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3 18:1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我受市总工会第三届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委托,向市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一、关于对市总三届委员会财务工作报告的审查意见市总工会三届经费审查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市总三届委员会财务工作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会经费审计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五篇】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我受市总工会第三届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委托,向市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关于对市总三届委员会财务工作报告的审查意见

市总工会三届经费审查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市总三届委员会财务工作报告。会议认为,报告列举的市总工会20xx—20xx年经费收支情况符合实际。七年来市总工会财务工作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以收缴经费为重点,强化管理为手段,用好用活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坚持改革创新,服务工会工作大局,认真履行了依法聚财、科学理财、有效用财的职能。特别是在全市推行地税代收工会经费工作,实现了工会经费收缴体制的重大转变,提高了工会经费的收缴率,财务管理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和改进,经费支出结构更加合理,突出了为基层、为职工、为工会重点工作服务的原则。七年来,市总工会经费收入34477321元,支出33542187元,其中用于职工活动、送温暖活动、补助下级工会等各项费用11617259元,占总支出的34.5%,为工会履行各项社会职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七年工会经费累计结余935134元,符合全总对财务工作要求“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为全市工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会议认为,市总财务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今后五年工会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符合**工会财务工作实际,积极进取切实可行。会议同意这个报告,因此,建议大会审议通过。

二、七年来市总经审工作回顾

市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市总工会三届经审会在市总党组和省总经审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审查审计监督力度,在健全审查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提升监督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关于对市总本级工会经费的审查审计监督。市总经审会坚持每年对市总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议。从20xx—20xx年,市总本级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实现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七年来,经审会对工会经费的收、管、用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市总财务认真采纳,及时整改。实践证明,市工会财务能够正确把握经费使用方向,对重点工作经费使用保障有力,为全市工运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财力支持。

(二)关于对市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直属单位收支情况的审计监督。根据《**省工会专项资金审计暂行办法》的规定,市总经审会坚持每年对市总送温暖资金、文印费、招待费、电话费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为市总专项资金使用严把了关口,保证了专项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根据《**省工会基本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规定,市总经审会先后对市总办公楼装修、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文化宫活动大厅、市总车库、大门等基建项目竣工决算进行了审计,核减了工程造价,节约了基建开支。同时我们还坚持每年对市总直属的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协会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对直属单位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经济行为、实现工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等方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整改,促进了工会经济活动的规范运作。

(三)关于对县区总工会经费收支的审计监督。根据全总、省总《关于加强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市总经审会坚持每年对所辖的6个县区(含经济开发区)工会经费收支和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审计。审计表明,县区工会在工会经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方面总体情况较好,经费收入稳步增长,帐面滚存结余逐年增高,工会财力不断扩大。税务代收经费工作稳步推进,经费收入效果明显。但也存在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工会资产管理薄弱等问题。市总经审会有针对性地累计提出126条改进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整改,促进了县区工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四)关于对县区工会主席离任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根据《**省各级工会主席离任审计暂行办法》的要求,市总经审会分别对临颍县、郾城区、源汇区、经济开发区12位原任主席进行了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并作出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对工会离任主席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澄清了单位家底,划清了离任者和继任者的经济责任界限,为继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高了工会经济工作的透明度。

(五)关于对基层工会经费计拨情况的审计监督。根据全总《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市总经审会坚持每年对基层工会经费进行审计。七年来,通过对374家基层单位的审计,审查出行政少拨、漏拨、欠拨工会经费 304.9万元,补解基层工会经费182.94万元,地方工会收回入库经费121.96万元,不仅为工会增加了财力,更重要的是宣传了《工会法》和《**省工会条例》,维护了国家法规的权威性和工会财务制度的严肃性,增强了基层单位依法拨缴工会经费的意识,使工会计拨审计工作走向了 法制化轨道。

三、七年来市总经审工作的新发展

七年来,工会经审组织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拓展工作领域,提升审计质量,实现了工会经审工作创新与发展。

(一)领导重视有新举措。市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市总领导将经审工作放到工会全局工作中来把握,统一研究、统一安排、统一部署,提出了工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接受经审会审查监督的要求。实行了领导班子听取工会经审工作情况汇报、工会委员会听取经审工作报告、工会经费支出的重大事项有经审人员参与等一系列举措。做到人员配备、办公设施配备、工作经费保障“三到位”,形成了全会重视工会经审工作的良好局面。各级工会都提高了对经审工作的认识,把经审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经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组织建设有新突破。加强组织建设是经审工作的基础。各级工会组织在组建工会的同时,做到了经审会与工会委员会同时考察、同时报批、同时选举产生。市、县区总工会都配齐了经审会主任,设立了经审办公室,配备了经审干部。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得到了加强,全市已建基层经审组织1265个,规模以上企业经审组织组建率达100%。各级工会经审干部得到不同层面的培训,市县两级经审干部均已获得省级岗位资格证书,经审组织建设的加强和经审干部素质的提升为开展经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制度建设有新发展。一是从审计依据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意见》、《关于对下级工会经费审计监督的暂行办法》、《工会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暂行办法》、《工会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暂行办法》等7个法规性文件。二是从审计程序方面转发了全总的《工会审计操作规定》等8个文件,制定了《工会审计通知书》、《工会审计意见书》等12个格式文本。三是从经审工作制度方面出台了《工会经费审查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经审会职责任务》等10个规章制度,这些文件的出台为依法实施审查审计,提高审查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提供了依据。

