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铁路服务毕业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03 18:5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我校旅游服沼牍芾恚客运)专业成立于2005年,2008年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招收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校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铁路服务毕业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铁路服务毕业论文【五篇】

铁路服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字:行业背景;
教学;
管理;
就业

TB1-4

我校旅游服沼牍芾恚客运)专业成立于2005年,2008年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招收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校的办学特点紧密结合,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办出专业的特色,实现了旅游业与铁路发展的有机结合,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形成了构建“一个导向、一个突出、三个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行业背景

1.旅游企业人才市场调查

“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整个产业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发展特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2014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54.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97.04百万美元。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收入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后,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增幅较大。这种大幅增长趋势说明新疆的旅游产业正在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主导产业迈进。

“十三五”期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使新疆进入了一个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疆旅游业也乘此东风迈上跨越式发展快车道。对口支援力度加大,旅游援疆效应初显;
旅游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完善,行业监督力度加强;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带动效应日趋明显。

2.铁路客运人才需求

根据《新疆“十三五”城际铁路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将成“十三五”发展规划重头戏。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核心区,是中国通往欧洲和中亚、阿拉伯地区的国际物流港和装备制造基地,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投资130亿元(占“十一五”到“十三五”总投资的10%),建设新线1250公里。

截止到2016年4月,铁路项目已完成投资370.97亿元。建成兰新第二双线新疆段、南疆线吐鲁番至库尔勒增建二线、额济纳至哈密铁路;
开工建设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新疆段、克拉玛依至塔城铁路,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等项目。积极争取将乌鲁木齐至伊宁至霍尔果斯口岸高速铁路、中巴铁路、中吉乌铁路等10个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这些铁路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两大通道,提升中通道的通行能力。到2020年,新疆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目前的5426.8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市和90%的县级城镇。

据调查,仅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段每年因岗位调整、自然减员等原因需补员人数近800人,每新增开一对列车,需增加列车服务人员400人。

以上旅游业和铁路客运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铁路部门和旅游行业的合作也为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将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新疆旅游业和铁路运输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管理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管理也已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结合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管理的特色。

1.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目前,中职生农村生源比重高,据调查,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学生70%以上都来自农村,不仅如此,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仅生源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而且个体差异性很大;
二是虽然生源整体经济状况较差,但个体上仍存在一定的经济差异;
三是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农村生源与城镇生源相比较为朴实,吃苦精神好,这也是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毕业生近两年特别受企业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1)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学校的持续发展,具体说就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我校旅游服务(客运)专业把学生管理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女生管理。让学生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把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培养放在学生管理的突出位置;
努力创造学生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搭建平台,如成立学生社团,发挥好学生会的作用;
二是建立学生建议信息反馈及其激励制度,尊重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三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管理关注细节。由于前面谈到的中职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管理很注重细节的管理,例如:生活过程中,自己内务的整理,卫生的清洁等;
学习过程中,对于时间观念的强化,学习方法的把握;
业余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至于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以及学生自我保护安全方面的问题。总之,学生管理过程中,抓好细节,是为了指导更加有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将校企文化融入学生管理的过程当中。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行业,而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总想去管人,而不想如何去服务。有时候,看似被学生服从了,但心里很不服气,这种管理效果是很差的,原因是物极必反。以现代的管理思维来理解“管理”,可以把“理”的概念理解为理解别人,理顺关系,在这里“理”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尊重、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生也是需要被老师尊重的。

二、教学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旅游服务,铁路旅客运输的用工需求,⒀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并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 即:

见习先入(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顶岗实习

“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的介绍

1.见习先入(认知实习):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训,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酒店(或者客运段)参观,增加学生对酒店(或者客运段)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酒店锻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在旅游旺季,把学生送入酒店,严格按照企业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技能的高强度训练。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学校强化理论知识,将实际操作带入酒店进行实施并考核。同时,教师在企业指导学生的同时,进行挂职,为成为“一体化”教师奠定基础。

3.顶岗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在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将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实习,让学生与相关企业相互了解和沟通,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

2.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减少课程的理论讲授内容,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
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实践。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三、就业特色

