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新农村文化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4 08:25: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培育新型农民主要是针对传统农民而言,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最为艰巨和伟大的历史任务,更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新农村文化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文化论文【五篇】

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培育新型农民主要是针对传统农民而言,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最为艰巨和伟大的历史任务,更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力量,也是发展生产的主体。所以中国农村问题、农业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农民,主要的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所以“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及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事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因此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应该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来开展相应的内容培育,主要针对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来设计相应的建设内容,是各项内容能够有的放矢,解决农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是我国各项工作追求的终极价值。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因为依靠和服务的主体都是农民,因此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做到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传统农民转化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我党提出的新型农民概念是对我国农民在新时期的新要求的具体体现,如何真正实现农民向现代转型,根本的途径只有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各项基本素质,使之实现由内而外的转化,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在新型农民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发展的力度,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在日益丰富的同时,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相对滞后的农村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新型农民的严重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精神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新型农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的文化和教育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一系列问题:长期严重缺失、落后简陋、年久失修等等,造成大多数的状态是“名存实亡”。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农村文化设施的缺失致使农民难以正常展开文化活动,这就难免会影响农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压缩了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空间,最终阻碍了新型农民的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导致新型农民在文化素质上的低下。在我国农村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包括文盲在内占到绝大多数。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民只能成为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缺乏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质,因此距离新型农民的“有文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村专业技能培训机制不健全、机构不完整,致使农民缺乏技术及管理能力,这与新型农民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农村的技能培训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培训机构数量少,农民数量众多,两者之间形成巨大差额,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农民需要实际操作层面的培训,但培训方面却理论知识偏多,实用性差,较难掌握,致使农民不能掌握到培训内容,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只有理论授课,实践环节缺失,致使培训最终实用性丧失。

三、通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

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新农村建筑及景观建设可以反映当地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对新农村的建筑进行修复、扩建、恢复能够丰富当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实现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的传承,要遵从以下两项原则:

首先是功能性与美观性、延续性相结合。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是新农村的主要特点。新社区规划中恰当的布置幼儿园,菜市场、超市、银行、社区医院、休闲娱乐场所、图书馆等。这些设施极大的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新农村的建筑及景观文化的规划、修复、改建是应建立在当地乡土的自然景观、建筑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这些极富当地特色的景观和建筑,如当地的“祖坟”、“风水林”等。新农村的建筑既要与时俱进借鉴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更要好好利用农村的原始建筑,与当地传统的历史文化接轨,让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历史韵味。例如仙桃市沔城镇,作为历史上沔阳州的州府所在地,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案中就充分考虑了地方历史传统文化要素。

其次是生态化与现代化并重。新农村的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还要遵循现代化与生态化并存的原则。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的状态“村落从选址开基,一般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俞孔坚,2004)。所以,当地的河流、池塘或者湿地这些具有清洁和改善错落气候功能的小生态区都应该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被尽量利用。

2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办法

首先是文化背景保护。对新农村的建筑及景观文化背景进行保护是实现传承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的基本要求和保证。建筑及景观文化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其传承的环境密不可分。在对土地规划及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交通、特色建筑、土地利用及区域景观这四个方面。结合原有的道路格局尽可能的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对现存的特色建筑进行保护和维护,既能减少大规模拆建浪费建筑资源又可以突出当地的建筑特色,增强其社会效益。

其次是既存空间扩展。保留并且扩展极富文化特色的既存的新农村建筑及景观,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这些建筑景观的修复及扩展也是非常的有必要性,能够让人们对其内部体系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再次是文化符号抽取。符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由于不同的符号和语言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及景观特色,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语言对人们日常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特色的建筑及景观里的文化符号人们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及文化传统提供一定的借鉴资料。抽取建筑和景观内的文化符号,使之与新时代的新文化和新精神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彰显传统文化更能够促进其更新。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借用既存的建筑及景观的特色文化符号特征进行转换和变形,运用比喻的手法,让大众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传递传统文化的特色信息。

其他注意事项。朴素美也是农村的建筑与景观重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极富当地特色的建筑和景观的建设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农村功能的要求,结合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创造出极富文化特色的、环保、生态的农村建筑及景观。

