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调查报告分析学生对于生活费收支的一些看法,就在校生如何进行更为科学的消费进行探讨。一、研究过程根据样本的生活费来源、分布状况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数字特征,推测医科大学学生总体分布的相应参数;根据性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收支状况 调查
该调查报告分析学生对于生活费收支的一些看法,就在校生如何进行更为科学的消费进行探讨。
一、研究过程
根据样本的生活费来源、分布状况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数字特征,推测医科大学学生总体分布的相应参数;
根据性别进行男女两个总体生活费均值之差的比较以及方差比的区间估计。我们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从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选取了三个年级段:10、11、12级学生。我们向抽取的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1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与经济来源.。统计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本科生生活费均值的区间估计,发现大部分学生总体的生活费在500元~1000元之间;
各个分类总体而言,我们以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为分类标准对总体又进行了划分,估计出年级以及性别对生活费均值没有显著影响,即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生活费结构总体一致,男生每月所花生活费总体较女生多,大三学生生活费总体较大一大二多。根据195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月消费额在600元以下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9.60%;
月消费额在600元~1500元之间的有132人, 占总人数的72.5%;
月消费额在1500元~2000元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5.08%,而在2000以上的人数有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2%。目前,大学生日常生活费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 其他来源依次是:勤工俭学、助学金奖学金、自主创业、实习打工及其他,分别占32.56%、10.47%、6.98%、4.65%。,高年级同学相对会多做一些勤工助学作为生活补贴。就男女生区别而言,勤工俭学的男生明显比女生少,生活消费金额靠奖学金助学贷款资助的女生占比例较大,而在实习打工方面男生略多于女生,女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包括摆地摊)较男生主动。
2.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主要包括饮食消费、交通通讯费、服饰消费、日常生活用品消耗消费、信息电子消费、学习用品消费、娱乐交际消费以及化妆品、饰品消费。消费构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一首要的消费在吃饭上,几乎所有问卷都显示大学生消费支出首先考虑的是饮食。
第二,日常生活用品消耗在大学生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位列第二,占有73.26%的比重。日常消耗支出男女生相差不大,女生略高,而从年级方面,10级学生在这方面的支出最多,有79.66%,其次是11级学生,占总支出比例70.91%,12级新生比重最低为68.97%。
第三,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手机话费的消费也成为大学生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打电话给家人、同学、朋友,用手机上网玩QQ、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学里大学生的一种时尚活动,手机服务功能越来越多,流量、wifi、3G、4G,这就容易出现学生手机话费支出增多,学生话费支出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第四,195人中服饰消费额占比例较高, 10级、11级、12级学生服饰支出占总比例数据分别是53.45%、62.71%、69.09%,而男女生在这方面的支出比例差别非常大,男女生比例分别是38.89%、72.0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更多的女孩子到了大学里更加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
第五,娱乐交际消费包括上网、、打台球、溜旱冰、看电影、旅游等,同学们交往中聚餐,一同出去旅行,或是同寝室的同学生日送礼物都会有些交往的人情费用,195人中,认为这是一项重要支出的有48人,占27.12%。且这笔费用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多,受性别因素影响甚小。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青春萌动年龄阶段,有些同学有了男女朋友后,约会多了,就不得不额外的多了一项开支。
第六,据调查显示:学生每月花在学习上的支出比例跟化妆品装饰品的支出比例值相同。其中学习消费主要是书籍费、学习用品费、等级考试费用、考证费等。195人中,认为自己会支出一笔学习费用的有40人占20.51%。
第七,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与高科技的追求,部分学生每月都会在电子信息产品方面有一部分的支出,这些学生占总比例的4.07%,这笔支出比较有特点主要集中在男生,且主要集中在大二的年级,且主要以网购的形式出现。
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随着年龄或者说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容易发生变化。但是理性消费是主流。
第一,大多数人能够合理计划自己的消费。195人中在费用开支上31.98%的人有一定的预算安排,合理规划,38.37%的人本着尽量节省的态度,只有16.86%的人随性乱花,用完了再想办法的。换句话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有计划的理性消费,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第二,大多数大学生购物时都会有个理智的判断。有51.7%的人在非常需要此物品时消费,有24.41%的人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消费欲望,还有21.51%的人消费是想买就买。
第三,对于消费倾向比较赞同哪种此项问题,62.21%的学生认为应该以经济实惠为主,29.65%的学生认为应该兼顾实惠和高档次,只有1.16%的学生认为应该尽量追求高档次,还有6.40%的学生消费倾向较随意。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 本文梳理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认为只有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经济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2007;
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
余文盛(2005)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
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
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
童玉英(2006)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2009)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2010)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心理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求职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
周丽,2007;
王宝状2007;
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旅游、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
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
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
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教育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
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
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玉珍.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1).
