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04 09:4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师: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出示声音及图片)师:这一阵阵轰隆隆声,这一幅幅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可怕)师:的确,可怕极了!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五篇】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师: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出示声音及图片)

师:这一阵阵轰隆隆声,这一幅幅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可怕)

师:的确,可怕极了!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幅幅可怕的画面,请你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

一、感受可怕

生朗读。再出示: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1.请你自己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字词特别让你感到可怕?(请这个字词放到你体会的句子中去,请你读一读,谁也是体会这句中的字词的?你又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从你的读中我感到了可怕)(从你的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可怕的景象)

A、一大块:体会到这个窟窿非常大。

B、黑黑的。为什么黑黑的会让你感到可怕呢?

C、一道道、震裂。为什么震裂/一道道会让你感到可怕。

D、熊熊大火。体会到了什么?熊熊大火会烧掉什么?

E、到处。说明洪水非常严重。洪水会冲走什么?(衣食住行)人们当时是多么恐慌,害怕。

F、围困。(团团围住、使处于困境)你觉得围困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E、挣扎。你从挣扎中体会到了什么?想到岸上却到不了。

2.洪水中,火海里,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一起把可怕的场景读 出来。(齐读)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女娲补天》一起读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人类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却发生了一场大灾难,使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是啊,这是一场多么恐怖的灾难啊!让我们用朗读再次感受灾难的可怕。生读!

2.看到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人类的母亲女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难过)

3.你觉得她此时会想些什么?(怎么救人类,。。。。她一心想救人类,所以他立刻(一起读)。。。。。

4.(杨老师把这两件事为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板书)此时,你体会到了女娲怎样的品质?(善良,一心为民。。。。。)是啊,正因为女娲善良……所一女娲看到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一起读……)

5.引读:不久,天火……所以女娲决定……引读。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女娲补天?(3和4)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简洁的话填空:

女娲补天,先 ,接着 ,最后 。

A.生自渎

B.交流。(女娲补天的经过可以概括为这三个词语: 先找五彩石一一接着炼五彩石一一最后补天空。)请在文中圈出这三个字,就是板书“找一一炼一一补”。

3.感受女娲补天过程的艰辛和神奇

(1)第三自然段——找

那女娲在找五彩石找得怎么样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艰辛,不容易……)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哪个字词特别让你体会到艰辛?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谁还从几天几夜中读懂了什么?(时间久……)

危险。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还说了什么危险?在找五彩石的过程中天还在喷火,你体会到了什么?可是女娲怕不怕?(不怕危险)而是她忙了(一起读)

(2)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找五彩石的艰辛?

从找 啊找啊中你读懂了什么?

他会到哪些地方找?你认为他找了多久?

请你用上面的句式,写一写,你认为女娲会来到哪里?是怎样找五彩石的?会遇到哪些困难?你只要写一个地方就可以了!

女娲在找纯青石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危险,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让我们带着女娲找五彩石的艰辛和危险,一起读读第三自然段。

刚才我们体会女娲找五彩石的艰辛是用了什么方法?(体会重点词句)

请小朋友们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要求)

(3)

(机动)A ,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a 你从“零零星星”体会到什么?(看出找五彩石很艰难)

b 读一读

B,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a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字词别感受到寻找五彩石的艰难?(几天几夜,说明时间长)

师:你很会读书思考,透过字面看到了里面的东西。

b 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也感受到了女娲的辛苦不容易。)

C,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a 指名读,为什么突出“找啊找啊,终于”这两个词?谁知道?