3新农村建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建设的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事先进行合理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统筹的发展建设。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在建设中的传承与保护。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形势做到因地制宜的编制安排。不能改变农村的原有特色风格,做到延续性发展,同时要保护农村里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

第二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要对不同文化和类似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理解,将这些文化特质融汇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的景观建筑要体现出多元融合的精神,同时还要彰显出自身的独特死那个。对国内而言要将地方特色做到位,对国外而言,要极力弘扬自身的民族特色。要从文化的传承角度将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展现出来,体现其文化价值。同时,文化的发展集成也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保留传统但也要注重发展。

第三要调动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还要发展支撑产业。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历史任务也是现实任务。要将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的生活相结合,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发展和保护措施。这就要动员每一个农民积极参与这项工程,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保护意识。不仅要注重物质载体的传承保护,还要关照生活方式精神传统的保护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产业作支撑,那么这项工程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因此还要发展地区产业,用产业的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的发展。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展望

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任务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产生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来看,任务繁重而艰巨。

1、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我市县、乡、村的文化设施来看,市区一级虽然都建了文化馆、图书馆,但标准都不高,事业经费也很少,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早就拆除。村文化大院一缺场所,二缺设备,三缺管理。农村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样一个现状,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2、文化人才匮乏

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人员是进不来出不去。这些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3、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据调查,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的供给不足。

4、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从他们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农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没有钱去享受。

5、财政投入不足

除一次性文化项目设施建设或文化活动财政有一定的投入外,日常的事业经费基本没有。即使有一点也少得可怜,不到财政支出的0.2%。

综上所述,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就形成了明显的两对矛盾和三个焦点。两对矛盾,即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
农民有消费需求,而又无消费能力的矛盾。三个焦点,一是财政要加大投入,二是要多出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三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焦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繁重性和艰巨性。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所以,我们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1、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体制,要十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2、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
乡镇文化站;
村文化大院。特别是要把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国有、民营一起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等。为了促进三个层次的文化阵地建设,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活动。以创建活动激励阵地建设。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农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3、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农村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成为不走的庄户剧团,使其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五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4、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从目前县(市)区、乡镇的财政实力来看,大多数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挤出一定的财政实力,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5、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按规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

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具有的乡土性、归属性、直观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助推器。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尚存在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的弱点,因此,树立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形式多样、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背景和战略意义。 

一、农村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农村文化的内涵 

农村文化作为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广义上讲,农村文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农村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而言,农村文化则仅指农村的精神文明活动,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是农民精神状态的反应,也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农村文化的特征 

1.乡土性。费孝通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在这里“乡土”包含两层含义,即农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乡”指农民聚村而居的生活方式,“土”则指农民以土为生的生产方式。中国农村的单位是村落,从几家的小村落到上千家的大村落,这其中包含信任、认同等文化资源和合作交往的社会功能。 

2.归属性和直观性。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共同劳动和生活的乡村农民,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由于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因而农民群众对文化形式和内容的接受,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理解、消化和认同的过程。而且由于农民单纯朴实的小农意识,一旦接受某种思想、文化,就会积极参与并融入自己的生活。 

3.季节性和多样性。由于与农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物质生活的季节性,决定了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具有类似耕作、收获等的季节性。农村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 

二、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发展农村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文化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第二,发展农村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助力器。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现状表明,随着城市和农村文化发展差距的拉大,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着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而且更多地要着力于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郝锦花等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城乡一体,近代兴学以来,教育资源、农村精英从农村地区的流出使久已存在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3。 

第三,发展农村文化是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的核心。如何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汇聚各方面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仅靠基层政府和现有的农村组织力量很难有效地把农村社区整合起,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以文化活动和文化的力量带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由于各级政府和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农村的一些管理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抓经济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一切都办好了。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目标至今尚未实现。据查,目前全国还有一部分县、乡没有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站,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文化馆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中,有很多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几乎形同虚设。乡镇文化站的情形更差,现有乡镇文化站中,许多只有一个位子、一个工作人员、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子,有的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文化活动的器材更是少得可怜。 