(四)业务建设有新加强。一是通过开展经审工作竞赛,实施经审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提升了经审工作水平;
二是贯彻市级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制定实施县区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市县两级工会经审业务建设得到加强;
三是开展了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狠抓了审计“一本卷”工程,探索了税务代收工会经费后经审组织计拨审计的路子,规范了审查审计程序,保证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四是开展了经审工作理论研讨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用理论指导经审工作,把理论转化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上来,促进了经审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实务审计有新成效。积极参与了税务代收工会经费工作,开展了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奖状和模范职工之家等“评先表模”活动的专项审计,开展了对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会经费计拨情况的审计,建立了工会与国家审计机构对工会经费实施审计的长效机制,把基层工会经费拨缴情况统揽到经审工作的范围之中。通过一系列的实务审计,促进了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的规范运作,有效防止了工会资产的流失,维护了工会组织的经济利益。

七年来,市工会经审工作连年被上级工会评为特等奖、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工会组织重视和有关方面支持的结果,是各级经审组织和经审干部开拓进取,勤奋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总工会三届经费审查委员会,向重视和支持工会经审工作的各级工会领导和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经审工作作出贡献的工会经审干部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市总经审会分类指导力度不够,非公企业经审组织还不健全,部分经审组织对同级工会财务的审查监督制度还没有落实到位,基层工会经审组织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结果的执行还有折扣现象,经审干部的业务能力还须加强。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四、今后五年工会经审工作的建议

今后的五年,是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五年,是工运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各级工会经审组织在工会全局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五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今后经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经审会的部署,围绕市总四届工会委员确定的工作目标,强化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经审监督能力和审计监督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市经审工作水平。为此建议四届经审会今后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工会经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工会经审组织和经审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四个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工会的重点工作找准定位,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工会经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依法审查审计,确保工会经费的支出使用向重点工作、向基层和职工倾斜,继续推动在工会经济活动中坚持依法守纪的原则,促进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促进工会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工会全局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拓展领域,扩大范围,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经审工作。近年来,工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拓展,审查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工会系统内部审查审计的范围已由财务收支审计,拓展到经费预算、经费计拨、专项经费、基建维修、经营绩效、经济责任和离任审计等多个方面,因此,各级工会经审组织要在全面审计上下功夫,要坚持工会工作开展到哪里,工会经审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工会经济活动运行到哪里,工会经审工作就监督到哪里,将工会的全部经费和资产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

(三)突出重点,履行职能,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加大工会经审工作力度。一是要继续强化同级工会财务的审查监督,特别是加强对预算的审查,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标准,使预算的制订更加符合实际。要通过审查审计,提高预算的执行水平和效果,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二是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格遵守国家的财经法纪。特别是对工会送温暖资金、劳模补助资金、职工教育资金、金秋助学资金以及帮扶中心的财政拨付资金等进行重点审计,严格规范专项资金的收入、支出、管理、使用情况。三是强化基建工程审计,从立项到竣工决算要全过程介入,坚持没有经过审计就不能结算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和节约基建开支。四是坚定不移地对县区工会及直属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对工会干部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并形成制度化,从而更好地推进工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五是依法加强对基层工会经费的计拨审计监督,坚持不懈的推进市总经审会提出的:审计程序要依法,审计取证要科学,审计评价要准确,审计结论要真实的原则。严把审计质量,提高审计结果执行的严肃性。六是要认真研究工会经费实行新的收缴方式后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探索在税务代收、财政集中划拨情况下开展工会经费计拨审计的新办法,找准工作切入点,探索建立工会经费收缴划拨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促进工会经费的稳步增长。

(四)加强监管,发挥效能,进一步实现工会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会自身的资产总量也在不断加大,各级工会经审组织要对照《物权法》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工会资产监督审查工作。既要开展对工会经营性资产的审计监督,也要加强对工会行政性资产的监督;
既要开展对工会资产经营的绩效监督,也要推动完善各级工会资产台帐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推动和督促工会不动产的产权登记工作,努力促进形成来源可靠、增长有力、管理有序、督促到位的工会经费资产管理体系。确保工会资产的完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五)认真调研,加强指导,进一步推动县区和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有效开展。经审工作要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市、县区工会经审组织要向基层下沉,要向薄弱环节延伸。要以“一本卷”工程为重点考核内容,切实加强对下级工会经费资产的审计监督与业务指导。一是要结合下审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基层情况,针对各县区和基层工会的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
二是要积极帮助县区工会和基层工会完善财务审计制度,加强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转;
三是要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县区和基层工会经审干部素质。四是健全基层工会经审组织,配备经审干部,并指导基层经审组织开展工作并发挥好监督作用。五是要为县区和基层工会开展审查审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和服务,推动县区和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始建于1983年,它是依照1982年《宪法》设立的。我国的《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与此同时还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但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影响政府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不断暴露出来。比如“双重”领导体制所引起的独立性不强,国家审计人员独立性低等。这些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在2002年“两会”上,就有政协提案直接质疑预算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2003年“两会”中,有33位人大代表签名提出改革现行审计体制的建议。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试图寻找一些解决的方法来解决国家审计独立性不强的问题。