(我从“找啊找啊”“终于”这个词看出寻找五彩石很艰难。)

b 对呀!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齐读。

c 同学们,女娲为了寻找纯青石历尽千辛万苦,我们想象一下,女娲在寻找纯青石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d 同学们想象了女娲可能遇到的困难,现在再读这个句子,相信你肯定会读得更好 指名1-2人(个人读,齐读)

D.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炼和补的过程

3、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齐了五彩石,她是怎么炼石、补天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段,想想哪些句子在写“炼石”?哪些句子在写“补天”?用圆圈圈出描写女娲炼石、补天的动词。

2)交流,课件出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3)这段写了“炼石”“补天”两个部分,你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我喜欢“炼石”这部分,因为它表现了女娲炼五彩石的艰辛)

(4)还有喜欢别的部分吗?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因为我从这几个动词,体会出女娲很了不起,这看似轻松的动作却是常人不能做到的,这就体现了女娲具有神力。)

(5)谁来读描写女娲补天时的句子:“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

(6)女娲往上一泼,天空出现了什么变化?出示“金光四射”图

(7)太神奇了,谁来读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指名读、齐读)

4、女娲补天的地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天边有什么出现?

(板书:五彩云霞)出示课件五彩云霞图片

5、五彩云霞太漂亮了,原先天塌地裂,经过女娲补天,那地方变成了五彩云霞,人们又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想对女娲说些什么?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课文评课稿一《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利玉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顶峰歼敌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五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顶峰歼敌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师:追问你为什么选这句读?你朗读的成功经验如何?

最后,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马宝玉要夺过他的手榴弹?为什么要用石头砸?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选一个镜头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陈老师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导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这句时,陈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就是五壮士,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陈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第五段,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安排了学生对五壮士说心里话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

六、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陈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助。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四段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五壮士的形象,应抓住关键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和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段落的导,再过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比课后补课更好吗。

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

课文评课稿二小学语文第六册《女娲补天》评课稿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但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终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可以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石头”来自女娲神话无疑。所以周汝昌先生强调要从“女娲炼石补天”这一神话的本原意义上理解“石头”意象的象征意味。周先生强调此点的原因是续写者程伟元、高鹗恶意修改小说原文,将石头说成是“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石头”(第l回),从而把小说主旨附会到“顽石点头”、幡然悔悟这样的佛家意旨上去了。看来“顽石”寓意攸关小说题旨,不可不辩。周先生指出,石头出自补天济世的女神之手,那么他幻化来到人间,绝不是专意“向人间惹是非”,或“枉人红尘”,“受享一番”的,作者这样写只不过在曲意调侃。对于顽石,先生指出:“它想得很多,他看到了很多不幸和不平。它想改变这种不幸和不平的状况。可是,他愿望不得实现,‘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种胸怀心境,在字面上好像雪芹只指‘身前’那次‘无材补天’的事,其实‘身后’这次‘枉入红尘’也是如此,换言之,两次本是一回事的幻笔。”周先生意思是,石头既然出自女娲之手,那么自然要联系女娲的功业理解“石头”的心志。关于女娲,周先生强调:“那女神并不是世外仙君,瑶池圣母,她是为人间为人民创造幸福的。”言下之意,经她手造的石头自然也有“补天”、“济世”之志,作为“身后”化身的宝玉当然就不是书中所说的“富贵闲人”,而至少应理解为具有救世情怀的人,石头及宝玉的痛苦是由救世心志引起的,那么小说的悲剧意味中也就有了“欲济世而不能”这样一层意思。先生从本源上考索“顽石”象征意味的思路是恰切的,但对于“顽石”与女娲神话关系的理解,未免简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汉代女娲补天济世的故事中,还找不到“顽石”的影子。“顽石”意象在

可见“顽石”虽与女娲神话关联,但并不是神话的原有因素。“顽石”是文人借助神话表达特有身世体验的形式,从诞生之初就是“寒士”的表征。“寒士”意识中公共性的拯救期待自然要淡薄一些,反倒是某种寂寞幽怨的情思和强韧的心志体验要浓厚得多。500多年后,曹雪芹的友人张宜泉作《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诗云:“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白寻。寂寞西郊人罕到,有谁曳杖过烟林?”这首诗令人想到荒郊野外、草丛深处的一块石头。今天的北京大观园曹雪芹纪念馆的大厅里有意摆放着一块粗糙的石头,右上角是作者孤苦的面影,身后是一本大书《石头记》。这一设计是很恰当的。蜗居于北京西郊,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时的曹雪芹,困顿寂寞,不正是一块弃石的境遇吗?“寂寞西郊罕人到,有谁曳杖过烟林”,辛词中从野烟荒草丛中一路“拄杖”前来的赵先生在哪里?他能再一次穿过西郊的那烟雾弥漫的树林一路前来,殷勤叩问“千古几风雨”吗?

