友问题,发现交友不当,应引导他们及时处理。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应要求他们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密切沟通,每周至少通话一次,每学期至少回来探亲一次,或者孩子到父母工作地去探亲一次。并教会家长通话时多听孩子倾听,多引导,少教训,少说教。
留守儿童常常由单亲、祖辈、亲戚做留守监护人,由于他们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班主任要多和留守监护人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并和他们讨论教育管理方法,并为他们出谋划策,提高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
引导留守儿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挑战。
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太需要社会的关爱,而班主任能给予留守儿童爱的补偿,能给予他们心灵的沟通和至诚的呵护。让每一个班主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心灵家园,让他们的心灵之花在阳光下绚丽绽放吧!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2篇
一、构建关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成效
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命题,我市经历了一个探索、推广、实践、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2005年,我市由文明委牵头,在三县3个乡镇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试点。之后,妇联、教育、关工委、团委等相关部门各自为阵,发挥优势。2007年,市妇儿工委争取市政府重视支持,在全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去年,又将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通过建立“四项机制”、完善“四种模式”、打造“四个品牌”,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妇联协调,各方共管”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体系。
(一)“四项机制”推进,倾心构建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2007年,经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研究,明确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由各级政府妇儿工委牵头实施,宣传、教育、卫生等12个部门为责任单位,以“十百千”行动(每个县区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村、居、校建立1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培训100名班主任或临时监护人、聘请1000名“爱心家长”)为载体,开展关爱活动。市财政每年拨付15万元关爱工程专项经费。2010年,在省妇联的支持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又纳入了政府的民生工程,省财政为每个活动室配备2万元的物品,由市妇联牵头组织实施,各县乡镇长为责任人。目前,首批17个乡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已建成。市、县区和民生工程项目乡镇三级组织领导机制的完善为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在7个文件中确立目标: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五项工程”解决“两纲”重难点问题的意见》中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其中;
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市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创建活动的意见》中确定了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的目标措施;
下发的《市妇儿工委关于组织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的方案》、《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运行。
三是建立调研督查机制。我市坚持“以调研出思路、以督导促提高、以交流带发展”增强关爱工作力度:坚持每年到各县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面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撰写的《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调研报告》,分别在省人大调研和市政协社情民意座谈会上做专题汇报和发言,并被党刊《工作》采用;
坚持每年深入各县区督导关爱工程实施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建设。并先后作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和民生工程专项视察,深入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实地查看;
坚持每年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全面推进关爱工作。连续两年召开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程推进会、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并挂牌命名表彰了11个“市优秀留守流动儿童之家”。
四是建立宣传推进机制。我市通过强化“四个宣传”提高关爱工程、民生工程的知晓率,扩大留守流动儿童受益面。通过在妇联网上开设民生工程专栏、在电视台和《日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新闻网络上刊登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的相关信息强化媒体宣传,营造了有利于关爱工作的舆论氛围;
通过为活动室(家)统一制作宣传栏、设置醒目宣传牌、配送杂志架、影集等物品拓展场地宣传,为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积极创设条件;
通过连续三年举办全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管理者培训班扩大项目宣传,提升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者的工作水平;
通过组织四大领导班子深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慰问、招募“爱心大使”、志愿者服务、举办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深化社会宣传,不断提升关爱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四种模式”联动,不断丰富关爱服务内容。
我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四种关爱模式,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新鲜活力,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阵地服务式。我市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管教“真空时间”,在学校、乡镇、社区(村)等留守流动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先后建成9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家)。特别是今年纳入民生工程后,除在学校新建255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后,又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1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这一举措使乡镇文化部门和妇联实现了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一举多赢。各活动室(家)在管理方式上科学规范,做到“三齐全”,即家长儿童档案齐全,活动管理制度齐全,场地设施设备齐全。在活动内容上做到“三关注”,即关注心理健康,通过开通亲情电话、设立师生“悄悄话”室、心理咨询站等为留守流动儿童疏导心理问题;
关注实践锻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学习、表演活动、外出锻炼游览等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自我展现、乐于交流的平台;
关注安全保护,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少年模拟法庭”、安全教育课堂等活动增强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我市在留守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创建了84所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其中有8所分别被评为全国和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肥西县还建立了行知寄宿制“留守孩子”学校,在校生共300人。
二是结对帮扶式。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一支由教师、律师、“五老”人员、社会工作者、大学生等组成的留守流动儿童志愿者工作队伍,全部登记在册。这些爱心家长分别与留守流动儿童开展“1+1”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特别是长丰县组织全县1300多名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爱心结对,定期送去亲情关爱,实现贫困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
市妇儿工委创造性地组织36个成员单位与优秀儿童之家开展“1帮1”结对帮扶活动。每年“六一”期间,各成员单位分别向所结对的儿童之家赠送电脑、图书、运动器械等价值十几万元的款物,有力推动了我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的建设。
三是项目运作式。我市瑶海区三里街和庐阳区汲桥社区“快乐儿童俱乐部”是英救会与妇联合作的社区儿童福利项目。各级妇联依托项目资金,不断在形式上、内容上、手段上创新,现已形成“儿童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孩子们自己选出的图书管理员,自主制定的图书阅览、器材保管、卫生值日等制度,全程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提升了孩子的素质和能力;
