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企业管理课程【五篇】

时间:2023-07-03 19:5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高职《仓储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根据当下实际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典型工作岗位应具备的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以仓储典型操作和组织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点线面逐层递进的教学方式,确定课程的教学项目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企业管理课程【五篇】,供大家参考。

企业管理课程【五篇】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1篇

高职《仓储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根据当下实际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典型工作岗位应具备的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以仓储典型操作和组织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点线面逐层递进的教学方式,确定课程的教学项目和每一教学项目下的工作任务。根据仓储岗位技能要求将本课程内容整合成三个相互关联的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

2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安排方式是基本知识的讲授安排为2学时为1次课程进行;
各岗位典型作业操作讲练安排讲2学时练2学时;
软件操作训练以集中训练进行。同时课程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授课,三个教学项目单人操作和小组训练相结合,每个小组安排小组为5~6人,轮岗进行整合操作。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1名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在训练操作时需2名教师指导。参与实训指导的教师应熟悉企业网络营销岗位知识与技能,可以是专任教师,也可以来自企业。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需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做职业发展的专题讲座等。

3教学方法设计

⑴任务导入:教师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工作任务单,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工作效果的评价标准等;
⑵过程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启发与引导,与学生一道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提醒学生操作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观察,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载;
必要时可人为设置一些问题和困难让学生解决;
对学生严重的工作失误予以现场及时纠正。对学生的研讨活动进行观察,帮助引导学生准确寻找出影响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因素,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对学生提出的有效合理的改进策略予以肯定和鼓励;
⑶结果点评:对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应侧重对工作过程与改进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
通过点评使学生知道完成此项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同时为下一项任务作好铺垫,提醒学生作好相应的知识准备。

4课程评价方法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2篇

企业管理这门课程依然采用落后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旨在考查学生们的记忆能力。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企业管理课程的本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考核方式是与社会要求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有点背道而驰。

2企业管理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的管窥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践性强的、综合性人才是学校的目标,是这个社会的潮流。因此,本文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结合项目化教学法对企业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

2.1注重实践虽然企业管理课程是具有文科的性质,并且它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实践性强也是它的另一大优势。实践性强才能解决学生的众多问题。另外,我们在项目的设置上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要进行深度研究,找出本质,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丰富教学授课方式企业管理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涉及到教学授课方式的改革。毕竟,教学授课方式是企业管理课程的一大部分。我们应把如何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和他们的求知欲望,如何培养他们思维能力来作为我们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我们不仅要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教学外资源来进行授课,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和锻炼他们的管理能力。其次,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诸如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等,这种方法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激励他们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最后,可以将模拟教学引入企业管理课程的授课方式之中,在这过程中,完成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体验角色,进而了解知识和锻炼技能。

2.3转变教师观念一门成功的课程讲解一大部分在于老师的功劳。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改革中,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老师要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组织者、监督者协调者。这种转变也将不再是之前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航”。另外,讲授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老师要明白三尺讲台不再是自己施展自己空间的永久舞台。作为老师,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走进企业,用理论指导实践,再反过来实践作用于理论。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老师才能逐渐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2.4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了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课程的改革中,要摒弃原有的考核方式。采取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平时成绩里涉及到的因素有:考勤、上课发言情况、作业的质量、课内实训报告、课程论文。这种方式缩小了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扩大了平时成绩的权重。通过这种计分制,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3总结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3篇

一、因材施教,不断更新调整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文化层次和基础水平开展分层教学;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就业需要进行分类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不在乎多,而在乎精;不在乎深,而在乎够用和能用;不在乎广,而在乎理论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能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为了让学生听得进、学得懂、记得牢、用得好,笔者不断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例子;二是大量阅读报刊杂志,在那里寻找与工业企业管理相关的最新例子;三是不耻下问,虚心向同事请教,将同事收集到的例子下载并进行整理分类。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例丰富多彩了,讲起课来就游刃有余,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学生听得入心、入神、入脑,课堂效果良好。

二、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够集、图、文、声、像、光、电等高科技于一体,以其生动形象、直观可视、变化无穷的特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比较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从而增加课堂容量,有利于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复杂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而直观,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设计”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介绍青岛海尔长虹电视、格力电器、联想电脑等知名企业文化的专题电视片,让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课堂效果良好。

三、教书育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的天职是教育育人,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思想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育人有时要比教书更为重要,只有人育好了,书才能教得进。在管理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注重用最新鲜和生动的例子教育和启发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在讲授“企业营销原理”这一章节时,笔者特别强调企业诚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列举了上海染色毒馒头、药用毒胶囊、双汇瘦肉精事件、威极工业盐酱油事件、过期回炉月饼、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地沟油、违法添加剂等例子,并列举了药加鑫、李刚之子等事件,教育学生要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世、独立为人,做一个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服务社会、诚实守信、辛勤劳动的社会公民。

