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04 08:50: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1.1对大学创新体系及国家创新体系有重要意义。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五篇】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1.1对大学创新体系及国家创新体系有重要意义。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1.2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21世纪国际之间竞争的重点已经转化为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归根到底则是作为科技载体的人才的竞争。当下这个时代,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谁率先拥有大批创新人才,谁就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栋梁,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应发挥科技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时代同步伐,把增强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做出贡献。

1.3是服务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素质,是服务于大学生自身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求。经研究表明,人类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是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大学生正处这个黄金时期,创新意识和自立能力都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传统的学习看重知识的传授式,是继承性和选择性的学习,现在的学习重在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实践创新能力不仅是智力表征,更是综合素质的折射,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表现。

2、校园文化氛围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系

2.1校园文化活动能促进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人格因素发展。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由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信念等内容构成。人格因素具有社会性、动态性和可塑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始动、维持、调节、定向等多种功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使人的创造能力积极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行为。因此,大学生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而且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因素。(1)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的欲望。校园文化活动不受专业领域和课堂教学的限制,把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现实环境呈现在学生面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从中可各取所需,引发兴趣,激发好奇心,从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2)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任何创造性活动获得成功的保证。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大量问题,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克服犹豫、胆怯、怠惰等不良的心理,学会用理智去克服奢望,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坚持到底,从而磨练学生的意志。(3)校园文化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范围,充分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形成独立、主动、自觉、乐观及富于责任心和首创精神等良好性格。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55-03

高等院校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而且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是国家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主题,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的教育。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所谓实践教学是指直接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以及相关活动等,是教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际动手和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观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究型”大学特别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本文旨在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以便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学习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一是增设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二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增进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三是将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通过设计性实验等充分展示创造才能,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教学的基本原理付诸实施于生产实际,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也是理论教学在新的层次上的延伸,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重视日常课程的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因为这些实践环节是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知识和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而这些由浅入深的教育和训练则是学生实践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过程;其次,必须重视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因为这些实践环节是以社会生产实践为依托,对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知识和技能等进行综合性教育和训练。平常的实验课程、课堂讨论、技术训练是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则是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对平常单个训练的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掘,能够充分发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的训练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多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让学生参与到学术交流中来,将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与学术探讨的方法及早教给学生,激发其创新欲望。学校要定期举行一些科技论文大赛、科技制作竞赛、学科知识竞赛等活动,为一批创新意识强、专业技能强的学生施展才能提供机会,使具有创造天赋、创造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五、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成果,强化创新能力训练

科学研究是生产实践的先导,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广大企业的需要。为此,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校级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既要吸收高年级同学参加,也要组织低年级同学加入,使部分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形成由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实用性相结合,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吸引更多企业资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新型的校企协作关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高校优先为协作关系的企业培养人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而且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六、改革考试方法,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心倾斜于创新能力,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标准。特别要注重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此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继承现行考试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应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等方法,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对于课程考试,让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观点,以综合性大作业的方式或专题论文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延伸能力;对于考试内容,尽量减少机械记忆考试的内容,增加探索性问题与综合分析题,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与独创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评价时,增设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功能越多越实用的实验将获得更高的分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想法动脑动手,使每堂课涌现出各式各样前所未有的创新实验功能,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长此以往,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必将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担负建设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建新.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41-143.

[2]王景翰,姚丽娟.当代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8,(9):197.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3-84.

[7]景丽洁,李英华,王建刚,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化工高等教育,2006,(5):26-28.