[2] 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 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 2010(10).
[4] 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 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6] 王宝状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上海市 高职院校 大学生 体育消费 现状
一、前言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从时间纬度看历史并不久远,高等职业教育起自19世纪80年代初,可视为发展的初期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巨大空间,高职教育不可逆转的持续蓬勃发展,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人数,皆与普通高校旗鼓相当,由此便诞生了又一个庞大的带有明显高职特色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在此形势下,调查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探讨上海市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各种外显及内隐的体育消费特质,势必将对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改革,以及未来上海市体育消费市场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上海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发表的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发得到随机样本。
(3)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三、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高校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性别特征
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也迥然各异,具体到体育消费领域,性别对男性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然亦存在诸多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付诸体育消费行为时,男生有402人,占样本总数的68.1%;女生有188人,占样本总数的31.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2.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通俗来说,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一经形成,会显著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消费动机则是消费者为了实现消费的目的而进行行动的原因,消费者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消费者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因此,在对目标群体体育消费行为调研时,消费观念和消费动机是应用最广的两项指数,几乎无一例外,调研者推测某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时总是要了解其消费观念和动机。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呈积极肯定的态度,所占比例高达79.3%,仅有9.2%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消费,另有11.5%的学生表示中立态度。同时,在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时发现,大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主要消费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三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5%、15.3%和11.2%。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强身健体,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共识。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培养目标有关,1998年2月16日,国家教委印发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此种教育培养模式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需更注重体能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项目过程中会较多的考虑其是否具备强身健体的功能。
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同时在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通过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369),表明在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时,男女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程度不大。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表示假如他们选择某项自己喜欢的收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消费时,为保证更好地掌握所授体育技能,将会相应的购买所需体育设备。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报名参加跆拳道社之前,会以个别购买或团购的形式预购跆拳道服和相关的训练器具。显而易见,为保障参与体育活动,一些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品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其体育消费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市高职大学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偏低,对娱乐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大多局限于现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费用等,并且男女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男生在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上大大优于女生。这些数据说明娱乐型体育消费在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
4.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从调查结果看,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金额在600元~1000元之间的占总人数的19.5%,1001元~2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32.3%,2001元~3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11.2%,而600元以下、4001元~5000元之间,以及5000元以上的仅占消费总人数的3.7%,从数据中得知,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600元~2000元之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之间的最多。这说明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对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商家而言,充满了巨大的商机。