组建的绘画、作文、舞蹈兴趣小组,陶冶了留守孩子的情操,使他们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创办“儿童宣传队”、《社区儿童报》、“社区儿童论坛”、“助我成长亲子论坛”等为流动儿童带来自尊、自信,成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一朵奇葩。三里街“快乐儿童俱乐部”先后接待了省内外以及英国、朝鲜等多个国家和香港、成都等26个地市代表团参观学习,《人民日报》、《日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予以报道,英国王室安妮公主也对俱乐部给予了“你们让儿童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的高度评价。俱乐部里两名流动儿童还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执行中期的评估。
四是部门联动式。我市充分利用和盘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关爱合力。市教育局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权利,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在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使我市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门槛”最低、手续最简化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秋季,我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已达到100所,居全省各市首位,今年又在三县中小学建立了255个留守儿童之家;
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开展校外网吧整治,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网络环境;
团市委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互助活动;
市妇联先后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参加全市“一起成长、感恩面对面”、“百名留守儿童看”、“好娃娃嘉年华”等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特别是纳入民生工程后,留守儿童活动室建在乡镇文化站,教育、文化、妇联、乡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家里家外、校内校外均有人爱、有人管、有人教、有人护。
(三)“四大品牌”创新,竭力凸显关爱服务亮点。
我市积极探索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和有效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形成多个品牌。肥东县构建完善的“留守小队”模式被国家11个部委倡导推广;
肥西县的“家长制度”为留守儿童送去了母亲般的关爱;
瑶海区的“快乐儿童俱乐部”成为农民工子女的乐园;
庐阳区的“假日托管学校”已拓展为“四点半学校”、“星期天课堂”。此外,正在探索中的“滨湖家园快乐学堂”、“杨老师心理工作室”等都作为关爱服务的亮点载体,融学、教、管于一体,成为留守流动儿童的快乐家园。全国妇联副主席赵少华和教育部部长陈小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万燕、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来考察时,对我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市共建有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352个,招募了9677名“爱心家长”,培训了班主任和“爱心家长”7000多名,设立亲情电话623部。
二、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体会与思考
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和推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呈现出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留守流动儿童活动阵地也从仅有简单的课余活动场所发展为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设施齐备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和活动室,成为孩子们的开心乐园、家长的放心港湾、政府的关注重点。但是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是当前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亟需探索、解决的重要新课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根本保证。
近年来,各级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都在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的地方也成立了关爱工作协调机构,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人员、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尚未形成有效合力。要构建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要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财政、妇联、民政、关工委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资源整合,形成合力。要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整体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有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有雄厚的经费支持,有相应的目标分解和督查考核办法,才能使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力度。要不断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救助机制,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才能确保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实效。要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完善学校教育机制,确保留守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目前,由于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因各种体制的限制,又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即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如何完善教育机制,均衡教育资源,使留守流动儿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要大力支持农村寄宿学校的的建设,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和健全公平的社会教育机制,制订和实施有利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权益,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完全平等的教育。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由于监护的不到位、亲情的缺失、生活的困难,容易引发安全、心理等各种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在乡(街)、村(社区)层层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彩虹家园等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场所,不断丰富留守儿童校外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组建由爱心人士和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人员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心灵抚慰、生活救助,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缺位的监管,使留守儿童虽然远离父母,也能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3篇
我县共有中小学校284所,有未成年人14.7万人,在校学生9.3万人,全县有留守儿童15499人,占儿童总数的10.3%。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由于父母外出时间长,地方远,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学习成绩较差的现象。
以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动员社会支持、增强家长责任意识为着力点,大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保障和良好环境,努力实现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安全有保、亲情有护、活动有地”的目标。
1.加强留守儿童阵地建设
2008年以来,我县留守儿童学校以师德教育为出发点,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全县各乡镇中心小学建起留守儿童之家24个、希望书屋和亲子阅览室(图书不少于1000册)21个、心理咨询室5个、多媒体信息室8个、多功能活动室18个等多种留守儿童活动阵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经常性的学习、业余爱好、心理咨询、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之家制度,即:有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教育管护、管理制度、活动制度、工作考评等制度。开设“亲情热线”30部,让外出务工的家长与子女、学校随时紧密联系,增进感情,了解实情,促进亲情。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各乡镇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全县建成25个维权中心,由各乡镇司法助理员和妇联主席为中心负责人,为留守儿童提供长期的法津咨询和维权服务保障。今后,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活动阵地及相关设施,积极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咨询,并协调法律援助机构为困难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切实帮助留守儿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组建“爱心妈妈”和巾帼志愿者队伍