一、影响国家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因素

(一)影响国家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组织因素

1、“双重”领导体制下的弊端。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直辖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审计组织,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在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其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而行政则受本级政府首长的领导。但事实上在先行审计体制下,“双重”领导已经演变为地方政府的“单项”领导。杨肃昌(2004)在他的博士后论文中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85位中国审计学会理事进行调查。87%答卷认为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审计机关实质上是听从于或服务于政府,其实就是政府的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是“内部审计”体制下必然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制度问题。地方审计机关在面临国家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处理面临两难选择。若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冷遇甚至于打击报复;若偏向地方利益,又会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批评,审计人员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吴联生教授在其论文《政府审计隶属关系评价模型》中,将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署特派办的审计质量进行了比较,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综合看1989-2000年的审计结果,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质量高于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68.18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地方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可见“双重”领导体制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是我国现存审计制度的弊端。

2、审计机关设置的地位较低。审计法规定: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从国家审计应具备的监督职能来看,它不仅应该对国家的财政部门实施监督,而且也应对国家的行政部门实施监督,然而国务院本身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部门,显然这样的设置使得国家审计虽独立于财政部门,但不独立于行政部门,因而还是会影响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二)影响国家审计机关经济独立性的因素

我国的《审计法》第2章第10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在具体运作中的方法是:同级政府以预算的形式核定一定数额的行政经费,用来维持正常的人员费用和办公经费;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少量的事业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弥补行政经费的不足;同级财政部门按照审计工作计划拨入的审计办案经费或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拨入其他经费,这部分经费占整个审计经费的2/3以上,构成了审计机关的主要经费来源。可见,地方审计机关的资金来源于财政部。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很难保证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三)影响我国国家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因素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审计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人选,国家主席任免,副审计长由国务院任免;在重点地区和企业设立的审计特派员由审计署任命;地方各级审计局的局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副局长由本级人民政府任免。由此可见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属于行政模式,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左右,这直接影响了审计人员独立性。

和国家审计机构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最高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薪金收入也应该有所保障,应该从中央国家基金中统一拨付;并且应该为最高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提供与其职位相匹配、风险相对等具有竞争力的薪酬,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国家审计人员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但是我国目前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条例中并没有很具体明确审计人员的权益、待遇和薪金收入等事项,而这些都是对审计人员独立性有重要影响的事项,是需要加以明确的。

(四)其他微观层面影响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1、审计结果缺乏透明性。目前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计划、审计结果等具体情况往往是不对外公布的,其每年公布的审计报告只是对全年工作的总结,并且经过了精心的修饰。这就很难让公众相信其真正的独立性,再加上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领导人既抓“财政”又抓“审计”,审计实际上是他们的自我检查,存在强烈的粉饰动机,其独立性可想而知。

2、派驻人员的私人关系。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在国务院的很多部门都设有派驻审计小组或办事处,在一些重点城市和企业设有特派办,但是对这些派驻审计小组和办事处没有规定相应的派驻期限。久而久之,就难免会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产生密切的关系,影响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国家审计人员的兼职和兼任问题。在我国,国家审计署署长是国务院的重要组成人员,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也都是本级人民政府的重要成员。审计机关的负责人成为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成员,将会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产生影响。

4、审计报告语言不标准。由于内容繁多,国家审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对同一审计结果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出现不同的结果。语言的非标准性给个人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利于客观事实描述,从而影响了独立性。

二、提高我国国家审计的对策

(一)改革和完善我国国家审计体制

在杨肃昌的博士后论文中,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这表明大多数答卷者认为我国现行的“行政”审计体制必须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条件的日趋成熟,改变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将行政型审计模式过渡到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立法型审计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双轨制”体制是一个能使人大立法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效结合的办法。“双轨制”指的是在人大和政府分别建立履行不同审计职责的审计组织;人大所属的审计组织主要从事财政预算审计监督,政府所属的审计组织主要承担政府经济监管工作所需要的各项审计监督任务。在“双轨制”体制下,隶属于全国人大的审计组织,就成为我国最高审计机关,而隶属于国务院的审计组织仍同目前“审计署”的性质一样。这一体制能够解决我国国家审计的弊端,其优势在于:

1、这种体制在客观上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对国务院是否正确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进行有效监督,而对政府实施监督恰恰是国家审计最重要的职能。并且,在“双轨制”体制下国家审计署直接隶属于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审计机关的地位提高了,相应的在面对同级政府部门审计时,其独立性也相应的提高了。