自2008年至今,学校与十几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定岗实习就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单位。我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据调查:2008-2014年,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称职率分别为95.1%、95.31%、95.66%;
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为:组织纪律性较好、肯吃苦、求上进、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特别是近三年,安排在铁路客车上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以其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得到了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处的高度评价,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以下是我校旅游管理(客运)专业2012―2016年毕业(实习)生分配情况: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导航.毕结礼 主编 新华出版社 2010年4月中国统计年鉴2015

铁路服务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文章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基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改进和重构实训基地功能:积极开展现场调研;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配套教学资源;
深入开展技能大赛。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P键词】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实践教学;
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高职院校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如何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希望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不需要参加企业组织的再培训,就能满足所从事岗位的技能需求。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其它高等教育的最大特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多的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部分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和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还不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在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组织教学,最终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笔者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所在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探讨如何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二、深入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铁路施工企业及运营企业工务系统,从事铁路线路、桥隧、路基的施工、养护维修及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岗位包括施工员、线路工、桥隧工等。其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铁路轨道的施工;
铁路轨道的检测;
铁路轨道的养护;
铁路轨道的病害分析及整治;
桥、隧、路基的施工;
桥、隧、路基的养护;
桥、隧、路基的病害分析及整治。

近年来,随着铁路企业招聘人数的逐步缩紧以及铁路企业对学生毕业时所具备职业能力要求的提升。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今后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只有主动的学习和引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梳理现有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进和重构实训基地功能,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改革中生存并发展下去。

2、梳理实训基地情况,掌握实训基地功能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始建于1984年3月,2006年5月,学院将原西安铁路运输职工大学的相关专业与临潼校区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资源整合。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本专业在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依托西安工务段,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立足现场、无缝对接”的建设目标,从项目方案的设计论证到施工组织及竣工验收,都与一线企业共同完成,本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14个,其中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调与检测实训基地被列为陕西省2011年度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本专业与西安工务段、阎良工务段、延安工务段、洛阳工务段、新乡桥工段等单位联合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梳理,全面掌握本专业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的基本情况。

3、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改进和重构实训基地功能

(1)积极开展现场调研。为了保证现有的实训基地满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到西安、延安和阎良工务段等开展现场调研。通过与一线职工、管理人员及现场工作的毕业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铁路企业对本专业所培养学生应具备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本情况,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建议,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发、配套教学文件的编制及实训功能扩展等相关问题。

继续加强与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西安地铁等企业的合作。依托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开展就业质量调查,掌握毕业生对工作、薪金、工作中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求等,为专业建设及改革提供参考。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现场调研结果,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2.5+0.5”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修订《2016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68%,进一步扩大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为本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继续深入合作企业开展现场调研,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2.5+0.5”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动态发展趋势,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托专业与铁路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实施学分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实施弹性学制。

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修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公共基础领域中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公共素质拓展领域中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课外素质教育拓展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讲座。同时,与土木工程系的其它5个专业联合申报了《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期望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索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专业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并向在校生开放。建好用好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支持20名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助推优秀项目落地转化,培育、表彰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星”。

③校企合作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本专业部分学生(与西安铁路局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四学期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第五、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本专业2015届106名学生、2016届130名学生在西安、延安、阎良和宝鸡工务段及兰州铁路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提前适应现场工作环境、适应社会,为毕业后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2]

④继续深化学生毕业“双证书”制度。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外,考取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线路工等。

(3)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现场调研,在铁路线路演练场、铁路道岔演练场、铁路桥梁演练场、铁路工务机具房中引入铁路企业工务部门的新设备、新机具,保证校内实训环境与工程实际的无缝接轨。

针对校内演练场无法实现的实训项目,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筹建铁路工务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校企互补、虚实结合”的校内实训环境。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4)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技能。积极与企业联系,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将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化。通过挂职锻炼,让青年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一线,掌握现场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打下基础。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可以用于教学的素材(照片、视频、规范、标准等),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创造了条件。同时,邀请现场专家到学校对教师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训技能。

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学术交流、企业考察和出国研修等途径提高其水平,依托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搭建专业教师快速成长平台。经过系统培养,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力,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应用与技术服务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5)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配套教学资源。与企业专家按照现场实际共同编制和修订现有14个校内实训基地的配套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现场实际的无缝接轨。