二、叶燮和曹寅

叶燮(1627—1703)字星期,有《已畦集》传世。叶朗先生早就指出,曹雪芹无疑很早就通过祖父曹寅的藏书接触过《己畦集》,从而使叶燮及其家庭的很多特征都表现在《红楼梦》中。叶燮的母亲沈宜修以及三个姐姐都是名噪一时的闺阁诗人,周汝昌和叶朗先生都以为大观园中聚集那么多女诗人正是以此为原形的;
尤其是三姐叶小鸾幼年聪慧,诗才颇高,但年17岁未嫁而卒,为黛玉原形。②叶燮本人对曹雪芹的影响,叶朗先生只注意到《原诗》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其实叶燮承自晚明的孤傲人格也通过诗文影响了曹雪芹的人格,进而影响了《红楼梦》“顽石”意象的设计。

叶燮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但只在康熙十四

一、女娲神话的流转与

“顽石”意象的出现

对于神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段话经常被引为经典原则:“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在特定论题下对古希腊神话的形成机理的概括,如果不加辨析,必然会影响对神话之流转性特征的认识,忽视一些神话意象在文明时代的生成性(constructional)特质。第一,既然神话随着自然力的被支配而消失,那么文明时代有神话吗?神话是不是在文明时代消失了呢?我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感到文明时代神话的真实存在,但又不能质疑马克思的判断,只好提出“大神话”的概念,指出阶级社会依然存在未经征服的自然,存在着产生神话的基础。其实文明时代创生神话已是不争的事实。荷兰宗教学家范·巴伦在《神话的适应性》指出,迟至19世纪初,殖民地非洲很多地区还在改写旧神话以创生新神话,“对欧洲人管辖权的到来做了解释”,将白人拥有铁而黑人没有,解释为上天对黑人不诚实的祖先惩罚。