2、“双轨制”体制能够提高审计人员的权力和地位,从而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这是由于在“双轨制”体制下,国家审计长比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拥有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审计长拥有对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命条件、任期、提升和报酬等事项的决定权,可以充分体现主要负责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设立国家审计专项经费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审计是监督部门,而经费来自于被监督部门,经费不独立、得不到保障,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制约。国家审计的经费应实行垂直的划拨体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统一列入中央预算,每年全国人大指派有关机构核定全国审计所需经费总额,命令财政部将所需款额直接拨付国家审计院。国家审计院设立专项的审计经费,然后根据各级人大核准的数额逐级将审计经费核拨到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逐级上报审计经费的使用情况。使用这种经费管理方法能够使各级审计机关摆脱各级政府在审计经费上的制约和约束,对于维护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保障审计机关依法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微观层面上采取的措施

1、信息透明化。审计机关应当在其网站或者其他地点公开审计的有关信息,如:审计的日程安排、进程、结果,让利益相关群众参与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等等。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能够接受社会监督,公众才能渐渐消除对审计机关的不信任感。

2、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缺乏经济处罚方面的规定;对于审计人员泄密问题,也没有明确具体应负法律责任的规定。建议在今后法律法规修订时加入相关罚则部分,从而维护审计的客观公正性、独立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也应该加强与法律法规相匹配的同业互查制度。实行同业互查是保证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提高国家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对此都作了详细规定。当前我国并没有对实施同业互查的任何规定,建立同业互查必然促使国家审计机关严格按规范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3、建立规范的审计报告格式。国家审计报告应当借鉴CPA审计报告的格式:(1)将语言标准化,注重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而不是对其定性,以体现独立性。(2)应当增加审计责任、审计范围、程序等内容。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是一个不断地被专家、学者所研究的课题,对于我国的国家审计而言,国家审计体制必须加以改革,这点实际已经在审计理论界和实物界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改变众说纷纭。本文对影响国家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组织因素、经济独立性的因素、人员独立性的因素,以及其他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解决这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有:建立“双轨制”体制,设立国家审计专项经费,和其他微观层面上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肃昌.中国国家审计问题与改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吴联生.政府审计隶属关系评价模型――兼论我国政府审计隶属关系的改革[J].审计研究,2002(6).

3、李岱峰,张艳琴.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技术性思考[J].审计月刊,2004(5).

4、朱清.对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深层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2).

5、王爱国,史维.论审计的独立性[J].审计研究,2004(4).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国家治理;
三公消费;
作用

一、引言

2011年7月8日,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作了题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重要讲话,他提出:“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应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审计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有效工具,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需要国家审计,国家治理为国家审计指明发展方向。

“治理”有管理、统治之义。任何组织都需要治理,并建立有效的治理机构,国家作为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组织,同样离不开治理。国家治理是指国家机关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市场和公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

审计因受托经济责任而存在,国家审计由国家治理的需要而产生,而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动因也是基于公共受托责任(如图1所示);
同时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提高政府的透明度、防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本文从“三公消费”的公开来论述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所起的作用,探讨国家审计的重要性,并对国家审计的发展作一展望。

二、“三公消费”需要审计

“三公消费”,又称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随着公众意识的增强,公众要求监督政府支出的呼声逐渐高涨,而近两年,利用互联网和微博的迅速发展,政府也逐步在实行信息公开化。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部门在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中央财政决算后,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

然而,从目前“三公消费”的公开情况来看,信息公开似乎并未落到实处,而更像是在走过场。首先,“三公消费”的公开仅仅停留在晒账单的阶段上;
其次,公开的“三公消费”数据是否真实和准确,我们无从得知;
最后,公开的“三公消费”只是一个汇总的数据,对于资金具体花在哪些项目上,相关部门并未进行分析和说明。

“三公消费”对公众晒出的账单,就如同上市公司对市场公开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知真伪的财务报表一样。对于公众来说,这笔账单并不明了,因为大多数部门只是交代几个简单的数据,既没有解释哪些消费项目属于三公消费,也没有对数据进行具体项目的划分。

“三公消费”的公开只是一个开始,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质询权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国家审计程序的执行。依据理论,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将公共资源配置权委托给了政府主管部门,接着执行机关接受主管部门的授权来行使这一部分权利,委托关系的形成,也是多数人权利交由少数人进行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但是,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公众无法直接有效地对权利的行使进行监督和评价,这样,委托人和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2011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机关运行经费支出、资产配置和服务保障标准的原则。尽管相关原则已公布,但本文认为,为了反腐倡廉,从而更好地进行国家治理,需要对“三公消费”进行审计,同时,审计部门需要对中央部门“三公消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及“三公消费”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将审计结果对外公开。