积极组建“爱心妈妈”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爱心妈妈和巾帼志愿者们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留守儿童联系,每季度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或家庭看望留守儿童,每年至少陪留守儿童过一次节日,保证与留守儿童长期联络,沟通情感,弥补“亲情的不足”。在互相自愿的前提下,“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形式结对关爱困难留守儿童。进一步健全__县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她们深入到乡(镇)、村(社区),积极开展亲情关爱、扶贫帮困、普法宣传、心理疏导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帮助我县留守儿童解决感情缺失、心理失衡、生活失助、安全缺保、学习缺教等问题,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积极开展贴近留守儿童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儿童节关爱活动,利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积极开展“爱心妈妈”看望慰问留守儿童、“我爱爸爸、妈妈”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的可贵,同时评选出“留守之星”,给予奖励和鼓励,让他们度过欢快的节日;
二是开展快乐假期活动,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组织留守儿童参加课外知识竞赛、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增强他们与老师同学的沟通,消除孤独、自卑心理;
三是开展传统教育活动,利用“五一”、“七一”等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
四是各相关部门积极筹集资金及物资,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共享蓝天”帮扶活动,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亲切慰问,给他们捐赠学习用具、体育器材等慰问品;
五是开展健康心理辅导,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方面的问题,使留守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深化“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动员各相关部门深入各联系村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关心帮助孤儿和父母长期外出缺乏亲情的儿童。同留守儿童悉心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他们与在外打工的父母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互诉亲情,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县关爱留[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4篇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弱势
留守儿童不是刚刚出现的,而与此相应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由来已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留守儿童均处于相对困难与不利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由于监护人的教育方法各异,导致不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上的表现参差不齐。有的儿童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很强,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也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家外出打工的艰辛与不易,其早熟程度、自立能力、懂事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同龄人;
但有的留守儿童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仅不好好学习,甚至还拉帮结伙、打架斗殴、通宵上网,待人接物也很欠缺。而这一切,其实是留守儿童心理弱势的外在反映:由于没有父母在身旁,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然而,外表的坚强或者顽世不恭,都不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在呼喊着爸爸妈妈快快回来。
2.隔代教育替代不了传统的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致使他们明显缺乏稳定正常的家庭教育环境。由于留守儿童与在外工作的父母联系次数非常有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从小就体验不到来自父母亲情的关爱和温暖,他们大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长期以往,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人际关系、人格发展必然会出现障碍。而作为监护人,长辈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调查表明,近七成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是小学及小学以下,特别是老年人,他们格外注重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培养,但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监护人大多忽视对孩子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进行引导,甚至有个别监护人连教师对孩子的正确批评都不能理性对待,听信孩子一面之词找到学校“理论”,这样更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这样孩子就容易养成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怕困难、怕挫折。留守儿童的错误行为和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极容易走上“歪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监护人无法完全替代父母履行监护职责,管,管不住;
督,督不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长辈们有心无力。
二、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层面的缺失显而易见,并且短期内无法改变,留守儿童这一本来应被特殊关照的群体也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引导不能及时跟进,势必会导致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出现断层,其无论是在学习、思想上还是在心理上出现问题都将不好解决。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
1.积极举办“家长学校”
积极并认真举办“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关爱留守儿童
建议各地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助等方式,支持寄宿学校、校外辅导站、家长学校的建设,建立并形成“亲情沟通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整合各学校措施,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上升到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学校教育应发挥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设心理咨询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用科学的方法消除他们心中的阴影。
3.建立“成长伙伴制”
由于留守儿童规模庞大,一对一的帮扶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家长制”或“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也不可能覆盖全部留守儿童,“成长伙伴制”应该是是很好的实践,即是让留守儿童与品学兼优的学生结成一帮一的学习伙伴,让他们在学校共同学习,在校外一起玩耍,共同快乐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5篇
一、活动中感受着温暖与关爱
我校与清真社区共同举办迎奥运关爱留守儿童趣味运动会。在运动会上还有27位爱心妈妈与我校留守儿童结对子,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分别留下各自的联系方式,以便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孩子们感受着温暖与关爱,并用他们的歌声及自编的舞蹈表达感激之情,感谢来自各方对他们的关爱。
二、沟通中感受温暖与关爱
面对孩子们存在的心理压力,还开展了“心里话说给知心姐姐听”活动。聘请哈尔滨技术学院心理系的学生做孩子们的“知心姐姐”,定期在留守流动儿童中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倾诉烦恼,帮助他们打开“心结”,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生活中感受温暖与关爱
各班主任老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给予留守流动儿童真情关爱,做到“三知两勤一经常”。“三知”即教师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办法。“两勤”即一是腿勤,教师要及时与留守儿童的代监护人取得联系,互通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二是手勤,教师要及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有关“留守儿童”的情况记载到工作手册中,以便查考。“一经常”即对教师来说,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
对班主任来说,要经常开展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洪丽、邹艳芳,孟娜等老师在班级留守儿童生日上送去蛋糕,李颖、刘丹、曹国丽、宫丽英等老师在生活上时刻关心着留守儿童,为他们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并用爱心温暖着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心灵,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而且,我们还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它的成立,为我校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一阵地作用,完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开通亲情专线电话,为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提供方便;
开展志愿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活动,帮助孩子们找回缺失的爱;
开展“快乐伙伴手拉手”活动,让留守流动儿童与班级中的优秀少先队员结成手拉手小伙伴,帮助孩子们找回童真童趣;
对留守流动儿童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通过开展活动,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幸福生活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