5.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根据访问调查,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按选择人数的多寡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别是: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在选择这些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身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加之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较多体育技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发生体育消费行为时,主要体现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外的诸多社会经营场所的体育消费行为,例如,在收费场所打羽毛球、篮球,以及跆拳道训练等等,而在学校进行体育项目消费亦仅限于不满足体育课获得的体育信息量,或者本校不开设此项体育课程,学生转而借助学校体育设施并聘请体育人才以实施收费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此种体育消费方式构成了校内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这有力佐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体育消费项目种类繁多,但校内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事实。
四、结论
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这一结果与现场访问调查相吻合。
第二,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呈积极肯定的态度,所占比例高达79.3%,仅有9.2%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消费,另有11.5%的学生表示中立态度。同时,在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时发现,大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主要消费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三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5%、15.3%和11.2%。
第三,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
第四,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600元~2000元之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之间的最多。根据访问调查,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
参考文献:
[1]消费观念含义[EB/OL]. baike.省略/view/1472762.htm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
师范生;
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44-03
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中一个普通的名词。广义的体育消费指的是一切间接或是直接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个人消费。狭义的体育消费指的是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个体,它包括观看体育比赛、体育表演、购买运动器材、从事体育活动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了体育消费市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特殊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们有着与其他体育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且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上表现独特。首先,在经济上尚未独立,这将抑制其体育消费行为。其次,师范生的体育价值观决定着他们的体育消费需要,影响着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同时,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也将影响着当地一代人的体育价值观、消费观。如何引导师范生进行合理的、科学的体育消费,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针对大学生研究较多,但对师范生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师范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院校的资源现状及师范生特点,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能为培养师范生健康的体育消费行为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玉溪师范学院师范专业的大学生。
2.研究工具。①自编师范生体育消费问卷,对180名地方院校师范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79份,有效问卷177份,有效回收率98.3%。
二、结果与分析
1.地方院校师范生体育消费总体状况。
在被调查的177名师范生中,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有20人,占11.3%;
51~100元的有77人,占43.5%;
101~200元的有57人,占32.2%;
201~300元的有17人,占9.6%;
301元以上的6人,占3.4%。从表1可以看出,师范生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了54.8%,而超过200元的仅占13.0%。
2.地方院校师范生体育消费动机。
从表2中可看出,师范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占68.2%;
休闲娱乐,占56.2%;
增强运动技能,占36.1%;
调节精神状态,占35.5%;
追求健美体形,占30.1%;
享受运动乐趣,占25.2%;
消遣时间,占18.2%;
提升交际、丰富生活,占17.9%;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占16.6%;
追求个性与时尚,占14.2%;
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占14.1%;
德智体全面性发展,占6.9%。总体来讲,师范生在进行体育消费过程中,动机健康,目的明确。
3.不同性别师范生体育消费状况。
从表3可看出,在被调查的68名男生中,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有5人,占7.3%,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上有65人,占92.5%;
在被调查的109名女生中,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有15人,占13.7%,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上有94人,占86%。总体上男生体育消费高于女生,而且男生消费大部分在50元以上,女生消费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女生追求安静,运动的时间较少,体育消费需求较低,男生更好动,参加运动的次数较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更高。
4.不同年级师范生体育消费现状。
从表4中可看出,每月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大一有25人,占56.8%;
大二有16人,占35.5%;
大三有10人,占22.3%;
大四有29人,占67.4%。每月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上的大一有10人,占22.7%;
大二有14人,占31.1%;
大三有20人,占44.4%;
大四有7人,占16.2%。消费额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三、大二、大一、大四。出现这种现状是因为大三学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对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已经相当熟悉,也没有就业的压力,为了支配时间,选择体育运动锻炼,体育消费也就随之增加。而大四学生既要实习、写毕业论文,还要忙于找工作,所以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体育消费支出也随之减少。
5.不同生源地师范生体育消费状况。
从表5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师范生,每月体育消费100元及以下的占74.9%,来自城镇的占23.2%;
超过100元的,来自农村的占25.1%,来自城镇的占76.8%。这种现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来自农村的师范生受到家乡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一种较平衡的消费模式。另一方面,从经济方面来说,来自城市的师范生经济状况可能优于来自农村的师范生,在经济支配能力上相对强于农村师范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来自城市的师范生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体育消费的金额就相应的要高一些。