三、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的作用

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通过预算执行审计和公告,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和规范权力行为,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维护和推动完善民主法治。我国现行政府信息不公开的机制与腐败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时,信息不公开、工作也不透明,公众难以得到与政府有关的信息,这就为“权力寻租”创造了条件。这种治理机制带来的问题是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腐败表现为滥用公权谋私利,是国家治理中最严重的威胁。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按权力职责划分,国家治理系统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这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制衡,相互作用。国家审计是监督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进行监督和揭示,最大地发挥着免疫系统的功效。国家审计对中央政府及各个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预算决算情况,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纠错查弊,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不断提高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使用获得预期的效果,对于问题予以坚决打击并逐级问责,促进了国家治理大系统有效的动态反馈。“三公消费”只有经过审计,国家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才能得到合理保证。

(二)国家审计发挥着重要的预警作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和评价,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国家审计主要是监控政府活动的风险,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应对风险策略的确定、对新风险的环境、策略以及相应控制措施的进一步监控等。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预警作用,可以帮助国家建立起一套及时感知的预警处理系统。本文认为可以分为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预警处理系统,确保风险的及时监控和排除,从而提升国家对风险的应对能力,这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护国有资产和维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拿 “三公消费”来说,国家审计的预警作用则体现在由“三公消费”带来的财政压力及应对办法等问题上,国家审计需要核实“三公消费”的预算完成情况,审计“三公消费”中是否存在铺张浪费,科学评价“三公消费”的绩效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避免财政浪费。

(三)国家审计发挥着重要的警示威慑作用

国家审计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发挥重要的警示作用。审计是一项管理工作,通过审计公告与问责制度产生警示与威慑作用。审计工作需结合行政问责与绩效问责展开,提升问责机制地位,以增强审计的效力。在“三公消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国家审计应通过问责制度及审计公告制度,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起到威慑作用。

四、国家审计的发展与展望

(一)国家审计应保证应有的独立性和较强的业务素质

国家审计必须保证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各项功能,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同时,国家审计是审计部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对有关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进行审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众多重大方面。因此,国家审计人员还应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国家审计应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展开

国家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探索方法的多元化和实现路径的多样化。国家审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能够提高审计效率,节约资源。国家审计主体基于公共受托责任,对政府公共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结果报告给公众,让公民监督政府行为和政府履行责任情况。同时,国家审计通过广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受托经营(管理)者是否合理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及问责;
通过结合绩效审计来提高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国家审计可拓宽审计公告渠道,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审计工作透明度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工作程序问题。多年以来,社会公众无从得知公共财政开支的多少,这主要是由政府机关部门的工作不透明、信息不公开导致的。国家审计却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公告来行使监督权和质询权,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审计部门可以考虑拓宽审计公告渠道,通过但不局限于互联网、报纸等媒介,建立审计公告体系,包括审计计划公告、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整改公告。通过审计公告体系,鼓励公众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及时了解审计项目的进展,对审计工作提出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R].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讲话,2011:7.

[2] 娄仲.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之浅见[EB/OL].国家审计署网站:http://audit.省略.2011-12-08.

[3] 李厚喜.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职能定位分析[EB/OL].国家审计署网站:http://audit.省略. 2011-12-09.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费用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张继勋、刘立成(2006)把审计费用定义为是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供求所达成的价格,是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是审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钟红(2008)指出自1999年会计师事务所脱钩制实施,以及2001年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使我国成为公开披露审计费用的国家之一,同时也使审计费用受到我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姚可(2007)也认为审计费用作为委托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已经被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而非研究的前提。我国较早研究上市公司审计费用问题的文章是王振林(2000)所写的《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他发现有11个变量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但他使用的数据来自证监会的调查问卷而非公开披露的数据,权威性不够。

研究审计费用有助于我们了解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从而制定出利于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加深政府监管者对审计市场的了解,从而对证券市场和审计师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管。

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始于Simunic(1980),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领域。而我国的研究始于2000年,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学者针对中国国情,也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二、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

1、审计成本。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审计成本与审计费用呈正比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由于审计对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相应地增加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必然导致审计成本的增加和审计收费的提高。钱华(2006)用B股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3年的数据,张海安(2007)和焦莹芳(2007)分别用A股上市公司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回归分析均得出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越大,审计费用变化越大的结论。另外,毛钟红(2008)还发现被审计单位所属独立核算单位数量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必然带来较高的审计费用。其二,张海安(2007)认为审计对象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被审计资产以固定资产为主,审计过程中进行的真实性验证花费时间较少,工作量的减少会带来审计费用的减少;而劳动密集型行业,被审计资产以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为主,无论是对存货的监盘还是对应收账款的函证都需要较多时间,审计费用自然较高。其三,张海安(2007)认为较高的盈利状况意味着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小,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几率较小,从而降低了审计成本,相反,较低的盈利状况则意味着审计费用的提高。其四,在工作量相同时,事务所薪资越高审计成本越大,必然带来审计费用提高。张海安(2007)在工资水平较高的京、津、沪、粤、浙等地区,审计费用并未因审计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有所降低,反而高于其他地区。