(6)深入开展技能大赛。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针对不同的比赛项目,专业教师探索相应的指导方法,可采用校内竞赛、任n过程挖掘的方式选拔参赛选手。对参赛选手的培训方式,一是将技能大赛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之中,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实现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转变为常态性的教学工作,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新局面。二是将技能大赛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结合起来,使技能大赛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4、抓住新校区建设契机,拓展校内实训资源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按照规划,2017年将在新校区建设一个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轨道交通综合演练场。结合调研和学校实际,本专业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完成了铁道工程与城市轨道工程类专业演练场子项目的建设方案。建成后的铁道工程与城市轨道工程类专业演练场不仅增加了现有实训项目的工位,而且还将弥补校内铁路隧道、涵洞及路基的养护与维修实训项目的空白。

在一线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可以指定部分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试点,给这些课程更多的空间进行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结合所带专业课程的特点,主动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2014.

[2] 冷鑫.“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的探讨[J].长春:才智,2015.

铁路服务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

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动力。自2010年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根据铁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专业实际、切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铁路特色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强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懂设计、精施工、善维护、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生涯为目标――确定改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技能鉴定项目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教学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系统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5.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传统的高速铁路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基于学科体系的,采用的是“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固定程序,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解构学科体系,就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专业课和基础课平行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展开。为适应“基于高铁项目施工过程”实践课程体系三个阶段的技能训练要求,在理论课程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三个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三个知识模块和三个技能训练模块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二)以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

以能力训练为重点,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如把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整合为一门课《工程力学》,大大压缩了理论课时;
同时,为增强学生对高速铁路测量的技能,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基础上增加了《高速铁路工程监测技术》一课,提高了操作技能的实用性。

(三)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

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凡是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都纳入教学内容,无关的知识尽量不讲。按照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每一个课程模块,按照对应各阶段的能力要求,设计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通过讲、学、练结合,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如在材料、岩土性能测试基本技能项目中,有关材料、岩土的性能很多,与工作任务无关的性能尽量不讲,重点学习和训练它们的力学性能测试。

二、充分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以校园文化传承铁路铁路文化,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特质,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企业文化、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习,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素质,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建立“三维度”教师考评体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三维度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扎根课堂、深入一线、放眼行业,打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引领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形式多样化、校企联合一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高速铁路检测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工程软件训练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高职铁工专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从我们走访用人单位,整理收集的反馈意见来看,总体来讲,我院铁工专业毕业生素质较全面,能吃苦耐劳,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员。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到了实际工作中,短时间内很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分析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传统学科型教育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书本知识,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因此,高职铁工专业的课改必须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铁路服务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张学良;
东北;
职业教育

张学良将军不仅为维护祖国统一,发展东北,促进国共合作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且在教育方面也做出努力,他不仅注重东北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还着重东北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开展了卓有有效的实践。

一、张学良对东北职业教育之见解

张学良将军之所以注重职业教育,这与他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实用人才观密切相联。

(一)爱国主义教育观。当时,东北地区积贫积弱,而日本虎视眈眈,对东北,吞并早有野心,企图吞并东北,侵略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中国欲抵御外侮,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必须加强教育。1928年9月,张学良在东北大学的训词中指出:“现在我们中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中国是我们中国人的中国,诸位同胞都得努力奋救他的危险。”“中华民国的教育,不像从前为各界人而求学,为家庭而求学,现在是为国家而求学的。”[1]

(二)实用人才观。张学良立足时代潮流,对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加以反驳。1928年9月,出任东北大学校长,对学生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需要人才,不是指大人物而言……是指专门人才而言。他学的是工,就要作工,学的是农,就要作农,不要存在当官的心理……专门人才要作专门事业。”[2]他认为学生所学的科目中已经包含百数十种技术,能精通一门,就可以解决个人生活问题,还可以使得社会经济富裕,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然而当时学生正如朱经农描述:“他们宁愿感受不能升学时生计的困难,却不肯早早努力于生产上的知识和技能。……毕了业,对于低级生产工作不愿参加,商店工厂也不肯雇佣。而对于高级职业教育又或以没有机会,或以没能力,不能成就。因此只有生计之恐慌。”[3]张学良曾多次表示,中国缺乏的是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但不幸的是多半的读书人都投身到政治潮流中去了,真真干实事的人才太少!针对这种现状,他真诚的希望各位学生“努力于学问、道德之修养,矢志救国,以将来中国之希望为个人一己之责任,无论负何责任,均当竭其力,忠于服务,勿见异而思迁,勿因位小而疏怠,更以此念及全国的四万万同胞,则国家自易臻于强盛”[4]。基于此,张学良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已势在必行,最终使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责任,为国家服务,实现国家富强。