大概由于诗词本有的情感质态,当女娲故事进入诗词玩味时,作家们似乎有意以“回避崇高”的姿态展开了另一种言说。李白乐府诗《上云乐》云:“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仿佛人是女娲嬉戏所成,“戏作”之人,如沙尘般渺小低贱。诗人从“女娲造人”的神圣事件出发,归结于人的“愚下”与低贱,这已经是与圣王故事相对的文人体验。中唐卢仝的创作以怪异著称,在他的笔下,这位女神全然失却了神圣气象,而成为一位替夫补过的妇人:“神农画八卦,凿破天心胸。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这一被改写的补天故事中,全是日常的、世俗化体验。那种穿针引线的举止,让女娲完全变成了凡俗世界中的家庭主妇。或许正出于诗年到十五年之间作过区区一年半的江苏宝应知县,因为不愿迎合上司征讨地方供奉而罢官。康熙十七年(1678)冬,时年52岁的叶燮即隐居吴江(苏州)横山脚下,筑草堂,名曰“二弃”,作《二弃草堂记》以明心志。他说自己弃世并为世所弃是因为“世以巧而予以拙,世以机而予以直,世以迎而予以拒,世以谐而予以憨”,文章最后特别写到了“顽石”:“寓目则草堂前一二顽石,既非灵璧宣城,又非尧峰湖石,惟山趾之黄沙石块,以暇日渐致之。”这里的“顽石”显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有意彰显以自况的。叶燮在创作思想上并不赞赏公安派,人格气象上却颇有李贽、袁宏道式的孤傲坚毅,诗文中多处表现出对流俗和权贵的蔑视。叶燮对石头独标“顽”字,足以想见疏离主流、与世决绝的心志。《红楼梦》第1回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第115回贾宝玉对甄宝玉说:“弟是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雪芹及高鹗均沿用“顽石”字眼,仅仅是偶然巧合吗?  雪芹的祖父曹寅(1659—1712)号楝亭,康熙二十九年(1690)出任江宁织造。这位32岁的青年才俊在这年秋天慕名前往横山脚下造访年逾六旬的叶老先生,他们之间诗酒唱和。两年后(康熙三十一年),曹寅再次造访,作《过叶星期二弃草堂留饮即和见赠原韵》三首,其一云:“二弃君何取?孤踪我自浮。不同吴市隐,初罢杞人忧。”他理解叶先生“二弃”的意味正在于率性自适,在于怡然自得而逃避世俗忧患。叶燮《二弃草堂记》云:“弃荣名,亦弃忧思;
弃宠利,亦弃污辱;
弃安富尊显,亦弃履危乘殆。不劳心,不瘁形,不追前,不筹后,可以忘人我,泯得失,弃之中若有乾坤日月岁时焉。”对“二弃”的诠释,曹寅深有共鸣。他此时在人生盛年、仕宦得意之时,却对消极退避的人生姿态表现出浓厚兴趣,恐怕是心性使然,难怪他的诗词总是以闲雅恬淡的格调为主。《楝亭诗钞》卷1开篇就是一首《坐弘济石壁下及暮而去》:“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浮光自容与,天风鼓空壁。露坐闻遥钟,冥心寄飞翮。”“一片石”指燕子矶石壁。诗人对石的喜爱自有多方面原因。而唐宋以来文学传统对石头的不断书写使之已成为一种“观念形态”,成为一种超逸的、可以寄托“冥心”的对象。这是女娲“补天之石”所不具有的,而恰恰是被抛落的残片的独有意涵。康熙五十一年春末,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曹寅在扬州特别写了一首七言歌行《巫峡石歌》,写一片由巫峡带来的“状如猛士剖余肝”的丑石,说它“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诗人特意突出了它的“愚顽”:“胡乃不生口窍纳灵气,歧增骨相摇光晶?嗟哉石,顽而矿。砺刃不发硎,系舂不举踵,砑光何堪日。”说它没有吸收天地之灵气,不能作磨刀石,不能作舂米椎,打磨剖光也不能映照阳光。但它经历过江水的激荡,雷霆霹雳的击打,见证过“滟滪堆前发棹郎,昭君村里负壶女”。诗人最后说:“嗟哉石,宜勒箴。爱君金剪刀,镌作一寸深。石上骊珠只三颗,勿平嶮平人心。这一句意味深长,劝勉人们对命途之坎坷保持坚毅平静之心,也是诗人自勉。整个诗意所在意的正是“顽石”那坚毅和边缘化姿态中所具有的鼓舞价值。“顽石”之精神价值已与宏大的公共主题无关。大概是受祖父的影响,雪芹本人对石头也情有独钟,吟诗作画中经常以此为玩味对象。他的生前好友敦敏就有一首《题芹圃画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与叶燮等人以顽石自况一样,曹雪芹在友人的心目中,也是傲骨嶙峋的顽石。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石头”来自女娲神话无疑。所以周汝昌先生强调要从“女娲炼石补天”这一神话的本原意义上理解“石头”意象的象征意味。周先生强调此点的原因是续写者程伟元、高鹗恶意修改小说原文,将石头说成是“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石头”(第l回),从而把小说主旨附会到“顽石点头”、幡然悔悟这样的佛家意旨上去了。看来“顽石”寓意攸关小说题旨,不可不辩。周先生指出,石头出自补天济世的女神之手,那么他幻化来到人间,绝不是专意“向人间惹是非”,或“枉人红尘”,“受享一番”的,作者这样写只不过在曲意调侃。对于顽石,先生指出:“它想得很多,他看到了很多不幸和不平。它想改变这种不幸和不平的状况。可是,他愿望不得实现,‘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种胸怀心境,在字面上好像雪芹只指‘身前’那次‘无材补天’的事,其实‘身后’这次‘枉入红尘’也是如此,换言之,两次本是一回事的幻笔。”周先生意思是,石头既然出自女娲之手,那么自然要联系女娲的功业理解“石头”的心志。关于女娲,周先生强调:“那女神并不是世外仙君,瑶池圣母,她是为人间为人民创造幸福的。”言下之意,经她手造的石头自然也有“补天”、“济世”之志,作为“身后”化身的宝玉当然就不是书中所说的“富贵闲人”,而至少应理解为具有救世情怀的人,石头及宝玉的痛苦是由救世心志引起的,那么小说的悲剧意味中也就有了“欲济世而不能”这样一层意思。先生从本源上考索“顽石”象征意味的思路是恰切的,但对于“顽石”与女娲神话关系的理解,未免简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汉代女娲补天济世的故事中,还找不到“顽石”的影子。“顽石”意象在