[8]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1-53.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 Ways of Enhanc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HU Jian-hong, CHEN Yu-lin, LIU Xiao-l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3-05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区别于课堂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与延展,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创业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创业教育实践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路径之一,承载着拓展高等教育格局、开拓就业创业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与社会互惠共赢双向互动等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内涵的理解,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来被译成“创业教育”。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教育进行时代反思和未来展望,依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阐明教育的长期目标和哲学基础,并就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提出对策性建议。经过讨论,会议拟定了题为“学会关心”的总结报告。该份报告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全新理念:学习不单纯是一种认识和反映,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应成为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懂得了什么,更要着眼于他们能干什么,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应能引导出相应的行为。①这种让学生在“干中学、做中学”的观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早期的研究基础。随后,我国与印度、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9个国家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组织的“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并在此以后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并积极深入地开展起了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活动。②在早期探索中试点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并激励一批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取得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最早经验。经过20余年的推进与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对其实践层面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短板,还未形成科学的、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体研究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现有出版的研究著作看,学者彭钢1995年编著的《创业教育学》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从学理层面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阐述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书中将创业实践活动看作是“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质的区别,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学者李时椿等2004年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一书从创业教育的概念体系人手,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以及百森商学院等典型模式,重点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全书内容宽泛,涉及主题较多,但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院校实践的典型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编写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关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与研究的著作。该著作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目的、特点等进行了阐述;
实践篇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的9所创业教育试点学校为案例,介绍了它们在过去几年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和特色。此后,学者席升阳于2008年出版了《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的著作,相继一些学者也出版了系列关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方面的著作。如学者徐小洲与叶映华编著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梅伟惠编著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牛长松编著的《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李志永编著的《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候慧君、林光彬等编著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以及继2006年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11年编著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等著作。它们可以称之为当前我国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进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但也仅将实践层面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关于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且并未形成系统和体系。

其次,从现有发表的研究论文看,学者李政等人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学者王永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学者陆芳萍和吴静的《构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层分类菜单化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以及学者周青的《共青团组织构建一体化青年创业实践体系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等论文是当前对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代表性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分层次、分阶段”等观点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学者徐健和吴如林的《以实习基地为载体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一文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职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和研究。该文指出:依据职业教育以实践性为特征、以训练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要求,确立了以生产实习基地为载体,在不同类型的基地建设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内容的创业教育实践。该文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但该文的不足是仅限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学者舒铁等人的《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一文结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现状,就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实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层面的专题化、系统化的阐述,体系化的构建的研究论文成果极为鲜见,大多数研究是将创业教育实践作为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探讨,且在现有的论文中发表的期刊层次较低,多为省级期刊。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精确查询(查询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分别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以年为单位,即从2012年到2011年,以此类推对每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进行了查询(具体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1915年至今,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为题名的论文共有356篇。从1998年始,关于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07年始呈多倍增长的趋势,近五年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发表数量的87%。随后,我们又以篇名为“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进行查询,从2000年至今仅有5篇论文。综合相关研究数据和研究内容等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正在兴起。但相关研究论文总数还相对较少,且高质量论文和高级别期刊论文极少,研究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第三,在近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当中,实证调查类的研究和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的系统研究开始涌现。首先在实证调查类研究中,有的结论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有的研究结论则对我们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启示。其次,一些学者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余瑞玲在其硕士论文中强调了创业教育要多样化,要满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要考虑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等问题。王树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概述。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追溯。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期间,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和创业沙龙,对普及创业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9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2000年,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开始普及。应该说,从1998年开始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刻影响,不仅充分证明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国内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长足发展。可以说,在世纪交接的时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已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并注定在新的世纪里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试点推进、项目引入与政策支持“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首先,为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围,进一步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上,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2年4月,教育部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2008年,教育部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随后,教育部高教司将试点经验汇总整理,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公开出版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两本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著作。这一时期,各高校系统梳理了自身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形式与内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其次,2004-2005年,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实践教育项目SIYB和KAB等被引入国内,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应用,为传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块化、系统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6年,由国家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强调了创业指导与培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各类创业实践教育项目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第三,在2008-2012年教育部陆续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4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专项文件中,有3份明确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教学原则、活动开展、项目推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全面系统的开展与落实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总体来说,1998年-2012年这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试点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以其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及其活动形式,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诸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黑龙江大学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南大学的“八化”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大学的“三级联动”学生创业实践等特色模式,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系统化构建、科学化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虽以创业竞赛、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论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但其的创业教育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模式构建、师资储备、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诸多方面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为此,综合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及其活动发展情况,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或者偏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偏重创业实践的培训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存在着形式化、边缘化、浅层次的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实践差距较远。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多集中在事实呈现或经验介绍,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对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乏系统的且具有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这已成为困扰我国创业教育长远发展以及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性问题。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创新能力 “三环一体,三段式”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2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经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生产部门。如何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转型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推行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为了满足不同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实践创新型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实践性和创新性。然而,如何摆脱对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盲目模仿和依附,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创新特色,是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所面临的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往往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学生通常不具备现场生产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而且调剂生或跨专业报考学生占很大比例。以我院金属材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例, 所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专业涉及金属材料、材料成型、焊接、腐蚀与防护、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 部分学生不具备扎实的材料学科专业知识,也没有受过材料学科的专业实习和实践培训。这严重影响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个人发展。因此,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培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1 “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出