二、发展东北职业教育的举措

为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发展。张学良大力支持东北地区的职业教育,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使其办学系统更为完善。

农业方面:1928年辽宁省农矿厅在沈阳创办东北农林专科学校,以造就农林技术和管理人才。校长由农矿厅厅长刘鹤龄兼任,副校长贾成章,北大毕业留学德国林业大学。教务主任贾德甫,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系毕业。经费每年2.4万元,毕业生分配到各县实业局、农务会、国有铁路局及屯垦区,从事农林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骨干。1929年,东北大学设立了农科,东北地区开始有了农业大学本科与专科。东北大学经费充足,到农科任教的有:土壤学家刘和(曾主编土壤丛书),兽医专家、留美博士程绍迥,农机专家钱信达,留美的植物育种专家李先文等。北京转来的设备有:奶用牛良种、内用种公牛良种(曾在美国比赛获奖)、拖拉机(当时在国内罕见)及其他设备等。

商业方面:张学良执政东北后,为扩大势力,对经济建设极为重视,大力支持商业学校的发展;
奉天省为立甲种商业学校、省立第一商科高级中学校、省立东边商科高级中学校等。为奉天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新建宽敞的校舍,完善学校设备,办公室、实验室、宿舍、运动场一应俱全。秉承实用人才的理念,注重教学实习,课堂设有信箱及学生模拟开设的银行,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实习终结,计算盈亏,作各种表册,向股东报告。为省立第一商科高级中学校延聘名师,教师多为北大毕业,能够胜任所教科目,此外还有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办学经费充足,常年经费52266元。

交通运输业方面:张学良执政期间,东北交通教育在全国各省区中属于最完备的。有东北交通大学,东北无线电、东北商船专门学校,交通职业中学以及中等技术的交通职业学校,从而构成完整的交通教育体系。1929年3月,张学良任东北交通大学校长,聘请汪兆■为副校长负责具体事务,并创办了交通管理系、铁路运输系和铁路商业系,全校有本科1班,预科4班.共5班,学生203人,教职员34人,每年经费139498元。[5]1929年3月东北水道局在张学良倡导下,创设东北水路测量学校,附设在东北商船学校。校长由商船学校校长王时泽兼职,设置水路测量科,额定学员20人。1931年3月第一期毕业生20人,校职业教育方面:内有教职员7人,每年经费8700元。

三、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深远影响

至1929年,辽宁已有省立职业学校6所、县立职业学校39所。张学良先后扶持、创立的高校有:东北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冯庸大学、萃升书院、东北农林专门学校等。这些学校的建立,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对当时东北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农业方面:在张学良支持下创办的东北农林专科学校和东大农科,提高了东北当局的农学素质,解决了东北地区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匮乏的困境。如,当时东北大学农学院任教的刘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土壤学教材,分为上、中、下三卷,详细介绍了土壤的分类、分布、肥力等,从源头上解决了粮食产量低下的问题,为当时东北农业的丰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贾成章,曾参加东北实业考察团考察了东三省的农林业,指出东三省森林发放给承包商自行砍伐之弊端,整理编写了《东三省森林之意见书》,同时发表了《东北农林业之调查》以及《铁道枕木之研究》等论文,对东北农林业的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此外,张学良积极倡导成立研究院,以教育促科研,以科研促经济:资助生物系刘崇乐教授建立昆虫研究所,进行生物理论和病虫害的研究;
资助化学系庄长恭教授对中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为东北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商业方面:进行商业职业教育,相继创办奉天省立甲种商业学校、省立第一商科高级中学校、省立东边商科高级中学校等。成绩好的毕业生可进入东三省官银号,其他毕业生走向东北各私立银行号、储蓄会等金融机构,撑起东北商界的半边天。有些毕业生成为经济界的知名人士,如刘叙五担任东三省官银号经理,王晋生由官银号经理转任利达公司经理,傅子余由奉天边业银行转任天津边业银行股长,他们皆在东北商业界中颇有权威和号召力。