2、审计意见类型。审计质量关系到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对公司的声誉和后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常见的度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就是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费用。王玉华(2004)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在面临可能的审计风险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发表“清洁”审计意见,收取较高费用,弥补未来审计失败可能带来的损失;二是发表“非清洁”审计意见,以规避可能的审计风险。陈平、戴志燕(2008)根据上市公司2003年到2006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投入审计工作的成本越高,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越大,审计收费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时,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出具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等有所上升,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的出具更加谨慎,从而提高了审计质量。毛钟红(2008)采用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分析也得出审计意见类型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但赵国宇、王善平(2008)却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因为较高的审计收费而严重地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还是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财务状况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我国审计市场基本不存在通过审计收费来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或许这与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审计收费有直接的关系。

3、公司治理结构。与国外的私人分散企业不同,我国企业大部分是国有控股的股权集中制,对于这一因素的研究很具中国特色,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王小华(2005)从审计服务需求角度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导致的所有者缺位使得上市公司中委托人对人缺乏监督动机,审计服务需求较低,公司对于审计费用的支付总数相对较少;民营企业一般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外部股东更希望通过审计服务来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此对审计费用的支付总数较多。但蔡吉普(2007)运用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从审计风险角度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董事会规模和大股东持股方面占有优势,它采用董事会规模和大股东监控的治理模式;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方面明显占优,它运用独立董事监督和股权激励的治理方式,管理层对董事会的控制力较强,审计风险低,审计费用也较低。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审计费用时通常会结合公司控制权的性质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他还认为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约束管理者行为,减少其直接操纵公司利润的机会,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同时也能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4、盈余管理。一般的情况下,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其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也越复杂,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也可能越高,注册会计师需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因此审计收费也应越高。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妍(2006)与钟怡、孙月忠(2008)先后采用2003年和2006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自政府2002年对审计市场加强管制以来,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审计费用与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正相关,但并不显著。焦莹芳(2007)认为在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增强,很可能会通过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进行审计意见的购买,而且会优先选择与原会计师事务所购买审计意见。赵国宇、王善平(2008)采用分行业估计并且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估计行业特征参数的截面Jones 模型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审计收费越高,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上市公司通过增加审计费用获得了更为宽松的盈余管理机会。

由此可见,虽然各学者采用的数据和模型都不相同,但最终都一致认同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5、审计风险。我国大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审计风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显著,例如毛钟红(2008)认为反映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对审计费用影响不明显,这或许是因为我国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政府的监管政策,而不是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事务所开始考虑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焦莹芳(2007)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和对外担保额作为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指标,采用截止200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说明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一定程度上对审计风险进行了考虑。

6、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代表着事务所的规模和公信力。“四大”的高收费在我国审计市场显得尤为突出,王小华(2005)和钱华(2006)采用实证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费用成正比关系。陈平,戴志燕(2008)选取2005年100家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国内外事务所的审计费用数据,通过比较发现国外事务所,尤其是“四大”的收费远高于国内的事务所。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审计人员素质较高,审计责任感强,审计的成本就较高,并且具有质量保证,即使审计失败,其赔偿能力也较强,投资者遭受的损失较小,因此,公司也愿意为聘请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

7、中小企业和IPO企业的影响因素。我国对于特殊实体的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只涉及了中小企业和IPO企业。刘继红、周仁俊(2008)发现在中小企业板块中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都具有普遍性,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初次审计合约与审计任期、审计风险。而孙娜(2009)收集了1999年至2006年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0)样本,研究发现我国IPO审计收费仍受到客户资产规模、审计师规模的影响,这些因素也都具有普遍性。并且2001年以前的IPO审计收费明显低于2001年以后,说明IPO审计收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幅提高。此外,她还发现一些IPO特有的影响因素:上市公司在IPO期间发生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会导致审计收费提高;事务所在同时为客户提供IPO审计与验资服务时,审计收费较高。

三、研究评述

随着2001年年报开始披露上市公司审计费用以来,我国对审计费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从规范性方面研究,还涌现出了许多实证研究,学者们以Simunic模型为基础,针对中国特色设定了相关变量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我国特有的影响因素,例如:公司治理结构。但选取的样本数据都2006年以前的,过于陈旧,应该收集近几年的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

我国学者所建立的审计费用模型,可决系数都较低,一般在0.4左右,可能是遗漏了一些重要变量,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善模型,增加模型的解释力度。

此外,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审计市场也不例外,但是审计质量的高低如何进行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替代变量,有的学者采用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四大”来衡量,但是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我国国内的事务所审计质量比“四大”差,所以这个变量选取的合理性有待考证。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国现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有些方面还不够深入或还未涉及,今后的研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非审计业务。随着企业对管理咨询等非审计业务的需求增加,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以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开展非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非审计业务导致的企业与事务所的关系变化等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研究。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不同,特别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会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变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内部管理的替代变量,但是应该设哪几个变量才更合理,才更能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的状况,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此做出研究,所以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4、特殊实体中的特殊影响因素。我国现阶段对特殊实体的研究只涉及了中小企业和IPO企业,并且得出的结论都具有普遍性,没有提出特殊的影响因素,参考价值不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针对特定类型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企业进行研究,找出作用于它们的特殊影响因素,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继勋、刘成立:审计收费研究综述及启示[J].当代财经,2006(7).