(三)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管理不善 

与广大农村地区其他商品市场空前繁荣形成对照,农村文化市场则境况冷清、发育不全。一部分乡镇连一个书店或书摊都没有,导致农民“买书难”。在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的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农村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电影、戏曲、图书等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很难被农村居民享受到,相反,以电子游戏、桌球、麻将为主的活动重新抬头,以淫秽录像、黄色书刊为主的黄色、低级文化在农村屡见不鲜,甚至一些沉寂了几十年的封建迷信活动也死灰复燃。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树立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的观点把城市文化取代农村文化作为最终目标与模式,这种观点更多地强调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内在冲突与彼此对抗的矛盾性。然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却对传统的城乡文化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下的城乡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了城乡文化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一方面,城乡文化之间是相互协调、和谐共存的关系,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是从地域文化角度对文化的划分,城乡文化各有其特定的主体,是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城乡文化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城市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主要方向,代表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成果,必须坚持城市文化的主流地位,积极发挥城市文化的示范作用。 

(二)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立魂”工程。因而,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开展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四有”农民。 

(三)开展形式多样、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 

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等功能,也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方面。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使农民群众经常“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开展”,使他们脱离牌桌、赌桌和其他低级庸俗的活动。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贴近”的原则,发挥农村文化的地域性、传统性优势,开展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民间文艺活动。 

参考文献: 

1 金鸣娟. 中国传统文化[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1-2. 

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文化建设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就此课题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1.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

要谈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谈到社区,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它只是城市的专利,毕竟城市社区这一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又有新的表现,不但要有楼房,有硬化、亮化、美化,还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学校、医院、健身场、超市、社教馆等。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我国新的的社会群体。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工业、服务业,除进行经济活动外,也进行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它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较大的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与认同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省正在率先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模式中的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新型农村社区,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腾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2.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是指在新型农村社区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指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一方面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体现出现代人的特有文化内涵。因此,它既有着浓厚的地方印记和群众特点,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最主要的应体现在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在人生价值、人生观、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包含的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的精神。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内核。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不仅对社区成员有凝聚力和感召性,同时也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

(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功能

1.人际沟通和愉悦身心的功能。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增强社区内人际沟通的功能。社区通过经常性开设各种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健康知识等讲座和各种技能知识培训班,组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体育健身等活动把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用文化润泽心灵、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知识交流,共同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社区之间、新型社区与大社会之间的联系;
使居民通过丰富的文化、体育等活动来实现感知自我、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进步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归属感。

2.教化、培育及凝聚人们心理的功能。文化具有造就人、塑造人,凝聚人心的功能。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表现在生产技能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社会教育上。社区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它虽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在社区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人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从而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并成为维系社会存在、社区发展的巨大力量。

3.文化感染与价值导向的功能。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社区文化也不例外,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区“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区“应如何”的价值判断。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常推出一些社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有利于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4.助推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的经济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又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文化就是经济亡业。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文化产业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承载力要求小、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有条件的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实现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

二、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变观念是先导。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仍把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理解为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认为只有先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力量抓文化建设;
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会影响经济,把文化与经济对立起来。特别是离县(市)、乡(镇)中心区相对稍远的农村社区,不少基层干部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贫困既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更是经济落后的原因。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做大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二)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有效投入,在丰富内容形式满足民众需求上下功夫

加强统筹规划,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地方的财政预算,县(市)乡(镇)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扎实的调研工作,加强宣传、文化、科技、财政、民政、体育、规划、国土等部门的协作共管,统筹科学地制订社区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建设经费,建立起符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并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大有效投入,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努力破解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定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当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上都有较大的跨越,但大都存在着社区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单一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把社区文化建设当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规划,并努力发掘、弘扬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下功夫,不断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要努力发掘和利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带来的地域民间文化,组建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区一品”,从而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生动力。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当今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产业,就必须打响文化品牌,发展农村社区特色经济。要通过龙头带动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要精心培育本社区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加强品牌宣传,通过这些文化龙头企业带动村级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村文化遗址、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把潜在的文化资源、文化故事充分挖掘出来,实行产业化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影响力,提高美誉度,从而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