交通运输业:奉系当局为了与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相抗衡,相继创办了东北交通大学、东北交通中学校等,为铁路交通输送了大量专门人才,使得自建独立系统的铁路网计划得以实现:1928年,大通、奉天、吉海铁路相继通车;
建筑葫芦岛的计划着手进行。与此同时,东北无线电专门学校的创办,加强了东北当局电信事业的建设,创建了属于东北自己的无线电通信网,并成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收发和直接接受欧美电报的系统,使得当时的东北无线电总台成为世界电信收发处。至1929年,东北无线电新建电台,大都掌握在工程班和速成班毕业学员手中。此外,张学良倡导学校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此,大力筹建现代化的校办工厂和实验室,到1930年工厂资本总额为170余万现洋,设置土木系、铁工系、原动系下属10余座工厂。[6]最为著名的是东北大学铁工厂,当时东北大学铁工厂,不仅供理工科学生实习,而且能为东北各铁路局安装、修理机车和客货车,并能制造先进的起重机、机车发电、各式锅炉、印刷机、摇纱机、钻孔机等各种机器。

小结

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他心系国家命运,大力发展东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应该以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和根本出发点的,为社会不断输送各方面的人才是其主要任务。东北职业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为东北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也直接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张学良主政期间,职业教育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张学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毕万福.张学良赵一荻合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97.

[2]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672.

[3]陈礼江.改进职业教育的几个原则[J].教育杂志,1928,12(4):3-5.

[4]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393

[5]奉天市政公署档案[Z].第2882号卷.

[6]唐德刚.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274.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徐静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她。徐老师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刻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徐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论文初稿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到最后论文定稿的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悉心地指导,细心地纠正其中的错误,使我对论文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谨向徐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铁路服务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铁道类高职;
就业价值观;
引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80

就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就业的一种态度和观念,是决定就业者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铁道类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铁道类人才的需求的不断提升,铁道类高职院校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铁道类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实现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生活,实现顺利就业的有效措施。

本文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基础上,设计了《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对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就业价值观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卷492份,有效问卷486份。

1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特点

近几年,铁道类高职院校以其就业前景好,就业率高的特点,备受社会关注。在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社会环境下,铁道类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具有以下特点。

1.1就业目标明确,注重个人能力发展

在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形势下,铁道类高职院校以其高质量就业率备受社会的关注,尤其是高考学生和家长。在调查中,有9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从事铁路行业,只有2%的学生选择自主择业。在调查中发现有89%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在校期间学生重视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1.2存在选择性就业难的问题

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各铁路局,由于铁路局是国有企业,在工资待遇上各铁路局差别不大,所以学生在就业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地域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有52%的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上倾向家庭所在地城市,很多学生不愿离家太远就业,另一方面是离生源地远的铁路局报名面试的学生寥寥无几。在报名面试同一个铁路局的人数偏多的情况下,任何铁路局都无法全部接收报名面试的学生,造成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

1.3功利化心理较为严重

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功利性和利己主义较为严重,在调查中只有31.6%的学生认为从事的工作主要的目的服务社会,余下78.4%的学生把个人需求摆在首位,认为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物质报酬,改善生活条件。就业地域选择上44%的学生选择发达的一线城市,52%的学生选择生源地所在城市,只有4%的学生选择小城市或偏远地区。在工资待遇上有29%的学生选择5000元以上,有66%的学生选择3000-5000元,只有5%的学生选择3000元以下的工资。

2引导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措施

解决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入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积极探索学生新的就业渠道。

2.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资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其能否成为社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用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投入到社会发展中去,从基层做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2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推进职业生涯规划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引导学生进行的有效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做出科学的就业决策,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并在大学期间做好专业知识、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准备。把职业生涯规贯穿到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心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明晰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确立理性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科学的安排,帮助大学生及早规划好职业人生。

2.3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拓宽就业渠道

铁道类高职院校具有专业性强,就业面窄的不足,学生在无法进入铁路行业就业时,其专业在社会招聘中明显处于劣势,铁道类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课的同时,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第二学历教育,为学生就业提供新思路,新途径,为学生充分就业提供教育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