可见“顽石”虽与女娲神话关联,但并不是神话的原有因素。“顽石”是文人借助神话表达特有身世体验的形式,从诞生之初就是“寒士”的表征。“寒士”意识中公共性的拯救期待自然要淡薄一些,反倒是某种寂寞幽怨的情思和强韧的心志体验要浓厚得多。500多年后,曹雪芹的友人张宜泉作《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诗云:“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白寻。寂寞西郊人罕到,有谁曳杖过烟林?”这首诗令人想到荒郊野外、草丛深处的一块石头。今天的北京大观园曹雪芹纪念馆的大厅里有意摆放着一块粗糙的石头,右上角是作者孤苦的面影,身后是一本大书《石头记》。这一设计是很恰当的。蜗居于北京西郊,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时的曹雪芹,困顿寂寞,不正是一块弃石的境遇吗?“寂寞西郊罕人到,有谁曳杖过烟林”,辛词中从野烟荒草丛中一路“拄杖”前来的赵先生在哪里?他能再一次穿过西郊的那烟雾弥漫的树林一路前来,殷勤叩问“千古几风雨”吗?

二、叶燮和曹寅

叶燮(1627—1703)字星期,有《已畦集》传世。叶朗先生早就指出,曹雪芹无疑很早就通过祖父曹寅的藏书接触过《己畦集》,从而使叶燮及其家庭的很多特征都表现在《红楼梦》中。叶燮的母亲沈宜修以及三个姐姐都是名噪一时的闺阁诗人,周汝昌和叶朗先生都以为大观园中聚集那么多女诗人正是以此为原形的;
尤其是三姐叶小鸾幼年聪慧,诗才颇高,但年17岁未嫁而卒,为黛玉原形。②叶燮本人对曹雪芹的影响,叶朗先生只注意到《原诗》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其实叶燮承自晚明的孤傲人格也通过诗文影响了曹雪芹的人格,进而影响了《红楼梦》“顽石”意象的设计。

叶燮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但只在康熙十四

一、女娲神话的流转与

“顽石”意象的出现

对于神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段话经常被引为经典原则:“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在特定论题下对古希腊神话的形成机理的概括,如果不加辨析,必然会影响对神话之流转性特征的认识,忽视一些神话意象在文明时代的生成性(constructional)特质。第一,既然神话随着自然力的被支配而消失,那么文明时代有神话吗?神话是不是在文明时代消失了呢?我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感到文明时代神话的真实存在,但又不能质疑马克思的判断,只好提出“大神话”的概念,指出阶级社会依然存在未经征服的自然,存在着产生神话的基础。其实文明时代创生神话已是不争的事实。荷兰宗教学家范·巴伦在《神话的适应性》指出,迟至19世纪初,殖民地非洲很多地区还在改写旧神话以创生新神话,“对欧洲人管辖权的到来做了解释”,将白人拥有铁而黑人没有,解释为上天对黑人不诚实的祖先惩罚。