6.师范生体育消费结构。
据调查显示(见表6),在师范生体育消费中,运动服(鞋、帽、护具等)是主要消费品,占36.2%,其中男生占此项消费总额的45.6%,女生占30.2%。在必备运动器械方面,此项消费占体育消费总额的29.9%,其中男生占此项消费总额的35.3%,女生占26.6%。在饮料运动方面,此项消费占体育消费总额的27.1%,其中男生占此项消费总额的32.3%,女生占23.8%,在这三项消费中,师范生消费从高到低依次为运动服(鞋、帽、护具等)、必备运动器械、运动饮料。在整个体育消费结构中,体育书刊消费最小,占总额的10.2%,其中男生高于女生,这说明师范生在体育消费方面更偏重于运动实践。参加俱乐部占体育消费总额的17.5%,其中男生占体育消费总额的19.1%,女生占体育消费总额的16.5%。
7.影响师范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从调查中可看出(见表7),影响师范生体育消费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条件、时间、运动场地及其收费情况,以及其他因素。
经济条件是影响师范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39.1%的师范生把它列在了影响因素的首位。经济条件从广义上应理解为学生家庭按月能供给的汇款。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所提供的汇款多点,自然就可以高消费。但有的人想消费却消费不起,这将直接影响师范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时间问题是影响师范生体育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占28.7%。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其他通适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体育消费也就随之减少了。对在校生来说,学校环境是影响师范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同学们的消费动机。调查显示,运动场地和体育硬件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师范生的体育消费,虽然消费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对网球场等对比赛影响较大的运动场地。
除了以上几点影响师范生体育消费原因之外,身边同学、朋友、个人爱好、商品广告及对明星名牌的追求等对师范生体育消费的影响也无处不在。据调查得知,身边同学对其影响最大,体育兴趣因素居其次。同时,大学生通过对商品广告宣传的了解会产生一种“广告效应”,了解商品以后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模仿明星的心理反应,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对体育产品的消费。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地方院校师范生体育消费总体状况较低,但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比较健康,而且目的明确;
男生体育消费状况好于女生;
大三生是体育消费的主体;
来自城市的师范生体育消费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师范生;
师范生主要的体育消费品是运动服和运动器械。
2.建议。①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如经常开展一些适合地方院校体育文化或赛事的讲座,引入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习惯,从而引导他们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②合理利用地方院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资源,妥善管理场地,建立与之相符合的体育消费市场,为学生提供不同种类的体育有偿服务项目,不同程度地对学生开放,让更多师范生融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促进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江林.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2]桂永锋,杨旭亮.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9,(4).
[3]林少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6).
[4]张永明.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2,(4).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乡大学生消费方式保定
大学校园尤如一个大舞台,交替上演着一幕幕流行热,“求知热”、“经商热”、“恋爱热”、“考研热”等等,形成了一个多彩的画卷,而近十年来,有一种热可以说是长盛不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就是大学生的“消费热”。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陆汉文、桂永1999年对上海市5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与较高的消费欲望。李永华2000年通过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的一次调查,认为大学生消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但大学生消费则主要以远超出其基本需求追求享受与发展的小康为主。张志祥认为当代大学生消费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迈进。从总体而言,自本世纪以来,有关大学生的消费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宏观的总体上的研究,而对于群体内部的差别群体,如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大学生等,缺乏足够和全面的关注。本文利用“保定高校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通过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实证分析,揭示两种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存在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调查资料和分析方法
1.调查资料。本文采用的数据是2006年4月份我们课题组,在华北电力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抽样调查。每所大学发放问卷10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873份,其中城镇大学生631份,占样本总数的21.96%,农村大学生2242份,占样本总数的78.04%,因为本次调查样本较大,因而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分析方法。采用线性支出系统(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以下简称ELES)对城乡大学生消费进行比较。该模型是建立在经典消费理论分析基础上,由效用函数导出。模型各部分的经济学概念明确,符合定性分析的习惯。ELES的具体模型为(1)
式中vi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额,分别为第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消费者对它的基本需求,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额,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消费者的收入用于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以后的余额中追加购买第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称为边际消费倾向,为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总额。对于截面数据,模型(1)中的和是常数,令 (2)
代入(1)式,有:(3)
在已知某一时间截面不同收入水平组的消费者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不同收入水平组的消费者着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平均支出额的情况下,便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出(3)式的参数的值,比较两个群体间的的值,可以得到他们消费水平的差异。
二、结果调查