[2] 王振林:审计费用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3] 毛钟红: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财会通讯,2008(4).

[4] 姚可:关于我国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的理性思考[J].时代金融,2007(5).

[5] 王振林:审计费用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6] 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3).

[7] 钱华:审计费用的决定因素――来自我国B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3).

[8] 张海安: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1).

[9] 焦莹芳: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费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深市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 王玉华:试论审计费用于审计意见之间的内在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11] 陈平、戴志燕:基于审计关系主体的审计收费研究[J].财会通讯,2008(9).

[12] 赵国宇、王善平:盈余管理、审计收费与审计独立性[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

[13] 王小华:我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 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

[15] 刘运国、麦剑青:审计费用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6(2).

[16] 钟怡、孙月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9).

[17] 刘继红、周仁俊: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决定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08(7).

[18] 孙娜: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计收费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3).

[19] 郭小丽:中国审计费用专题文献综述[J].金融观察,2009(1).

[20] 陈祥禧:浅谈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科学咨询,2008(9).

[21] DANIEL T SIMON: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 Addi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J].Auditing,1985.

[22] Michael Firth: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J].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Spring).

[23] 周萍、李占国:中美审计收费的比较启示[J].会计之友,2007(6).

[24] 司伟:基于审计风险角度的审计收费研究[J].财会通讯,2007(2).

[25] 张春雨:关于审计收费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7).

[26] 张立民、丁朝霞、钱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差别收费现象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

工会经费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效益审计目标是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逻辑起点,效益审计目标规定着效益审计的内容、范围和方向,是效益审计的“龙头”和“纲”,如何科学理解和把握效益审计目标,寻求效益审计目标实现的途径,对于拓展效益审计思路、深化效益审计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效益审计目标的形式与构成

效益审计目标一般可表述为“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对效益审计目标的形式与构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效益审计目标隐含着效益审计的四个要素。如审查和评价采购员是否在指定的采购地点(标准)以外采购(原因),而使物资的采购成本上升(后果),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这一具体审计目标隐含着效益审计四要素:1、标准—应该是什么?指被审计单位应该遵循的标准和原则;
2、后果—实际是什么?指被审计单位实际行为与规定标准对比的差异结果;
3、原因—为什么?指遵循或未遵循标准的行为;
4、建议—怎么办?指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的建议。这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标准衡量后果,后果说明原因,原因得出结论,依据结论提出建议。纵观效益审计实践的全过程,不论是提出审计目标、拟定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包括标准证据,后果证据,原因证据,结论和建议证据)、还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工作报告,都无一例外地包含了效益审计目标的四要素,这是效益审计的基本特征。我们开展效益审计的全部工作和主要精力就是要在效益审计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能够善于识别、捕捉和分析这四大要素,这是审计人员从事效益审计工作的基本功和基本的素质要求。

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标准”问题。有人讲“开展效益审计,必须对效益情况依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而缺少公认、统一的评价是当前开展效益审计的主要障碍”。我们一方面认为有审计标准,因为审计标准实质上是有关方面规定被审计对象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那种对被审计对象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的注解,转化和展示,使之变成可以取证与计量的各种质量,数量指标体系,就是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按其发挥作用的效力大体可分为共性标准(如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法则和管理原理、原则),行业标准(如行业规章、部颁标准)和个性标准(如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和管理制度)三个层次。但同时我们也认为没有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审计标准,因为效益审计对象千差万别,效益审计项目、内容多种多样,不可能制定被社会公认的、统一的审计标准,只能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事而宜。审计人员应在每开展一项效益审计之前,就衡量效益审计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协商,寻求一种认可的、不存在异议的审计标准。

(二)效益审计目标应建立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效益审计是否包含合规性审计?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分开论,理由是效益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审计种类,在合规性基础上搞效益审计将会影响到效益审计意见的独立发表,使效益审计不伦不类;
二是结合论或统一论。我们主张在当前违法违规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应将合规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范围,即合规性审计是效益审计的目标之一。(当然也不排除选择合规性程度比较高的对象直接开展不以合规性审计为铺垫的效益审计。)这是由于无论什么性质的审计业务,审计人员都有责任关注违法违规问题,违法违规使用公共资源本身就是缺乏有效性。如我们在审计中发现某造纸企业在改制中将所欠环保部门的排污费,通过“债转股”的形式转为某部门对该企业的投资,造成巨额排污费的流失。这一问题既是效益性问题又是合规性问题,审计人员都必须给予关注。

值得指出的是合规性审计只是效益审计的目标之一,而非全部目标和唯一目标。严格地说效益审计包括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应性和公平性等方面,不能以合规性审计代替效益审计。如将合规性审计换个标题,换种说法,稍带效益审计问题,稍带效益审计建议。而要以“三E”为主体、为重点,形成真正的效益审计。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判断一个项目是合规性审计还是效益审计呢?这里我们尝试性地提出一个原则:那就是看是否以被审计单位“功能”实现为核心开展审计工作。因为合规合法只是单位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终极目标,单位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公共资源,实现其自身功能。从这个角度上讲,效益审计也是一种“功能目标导向型”审计。