大概由于诗词本有的情感质态,当女娲故事进入诗词玩味时,作家们似乎有意以“回避崇高”的姿态展开了另一种言说。李白乐府诗《上云乐》云:“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魅羯吵尽7路鹑耸桥?存蚁匪?桑?跋纷鳌敝?耍?缟吵景忝煨〉图?J?舜印芭?丛烊恕钡纳袷ナ录?龇ⅲ?榻嵊谌说摹坝尴隆庇氲图??庖丫?怯胧ネ豕适孪喽缘奈娜颂逖椤V刑坡?诘拇醋饕怨忠熘?疲?谒?谋氏拢?馕慌?袢?皇?戳松袷テ?螅??晌?晃惶娣虿构?母救耍骸吧衽?素裕?淦铺煨男亍E?幢臼欠?烁荆?痔炫??妨段迳????赵轮?耄?逍侵?瓢烟觳埂2沽巳?詹豢瞎樾黾遥?呦蛉罩蟹爬涎弧!闭庖槐桓男吹牟固旃适轮校??侨粘5摹⑹浪谆?逖椤D侵执胍?叩木僦梗?门?赐耆?涑闪朔菜资澜缰械募彝ブ鞲尽;
蛐碚?鲇谑?甑绞?迥曛?渥鞴???荒臧氲慕?毡τχ?兀?蛭?辉赣?仙纤菊魈值胤焦疃?展佟?滴跏?吣?1678)冬,时年52岁的叶燮即隐居吴江(苏州)横山脚下,筑草堂,名曰“二弃”,作《二弃草堂记》以明心志。他说自己弃世并为世所弃是因为“世以巧而予以拙,世以机而予以直,世以迎而予以拒,世以谐而予以憨”,文章最后特别写到了“顽石”:“寓目则草堂前一二顽石,既非灵璧宣城,又非尧峰湖石,惟山趾之黄沙石块,以暇日渐致之。”这里的“顽石”显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有意彰显以自况的。叶燮在创作思想上并不赞赏公安派,人格气象上却颇有李贽、袁宏道式的孤傲坚毅,诗文中多处表现出对流俗和权贵的蔑视。叶燮对石头独标“顽”字,足以想见疏离主流、与世决绝的心志。《红楼梦》第1回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第115回贾宝玉对甄宝玉说:“弟是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雪芹及高鹗均沿用“顽石”字眼,仅仅是偶然巧合吗?  雪芹的祖父曹寅(1659—1712)号楝亭,康熙二十九年(1690)出任江宁织造。这位32岁的青年才俊在这年秋天慕名前往横山脚下造访年逾六旬的叶老先生,他们之间诗酒唱和。两年后(康熙三十一年),曹寅再次造访,作《过叶星期二弃草堂留饮即和见赠原韵》三首,其一云:“二弃君何取?孤踪我自浮。不同吴市隐,初罢杞人忧。”他理解叶先生“二弃”的意味正在于率性自适,在于怡然自得而逃避世俗忧患。叶燮《二弃草堂记》云:“弃荣名,亦弃忧思;
弃宠利,亦弃污辱;
弃安富尊显,亦弃履危乘殆。不劳心,不瘁形,不追前,不筹后,可以忘人我,泯得失,弃之中若有乾坤日月岁时焉。”对“二弃”的诠释,曹寅深有共鸣。他此时在人生盛年、仕宦得意之时,却对消极退避的人生姿态表现出浓厚兴趣,恐怕是心性使然,难怪他的诗词总是以闲雅恬淡的格调为主。《楝亭诗钞》卷1开篇就是一首《坐弘济石壁下及暮而去》:“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浮光自容与,天风鼓空壁。露坐闻遥钟,冥心寄飞翮。”“一片石”指燕子矶石壁。诗人对石的喜爱自有多方面原因。而唐宋以来文学传统对石头的不断书写使之已成为一种“观念形态”,成为一种超逸的、可以寄托“冥心”的对象。这是女娲“补天之石”所不具有的,而恰恰是被抛落的残片的独有意涵。康熙五十一年春末,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曹寅在扬州特别写了一首七言歌行《巫峡石歌》,写一片由巫峡带来的“状如猛士剖余肝”的丑石,说它“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诗人特意突出了它的“愚顽”:“胡乃不生口窍纳灵气,歧增骨相摇光晶?嗟哉石,顽而矿。砺刃不发硎,系舂不举踵,砑光何堪日。”说它没有吸收天地之灵气,不能作磨刀石,不能作舂米椎,打磨剖光也不能映照阳光。但它经历过江水的激荡,雷霆霹雳的击打,见证过“滟??亚胺㈣?桑?丫?謇锔汉??薄J?俗詈笏担骸班翟帐??死阵稹0??鸺舻叮?宰饕淮缟睢J?湘曛橹蝗?牛?鹌?M平人心。这一句意味深长,劝勉人们对命途之坎坷保持坚毅平静之心,也是诗人自勉。整个诗意所在意的正是“顽石”那坚毅和边缘化姿态中所具有的鼓舞价值。“顽石”之精神价值已与宏大的公共主题无关。大概是受祖父的影响,雪芹本人对石头也情有独钟,吟诗作画中经常以此为玩味对象。他的生前好友敦敏就有一首《题芹圃画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与叶燮等人以顽石自况一样,曹雪芹在友人的心目中,也是傲骨嶙峋的顽石。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WaHuangGuLi