随着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调整, 如何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培养体系是目前很多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发展的创新教育机制。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必须要强调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因此,文章旨在围绕“实践能力”这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创建材料学科“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环”指研究生培养的三个环节“教学、科研和论文”。“三段式”则是“课程教学+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阶段培养模式,“三段式”培养是一种从理论先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螺旋式上升,实践修正理论,论文基于实践,以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完美结合。

2 “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针对我院材料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提出“理论学习+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段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学生在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训练,第三阶段返回学校结合企业实践内容进行论文研究工作。三个阶段相辅相成,重点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实践创新性”。

2.1 第一阶段,理论教学阶段(基础阶段)

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讲述中,重点突出工程实践知识的讲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课程讲述中设置典型工程实践案例的分析讲解,在学院层面上为学生提供初级实验系统,如校内实验平台教学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结合理论知识对实践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理念, 建立创新性的教学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应用问题的能力, 着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帮助研究生进行自我认知, 激发创新意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最大程度还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实现工程实践训练的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既是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也成为阶梯式工程实践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基础阶段。

2.2 第二阶段, 实践训练阶段(核心阶段)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在于学生的现场实践。专业学位教育具有突出的实践创新性,其培养模式超出了学校范围,学校已经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和参与者,而是需要企业、甚至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共同参与。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训练阶段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研究生提供具有实践性的选题内容,如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应用、工艺流程训练等各种工程实践类型,将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即由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校内外导师团队,能够满足实践出新型人才培养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训练阶段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3 第三阶段,论文就业阶段(提升阶段)

首先,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要突出实践创新性。选题落实双导师制度,确保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且研究生选择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 课题既紧密联系实践、 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其次,强化开题报告管理。研究生在开题前, 需深入企业做实际调查,然后带着问题去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明确研究重点,开题前需要进行必要的预试验,最终与导师协商讨论,制定学位论文研究方案。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开题的应用价值、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论文研究内容、实验进度安排等进行论证, 最终确定较为合理可行的开题报告。再次,强化论文研究的中期检查。注重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考核,了解学位论文的研究进展, 对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及时予以解决。最后,完善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要求至少由2位业内专家进行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是企业专家。根据专业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水平进行严格审查。选拔资深硕士生导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对学生学位论文进行严格把关,对其是否达到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水平做出评判。答辩不合格者需申请延期毕业,对论文工作进行整改,可在一年内申请第二次答辩,若第二次答辩依然不合格,则终止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3 结语

文章结合我校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提出了“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研究生培养的三个环节“教学、科研和论文”实现一体化,“理论教学+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阶段培养模式螺旋式上升。通过建立“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东旭,郑群,马修真.“五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8-11.

[2] 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8):99-103.

[3] 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02-103.

[4] 蹇洁,席海峰.构建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29-230.

[5] 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33-34.

[6] 李必文,胡良斌.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J].科技视界,2013(8):47.

[7] 陈奇d.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探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310-311.

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创新创业;
教育研究

一、引言

当下,我国研究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大多缺乏实践性,总的来说都属于理论性的探索,可具体操作性的方案研究较少,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体系不够完整。本文将从教育制度、课程、教育质量等多方面探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途径。

二、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应用前景

第一,民办高校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条艰难坎坷之路,也是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每个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其自身不平凡的创业故事,创办者本身就具备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这些都是可以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创业榜样。第二,民办高校的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创造性强,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才华的强烈愿望。这些特点都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所需要的可贵品质。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进行创业教育有更大的对象优势。第三,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的聘任与管理,可以吸引、聘请以及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的教师。由这样一批具备创业经历专兼职教师执教,就使教学更具有示范性。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

第一,缺乏师资队伍和实际经验。当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老师大都是由其他专业任课老师指导,而非创业专业老师指导。这些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同时又缺少创业实际经验,大都是靠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实践,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二,自主创业缺乏科技含量。我国大学生创业多集中在零售业和文体娱乐业方面,但学生的参赛主题却多集中在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领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手中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出于对创业风险的考虑,大学生一般宁愿选择那些投资较低的零售业和文体娱乐业作为踏入社会创业的第一步。第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完善。由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入我国较晚,起步较晚,缺乏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未能充分融入普通教学体系,只能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创业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