(三)效益审计目标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统一体。效益审计总目标不仅规定着效益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将要达到的预期目的,而且决定和制约着效益审计的分目标;
分目标是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总目标的基本路径和保障,两者之间是“纲”与“目”的关系。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把握好总目标,而且还要把握好分目标,两者不可分割。这里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将总目标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分目标直至子目标,这对效益审计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分解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列出具体的、翔实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效益审计问题清单。

二、当前我国效益审计目标的定位

效益审计目标具有阶段性特征,效益审计目标要受到社会需求和审计能力的限制。发达国家或者审计发达阶段的效益审计其一般目标是对“三E”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而发展中国家或审计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效益审计的一般目标是发现和揭露被审计对象在“三E”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如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效益审计要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概括地说我国现阶段效益审计的目标或者重点是”揭露管理和效益中的问题,减少损失浪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效益审计要以“三个为主”。即在审计方式上要以专项调查为主;
在审计内容上要以揭示查处损失浪费为主;
在审计目标上要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相关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

(一)将效益审计目标定位于“揭示问题,减少损失浪费,提高效益”,符合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坚持效益优先、兼顾速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的和谐相处。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社会是“要求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管理环节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这些基本的治国方略和治国理念从一定角度讲都是针对和缓解我国面临的日益突出资源约束矛盾而提出的。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穷国。人均耕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石油、天燃气人均占有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
我国GDP仅为世界的4.5%,而能源消耗为世界的25%,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7倍。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资源消耗大,损失浪费严重。这种状况,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因此,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都希望和要求审计发现和揭露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减少损失浪费,促进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将效益审计目标定位于“揭示问题,减少损失浪费,提高效益”也符合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现状。由于我国效益审计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是审计的技术方法,都尚未完全具备对“三E”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条件,而发现和揭露问题,减小损失浪费,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正是审计人员的优势之所在。深圳市投资审计局十年审减工程投资77多亿元、青岛市审计局仅审减一个供热项目就节约资金4.3亿元就充分证明审计人员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认识效益审计目标的阶段性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效益审计目标的真正涵义和职能定位。

三、实现效益审计目标的方法与途径

效益审计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效益审计对象、项目、标准、内容、方法程序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但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它与其它任何管理活动一样,都存在一些“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制约着效益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效益审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抓住效益审计的“关键点”,围绕这些“关键点”来构建效益审计工作格局是实现效益审计目标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以项目为载体。项目是效益审计的对象和载体,没有项目,效益审计就会无的放矢,效益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与目标就无法界定,效益审计的标准及方法就无法运用。效益审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一个部门的整体效益发表意见,而只是对某一部门、某方面的组织活动、某一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出评价。因此,项目的确定与选择是搞好效益审计的首要环节。在确定和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应遵循以下标准:1、增值性。是指确定的效益审计项目本身应具有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空间,能够通过审计达到价值增值,包括经济效益的增值和社会效益的增值。2、重要性。是指选择的审计项目涉及金额较大、资金的性质重要或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影响较大。如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
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重点领域或项目。3、可行性。是指确定审计项目时要考虑审计机关是否力所能及、审计经费保障、审计人员数量、质量是否与审计项目规模的大小、难易程度相匹配;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评价标准认同程度和对效益审计的理解程度。在审计项目确定和选择上我们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一是事先不确定效益审计项目,错把被审计单位当作效益审计对象。严格地说被审计单位只是被审计对象的限定语、而非被审计对象,被审计对象是效益审计的项目。二是对效益审计项目的增值性、重要性、可行性未进行评估和分析,使审计不仅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一定的风险性,还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二)以管理为切入点。从管理入手、以管理为切入点是开展效益审计的内在要求。效益审计关注的是效益。我们可以假定良好的管理可能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我们不可以假设管理不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关注效益必须关注管理,而关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关注效益。当前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损失浪费严重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审计人员对管理进行审计,发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这就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贯彻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降低损失浪费发生的可能性。从管理入手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组织管理结构的健全性、执行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评,找出管理的关键点和控制缺陷,分析管理缺陷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影响,借以进一步确定效益审计的具体目标、重点范围和方式。

(三)以成本、效益为主线。由于资金的性质不同、项目不同,提高效益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殊途同归,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二是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审计作用于这两个方面应该就是效益审计,效益审计就是对成本与效益关系的比较与分析。因此,效益审计必须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主线即通过审计要寻找在成本费用既定的情况下提高质量和效益、或者在质量效益既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和费用的途径。如解决大学生教育成本过高与社会回报过低的矛盾有三种途径:一是降低教育成本;
二是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既降低教育成本又提高教育质量。本文中的“成本”、“效益”概念,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狭义含义,而是广义的。“成本”意指实际承担的各种代价,“效益”指实际取得的各种成果。这些代价和成果既包括经济因素,又包括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