四、开拓创新,进行研讨式教学

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满堂灌的结果是讲者情绪高涨,听者昏昏欲睡,其效果并不理想。研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浓厚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分析、综合、概括、表达能力的全面培养,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文明礼物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研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一是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研讨问题进行设计,相关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探索性、可行性,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能够引发学生的争论和发挥,使研讨活动能真正开展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参与,即使发表的观点和见解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老师也要充分理解,保护和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保持旺盛的发言欲,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三是教师在研讨教学进行时要注重掌握课堂气氛的尺度,过分喧闹和杂乱无章不行,过分冷清也不行,失控时需要适当控制场面,冷清时需要升温场面。同时对学生的研讨发言要积极赞美、鼓励和支持,对研讨的问题最后要进行归纳、整理、总结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
企业管理;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79-02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经营的成败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活跃程度。也正因为如此,企业经营管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转型――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使得人才市场竞争日愈剧烈,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近年来的高校教学评估中,国家把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大学综合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为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企业管理》课程以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先修要求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的知识基础之间的矛盾,《企业管理》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有必要针对该课程内容的关键特征,根据教学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本文将对《企业管理》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对应的教学方法,以期为非经管类专业的《企业管理》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企业管理》特点课程

课程特点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该课程的内容体系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同时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企业管理》课程的关键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教强。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管理的对象既包括人、物,也包括信息、技术等资源,涉及到企业组织运行的方方面面,其理论学科既与社会科学有关也与自然科学有关,理论体系涉及多门学科和专业,是典型的综合型和交叉型学科。从国内不同版本的教材来看(主要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高等教育推荐教材等),《企业管理》教材的内容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2.先修要求较高。尽管《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深度有限,但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点多,加上《企业管理》课程在非经管类专业中多为选修课,总课时安排在32课时左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可能详细展开每个职能管理的内容,因此《企业管理》课程对课程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知识准备有一定的要求。一方面,《企业管理》属于典型的管理类课程,课程学习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原理和基本管理方法、工具,才能较为顺畅地接受和理解课程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课程中包括许多专业性的内容,如财务会计、生产运营、物流管理、现场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课程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主要是商学知识),才有利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互动与学习。

3.应用性较强。《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安排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操为基础,是通过系统化和专业化梳理组织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前面所述,《企业管理》课程并没有就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做深入阐释,对相关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的分析也是点到为止,不构成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该课程更多的是对理论的管理实践意义进行说明,主要介绍在特定理念下的管理原则、手段、工具和方法的应用。

二、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在非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时间还不长,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安排与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知识领域的差异和课程性质的不同,非经管类专业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对于跨学科领域的课程安排,许多《企业管理》的任课教师忽视了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准备不足的问题,采用与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一样的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如上述,《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需要在教学过程和控制环节上予以体现。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较少甚至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和模拟操作,由于课程性质和总课时量限制,不少学校的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教学中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沙盘演练、计算机模拟操作和企业实地参观座谈,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二是任课教师本身的阅历和知识结构问题,很多高校教师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际管理经验和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生涩的概念、观点和原则。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尽管各高校都比较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但非经管类专业的《企业管理》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问题,课堂中灌输式教学现象依然存在[1]。

4.学生准备不足。由于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不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管理》课程学习所要求的知识准备。从某种意义上看,《企业管理》课程属于通才型教育科目,学生对商科知识不熟悉会对课程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分析与选择

大而全的《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管理学基础为主的内容,二是企业内各个职能的管理。由于各职能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差异较大,难以将这些内容完全整合到一个具有密切逻辑关联的架构中去。各职能管理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营、研发管理、财务管理、现场管理、物流管理、作业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详细展开。根据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可以将上述内容按照其关联性进行适当合并形成三个篇章:一是将管理学为基础的内容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与创新管理进行整合,形成管理基础与决策篇;
二是将生产与运营、现场管理、物流管理、作业管理、质量管理整合为企业运营与业务管理篇;
三是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整合为企业专业管理篇。对每个篇章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别确定主要内容、知识点、能力点、教学方式、实践项目、评价方式和支持性资源(包括教材和文献)。

四、《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实施

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根据教学进程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前准备。由于《企业管理》课程信息量大、内容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确定教学内容后要分析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决定课堂内容顺序;
根据学生商科知识预备情况,指定相应的文献和材料以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课程知识储备。二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尝试多种教学方式[2]。如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焦点问题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和发散性的思考;
另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社会实践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培育和提高相关实践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向前,刘芳.企业管理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140-141.