在2000米的高空俯瞰涉县

你会看到一片巨大的叶子

那绿色的纹理是群山的褶皱

那白色的叶脉是堆叠的梯田

清漳河就像一颗晶莹的水滴

滑过叶片,流向东南

这就是涉县

在两千年艰难求存的路边

蕴藏着开天辟地的豪情

包含着创造未来的志气

八山半水分半田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称,涉县“因涉水而得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得就更直白一些,“……因漳水溢,人民徒涉,因曰涉县”。

一个涉字,包含着多少辛酸!

《元和》称,“清漳水,一名涉河”,《读史》亦谓“县以此名”。而在史书的字纸间流淌千年的清漳水,又是一条怎样的河呢?不仅春秋时《禹贡》称大禹治水“至于衡漳”,明清之交的《读史》也记载着“每岁五六月大雨,漳河泛涨,溢岸而流”的景象。

两千年来,或者更久,水在滋养着这方土地的同时,也给涉县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翻开涉县的历史,不难发现,这里自汉代置县,行政隶属几经更改,所辖范围更是时大时小,时常变换。汉属魏郡,晋属广平,后并入临水县,隋属潞州,唐属韩州,金置崇州,元属真定府,明清又属彰德府――可以想见,千年以降,在这片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山间河谷,又该刻画了多少生存的艰难。

但正是在这片“斥卤不可耕”、“水患奔决”的土地上,涉县人民顽强地生存下来,携带着开天辟地的豪情和创造未来的志气,一直走到今天!

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

地利之便,是大自然给予涉县的一个礼物。

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据河北之噤喉,为天下之腰膂”的军事战略要地。因紧邻涉县的武安坐拥太行第四陉之滏口陉,这片地方也有“太行之口”的美称,而涉县,也就成为滏口陉上重要的交通要邑。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这片地方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称此“倚太行之险,控漳、滏之阻”,“不独一面之险”,是以“中原多故,凡出并、邺之间者,滏口实为之冲要”。

这里是秦赵争胜的故地,是突厥谋寇中原的必争之地,亦是慕容垂、尔朱荣、高孝珩等一干枭雄陈兵跃马的战场。时至今日,涉县依然流传着赵简子讨伐智氏时于此筑城的传说,以及韩信在此屯兵点将的故事。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连绵不绝的征战与沟通,赋予了涉县一种沉浸在骨血中的人文品质,那就是包容。