1.消费水平的比较。“消费水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的内容丰富。考虑到学费、住宿费并非由学生自主决定,往返(学校―家乡)的交通费用与本人的籍贯有关,因此,我们没有把这些费用纳入比较之列,而是根据城乡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量(除去学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他们的自我评价得出的结果。调查显示,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平均月消费分别为456.45元与355.54元,前者比后者高出22.10%,调查同时还表明,有29.4%的城市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很高或较高,而只有22.0%的农村大学生有相同的评价。有7.5%的城市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较低或很低的水平,而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却远远高于此,达到18.0%。
表1 除学费、住宿费和往返(学校―家庭)交通费外的月消费比较
表2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
2.消费结构的比较
消费结构研究是消费方式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保定高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重点考察了以下六个方面:食品支出(包括吃饭、买零食等,但不包括请客吃饭等)、穿着支出、学习用品支出(包括购买教材―这类费用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如购买二手书和其它书籍、文具用品,但不包括电脑等大件的学习工具)、娱乐休闲支出(包括旅游、看电影、听音乐会、参加各种演出、运动健身等)、恋爱支出、通讯支出。如(表3)所示,两个群体在饮食、娱乐休闲、娱乐休闲支出、通讯支出、学习用品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前四项是城市子女明显高于农村子女,而在学习用品支出上农村子女反而高于城市子女。
表3 运用线性支出系统计算出的食品支出等六个方面的的值
3.消费习惯的比较
消费习惯是消费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针对保定高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计划消费、慎重消费、人情消费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计划性消费。计划性消费即理性消费,与即时消费、冲动消费、感性消费等概念是相对立的。调查表明,在问及“您是否有计划地花钱?”时,分别有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表示他们的消费是有计划的或者是比较有计划,另外在回答“你是否将手头的钱存入银行”时,城市子女和非城市子女作肯定回答的分别占61.3%和61.9%,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表4 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
慎重消费。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方式时保持慎重、经济的态度,我们把这种消费成为慎重消费。由于服装的质量和价格一般被认为直接同使用价值相联系,因此我们将购买服装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调查表明,在购买服装时,希望有同伴作参谋的城市大学生占城市大学生总数的61.2%,农村子女占其总数的65.2%,但是在选购如鞋帽、日用品、化装品考虑的因素排名确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对价格的考虑没有农村大学生那样的强烈;城市大学生对价格、质量考虑的明显的较多,显示出品质消费的特征。
表5 城乡大学生选购商品时考虑的因素
人情消费。人情消费包括请客吃饭、赠送礼品等,是交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人的“挣面子”角度来说,这种消费是“挣面子”必不可少的途径。“面子”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里,不论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会意识到“面子”的重要性,请客吃饭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我们对两个不同的群体大学生请客吃饭的经常性进行考察,两个消费的群体在类似请客吃饭人情消费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换言之,农村大学生的相对较低的家庭经济地位并没有减少请客吃饭这类的人情消费。
表6 城乡大学生请客吃饭情况
4.三个现象
手机潮现象:在校园里,手机成为学生的时尚选择,拥有高档手机(指价钱在1600元以上)的占大多数,调查表明,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手机拥有量分别为98%和96%,高档手机拥有量分别为80%和60%,比我们预料的要高很多。
偏颇现象: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存在很大偏颇。
消费层次两极分化。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月消费最高达到1200元以上,最低的只有250元左右。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据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50元左右。然而部分学生饮食费用在2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不顾营养需要一味节约支出。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开支;
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表7 城乡大学生拥有手机情况
三、讨论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消费在其结构、水平和习惯上存在许多异同。这种消费行为特征,是和大学生特定的社会地位及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我们试图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
家庭社会地位与大学生消费方式 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行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是,大学生并非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的经济来源归根到底还是依附于家庭,长久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异没有明显减少。而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城市大学生的家庭社会地位普遍高于农村大学生,这就导致前者家庭对其消费对其消费的支持力强于后者,两个大学生群体的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是他们个体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
表8 城乡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的比较
当然,在消费结构的分析当中,我们也发现城乡城乡大学生在学习用品的支出上的显著差异,而且农村城乡大学生的消费要高于城市城乡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与他们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并不相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可能与农村城乡大学生学习的成功意愿密切相关,也可能与城乡文化差异有关。比较而言,农村城乡大学生的家庭条件要差一些,这种差距是否成为他们加大学业投入以求得更大回报的主要动因之一,这些解释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大学生手机拥有量之高超出我们的预料,这可能确实在生活、学习、联系工作等方面更加方便,也反映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大学生消费日益向“中产阶级”消费方式看齐,通过对城乡大学生在消费习惯的比较,发现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而是存在许多共同点。由于城乡大学生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二者在消费能力、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城乡大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其价值观和消费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两个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习惯都不断地朝着更加理性、科学和智慧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