企业管理课程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企业管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开设数量和选课人数都位于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课程统计排行的前列,对其展开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企业管理;
课程改革

一、企业管理课程开设现状

企业管理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课程中重要的一门,深受广大学习者的喜爱与追捧。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在全国所有的正规高等职业院校中,有75%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企业管理课程,在此其中有35%的高等职业院校将企业管理课程设置为该校重点的建设学科;
每年选择进修企业管理课程的学生占据总学生数的一半以上。企业管理早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系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升整体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结合相关开设该课程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学、企业管理概论与理论研究、生产运行方面的企业管理、服务贸易方面的企业管理、加工制造方面的企业管理等;
与之相关课程包括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经济大类的学科,以及数学、统计学、代数学等数学计算大类的学科,以及企业文化与管理、市场营销等营销管理大类的学科。企业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学科众多,需要很强的交叉协同能力。所以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企业管理课程发展中,需要加强相关的交叉课程开设,重视多学科间的交流和互通。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展开。

二、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凸显。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所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

(一)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授理念相对陈旧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企业管理课程的数量的确非常多,也有很多学生选择了学习该门课程,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的整体教授理念还相对较为陈旧,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课程设置都沿用了其他学校的现成案例或者本科案例,没有任何的自我创新,都是直接搬来照抄而已。这就使得企业管理课程无法体现出该校的特色,很多时候与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甚至都是冲突的。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管理课程改革,也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1]。

(二)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除了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授理念相对陈旧以外,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企业管理是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共同开展合作教学的一门学科,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课本上的内容,是难以满足相关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的死板也会直接影响相关学习者的学习质量,教师和培养人员也不乐于进行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导致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遭受阻碍[2]。

(三)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型教师人数较少

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优秀的教师作指导,学习者难以获得好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在我国的目前发展阶段下,相关专业型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师总体数量偏少,整体教师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考验。

(四)缺少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可以提供实践机会的训练场地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需要学习者多多开展相关的实践工作,尤其是企业管理专业这类管理性质的学科,更需要学习者边学边练,在实践中熟练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实训基地的缺失导致学生没法获得足够的实训机会,影响了其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的整体发展理念、思路也相对较为缺失,没有顶层设计做指引,继续而深入的课程改革就难以落实。

(五)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比较抽象,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去描述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课程改革评价体系上。相应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难以被所有人知晓,同时由于缺少量化的指标,导致其课程改革的好坏不容易进行评判,这就导致了课程改革在继续开展的时候,没有相应的经验教训可以遵循,错误、问题可能重复多次出现,严重影响课程改革的效率,也会伤害课程改革人员的热情,最终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

三、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的知识内容及相关特点

(一)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的知识内容

1.市场营销学

企业作为一个市场实体,需要最大程度的推销出去自己的产品、服务,才能使得企业拥有较好的效益。所以相应的营销手段和营销能力非常重要,市场营销作为一项专门培养学习者营销能力的课程,可以很好的提升学习者的营销能力。所以在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的选择中,市场营销学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仔细研究市场营销学特点,同时结合企业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针,可以将应用于企业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设置为五个具体的部分,分别是市场商机的选择和把握,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相应产品与服务的营销组合、营销项目的设定,市场营销的战略和整合营销以及公司的项目竞争策略。

2.沟通协调能力

管理学作为一门需要管理他人的学科,需要具有非常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企业管理涉及诸多的管理对象,上至公司的高层领导,下至公司的普通员工,需要打交道的人和事非常多,所以就更需要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这里所重点说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单单是口头上的对话,还包括具体的书面沟通能力、向上司汇报工作的能力、向相关人员将接工作安排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等。将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纳入到高职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中来,可以提升学习者的能力,促进学习者全面快速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的特点

1.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学需要学习者具有良好知识背景,同时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性和环境适用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及相关人员在培养学习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概念的同时,结合各种比赛、实习机会多进行实践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将二者结合的优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2.沟通协调能力

将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中来,需要相关的教师和培养人员尽一切努力,平等、民主的与学习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结合每个学习者不同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模式,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培养其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必须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者的自信心,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者觉得自己因为高考成绩的问题,无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只可以在这类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工作,而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和课程推进的,需要相应的人员加以疏导,大力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

四、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优化办学模式,端正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在这个重要而关键的变化过程中,必须遵循改革开放事实求是的优良作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优化办学模式,端正办学理念,从根本上明确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为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改革提供根本性的思想基础和坚持保障。

(二)克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行政化过重的倾向

行政管理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部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发展情况中,很多地方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行政部门成为了院校的领导部门,甚至凌驾于教学机构之上,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开设和整体的办学理念,都需要行政部门来决定。这是不正确,更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如果之前就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要进行彻底的纠正。

(三)办学主体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在目前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大多呈现单一化的趋势,这不利于具体的课程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多与政府、社会、企业展开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所以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创新办学机制,促进课程设置的改革,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

五、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如果想继续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要跟随时代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创新和大幅度的转变,要在人才培养机制、教育办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上多思考、勤创新,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葛万军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