涉县的口音很杂,既有山西的腔调,也有河南的味道,同时也有着冀南地区的语言特征。当地人告诉我们,在这三省交界之地,极有可能出现一个家庭中多个成员分属不同省份的奇景。

凤凰名隆三岛,神仙势压十洲

祭拜女娲,是涉县特有的一种人文景观。每逢农历的三月十五和九月十五,来自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甚至东北、天津等地的香客,就会汇聚在凤凰山腰的娲皇宫,祭拜女娲的诞辰、纪念“补天成功”,俗称“摆社”、“上社”。

周围村庄的村民们也会兴高采烈地将娲皇“接”到村里,摆上丰盛的供品,搭台唱戏,表达对女娲的崇敬和感激。

人们亲切地尊称女娲为“老奶奶”。

千百年来,最初对女娲的敬畏、祈求和崇拜,已经逐渐演变出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人们把生活的烦恼、愿望、祝愿留在这里,求子,求婚姻,求平安……无怪当地人说,“老奶奶”是我们最好的心理医生。

今天,祭拜女娲不仅成为了涉县一张闪亮的人文名片,同时,这种特殊的人文现象,也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有学者认为,涉县的女娲崇拜,可能与女娲这位史前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氏族领袖在当地的活动有关,而这种活动,很可能就是治水。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吗?数千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夏天的某个时刻,丰沛的降水造成山洪,漳水扭动着身躯,将人们耕种的土地毁于一旦;暴雨过后,一个美丽的女子走出人群,站在凤凰山顶,分辨着水势,带领人们与天地争衡……

务实、创新!这或许就是女娲精神留给涉县今天的启示。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

涉县的古民居、古村落,是燕赵大地人文与历史交相辉映的珍贵标本,行走其间,那盎然的古意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令人振奋惊奇,悠然神往。

位于鹿头乡东鹿头村的江家大院便是其中的代表。据介绍,江家大院由清乾隆年间逃荒至此的江保全始建,历五代人建成,门匾上“勤耕读”三字,便是这百年兴衰绝佳的注脚。

最初的建设为古式四合院“当中院”,后建东西两院和九大家族四合院。建筑群有中式、欧式、中西合璧式,计有院落50余处,其雄伟壮观之势可见一斑。

最有特色的是各家门楣上文采飞扬的石雕楹联。如刘墉的“有猷有为有守 多福多寿多男”、“旧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涵养转深沉”,林则徐的“惜食惜衣非但惜财兼惜福 求名求利总须求己莫求人”,书法大家何绍基所写“闲听秋声移竹母 静眠凉月枕桐孙”,书法名家王文治所写“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等,流连徜徉,书卷气、大家贵气扑面而来。

除江家大院,偏城的刘家寨也有着同样的风流蕴藉、古朴雅趣。那空荡荡的石板路和静悄悄的拴马石,或许正如那映阶的青苔,等待着有心人的探访吧。

据介绍,涉县目前共有偏城一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赤岸、岭底、王金庄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固新镇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所谓文“化”民间,如此而已。

深山藏古寺,门外尽劳人

北齐彰扬佛法,涉县居邺都之侧,佛教的发展与昌盛,或种因于此。历史上,涉县曾有“三大寺”、“八中寺”、“七十二小寺”的恢弘气象;时至今日,熊耳寺尚有三千僧众作法的盛景。

县南卧云山巅的清泉寺,因寺前“甘露”、“玉液”两眼灵泉而得名,相传建于汉代,初名“累通寺”,唐称“净化寺”,梁宋时叫“清碧寺”,明代以后改曰“清泉寺”,曾有“僧人百众,房百多间”,为昔日涉县寺庙之首。寺藏清康熙御笔“虎”字、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草字“龙”,及东晋书圣王羲之所书“白鹅飞到凤池中”、清慈禧太后所书“真如自在”等石刻、壁书,堪称精品。